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五章 关心则乱,天子挑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回心转意的江都王在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冲进王府,又是如何哄的海陵县主,是不是还许下了一大堆不平等条约,这对张寿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好奇的事……反正那位反二十四孝老爹原本就已经纠结到快崩溃了,现如今在宝贝女儿面前溃不成军才是正常现象。
而帮了朱莹这样一个大忙,又顺带完成了探望四皇子和张琛的任务,张寿在一举两得的同时,回家之后自然也得到了爱妻莫大的奖励。只不过这奖励的后果,就是他第二天早上起来之后呵欠不断,等到了慈庆宫时,他不得不拜托楚宽给自己送来了最苦的浓茶。
他甚至琢磨着,回头是不是让家里那位巧手婆子琢磨两道药膳,给他好好补一补……
三皇子昨天就听父皇幸灾乐祸地提过江都王跟着张寿出了一趟门去通州,回来就向爱女低头的事,当然知道张寿带人也去见过四皇子和张琛。而他送去的罗三河那是一去就杳无音信,他和四皇子这一分开,转眼就已经个把月了,他明明心急如焚,此时却还觉得不好张口。
他只觉得自己一张口,张寿就会认为他是在监视其行踪。然而,他竭尽全力忍住这询问四弟近况的冲动,认认真真地听完一堂课,等课间休息的时候,张寿却竟然主动开了口:“四皇子这些天瘦了一点,但人依旧劲头十足,太子殿下不用担心。”
三皇子登时瞪大了眼睛,慌忙连珠炮似的问道:“他瘦了吗?难道是没有好好吃饭,没有好好睡觉?又或者是,太执著于想赢,于是……”
话没说完,他就听到了楚宽轻轻一声咳嗽。意识到自己关心则乱,一口气把心里闷了好些天的话都吐了出来,他顿时有些赧颜,但想到这是张寿,并不是其他那些他无法交心更不敢交心的老师,他还是低声说道:“我就是……就是很想他。”
张寿顿时笑了。这样一个爱护弟弟的好哥哥,他不确定三皇子是否能够永远如此,但至少从现在来看,他无疑乐见其成。因而,他微微点了点头,轻声说道:“四皇子应该也很想你,但是,他离宫的时候放过大话,却又不想回来服软,所以估计还要再和你分别一段时间。”
“至于太子殿下上次送去四皇子身边的那个罗三河……”他顿了一顿,没有去看楚宽,而是若无其事地把四皇子一番话忽悠了人的事情说了一遍。果然,他就只见自己说罗三河去了另一个村子时,三皇子先是露出了茫然的表情,随即却又惊怒了起来。
“怎会如此!他怎么能这样自作主张!”然而,恼火地骂过罗三河之后,他又垂下了眼睑,却是想到了四皇子的性格。从小就是如此,他那四弟不喜欢的人,又或者发现他不喜欢的人,那么人想尽办法也要忽悠走,甚至不惜在父皇面前撒娇耍赖。
然而,如果四皇子喜欢的人,那么人就会千方百计将人留下!这就和四皇子先前曾经因为没考上九章堂却负气而走,可之后照旧追在张寿身后,口口声声老师长老师短一样。
话虽如此,小小的太子殿下对罗三河的自作主张固然很不高兴,然而,他也不希望三弟身边留一个事事顺其心意的人。思来想去,他仍然觉得自己把人送去还是对的。
就好比楚宽虽然很多时候行事说话都让他很舒服,可他却总对人保持几分距离一样,他深知在身边应该留一个常常会看不惯你,会口出诤言的人。
于是,三皇子最终改口说道:“罗三河固然有错,但四弟确实太不让人省心了……等他回来之后,我一定让他好好收一收这太过恣意的性子!”
张寿却呵呵一笑,随即摇了摇头说:“太子殿下,恕我直言,四皇子的性格,只能引导,不宜矫枉过正。因为他的锋芒是他最可贵的东西,矫枉过正的话,那么他绝不会像太子殿下你这样温润如玉,而是很可能会反而变得偏激。”
“我们能做的,只不过是让他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然后由着他的性子,让他去做那些他认为是对的,而不是因为困难重重又或者别的顾忌去阻拦他。至于太子殿下不放心,所以想让人呆在他身边这种想法,我觉得没什么问题。”
“这次我去看了张琛和四皇子,却没有去见罗三河,不是因为我觉得他不会碰到问题,而是我觉得从司礼监内书堂出来,实际上也脱离民间太久了的他,不见得比三皇子和张琛做得好,那么,何妨让现实来矫正一下他那偏激的性格?”
“他之前在我面前自以为是指斥楚公公,这次见了四皇子又出言不逊,这样太过自我中心的人,太子殿下指望他在四皇子身边做一个铮臣,其实他现在还不能胜任。只有让他明白,不是怀揣一股勇气和正义就能做好事情,那么,他才有将来可言。”
“别看朝中御史似乎是成天只管挑刺,可是,如果真的只要会挑刺就能当好御史的话,那就不至于放眼古今,赫赫有名的谏臣言官只有这么几个了。那小子是想做铮臣,却选错了人,选错了方法。”
楚宽知道张寿这个选错人,那是一语双关,既指的是三皇子和四皇子兄弟,也指的是他和张寿自己。哪怕知道张寿这并非完全是对自己示好,但他还是向人含笑点头。
然后,他就轻声对三皇子说:“太子殿下,虽说四皇子或许真的因为这一阵子的奔忙而累了瘦了,但相比在宫中日日读书消磨,现在这生活也许更适合他。您不是说,喜欢当贤王还是闲王,全凭他自己喜好吗?”
张寿这么说,楚宽也这么说,三皇子只好点了点头,可他犹豫再三,心里最大的担心却还是没有说出来,因为他怕说出来之后,反而引起张寿和楚宽的异样关切。
四皇子不在宫里,他并不担心这个弟弟因此而和他疏远,他却担心自己因为繁重的课业,各种各样的杂事,渐渐忘记了他们往日彼此扶助的欢快时光,忘记了那曾经深厚到好似永远都不会变的兄弟之情。
哪怕仅仅是现在,他回首看一年多前刚刚到半山堂听张寿授课时的自己,只觉得那羞涩腼腆的孩子实在是有些幼稚……那么,再过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他会不会觉得他和四弟的那点点滴滴的相处也很幼稚?
父皇曾经对他感慨说,时光会改变一个人,能够让人曾经觉得最重要的东西丝毫没什么所谓。就好比,父皇时隔多年再翻出儿时记下的那些文字和物品,结果却丝毫找不到当初那感动一样。
父皇甚至对他说,已经记不清庐王的脸,而哪怕再努力地回忆儿时兄弟俩相处的点点滴滴,也只能想到几个非常贫乏的画面。每次想到父皇说那番话时的惘然,三皇子就觉得分外惶恐,甚至有些忧惧。
因为成为太子而不得不尽力显得早熟的三皇子,他心里甚至隐隐有一个不能告诉任何人的念头。他不太想长大,甚至希望父皇长命百岁继续这么下去,他只要做一个小太子就好。
三皇子很惶惑,张寿和楚宽都看得出来。然而,两人谁都没有针对这一点给出什么建议。张寿是希望三皇子这样的赤子之心能够多保持几年,而不要立刻就变得世故而敏感,至于楚宽……他却有自己另外的想法。
不论如何,张寿带着江都王去探望四皇子和张琛这一点小事,只在相关人士那里激起了小小的波澜。受到更大关注的,是公学连续五场讲学结束之后,葛雍再次请了五位名士过府,然后,精彩的戏码来了,一群宗室竟然突然齐齐登门,然后群起诘难。
虽说本朝宗室的地位和历史上大明中后期养猪似的宗藩制度不同,更多的是类似于唐时的宗室制度,但是却加入了宗室子弟可以科举这一条。除却不能跻身内阁,不能出掌军权,其他的官儿都可以出任。反倒是凭借出身就能一辈子被朝廷养猪,这种幸福生活是没有了。
所以,这一次聚集在葛府的都不是那些饱食终日的宗室子弟,而是曾经出任过地方官又或者六部司官,属于太祖皇帝的直系子孙,学识和能力全都颇为出众的一群人。
于是,起初名士们还有人自恃学问和名声不以为然,可应付了一会儿就已经提起了十万分精神。但是,谁都没想到,这宗室诘难的一幕压根就只是个障眼法,皇帝竟然悄然隐身其间。毕竟,无论阎禹锡还是陈献章,全都没见过这位刚过中年的天子。
而皇帝私底下对这些宗室许下只要谁能驳倒一个人,就给这些等缺的宗室选最好的美缺这一承诺,这更是让几个宗室都如同打了鸡血似的。毕竟,就算是进士出身的宗室,面对文官们的默契打压,想要最终跻身上流,依旧是只有少数极具才能者方才有幸。
在这些慷慨激昂的宗室掩盖下,收敛全部锋芒,不怎么出声的皇帝,那自然是毫不起眼。然而,要是这位天子就这样安分守己听完全程,然后在事后再根据观察到的情况筛选出合适的东宫讲读官,那么……那也就不是以任性著称的当今天子了!
最初仿佛只带耳朵不带嘴巴的天子,在旁观了好一阵子之后,终于开口问道:“敢问各位先生在张学士婚礼时刚刚好好云集京城,是真的这么巧,还是因为之前召明书院岳山长等四位山长应召上京,如今三个都成了东宫的老师,各位也想效仿一下?”
此话一出,五个名士当中,至少有四个遽然色变,其中便包括陈献章,最后一个阎禹锡则是面沉如水。而瞧见其他宗室都一时闭嘴,仿佛是唯这个刚刚一直都不显山不露水的中年人马首是瞻,此时众人虽见此人笑吟吟的仿佛很随和,心情却都糟糕得很。
而在别人斟酌之际,陈献章却第一个开口说道:“我是应前国子监大司成的举荐上京的,正好一个学生应试明年会试,于是便一起启程了。在我动身之前,召明书院岳山长早已应召启程,要说我心中并无想法,那自然是虚言,但要说有我可取而代之的念头,却也不切实际。”
“岳山长精于农科,我也曾经去召明书院请教过,所以我知道,他能教授太子殿下的,我绝不可能胜任。至于儒学经史,我虽有自信,但这是听凭上择之事,未曾听说有毛遂自荐的。对我来说,昔日我在国子监时,大司成是我的老师,如今他举荐我,我不能推辞。”
“毕竟,我也曾经领过廪生和监生的钱粮,也考中过举人,家中如今总共有百亩田地可以免赋税,出外往往能因此得到驿站和官廨的优待,总不能因为只图自己清闲,亏欠了朝廷的多年贴补,总该做一点事。毕竟,我能在乡间教书育人,也多亏了功名的荫庇。”
皇帝见其他人听着面色各异,他就饶有兴致地继续问道:“那么白沙先生的所谓做一点事,想必也不是说,哪怕朝廷不重用你,而只是用你做一个小吏,你也愿意一辈子沉沦下僚?”
这个宗室怎么说话那么尖刻?这是阎禹锡以及其他三位名士此时心中最大的念头,当然也很庆幸不是自己先开口,当然也有人更庆幸的是陈献章既然把话说满,那么这位学问精深的名儒,跻身慈庆宫的可能性应该就很低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陈献章接下来的应对。然而,下一刻陈献章的回答一出口,哪怕最初被那位中年宗室诘难时也没怎么变色的阎禹锡,那张脸也情不自禁变了。
“所谓做一点事,那自然是偿还朝廷在我这个书生身上的投入,等偿还完了之后,自然是我归乡讲读之时。”陈献章说得极其坦然,隐隐之中甚至流露出一股说不出的锐意。
而皇帝仿佛从人这话中听出了《孟子》中被大多数天子深恶痛绝的一层意思,那就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虽说陈献章还没有引申到最后一句,但中间那一句的意味,已经很明显了。可是,这样的大实话,素来特立独行的皇帝却不但不恼,反而饶有兴味地又追问了一句:“那如果白沙先生要为此事设一个期限,那么应该是几年呢?”
“也就是说,朝廷发给廪生监生的那点粮米,以及你身为举人免去的那点赋税,你觉得应该值你为朝廷效力多久?”说这话时,皇帝的表情依旧是笑眯眯的,然而,周遭那些宗室却都忍不住暗自凛然,全都很担心这位刚刚实在是太敢说话的白沙先生又语不惊人死不休。
而在所有人的注视之下,陈献章竟然真的凝眉思索了一会儿,继而就笑着说道:“我十六岁中秀才,二十岁乡试中举,如今三十七岁,算一算也拿了朝廷四年廪米,而后又是十七年百亩田地免了赋税。如此算下来,哪怕此次真的只是做一个小吏,我也应该兢兢业业五年。”
回心转意的江都王在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冲进王府,又是如何哄的海陵县主,是不是还许下了一大堆不平等条约,这对张寿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好奇的事……反正那位反二十四孝老爹原本就已经纠结到快崩溃了,现如今在宝贝女儿面前溃不成军才是正常现象。
而帮了朱莹这样一个大忙,又顺带完成了探望四皇子和张琛的任务,张寿在一举两得的同时,回家之后自然也得到了爱妻莫大的奖励。只不过这奖励的后果,就是他第二天早上起来之后呵欠不断,等到了慈庆宫时,他不得不拜托楚宽给自己送来了最苦的浓茶。
他甚至琢磨着,回头是不是让家里那位巧手婆子琢磨两道药膳,给他好好补一补……
三皇子昨天就听父皇幸灾乐祸地提过江都王跟着张寿出了一趟门去通州,回来就向爱女低头的事,当然知道张寿带人也去见过四皇子和张琛。而他送去的罗三河那是一去就杳无音信,他和四皇子这一分开,转眼就已经个把月了,他明明心急如焚,此时却还觉得不好张口。
他只觉得自己一张口,张寿就会认为他是在监视其行踪。然而,他竭尽全力忍住这询问四弟近况的冲动,认认真真地听完一堂课,等课间休息的时候,张寿却竟然主动开了口:“四皇子这些天瘦了一点,但人依旧劲头十足,太子殿下不用担心。”
三皇子登时瞪大了眼睛,慌忙连珠炮似的问道:“他瘦了吗?难道是没有好好吃饭,没有好好睡觉?又或者是,太执著于想赢,于是……”
话没说完,他就听到了楚宽轻轻一声咳嗽。意识到自己关心则乱,一口气把心里闷了好些天的话都吐了出来,他顿时有些赧颜,但想到这是张寿,并不是其他那些他无法交心更不敢交心的老师,他还是低声说道:“我就是……就是很想他。”
张寿顿时笑了。这样一个爱护弟弟的好哥哥,他不确定三皇子是否能够永远如此,但至少从现在来看,他无疑乐见其成。因而,他微微点了点头,轻声说道:“四皇子应该也很想你,但是,他离宫的时候放过大话,却又不想回来服软,所以估计还要再和你分别一段时间。”
“至于太子殿下上次送去四皇子身边的那个罗三河……”他顿了一顿,没有去看楚宽,而是若无其事地把四皇子一番话忽悠了人的事情说了一遍。果然,他就只见自己说罗三河去了另一个村子时,三皇子先是露出了茫然的表情,随即却又惊怒了起来。
“怎会如此!他怎么能这样自作主张!”然而,恼火地骂过罗三河之后,他又垂下了眼睑,却是想到了四皇子的性格。从小就是如此,他那四弟不喜欢的人,又或者发现他不喜欢的人,那么人想尽办法也要忽悠走,甚至不惜在父皇面前撒娇耍赖。
然而,如果四皇子喜欢的人,那么人就会千方百计将人留下!这就和四皇子先前曾经因为没考上九章堂却负气而走,可之后照旧追在张寿身后,口口声声老师长老师短一样。
话虽如此,小小的太子殿下对罗三河的自作主张固然很不高兴,然而,他也不希望三弟身边留一个事事顺其心意的人。思来想去,他仍然觉得自己把人送去还是对的。
就好比楚宽虽然很多时候行事说话都让他很舒服,可他却总对人保持几分距离一样,他深知在身边应该留一个常常会看不惯你,会口出诤言的人。
于是,三皇子最终改口说道:“罗三河固然有错,但四弟确实太不让人省心了……等他回来之后,我一定让他好好收一收这太过恣意的性子!”
张寿却呵呵一笑,随即摇了摇头说:“太子殿下,恕我直言,四皇子的性格,只能引导,不宜矫枉过正。因为他的锋芒是他最可贵的东西,矫枉过正的话,那么他绝不会像太子殿下你这样温润如玉,而是很可能会反而变得偏激。”
“我们能做的,只不过是让他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然后由着他的性子,让他去做那些他认为是对的,而不是因为困难重重又或者别的顾忌去阻拦他。至于太子殿下不放心,所以想让人呆在他身边这种想法,我觉得没什么问题。”
“这次我去看了张琛和四皇子,却没有去见罗三河,不是因为我觉得他不会碰到问题,而是我觉得从司礼监内书堂出来,实际上也脱离民间太久了的他,不见得比三皇子和张琛做得好,那么,何妨让现实来矫正一下他那偏激的性格?”
“他之前在我面前自以为是指斥楚公公,这次见了四皇子又出言不逊,这样太过自我中心的人,太子殿下指望他在四皇子身边做一个铮臣,其实他现在还不能胜任。只有让他明白,不是怀揣一股勇气和正义就能做好事情,那么,他才有将来可言。”
“别看朝中御史似乎是成天只管挑刺,可是,如果真的只要会挑刺就能当好御史的话,那就不至于放眼古今,赫赫有名的谏臣言官只有这么几个了。那小子是想做铮臣,却选错了人,选错了方法。”
楚宽知道张寿这个选错人,那是一语双关,既指的是三皇子和四皇子兄弟,也指的是他和张寿自己。哪怕知道张寿这并非完全是对自己示好,但他还是向人含笑点头。
然后,他就轻声对三皇子说:“太子殿下,虽说四皇子或许真的因为这一阵子的奔忙而累了瘦了,但相比在宫中日日读书消磨,现在这生活也许更适合他。您不是说,喜欢当贤王还是闲王,全凭他自己喜好吗?”
张寿这么说,楚宽也这么说,三皇子只好点了点头,可他犹豫再三,心里最大的担心却还是没有说出来,因为他怕说出来之后,反而引起张寿和楚宽的异样关切。
四皇子不在宫里,他并不担心这个弟弟因此而和他疏远,他却担心自己因为繁重的课业,各种各样的杂事,渐渐忘记了他们往日彼此扶助的欢快时光,忘记了那曾经深厚到好似永远都不会变的兄弟之情。
哪怕仅仅是现在,他回首看一年多前刚刚到半山堂听张寿授课时的自己,只觉得那羞涩腼腆的孩子实在是有些幼稚……那么,再过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他会不会觉得他和四弟的那点点滴滴的相处也很幼稚?
父皇曾经对他感慨说,时光会改变一个人,能够让人曾经觉得最重要的东西丝毫没什么所谓。就好比,父皇时隔多年再翻出儿时记下的那些文字和物品,结果却丝毫找不到当初那感动一样。
父皇甚至对他说,已经记不清庐王的脸,而哪怕再努力地回忆儿时兄弟俩相处的点点滴滴,也只能想到几个非常贫乏的画面。每次想到父皇说那番话时的惘然,三皇子就觉得分外惶恐,甚至有些忧惧。
因为成为太子而不得不尽力显得早熟的三皇子,他心里甚至隐隐有一个不能告诉任何人的念头。他不太想长大,甚至希望父皇长命百岁继续这么下去,他只要做一个小太子就好。
三皇子很惶惑,张寿和楚宽都看得出来。然而,两人谁都没有针对这一点给出什么建议。张寿是希望三皇子这样的赤子之心能够多保持几年,而不要立刻就变得世故而敏感,至于楚宽……他却有自己另外的想法。
不论如何,张寿带着江都王去探望四皇子和张琛这一点小事,只在相关人士那里激起了小小的波澜。受到更大关注的,是公学连续五场讲学结束之后,葛雍再次请了五位名士过府,然后,精彩的戏码来了,一群宗室竟然突然齐齐登门,然后群起诘难。
虽说本朝宗室的地位和历史上大明中后期养猪似的宗藩制度不同,更多的是类似于唐时的宗室制度,但是却加入了宗室子弟可以科举这一条。除却不能跻身内阁,不能出掌军权,其他的官儿都可以出任。反倒是凭借出身就能一辈子被朝廷养猪,这种幸福生活是没有了。
所以,这一次聚集在葛府的都不是那些饱食终日的宗室子弟,而是曾经出任过地方官又或者六部司官,属于太祖皇帝的直系子孙,学识和能力全都颇为出众的一群人。
于是,起初名士们还有人自恃学问和名声不以为然,可应付了一会儿就已经提起了十万分精神。但是,谁都没想到,这宗室诘难的一幕压根就只是个障眼法,皇帝竟然悄然隐身其间。毕竟,无论阎禹锡还是陈献章,全都没见过这位刚过中年的天子。
而皇帝私底下对这些宗室许下只要谁能驳倒一个人,就给这些等缺的宗室选最好的美缺这一承诺,这更是让几个宗室都如同打了鸡血似的。毕竟,就算是进士出身的宗室,面对文官们的默契打压,想要最终跻身上流,依旧是只有少数极具才能者方才有幸。
在这些慷慨激昂的宗室掩盖下,收敛全部锋芒,不怎么出声的皇帝,那自然是毫不起眼。然而,要是这位天子就这样安分守己听完全程,然后在事后再根据观察到的情况筛选出合适的东宫讲读官,那么……那也就不是以任性著称的当今天子了!
最初仿佛只带耳朵不带嘴巴的天子,在旁观了好一阵子之后,终于开口问道:“敢问各位先生在张学士婚礼时刚刚好好云集京城,是真的这么巧,还是因为之前召明书院岳山长等四位山长应召上京,如今三个都成了东宫的老师,各位也想效仿一下?”
此话一出,五个名士当中,至少有四个遽然色变,其中便包括陈献章,最后一个阎禹锡则是面沉如水。而瞧见其他宗室都一时闭嘴,仿佛是唯这个刚刚一直都不显山不露水的中年人马首是瞻,此时众人虽见此人笑吟吟的仿佛很随和,心情却都糟糕得很。
而在别人斟酌之际,陈献章却第一个开口说道:“我是应前国子监大司成的举荐上京的,正好一个学生应试明年会试,于是便一起启程了。在我动身之前,召明书院岳山长早已应召启程,要说我心中并无想法,那自然是虚言,但要说有我可取而代之的念头,却也不切实际。”
“岳山长精于农科,我也曾经去召明书院请教过,所以我知道,他能教授太子殿下的,我绝不可能胜任。至于儒学经史,我虽有自信,但这是听凭上择之事,未曾听说有毛遂自荐的。对我来说,昔日我在国子监时,大司成是我的老师,如今他举荐我,我不能推辞。”
“毕竟,我也曾经领过廪生和监生的钱粮,也考中过举人,家中如今总共有百亩田地可以免赋税,出外往往能因此得到驿站和官廨的优待,总不能因为只图自己清闲,亏欠了朝廷的多年贴补,总该做一点事。毕竟,我能在乡间教书育人,也多亏了功名的荫庇。”
皇帝见其他人听着面色各异,他就饶有兴致地继续问道:“那么白沙先生的所谓做一点事,想必也不是说,哪怕朝廷不重用你,而只是用你做一个小吏,你也愿意一辈子沉沦下僚?”
这个宗室怎么说话那么尖刻?这是阎禹锡以及其他三位名士此时心中最大的念头,当然也很庆幸不是自己先开口,当然也有人更庆幸的是陈献章既然把话说满,那么这位学问精深的名儒,跻身慈庆宫的可能性应该就很低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陈献章接下来的应对。然而,下一刻陈献章的回答一出口,哪怕最初被那位中年宗室诘难时也没怎么变色的阎禹锡,那张脸也情不自禁变了。
“所谓做一点事,那自然是偿还朝廷在我这个书生身上的投入,等偿还完了之后,自然是我归乡讲读之时。”陈献章说得极其坦然,隐隐之中甚至流露出一股说不出的锐意。
而皇帝仿佛从人这话中听出了《孟子》中被大多数天子深恶痛绝的一层意思,那就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虽说陈献章还没有引申到最后一句,但中间那一句的意味,已经很明显了。可是,这样的大实话,素来特立独行的皇帝却不但不恼,反而饶有兴味地又追问了一句:“那如果白沙先生要为此事设一个期限,那么应该是几年呢?”
“也就是说,朝廷发给廪生监生的那点粮米,以及你身为举人免去的那点赋税,你觉得应该值你为朝廷效力多久?”说这话时,皇帝的表情依旧是笑眯眯的,然而,周遭那些宗室却都忍不住暗自凛然,全都很担心这位刚刚实在是太敢说话的白沙先生又语不惊人死不休。
而在所有人的注视之下,陈献章竟然真的凝眉思索了一会儿,继而就笑着说道:“我十六岁中秀才,二十岁乡试中举,如今三十七岁,算一算也拿了朝廷四年廪米,而后又是十七年百亩田地免了赋税。如此算下来,哪怕此次真的只是做一个小吏,我也应该兢兢业业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