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三国之军阀 > 第八十五章 大儒郑玄

第八十五章 大儒郑玄

作者:奋发的青蛙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

    少贫却一心苦读,少年时代就因学识渊博而被乡里举荐入仕。

    后入太学学习,拜师第五先生,学习儒家经典,之后又入关西拜经学大师马融为师,但入学三年却从未获得马融亲自教授,但郑玄却依旧孜孜不倦的跟随马融身边弟子学习,直到一日马融与弟子推演浑天问题,陷入困境而无法解决时,有弟子提议郑玄善于此道,马融遂请来郑玄,结果郑玄一来,问题很快得到圆满解决。

    至此郑玄之名名闻关西,但郑玄并为此而骄傲,仍旧在马融门下苦学数年,直到家中父母年迈,他才不得已返乡照顾父母。

    马融不但是闻名天下的经学大师,也是汉室外戚,其妻为汉室长公主,故马融无论是才名还是名望都是当世翘楚,其门下常年追随的弟子就多达四百人,天下各州前来拜师的士子更是络绎不绝。

    然郑玄返回北海故里时,马融却感慨对门下弟子道:“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返回故里不久,郑玄就被郡县再次推举为官,但当时因爆发党锢之争,郑玄被诬为清流党人,禁锢多年,从此绝了入仕之意,专心研读学问,为儒家经典编撰注释。

    虽然没有官身,但郑玄学富五车的学问,以及隐世的风骨,反而使得他的名声远扬,尤其是黄巾战乱之后,朝廷几次征辟出仕,他都拒绝入仕,为此声名更显,前来拜师的弟子,高峰时期一度超过千人。

    前年青州黄巾叛乱肆虐,郑玄为避战祸,在陶谦的邀请下,带着一帮弟子前来郯城授业暂住。

    陶谦虽然敬重郑玄学识,但对于这个一心向学的夫子,几次拉拢,期望郑玄能够出仕,为他助涨人望,结果郑玄皆以各种理由拒绝,为此陶谦自是大为恼火,但由于郑玄名声太大,他又无可奈何,渐渐的对郑玄以及门下弟子也渐生冷落之心。

    郑玄的学馆位于郯城南部,原本是一座祭祀的祠堂,后来因荒废,而成为郑玄的教学学馆,由于缺少经费,又受到陶谦冷落,郑玄此时在郯城的生活显得拮据。

    门下二百弟子,大部分又都是青州跟随来的学子,自是不会有太多的余钱,为此眼下郑玄一家,以及学馆的开支,全靠本地以及一些世家出身的弟子资助。

    韩烈和典韦从糜竺家出来后,一路来到郑玄学馆时,已经是黄昏时分,学馆也已经放学,祠堂两旁的厢房上空炊烟袅袅,显然是有厨娘在做饭,而过道两旁随处可见手捧书简苦读的学子。

    “这位仁兄,请问康成先生可在?”韩烈走进学馆,寻了一位学子问道。

    “汝是来拜师的?”眼前的学子好奇看着面前器宇轩昂的韩烈,以及相貌奇伟的典韦,带着几分警惕的问道。

    “吾听说康成先生授业不问出身,莫非此事有假?”面对眼前年轻的学子,韩烈表情平静的问道。

    “当然不假。”被韩烈质疑,学子情绪激动的道:“老师乃当世大儒,岂会为那铜臭折腰,这位仁兄若要拜师,请直走到底右拐便可以看到老师住宅。”

    “多谢。”韩烈颔首行礼表达着谢意道。

    穿过长长的走廊,韩烈来到郑玄居住的小院时,只见郑家一家人正在吃饭,案桌上仅有两碟青菜,以及面饼两块,这样的伙食对于郑玄这样的大儒来说,可谓寒酸至极。

    “晚辈韩烈拜见康成先生。”站在门口的韩烈,迎着郑玄的目光,躬身作揖道。

    “汝是韩子扬将军?”郑玄起身看着相貌俊逸的韩烈,有些不敢确定的问道。

    “正是晚辈,没有想到康成先生竟然也知晚辈名讳。”韩烈的惊讶到不是做作,对于郑玄这样的大师知道自己名讳,他还是颇感荣幸的。

    “益恩,给韩将军搬个座位。”郑玄微微颔首,对对面的儿子郑益吩咐道。

    “将军请。【愛↑去△小↓說△網w  qu 】”郑益字益恩,乃郑玄独子,虽然如今郑玄已经年过六十,但他这个儿子今年却刚刚二十出头,对于郑玄来说,可谓是老来得子。

    虽说是老来得子,但郑玄对于儿子却没有过分宠溺,从小就带再身边教习知识,以至于郑益仅二十一岁,却已经成为一个饱读诗书的才子,并且接人待物也颇为周到,丝毫没有迂腐呆板之气。

    “来的唐突,打扰先生进食了。”韩烈示意典韦留在门口,他则在郑益放下的席子上坐了下来。

    “无妨,将军可有用过?”郑玄虽然是大儒,但在家中却也并没有丝毫刻板的夫子形象,就像一个慈祥的老者,放下手中的竹箸与韩烈闲聊了起来。

    “来之前刚从糜子仲家用过餐。”韩烈说话之时,堂屋内有一中年妇女进来给韩烈倒了一碗茶汤,从对方的穿着来看,显然不是仆人,应该属于郑玄的妻妾之类。

    “二娘子,把我的饭食撤了吧。”郑玄这会对倒茶的女子吩咐了一声,已然道出这妇女果然是郑玄的小妾。

    “娘,我也吃好了。”郑益这会也开口道,却表明了此女竟是郑益的生母。

    “将军此来,莫非有公事?”郑玄饱含风霜的脸上,虽然布满皱纹,但他的双目却是炯炯有神。

    “可以说是公事,也是私事。”韩烈迎着对方的目光,道:“久闻先生大名,特来向先生求教,希望先生能够移步,前往利城任教,为我利城生民开启民智。”

    “老朽已经是风烛残年,怕是动不了,吾已经给陶使君上书,准备返回故里,将军盛情怕是无法应承了。”郑玄微微一笑,带着歉意道。

    “先生过谦了,岂不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韩烈举目凝视着郑玄,道:“先生虽然年过花甲,但也是学究天人之际,当今天下沸腾,黄巾作乱,盗贼四起,种种乱象,皆是民智未开,教化欠缺所致,烈虽不才,但却立志为民智开启知识之门,如今唯欠缺先生这样的大儒作为园丁。”

    韩烈这番说辞,却引用了曹操名句,又引用了后世一些新奇用语,顿时引得郑玄父子不觉眼前一亮,对于韩烈的感官一下子也大为好转。

    “将军那四句短句,可谓字字珠玑,让人不觉热血填胸,不知将军将如何开启民智?”郑益默默的念了一遍韩烈的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忍不住接腔问道。

    韩烈今日来拜访郑玄,自然不是临时冲动,而是已经做主了功课,以前他在真定的时候,就开办过学堂,但由于真定不是常驻之地,所以他并没有花费太多心思,但利城作为未来的根基所在,他所想到的第一个问题,虽然是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但第二个问题,却是教育问题。

    这个时代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自然是因为他们掌握学识,而底层的平民百姓,他们世世代代都没有机会接触书本知识,自然也只能世世代代的穷苦下去。

    知识改变命运,这在后世已经人人皆知的格言,但在这个时代,知识却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平民百姓的子弟基本没有学习的机会。

    所以韩烈思前想后,要想削弱世家大族,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和暴力,同时还需要有新鲜的血液,融入到其中,否则就算打倒一个世家,另一个世家还会崛起,只有知识普及,人人都有进取的机会,世家大族才会被彻底的削弱。

    所以如此一来,教育就不容忽视,而郑玄作为当代大儒,若是能够执掌学堂,为平民学子启蒙,不出十年,就会培养出一批可用之才。

    郑益的询问,郑玄并没有阻止,由此韩烈自是领会到郑玄显然也对自己的主张起了好奇心,当下他遂道:“吾已经被陶使君任命为利城令,如今利城有人口十万,某准备在城内开办一所学院,免费教导所有八岁至十八岁的儿童少年学习文化,并为他们免除一切学杂费,对于优秀的学子,县府可以给予家中奖励,比如免除家中一年赋税,或者表彰荣耀,让学子们能够安心读书,也让学子的家人以及邻居都能感受到知识给他们带来的荣耀,如此周而复始之下,民智自然大开。”

    接下来韩烈针对教育的各种措施弊端,做了一番详细的叙述,韩烈那些超前的想法思维,即便是郑玄这样的大儒听来,也有一种醐醍灌顶之感,更别说年轻的郑益,在听完韩烈这一番关于教育的想法概况时,已然对韩烈佩服的五体投地。

    韩烈一番长篇大论说完,情绪颇为激动的道:“烈虽然是一介武夫,但却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韩烈四为句一出,郑玄也不由动容而起,口中喃喃自语的连连道:“将军有此宏愿,吾道不孤矣。”

    “将军的胸襟气度,只怕先贤也不及也。”郑益由衷的腾身而起,作揖躬身一拜道:“若将军不弃,某定当前往利城任教。”

    “益恩先生愿望,求之不得矣。”韩烈大喜的忙起身应道,有了郑益这句承诺,韩烈心中自是大定,他相信把郑益拐走了,郑玄想来也不会拒绝的。

    果然,回过神来的郑玄,随后便起身道:“将军之心,如日月凌空,玄虽然已经风烛残年,但有生之年,只要将军不违初衷,玄定然为你执掌教习,为万民开启民智。”

    “先生放心,韩烈定当致力教育,绝不食言,若有违背,必遭万民唾弃。”韩烈郑重的起誓道。

    ps:更新暂时难以稳定,抱歉了。由于刚换新工作,上下班时间不稳定,所以只能先保持一天一更,希望喜欢本书的朋友,关注一下,谢谢。投一张推荐票或收藏一下,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