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9章 驻军江南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沈溪回到军中,粮草和船只已准备妥当,三军将士经过两日休整,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只等他一声令下即可出发。
接收完船只已是午时,全军拔营上船,这天只行军一下午,日落前在南京城东北方的龙潭港下船。
驻兵完成,沈溪召开出征江南后的第一次军事会议。
因为这里属于南京地界,周边卫所众多,根本就不怕叛军来袭,这次会议军中中高级将领几乎一个不落,只有王陵之带领兵马巡视营地,会议结束后具体内容沈溪会派人跟王陵之传达,此时中军大帐内所有人脸上都带着一种充满期待却又些许担忧的表情。
虽然谁都知道跟着沈溪能获得战功,将领们对于接下来的平倭战事充满期待,但问题就在于全军上下对于江南的气候和水土严重不适应,对于海战也有所畏惧。
这次军事会议,沈溪虽然是主持人,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云柳在说话。
作为军中情报系统头领,云柳将她知道的江南地形地貌、气候状况、风土人情等跟眼前这群对于地理没什么概念的大老粗逐一进行讲解,此时案桌中央摆着一张沈溪亲手绘制的巨型地图,上面山脉、湖泊、河流和官道、卫所等标注得一清二楚。
“……江阴以东水面,皆有倭寇活动踪迹,特别是宝山所至川沙堡一线,大批倭寇盘踞其间,不过倭寇据点主要还是在海上,羊山两岛为附近这片地区主要贮藏兵器和人马的前进基地,这里也是往南方运送人口和牲畜的中转站……”
云柳每说一处,都会用指挥棒在地图上戳一下,让将领们知道她说的地方在哪里。
云柳解说了大概一个多时辰,从南直隶沿海盘踞倭寇的地区,再说到闽浙近海海岛,地图换了三张。此前她精心准备过,讲解过程中基本能做到浅显易懂,非常顺畅,中间沈溪一直没有插话,也没人提问,那些含混不清的地方云柳都会重点解释。
待讲解完毕,云柳对沈溪恭敬行礼:“大人,该讲的情况,卑职已说明,请大人示下。”
“嗯。”
沈溪点了点头,示意云柳站到一边,此时沈溪从旁观者变成营帐的主人,所有将领的目光重新落回到他身上。
沈溪道:“该说的,云侍卫都说得很清楚了,从大江下游到出海口,再到闽粤之地,倭寇肆虐,所过之地,男丁女妇为之劫掠,金银财物为之抢光,城镇房屋为之烧毁,甚至发掘坟墓求资赎尸。”
“据报,三个月前昆山县城曾被倭寇围困十五日,期间倭寇发起攻城十余次,周边村镇被杀男女一千余人,被烧房屋两万余间,被发棺冢四十于口,凡三百五十全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地方虽屡屡派出官军进剿,但倭寇采取袭扰战术,能占便宜就占,打不赢就跑,基本上没有任何效果!”
胡嵩跃嚷嚷道:“既然知道倭寇藏在何处,咱就去干他丫的……不就是打仗吗?杀几百几千人有多难?”
“对!”
帐篷里一群人大声附和,但其实叛军具体在何处他们都搞不清楚,不知实际距离,也不知地理环境,只是一味地空喊口号,反正劳心劳力的事沈溪会先做好,他们只需听命行事便可。
沈溪道:“要彻底平息叛乱,可不是在这里随便说上几句便能成事……江南之地河流纵横,沼泽湖泊众多,平叛更多需要利用舟楫而非战马……朝廷为平靖海疆,调拨数百万两银子建造大船,每一艘大船都可以运兵数百乃至上千……”
“哇!”
在场将领不由惊叹,在他们看来从南京借来的楼船已经很大了,这种船乃是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的缩小版,每一艘差不多能运个两百人左右,现在沈溪居然说有能运送上千人的大船,自然会在心中掂量一下船只的规模,这已严重超出他们的认知。
沈溪道:“你们别以为本官是在吹牛,当初三宝太监七下西洋的旗舰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船分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便可容纳上千人,当时大明这种宝船足有六十三艘。”
“朝廷新造的船只完全按照西洋人的船只样式打造,操纵更为灵活便捷,载重量也更大,目前正在复工不久的龙江船厂建造,但进度很慢,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经年才能造好四艘船,并不足以支撑起一支强大的水军。”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地方建造船厂,拥有更多的船台和船坞,如此才能加快修造进度,等舰队成型后全军立即登船进行日常训练,熟悉长江和近海水文环境,以及海上作战的方式……”
唐寅打断沈溪的话:“沈尚书要造新船以及登船进行演练,但如今朝廷的龙江船厂没法达到快速建造船只的要求,新船厂更是还没谱,岂不是意味着距离舰队成型遥遥无期?难道说要一边造船,一边跟倭寇开战?”
沈溪道:“照理说,应该是一边造船一边跟倭寇作战,不过眼下情况非常特殊,我们装备的最先进的福船也不比倭寇的船只大,很可能迎头撞上我们的战舰就先沉没了,就算是接舷作战也会很吃亏,更别说倭寇同样装备了佛郎机铳等新式火器,就算我们的火器比他们先进些,但在海上我们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船只也处于劣势,光靠兵器上的细微优势,很难取得决定性胜利,甚至可能一败涂地!”
在场将领脸上都露出难色,他们本以为跟着沈溪一定能打胜仗,怎么也没想到会面临如此困境。他们却不知,其实沈溪之前取得的一系列胜利,都建立在充足的准备上,他们只看到结果,没有看到过程的艰辛。
现在沈溪把困难跟他们说明,他们自然觉得,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看起来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非常不值得。
张仑插嘴问道:“沈大人,咱一定要等船只造好再动手吗?我们在南方……岂不是起码还要停留半年以上?若再加上之后开战……是否要一两年才能彻底荡平倭寇?”
“是啊,沈大人,我们拖家带口,出征半年也就算了,出征一两年甚至好几年的话,是否太过煎熬……”
刘序也将自己的为难之处说出来。
听起来像是他一个人抱怨,但其实说中了在场所有人的心思,就算沈溪也不可能就这么在江南之地等上一两年再平定倭寇,大明将士基本都是军户,也就是职业军人,还是北方人,他们不想长期留在水土不服的陌生地方,一待就是好几年。
沈溪道:“本官知道你们的难处,所以本官稍后会向朝廷建议,在长江出海口附近从无到有建立一座新的城市,里面包括军营、船厂、商埠、作坊和居民小区等设施,一边造船一边进行训练,而你们的家眷,也会陆续迁移过来……”
“啊!?”
在场之人越发惊讶了。
就算沈溪说的非常人性化,考虑到人在异乡的问题,但他们依然觉得自己是被发配了,毕竟在大明子民看来,海疆之地跟内陆的边疆一样,属于荒无人烟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们又不是南方人,等于是在长江口附近重新开辟一处卫所。
毕竟沿海那些卫所,都有城寨保护,将士居住其中,家眷什么的也都在一起。
他们想得到的是军功,而不是长期生活在这里,沈溪说的明显超出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
中军大帐里议论纷纷,很多人交头接耳,喋喋不休,对沈溪的提议严重不满,此时宋书站出来喝斥:“有何可抱怨的?跟着大人出来打仗,哪能一点牺牲都没有?又没说让你们一辈子都留在江南!”
在宋书教训下,在场将领不再说什么,不过一个个脸色阴沉,显然心里还是有想法。
沈溪道:“本官考虑到你们长期出征在外,可能会不适应江南这边的生活,所以才会把你们的家人叫过来,近距离照顾。不过本官可以保证,若是将来平定海疆,会第一时间将你们送回原籍,荣归故里!”
刘序苦着脸道:“大人,本来我等从军,就是要戍边,在哪里都无所谓,就是这次战事没个期限,让人心里没底。”
宋书用略带不屑的目光望着刘序:“怎么,你们边军当久了,觉得江南的生活比九边更为艰苦?这江南怎么也是富庶之地,就算沿海地区因禁海荒驰日久,但距离繁华之所远不到哪儿去。”
刘序没有再说话,但边军这边输人不输阵,胡嵩跃跳出来吆喝:“我等出来打仗还怕这个?天南海北哪儿没去过?只是想把情况问清楚罢了。”
沈溪一抬手打断几人争论,道:“此事尚未有定论,若有人实在不愿留在江南,或者严重水土不服,可以申请调回原戍卫地区,本官会就此事向朝廷上疏,一切都要看你们的意愿。现在战事未启,凡事都可商议,但若事情定下来,那一切就不容更变。”
……
……
沈溪传达要在沿海开辟一处新城市的计划,仅仅是他的初步构想。
这里将会是他制造的一个与内陆城池完全不同的地方,这里不但会有居民居住,更主要的是在里面进行造船、造兵器、造机械设备和纺纱织布等等,同时完成练兵和海上贸易,就好像一个独立王国,这跟大明在沿海建造的镇海卫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沈溪率领的这路人马对此并不感冒。
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理念,就是要过一成不变的生活,而沈溪对他们生活的改造会遭致他们很大的排斥,就算清楚如此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军功,以及未来的生活也不会太辛苦,但他们不愿领受沈溪的好意。
军事会议结束后,一众将领各自回去准备来日行船之事,唐寅则留下来等候沈溪的新命令。
沈溪将练兵和驻兵的详细情况跟唐寅说明,大概意思是让唐寅更多操心军中事务。唐寅已将沈溪带兵的思路理清楚,基本上不会出什么问题,需要的不过是一些细节上的叮嘱。
本来沈溪说完,唐寅便可告辞离开,但他似乎也是满腹疑虑:“沈尚书,若是让北方将士长久留在南方,还不如从南方现征调人马,如此更方便些。”
沈溪道:“这想法虽然从一开始便有,不过当初朝廷给我的命令,就是要让我带着这批人先平中原再平海疆,他们现在是不赞同我留他们在江南,不过你可以问问,他们谁愿意放弃唾手可得的功劳返回北方?”
唐寅顿时无话可说。
明知道沈溪在江南卫所抽调人马重新编练成军更为合适,也知道下面的人因沈溪的长期驻兵计划有意见,但问题是这些人不会轻易将似锦的前程放弃,一边跟沈溪抗议驻兵计划,一边却不想走,甚至排斥沈溪现从南方卫所征调更熟悉地理环境的兵马参与对倭寇的战事。
沈溪站起来,手上拿着一份奏疏说道:“说白了,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他们既然选择留在我麾下当兵,就该遵守我制定的规则,不然的话就回北方过他们想要的生活,这是军中的规矩,或者说是跟我打仗的规矩,谁不愿意谁滚蛋。”
沈溪的话干净利落,也让唐寅有几分汗颜,不过听了沈溪的大实话后,他似乎也将心结解开,本来还要就沈溪在南方造城的计划发表一下个人见解,现在也省了,毕竟军中沈溪拥有绝对主导权,既想靠沈溪的智谋和能力取得军功,还对沈溪制定的策略说三道四,那跟不识好歹的白眼狼没有任何区别。
沈溪突然看着唐寅:“伯虎兄不会也惦记着京城的家眷,或者是想早些回北方去当官吧?”
这话里有促狭的意味,唐寅面色尴尬,道:“怎么会呢?在下本就是南方人,这里的环境在下更熟悉一些,什么水土不服和晕船之事,从来不会发生在在下身上,这江南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在下岂会不知好歹?”
沈溪笑着点头:“伯虎兄既然习惯江南生活,那不如等我请示朝廷后,将你的家眷接到南方来,说不定新城建好后,你还不想走了呢。”
“是吗?”
唐寅不太相信沈溪为他画的大饼。
便在于他是去过卫城,知道大明朝的卫城条件有多艰苦,尤其是那些沿海卫城,里面生活设施很不完备,再加上沿海因为禁海问题而导致的荒芜和凄凉,使得卫城被当作是发配之所,很多落罪的官员都被发配去卫所,而将士犯错也会得到如此待遇,被发配到卫城就跟流徙差不多。
这也是为何那些平时对沈溪推崇备至的将领在听到这消息后产生那么大的意见,便在于他们不太理解沈溪提出的理念,他们只当是沈溪要再造一处卫城,会拿卫城的环境去设想未来的生活。
沈溪点头道:“我会跟朝廷提出解除海禁,如此一来远洋贸易也能得到保证,不过还是要保证有良好的港口,还有适合将士以及百姓生活的土壤,如此便可以在长江口附近创造出一座可以制造船只,并且适合将士及百姓生活的乐土,到时怕是有不少百姓会自发进入到这座城塞,而非强制移民。”
“希望如此吧。”
唐寅敷衍地说了一句,他嘴上这么说,但心里却抱有很大的疑虑,显然不想再跟沈溪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唐寅看了看沈溪手上的奏疏,虽然不知里面是何内容,但总归还是问上一句:“沈尚书这是准备跟朝廷进言?而不需……再行思虑?”
沈溪笑道:“虽然我是今天才把这构想说出来,但其实这想法早就在脑海中酝酿,并非朝夕而成,也非一时热情,既告知军中上下,就该迅速落实,若是朝廷不批准,那就当什么事情都未发生,按部就班平乱,如此也省去许多麻烦。”
唐寅用疑惑的目光望着沈溪,问道:“沈尚书甘心么?”
“甘不甘心也就那样。”
沈溪非常洒脱,“我到江南平寇,远离亲人,心中也很落寞,让我长久在一处孤独的城塞中工作,那也不是我追求的生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跟你们还有三军将士都一样,岂会做那种损人不利己之事?”
唐寅好像明白什么,心想:“论到享受生活,沈之厚的品味很高,怎会把自己发配沿海荒芜之地?”
想到这里,唐寅释然了,不过他心中迅速又冒出个想法:“沈之厚行事古怪,之前出兵草原,便是他提前计划好的,冒着那么大的风险,吃力不讨好,好像就他喜欢做这样的事情。他不会是想自己吃苦,让三军将士跟着他受罪吧?”
虽然唐寅对沈溪还算信任,但唐寅对沈溪的防备心理一向很深,他是唯一见识过沈溪手段,甚至沈溪还对他承认使用了种种手段的人。
唐寅心中满是疑虑,不过表面上却不能有任何质疑,赶紧行礼:“如此也好,出征在外还能与亲眷团聚,将士也可安下心来……好了,在下没问题了,告退。”
沈溪回到军中,粮草和船只已准备妥当,三军将士经过两日休整,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只等他一声令下即可出发。
接收完船只已是午时,全军拔营上船,这天只行军一下午,日落前在南京城东北方的龙潭港下船。
驻兵完成,沈溪召开出征江南后的第一次军事会议。
因为这里属于南京地界,周边卫所众多,根本就不怕叛军来袭,这次会议军中中高级将领几乎一个不落,只有王陵之带领兵马巡视营地,会议结束后具体内容沈溪会派人跟王陵之传达,此时中军大帐内所有人脸上都带着一种充满期待却又些许担忧的表情。
虽然谁都知道跟着沈溪能获得战功,将领们对于接下来的平倭战事充满期待,但问题就在于全军上下对于江南的气候和水土严重不适应,对于海战也有所畏惧。
这次军事会议,沈溪虽然是主持人,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云柳在说话。
作为军中情报系统头领,云柳将她知道的江南地形地貌、气候状况、风土人情等跟眼前这群对于地理没什么概念的大老粗逐一进行讲解,此时案桌中央摆着一张沈溪亲手绘制的巨型地图,上面山脉、湖泊、河流和官道、卫所等标注得一清二楚。
“……江阴以东水面,皆有倭寇活动踪迹,特别是宝山所至川沙堡一线,大批倭寇盘踞其间,不过倭寇据点主要还是在海上,羊山两岛为附近这片地区主要贮藏兵器和人马的前进基地,这里也是往南方运送人口和牲畜的中转站……”
云柳每说一处,都会用指挥棒在地图上戳一下,让将领们知道她说的地方在哪里。
云柳解说了大概一个多时辰,从南直隶沿海盘踞倭寇的地区,再说到闽浙近海海岛,地图换了三张。此前她精心准备过,讲解过程中基本能做到浅显易懂,非常顺畅,中间沈溪一直没有插话,也没人提问,那些含混不清的地方云柳都会重点解释。
待讲解完毕,云柳对沈溪恭敬行礼:“大人,该讲的情况,卑职已说明,请大人示下。”
“嗯。”
沈溪点了点头,示意云柳站到一边,此时沈溪从旁观者变成营帐的主人,所有将领的目光重新落回到他身上。
沈溪道:“该说的,云侍卫都说得很清楚了,从大江下游到出海口,再到闽粤之地,倭寇肆虐,所过之地,男丁女妇为之劫掠,金银财物为之抢光,城镇房屋为之烧毁,甚至发掘坟墓求资赎尸。”
“据报,三个月前昆山县城曾被倭寇围困十五日,期间倭寇发起攻城十余次,周边村镇被杀男女一千余人,被烧房屋两万余间,被发棺冢四十于口,凡三百五十全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地方虽屡屡派出官军进剿,但倭寇采取袭扰战术,能占便宜就占,打不赢就跑,基本上没有任何效果!”
胡嵩跃嚷嚷道:“既然知道倭寇藏在何处,咱就去干他丫的……不就是打仗吗?杀几百几千人有多难?”
“对!”
帐篷里一群人大声附和,但其实叛军具体在何处他们都搞不清楚,不知实际距离,也不知地理环境,只是一味地空喊口号,反正劳心劳力的事沈溪会先做好,他们只需听命行事便可。
沈溪道:“要彻底平息叛乱,可不是在这里随便说上几句便能成事……江南之地河流纵横,沼泽湖泊众多,平叛更多需要利用舟楫而非战马……朝廷为平靖海疆,调拨数百万两银子建造大船,每一艘大船都可以运兵数百乃至上千……”
“哇!”
在场将领不由惊叹,在他们看来从南京借来的楼船已经很大了,这种船乃是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的缩小版,每一艘差不多能运个两百人左右,现在沈溪居然说有能运送上千人的大船,自然会在心中掂量一下船只的规模,这已严重超出他们的认知。
沈溪道:“你们别以为本官是在吹牛,当初三宝太监七下西洋的旗舰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船分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便可容纳上千人,当时大明这种宝船足有六十三艘。”
“朝廷新造的船只完全按照西洋人的船只样式打造,操纵更为灵活便捷,载重量也更大,目前正在复工不久的龙江船厂建造,但进度很慢,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经年才能造好四艘船,并不足以支撑起一支强大的水军。”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地方建造船厂,拥有更多的船台和船坞,如此才能加快修造进度,等舰队成型后全军立即登船进行日常训练,熟悉长江和近海水文环境,以及海上作战的方式……”
唐寅打断沈溪的话:“沈尚书要造新船以及登船进行演练,但如今朝廷的龙江船厂没法达到快速建造船只的要求,新船厂更是还没谱,岂不是意味着距离舰队成型遥遥无期?难道说要一边造船,一边跟倭寇开战?”
沈溪道:“照理说,应该是一边造船一边跟倭寇作战,不过眼下情况非常特殊,我们装备的最先进的福船也不比倭寇的船只大,很可能迎头撞上我们的战舰就先沉没了,就算是接舷作战也会很吃亏,更别说倭寇同样装备了佛郎机铳等新式火器,就算我们的火器比他们先进些,但在海上我们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船只也处于劣势,光靠兵器上的细微优势,很难取得决定性胜利,甚至可能一败涂地!”
在场将领脸上都露出难色,他们本以为跟着沈溪一定能打胜仗,怎么也没想到会面临如此困境。他们却不知,其实沈溪之前取得的一系列胜利,都建立在充足的准备上,他们只看到结果,没有看到过程的艰辛。
现在沈溪把困难跟他们说明,他们自然觉得,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看起来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非常不值得。
张仑插嘴问道:“沈大人,咱一定要等船只造好再动手吗?我们在南方……岂不是起码还要停留半年以上?若再加上之后开战……是否要一两年才能彻底荡平倭寇?”
“是啊,沈大人,我们拖家带口,出征半年也就算了,出征一两年甚至好几年的话,是否太过煎熬……”
刘序也将自己的为难之处说出来。
听起来像是他一个人抱怨,但其实说中了在场所有人的心思,就算沈溪也不可能就这么在江南之地等上一两年再平定倭寇,大明将士基本都是军户,也就是职业军人,还是北方人,他们不想长期留在水土不服的陌生地方,一待就是好几年。
沈溪道:“本官知道你们的难处,所以本官稍后会向朝廷建议,在长江出海口附近从无到有建立一座新的城市,里面包括军营、船厂、商埠、作坊和居民小区等设施,一边造船一边进行训练,而你们的家眷,也会陆续迁移过来……”
“啊!?”
在场之人越发惊讶了。
就算沈溪说的非常人性化,考虑到人在异乡的问题,但他们依然觉得自己是被发配了,毕竟在大明子民看来,海疆之地跟内陆的边疆一样,属于荒无人烟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们又不是南方人,等于是在长江口附近重新开辟一处卫所。
毕竟沿海那些卫所,都有城寨保护,将士居住其中,家眷什么的也都在一起。
他们想得到的是军功,而不是长期生活在这里,沈溪说的明显超出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
中军大帐里议论纷纷,很多人交头接耳,喋喋不休,对沈溪的提议严重不满,此时宋书站出来喝斥:“有何可抱怨的?跟着大人出来打仗,哪能一点牺牲都没有?又没说让你们一辈子都留在江南!”
在宋书教训下,在场将领不再说什么,不过一个个脸色阴沉,显然心里还是有想法。
沈溪道:“本官考虑到你们长期出征在外,可能会不适应江南这边的生活,所以才会把你们的家人叫过来,近距离照顾。不过本官可以保证,若是将来平定海疆,会第一时间将你们送回原籍,荣归故里!”
刘序苦着脸道:“大人,本来我等从军,就是要戍边,在哪里都无所谓,就是这次战事没个期限,让人心里没底。”
宋书用略带不屑的目光望着刘序:“怎么,你们边军当久了,觉得江南的生活比九边更为艰苦?这江南怎么也是富庶之地,就算沿海地区因禁海荒驰日久,但距离繁华之所远不到哪儿去。”
刘序没有再说话,但边军这边输人不输阵,胡嵩跃跳出来吆喝:“我等出来打仗还怕这个?天南海北哪儿没去过?只是想把情况问清楚罢了。”
沈溪一抬手打断几人争论,道:“此事尚未有定论,若有人实在不愿留在江南,或者严重水土不服,可以申请调回原戍卫地区,本官会就此事向朝廷上疏,一切都要看你们的意愿。现在战事未启,凡事都可商议,但若事情定下来,那一切就不容更变。”
……
……
沈溪传达要在沿海开辟一处新城市的计划,仅仅是他的初步构想。
这里将会是他制造的一个与内陆城池完全不同的地方,这里不但会有居民居住,更主要的是在里面进行造船、造兵器、造机械设备和纺纱织布等等,同时完成练兵和海上贸易,就好像一个独立王国,这跟大明在沿海建造的镇海卫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沈溪率领的这路人马对此并不感冒。
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理念,就是要过一成不变的生活,而沈溪对他们生活的改造会遭致他们很大的排斥,就算清楚如此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军功,以及未来的生活也不会太辛苦,但他们不愿领受沈溪的好意。
军事会议结束后,一众将领各自回去准备来日行船之事,唐寅则留下来等候沈溪的新命令。
沈溪将练兵和驻兵的详细情况跟唐寅说明,大概意思是让唐寅更多操心军中事务。唐寅已将沈溪带兵的思路理清楚,基本上不会出什么问题,需要的不过是一些细节上的叮嘱。
本来沈溪说完,唐寅便可告辞离开,但他似乎也是满腹疑虑:“沈尚书,若是让北方将士长久留在南方,还不如从南方现征调人马,如此更方便些。”
沈溪道:“这想法虽然从一开始便有,不过当初朝廷给我的命令,就是要让我带着这批人先平中原再平海疆,他们现在是不赞同我留他们在江南,不过你可以问问,他们谁愿意放弃唾手可得的功劳返回北方?”
唐寅顿时无话可说。
明知道沈溪在江南卫所抽调人马重新编练成军更为合适,也知道下面的人因沈溪的长期驻兵计划有意见,但问题是这些人不会轻易将似锦的前程放弃,一边跟沈溪抗议驻兵计划,一边却不想走,甚至排斥沈溪现从南方卫所征调更熟悉地理环境的兵马参与对倭寇的战事。
沈溪站起来,手上拿着一份奏疏说道:“说白了,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他们既然选择留在我麾下当兵,就该遵守我制定的规则,不然的话就回北方过他们想要的生活,这是军中的规矩,或者说是跟我打仗的规矩,谁不愿意谁滚蛋。”
沈溪的话干净利落,也让唐寅有几分汗颜,不过听了沈溪的大实话后,他似乎也将心结解开,本来还要就沈溪在南方造城的计划发表一下个人见解,现在也省了,毕竟军中沈溪拥有绝对主导权,既想靠沈溪的智谋和能力取得军功,还对沈溪制定的策略说三道四,那跟不识好歹的白眼狼没有任何区别。
沈溪突然看着唐寅:“伯虎兄不会也惦记着京城的家眷,或者是想早些回北方去当官吧?”
这话里有促狭的意味,唐寅面色尴尬,道:“怎么会呢?在下本就是南方人,这里的环境在下更熟悉一些,什么水土不服和晕船之事,从来不会发生在在下身上,这江南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在下岂会不知好歹?”
沈溪笑着点头:“伯虎兄既然习惯江南生活,那不如等我请示朝廷后,将你的家眷接到南方来,说不定新城建好后,你还不想走了呢。”
“是吗?”
唐寅不太相信沈溪为他画的大饼。
便在于他是去过卫城,知道大明朝的卫城条件有多艰苦,尤其是那些沿海卫城,里面生活设施很不完备,再加上沿海因为禁海问题而导致的荒芜和凄凉,使得卫城被当作是发配之所,很多落罪的官员都被发配去卫所,而将士犯错也会得到如此待遇,被发配到卫城就跟流徙差不多。
这也是为何那些平时对沈溪推崇备至的将领在听到这消息后产生那么大的意见,便在于他们不太理解沈溪提出的理念,他们只当是沈溪要再造一处卫城,会拿卫城的环境去设想未来的生活。
沈溪点头道:“我会跟朝廷提出解除海禁,如此一来远洋贸易也能得到保证,不过还是要保证有良好的港口,还有适合将士以及百姓生活的土壤,如此便可以在长江口附近创造出一座可以制造船只,并且适合将士及百姓生活的乐土,到时怕是有不少百姓会自发进入到这座城塞,而非强制移民。”
“希望如此吧。”
唐寅敷衍地说了一句,他嘴上这么说,但心里却抱有很大的疑虑,显然不想再跟沈溪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唐寅看了看沈溪手上的奏疏,虽然不知里面是何内容,但总归还是问上一句:“沈尚书这是准备跟朝廷进言?而不需……再行思虑?”
沈溪笑道:“虽然我是今天才把这构想说出来,但其实这想法早就在脑海中酝酿,并非朝夕而成,也非一时热情,既告知军中上下,就该迅速落实,若是朝廷不批准,那就当什么事情都未发生,按部就班平乱,如此也省去许多麻烦。”
唐寅用疑惑的目光望着沈溪,问道:“沈尚书甘心么?”
“甘不甘心也就那样。”
沈溪非常洒脱,“我到江南平寇,远离亲人,心中也很落寞,让我长久在一处孤独的城塞中工作,那也不是我追求的生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跟你们还有三军将士都一样,岂会做那种损人不利己之事?”
唐寅好像明白什么,心想:“论到享受生活,沈之厚的品味很高,怎会把自己发配沿海荒芜之地?”
想到这里,唐寅释然了,不过他心中迅速又冒出个想法:“沈之厚行事古怪,之前出兵草原,便是他提前计划好的,冒着那么大的风险,吃力不讨好,好像就他喜欢做这样的事情。他不会是想自己吃苦,让三军将士跟着他受罪吧?”
虽然唐寅对沈溪还算信任,但唐寅对沈溪的防备心理一向很深,他是唯一见识过沈溪手段,甚至沈溪还对他承认使用了种种手段的人。
唐寅心中满是疑虑,不过表面上却不能有任何质疑,赶紧行礼:“如此也好,出征在外还能与亲眷团聚,将士也可安下心来……好了,在下没问题了,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