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 深入死地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尹哲熙中校很确信看到了对手开炮时,1.5公里外山上的火光,那簇火光闪烁时,甚至映衬出了那辆坦克的轮廓。这辆暴露出来的中国坦克迅速地倒车,几乎藏到了山石遮蔽下,看不见的位置。中校立即将3X倍率提高的10X,只能看到一根因为发热二显得格外苍白的炮管渐渐消失在了视野中,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了。
他很吃惊对方能从正面击穿了K1A1坦克?列城城里有一辆敌人山地坦克的残骸以及一些被缴获的的弹药。虽然无法实际测试,但是他很乐观的估计,这种105毫米整装式弹药的威力,不可能在1公里外击穿K1A1的正面装甲,也许500米业不行。这是他采取正面迎敌策略的初衷。他认为在这样开阔的山地,自己火力和装甲上的优势,足够将孱弱的对手捏出屎来。
实际上,正是尹哲熙中校,主动提出要求来指挥这次作战,而非印度军方的要求;韩国国内更是从未授权他参与作战行动。但是与共产党作战是他多年来的夙愿,并且在他看来培训印度人已经来不及了,只有自己亲自出马,才能力挽狂澜。当然他向梅内亚姆求战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自己带来的韩国人员会有伤亡。
在所有3个连中一共有4个韩国车组,其中3个在A连中,他自己留在营部,作为副营长实际参与指挥。现在他可以看到,正在燃烧的那辆坦克上,韩国籍的车长从一侧爬出来,掉落到雪地上,然后三滚两滚就不动了。这笔血海深仇当然不能就这么算了。
尹哲熙中校向仍然留在列城的印度营长请求追击,得到了对方非常含混的回答,印度营长认为他如果觉得必要可以追击,但是也不要勉强。于是他带着A、B两个连,加速向中国坦克方向冲击。
他在数字地图上确认了刚才发现敌人的位置,就在一道山梁上,坡度不大,平均坡度20°对K1算是一个可以跨越的挑战,另外还有大量可以借用的侧倾坡度不到10°,大部分山坡没有覆盖冰雪,仍然在他的坦克理论上可以翻越的水平上。他当然也考虑在这样的海拔下,实际输出功率不足的问题,不过报仇心切使得他决定轻视这个情况,只是在一念之间,认为冗余度足够了。只要自己的坦克站上山梁,那么方圆几公里内露头的中共坦克,都将大难临头。
在普通海拔的情况下,这种坦克可以达到近24马力每吨的单位功率,理论爬坡在30°左右,这样的成绩在三代坦克中属于中游,在高原上如何实际上他并不清楚,保守预测会下降个百分之十左右。
炮塔内的增压热空气,使得他对外面空气的稀薄程度理解并不充分。
贺凡眼看敌人扑过来,让自己的坦克迅速退过山梁,停到了敌人坦克暂时看不到的反斜面上。他放弃了利用制高点伏击敌人的机会,面对装甲厚重的对手,他想要的优势,并非居高临下这么简单。实际上居高临下只会使得自己更加显眼,成为众矢之的。
如战区气象报告所预测的一样,山区暴风雪正在迅速增强,这样的狂风暴雪可以隐藏坦克柴油发动机的动静,并且也可以迅速冷却发热的炮管,当然也让他的计划出现一些变数。在这样的大坡度起伏地形上作战,快速形成的积雪成为了必须考虑的因素,一旦估计错了形势,可能导致极严重的后果。
他再次钻出坦克,现在他必须使出一些杀手锏来拉开敌我的技术差距。在这样恶劣的气候中,后方无人机无法飞近,但是他拥有自己的小型无人机,运气好的话,可以工作十来分钟,不过已经足够了。
他迅速从储物箱中取出小无人机,利用山坡上的侧风,投出去并不需要太多技巧,实际上小无人机升空的速度较之平常更快些,并且气流可以保证它不会撞到山上。但是接下来控制小飞机却是一件难事。他迅速钻回坦克,短短几分钟,已经使得他感觉双手背冻僵。
他在坦克的导航显示器上,选择多用途侦察界面,这里可以看到电池驱动的小飞机向下的视野。它正擦着山梁飞到了另一侧。
这架飞机只有普通的摄像设备,基本不支持夜间侦察,不过有一个斜向下的照明设备,可以向下投射一滩光亮。
这架飞机只能借助风势在山谷中打转,完全受制于气流,根本无法飞到贺凡指定的地区,并且它投下的光亮很弱,几乎无法再空旷的山谷中发现目标。贺凡取出信号抢,再次钻出炮塔,对着山梁上的一片天,发射了几枚照明弹。
照明弹落下时,产生了瞬间的光亮,足够使得尹哲熙中校通过指挥仪察觉到。他惊恐地下令全队在斜坡上停车等待,但是这一字长蛇阵停在山上的瞬间,被无人机拍摄到并传输了回去。几乎就在贺凡之前预料的敌人可能会走的路线上。
贺凡冷笑一下,看来敌人指挥官不是一个会出奇招的家伙,那是他刚才最担心的。他下令坦克按照预定路线,慢慢下到一侧斜坡,那架无人机他没工夫管了,预计会借着风势留在空中一会儿,但是迟早会因为机翼结冰而坠毁。
贺凡的另一个连此刻正在山谷底部待命,那些坦克的仰角正好可以瞄到山梁上,暴风雪可能会抵消热像仪的作用,所以他决定自己留在斜坡上,等待敌人跃上山梁,他可以利用一些手段,为下面2公里处的2连指示目标。
K1使用了扭杆液气混合的悬挂,只是一种折衷的选择,火炮俯角强于一般坦克的5°至10°的俯角,但是据可靠情报,不会超过18°,而自己坦克的仰角是足够的;他小心计算过这个限度,差不多可以让敌人看得见打不着。另外,他的坦克在这一带地形上的行动能力,远远优于对手,这是他刚才看到敌人吃力爬坡后留下的第一印象。
一旦敌人发现俯角不足,最大的可能是越过山梁,利用山坡的斜度补足射界,那么贺凡的第2步计划就成了,他很清楚,这些笨重的坦克一旦过了山梁,就不可能通过功率不足的倒车档返回去了,如果180°掉头,则会把薄弱的屁股漏出来,也是不可能的。他们多半会选择冲下来,而自己的2连尽管有些远,未必能击穿敌人,但是至少可以从容退却,随后可以在各个预设的有利的地形上,不断袭击敌人。而他最终目的,则是要赶在天亮部队发起夺取列城的总攻前,把这些K1A1坦克统统歼灭,如果来得及的话,他还要投入夺取列城的攻坚战。列城有一些坚固的炮台,远程曲射火力不容易敲掉,需要他的坦克用精确的火力来解决。
尹哲熙中校怀着满腔的愤怒继续向近在咫尺的山梁靠近。一个念头催促着他继续追击敌人,他想只要爬上山梁,就能有一场公平的交战,他可以利用液气悬挂的优势,让那些躲躲藏藏的中国坦克见识见识自己120毫米的火炮威力。
他倒也并非泛泛之辈,已经仔细研究了附近地形,敌人可能埋伏的区域,就在山谷中,那将意味着将有一场基于夜视设备的远距离炮战。一想到敌人从大约2公里外,向自己发射105毫米的疲弱弹药,而自己将回敬120毫米的穿甲弹,一种热切的求战意识,就充满了他的大脑。尹中校在列城测量了敌人的正面装甲,知道自己的火力可以在2公里甚至更远的距离上,掀掉它们的炮塔。出于目空一切的思考习惯,他很少会设身处地地去想一下,敌人的指挥官到底凭什么,会等着进入一场愚蠢的对射中。
每一辆奋勇向上的K1坦克都出现了发动机功率以及涡轮增压设备冷却不足的问题,在那些不知道装备脆弱性的印度士兵手里,问题更加严重,连续有3辆坦克熄火停在了山坡上。其中一辆报告的问题尤为棘手,发动机皮带断裂了。这样车组自身就无法排除的故障。当然这些情况没有动摇尹哲熙中校作死的决心。他下令列城的修理部队,必须设法修复抛锚坦克,根本不考虑眼下的气候条件。
花了比中国坦克多一倍的时间,第一辆K1终于登上了山脊,随即尹中校的坐车也爬了上来,他开始居高临下搜索目标,当然还不敢轻易冲下去。
他下令利用气液悬挂装置,将坦克的屁股抬起来,以适应地形以增加俯角。但是他很快发现火炮射击线,仍然无法指向山谷最底部,就差了那么几个密位,同时暴风雪增加了热像仪搜索的难度,只能看到一片苍茫的山体轮廓无法搜索到敌人。
贺凡的1连躲在了距离敌人1.2公里的侧斜面上,他没有下到谷底,也不露头。他对这一带破碎起伏的地形研究很深入,知道该怎么有效的隐藏自己。在他的指挥下,第一连的6名车长,各持一把信号枪在积雪的山地上散开,然后向敌人所在的大致方向发射照明弹。
这种东西以往只是部队的一种不太使用的通讯手段,但是贺凡参与的演习很多,早就发现了在很多情况下,照明弹可以用来抵消夜视设备的优势。除了出其不意地为己方照明,实际上还可以破坏敌人基于微光和红外的被动夜视侦察。
没有精确要求方位的6颗照明弹,散乱地落下,随后几秒钟,又有6颗升空,在雪线以上,这些照明弹能够照亮的地域要超过一般地区。山脊上,12辆一字排开的敌人坦克完全暴露出来。
有备而来的第2连的坦克,全部使用白光设备待命,但是在这些照明弹落下前,完成搜索和瞄准的全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按照贺凡的要求,照明弹将发射3至4轮,所以在第一排照明弹落下前,没有坦克贸然射击,对他们来说距离有些远,并且105毫米动能弹的穿透能力也将经受考验。
山顶上的K1坦克车长们惊恐地发现,照明弹下坠到一定的高度时,会短暂地破坏热像电视仪的工作,炮长瞄准镜或者车长指挥仪会被白色光芒遮挡几秒钟。
尹哲熙被迫在本次作战中,第一次钻出坦克,观察这些该死的照明弹的来路。他与贺凡指挥能力的差距,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在他不愿意离开战车这一点上,他过于依赖坦克自身的侦察传感器,迷信技术带来的优势;而贺凡很早就意识到,坦克本身的观察能力是最大的问题,无论是对空搜索的死角,还是车体本身噪音,都需要车长利用更多的手段补足情报缺失,全盘了解战场。这样的手段有时候是数据链和无人机,有时候则显得简单一些——车长离开坐车,直接到一个制高点上去收集更多的信息,。
坦克2连在敌人茫然的过程中,开始向山上的敌人开火,但是炮弹大部分没有击中目标。
这个连并不是贺凡最好的连队(他的主力为1连),加上距离有些远,山谷中的旋风大大地影响了弹道计算,而炮塔顶部的横风传感器对这样的风,几乎是无效的。
年轻的中国炮长们,一直稳定地跟踪着射出的炮弹尾部的发光管,依靠火控系统计算炮弹的飞行轨迹,综合火控可以按照第1次射击的误差,对第二轮炮击进行若干的修正,但是对于变化不定的横风,这种方式对水平误差的修正作用非常有限,只是对垂直方向则作用明显。
漫长的自动装弹过程后,第二轮射击展开,仍然是中国战车单方面的开火。这期间,山顶上的印度K1A1坦克一直来回倒车,调试俯角,但是一切在贺凡算计之内,他们在忙乱中找不到射击的角度。
尹哲熙的坐车被105毫米炮弹击中炮塔正面,炮弹损失了太多动能,没有击穿正面装甲,吓得他一缩脖子钻回了车里,但是额头上仍然被细小的钨芯碎末擦伤,流下血来,看来旧债还没有讨回,新的血债又欠下了。
尹哲熙中校很确信看到了对手开炮时,1.5公里外山上的火光,那簇火光闪烁时,甚至映衬出了那辆坦克的轮廓。这辆暴露出来的中国坦克迅速地倒车,几乎藏到了山石遮蔽下,看不见的位置。中校立即将3X倍率提高的10X,只能看到一根因为发热二显得格外苍白的炮管渐渐消失在了视野中,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了。
他很吃惊对方能从正面击穿了K1A1坦克?列城城里有一辆敌人山地坦克的残骸以及一些被缴获的的弹药。虽然无法实际测试,但是他很乐观的估计,这种105毫米整装式弹药的威力,不可能在1公里外击穿K1A1的正面装甲,也许500米业不行。这是他采取正面迎敌策略的初衷。他认为在这样开阔的山地,自己火力和装甲上的优势,足够将孱弱的对手捏出屎来。
实际上,正是尹哲熙中校,主动提出要求来指挥这次作战,而非印度军方的要求;韩国国内更是从未授权他参与作战行动。但是与共产党作战是他多年来的夙愿,并且在他看来培训印度人已经来不及了,只有自己亲自出马,才能力挽狂澜。当然他向梅内亚姆求战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自己带来的韩国人员会有伤亡。
在所有3个连中一共有4个韩国车组,其中3个在A连中,他自己留在营部,作为副营长实际参与指挥。现在他可以看到,正在燃烧的那辆坦克上,韩国籍的车长从一侧爬出来,掉落到雪地上,然后三滚两滚就不动了。这笔血海深仇当然不能就这么算了。
尹哲熙中校向仍然留在列城的印度营长请求追击,得到了对方非常含混的回答,印度营长认为他如果觉得必要可以追击,但是也不要勉强。于是他带着A、B两个连,加速向中国坦克方向冲击。
他在数字地图上确认了刚才发现敌人的位置,就在一道山梁上,坡度不大,平均坡度20°对K1算是一个可以跨越的挑战,另外还有大量可以借用的侧倾坡度不到10°,大部分山坡没有覆盖冰雪,仍然在他的坦克理论上可以翻越的水平上。他当然也考虑在这样的海拔下,实际输出功率不足的问题,不过报仇心切使得他决定轻视这个情况,只是在一念之间,认为冗余度足够了。只要自己的坦克站上山梁,那么方圆几公里内露头的中共坦克,都将大难临头。
在普通海拔的情况下,这种坦克可以达到近24马力每吨的单位功率,理论爬坡在30°左右,这样的成绩在三代坦克中属于中游,在高原上如何实际上他并不清楚,保守预测会下降个百分之十左右。
炮塔内的增压热空气,使得他对外面空气的稀薄程度理解并不充分。
贺凡眼看敌人扑过来,让自己的坦克迅速退过山梁,停到了敌人坦克暂时看不到的反斜面上。他放弃了利用制高点伏击敌人的机会,面对装甲厚重的对手,他想要的优势,并非居高临下这么简单。实际上居高临下只会使得自己更加显眼,成为众矢之的。
如战区气象报告所预测的一样,山区暴风雪正在迅速增强,这样的狂风暴雪可以隐藏坦克柴油发动机的动静,并且也可以迅速冷却发热的炮管,当然也让他的计划出现一些变数。在这样的大坡度起伏地形上作战,快速形成的积雪成为了必须考虑的因素,一旦估计错了形势,可能导致极严重的后果。
他再次钻出坦克,现在他必须使出一些杀手锏来拉开敌我的技术差距。在这样恶劣的气候中,后方无人机无法飞近,但是他拥有自己的小型无人机,运气好的话,可以工作十来分钟,不过已经足够了。
他迅速从储物箱中取出小无人机,利用山坡上的侧风,投出去并不需要太多技巧,实际上小无人机升空的速度较之平常更快些,并且气流可以保证它不会撞到山上。但是接下来控制小飞机却是一件难事。他迅速钻回坦克,短短几分钟,已经使得他感觉双手背冻僵。
他在坦克的导航显示器上,选择多用途侦察界面,这里可以看到电池驱动的小飞机向下的视野。它正擦着山梁飞到了另一侧。
这架飞机只有普通的摄像设备,基本不支持夜间侦察,不过有一个斜向下的照明设备,可以向下投射一滩光亮。
这架飞机只能借助风势在山谷中打转,完全受制于气流,根本无法飞到贺凡指定的地区,并且它投下的光亮很弱,几乎无法再空旷的山谷中发现目标。贺凡取出信号抢,再次钻出炮塔,对着山梁上的一片天,发射了几枚照明弹。
照明弹落下时,产生了瞬间的光亮,足够使得尹哲熙中校通过指挥仪察觉到。他惊恐地下令全队在斜坡上停车等待,但是这一字长蛇阵停在山上的瞬间,被无人机拍摄到并传输了回去。几乎就在贺凡之前预料的敌人可能会走的路线上。
贺凡冷笑一下,看来敌人指挥官不是一个会出奇招的家伙,那是他刚才最担心的。他下令坦克按照预定路线,慢慢下到一侧斜坡,那架无人机他没工夫管了,预计会借着风势留在空中一会儿,但是迟早会因为机翼结冰而坠毁。
贺凡的另一个连此刻正在山谷底部待命,那些坦克的仰角正好可以瞄到山梁上,暴风雪可能会抵消热像仪的作用,所以他决定自己留在斜坡上,等待敌人跃上山梁,他可以利用一些手段,为下面2公里处的2连指示目标。
K1使用了扭杆液气混合的悬挂,只是一种折衷的选择,火炮俯角强于一般坦克的5°至10°的俯角,但是据可靠情报,不会超过18°,而自己坦克的仰角是足够的;他小心计算过这个限度,差不多可以让敌人看得见打不着。另外,他的坦克在这一带地形上的行动能力,远远优于对手,这是他刚才看到敌人吃力爬坡后留下的第一印象。
一旦敌人发现俯角不足,最大的可能是越过山梁,利用山坡的斜度补足射界,那么贺凡的第2步计划就成了,他很清楚,这些笨重的坦克一旦过了山梁,就不可能通过功率不足的倒车档返回去了,如果180°掉头,则会把薄弱的屁股漏出来,也是不可能的。他们多半会选择冲下来,而自己的2连尽管有些远,未必能击穿敌人,但是至少可以从容退却,随后可以在各个预设的有利的地形上,不断袭击敌人。而他最终目的,则是要赶在天亮部队发起夺取列城的总攻前,把这些K1A1坦克统统歼灭,如果来得及的话,他还要投入夺取列城的攻坚战。列城有一些坚固的炮台,远程曲射火力不容易敲掉,需要他的坦克用精确的火力来解决。
尹哲熙中校怀着满腔的愤怒继续向近在咫尺的山梁靠近。一个念头催促着他继续追击敌人,他想只要爬上山梁,就能有一场公平的交战,他可以利用液气悬挂的优势,让那些躲躲藏藏的中国坦克见识见识自己120毫米的火炮威力。
他倒也并非泛泛之辈,已经仔细研究了附近地形,敌人可能埋伏的区域,就在山谷中,那将意味着将有一场基于夜视设备的远距离炮战。一想到敌人从大约2公里外,向自己发射105毫米的疲弱弹药,而自己将回敬120毫米的穿甲弹,一种热切的求战意识,就充满了他的大脑。尹中校在列城测量了敌人的正面装甲,知道自己的火力可以在2公里甚至更远的距离上,掀掉它们的炮塔。出于目空一切的思考习惯,他很少会设身处地地去想一下,敌人的指挥官到底凭什么,会等着进入一场愚蠢的对射中。
每一辆奋勇向上的K1坦克都出现了发动机功率以及涡轮增压设备冷却不足的问题,在那些不知道装备脆弱性的印度士兵手里,问题更加严重,连续有3辆坦克熄火停在了山坡上。其中一辆报告的问题尤为棘手,发动机皮带断裂了。这样车组自身就无法排除的故障。当然这些情况没有动摇尹哲熙中校作死的决心。他下令列城的修理部队,必须设法修复抛锚坦克,根本不考虑眼下的气候条件。
花了比中国坦克多一倍的时间,第一辆K1终于登上了山脊,随即尹中校的坐车也爬了上来,他开始居高临下搜索目标,当然还不敢轻易冲下去。
他下令利用气液悬挂装置,将坦克的屁股抬起来,以适应地形以增加俯角。但是他很快发现火炮射击线,仍然无法指向山谷最底部,就差了那么几个密位,同时暴风雪增加了热像仪搜索的难度,只能看到一片苍茫的山体轮廓无法搜索到敌人。
贺凡的1连躲在了距离敌人1.2公里的侧斜面上,他没有下到谷底,也不露头。他对这一带破碎起伏的地形研究很深入,知道该怎么有效的隐藏自己。在他的指挥下,第一连的6名车长,各持一把信号枪在积雪的山地上散开,然后向敌人所在的大致方向发射照明弹。
这种东西以往只是部队的一种不太使用的通讯手段,但是贺凡参与的演习很多,早就发现了在很多情况下,照明弹可以用来抵消夜视设备的优势。除了出其不意地为己方照明,实际上还可以破坏敌人基于微光和红外的被动夜视侦察。
没有精确要求方位的6颗照明弹,散乱地落下,随后几秒钟,又有6颗升空,在雪线以上,这些照明弹能够照亮的地域要超过一般地区。山脊上,12辆一字排开的敌人坦克完全暴露出来。
有备而来的第2连的坦克,全部使用白光设备待命,但是在这些照明弹落下前,完成搜索和瞄准的全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按照贺凡的要求,照明弹将发射3至4轮,所以在第一排照明弹落下前,没有坦克贸然射击,对他们来说距离有些远,并且105毫米动能弹的穿透能力也将经受考验。
山顶上的K1坦克车长们惊恐地发现,照明弹下坠到一定的高度时,会短暂地破坏热像电视仪的工作,炮长瞄准镜或者车长指挥仪会被白色光芒遮挡几秒钟。
尹哲熙被迫在本次作战中,第一次钻出坦克,观察这些该死的照明弹的来路。他与贺凡指挥能力的差距,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在他不愿意离开战车这一点上,他过于依赖坦克自身的侦察传感器,迷信技术带来的优势;而贺凡很早就意识到,坦克本身的观察能力是最大的问题,无论是对空搜索的死角,还是车体本身噪音,都需要车长利用更多的手段补足情报缺失,全盘了解战场。这样的手段有时候是数据链和无人机,有时候则显得简单一些——车长离开坐车,直接到一个制高点上去收集更多的信息,。
坦克2连在敌人茫然的过程中,开始向山上的敌人开火,但是炮弹大部分没有击中目标。
这个连并不是贺凡最好的连队(他的主力为1连),加上距离有些远,山谷中的旋风大大地影响了弹道计算,而炮塔顶部的横风传感器对这样的风,几乎是无效的。
年轻的中国炮长们,一直稳定地跟踪着射出的炮弹尾部的发光管,依靠火控系统计算炮弹的飞行轨迹,综合火控可以按照第1次射击的误差,对第二轮炮击进行若干的修正,但是对于变化不定的横风,这种方式对水平误差的修正作用非常有限,只是对垂直方向则作用明显。
漫长的自动装弹过程后,第二轮射击展开,仍然是中国战车单方面的开火。这期间,山顶上的印度K1A1坦克一直来回倒车,调试俯角,但是一切在贺凡算计之内,他们在忙乱中找不到射击的角度。
尹哲熙的坐车被105毫米炮弹击中炮塔正面,炮弹损失了太多动能,没有击穿正面装甲,吓得他一缩脖子钻回了车里,但是额头上仍然被细小的钨芯碎末擦伤,流下血来,看来旧债还没有讨回,新的血债又欠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