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大北方战争(三)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701年10月9日,普斯科夫要塞。
沙皇彼得一世已经在这里住了好几个月了,为正在前线奋战的俄罗斯帝国十多万大军分发补给,给了俄军很大的支持——有没有彼得担任总后勤官完全是两回事,现在那些贪婪无度的官员们要收敛一些了,否则他们可能会与刚刚被彼得绞死在自己窗外的一百多名逃兵作伴,没人敢冒这个风险。
去年俄军主力攻击纳尔瓦,结果惨败,损失了四万余名士兵和145门火炮,就连总司令、来自法国的克洛伊公爵也被俘虏,丢尽了俄罗斯帝国的颜面。幸运的是,当时彼得在任命了总司令,并布置了一系列事宜后,就离开了前线,因为莫斯科正在酝酿一场反对他的阴谋,他必须尽快赶回去处理。结果,就在彼得走后没多久,疯狂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竟然抛下数万主力大军,带着区区八千人轻兵疾进,利用恶劣天气的掩护,对盘踞在纳尔瓦城外的俄军发起了突袭。
突袭的结果是完美的。彼时天降大雪,寒风肆虐,俄军已经暂停了对纳尔瓦的攻势,将近五万人缩在营中,精神松懈。而且,他们也根本没料到查理十二如此疯狂,竟然敢带着少量精兵,冒大雪突袭,因此数万大军一瞬间土崩瓦解,不但损失了超过一半的兵力,就连总司令也做了人家的俘虏。
溃退的俄军丢失了全部辎重和技术兵器,同时不断因为敌人追击、暴风雪而损失人手。一直到数天后,附近两支友军闻讯赶过来救援,他们才回过了神来,而此时已经剩不下几个人了。彼得一世重新任命了舍列梅捷夫为总司令,统领前线俄军,同时从本土增调了五万名援军和大量技术兵器,俄军很快就恢复了实力。
舍列梅捷夫是沙皇家族的亲戚,曾担任过阿历克谢沙皇的侍从,熟悉西欧各国情况,年轻时就剪掉了自己的大胡子。彼得之前不是很喜欢他,因为这个人“呆板无趣”,与生活放荡的彼得及其宠臣完全是两个极端。而且舍列梅捷夫生性谨慎,彼得认为他在军事上过于求稳,不是一位“现代名将”。
但偏偏就是这位做事求稳的总司令,在危难之中上任,指挥数万名士气低落的俄军,与赶过来的七万瑞典大军周旋,居然堪堪稳住了局面。虽然有些被动,但终究没有被击溃,也没有被彻底赶出瑞典国土,就像牛皮糖一样粘在那里。
查理十二见不能很快击败俄军,便失去了耐心,率领部队掉头直扑波兰人而去。他先是在里加城下大败波兰、萨克森联军,将被围困多时的里加城解救了出来。至此,他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西线打败丹麦人,迫使其退出战争。东线第一战就重挫俄军,使其心胆俱寒,暂时失去了进攻能力;第二战又打败波兰人,解了里加之围,让奥古斯特灰头土脸。
但长期的奔袭作战——很多时候完全是强行军,还是在冒着恶劣天气的情况下——也让瑞典人承受了不小的伤亡,至今累积下来已经超过六千人了。请注意,这六千人并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而是瑞典十二万陆军中精挑细选的精锐,不然也不可能长时间进行如此高强度的行军与作战。
这六千人的损失是一笔重要的代价,大到查理十二这个好战分子也不得不暂时休整一段时间,恢复实力。另外,虽然瑞典军队不断取胜,但战场始终是在自己国内,波兰人、萨克森人、俄国人纷至沓来,四处劫掠、屠杀,搞得波罗的海南岸和东岸的瑞典国土烽火连天,损失惨重——至今俄国人还占领着波罗的海东岸的许多瑞典领土。
目前的形势就是这样。查理十二四处作战,战果辉煌,但看起来都是在自家土地上的主动防御作战。要想真正扭转这个局面,还是得选择一个战略方向,彻底打死一方,解除两线作战的威胁。或许是之前舍列梅捷夫给查理十二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最终他选择的方向是波兰。于是,在经过数月时间的休整后,查理十二带着数万军队及荷兰人新送到的一批武器装备,跨过德维纳河,侵入了波兰领土,准备一鼓作气打死奥古斯特。
瑞典主力走了,俄国人的压力就少了很多。彼得一世没有浪费机会,他先给舍列梅捷夫写了一封语气充满赞扬的信件,然后命令其整理好部队,果断出击,攻打分散在各地的瑞典驻军,尽可能多地占领土地。
彼得一世还携带大量给养抵达了普斯科夫,一边监督要塞的修建,一边给前线各部派发给养。唔,他这位总后勤官做得还不错,至少俄军忍饥挨饿的情况少了很多,各个仓库的库监们也不再以库存不足为借口拖欠军需物资了,一切都运转良好,这让前线的俄军非常舒服,战斗力也上升了不少。
彼得一世在普斯科夫要塞住了好几个月,听到的基本都是胜利的消息。比如某月某日攻占某座城镇,某月某日又击败了某支瑞典军队等等。总之,在查理十二带着瑞典主力南下波兰后,俄国人跳得还是挺欢的,凭借着巨大的兵力优势,不断攻城略地,让留守的瑞典人苦不堪言,防线一退再退。
这样的情形正是彼得所希望看到的。经过长达一年的激烈战争,原本还有些稚嫩的俄军得到了宝贵的经验,战斗力获得极大提升。这些东西,是在训练场上永远也学不到的。军队的战斗力要得到升华,还是得靠那生死之间的磨砺。
彼得现在又把军队分成了三股,一股攻击涅瓦河谷及芬兰,一股攻击立窝尼亚,一股部署在普斯科夫要塞以西,人数最多,装备最精良,并由舍列梅捷夫亲自指挥,随时准备突破瑞典人的防线,进入波兰境内。
平心而论,彼得一世还是比较仗义的。他没有置盟友于不顾,而是一直在努力救援。这固然是因为他想要在西方君主的眼里留下一个好名声,但更重要的还是他不相信奥古斯特可以独立挡住查理十二的凶猛攻势。唇亡齿寒的道理彼得还是懂的,若是奥古斯特战败进而退出战争,那么俄国人的压力就实在太大了,彼得非常担心这一点,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或许会屈辱求和吧。
而虽然坐镇北方,但彼得一世也会时不时地关心一下南方的局势。他心爱的舰队已经在坦波夫组建完毕了,虽然只是一支规模不大的内河舰队,但装备了大量外国进口的先进火炮,战斗力还是可以的,足以对未来进攻亚速要塞产生很大的积极意义。吃苦耐劳的俄国步兵、来去如风的哥萨克骑兵,外加装备精良的海军,应该可以拿下亚速要塞了吧?
唔,好吧,对付土耳其人可能是足够了。但如果东岸人参与进来并进行干涉呢?那样情况可能就会变得极其复杂。彼得现在对东岸有些畏惧,既畏惧他们的财富,也畏惧他们广阔的外交影响力,这在很多时候比五万大军还管用。彼得已经无比确信,东岸人会死保他们的走狗卡尔梅克人以及克里米亚鞑靼人——是的,在彼得心目中,鞑靼人更像是东岸人的傀儡,而不是土耳其人的附庸——这与他南下草原,饮马黑海的战略是相悖的。
获得一个港口,是俄罗斯人百年来的夙愿。自从上一次战争失败,丢失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俄国人就一直在为此努力。无论是黑海港口还是波罗的海港口,他娘的先给我来一个!俄罗斯帝国已经等待太久了,他们不想继续窝在会冰封半年以上的阿尔汉格尔斯克!
这次进攻瑞典,主动挑起大北方战争,其实也是这种思路的产物。但彼得万万没想到,实力大大提高后的俄罗斯军队依然不如查理十二的部队,以至于纳尔瓦之战损失数万人,差点就让彼得失去了全部信心。更可怕的是,根据刚刚得到的绝密信息,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已经在与东岸人秘密接触,打算把格但斯克自由市交予东岸,以换取他们一笔价值数十万圆的武器、军资援助。
奥古斯特对此很是生气,他召回了正在东岸人那里寻求贷款的使者——不过却没有关闭与东岸对话的大门,几位有着极高授权的使者依旧待在库尔兰公国,随时准备接触——打算依靠波兰和萨克森自己的力量,与瑞典人决一死战。
彼得对奥古斯特的狂妄不是很赞同。事实上他觉得东岸人手握的金钱和武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值此艰难时刻,他甚至愿意牺牲其他方面的利益,来换取东岸人站在己方——至少,不要站到瑞典人那边——他已经了解查理十二这个人了,知道他残忍、好战,冷酷无情,一旦纠缠上了就不死不休。
惹了这个强敌,俄罗斯帝国除非彻底击败瑞典,否则根本没有脱身的任何可能——其实在去年纳尔瓦战役惨败后,彼得一度派人求和,但被查理十二拒绝了,这个时候彼得就知道,俄罗斯与瑞典之间,无法善了!
彼得已经想好了,打算派使者前往东岸人那里,首先保证库尔兰公国的独立,其次同意格但斯克自由市归东岸人管理(反正这座港口也是东岸人在使用,慷他人之慨有何不可),最后承认北高加索的卫拉特蒙古汗国。
说起来,第一条和第二条不算什么,但第三条可算是了不得的让步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彼得对与瑞典的战争信心不足,急需求助外部势力。不过,就在彼得的使者携带着他的亲笔信,准备出发前往库尔兰的时候(赵贵在此躲避兵灾),一则震惊整个欧洲的消息传了过来,让彼得迅速改变了注意。
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死了!
1701年10月9日,普斯科夫要塞。
沙皇彼得一世已经在这里住了好几个月了,为正在前线奋战的俄罗斯帝国十多万大军分发补给,给了俄军很大的支持——有没有彼得担任总后勤官完全是两回事,现在那些贪婪无度的官员们要收敛一些了,否则他们可能会与刚刚被彼得绞死在自己窗外的一百多名逃兵作伴,没人敢冒这个风险。
去年俄军主力攻击纳尔瓦,结果惨败,损失了四万余名士兵和145门火炮,就连总司令、来自法国的克洛伊公爵也被俘虏,丢尽了俄罗斯帝国的颜面。幸运的是,当时彼得在任命了总司令,并布置了一系列事宜后,就离开了前线,因为莫斯科正在酝酿一场反对他的阴谋,他必须尽快赶回去处理。结果,就在彼得走后没多久,疯狂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竟然抛下数万主力大军,带着区区八千人轻兵疾进,利用恶劣天气的掩护,对盘踞在纳尔瓦城外的俄军发起了突袭。
突袭的结果是完美的。彼时天降大雪,寒风肆虐,俄军已经暂停了对纳尔瓦的攻势,将近五万人缩在营中,精神松懈。而且,他们也根本没料到查理十二如此疯狂,竟然敢带着少量精兵,冒大雪突袭,因此数万大军一瞬间土崩瓦解,不但损失了超过一半的兵力,就连总司令也做了人家的俘虏。
溃退的俄军丢失了全部辎重和技术兵器,同时不断因为敌人追击、暴风雪而损失人手。一直到数天后,附近两支友军闻讯赶过来救援,他们才回过了神来,而此时已经剩不下几个人了。彼得一世重新任命了舍列梅捷夫为总司令,统领前线俄军,同时从本土增调了五万名援军和大量技术兵器,俄军很快就恢复了实力。
舍列梅捷夫是沙皇家族的亲戚,曾担任过阿历克谢沙皇的侍从,熟悉西欧各国情况,年轻时就剪掉了自己的大胡子。彼得之前不是很喜欢他,因为这个人“呆板无趣”,与生活放荡的彼得及其宠臣完全是两个极端。而且舍列梅捷夫生性谨慎,彼得认为他在军事上过于求稳,不是一位“现代名将”。
但偏偏就是这位做事求稳的总司令,在危难之中上任,指挥数万名士气低落的俄军,与赶过来的七万瑞典大军周旋,居然堪堪稳住了局面。虽然有些被动,但终究没有被击溃,也没有被彻底赶出瑞典国土,就像牛皮糖一样粘在那里。
查理十二见不能很快击败俄军,便失去了耐心,率领部队掉头直扑波兰人而去。他先是在里加城下大败波兰、萨克森联军,将被围困多时的里加城解救了出来。至此,他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西线打败丹麦人,迫使其退出战争。东线第一战就重挫俄军,使其心胆俱寒,暂时失去了进攻能力;第二战又打败波兰人,解了里加之围,让奥古斯特灰头土脸。
但长期的奔袭作战——很多时候完全是强行军,还是在冒着恶劣天气的情况下——也让瑞典人承受了不小的伤亡,至今累积下来已经超过六千人了。请注意,这六千人并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而是瑞典十二万陆军中精挑细选的精锐,不然也不可能长时间进行如此高强度的行军与作战。
这六千人的损失是一笔重要的代价,大到查理十二这个好战分子也不得不暂时休整一段时间,恢复实力。另外,虽然瑞典军队不断取胜,但战场始终是在自己国内,波兰人、萨克森人、俄国人纷至沓来,四处劫掠、屠杀,搞得波罗的海南岸和东岸的瑞典国土烽火连天,损失惨重——至今俄国人还占领着波罗的海东岸的许多瑞典领土。
目前的形势就是这样。查理十二四处作战,战果辉煌,但看起来都是在自家土地上的主动防御作战。要想真正扭转这个局面,还是得选择一个战略方向,彻底打死一方,解除两线作战的威胁。或许是之前舍列梅捷夫给查理十二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最终他选择的方向是波兰。于是,在经过数月时间的休整后,查理十二带着数万军队及荷兰人新送到的一批武器装备,跨过德维纳河,侵入了波兰领土,准备一鼓作气打死奥古斯特。
瑞典主力走了,俄国人的压力就少了很多。彼得一世没有浪费机会,他先给舍列梅捷夫写了一封语气充满赞扬的信件,然后命令其整理好部队,果断出击,攻打分散在各地的瑞典驻军,尽可能多地占领土地。
彼得一世还携带大量给养抵达了普斯科夫,一边监督要塞的修建,一边给前线各部派发给养。唔,他这位总后勤官做得还不错,至少俄军忍饥挨饿的情况少了很多,各个仓库的库监们也不再以库存不足为借口拖欠军需物资了,一切都运转良好,这让前线的俄军非常舒服,战斗力也上升了不少。
彼得一世在普斯科夫要塞住了好几个月,听到的基本都是胜利的消息。比如某月某日攻占某座城镇,某月某日又击败了某支瑞典军队等等。总之,在查理十二带着瑞典主力南下波兰后,俄国人跳得还是挺欢的,凭借着巨大的兵力优势,不断攻城略地,让留守的瑞典人苦不堪言,防线一退再退。
这样的情形正是彼得所希望看到的。经过长达一年的激烈战争,原本还有些稚嫩的俄军得到了宝贵的经验,战斗力获得极大提升。这些东西,是在训练场上永远也学不到的。军队的战斗力要得到升华,还是得靠那生死之间的磨砺。
彼得现在又把军队分成了三股,一股攻击涅瓦河谷及芬兰,一股攻击立窝尼亚,一股部署在普斯科夫要塞以西,人数最多,装备最精良,并由舍列梅捷夫亲自指挥,随时准备突破瑞典人的防线,进入波兰境内。
平心而论,彼得一世还是比较仗义的。他没有置盟友于不顾,而是一直在努力救援。这固然是因为他想要在西方君主的眼里留下一个好名声,但更重要的还是他不相信奥古斯特可以独立挡住查理十二的凶猛攻势。唇亡齿寒的道理彼得还是懂的,若是奥古斯特战败进而退出战争,那么俄国人的压力就实在太大了,彼得非常担心这一点,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或许会屈辱求和吧。
而虽然坐镇北方,但彼得一世也会时不时地关心一下南方的局势。他心爱的舰队已经在坦波夫组建完毕了,虽然只是一支规模不大的内河舰队,但装备了大量外国进口的先进火炮,战斗力还是可以的,足以对未来进攻亚速要塞产生很大的积极意义。吃苦耐劳的俄国步兵、来去如风的哥萨克骑兵,外加装备精良的海军,应该可以拿下亚速要塞了吧?
唔,好吧,对付土耳其人可能是足够了。但如果东岸人参与进来并进行干涉呢?那样情况可能就会变得极其复杂。彼得现在对东岸有些畏惧,既畏惧他们的财富,也畏惧他们广阔的外交影响力,这在很多时候比五万大军还管用。彼得已经无比确信,东岸人会死保他们的走狗卡尔梅克人以及克里米亚鞑靼人——是的,在彼得心目中,鞑靼人更像是东岸人的傀儡,而不是土耳其人的附庸——这与他南下草原,饮马黑海的战略是相悖的。
获得一个港口,是俄罗斯人百年来的夙愿。自从上一次战争失败,丢失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俄国人就一直在为此努力。无论是黑海港口还是波罗的海港口,他娘的先给我来一个!俄罗斯帝国已经等待太久了,他们不想继续窝在会冰封半年以上的阿尔汉格尔斯克!
这次进攻瑞典,主动挑起大北方战争,其实也是这种思路的产物。但彼得万万没想到,实力大大提高后的俄罗斯军队依然不如查理十二的部队,以至于纳尔瓦之战损失数万人,差点就让彼得失去了全部信心。更可怕的是,根据刚刚得到的绝密信息,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已经在与东岸人秘密接触,打算把格但斯克自由市交予东岸,以换取他们一笔价值数十万圆的武器、军资援助。
奥古斯特对此很是生气,他召回了正在东岸人那里寻求贷款的使者——不过却没有关闭与东岸对话的大门,几位有着极高授权的使者依旧待在库尔兰公国,随时准备接触——打算依靠波兰和萨克森自己的力量,与瑞典人决一死战。
彼得对奥古斯特的狂妄不是很赞同。事实上他觉得东岸人手握的金钱和武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值此艰难时刻,他甚至愿意牺牲其他方面的利益,来换取东岸人站在己方——至少,不要站到瑞典人那边——他已经了解查理十二这个人了,知道他残忍、好战,冷酷无情,一旦纠缠上了就不死不休。
惹了这个强敌,俄罗斯帝国除非彻底击败瑞典,否则根本没有脱身的任何可能——其实在去年纳尔瓦战役惨败后,彼得一度派人求和,但被查理十二拒绝了,这个时候彼得就知道,俄罗斯与瑞典之间,无法善了!
彼得已经想好了,打算派使者前往东岸人那里,首先保证库尔兰公国的独立,其次同意格但斯克自由市归东岸人管理(反正这座港口也是东岸人在使用,慷他人之慨有何不可),最后承认北高加索的卫拉特蒙古汗国。
说起来,第一条和第二条不算什么,但第三条可算是了不得的让步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彼得对与瑞典的战争信心不足,急需求助外部势力。不过,就在彼得的使者携带着他的亲笔信,准备出发前往库尔兰的时候(赵贵在此躲避兵灾),一则震惊整个欧洲的消息传了过来,让彼得迅速改变了注意。
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