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兵贵精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世民来了,自然不能跟闲杂人等一起吃,李牧又不想让白巧巧折腾,就让人又准备了一个小锅,和李世民来到了书房。李牧邀请高公公坐下,高公公坚辞不敢,他也不勉强,等会儿走的时候,给带一些,晚上他得空再吃点也是一样的。在吃的方面,李牧还是很大方的。
“朕来是想问问关于军校的事情,朕也算是打了很多年的仗,读的兵书也不在少数,但却从来没听过‘军校’这回事,在朕看来,将军都是临阵练出来的,职场谈兵如赵括者,徒有其表不够适用,但朕又相信你不会随意说出来,所以朕来找你,希望你能说服朕,若只为了培养太子,朕不会如此大动干戈。办学校所需靡费太大,朝廷还不宽裕,朕没这份闲钱。”
李世民开门见山,李牧也不绕弯子,他猜到了李世民会来,但是没猜到他竟然这么着急。
“陛下,臣的这个想法,绝非一时兴起。”李牧往嘴里塞了片肉,含混地说着一本正经地话:“上次土地改革的时候,有人反驳臣说,大唐的田地制度,和府兵制度,都是相辅相成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不能轻易更改。虽然臣当时驳斥了这番言论,力推了改革田制,但臣随后也认真想过,其实这话说得也不无道理。”
李世民惊呆了,他愣愣地看着李牧,道:“你自己说说,你这叫人话么?当初驳斥的人是你,现在觉得有道理的人又是你,你早干什么去了?若是你的田制有问题,动摇的可是国本你知不知道?”
“但是、”李牧咽下牛肉,道:“臣提出的田制没问题啊,今年施行的情况陛下也看到了,反馈的效果良好。所以说田制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应该是军制。”
“停!”李世民抬手打断李牧,道:“不用说了,朕任何事情,都可以由着你胡闹,唯独军制之事,不能由着你,不用说了,朕不想听。”说着就要走,李牧拉住他,道:“哎呀,陛下您也是的,要听的是您,不听的也是您,我本来不想说,可是您让我说了一半儿了,这样憋回去多难受了,您看这饭也没吃完,给臣个机会,让臣一吐为快,行吗?”
锅里的肉片翻腾,真是可口的时候,李世民想了想,又坐下道:“就一锅肉的时间,朕吃饱了就走。”
“妥,就这么说。”
李牧把肉片都倒进了锅里,李世民白了他一眼,却也没说什么,捞起肉来吃。
“府兵制度传承数百年,自然有其一定的道理。眼下,府兵制度也是大唐募兵的最佳方式。但是以后呢?”李牧抛出了疑问,李世民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眼神仿佛是在说:是你跟朕说,还是朕跟你说,你问谁呢?
李牧接着说道:“就像田制一样,臣以为,数百年前好的解决办法,未必就能适用数百年后,应当是与时俱进,适时的调整。陛下您也说了,大唐目前最重要的是休养生息。那么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若是把人力,看作是一种资源的话,那这种资源,陛下是投入到民生,还是投入到军事?”
资源的概念,李牧之前讲过,李世民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听到李牧提起,他还是有些糊涂,不明白李牧的用意是什么,李世民皱起了眉头,道:“这有什么区别?府兵也不是一直用他们当兵,没事的时候,还是可以务农啊。”
“陛下,这能一样么?这就好比,一个农民去经商,卖东西也能卖,但他就是个商人了么?不是,他是农民。只是看起来像个商人,府兵也是一样。臣在定襄的时候,看到侯君集大将军带领的五万禁军,发现了一个问题。虽说都是府兵,但是不同的兵区别很大。有的兵魁梧有力,有的兵孱弱不堪。大将军调度有方,让魁梧有力的去做陌刀队,一个能顶两个用,而孱弱不堪的,则去运送粮草,两个也不顶一个用。”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事儿呢?臣研究了一下,大体原因便是,当地征召府兵的时候,实在是凑不够人手了,所以就连这样的孱弱士兵也被征召了,按照现行的府兵制,这无可厚非。但是臣请陛下想一想,这孱弱的士兵,打仗不行,运送粮草不行,但他们吃起军粮来,可看不出不行啊。”
“同样是一千五百人,若是个个魁梧有力,战力如何?但若是其中有五百人孱弱,又如何?他们消耗的是同样的粮食!”
李世民是领军打仗出身的将军,李牧说的这些,确实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但制度如此,能怎么办呢?打仗兵力的多少是基准,总不能因为士卒孱弱就不要了,人都没有,还打什么仗?
“你想说什么,直说,别绕弯子!”
李牧给李世民倒了一杯酒,自己也倒了一杯,喝了,道:“臣的意思是,这些孱弱的士兵,打仗也许不行,但他们能种地吧,不如就让他们种地,他们种地出来的粮食,无论是朝廷收了,还是民间收了,都能成为资源,起到的是正面的作用,而他们在战场上,起到的是反面的作用啊。”
李世民哼道:“说你不懂,你还真是不懂。李牧,打仗最重要的是士卒。没听过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么?”
李牧摇头,道:“臣却以为,将在谋不在勇,兵贵精不贵多。”
“将在谋不在勇,兵贵精不贵多?”李世民一愣,这话,他还是头一次听说。
这句在后世耳熟能详的话,给人下意识的感觉,像是早就有了。但实际历史中,直到明朝才有记载。在更早的时候,打仗比的就是人,人少的一边,虽也有能赢的时候,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人多的赢,否则也不会出现‘以少胜多’让人有意外之感的成语了。
“臣以为,精简士卒,不但可以为朝廷节约大量的开支,减少军费的之初,且能够释放大量的劳动力给民间,供休养生息之用,若做得好,不但不会减少多少战斗力,反而因后勤的充足,大大地提升战斗力!”
李世民来了,自然不能跟闲杂人等一起吃,李牧又不想让白巧巧折腾,就让人又准备了一个小锅,和李世民来到了书房。李牧邀请高公公坐下,高公公坚辞不敢,他也不勉强,等会儿走的时候,给带一些,晚上他得空再吃点也是一样的。在吃的方面,李牧还是很大方的。
“朕来是想问问关于军校的事情,朕也算是打了很多年的仗,读的兵书也不在少数,但却从来没听过‘军校’这回事,在朕看来,将军都是临阵练出来的,职场谈兵如赵括者,徒有其表不够适用,但朕又相信你不会随意说出来,所以朕来找你,希望你能说服朕,若只为了培养太子,朕不会如此大动干戈。办学校所需靡费太大,朝廷还不宽裕,朕没这份闲钱。”
李世民开门见山,李牧也不绕弯子,他猜到了李世民会来,但是没猜到他竟然这么着急。
“陛下,臣的这个想法,绝非一时兴起。”李牧往嘴里塞了片肉,含混地说着一本正经地话:“上次土地改革的时候,有人反驳臣说,大唐的田地制度,和府兵制度,都是相辅相成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不能轻易更改。虽然臣当时驳斥了这番言论,力推了改革田制,但臣随后也认真想过,其实这话说得也不无道理。”
李世民惊呆了,他愣愣地看着李牧,道:“你自己说说,你这叫人话么?当初驳斥的人是你,现在觉得有道理的人又是你,你早干什么去了?若是你的田制有问题,动摇的可是国本你知不知道?”
“但是、”李牧咽下牛肉,道:“臣提出的田制没问题啊,今年施行的情况陛下也看到了,反馈的效果良好。所以说田制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应该是军制。”
“停!”李世民抬手打断李牧,道:“不用说了,朕任何事情,都可以由着你胡闹,唯独军制之事,不能由着你,不用说了,朕不想听。”说着就要走,李牧拉住他,道:“哎呀,陛下您也是的,要听的是您,不听的也是您,我本来不想说,可是您让我说了一半儿了,这样憋回去多难受了,您看这饭也没吃完,给臣个机会,让臣一吐为快,行吗?”
锅里的肉片翻腾,真是可口的时候,李世民想了想,又坐下道:“就一锅肉的时间,朕吃饱了就走。”
“妥,就这么说。”
李牧把肉片都倒进了锅里,李世民白了他一眼,却也没说什么,捞起肉来吃。
“府兵制度传承数百年,自然有其一定的道理。眼下,府兵制度也是大唐募兵的最佳方式。但是以后呢?”李牧抛出了疑问,李世民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眼神仿佛是在说:是你跟朕说,还是朕跟你说,你问谁呢?
李牧接着说道:“就像田制一样,臣以为,数百年前好的解决办法,未必就能适用数百年后,应当是与时俱进,适时的调整。陛下您也说了,大唐目前最重要的是休养生息。那么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若是把人力,看作是一种资源的话,那这种资源,陛下是投入到民生,还是投入到军事?”
资源的概念,李牧之前讲过,李世民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听到李牧提起,他还是有些糊涂,不明白李牧的用意是什么,李世民皱起了眉头,道:“这有什么区别?府兵也不是一直用他们当兵,没事的时候,还是可以务农啊。”
“陛下,这能一样么?这就好比,一个农民去经商,卖东西也能卖,但他就是个商人了么?不是,他是农民。只是看起来像个商人,府兵也是一样。臣在定襄的时候,看到侯君集大将军带领的五万禁军,发现了一个问题。虽说都是府兵,但是不同的兵区别很大。有的兵魁梧有力,有的兵孱弱不堪。大将军调度有方,让魁梧有力的去做陌刀队,一个能顶两个用,而孱弱不堪的,则去运送粮草,两个也不顶一个用。”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事儿呢?臣研究了一下,大体原因便是,当地征召府兵的时候,实在是凑不够人手了,所以就连这样的孱弱士兵也被征召了,按照现行的府兵制,这无可厚非。但是臣请陛下想一想,这孱弱的士兵,打仗不行,运送粮草不行,但他们吃起军粮来,可看不出不行啊。”
“同样是一千五百人,若是个个魁梧有力,战力如何?但若是其中有五百人孱弱,又如何?他们消耗的是同样的粮食!”
李世民是领军打仗出身的将军,李牧说的这些,确实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但制度如此,能怎么办呢?打仗兵力的多少是基准,总不能因为士卒孱弱就不要了,人都没有,还打什么仗?
“你想说什么,直说,别绕弯子!”
李牧给李世民倒了一杯酒,自己也倒了一杯,喝了,道:“臣的意思是,这些孱弱的士兵,打仗也许不行,但他们能种地吧,不如就让他们种地,他们种地出来的粮食,无论是朝廷收了,还是民间收了,都能成为资源,起到的是正面的作用,而他们在战场上,起到的是反面的作用啊。”
李世民哼道:“说你不懂,你还真是不懂。李牧,打仗最重要的是士卒。没听过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么?”
李牧摇头,道:“臣却以为,将在谋不在勇,兵贵精不贵多。”
“将在谋不在勇,兵贵精不贵多?”李世民一愣,这话,他还是头一次听说。
这句在后世耳熟能详的话,给人下意识的感觉,像是早就有了。但实际历史中,直到明朝才有记载。在更早的时候,打仗比的就是人,人少的一边,虽也有能赢的时候,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人多的赢,否则也不会出现‘以少胜多’让人有意外之感的成语了。
“臣以为,精简士卒,不但可以为朝廷节约大量的开支,减少军费的之初,且能够释放大量的劳动力给民间,供休养生息之用,若做得好,不但不会减少多少战斗力,反而因后勤的充足,大大地提升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