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迁都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御营第二十八镇驻山西,杨展为提督。”
“原驻绍兴的第二十三镇京营,移驻宣化。”
“张名斌第十六镇移驻北京,秦翼明第十七镇移驻山海关。”
总理处会议上。
皇帝与大臣开始讨论迁都北京,先往京津调四镇兵马过去,接收京津防卫。
次辅王之仁,协办大学士堵胤锡、瞿式耜和张名振,他们前去北京打头阵,负责迁都的准备工作。
朱以海则预计在九月时迁往北京,到时直接从登州港乘船到天津登陆。四位内阁大臣打头阵,两文两武,加上四镇人马北上,另外水师也将在天津、秦皇岛等进驻立营。
“山西、河北现在这十镇人马,要如何安置?”文安之请示。
两地现在十镇兵马,有六镇是从山东河南北上的,也有河北山西义军整编的,以及新降清军整编,这两年一再整编,御营也调去许多将领,但总体来说,这十镇兵马,仍然还是很杂很乱。
晋冀也不可能需要这么多杂牌军。
之前朝廷授了这么多番号,也不过是一时权宜之计,甚至也没给多少饷,反正他们自己就地取食,而如今朝廷收复两地,不可能再任由军头们划地食饷。
“文相可有计划?”
文安之说内阁有一个初步的计划,“先裁撤部份,年满三十五,以及二十岁以下的士兵,都遣散归农,发给遣散费,让他们返乡安置,并在乡给予优惠变价地,若是愿意去往地广人稀之地落户的,则可以给予更多土地和安家费等。”
“剩下的符合年龄的,若有自愿退伍的,也予以鼓励,给予遣散费安家费于地方安置。”
内阁计划是现在的这十镇人马,最终是把保留两镇省营,再保留二三镇的围练屯镇,最终要裁掉一半。
剩下的这一半,转为省营屯镇团练后,实际上也留不下多少,屯镇团练都带有民兵性质,不需要多少军饷,军官也不多。
军官留用,士兵裁撤一半左右,其余的转为二线部队。
这个计划,中规中矩,之前朝廷在其它地方也大多是这样处置地方部队的。
“朕最近在思考一个事情,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兵者国家大事。军队就如同国家之剑,必然锋利,但又得小心谨慎,这是把双刃剑,处置不好就会伤手。所以朝廷既得有一把锋利的剑,又得小心不能伤手。”
朱以海提出要部队分成三类。
第一类就是精锐的野战军团,其下分为御营和京营,驻于京畿要害和边疆要地,实行募兵制,精选十八岁到三十五岁的士兵。
招募发饷,足额足饷足练。
建立一支能打的职业军队,士兵招募入军后,五年若不能升为士官,就要退伍。而士官为下士中士上士和一二三级军士长,总共两阶六级。
每级都有服役年限,如果到期不能晋升,将退伍离营。一阶的三级士官各三年期,也就是一个士兵如果十八岁入伍,最多五年兵九年一阶士官,不能晋升二阶,他最多当十四年兵就要退伍。
如果能晋升二阶,升为军士长,二阶的三级军士长更可再服役五年。二阶的各级军士长一般在各级部队担任士官长(教头)职务,协助训练士兵等。
正常一阶士官可以直接往上升军官,但如果只是单兵素质或技术过硬,却又欠缺指挥能力,则无法升军官,只能升二阶士官,做为兵王、教头带兵练兵。或者一些技术兵种,也可以在一阶士官后继续升二阶士官,做专业技术兵。
构设这样的一个制度,是考虑职业兵制中的一样缺点,比如有的兵就算当的久,但也没有指挥才能,如果不能往上升,一直当个兵,那无疑会成为兵油子兵混子。
所以保持部队的换新很重要,优秀的兵可以往上升为指挥军官,或者是技术士官,或是教头型士官,而达不到要求的,则一级级淘汰退伍。
一阶二阶的士官数量还可以多留一些,这些也是军中骨干,一旦战事需要等,是可以用这些士官骨干迅速扩建兵马的。
这样御营、京营数量可以不用太多,保持在水陆三十余镇,三四十万的规模。而那些退伍兵,退伍后也可以充做预备役,一旦需要,这些接受过专业训练的退伍兵,也能受召入伍,迅速形成战斗力。
对朝廷来说,维持太多的兵力,无疑成本太高,不利管理。
如宋朝那样八十万禁军,大明肯定吃不消,不如减少一些,少而精,既减少军费开支,还能适当的提升些士兵的军饷待遇,提高士兵福利也能增加战斗力。
“御营兵如果这样层层设立服役和晋升年限,那这些受训好的士兵退伍,是不是浪费了训练成本?”
一个兵不能晋升士官只能当五年兵,那这当了五年就退役,未免有些可惜。王之仁和张名扬都是武将,很清楚一个兵训练出来要多少成本。
每招一个兵,要安家费,要发饷,遣散还要退伍费等。
“募兵也不能用一辈子兵,”朱以海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唐宋的禁军都是募兵,也都有个问题,越来越庞大却越来越不能打。
御营必须得能打,要能打就不能太多,必须是钢刀刀尖。
原来的省营,则改设巡防警备营,每省的巡防警备营由总督、巡抚统领指挥,设总镇,置总兵、副将,省下每分巡道设协,设参将、游击。每道的协镇下辖十营左右,每营的人数则比御营数减少。
其编制有马队、步队,沿海、沿江、沿大湖地区,还设水营。一个步队满营设兵、兵、夫共三百人,下辖左中右三哨,每哨八棚,每棚正兵九人。马队营满员则官兵夫共一百九,也设左右右三哨,每哨则只四棚,每棚仍正兵九人。
巡防警备营的职责也体现在名字里,巡防、警备,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守卫地方、清乡剿匪,重点区域、特殊时期的武装巡逻、抢险救援等任务。
每省的巡防警备营,或三五协镇,大约万余人马,不过省巡捕警备营的士兵,则采用义务兵制,省内年满十八岁的青年都有义务参军。选中后需义务服役三年,服役期间有补贴,但待遇比御营京营低。
暂拟饷分三等,马兵、字识月支银两元,战兵月支银一块五,守兵月支银一元,每月支米三斗,饷按月支放,米按夏冬两季支放。
军官待遇也比御营的低。
不过虽然说低,但就算是义务兵,其实也是有饷的,而且守备营也设有士官,为保证其战斗力,义务兵在服役两年就可以参加选留,如果表现好,素质过硬的可以晋升为初级士官,或是专业兵种,如马营、水营的技术兵,也可转士官。
士官优秀的也可以晋升为军官。
而役满三年没能升士官的义务兵,全都退役。
警备营士官、军官待遇都比御营的低,但如果表现好也可以选入御营,不过警备营的士官、军官如果转入御营,一般要降级使用。
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选拔标准不同,待遇也不同。
省警备营各省设一镇,每道设一协镇,算下来也不少,如果汉地十八省皆设,则起码三十万人,这几乎与御营数量相当。
所以把他们当成第二梯队的武装力量,既填补御营数量不足,也能减少军费开支,还能起到守外虚内的作用,避免危及腹心。
御营马兵一月是四块二饷,但实际上发九存三,再补三,意味着一年实际是十五月饷,因此是警备营的两倍多,相当于警备队三十一月半的饷。
警备营做为地方守卫部队,甚至装备都可以差一些,骑兵、炮兵数量少,水营的战舰也不需要那么好。
步兵以火枪为主,铠甲甚至也可以以轻甲为主。
这样一来,警备营就算三十万人,其军饷和装备、训练等开支军费,可能不到御营的三分之一甚至只有四分之一,但却能填补御营数量的不足。
御营隶属五军都督府,而省警备营隶属兵部,各省御营归御营提督统领,而省营也设提督,但他们却受巡抚、总督节制,两个系统,互不统属,粮饷、后勤则都受朝廷节制。
朱以海的计划里,每省驻一镇御营,再设一镇警备营,两镇互补后,地方上再编团练保甲,做为民兵预备役,基本上就完善了。
于一些偏远险要山区,再设立一些带有建设屯垦性质的屯镇,基本上后明朝的军制就确立起来了。
险要地设屯镇,屯镇是军垦建设兵团,只有军官和部份士官是正式编制有饷的,其余的都是农兵,平时垦荒种地,闲时训练,再轮番当值守卫巡逻,朝廷给他们划地垦荒,再给他们提供装备,训练或当值的时候给些补贴就行了。
甚至这些补贴也是来自屯镇的屯田粮上缴所得,相当于原卫所的改进,但也不全是原来的卫所,点选、授田、派官等都完全不同。
四十万的御营、三十万的省营,然后大约三十万的屯镇,加上几十镇的团练预备役,基本上足够了。
现在河北山西两省的这十镇人马,就可以整编出两镇省警备营,然后在太行、燕山整顿出几镇屯镇。
剩下的兵,朱以海建议把他们安置到宣府外,也就是张家口外的张北坝上一带,另外古北口、喜峰口外的承德一带,另外辽西努鲁儿虎山与松岭之间的大凌河、青龙河等河谷地,在那里建立村庄屯寨,垦荒种地。
长城外的这些地方,朱以海并不打算就完全拱手让给游牧民族,比如承德与赤峰之间的老哈河上游地区,这里是明初的大宁卫所在。
明初设大宁卫,这可是块战略要地,左为七老图山,右为努鲁儿虎山,北有老哈河穿境而过,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自古就是优良的牧场。尤其是北通科尔沁大草原,东通朝阳,南通喜峰口,西南通古北口,幅员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险足以自固。
要定都北京,这块地方是绝不可放弃的。
朱棣当年靖难成功,也是得到宁王和朵颜三卫的支持,但后来他成功后,却担心宁王等的威胁,于是内迁诸卫,虽然他迁都北京,数次北伐,但内迁大宁卫依然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为此后北京被敌人数度兵临城下埋下祸端。
他早就计划,将来肯定是要把长城外这一圈地拿回来直辖,努鲁儿虎山以南至海,以西到辽河,将来设辽西省,努鲁儿虎山以西到坝上,南抵燕山,北抵西伦木伦河,设热河省。
把宣镇长城外的张北、尚义、康保、沽源四县,大同长城外的丰镇、集宁、凉城,再加上宣化府也设立一个省,就叫宣化省。
热河、辽西、宣化三省设于长城之外,北京的三面,这样就能以攻代守,而不仅是退守长城。
北京便能有更大的战略缓冲,更加安全可靠。
“可以把内长外的大同府也划到宣化省。”王之仁建议。
在山西有两道长城,一道内长城也就是雁门关长城,还有一代是大同以北的外长城,内长城进入河北境内的三关便是紫荆关、倒马关、居庸关,而山西境内的内长城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也叫外三关,其实仍是内长城关城。
杀虎口、虎裕口、白羊口这些才是大同外长城的关口。
宣府大同这内长城外的两镇,原来都是大明九边之一,只是到如今,这九边防线早就没了,如今朱以海不满足于重新恢复原来那套九边防御计划。
他打算直接在长城外设置三省,移民屯垦、种地放牧,充实关外,更好的屏藩。面对游牧民不能只是守,还得积极进取。
塞外有三省,内有长城。
然后对蒙古各部,划分界线,会盟分管,建立都护、都督府,分而治之,羁縻统治,联姻、贸易多管齐下。
“大同暂不划入宣化。”朱以海没把大同、宣化这两个内外长城间的要地都放一个篮子里,这种战略形胜要地,最好是拆开来。就好比汉中本来是跟蜀地是一个板块,但出于军事安全,却特意划给关中陕西一样。
四川本就天府之国,地理形胜,若是再把汉中给了四川,天下稍有动乱,四川就极容易割据自立,没有汉中,就要好的多。
朱以海计划是将来把河套收复后,把河套与大同新设一省,北至大青山阴山狼山,南抵长城雁门偏头倒马三关。
文安之认为长城外地广人稀,可以设行都司,而不必设省。
行都司属边区,明代设过不少行都司,比如郧阳行都司等,山西、陕西、湖广、福建、四川都设过行都司,甚至北平也曾设过行都司。
不过如今朱以海把各省都指挥使司都罢撤了,又哪来的行都司,当然也可以换个名,文安之的意思是地虽广,可人口税赋等撑不起一个省的政区设置,不如仍搞一个军事边区,叫什么名字不重要。
但朱以海却觉得可以直接设省,以示朝廷的决心,至于说人少,可以把这四省官职品阶调低点,或者减少些官员配置即可。
县都有上中下,府也有大小高低,这省当然也可以。
朱以海现在取消了南北直隶,南直隶改为江东江北二省,而北直隶现在改名河北,北京南京加上东京,现在则都是直隶府,直接隶属朝廷中央管辖,南京应天、北京顺天,东京奉天。
筑巢引凤,先规划好,再坚定不移的发展,将来长城塞外四省,也不仅是移民垦荒,也可以移民放牧,可以做为皇家、朝廷的军马场、牧场,还可以开发矿产,也可以做边市贸易,发展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其实就如以前明朝对待郧阳等地政策一样,一开始都是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而历史上后来满清对于关外地区,从河套到辽东,都是封禁关口,禁止汉民出关。
后来为了维持关外统治,才被迫开放关禁,于是才有了闯关东,走西口、趟古道、下南洋、赴金山等大移民热潮。
口外蒙古,尤其是河套地区,其实也是适合农耕的,而且汉人也不一定就非要农耕,也可以养殖放牧的。
只是以前中原统治者对于关外控制力差,考虑到统治成本,才会放弃关外,据长城而守。
所以明朝如此,后来清朝也如此,他们固关而守,悠然自得这关内小日子,哪管关外,所以沙俄能从欧洲一路万里来到东方,征服广袤西伯利亚,最后一直把海参崴都给占了。
若是中原能够改变这种守着长城的心态,能够更开拓进取一些,以古老东方华夏民族的毅力和决心,其实西伯利亚也未必就会被沙俄占去。
朱以海不打算再固步自封。
既要走西口,也要闯关东,将来还要下南洋,通西域。
“既然陛下打算将来设塞外四省,那倒不如这次直接就把晋冀两省的这十镇兵马一步到位,先裁一半,然后剩下的再与御营的整编一下,这样就可以编六省御营再加六省警备营,裁撤的还可以安置到塞外四省为屯镇和开拓移民。”文安之提出建议。
与其直接把两省的这十镇人马裁减整编,倒不如与御营和其它省镇、义勇等大整编,这样就能把那些山头拆的更碎,以后隐患就更少。
这样整编,可以让御营为骨干。御营也扩大了,省警备队也能保证控制,还省的以后再来第二遍。
“也好!”朱以海点头。“先出个方桉,先把山西、河北两省的御营、省营、屯营整编出来,然后再整编塞外四省的御营等,一步步来,不用着急,尽量要平稳。”
“御营第二十八镇驻山西,杨展为提督。”
“原驻绍兴的第二十三镇京营,移驻宣化。”
“张名斌第十六镇移驻北京,秦翼明第十七镇移驻山海关。”
总理处会议上。
皇帝与大臣开始讨论迁都北京,先往京津调四镇兵马过去,接收京津防卫。
次辅王之仁,协办大学士堵胤锡、瞿式耜和张名振,他们前去北京打头阵,负责迁都的准备工作。
朱以海则预计在九月时迁往北京,到时直接从登州港乘船到天津登陆。四位内阁大臣打头阵,两文两武,加上四镇人马北上,另外水师也将在天津、秦皇岛等进驻立营。
“山西、河北现在这十镇人马,要如何安置?”文安之请示。
两地现在十镇兵马,有六镇是从山东河南北上的,也有河北山西义军整编的,以及新降清军整编,这两年一再整编,御营也调去许多将领,但总体来说,这十镇兵马,仍然还是很杂很乱。
晋冀也不可能需要这么多杂牌军。
之前朝廷授了这么多番号,也不过是一时权宜之计,甚至也没给多少饷,反正他们自己就地取食,而如今朝廷收复两地,不可能再任由军头们划地食饷。
“文相可有计划?”
文安之说内阁有一个初步的计划,“先裁撤部份,年满三十五,以及二十岁以下的士兵,都遣散归农,发给遣散费,让他们返乡安置,并在乡给予优惠变价地,若是愿意去往地广人稀之地落户的,则可以给予更多土地和安家费等。”
“剩下的符合年龄的,若有自愿退伍的,也予以鼓励,给予遣散费安家费于地方安置。”
内阁计划是现在的这十镇人马,最终是把保留两镇省营,再保留二三镇的围练屯镇,最终要裁掉一半。
剩下的这一半,转为省营屯镇团练后,实际上也留不下多少,屯镇团练都带有民兵性质,不需要多少军饷,军官也不多。
军官留用,士兵裁撤一半左右,其余的转为二线部队。
这个计划,中规中矩,之前朝廷在其它地方也大多是这样处置地方部队的。
“朕最近在思考一个事情,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兵者国家大事。军队就如同国家之剑,必然锋利,但又得小心谨慎,这是把双刃剑,处置不好就会伤手。所以朝廷既得有一把锋利的剑,又得小心不能伤手。”
朱以海提出要部队分成三类。
第一类就是精锐的野战军团,其下分为御营和京营,驻于京畿要害和边疆要地,实行募兵制,精选十八岁到三十五岁的士兵。
招募发饷,足额足饷足练。
建立一支能打的职业军队,士兵招募入军后,五年若不能升为士官,就要退伍。而士官为下士中士上士和一二三级军士长,总共两阶六级。
每级都有服役年限,如果到期不能晋升,将退伍离营。一阶的三级士官各三年期,也就是一个士兵如果十八岁入伍,最多五年兵九年一阶士官,不能晋升二阶,他最多当十四年兵就要退伍。
如果能晋升二阶,升为军士长,二阶的三级军士长更可再服役五年。二阶的各级军士长一般在各级部队担任士官长(教头)职务,协助训练士兵等。
正常一阶士官可以直接往上升军官,但如果只是单兵素质或技术过硬,却又欠缺指挥能力,则无法升军官,只能升二阶士官,做为兵王、教头带兵练兵。或者一些技术兵种,也可以在一阶士官后继续升二阶士官,做专业技术兵。
构设这样的一个制度,是考虑职业兵制中的一样缺点,比如有的兵就算当的久,但也没有指挥才能,如果不能往上升,一直当个兵,那无疑会成为兵油子兵混子。
所以保持部队的换新很重要,优秀的兵可以往上升为指挥军官,或者是技术士官,或是教头型士官,而达不到要求的,则一级级淘汰退伍。
一阶二阶的士官数量还可以多留一些,这些也是军中骨干,一旦战事需要等,是可以用这些士官骨干迅速扩建兵马的。
这样御营、京营数量可以不用太多,保持在水陆三十余镇,三四十万的规模。而那些退伍兵,退伍后也可以充做预备役,一旦需要,这些接受过专业训练的退伍兵,也能受召入伍,迅速形成战斗力。
对朝廷来说,维持太多的兵力,无疑成本太高,不利管理。
如宋朝那样八十万禁军,大明肯定吃不消,不如减少一些,少而精,既减少军费开支,还能适当的提升些士兵的军饷待遇,提高士兵福利也能增加战斗力。
“御营兵如果这样层层设立服役和晋升年限,那这些受训好的士兵退伍,是不是浪费了训练成本?”
一个兵不能晋升士官只能当五年兵,那这当了五年就退役,未免有些可惜。王之仁和张名扬都是武将,很清楚一个兵训练出来要多少成本。
每招一个兵,要安家费,要发饷,遣散还要退伍费等。
“募兵也不能用一辈子兵,”朱以海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唐宋的禁军都是募兵,也都有个问题,越来越庞大却越来越不能打。
御营必须得能打,要能打就不能太多,必须是钢刀刀尖。
原来的省营,则改设巡防警备营,每省的巡防警备营由总督、巡抚统领指挥,设总镇,置总兵、副将,省下每分巡道设协,设参将、游击。每道的协镇下辖十营左右,每营的人数则比御营数减少。
其编制有马队、步队,沿海、沿江、沿大湖地区,还设水营。一个步队满营设兵、兵、夫共三百人,下辖左中右三哨,每哨八棚,每棚正兵九人。马队营满员则官兵夫共一百九,也设左右右三哨,每哨则只四棚,每棚仍正兵九人。
巡防警备营的职责也体现在名字里,巡防、警备,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守卫地方、清乡剿匪,重点区域、特殊时期的武装巡逻、抢险救援等任务。
每省的巡防警备营,或三五协镇,大约万余人马,不过省巡捕警备营的士兵,则采用义务兵制,省内年满十八岁的青年都有义务参军。选中后需义务服役三年,服役期间有补贴,但待遇比御营京营低。
暂拟饷分三等,马兵、字识月支银两元,战兵月支银一块五,守兵月支银一元,每月支米三斗,饷按月支放,米按夏冬两季支放。
军官待遇也比御营的低。
不过虽然说低,但就算是义务兵,其实也是有饷的,而且守备营也设有士官,为保证其战斗力,义务兵在服役两年就可以参加选留,如果表现好,素质过硬的可以晋升为初级士官,或是专业兵种,如马营、水营的技术兵,也可转士官。
士官优秀的也可以晋升为军官。
而役满三年没能升士官的义务兵,全都退役。
警备营士官、军官待遇都比御营的低,但如果表现好也可以选入御营,不过警备营的士官、军官如果转入御营,一般要降级使用。
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选拔标准不同,待遇也不同。
省警备营各省设一镇,每道设一协镇,算下来也不少,如果汉地十八省皆设,则起码三十万人,这几乎与御营数量相当。
所以把他们当成第二梯队的武装力量,既填补御营数量不足,也能减少军费开支,还能起到守外虚内的作用,避免危及腹心。
御营马兵一月是四块二饷,但实际上发九存三,再补三,意味着一年实际是十五月饷,因此是警备营的两倍多,相当于警备队三十一月半的饷。
警备营做为地方守卫部队,甚至装备都可以差一些,骑兵、炮兵数量少,水营的战舰也不需要那么好。
步兵以火枪为主,铠甲甚至也可以以轻甲为主。
这样一来,警备营就算三十万人,其军饷和装备、训练等开支军费,可能不到御营的三分之一甚至只有四分之一,但却能填补御营数量的不足。
御营隶属五军都督府,而省警备营隶属兵部,各省御营归御营提督统领,而省营也设提督,但他们却受巡抚、总督节制,两个系统,互不统属,粮饷、后勤则都受朝廷节制。
朱以海的计划里,每省驻一镇御营,再设一镇警备营,两镇互补后,地方上再编团练保甲,做为民兵预备役,基本上就完善了。
于一些偏远险要山区,再设立一些带有建设屯垦性质的屯镇,基本上后明朝的军制就确立起来了。
险要地设屯镇,屯镇是军垦建设兵团,只有军官和部份士官是正式编制有饷的,其余的都是农兵,平时垦荒种地,闲时训练,再轮番当值守卫巡逻,朝廷给他们划地垦荒,再给他们提供装备,训练或当值的时候给些补贴就行了。
甚至这些补贴也是来自屯镇的屯田粮上缴所得,相当于原卫所的改进,但也不全是原来的卫所,点选、授田、派官等都完全不同。
四十万的御营、三十万的省营,然后大约三十万的屯镇,加上几十镇的团练预备役,基本上足够了。
现在河北山西两省的这十镇人马,就可以整编出两镇省警备营,然后在太行、燕山整顿出几镇屯镇。
剩下的兵,朱以海建议把他们安置到宣府外,也就是张家口外的张北坝上一带,另外古北口、喜峰口外的承德一带,另外辽西努鲁儿虎山与松岭之间的大凌河、青龙河等河谷地,在那里建立村庄屯寨,垦荒种地。
长城外的这些地方,朱以海并不打算就完全拱手让给游牧民族,比如承德与赤峰之间的老哈河上游地区,这里是明初的大宁卫所在。
明初设大宁卫,这可是块战略要地,左为七老图山,右为努鲁儿虎山,北有老哈河穿境而过,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自古就是优良的牧场。尤其是北通科尔沁大草原,东通朝阳,南通喜峰口,西南通古北口,幅员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险足以自固。
要定都北京,这块地方是绝不可放弃的。
朱棣当年靖难成功,也是得到宁王和朵颜三卫的支持,但后来他成功后,却担心宁王等的威胁,于是内迁诸卫,虽然他迁都北京,数次北伐,但内迁大宁卫依然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为此后北京被敌人数度兵临城下埋下祸端。
他早就计划,将来肯定是要把长城外这一圈地拿回来直辖,努鲁儿虎山以南至海,以西到辽河,将来设辽西省,努鲁儿虎山以西到坝上,南抵燕山,北抵西伦木伦河,设热河省。
把宣镇长城外的张北、尚义、康保、沽源四县,大同长城外的丰镇、集宁、凉城,再加上宣化府也设立一个省,就叫宣化省。
热河、辽西、宣化三省设于长城之外,北京的三面,这样就能以攻代守,而不仅是退守长城。
北京便能有更大的战略缓冲,更加安全可靠。
“可以把内长外的大同府也划到宣化省。”王之仁建议。
在山西有两道长城,一道内长城也就是雁门关长城,还有一代是大同以北的外长城,内长城进入河北境内的三关便是紫荆关、倒马关、居庸关,而山西境内的内长城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也叫外三关,其实仍是内长城关城。
杀虎口、虎裕口、白羊口这些才是大同外长城的关口。
宣府大同这内长城外的两镇,原来都是大明九边之一,只是到如今,这九边防线早就没了,如今朱以海不满足于重新恢复原来那套九边防御计划。
他打算直接在长城外设置三省,移民屯垦、种地放牧,充实关外,更好的屏藩。面对游牧民不能只是守,还得积极进取。
塞外有三省,内有长城。
然后对蒙古各部,划分界线,会盟分管,建立都护、都督府,分而治之,羁縻统治,联姻、贸易多管齐下。
“大同暂不划入宣化。”朱以海没把大同、宣化这两个内外长城间的要地都放一个篮子里,这种战略形胜要地,最好是拆开来。就好比汉中本来是跟蜀地是一个板块,但出于军事安全,却特意划给关中陕西一样。
四川本就天府之国,地理形胜,若是再把汉中给了四川,天下稍有动乱,四川就极容易割据自立,没有汉中,就要好的多。
朱以海计划是将来把河套收复后,把河套与大同新设一省,北至大青山阴山狼山,南抵长城雁门偏头倒马三关。
文安之认为长城外地广人稀,可以设行都司,而不必设省。
行都司属边区,明代设过不少行都司,比如郧阳行都司等,山西、陕西、湖广、福建、四川都设过行都司,甚至北平也曾设过行都司。
不过如今朱以海把各省都指挥使司都罢撤了,又哪来的行都司,当然也可以换个名,文安之的意思是地虽广,可人口税赋等撑不起一个省的政区设置,不如仍搞一个军事边区,叫什么名字不重要。
但朱以海却觉得可以直接设省,以示朝廷的决心,至于说人少,可以把这四省官职品阶调低点,或者减少些官员配置即可。
县都有上中下,府也有大小高低,这省当然也可以。
朱以海现在取消了南北直隶,南直隶改为江东江北二省,而北直隶现在改名河北,北京南京加上东京,现在则都是直隶府,直接隶属朝廷中央管辖,南京应天、北京顺天,东京奉天。
筑巢引凤,先规划好,再坚定不移的发展,将来长城塞外四省,也不仅是移民垦荒,也可以移民放牧,可以做为皇家、朝廷的军马场、牧场,还可以开发矿产,也可以做边市贸易,发展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其实就如以前明朝对待郧阳等地政策一样,一开始都是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而历史上后来满清对于关外地区,从河套到辽东,都是封禁关口,禁止汉民出关。
后来为了维持关外统治,才被迫开放关禁,于是才有了闯关东,走西口、趟古道、下南洋、赴金山等大移民热潮。
口外蒙古,尤其是河套地区,其实也是适合农耕的,而且汉人也不一定就非要农耕,也可以养殖放牧的。
只是以前中原统治者对于关外控制力差,考虑到统治成本,才会放弃关外,据长城而守。
所以明朝如此,后来清朝也如此,他们固关而守,悠然自得这关内小日子,哪管关外,所以沙俄能从欧洲一路万里来到东方,征服广袤西伯利亚,最后一直把海参崴都给占了。
若是中原能够改变这种守着长城的心态,能够更开拓进取一些,以古老东方华夏民族的毅力和决心,其实西伯利亚也未必就会被沙俄占去。
朱以海不打算再固步自封。
既要走西口,也要闯关东,将来还要下南洋,通西域。
“既然陛下打算将来设塞外四省,那倒不如这次直接就把晋冀两省的这十镇兵马一步到位,先裁一半,然后剩下的再与御营的整编一下,这样就可以编六省御营再加六省警备营,裁撤的还可以安置到塞外四省为屯镇和开拓移民。”文安之提出建议。
与其直接把两省的这十镇人马裁减整编,倒不如与御营和其它省镇、义勇等大整编,这样就能把那些山头拆的更碎,以后隐患就更少。
这样整编,可以让御营为骨干。御营也扩大了,省警备队也能保证控制,还省的以后再来第二遍。
“也好!”朱以海点头。“先出个方桉,先把山西、河北两省的御营、省营、屯营整编出来,然后再整编塞外四省的御营等,一步步来,不用着急,尽量要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