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一章 内阁名额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上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三十出头,剪着短发穿着西装的冯天魁快步走进院子,脚步又轻又快,钉有铁掌的皮鞋在青石板上哐嚓哐嚓地响仿佛在彰显他的春风得意。皮鞋是新近流行起来的,价格不菲,皮鞋打掌是为了保护鞋底不被磨损。
冯天奎是最早回国的那一批留学生,现任宝山钢铁厂冶金研究所所长,确实是春风得意,偌大一个院子里虽然人不少但却很安静,哐嚓哐嚓的声音在院子里格外惹人注目,走在前面的林美莲终究是忍不住回头看了他一眼,轻声道:“以后来见大掌柜,不要穿有鞋掌的皮鞋,大掌柜喜欢安静。”
冯天奎也留意到了自己的脚步声破坏了院子里的安静,听的这话,他脚步一顿,犹豫着道:“要不,把皮鞋脱了?”
林美莲一笑,“那倒不用。”顿了顿,她接着道:“冯所长是出自元奇义学?”
“是。”冯天奎笑道:“是被卖到元奇义学的,没想到却因祸得福。”
“家人联系上了吗?”
冯天奎神情一黯,“这些年一直在寻找,始终没有音讯........。”顿了顿,他又补充道:“在下是广西的。”
太平军作乱,广西是重灾区,林美莲暗叹了一声,宽慰道:“别灰心,广西移民安南和南洋的不少......。”
“谢谢。”冯天奎轻声道,他心里早就已经不抱指望,元奇义学广西籍贯的学生不少,这些年元奇也一直在帮着寻找他们的亲人,能寻找到的寥寥无几。
说着话,两人已到书房外,林美莲伸手礼让道:“冯先生请——。”
微微鞠躬,冯天奎刻意放轻了脚步走进房间,一眼瞥见易知足正伏案疾书,他连忙上前躬身道:“学生冯天奎见过校长。”
“天魁来了。”易知足抬头看了他一眼,道:“坐,马上就好。”写完最后一行字,他才搁笔起身,落座后他径直问道:“最近有没有进展?”
“没有。”冯天奎有些不好意思的道:“尝试了很多种方法,但脱磷的效果都不理想。”
含磷量高的钢脆,不适宜用于铸炮造船,虽然目前的平炉炼钢转炉炼钢大幅提升了钢铁产量,但炼出的钢普遍含磷量高,无法达到军工的需求,宝钢冶金研究所目前主攻的课题就是脱磷。
“脱磷技术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着急。”易知足缓声道:“交给你们一个新任务,火炮技术最近大幅提高,但需要质量更好的弹簧钢,稍后两年元奇可能会有大规模的战事,目前急需提高火炮技术。”
冯天奎连忙道:“学生回去就抽调人手进行弹簧钢的研究。”
点了支烟,易知足缓声道:“冶金技术是基础技术之一,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军工领域,地位非常重要,枪弹,火炮,铁甲舰都与冶金技术息息相关,可以说,冶金技术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在工业、科技、军工等领域的水平高低。
虽说一直以来元奇十分重视冶金技术,但这还不够,我正筹备在大学增开冶金专业,大量培养冶金人才.......。”
见的易知足如此重视冶金,冯天奎既欢喜又振奋,朗声道:“校长如此重视冶金技术,不消数十年,我国的冶金水平必然能够赶超西洋各国。”
易知足微微点了点头,道:“作为冶金龙头,你们应该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积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至于研究课题,除了任务课题之外,你们以可以主动申请,经费方面无须担心。”
冯天奎连忙起身道:“学生明白,必不会辜负校长厚望。”
冯天奎才出的书房,赵烈文就快步进来,笑吟吟的道:“大掌柜,军机处来电,肃相不日赴沪,前来审核宪法、议院法、选举法.......。”
什么意思?这是打算提前颁布《宪法》?慈安这是在表明态度——老老实实的推行宪政?看来青岛基地的曝光对朝廷造成的震慑力不小,略微沉吟,易知足才道:“让肃顺这个首席军机大臣前来上海,似乎有点小题大做,太后该不是倾向于让肃顺组阁摄政吧?”
听这话的语气,赵烈文试探道:“大掌柜钟意恭王?”
“得看太后钟意谁。”易知足缓声道:“要想以和平的方式来推动大清实现宪政,就必须充分尊重太后的意见。”
赵烈文一愣,“这只怕不利于实现真正的宪政吧?”
易知足哂笑道:“咱们国家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皇权专制已是根深蒂固,要想实现真正的宪政,谈何容易,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需要三代人甚至是四代、五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宪政民主。”
那么长时间?赵烈文迟疑着道:“那么艰难?”
“远比我们想象的险难。”易知足沉声道,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大清实现宪政民主有多难,甚至可以说是超乎想象的难。
见他似乎不愿意多说,赵烈文斟酌着道:“皇族不入阁,恭王虽说是立宪派领军人物,却也是当今的皇叔.......。”
“没必要照搬西洋的制度,各国的国情不同。”易知足不以为意的道:“目前我们需要的是和平推行宪政,可以适当做出一点让步,各种法规以后可以逐步的完善,直白的说,现在就是一个过渡时期。”
赵烈文看了他一眼,道:“傀儡内阁?”
易知足一笑,“算是吧,慢慢过渡。”
三日后,肃顺一行十分低调的抵达上海,住进了距离镇南王府不远的‘丹香园’,只是略微休息了下,肃顺就急匆匆的微服赶往镇南王府。
慈安突然转变态度,积极主动的推进立宪进程,最高兴的莫过于肃顺了,慈安态度的转变意味着朝廷推行宪政再无任何阻碍,更令他欣喜的是,如今恭王奕?的处境有些尴尬而且身在倭国,这对他来说这是极为难得的机会,况且,慈安此番让他前来上海,也是一个十分明确的信号。
闻报肃顺前来,易知足照例在长乐书屋院子门口迎接,见的肃顺快步而来,他微笑着迎了几步,肃顺却是还离着十余步就拱手笑道:“一别数年,国城兄风采依然。”
易知足拱手笑道:“雨亭兄春风得意,光彩胜更甚昔日。”
“哪来的春风得意。”肃顺爽朗的笑道:“眼下已是深秋,有风也是秋风。”
“打秋风可不成。”易知足笑道:“我这里没余粮。”
肃顺笑道:“国城兄这里若是没余粮,大清就得闹饥荒了。”
两人说笑着见礼,进了书房落座,肃顺关切的问道:“对倭战事何时能结束?”
“雨亭兄这是关心战事还是关心恭王?”
“当然是都关心。”
“倭国爆发罕见的饥荒,战事十分顺利,毫无悬念。”易知足缓声道:“至于恭王,昨日已经启程来沪。”
“那么快?”肃顺很是有些意外。
“听闻局势有变,他哪里还在倭国坐得住?我也是在他启程之后才闻报。”易知足说着一笑,“你担心什么,不奉旨他回不了京。”说着,他话头一转,“太后果真是回心转意?”
恭王来沪,对肃顺而言可不是什么好消息,他发觉自己似乎是高兴的太早了点,他没敢多想,回道:“太后不是回心转意,而是别无选择!”
“别无选择?”
肃顺翻了他一眼,“青岛那十几艘铁甲舰暴露出来,不只是说明元奇海军战力的强大,更说明元奇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具备大量建造铁甲舰的能力,更别说还有威力巨大的新式火炮。
即便是英法之前有心大力支持朝廷,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会偃旗息鼓,没有英法的支持,保皇派拿什么与元奇抗衡?迫于无奈,太后只能是老老实实的推行立宪,保证大清国祚的绵延。国城兄一手策划,又何必明知故问?”
易知足笑道:“我不过是确证一下罢了。”
“确证?”肃顺心里一动,“不会是不放心罢?是不放心太后?还是不放心英法?”
“有什么不放心的?”易知足不以为意的道,英法两国他压根就没放在心里,虽然英法两国的海军实力、工业基础和铁甲舰的建造能力都不是元奇能比的,但两国不可能大举远征前来大清与元奇死磕,德意志正迅速崛起,下一个目标就是法兰西,英法根本就无暇顾及远东。
顿了顿,他话头一转,“宪法、议院法、选举法等宪政法规都已经拟好,你们抓紧时间审核看看有无需要修订的地方,尽量争取及早颁布,还有内阁,也该及早成立,毕竟预备立宪之期将尽。”
肃顺点了点头,缓声道:“朝廷已经制定了内阁官制,设总理大臣一,国务大臣十三,对于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人选,国城兄有何意见?”说着,他掏出一份折子递了过去。
接过折子,易知足不假思索的道:“一直以来我都提倡各族平等,平等也是宪政的核心思想,十三国务大臣,满蒙大臣不得过四.......。”
不得过四?肃顺迟疑着道:“不能过半?”
“不能。”易知足毫不犹豫的道:“这事没有半点商榷的余地,加上总理大臣已经是五个,不能再多。”说着他翻开折子。
内阁官制拟定的是总理大臣一,协理大臣二,另有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理藩、邮传等大臣。
看完之后,易知足沉吟了下才道:“元奇需要一个协理大臣和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等六个大臣的名额。”
十三国务大臣,易知足只要了六个名额,可谓是一点也不过分,肃顺却是一脸的苦涩,“陆军大臣能否换一下?”
易知足毫不讳言的道:“陆军大臣给你们也是虚有其名。不是元奇的人指挥不动元奇新军。”
肃顺沉声道:“没有一丝一毫的军权,总理大臣岂非是傀儡?”
易知足缓声道:“你应该清楚,元奇经略西北多年,等的西北扩张完之后,这陆军大臣给你们。”
西北扩张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肃顺识趣的没问,转而道:“总理大臣呢?”
易知足道:“为了保证宪政的顺利实施,总理大臣,元奇暂时不会参与竞争,不过,不论是谁担任总理大臣,元奇的这些国务大臣名额必须保证。”
肃顺笑了笑,道:“若是我出任总理大臣,别说六个名额,就是八个也没问题。”
易知足看了他一眼,对方的心思他清楚,无非就是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他语气诚恳的道:“雨亭兄在南洋海军呆的时间不短,可以说是半个元奇人,你担任总理大臣,我自然是大力支持,不过,为了保证朝廷顺利平稳的推行宪政,元奇不宜占用过多的名额,六个足够了。”
半个元奇人?肃顺心里一热,这说明他与恭王奕?在易知足心里已是亲疏有别,他微微点了点头道:“还是国城兄思虑的周全。”
慢条斯理的点了一支烟,易知足才缓声道:“别藏着掖着,还有什么?都敞开了说。”
肃顺一笑,“那我就直说了。”顿了顿,他接着道:“太后倾向于两院制......。”
易知足一哂,“是倾向于英吉利的两院制?”
肃顺也不否认,“英吉利是西洋宪政的典范,而且英吉利的两院制也符合我国的国情。”
易知足摆了摆手道:“我国疆域辽阔,行省众多,况且数千年来皆是采取的中央集权制度,要说符合国情,一院制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肃顺皱了皱眉,看着他道:“英吉利、美利坚不都是两院制?两院制利于防止团体独裁,利于我国及早实现真正的民主。”
真正的民主谈何容易!怕是百年后也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易知足暗叹了一声才道:“一院制,两院制,各有利弊。我国疆域辽阔,行省众多,人口更是世界之冠,若是实行两院制,必然互相掣肘,互相推诿扯皮,咱们大清的官员,说到推诿扯皮个顶个拿手。”
上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三十出头,剪着短发穿着西装的冯天魁快步走进院子,脚步又轻又快,钉有铁掌的皮鞋在青石板上哐嚓哐嚓地响仿佛在彰显他的春风得意。皮鞋是新近流行起来的,价格不菲,皮鞋打掌是为了保护鞋底不被磨损。
冯天奎是最早回国的那一批留学生,现任宝山钢铁厂冶金研究所所长,确实是春风得意,偌大一个院子里虽然人不少但却很安静,哐嚓哐嚓的声音在院子里格外惹人注目,走在前面的林美莲终究是忍不住回头看了他一眼,轻声道:“以后来见大掌柜,不要穿有鞋掌的皮鞋,大掌柜喜欢安静。”
冯天奎也留意到了自己的脚步声破坏了院子里的安静,听的这话,他脚步一顿,犹豫着道:“要不,把皮鞋脱了?”
林美莲一笑,“那倒不用。”顿了顿,她接着道:“冯所长是出自元奇义学?”
“是。”冯天奎笑道:“是被卖到元奇义学的,没想到却因祸得福。”
“家人联系上了吗?”
冯天奎神情一黯,“这些年一直在寻找,始终没有音讯........。”顿了顿,他又补充道:“在下是广西的。”
太平军作乱,广西是重灾区,林美莲暗叹了一声,宽慰道:“别灰心,广西移民安南和南洋的不少......。”
“谢谢。”冯天奎轻声道,他心里早就已经不抱指望,元奇义学广西籍贯的学生不少,这些年元奇也一直在帮着寻找他们的亲人,能寻找到的寥寥无几。
说着话,两人已到书房外,林美莲伸手礼让道:“冯先生请——。”
微微鞠躬,冯天奎刻意放轻了脚步走进房间,一眼瞥见易知足正伏案疾书,他连忙上前躬身道:“学生冯天奎见过校长。”
“天魁来了。”易知足抬头看了他一眼,道:“坐,马上就好。”写完最后一行字,他才搁笔起身,落座后他径直问道:“最近有没有进展?”
“没有。”冯天奎有些不好意思的道:“尝试了很多种方法,但脱磷的效果都不理想。”
含磷量高的钢脆,不适宜用于铸炮造船,虽然目前的平炉炼钢转炉炼钢大幅提升了钢铁产量,但炼出的钢普遍含磷量高,无法达到军工的需求,宝钢冶金研究所目前主攻的课题就是脱磷。
“脱磷技术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着急。”易知足缓声道:“交给你们一个新任务,火炮技术最近大幅提高,但需要质量更好的弹簧钢,稍后两年元奇可能会有大规模的战事,目前急需提高火炮技术。”
冯天奎连忙道:“学生回去就抽调人手进行弹簧钢的研究。”
点了支烟,易知足缓声道:“冶金技术是基础技术之一,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军工领域,地位非常重要,枪弹,火炮,铁甲舰都与冶金技术息息相关,可以说,冶金技术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在工业、科技、军工等领域的水平高低。
虽说一直以来元奇十分重视冶金技术,但这还不够,我正筹备在大学增开冶金专业,大量培养冶金人才.......。”
见的易知足如此重视冶金,冯天奎既欢喜又振奋,朗声道:“校长如此重视冶金技术,不消数十年,我国的冶金水平必然能够赶超西洋各国。”
易知足微微点了点头,道:“作为冶金龙头,你们应该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积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至于研究课题,除了任务课题之外,你们以可以主动申请,经费方面无须担心。”
冯天奎连忙起身道:“学生明白,必不会辜负校长厚望。”
冯天奎才出的书房,赵烈文就快步进来,笑吟吟的道:“大掌柜,军机处来电,肃相不日赴沪,前来审核宪法、议院法、选举法.......。”
什么意思?这是打算提前颁布《宪法》?慈安这是在表明态度——老老实实的推行宪政?看来青岛基地的曝光对朝廷造成的震慑力不小,略微沉吟,易知足才道:“让肃顺这个首席军机大臣前来上海,似乎有点小题大做,太后该不是倾向于让肃顺组阁摄政吧?”
听这话的语气,赵烈文试探道:“大掌柜钟意恭王?”
“得看太后钟意谁。”易知足缓声道:“要想以和平的方式来推动大清实现宪政,就必须充分尊重太后的意见。”
赵烈文一愣,“这只怕不利于实现真正的宪政吧?”
易知足哂笑道:“咱们国家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皇权专制已是根深蒂固,要想实现真正的宪政,谈何容易,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需要三代人甚至是四代、五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宪政民主。”
那么长时间?赵烈文迟疑着道:“那么艰难?”
“远比我们想象的险难。”易知足沉声道,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大清实现宪政民主有多难,甚至可以说是超乎想象的难。
见他似乎不愿意多说,赵烈文斟酌着道:“皇族不入阁,恭王虽说是立宪派领军人物,却也是当今的皇叔.......。”
“没必要照搬西洋的制度,各国的国情不同。”易知足不以为意的道:“目前我们需要的是和平推行宪政,可以适当做出一点让步,各种法规以后可以逐步的完善,直白的说,现在就是一个过渡时期。”
赵烈文看了他一眼,道:“傀儡内阁?”
易知足一笑,“算是吧,慢慢过渡。”
三日后,肃顺一行十分低调的抵达上海,住进了距离镇南王府不远的‘丹香园’,只是略微休息了下,肃顺就急匆匆的微服赶往镇南王府。
慈安突然转变态度,积极主动的推进立宪进程,最高兴的莫过于肃顺了,慈安态度的转变意味着朝廷推行宪政再无任何阻碍,更令他欣喜的是,如今恭王奕?的处境有些尴尬而且身在倭国,这对他来说这是极为难得的机会,况且,慈安此番让他前来上海,也是一个十分明确的信号。
闻报肃顺前来,易知足照例在长乐书屋院子门口迎接,见的肃顺快步而来,他微笑着迎了几步,肃顺却是还离着十余步就拱手笑道:“一别数年,国城兄风采依然。”
易知足拱手笑道:“雨亭兄春风得意,光彩胜更甚昔日。”
“哪来的春风得意。”肃顺爽朗的笑道:“眼下已是深秋,有风也是秋风。”
“打秋风可不成。”易知足笑道:“我这里没余粮。”
肃顺笑道:“国城兄这里若是没余粮,大清就得闹饥荒了。”
两人说笑着见礼,进了书房落座,肃顺关切的问道:“对倭战事何时能结束?”
“雨亭兄这是关心战事还是关心恭王?”
“当然是都关心。”
“倭国爆发罕见的饥荒,战事十分顺利,毫无悬念。”易知足缓声道:“至于恭王,昨日已经启程来沪。”
“那么快?”肃顺很是有些意外。
“听闻局势有变,他哪里还在倭国坐得住?我也是在他启程之后才闻报。”易知足说着一笑,“你担心什么,不奉旨他回不了京。”说着,他话头一转,“太后果真是回心转意?”
恭王来沪,对肃顺而言可不是什么好消息,他发觉自己似乎是高兴的太早了点,他没敢多想,回道:“太后不是回心转意,而是别无选择!”
“别无选择?”
肃顺翻了他一眼,“青岛那十几艘铁甲舰暴露出来,不只是说明元奇海军战力的强大,更说明元奇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具备大量建造铁甲舰的能力,更别说还有威力巨大的新式火炮。
即便是英法之前有心大力支持朝廷,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会偃旗息鼓,没有英法的支持,保皇派拿什么与元奇抗衡?迫于无奈,太后只能是老老实实的推行立宪,保证大清国祚的绵延。国城兄一手策划,又何必明知故问?”
易知足笑道:“我不过是确证一下罢了。”
“确证?”肃顺心里一动,“不会是不放心罢?是不放心太后?还是不放心英法?”
“有什么不放心的?”易知足不以为意的道,英法两国他压根就没放在心里,虽然英法两国的海军实力、工业基础和铁甲舰的建造能力都不是元奇能比的,但两国不可能大举远征前来大清与元奇死磕,德意志正迅速崛起,下一个目标就是法兰西,英法根本就无暇顾及远东。
顿了顿,他话头一转,“宪法、议院法、选举法等宪政法规都已经拟好,你们抓紧时间审核看看有无需要修订的地方,尽量争取及早颁布,还有内阁,也该及早成立,毕竟预备立宪之期将尽。”
肃顺点了点头,缓声道:“朝廷已经制定了内阁官制,设总理大臣一,国务大臣十三,对于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人选,国城兄有何意见?”说着,他掏出一份折子递了过去。
接过折子,易知足不假思索的道:“一直以来我都提倡各族平等,平等也是宪政的核心思想,十三国务大臣,满蒙大臣不得过四.......。”
不得过四?肃顺迟疑着道:“不能过半?”
“不能。”易知足毫不犹豫的道:“这事没有半点商榷的余地,加上总理大臣已经是五个,不能再多。”说着他翻开折子。
内阁官制拟定的是总理大臣一,协理大臣二,另有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理藩、邮传等大臣。
看完之后,易知足沉吟了下才道:“元奇需要一个协理大臣和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等六个大臣的名额。”
十三国务大臣,易知足只要了六个名额,可谓是一点也不过分,肃顺却是一脸的苦涩,“陆军大臣能否换一下?”
易知足毫不讳言的道:“陆军大臣给你们也是虚有其名。不是元奇的人指挥不动元奇新军。”
肃顺沉声道:“没有一丝一毫的军权,总理大臣岂非是傀儡?”
易知足缓声道:“你应该清楚,元奇经略西北多年,等的西北扩张完之后,这陆军大臣给你们。”
西北扩张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肃顺识趣的没问,转而道:“总理大臣呢?”
易知足道:“为了保证宪政的顺利实施,总理大臣,元奇暂时不会参与竞争,不过,不论是谁担任总理大臣,元奇的这些国务大臣名额必须保证。”
肃顺笑了笑,道:“若是我出任总理大臣,别说六个名额,就是八个也没问题。”
易知足看了他一眼,对方的心思他清楚,无非就是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他语气诚恳的道:“雨亭兄在南洋海军呆的时间不短,可以说是半个元奇人,你担任总理大臣,我自然是大力支持,不过,为了保证朝廷顺利平稳的推行宪政,元奇不宜占用过多的名额,六个足够了。”
半个元奇人?肃顺心里一热,这说明他与恭王奕?在易知足心里已是亲疏有别,他微微点了点头道:“还是国城兄思虑的周全。”
慢条斯理的点了一支烟,易知足才缓声道:“别藏着掖着,还有什么?都敞开了说。”
肃顺一笑,“那我就直说了。”顿了顿,他接着道:“太后倾向于两院制......。”
易知足一哂,“是倾向于英吉利的两院制?”
肃顺也不否认,“英吉利是西洋宪政的典范,而且英吉利的两院制也符合我国的国情。”
易知足摆了摆手道:“我国疆域辽阔,行省众多,况且数千年来皆是采取的中央集权制度,要说符合国情,一院制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肃顺皱了皱眉,看着他道:“英吉利、美利坚不都是两院制?两院制利于防止团体独裁,利于我国及早实现真正的民主。”
真正的民主谈何容易!怕是百年后也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易知足暗叹了一声才道:“一院制,两院制,各有利弊。我国疆域辽阔,行省众多,人口更是世界之冠,若是实行两院制,必然互相掣肘,互相推诿扯皮,咱们大清的官员,说到推诿扯皮个顶个拿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