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再投稿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叮铃铃......”上课铃声打断了教室里的尴尬,围在陈俞安周围的人群散去,纷纷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准备上课,只是他们的目光依旧不时看向陈俞安这边。
“呦,这是怎么了?”王伟走进教室,发现气氛似乎有些不对。
“老师,你刚让陈俞安读的那篇作文发表了,《萌芽》杂志!”陈倩立马回答道,她甚至比陈俞安还要激动。
王伟顿时有点发懵,看向陈俞安的目光也不一样了,你是故意的吧?上节课我才批评过你作文写得不对,结果你下节课就告诉我这篇作文刊登在杂志上了,而且还是如今青少年文学的顶级杂志——《萌芽》,那我上节课的教导岂不是白费了?
“陈俞安,是不是这样?是的话就恭喜你了,不过以后正式考试的时候可不能这么写。”王伟现在也只能这么说。
“谢谢老师,我知道了!”陈俞安答道,知道了的意思就是我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到时候会不会做再看具体情况吧。
“《萌芽》杂志我也看过,这本杂志主要是针对高中生和大学生的,他们所欣赏的文章和高考阅卷老师喜欢的文章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你们一定一定要记清楚......”絮絮叨叨地又叮嘱了好半天,王伟才布置下作文题目,让学生们开始写作。
同时心里打定主意,这次作文要是有谁试图学习陈俞安,非得拉到办公室好好说说不可;他倒不是对这种文章本身有什么意见,而是单纯的关心这些学生的成绩,毕竟高考才是关系到这些孩子一生的大事,万万不能马虎。
作文课一下,大家伙儿再次聚集到陈俞安周围,拿过杂志传看,只是这一次再也没人嘲笑陈俞安了,言谈之中满是羡慕。
王伟回到办公室,将这件事儿说了一遍,“哎,这么一搞,弄得我上节课讲了半天的东西都白费了。”
“不至于吧,都高一的学生了,也不小了,该懂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到考试的时候肯定还是会按照你讲的来。”张全斌有些不以为然。
“我倒是不担心其它学生,他们想写估计也写不出来,我就是担心陈俞安啊,这孩子这次吃了甜头,以后怕是在这条路上一去不回喽。”王伟摇头道。
“这回考试,他的成绩比中考下降得很厉害,要是今后他都把心思放在这上面,期末考试估计也悬乎啊。”张全斌也有点不淡定了。
“把心思放在写作上也没什么不好吧?只要有能力,还是能脱颖而出的,我记得上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就有好几位一等奖获得者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这些名校特招,陈俞安要是能走这条路也不错啊?”方雅雪刚从大学毕业不久,对这些年轻人喜欢的事情还是很关注的。
“还有这回事儿?我记得不是只有数学、物理、化学的奥赛一等奖得主会被特招么?”张全斌疑惑地问道。
“嗯,的确是这样,去年一共是七位一等奖得主获得保送资格,分别入读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七所联合主办学校,不过把希望寄托到这上面实在是太渺茫了。”王伟身为语文老师,自然知道这些,但他却不赞同方雅雪的话。
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届的参赛人数就达到了四千人,高中组的一等奖才二十个名额而已,这可是从全国善于写作的高中生里选出来的前二十啊,而且就算得了一等奖也不意味着必定会被保送,这几率实在是太低了。
“等等再说吧,他这段时间听课倒是挺认真的,等期末考试看看成绩有没有起色吧。”张全斌暂时将此事记下,并没有马上决定是否找陈俞安来谈话。
同学们关心的是文章刊出的荣耀,老师们关心的是学生的未来,而陈俞安关心的是自己能拿多少钱的稿费。
记得在一篇关于韩涵的新闻中有这样的记录,《萌芽》的稿费并不高,一般稿件为千字七八百元,而给韩寒的稿费只有千字三四百元左右。
但是当陈俞安看到汇款单上的数字时,他知道那个千字七八百是记者写错了,这篇关于《卖油翁》的文章差不多八百字,拿到了六十多块钱的稿费,算起来倒是符合千字七八十的标准,估计记者是把十写成百了。
一般稿件给作者千字七八十,给韩涵千字三四百才合理么,没道理知名作家的稿费比不知名作家还低不是?
《萌芽》杂志刊登的文章分为小说、散文、纪实、长篇,稿费标准也略有不同,小说类最受读者的欢迎,所占的篇幅最多,稿费能稍微高一点,达到千字一百。
嗯,或许下次可以写篇小说试试看,好歹也能多点钱不是?不过不用着急,先看看这本杂志,再去翻翻之前几期的旧刊,看看现在的青少年都喜欢什么调调的故事吧,至于最近么,还是继续写议论文好了。
在散文类的大范围之中,有一个叫《我说我在》的小栏目,这个栏目专门刊出各种议论文,要求议论和叙事相兼,或以议论为主,观点鲜明犀利,事例准确有力。
这一栏目是为了鼓励那些具有独到见解的文章,这个时代是飞速变化的时代,许多旧有的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年轻人们也喜欢看到那些更符合时代背景,更贴近他们内心想法的文章。
陈俞安的这篇文章就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这一需求,所以才会被审稿编辑一眼看中,并马上获得了刊登,要知道《萌芽》杂志每一期收到的稿子都是非常多的,有的文章命名本身质量不错,可由于版面的问题只能一再向后推,一直推到三个月的期限结束,才赶着尾巴得以刊出,像陈俞安这样刚递过去一个多星期就被刊出的可不多见。
放学后,陈俞安将杂志丢给于江峰,自己把汇款单收好,转身就进了老地方,新的文章他已经有了头绪,现在就准备再次投稿。
“叮铃铃......”上课铃声打断了教室里的尴尬,围在陈俞安周围的人群散去,纷纷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准备上课,只是他们的目光依旧不时看向陈俞安这边。
“呦,这是怎么了?”王伟走进教室,发现气氛似乎有些不对。
“老师,你刚让陈俞安读的那篇作文发表了,《萌芽》杂志!”陈倩立马回答道,她甚至比陈俞安还要激动。
王伟顿时有点发懵,看向陈俞安的目光也不一样了,你是故意的吧?上节课我才批评过你作文写得不对,结果你下节课就告诉我这篇作文刊登在杂志上了,而且还是如今青少年文学的顶级杂志——《萌芽》,那我上节课的教导岂不是白费了?
“陈俞安,是不是这样?是的话就恭喜你了,不过以后正式考试的时候可不能这么写。”王伟现在也只能这么说。
“谢谢老师,我知道了!”陈俞安答道,知道了的意思就是我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到时候会不会做再看具体情况吧。
“《萌芽》杂志我也看过,这本杂志主要是针对高中生和大学生的,他们所欣赏的文章和高考阅卷老师喜欢的文章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你们一定一定要记清楚......”絮絮叨叨地又叮嘱了好半天,王伟才布置下作文题目,让学生们开始写作。
同时心里打定主意,这次作文要是有谁试图学习陈俞安,非得拉到办公室好好说说不可;他倒不是对这种文章本身有什么意见,而是单纯的关心这些学生的成绩,毕竟高考才是关系到这些孩子一生的大事,万万不能马虎。
作文课一下,大家伙儿再次聚集到陈俞安周围,拿过杂志传看,只是这一次再也没人嘲笑陈俞安了,言谈之中满是羡慕。
王伟回到办公室,将这件事儿说了一遍,“哎,这么一搞,弄得我上节课讲了半天的东西都白费了。”
“不至于吧,都高一的学生了,也不小了,该懂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到考试的时候肯定还是会按照你讲的来。”张全斌有些不以为然。
“我倒是不担心其它学生,他们想写估计也写不出来,我就是担心陈俞安啊,这孩子这次吃了甜头,以后怕是在这条路上一去不回喽。”王伟摇头道。
“这回考试,他的成绩比中考下降得很厉害,要是今后他都把心思放在这上面,期末考试估计也悬乎啊。”张全斌也有点不淡定了。
“把心思放在写作上也没什么不好吧?只要有能力,还是能脱颖而出的,我记得上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就有好几位一等奖获得者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这些名校特招,陈俞安要是能走这条路也不错啊?”方雅雪刚从大学毕业不久,对这些年轻人喜欢的事情还是很关注的。
“还有这回事儿?我记得不是只有数学、物理、化学的奥赛一等奖得主会被特招么?”张全斌疑惑地问道。
“嗯,的确是这样,去年一共是七位一等奖得主获得保送资格,分别入读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七所联合主办学校,不过把希望寄托到这上面实在是太渺茫了。”王伟身为语文老师,自然知道这些,但他却不赞同方雅雪的话。
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届的参赛人数就达到了四千人,高中组的一等奖才二十个名额而已,这可是从全国善于写作的高中生里选出来的前二十啊,而且就算得了一等奖也不意味着必定会被保送,这几率实在是太低了。
“等等再说吧,他这段时间听课倒是挺认真的,等期末考试看看成绩有没有起色吧。”张全斌暂时将此事记下,并没有马上决定是否找陈俞安来谈话。
同学们关心的是文章刊出的荣耀,老师们关心的是学生的未来,而陈俞安关心的是自己能拿多少钱的稿费。
记得在一篇关于韩涵的新闻中有这样的记录,《萌芽》的稿费并不高,一般稿件为千字七八百元,而给韩寒的稿费只有千字三四百元左右。
但是当陈俞安看到汇款单上的数字时,他知道那个千字七八百是记者写错了,这篇关于《卖油翁》的文章差不多八百字,拿到了六十多块钱的稿费,算起来倒是符合千字七八十的标准,估计记者是把十写成百了。
一般稿件给作者千字七八十,给韩涵千字三四百才合理么,没道理知名作家的稿费比不知名作家还低不是?
《萌芽》杂志刊登的文章分为小说、散文、纪实、长篇,稿费标准也略有不同,小说类最受读者的欢迎,所占的篇幅最多,稿费能稍微高一点,达到千字一百。
嗯,或许下次可以写篇小说试试看,好歹也能多点钱不是?不过不用着急,先看看这本杂志,再去翻翻之前几期的旧刊,看看现在的青少年都喜欢什么调调的故事吧,至于最近么,还是继续写议论文好了。
在散文类的大范围之中,有一个叫《我说我在》的小栏目,这个栏目专门刊出各种议论文,要求议论和叙事相兼,或以议论为主,观点鲜明犀利,事例准确有力。
这一栏目是为了鼓励那些具有独到见解的文章,这个时代是飞速变化的时代,许多旧有的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年轻人们也喜欢看到那些更符合时代背景,更贴近他们内心想法的文章。
陈俞安的这篇文章就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这一需求,所以才会被审稿编辑一眼看中,并马上获得了刊登,要知道《萌芽》杂志每一期收到的稿子都是非常多的,有的文章命名本身质量不错,可由于版面的问题只能一再向后推,一直推到三个月的期限结束,才赶着尾巴得以刊出,像陈俞安这样刚递过去一个多星期就被刊出的可不多见。
放学后,陈俞安将杂志丢给于江峰,自己把汇款单收好,转身就进了老地方,新的文章他已经有了头绪,现在就准备再次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