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小鞋子》这种“儿童片”虽然有些人听到了就没兴趣,但是同样的也有好处。
特别是许多教育界人士纷纷推荐这部电影。
“当你在繁忙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想静下来找找内心的宁静时,这部片子一定是你的首选。
著名作家泰戈尔曾经说过:“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小鞋子》整个电影围绕小鞋子展开,故事由阿里弄丢妹妹萨拉的鞋子写起,两人约定不把弄丢鞋子的事告诉父母,之后两人交替穿着阿里的球鞋争分夺秒跑步去上学,然后阿里为给妹妹赢得一双球鞋参加长跑比赛,但却因得了冠军与季军奖品球鞋失之交臂。值得庆幸的是爸爸最后给两人都买了鞋子。
《小鞋子》,处处为我们传达着简单却感人至深的温暖,爱不一定要是华丽的衣物,数不尽的金钱才能表达。爱,就是当阿里发现萨拉的铅笔短得她的小手都握不住时,默默地将自己的笔放到她面前。生活实苦,但是有了哥哥妹妹,邻居,房东,店主这些善良的人的互相慰籍,仿佛给苦难上了一层滤镜,让人感觉到无处不在的温暖。
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一切都会好起来。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是苦难生活下的温情与信仰,是那些支撑我们活下去的力量。生活用黑色幽默戏弄了我们,然而,爱终于给了我们最完美的结局。
兄妹两个明明已经找到自己丢失的鞋子,但是看到小女孩儿比自己还困难,就没有忍心拿回自己的鞋子。尽管自己也承受着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哥哥在体育比赛中也没有拿到想要的运动鞋,但是,小鞋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善良的品质,生活一定会为我们留下一束光。最后,两个人都情绪陷入失落的时候,爸爸给他们买回了新鞋子。
我记得我小时就想要一辆自行车,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想要一个。明里暗里跟父母提到过很多次,但是愿望一直也没有实现,然后到初中,高中就一直骑各种二手自行车。等到自己有钱有能力了,反倒是没有了当初那最初的欲望了,到现在大了以后还是一个低欲望青年。反观现在的小孩子,所有欲望大人现在想着方法去满足,或者给予各种高于本身欲望的条件。我不知道那种生活是对的,还是错的。
但是从电影中两个亲哥妹就小鞋子一连串的事情发生。像极了小时候低欲望的自己,没有一件玩具,冬天棉鞋/棉裤以及一些身上穿的都是母亲手工做出来的。从小教育的就是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别人的是别人的,父母为人正直,现在也一直影响着自己的言行。
从小的生活条件和思想教育真的能左右人的一生,父母真的是最好的老师。虽然物质匮乏那个童年,但也是最喜欢的那个年代。从小低欲望生活过来的人们,希望你们能有个满足自己内心的生活。
之所以推荐这部电影,是因为这部电影真的很纯粹,因为我们很多时候看到这种电影,总是充满了各种控诉社会不公,为富不仁等等,但是影片很难得的一点是,虽然它讲的是穷人的故事,但它不是穷困的展览。
阿里生活的街区,贫穷而落后,但非常干净,人也很善良。导演没有把他们表现得和难民一样地乞讨观众的同情,从头到尾,他们都在努力生活,全片没有一处刻意表现生活的艰难,反而处处体现出人性的美。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父亲帮寺庙将糖捣碎,病重的母亲叫莎拉给父亲倒一杯糖水。莎拉拿了一杯水递给爸爸,爸爸问:为什么不加糖?
妹妹问,爸爸那里不是有糖么,干嘛拿家里的?
父亲生气地回答道:它们是清真寺的,只是暂由我们保管。
父亲是老实善良的,所以阿里和莎拉才会如此。
当莎拉在学校找到了她丢失的鞋子,那双鞋子穿在了另一个小女孩的脚上,她悄悄跟踪到女孩的家门口,回家找到哥哥,想一起去把鞋子要回来。
他们躲在墙角偷看,却发现女孩的父亲是个盲人后,于是选择了沉默地回家。
而后来,女孩捡到莎拉的自动笔后,虽然自己非常喜欢,依旧诚恳地选择物归原主。
后来莎拉还和她做了好朋友。当莎拉听说,小女孩的父亲给她买了一双新鞋子,而那个旧鞋子被扔掉了以后,她很震惊地问:为什么要丢掉?
小女孩委屈地回答:它们已经烂了。
虽然如此,妹妹仍然没有告诉她,那双被扔掉的鞋对她有多么重要。
看《小鞋子》是心灵逐渐感慨而温暖的过程,是灵魂得到洗礼的过程。他们即使在困境中还保持着自尊、淳朴、善良。我想,他们就是生命真善美的最好诠释吧。
希望这部影片,能唤醒大家对生活的美好信念。
无论生活给我们多少挫折,重要的是我们心中的爱,它能让我们变得无坚不摧!”
当然,这样的电影自然而然地会让人想起贫富差距。
或许九零后,零零后感受不到,接触不到“贫穷”,亦或者相对较少,但是从七零八零过来的人,却可以说都非常的能够产生共鸣感。
网络影评人八零后老男孩这样写道:“电影讲述男孩阿里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一次意外他把妹妹仅有的一双红鞋子弄丢了。不想受到父母责罚的他,祈求妹妹帮助他保守这个秘密,并且答应妹妹可以穿他的鞋子上学。等妹妹放学自己再换回来,跑着去上学,因为他也只有一双鞋子。
影片围绕鞋子展开情节,故事的选取以及主角小阿里不俗的演技,获得了观众们一致好评。虽然影片没有用过多的场景去描述生活的困苦,但仅仅一双鞋子也便让观众感受到那一种让人难以呼吸的压抑。影片选取的时代背景及小主人公的遭遇,跟我们70、80那一代人很像,那时的我们也经历过贫穷,也曾因为贫穷而感到自卑,即便已经成人依然受其影响。
影片中阿里家境贫寒,导致妹妹有着强烈的自卑情结!
阿里妹妹穿上不合脚的鞋子,上学会把脚缩在桌子底下,因为她不想被别人看到穿了一双男式而且大很多的鞋子。放学以后妹妹快速的逃离教室一刻也不耽误,因为阿里还要换下鞋子赶去上学,还有一个原因,她想逃离,因为此时此刻她被自卑笼罩,她害怕同学们发现后嘲笑她。
有一次放学她还是一如既往的跑回家,不合脚的鞋子掉到了水沟里,穿着一只鞋不停的追赶着那只顺水而下的鞋子,但是她根本捞不起鞋子,她蹲在一边哭了起来。此时的哭其实更多的是委屈,她不明白为什么哥哥把她的鞋子丢了,自己又为什么莫名其妙的穿上他的鞋子,还有家里为什么穷的连一双新鞋子都买不起。
路人看到她哭,询问之后帮她把鞋子捞了起来。她不想再忍受了,来到跟哥哥接头的巷子,把鞋子扔给了哥哥,她再也不想穿哥哥的鞋子上学了,她要告诉父母这一切。阿里为了继续让她保守这个秘密,把老师奖励给他的自动铅笔给了妹妹,答应一定会给她买一双新鞋。
我了解那种抬不起头来的自卑,影片之所以能让观众感同身受,是因为关于贫穷、关于自卑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影子在里面,毕竟自卑带来的伤害可能会铭记一辈子。
关于鞋子的共鸣,很多没有经历那个时代的人是很难想象的。
但是事实上,在我们小学的时候,时常也便是只有1、2双鞋子,至于雨靴这种奢侈品,只能是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同学才能有。临近冬天,已经穿上母亲纳的千层底棉鞋。恰逢下雨,鞋子完全湿透,回到家脚已经泡的泛白。看到有几个同学穿雨靴,便跟母亲提了一嘴,母亲也只是回了一句:没有钱。
第二天,还是那双鞋,只不过已经被火炉烤干。看着更多的同学换上水靴,自己课间也不会出去,躲在教室害怕别人看到自己脚上的鞋,也许同学们不会笑话,但自己已经认定他们会笑话你。
上初中的时候,学校开运动会要求参加的同学都要穿运动鞋。当时的运动鞋,其实就是帆布鞋。即便只有几块钱,家里依然不舍得给你买。已经报名的我,只好去借同学的鞋子。
男同学的参赛项目都多,没法给我,只好去跟女同学去借。我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那时候的自己唯唯诺诺的诉求,更忘不了女同学异样的眼光以及她不情愿的表情。
上高中那会,学校流行男生穿皮鞋,全班极个别男生没有穿,其中就有我,那时候已经有了很强的虚荣心,渴望得到满足,这其实也是自卑的体现。家里其实条件已经可以了,不至于买不起一双鞋子,但是皮鞋显然不是一个供3个孩子读书的家庭所要考虑的事情。
于是我偷偷的穿了父亲一双已经开胶的皮鞋,已经记不清那双鞋比脚大了多少号,但是记得足足垫了2本书的纸张才勉强能够穿住。
贫穷可以让孩子产生自卑感,以我为例即便成人依然被自卑困扰。坐公交的时候,不知道路线也不好意思去问邻座或者司机;处理工作上的人际关系,要反复的试穿衣服,并不是显示自己的魅力,仅仅怕同事看不起;请别人吃饭的时候,会不自主的担心饭菜的价格,又在点单的时候做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来掩饰自己那可怜的自卑感。
自卑是个人情感,但是造成自卑感的原因大部分来源于家庭!
影片中妹妹的自卑感来源于家庭的贫穷,阿里想要给妹妹买一双鞋子,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那就是参加运动会。阿里祈求老师让他同意自己参加原本已经过了报名日期的运动会。他必须要参加,运动会的第三名可以获得一双漂亮的鞋子。
他把好消息告诉了妹妹,妹妹问他,你能保证自己能拿到鞋子吗?阿里给予妹妹肯定的答复。运动会开始了,即便是阿里被人故意绊倒,他也不顾身上的伤痕,继续爬起来拼命的奔跑。这里的奔跑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渴望得到鞋子,更多的是美好生活的向往。
阿里不知道自己前面已经有多少个人通过,他只能拼命的冲过终点,结果他得到了第一名。他并没有高兴而是哭了起来,因为他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一双鞋子。
他知道自己又要辜负妹妹了,果然妹妹知道后哭着跑了出去。妹妹又要穿不合脚的鞋子,她可能被同学们讥笑,即便是没人在意她穿什么,内心的自卑已经不允许她再这样下去,她需要一双新鞋子来掩饰。
相比阿里,妹妹的自卑感更加强烈,那么又是什么让妹妹产生如此强烈的自卑感?
家庭贫穷,这是主因。无论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不富裕的家庭让妹妹产生了自卑感。她想跟其他同学一样,但是她所面临的却是,家里的房子是租的已经到期,房东已经催过好几次的房租,父亲无力承担,即便是小小的她也能感受到家里的困境且受到影响。
长期的处于贫穷的家庭面对生活更容易产生问题,一旦出现经济上的问题,父母无暇更多的关照孩子,势必让孩子缺乏这方面的正确引导。
孩子在学校会受到学生甚至于老师的歧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势利眼”。当他面对不公平对待,势必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其中就包括自卑,她会长期处于一种“你不行”“你们家没有钱”的舆论压力中。
影片中阿里跟随父亲想找一份园丁工作,可是当他们按响富人家的门铃并且传来询问时,父亲竟然领着阿里跑了。这里的父亲无疑自卑到极点,他甚至不敢同富人讲话。父母如果自卑,孩子自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贫穷的生活最容易让人产生自卑,孩子也是同样受家庭的贫穷影响,会导致生活、学习及精神出现不好的状态,从而产生自卑。当一个家庭只顾为了摆脱贫穷而忽视了他心理方面的建设,产生自卑的孩子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于成年都会受到自卑的困扰。
生存环境一样,为什么阿里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自卑心?
在我看来,这就是阿里能够战胜自卑所在。他是一个坚强的孩子,可以为了一双运动鞋拼尽全力;他是宽容的孩子,得知妹妹的鞋子被另一个小女孩穿在了脚上,阿里选择了沉默,原因是小女孩的父亲是一位盲人,小女孩每天要穿着鞋子搀扶父亲去卖杂货。
这些品质显然是电影赋予角色的,如果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家庭,父母又是极度自卑,那么产生“阿里”的概率会很小。
既然不能拥有电影光环,那么就需要家庭以及学校来赋予孩子这种品质。
电影的最后父亲正在回家的路上,而自行车的后座上放着买给阿里和妹妹的新鞋子,一双白色的球鞋和那一双小红鞋,不过这一次是崭新的。这是新生活的开始,更代表着父亲对于贫穷生活的一种崭新态度。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也许不能决定家庭的贫富,但我们却能引导孩子正确的面对它。”
《小鞋子》这种“儿童片”虽然有些人听到了就没兴趣,但是同样的也有好处。
特别是许多教育界人士纷纷推荐这部电影。
“当你在繁忙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想静下来找找内心的宁静时,这部片子一定是你的首选。
著名作家泰戈尔曾经说过:“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小鞋子》整个电影围绕小鞋子展开,故事由阿里弄丢妹妹萨拉的鞋子写起,两人约定不把弄丢鞋子的事告诉父母,之后两人交替穿着阿里的球鞋争分夺秒跑步去上学,然后阿里为给妹妹赢得一双球鞋参加长跑比赛,但却因得了冠军与季军奖品球鞋失之交臂。值得庆幸的是爸爸最后给两人都买了鞋子。
《小鞋子》,处处为我们传达着简单却感人至深的温暖,爱不一定要是华丽的衣物,数不尽的金钱才能表达。爱,就是当阿里发现萨拉的铅笔短得她的小手都握不住时,默默地将自己的笔放到她面前。生活实苦,但是有了哥哥妹妹,邻居,房东,店主这些善良的人的互相慰籍,仿佛给苦难上了一层滤镜,让人感觉到无处不在的温暖。
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一切都会好起来。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是苦难生活下的温情与信仰,是那些支撑我们活下去的力量。生活用黑色幽默戏弄了我们,然而,爱终于给了我们最完美的结局。
兄妹两个明明已经找到自己丢失的鞋子,但是看到小女孩儿比自己还困难,就没有忍心拿回自己的鞋子。尽管自己也承受着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哥哥在体育比赛中也没有拿到想要的运动鞋,但是,小鞋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善良的品质,生活一定会为我们留下一束光。最后,两个人都情绪陷入失落的时候,爸爸给他们买回了新鞋子。
我记得我小时就想要一辆自行车,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想要一个。明里暗里跟父母提到过很多次,但是愿望一直也没有实现,然后到初中,高中就一直骑各种二手自行车。等到自己有钱有能力了,反倒是没有了当初那最初的欲望了,到现在大了以后还是一个低欲望青年。反观现在的小孩子,所有欲望大人现在想着方法去满足,或者给予各种高于本身欲望的条件。我不知道那种生活是对的,还是错的。
但是从电影中两个亲哥妹就小鞋子一连串的事情发生。像极了小时候低欲望的自己,没有一件玩具,冬天棉鞋/棉裤以及一些身上穿的都是母亲手工做出来的。从小教育的就是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别人的是别人的,父母为人正直,现在也一直影响着自己的言行。
从小的生活条件和思想教育真的能左右人的一生,父母真的是最好的老师。虽然物质匮乏那个童年,但也是最喜欢的那个年代。从小低欲望生活过来的人们,希望你们能有个满足自己内心的生活。
之所以推荐这部电影,是因为这部电影真的很纯粹,因为我们很多时候看到这种电影,总是充满了各种控诉社会不公,为富不仁等等,但是影片很难得的一点是,虽然它讲的是穷人的故事,但它不是穷困的展览。
阿里生活的街区,贫穷而落后,但非常干净,人也很善良。导演没有把他们表现得和难民一样地乞讨观众的同情,从头到尾,他们都在努力生活,全片没有一处刻意表现生活的艰难,反而处处体现出人性的美。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父亲帮寺庙将糖捣碎,病重的母亲叫莎拉给父亲倒一杯糖水。莎拉拿了一杯水递给爸爸,爸爸问:为什么不加糖?
妹妹问,爸爸那里不是有糖么,干嘛拿家里的?
父亲生气地回答道:它们是清真寺的,只是暂由我们保管。
父亲是老实善良的,所以阿里和莎拉才会如此。
当莎拉在学校找到了她丢失的鞋子,那双鞋子穿在了另一个小女孩的脚上,她悄悄跟踪到女孩的家门口,回家找到哥哥,想一起去把鞋子要回来。
他们躲在墙角偷看,却发现女孩的父亲是个盲人后,于是选择了沉默地回家。
而后来,女孩捡到莎拉的自动笔后,虽然自己非常喜欢,依旧诚恳地选择物归原主。
后来莎拉还和她做了好朋友。当莎拉听说,小女孩的父亲给她买了一双新鞋子,而那个旧鞋子被扔掉了以后,她很震惊地问:为什么要丢掉?
小女孩委屈地回答:它们已经烂了。
虽然如此,妹妹仍然没有告诉她,那双被扔掉的鞋对她有多么重要。
看《小鞋子》是心灵逐渐感慨而温暖的过程,是灵魂得到洗礼的过程。他们即使在困境中还保持着自尊、淳朴、善良。我想,他们就是生命真善美的最好诠释吧。
希望这部影片,能唤醒大家对生活的美好信念。
无论生活给我们多少挫折,重要的是我们心中的爱,它能让我们变得无坚不摧!”
当然,这样的电影自然而然地会让人想起贫富差距。
或许九零后,零零后感受不到,接触不到“贫穷”,亦或者相对较少,但是从七零八零过来的人,却可以说都非常的能够产生共鸣感。
网络影评人八零后老男孩这样写道:“电影讲述男孩阿里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一次意外他把妹妹仅有的一双红鞋子弄丢了。不想受到父母责罚的他,祈求妹妹帮助他保守这个秘密,并且答应妹妹可以穿他的鞋子上学。等妹妹放学自己再换回来,跑着去上学,因为他也只有一双鞋子。
影片围绕鞋子展开情节,故事的选取以及主角小阿里不俗的演技,获得了观众们一致好评。虽然影片没有用过多的场景去描述生活的困苦,但仅仅一双鞋子也便让观众感受到那一种让人难以呼吸的压抑。影片选取的时代背景及小主人公的遭遇,跟我们70、80那一代人很像,那时的我们也经历过贫穷,也曾因为贫穷而感到自卑,即便已经成人依然受其影响。
影片中阿里家境贫寒,导致妹妹有着强烈的自卑情结!
阿里妹妹穿上不合脚的鞋子,上学会把脚缩在桌子底下,因为她不想被别人看到穿了一双男式而且大很多的鞋子。放学以后妹妹快速的逃离教室一刻也不耽误,因为阿里还要换下鞋子赶去上学,还有一个原因,她想逃离,因为此时此刻她被自卑笼罩,她害怕同学们发现后嘲笑她。
有一次放学她还是一如既往的跑回家,不合脚的鞋子掉到了水沟里,穿着一只鞋不停的追赶着那只顺水而下的鞋子,但是她根本捞不起鞋子,她蹲在一边哭了起来。此时的哭其实更多的是委屈,她不明白为什么哥哥把她的鞋子丢了,自己又为什么莫名其妙的穿上他的鞋子,还有家里为什么穷的连一双新鞋子都买不起。
路人看到她哭,询问之后帮她把鞋子捞了起来。她不想再忍受了,来到跟哥哥接头的巷子,把鞋子扔给了哥哥,她再也不想穿哥哥的鞋子上学了,她要告诉父母这一切。阿里为了继续让她保守这个秘密,把老师奖励给他的自动铅笔给了妹妹,答应一定会给她买一双新鞋。
我了解那种抬不起头来的自卑,影片之所以能让观众感同身受,是因为关于贫穷、关于自卑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影子在里面,毕竟自卑带来的伤害可能会铭记一辈子。
关于鞋子的共鸣,很多没有经历那个时代的人是很难想象的。
但是事实上,在我们小学的时候,时常也便是只有1、2双鞋子,至于雨靴这种奢侈品,只能是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同学才能有。临近冬天,已经穿上母亲纳的千层底棉鞋。恰逢下雨,鞋子完全湿透,回到家脚已经泡的泛白。看到有几个同学穿雨靴,便跟母亲提了一嘴,母亲也只是回了一句:没有钱。
第二天,还是那双鞋,只不过已经被火炉烤干。看着更多的同学换上水靴,自己课间也不会出去,躲在教室害怕别人看到自己脚上的鞋,也许同学们不会笑话,但自己已经认定他们会笑话你。
上初中的时候,学校开运动会要求参加的同学都要穿运动鞋。当时的运动鞋,其实就是帆布鞋。即便只有几块钱,家里依然不舍得给你买。已经报名的我,只好去借同学的鞋子。
男同学的参赛项目都多,没法给我,只好去跟女同学去借。我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那时候的自己唯唯诺诺的诉求,更忘不了女同学异样的眼光以及她不情愿的表情。
上高中那会,学校流行男生穿皮鞋,全班极个别男生没有穿,其中就有我,那时候已经有了很强的虚荣心,渴望得到满足,这其实也是自卑的体现。家里其实条件已经可以了,不至于买不起一双鞋子,但是皮鞋显然不是一个供3个孩子读书的家庭所要考虑的事情。
于是我偷偷的穿了父亲一双已经开胶的皮鞋,已经记不清那双鞋比脚大了多少号,但是记得足足垫了2本书的纸张才勉强能够穿住。
贫穷可以让孩子产生自卑感,以我为例即便成人依然被自卑困扰。坐公交的时候,不知道路线也不好意思去问邻座或者司机;处理工作上的人际关系,要反复的试穿衣服,并不是显示自己的魅力,仅仅怕同事看不起;请别人吃饭的时候,会不自主的担心饭菜的价格,又在点单的时候做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来掩饰自己那可怜的自卑感。
自卑是个人情感,但是造成自卑感的原因大部分来源于家庭!
影片中妹妹的自卑感来源于家庭的贫穷,阿里想要给妹妹买一双鞋子,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那就是参加运动会。阿里祈求老师让他同意自己参加原本已经过了报名日期的运动会。他必须要参加,运动会的第三名可以获得一双漂亮的鞋子。
他把好消息告诉了妹妹,妹妹问他,你能保证自己能拿到鞋子吗?阿里给予妹妹肯定的答复。运动会开始了,即便是阿里被人故意绊倒,他也不顾身上的伤痕,继续爬起来拼命的奔跑。这里的奔跑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渴望得到鞋子,更多的是美好生活的向往。
阿里不知道自己前面已经有多少个人通过,他只能拼命的冲过终点,结果他得到了第一名。他并没有高兴而是哭了起来,因为他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一双鞋子。
他知道自己又要辜负妹妹了,果然妹妹知道后哭着跑了出去。妹妹又要穿不合脚的鞋子,她可能被同学们讥笑,即便是没人在意她穿什么,内心的自卑已经不允许她再这样下去,她需要一双新鞋子来掩饰。
相比阿里,妹妹的自卑感更加强烈,那么又是什么让妹妹产生如此强烈的自卑感?
家庭贫穷,这是主因。无论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不富裕的家庭让妹妹产生了自卑感。她想跟其他同学一样,但是她所面临的却是,家里的房子是租的已经到期,房东已经催过好几次的房租,父亲无力承担,即便是小小的她也能感受到家里的困境且受到影响。
长期的处于贫穷的家庭面对生活更容易产生问题,一旦出现经济上的问题,父母无暇更多的关照孩子,势必让孩子缺乏这方面的正确引导。
孩子在学校会受到学生甚至于老师的歧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势利眼”。当他面对不公平对待,势必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其中就包括自卑,她会长期处于一种“你不行”“你们家没有钱”的舆论压力中。
影片中阿里跟随父亲想找一份园丁工作,可是当他们按响富人家的门铃并且传来询问时,父亲竟然领着阿里跑了。这里的父亲无疑自卑到极点,他甚至不敢同富人讲话。父母如果自卑,孩子自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贫穷的生活最容易让人产生自卑,孩子也是同样受家庭的贫穷影响,会导致生活、学习及精神出现不好的状态,从而产生自卑。当一个家庭只顾为了摆脱贫穷而忽视了他心理方面的建设,产生自卑的孩子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于成年都会受到自卑的困扰。
生存环境一样,为什么阿里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自卑心?
在我看来,这就是阿里能够战胜自卑所在。他是一个坚强的孩子,可以为了一双运动鞋拼尽全力;他是宽容的孩子,得知妹妹的鞋子被另一个小女孩穿在了脚上,阿里选择了沉默,原因是小女孩的父亲是一位盲人,小女孩每天要穿着鞋子搀扶父亲去卖杂货。
这些品质显然是电影赋予角色的,如果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家庭,父母又是极度自卑,那么产生“阿里”的概率会很小。
既然不能拥有电影光环,那么就需要家庭以及学校来赋予孩子这种品质。
电影的最后父亲正在回家的路上,而自行车的后座上放着买给阿里和妹妹的新鞋子,一双白色的球鞋和那一双小红鞋,不过这一次是崭新的。这是新生活的开始,更代表着父亲对于贫穷生活的一种崭新态度。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也许不能决定家庭的贫富,但我们却能引导孩子正确的面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