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月忆(上)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不朽凡人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春天来的很快,金陵温暖,转眼间,大地复苏。
金陵到了二月中以后,就芳草新绿如茵,桃花盛开,熙熙攘攘的人流来往着,只不过很快金陵又迎来了一场连绵小雨,本温暖起来的天气又阴冷起来。
“馄饨!皮薄馅大又鲜又烫的馄饨!”一条街道上,天刚蒙蒙亮,就有着挑着馄饨担子,走街串巷的老汉吆喝着。
“除了馄饨,可还有别的吃食?”就在这时,一辆普通马车,在老汉的身前停了下来,说话的是坐在车里掀起布帘探出头询问的人。
老汉见生意上门了,忙将馄饨担轻轻放下,喊着:“这位客官,小老儿这里不仅有馄饨,还有着烧饼!”
“将烧饼包上五个,馄饨就在这里吃吧!”男子说着从车内走了下来。
一下来,老汉看清楚了。
这男子三十岁左右,穿着普通。
自己馄饨皮薄馅大,汤水又有着祖上传下的方子,的确又鲜又烫,不少人喜欢吃他的馄饨,不过多是普通市民,有几个衙役也喜欢。
所以这种马车上下来的人,虽不多,也不太稀罕。
心中想着,手上的动作半点没慢,在他的担子上,东西真算是应有尽有。
锅、勺、灶、柴、水桶,中间还有着一只木制的抽屉,里面放的是在家里就包好的馄饨,再下面是放的干净的碗碟,上面是肉馅和调味之物。
小板凳拿起,说着:“这位客官你坐。”
说着,就忙着,片刻后,一碗热腾腾的馄饨煮好了。看看车夫,客人吩咐再煮一碗,就着烧饼自己先吃了起来,觉得味道的确不错,可以说得上是鲜美。
又一碗馄饨煮好,车夫过来食用。
在这里吃完了,又按着客人要求包了十个烧饼递过去,客人给了钱上了马车离开。
“馄饨!皮薄馅大又鲜又烫的馄饨——”没过一会,街道上再次响起了老汉的吆喝声。
“大人……”赶车的车夫,这时却有些欲言又止。
“想说什么?”
“大人,属下只是有些意外……”前面的人拘谨的说着。
“哈哈,刚才的事?”这话取悦了自己,马车里的人笑的说着:“做我们这行,走南闯北,什么身份不曾扮过?再年轻几岁,就是去酒楼做个小厮,我也不会露了破绽,你呀,多待上一段时日,自会晓得其中玄妙了!”
“……属下知道了!”
马车一直行进了皇城,因天还尚未大亮,路上行人不多,进了皇城后,除巡逻士兵,再见不到普通路人。
经过重重检查,他们行到了一处衙门,在大门前马车停了下来。
“张百户,听闻您出了趟远门,可是刚回来?”门口站着的两个番子,见到马车上下来的人,打着招呼。
百户这官不大,可在金陵十三司就职的百户,都是有些本事。
“刚回金陵!”张百户又对赶车的人说:“这次你也跟着辛苦了!”
车夫也是番子,这时将还有余温的烧饼拿出来,递到门口番子手中,随口说:“顺路捎了,先吃些垫肚子吧!”
“哟,我们不客气了!”值夜到现在,肚内饿的慌,一闻到烧饼香气,两个番子立刻接过来了。
这时张百户进了大门。
走到第三道门时,向右一拐,穿过走廊,在尽头房门外,停下了脚步。
“啪”有一声行礼,说着:“卑职求见大人。”
“进来吧!”里面应了一声。
“诺。”张百户认应了,进了房间,门随手关上。
房间里光线骤一暗,让视线有些受阻,张百户眯了下眼,看到里面有三人都坐着,都是负责法会案一事的官员,至少有着副千户,官职比自己大。
张百户站在三人面前,行礼说着:“卑职见过三位大人!”
“不是在前面,不必这样,起来吧!”其中一个千户说着,这人就是蒋孝方,在十三司算是位高权重。
蒋孝方说完,就摆了摆手,直接问起了法会的事:“我且问你,你负责彻查的一路余孽,可都清理掉了?陛下对这件事很关注,这件事必要办的妥妥当当,你可明白?”
“卑职明白,卑职这次回来,就前来向大人复命!”张百户深深一躬,说着。
顿了一顿,就汇报着:“卑职负责楚北省一路,布政使大人和各郡县的大人都很配合,调动了不少衙役和公差,已经将七家寺庙全部抄了,名单上的人都已经擒杀,这是具体的上报庙产。”
这是一应事宜的禀报,对于张百户这次办的事,蒋孝方还算满意,没怎么刁难,看了看单子,就令他退下了。
张百户退出去,房间内的三人沉默下来。
“虽说境内余孽清理的差不多,还是有些漏网之鱼,这次差事不好办啊!”沉默了片刻,一个副千户打破僵局,说着。
“这事拖的过久,陛下只怕已不愿再横生枝节,此事还需尽快了结。”
“再派出些人手下去,察看一番也可交差了。”
“正有此意,不过此事虽不能再拖下去了,可半分不可敷衍。”
“这是当然,我们有几颗脑袋敢去欺君?只是的确扫的差不多了,剩余些虾米,一时间漏网也是很正常的事。”
蒋孝方最后总结的说着:“这样,如果没有事,本官就上报皇上了。”
顿了一顿,又说着:“三月我们重点是监督科举,这是本朝第一次恩科,不能出任何丑闻,给我盯紧了,特别是那些借口游玩赏春,大举会宴的人,别真的泄了题!”
“是!”两个副手都应着。
三月,南方都被春色笼罩,前几天一场春雨,冲得平原新绿,林木滴翠,午后的阳光照样着,十里长河,多了不少乘船游玩的人。
歌妓悠扬的歌声,常常飘荡于河面,当然河畔上,垂柳下,踏春游玩的男男女女,不在少数。
这是一片太平的景象,虽北边战火不断,在大成朝廷的境内,百姓基本上稳定下来,而有些钱的人家,自有了闲心踏春赏景。
一条河岸石阶,一群市民家的女子,正在说说笑笑的洗着衣裳。
普通百姓哪有这样多规矩,这时民风较为开放,自不会有着女子不能见人的说法。
恰在此时,一艘船从这条河上行过。
听着岸边隐隐传来的嬉笑声,这条河道上缓慢行船的一行人,都是面带微笑。
“王兄,李兄,这一路行来,景色怡人,不知金陵里又有多少繁华,我们马上就可抵达金陵城内了吧?”
“恩,实际上我们已经抵达金陵,就等入城,早就听闻金陵繁花似锦,这次定要好好的在金陵转上一转!”
“哈哈,这是自然,否则岂不是辜负了这一番美景?”船上的人说笑着,离得岸边近了些,看着景色。
人在看风景,风景也在看人。
“咦,你们看,这艘船上的人在看我们呢!”
“哟,还都是俊秀的郎君,你看,那个穿着青衫的人,一直朝这里看,莫不是看上你这小妮子了?”
“呀,你们在胡说些什么啊!”
“小妮子脸红了呢!”
被调侃的姑娘羞红了一张俏脸,惹得一群女子顿时笑了起来,这些洗衣的女子笑说着,眼睛不住的朝河面上瞟着。
站在船头的几个人,都穿着青衫,并且衣衫整洁,更难得的是,这条船特别,几个人都年纪不大,长的眉清目秀,身上有着一股书卷之气。
从他们模样来看,是去往金陵的学子吧?
岸边的人猜测着。
到了三月份,这河上乘船,多了许多学子,有老有少,有的五十多岁了还赶了过来,让两岸的百姓都大开眼界。
大燕停考二十年了,现在大成又重开科举了,这事可是大事。
世家和寒门,有着云泥之别,寒门想入朝为官,难如上青天,世家子弟可以很容易获得官职前途。
这科举就是寒门学子通向仕途的唯一路子。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事只有立稳了根基的朝廷才有。
“哎,这情况已经二十年没有看见了,我记得小时候,还看见过一次,现在又看见了,说不定真的太平要来了。”一个中年妇女感慨的说着。
科举七百年,百姓人人都知科举重要,而这鲤鱼跃龙门的盛况,金陵已经很久没有看见过了。
眼下到了三月初,大成朝廷又开恩科,自然使不少人怀念。
对可能一举飞上枝头的学子,河岸的大姑娘小媳妇指指点点,用着她们的眼光来猜测着哪一个人能在今年考场上拔得头筹!
这时,河上又有一条船,船不大,能容十几人,一个中年文人站在了甲板上,这中年人,戴着方巾,年四十左右,眉清目细,风神俊朗,大袖飘飘,极具风度。
默默看着两岸,感受着这气氛,这人不由叹着:“真有几分太平之气了。”
说着,取出一支紫竹箫,面朝金陵,吹奏起来。
河水汩汩奔流,阳光照耀,箫曲回荡在河面上,往复追忆,似乎是对过去战乱几十年的回忆,带着感伤和释然,引得周围小媳妇大姑娘,都停了手,不说话,听着。
一曲奏罢,这中年文人怅怅不语,良久,才发出一声叹息。
春天来的很快,金陵温暖,转眼间,大地复苏。
金陵到了二月中以后,就芳草新绿如茵,桃花盛开,熙熙攘攘的人流来往着,只不过很快金陵又迎来了一场连绵小雨,本温暖起来的天气又阴冷起来。
“馄饨!皮薄馅大又鲜又烫的馄饨!”一条街道上,天刚蒙蒙亮,就有着挑着馄饨担子,走街串巷的老汉吆喝着。
“除了馄饨,可还有别的吃食?”就在这时,一辆普通马车,在老汉的身前停了下来,说话的是坐在车里掀起布帘探出头询问的人。
老汉见生意上门了,忙将馄饨担轻轻放下,喊着:“这位客官,小老儿这里不仅有馄饨,还有着烧饼!”
“将烧饼包上五个,馄饨就在这里吃吧!”男子说着从车内走了下来。
一下来,老汉看清楚了。
这男子三十岁左右,穿着普通。
自己馄饨皮薄馅大,汤水又有着祖上传下的方子,的确又鲜又烫,不少人喜欢吃他的馄饨,不过多是普通市民,有几个衙役也喜欢。
所以这种马车上下来的人,虽不多,也不太稀罕。
心中想着,手上的动作半点没慢,在他的担子上,东西真算是应有尽有。
锅、勺、灶、柴、水桶,中间还有着一只木制的抽屉,里面放的是在家里就包好的馄饨,再下面是放的干净的碗碟,上面是肉馅和调味之物。
小板凳拿起,说着:“这位客官你坐。”
说着,就忙着,片刻后,一碗热腾腾的馄饨煮好了。看看车夫,客人吩咐再煮一碗,就着烧饼自己先吃了起来,觉得味道的确不错,可以说得上是鲜美。
又一碗馄饨煮好,车夫过来食用。
在这里吃完了,又按着客人要求包了十个烧饼递过去,客人给了钱上了马车离开。
“馄饨!皮薄馅大又鲜又烫的馄饨——”没过一会,街道上再次响起了老汉的吆喝声。
“大人……”赶车的车夫,这时却有些欲言又止。
“想说什么?”
“大人,属下只是有些意外……”前面的人拘谨的说着。
“哈哈,刚才的事?”这话取悦了自己,马车里的人笑的说着:“做我们这行,走南闯北,什么身份不曾扮过?再年轻几岁,就是去酒楼做个小厮,我也不会露了破绽,你呀,多待上一段时日,自会晓得其中玄妙了!”
“……属下知道了!”
马车一直行进了皇城,因天还尚未大亮,路上行人不多,进了皇城后,除巡逻士兵,再见不到普通路人。
经过重重检查,他们行到了一处衙门,在大门前马车停了下来。
“张百户,听闻您出了趟远门,可是刚回来?”门口站着的两个番子,见到马车上下来的人,打着招呼。
百户这官不大,可在金陵十三司就职的百户,都是有些本事。
“刚回金陵!”张百户又对赶车的人说:“这次你也跟着辛苦了!”
车夫也是番子,这时将还有余温的烧饼拿出来,递到门口番子手中,随口说:“顺路捎了,先吃些垫肚子吧!”
“哟,我们不客气了!”值夜到现在,肚内饿的慌,一闻到烧饼香气,两个番子立刻接过来了。
这时张百户进了大门。
走到第三道门时,向右一拐,穿过走廊,在尽头房门外,停下了脚步。
“啪”有一声行礼,说着:“卑职求见大人。”
“进来吧!”里面应了一声。
“诺。”张百户认应了,进了房间,门随手关上。
房间里光线骤一暗,让视线有些受阻,张百户眯了下眼,看到里面有三人都坐着,都是负责法会案一事的官员,至少有着副千户,官职比自己大。
张百户站在三人面前,行礼说着:“卑职见过三位大人!”
“不是在前面,不必这样,起来吧!”其中一个千户说着,这人就是蒋孝方,在十三司算是位高权重。
蒋孝方说完,就摆了摆手,直接问起了法会的事:“我且问你,你负责彻查的一路余孽,可都清理掉了?陛下对这件事很关注,这件事必要办的妥妥当当,你可明白?”
“卑职明白,卑职这次回来,就前来向大人复命!”张百户深深一躬,说着。
顿了一顿,就汇报着:“卑职负责楚北省一路,布政使大人和各郡县的大人都很配合,调动了不少衙役和公差,已经将七家寺庙全部抄了,名单上的人都已经擒杀,这是具体的上报庙产。”
这是一应事宜的禀报,对于张百户这次办的事,蒋孝方还算满意,没怎么刁难,看了看单子,就令他退下了。
张百户退出去,房间内的三人沉默下来。
“虽说境内余孽清理的差不多,还是有些漏网之鱼,这次差事不好办啊!”沉默了片刻,一个副千户打破僵局,说着。
“这事拖的过久,陛下只怕已不愿再横生枝节,此事还需尽快了结。”
“再派出些人手下去,察看一番也可交差了。”
“正有此意,不过此事虽不能再拖下去了,可半分不可敷衍。”
“这是当然,我们有几颗脑袋敢去欺君?只是的确扫的差不多了,剩余些虾米,一时间漏网也是很正常的事。”
蒋孝方最后总结的说着:“这样,如果没有事,本官就上报皇上了。”
顿了一顿,又说着:“三月我们重点是监督科举,这是本朝第一次恩科,不能出任何丑闻,给我盯紧了,特别是那些借口游玩赏春,大举会宴的人,别真的泄了题!”
“是!”两个副手都应着。
三月,南方都被春色笼罩,前几天一场春雨,冲得平原新绿,林木滴翠,午后的阳光照样着,十里长河,多了不少乘船游玩的人。
歌妓悠扬的歌声,常常飘荡于河面,当然河畔上,垂柳下,踏春游玩的男男女女,不在少数。
这是一片太平的景象,虽北边战火不断,在大成朝廷的境内,百姓基本上稳定下来,而有些钱的人家,自有了闲心踏春赏景。
一条河岸石阶,一群市民家的女子,正在说说笑笑的洗着衣裳。
普通百姓哪有这样多规矩,这时民风较为开放,自不会有着女子不能见人的说法。
恰在此时,一艘船从这条河上行过。
听着岸边隐隐传来的嬉笑声,这条河道上缓慢行船的一行人,都是面带微笑。
“王兄,李兄,这一路行来,景色怡人,不知金陵里又有多少繁华,我们马上就可抵达金陵城内了吧?”
“恩,实际上我们已经抵达金陵,就等入城,早就听闻金陵繁花似锦,这次定要好好的在金陵转上一转!”
“哈哈,这是自然,否则岂不是辜负了这一番美景?”船上的人说笑着,离得岸边近了些,看着景色。
人在看风景,风景也在看人。
“咦,你们看,这艘船上的人在看我们呢!”
“哟,还都是俊秀的郎君,你看,那个穿着青衫的人,一直朝这里看,莫不是看上你这小妮子了?”
“呀,你们在胡说些什么啊!”
“小妮子脸红了呢!”
被调侃的姑娘羞红了一张俏脸,惹得一群女子顿时笑了起来,这些洗衣的女子笑说着,眼睛不住的朝河面上瞟着。
站在船头的几个人,都穿着青衫,并且衣衫整洁,更难得的是,这条船特别,几个人都年纪不大,长的眉清目秀,身上有着一股书卷之气。
从他们模样来看,是去往金陵的学子吧?
岸边的人猜测着。
到了三月份,这河上乘船,多了许多学子,有老有少,有的五十多岁了还赶了过来,让两岸的百姓都大开眼界。
大燕停考二十年了,现在大成又重开科举了,这事可是大事。
世家和寒门,有着云泥之别,寒门想入朝为官,难如上青天,世家子弟可以很容易获得官职前途。
这科举就是寒门学子通向仕途的唯一路子。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事只有立稳了根基的朝廷才有。
“哎,这情况已经二十年没有看见了,我记得小时候,还看见过一次,现在又看见了,说不定真的太平要来了。”一个中年妇女感慨的说着。
科举七百年,百姓人人都知科举重要,而这鲤鱼跃龙门的盛况,金陵已经很久没有看见过了。
眼下到了三月初,大成朝廷又开恩科,自然使不少人怀念。
对可能一举飞上枝头的学子,河岸的大姑娘小媳妇指指点点,用着她们的眼光来猜测着哪一个人能在今年考场上拔得头筹!
这时,河上又有一条船,船不大,能容十几人,一个中年文人站在了甲板上,这中年人,戴着方巾,年四十左右,眉清目细,风神俊朗,大袖飘飘,极具风度。
默默看着两岸,感受着这气氛,这人不由叹着:“真有几分太平之气了。”
说着,取出一支紫竹箫,面朝金陵,吹奏起来。
河水汩汩奔流,阳光照耀,箫曲回荡在河面上,往复追忆,似乎是对过去战乱几十年的回忆,带着感伤和释然,引得周围小媳妇大姑娘,都停了手,不说话,听着。
一曲奏罢,这中年文人怅怅不语,良久,才发出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