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蜃海 (续十六)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即便经历了多次误入玄门的经历,看到很多亲友故旧因玄门永诀,也有了陆炳林的提醒,但进入蜃海的一刹那,我的身体依旧不能承受这份沉重。而快艇的发动机也恰在此时,发出两声沉闷的轰响之后,彻底的熄火了。
与其说紫雾是在飘散,不如说它是在流淌。周围气体的密度仿佛上升了百倍,身体像落入凝胶之中,每挪动一次,哪怕是开口眨眼般细微,也要用尽气力,耗费多时。更恐怖的是,时间感的丧失,这是一种很难拿文字形容的感受,时间如同变成了固体,周遭的一切不再是流动,而成了无数的立体碎片,每一次的前进,身体也好像被拉伸、被扭曲。
紧接着是心跳的放慢,是思维的停滞,是置身虚空后的心念空落。而气力却从浑身成千上万个毛孔,如那薄暮般缓缓飘散了。
小艇上所有人,应该都有了同样的感受,震惊、恐惧、疑惑,只是大家的表情藏在了面罩之后,动作又变得无比迟缓,周围成了死一般的沉寂。
在丧失时间概念之后,不知道过了多久,在东星号巨大的阴影将小艇遮盖时,我们慢慢恢复了正常的思考能力。
曹队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东星号,比了个攀爬的姿势,陆炳林第一个从小艇上起了身,拿起了挂着软梯的矛枪,手上有桨的,则慢慢滑动起来,朝东星号五六层楼高的船舷靠过去。
东星号的锈蚀程度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船漆几乎都已剥落殆尽,上面附着珊瑚海贝足足有几十公分厚,这绝不可能一年左右堆积而成,但对于时间的悖论,已经不是我现在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因为在靠近东星号时,我们已经注意到,在它两个巨大龙门吊下方的甲板上,魏智华搭乘的直升机赫然就停在上面。
船上厚重的防辐射装备所带来的弊端就是,人对外部世界丧失声音的联系。在平时这似乎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声音的割裂其实有助于大脑的思考,但此时,无声的世界则会将心中的恐惧无限的放大。视觉所带来的图像信息也会变得不那么真实。
曹队、陆炳林、焕生他们纷纷开始互相比划着,力图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沟通,其实能够彼此读懂地信息非常有限,某种意义上说,大部分的多余动作都是对自我存在状态的确认。但如果有一个第三视角来看现在的状况,那么一定荒诞无比,一帮穿着厚厚防化服的人,围着一艘破船,尽力的手舞足蹈却发不出半点声音来。
陆炳林将软梯固定到了东星号的船首,留下两个人守着小艇,但我们剩下的七八个人,足足用了二十多分钟,才全部登上东星号。我登船的时候,曹队、小雷和陆炳林已经攀了上去,径直赶向了中部甲板停靠的直升机。我在甲板等了片刻,焕生攀上来时,曹队他们已经返了回来。
曹队指了指直升机的方向,又摊了摊手,食指在头顶绕了两圈儿,我心里明白,曹队的意思是直升机里没人,魏智华他们也没有了踪迹,大家要商量一下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陆炳林从背包里拿出个大号的硬皮本,在最上面写了”两路“两个字,一字的后面写了个”曹“字,另一字的后面写了个”陆“字,然后,曹字的后头画了个向上的箭头,陆字后面画了个向下的箭头。写好后,翻过来给我们看了看,我们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
显然,陆炳林是准备兵分两路,自己带几个人下底舱检查,曹队则带上我们几个上驾驶舱。虽然兵分两路可以让我们的搜索面变广,速度更快,但仔细想想,几年前陆炳林带着追蜃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几天前,魏智华在南海将科考船和补给船摆在两个不同海域,哪一次又不是兵分两路?哪一次又没有遇到躲避不开的意外?效率未见的提高,风险倒是大了不少。
陆炳林见大家都很迟疑,心里也想得明白原因,又在本子上匆匆写下几个字,翻了过来。
“电磁发射功率低,蜃海还能维持半小时,行动要快。”
陆炳林、曹队的目光都转向我,我知道此时大家早已不把安全放在心上,上了东星号,也不会再有稳妥二字。对陆炳林而言是付出十几年心力研究的最后机会,对曹队更是二十多年心结的了断,对焕生则是错过波澜壮阔过往的难得补偿,甚至是自己,何尝不想揭开家族宿命的梦魇?
当决定奔赴东星号时,我们已经将性命当成了赌注,谁又在乎在赌桌上再加点注?
我向陆炳林点了点头,从他手里拿过笔记本,在上面写到:“魏已经造出蜃海,东星号也出现了,他为什么一定要先登上东星号?他要在东星号上找什么?”
尽管陆炳林的面罩遮住了大部分面庞,我还是从玻璃的反光中看到了神色的仓惶,似乎他下了很大的决心,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漂流瓶”三个字。
看着这潦草的字迹,我实在猜不出其中的意思,陆炳林从挎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小皮夹,放到我的手里,又向我点点头,就招呼自己的人准备去底舱。我一把攥住他的手,在笔记本上又写了一段话。
“背包放在软梯处,任何有价值的发现,都安排人马上放进背包里,大家保重。”
写完后,我把自己的背包放在了软梯旁,只从里面拿出了手电,又向大家指了指敞开的背包。陆炳林向我竖了竖大拇指,又拍了拍我的肩膀,大手一挥,带着他的人向浓雾里的底舱走去。
东星号的甲板此时只能用崎岖难行来形容,原本在金属甲板上铺设着防腐木,大部分破损了,坑洼不平,关键是露出的金属底板也腐蚀严重,很多地方变成了筛子般空洞,从底舱冒上来的寒气顺着孔洞蜿蜒而上,在甲板蔓延开来,像无数猛然有了生命,兴奋翻腾的小蛇。
没有被腐蚀的防腐木上也附着了厚厚的一层沉积物,大部分是珊瑚和贝类,也有少部分的石灰岩,用手掰了掰,非常的坚硬,沉积的年代十分久远,这应该是长期浸泡在水下的结果。再看看东星号桥楼的框架,同样锈迹斑斑,但并没有附着那些沉积物。
焕生向我比划了一下,指着桥楼下部,大约在人小腿上方的位置,桥楼的外壁上有一条手指粗细的灰白色线条。这应该是长期被海水侵泡,盐分大量沉积形成的,看来东星号应该是长时间处在浅海搁浅的状态,海水没过甲板,只露出了桥楼。
我们几个到了桥楼下面,几十米的距离,大约就用了五分钟的时间,每个人都不慎摔倒了几次,甲板上障碍物太多倒在其次,主要是那一身的防辐射服实在是让人不习惯。头盔笨重不说,还将人的视角限制的非常小,向下看时,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双腿,怎么能躲避甲板上的障碍物?几乎是完全靠脚的触觉。摔得多了,大家都自觉的放低了身体重心,手脚并用的反而快了一些。
曹队走在我们几个前面,接近桥楼时已经拧亮了手电。他特意从科考船上找了一个大号聚光手电,在黑夜中,光柱能打出去一公里不散。可手电筒的光柱进入桥楼的舱门时,却好像被黑暗吸收了一般,只剩了一圈圈模糊的光晕。
曹队倒是没有多想,带着小雷就钻进了舱里。这时,我也从刚刚的手忙脚乱中恢复了过来,想起了和陆炳林分开时他说的“漂流瓶”,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真的能够解释魏智华一定要上东星号原因?而魏智华又是怎么知道这其中的秘密?还有那个牛皮夹子。
我在桥楼的舱门前停下,倚着门框,稳住身形,把电筒放在一边,拿出那个小皮夹仔细端详起来。焕生见我不动,也好奇的站在我身边,在一侧举着电筒,替我照着亮儿。
皮夹只有巴掌大小,倒是用上好的小牛皮缝出来的,只是这牛皮看上去并不是批量生产的,边缘比较粗糙,缝合的线脚也不够规整,应该是个手工作品。
翻开皮面,里面是一个小本子,纸张有些发黄,看着颇有些时日。第一页用钢笔写了几行字,字迹工整,颇有些笔力,但显然和刚刚陆炳林写下的字迹完全不同。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看上面的内容,一张皱巴巴的薄纸已经掉了出来,立刻吸引了我和焕生的目光。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六祖坛经》)
即便经历了多次误入玄门的经历,看到很多亲友故旧因玄门永诀,也有了陆炳林的提醒,但进入蜃海的一刹那,我的身体依旧不能承受这份沉重。而快艇的发动机也恰在此时,发出两声沉闷的轰响之后,彻底的熄火了。
与其说紫雾是在飘散,不如说它是在流淌。周围气体的密度仿佛上升了百倍,身体像落入凝胶之中,每挪动一次,哪怕是开口眨眼般细微,也要用尽气力,耗费多时。更恐怖的是,时间感的丧失,这是一种很难拿文字形容的感受,时间如同变成了固体,周遭的一切不再是流动,而成了无数的立体碎片,每一次的前进,身体也好像被拉伸、被扭曲。
紧接着是心跳的放慢,是思维的停滞,是置身虚空后的心念空落。而气力却从浑身成千上万个毛孔,如那薄暮般缓缓飘散了。
小艇上所有人,应该都有了同样的感受,震惊、恐惧、疑惑,只是大家的表情藏在了面罩之后,动作又变得无比迟缓,周围成了死一般的沉寂。
在丧失时间概念之后,不知道过了多久,在东星号巨大的阴影将小艇遮盖时,我们慢慢恢复了正常的思考能力。
曹队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东星号,比了个攀爬的姿势,陆炳林第一个从小艇上起了身,拿起了挂着软梯的矛枪,手上有桨的,则慢慢滑动起来,朝东星号五六层楼高的船舷靠过去。
东星号的锈蚀程度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船漆几乎都已剥落殆尽,上面附着珊瑚海贝足足有几十公分厚,这绝不可能一年左右堆积而成,但对于时间的悖论,已经不是我现在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因为在靠近东星号时,我们已经注意到,在它两个巨大龙门吊下方的甲板上,魏智华搭乘的直升机赫然就停在上面。
船上厚重的防辐射装备所带来的弊端就是,人对外部世界丧失声音的联系。在平时这似乎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声音的割裂其实有助于大脑的思考,但此时,无声的世界则会将心中的恐惧无限的放大。视觉所带来的图像信息也会变得不那么真实。
曹队、陆炳林、焕生他们纷纷开始互相比划着,力图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沟通,其实能够彼此读懂地信息非常有限,某种意义上说,大部分的多余动作都是对自我存在状态的确认。但如果有一个第三视角来看现在的状况,那么一定荒诞无比,一帮穿着厚厚防化服的人,围着一艘破船,尽力的手舞足蹈却发不出半点声音来。
陆炳林将软梯固定到了东星号的船首,留下两个人守着小艇,但我们剩下的七八个人,足足用了二十多分钟,才全部登上东星号。我登船的时候,曹队、小雷和陆炳林已经攀了上去,径直赶向了中部甲板停靠的直升机。我在甲板等了片刻,焕生攀上来时,曹队他们已经返了回来。
曹队指了指直升机的方向,又摊了摊手,食指在头顶绕了两圈儿,我心里明白,曹队的意思是直升机里没人,魏智华他们也没有了踪迹,大家要商量一下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陆炳林从背包里拿出个大号的硬皮本,在最上面写了”两路“两个字,一字的后面写了个”曹“字,另一字的后面写了个”陆“字,然后,曹字的后头画了个向上的箭头,陆字后面画了个向下的箭头。写好后,翻过来给我们看了看,我们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
显然,陆炳林是准备兵分两路,自己带几个人下底舱检查,曹队则带上我们几个上驾驶舱。虽然兵分两路可以让我们的搜索面变广,速度更快,但仔细想想,几年前陆炳林带着追蜃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几天前,魏智华在南海将科考船和补给船摆在两个不同海域,哪一次又不是兵分两路?哪一次又没有遇到躲避不开的意外?效率未见的提高,风险倒是大了不少。
陆炳林见大家都很迟疑,心里也想得明白原因,又在本子上匆匆写下几个字,翻了过来。
“电磁发射功率低,蜃海还能维持半小时,行动要快。”
陆炳林、曹队的目光都转向我,我知道此时大家早已不把安全放在心上,上了东星号,也不会再有稳妥二字。对陆炳林而言是付出十几年心力研究的最后机会,对曹队更是二十多年心结的了断,对焕生则是错过波澜壮阔过往的难得补偿,甚至是自己,何尝不想揭开家族宿命的梦魇?
当决定奔赴东星号时,我们已经将性命当成了赌注,谁又在乎在赌桌上再加点注?
我向陆炳林点了点头,从他手里拿过笔记本,在上面写到:“魏已经造出蜃海,东星号也出现了,他为什么一定要先登上东星号?他要在东星号上找什么?”
尽管陆炳林的面罩遮住了大部分面庞,我还是从玻璃的反光中看到了神色的仓惶,似乎他下了很大的决心,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漂流瓶”三个字。
看着这潦草的字迹,我实在猜不出其中的意思,陆炳林从挎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小皮夹,放到我的手里,又向我点点头,就招呼自己的人准备去底舱。我一把攥住他的手,在笔记本上又写了一段话。
“背包放在软梯处,任何有价值的发现,都安排人马上放进背包里,大家保重。”
写完后,我把自己的背包放在了软梯旁,只从里面拿出了手电,又向大家指了指敞开的背包。陆炳林向我竖了竖大拇指,又拍了拍我的肩膀,大手一挥,带着他的人向浓雾里的底舱走去。
东星号的甲板此时只能用崎岖难行来形容,原本在金属甲板上铺设着防腐木,大部分破损了,坑洼不平,关键是露出的金属底板也腐蚀严重,很多地方变成了筛子般空洞,从底舱冒上来的寒气顺着孔洞蜿蜒而上,在甲板蔓延开来,像无数猛然有了生命,兴奋翻腾的小蛇。
没有被腐蚀的防腐木上也附着了厚厚的一层沉积物,大部分是珊瑚和贝类,也有少部分的石灰岩,用手掰了掰,非常的坚硬,沉积的年代十分久远,这应该是长期浸泡在水下的结果。再看看东星号桥楼的框架,同样锈迹斑斑,但并没有附着那些沉积物。
焕生向我比划了一下,指着桥楼下部,大约在人小腿上方的位置,桥楼的外壁上有一条手指粗细的灰白色线条。这应该是长期被海水侵泡,盐分大量沉积形成的,看来东星号应该是长时间处在浅海搁浅的状态,海水没过甲板,只露出了桥楼。
我们几个到了桥楼下面,几十米的距离,大约就用了五分钟的时间,每个人都不慎摔倒了几次,甲板上障碍物太多倒在其次,主要是那一身的防辐射服实在是让人不习惯。头盔笨重不说,还将人的视角限制的非常小,向下看时,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双腿,怎么能躲避甲板上的障碍物?几乎是完全靠脚的触觉。摔得多了,大家都自觉的放低了身体重心,手脚并用的反而快了一些。
曹队走在我们几个前面,接近桥楼时已经拧亮了手电。他特意从科考船上找了一个大号聚光手电,在黑夜中,光柱能打出去一公里不散。可手电筒的光柱进入桥楼的舱门时,却好像被黑暗吸收了一般,只剩了一圈圈模糊的光晕。
曹队倒是没有多想,带着小雷就钻进了舱里。这时,我也从刚刚的手忙脚乱中恢复了过来,想起了和陆炳林分开时他说的“漂流瓶”,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真的能够解释魏智华一定要上东星号原因?而魏智华又是怎么知道这其中的秘密?还有那个牛皮夹子。
我在桥楼的舱门前停下,倚着门框,稳住身形,把电筒放在一边,拿出那个小皮夹仔细端详起来。焕生见我不动,也好奇的站在我身边,在一侧举着电筒,替我照着亮儿。
皮夹只有巴掌大小,倒是用上好的小牛皮缝出来的,只是这牛皮看上去并不是批量生产的,边缘比较粗糙,缝合的线脚也不够规整,应该是个手工作品。
翻开皮面,里面是一个小本子,纸张有些发黄,看着颇有些时日。第一页用钢笔写了几行字,字迹工整,颇有些笔力,但显然和刚刚陆炳林写下的字迹完全不同。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看上面的内容,一张皱巴巴的薄纸已经掉了出来,立刻吸引了我和焕生的目光。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六祖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