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金榜题名时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阖家团圆,身体健康!)
被陆承启叫出来,说教了好长时间,蔡襄才被放回集英殿。火?然 ?文? ? ???.?r a n?en`人老成精的蔡襄总算把陆承启的话套出来了,原来这小皇帝先前根本不认识他!!!
这么一想,蔡襄恨不得给自己两个耳光,真是没事找事干,乖乖地呆在杭州府多好,反正三年一调,怎么都回不到长安。也不知道自己发什么神经,竟在“深思熟虑”下,写了封奏折给小皇帝。
这下好了,小皇帝肯定是动用了监察司,查到了自己的底细。以他在福建路、泉州、福州、开封、杭州以来的政绩,肯定是这样,小皇帝“见才起意”,不让他致仕回乡的。
当然,他不可能想的到,陆承启根本就不用监察司,在后世,“米蔡苏黄”四个书法家的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米芾、苏轼、黄庭坚都出现了,单单缺少一个蔡襄。现在好了,蔡襄也出现了。有名人情结,想要集齐所有名人,好召唤出一个盛世来的陆承启,怎么舍得放过他?这中间的弯弯绕绕,蔡襄是想破脑袋都想不到的,原来自己是受“名声”所累,而且是后世的名声……
这个小插曲过后,殿试依旧毫无波澜地进行着。巡考官做些什么,这些士子一无所知,他们都没写完卷子,正全心全意投入进去,哪里有时间管其他事情?再加上古文四六骈文什么的,颇为费脑,半个时辰也写不到百来个字。要想形成一篇言之有理,无懈可击的文章,还是需要功力的。殿试规定只有六个时辰,对于才思敏捷的士子来说,时间足够多了。可是对于一些慢热的,时间很紧,甚至还可能没有写完。
至于陆承启,他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在集英殿呆着看这些士子写一些之乎者也,他可是有着一大堆奏折没有处理的。内阁不过是票拟罢了,至于批红,还得他亲自来。
一日时间,很快过去了。等陆承启处理完那堆奏折,已经时近午时。再过两三个时辰,就该交卷了。这些士子也不容易,连午饭都顾不上吃,饿着肚子,一直在奋笔直书。
三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巡考官可不管还有谁没有写完,锣声一响,就一并收卷。不到一刻钟,这些士子就都被请出皇宫了。
而后,如同贡试一样,编排官、封弥官、对读官、初考检点试卷官、覆考检点试卷官、初考官等临时指定的官员,开始忙碌起来了。封弥的封弥,誊录的誊录。虽然没有贡试那般有近两万份卷子,可五百份卷子,已经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了。毕竟省试的时候,文章高低一眼就看得出来,可殿试是要给小皇帝亲自过目的,要是除了差错,那就是欺君之罪了,要掉脑袋的。
这次殿试,可没有上次那么快的效率了。毕竟文彦博不是礼部出身,处理起卷子来,也慢慢吞吞的。宁愿慢一点,也不愿出差错,所以这一审阅卷子,竟过去了十天。其中陆承启还多次派人催促,文彦博都说正在批阅卷子中,还没有详定出来。
十日过后,文彦博总算批阅完了,送到垂拱殿供陆承启审定。
陆承启认真地把前十名和最后几名的卷子都看了一遍,有点疑问地说道:“今科为何没有士子被黜落?”
文彦博认真地说道:“陛下,依臣看来,这些士子答卷,各抒己见,可谓人才。且此次恩科,举子人数有一万九千余人,取中人数不过五百有七,对比起来不足一提。若是殿试再行黜落,则天下哗然,士子之心不稳。是以臣认为,无须黜落。再者,这些士子都是人才,若行黜落,亦为十品官。以其之才,区区十品官,定能胜任。”
陆承启默默地点了点头,说道:“文卿之虑,固然有理。朕也有疑问,既然士子达不到朝廷取士要求,自是不能取。朕看了卷子,认为自四百六十名以后,连卷子都未曾答完者有,答非所问者有,阿谀奉承者有,如此‘人才’,取之至令朝廷脸面无存,何必网开一面?朝廷取士,公平公正公开,朕看了文卿批语,自四百六十名之后,皆为五等,何必取之?”
陆承启口中说的五等,其实是早在六十年前,殿试就有规定:学思优长,词理精纯为一等;才思该通,文理周率为第二等;文理俱通为第三等;文理中平第四等;文理疏浅为第五等。既然为第五等,陆承启的意思也就很明确了,黜落四百六十名以后的士子,只取前四百六十名进士。因为分科不同,所以第一等为赐进士及第,第二等赐进士出身,第三等为赐同进士出身,第四等为赐同学究出身,第五等只能黜落了。
文彦博认真地说道:“陛下此言,过于武断。臣须再将这些黜落卷子批阅一遍,以防有误判之嫌!”
陆承启很欣赏他的办事态度,可他如此“顶撞”自己,有点恼怒。可想了想,要是自己听不见臣子的意见,也是不好的。毕竟不是什么原则性的事情,就由他了吧。“文卿尽职尽力,朕心甚慰。你且再批阅一遍,努力寻出四等之上士子,莫要制造出甚么科举冤案。”
文彦博说了声“遵旨”,便又是用去一天,才堪堪裁定出最后的取中人数,为四百六十七名。陆承启没想到,他真的又仔细看了一遍,在陆承启面前软磨硬泡,说这七个士子虽文思不捷,可胜在稳重,是个人才。陆承启犹豫再三,总算觉得他们的文章文理还算过得去,也网开了一面。
于是,此次恩科历时一个多月,总算殿试排名也出来了。
随着一声锣响,皇榜张贴,又是一年金榜题名时。
不出意料的是,此次殿试头名状元,为张载。其实大家都知道,张载是小皇帝点名的“圣人”,如果不是第一,怎么服众?小皇帝这是要造出一个“圣贤”来,而张载的所作所为,也确实称得上是圣贤,所以张载名列第一,贵为状元,没有人有什么异议。真正让人新奇的是,第二名苏辙,竟为上次恩科状元苏轼之弟。这一下,长安城百姓对苏家的兴趣也就更大了,甚至还有人挖掘出来,苏轼苏辙两兄弟的父亲苏洵,也是一个大文豪,至此三苏的名声鹊起,为世人所知。(未完待续。)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阖家团圆,身体健康!)
被陆承启叫出来,说教了好长时间,蔡襄才被放回集英殿。火?然 ?文? ? ???.?r a n?en`人老成精的蔡襄总算把陆承启的话套出来了,原来这小皇帝先前根本不认识他!!!
这么一想,蔡襄恨不得给自己两个耳光,真是没事找事干,乖乖地呆在杭州府多好,反正三年一调,怎么都回不到长安。也不知道自己发什么神经,竟在“深思熟虑”下,写了封奏折给小皇帝。
这下好了,小皇帝肯定是动用了监察司,查到了自己的底细。以他在福建路、泉州、福州、开封、杭州以来的政绩,肯定是这样,小皇帝“见才起意”,不让他致仕回乡的。
当然,他不可能想的到,陆承启根本就不用监察司,在后世,“米蔡苏黄”四个书法家的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米芾、苏轼、黄庭坚都出现了,单单缺少一个蔡襄。现在好了,蔡襄也出现了。有名人情结,想要集齐所有名人,好召唤出一个盛世来的陆承启,怎么舍得放过他?这中间的弯弯绕绕,蔡襄是想破脑袋都想不到的,原来自己是受“名声”所累,而且是后世的名声……
这个小插曲过后,殿试依旧毫无波澜地进行着。巡考官做些什么,这些士子一无所知,他们都没写完卷子,正全心全意投入进去,哪里有时间管其他事情?再加上古文四六骈文什么的,颇为费脑,半个时辰也写不到百来个字。要想形成一篇言之有理,无懈可击的文章,还是需要功力的。殿试规定只有六个时辰,对于才思敏捷的士子来说,时间足够多了。可是对于一些慢热的,时间很紧,甚至还可能没有写完。
至于陆承启,他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在集英殿呆着看这些士子写一些之乎者也,他可是有着一大堆奏折没有处理的。内阁不过是票拟罢了,至于批红,还得他亲自来。
一日时间,很快过去了。等陆承启处理完那堆奏折,已经时近午时。再过两三个时辰,就该交卷了。这些士子也不容易,连午饭都顾不上吃,饿着肚子,一直在奋笔直书。
三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巡考官可不管还有谁没有写完,锣声一响,就一并收卷。不到一刻钟,这些士子就都被请出皇宫了。
而后,如同贡试一样,编排官、封弥官、对读官、初考检点试卷官、覆考检点试卷官、初考官等临时指定的官员,开始忙碌起来了。封弥的封弥,誊录的誊录。虽然没有贡试那般有近两万份卷子,可五百份卷子,已经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了。毕竟省试的时候,文章高低一眼就看得出来,可殿试是要给小皇帝亲自过目的,要是除了差错,那就是欺君之罪了,要掉脑袋的。
这次殿试,可没有上次那么快的效率了。毕竟文彦博不是礼部出身,处理起卷子来,也慢慢吞吞的。宁愿慢一点,也不愿出差错,所以这一审阅卷子,竟过去了十天。其中陆承启还多次派人催促,文彦博都说正在批阅卷子中,还没有详定出来。
十日过后,文彦博总算批阅完了,送到垂拱殿供陆承启审定。
陆承启认真地把前十名和最后几名的卷子都看了一遍,有点疑问地说道:“今科为何没有士子被黜落?”
文彦博认真地说道:“陛下,依臣看来,这些士子答卷,各抒己见,可谓人才。且此次恩科,举子人数有一万九千余人,取中人数不过五百有七,对比起来不足一提。若是殿试再行黜落,则天下哗然,士子之心不稳。是以臣认为,无须黜落。再者,这些士子都是人才,若行黜落,亦为十品官。以其之才,区区十品官,定能胜任。”
陆承启默默地点了点头,说道:“文卿之虑,固然有理。朕也有疑问,既然士子达不到朝廷取士要求,自是不能取。朕看了卷子,认为自四百六十名以后,连卷子都未曾答完者有,答非所问者有,阿谀奉承者有,如此‘人才’,取之至令朝廷脸面无存,何必网开一面?朝廷取士,公平公正公开,朕看了文卿批语,自四百六十名之后,皆为五等,何必取之?”
陆承启口中说的五等,其实是早在六十年前,殿试就有规定:学思优长,词理精纯为一等;才思该通,文理周率为第二等;文理俱通为第三等;文理中平第四等;文理疏浅为第五等。既然为第五等,陆承启的意思也就很明确了,黜落四百六十名以后的士子,只取前四百六十名进士。因为分科不同,所以第一等为赐进士及第,第二等赐进士出身,第三等为赐同进士出身,第四等为赐同学究出身,第五等只能黜落了。
文彦博认真地说道:“陛下此言,过于武断。臣须再将这些黜落卷子批阅一遍,以防有误判之嫌!”
陆承启很欣赏他的办事态度,可他如此“顶撞”自己,有点恼怒。可想了想,要是自己听不见臣子的意见,也是不好的。毕竟不是什么原则性的事情,就由他了吧。“文卿尽职尽力,朕心甚慰。你且再批阅一遍,努力寻出四等之上士子,莫要制造出甚么科举冤案。”
文彦博说了声“遵旨”,便又是用去一天,才堪堪裁定出最后的取中人数,为四百六十七名。陆承启没想到,他真的又仔细看了一遍,在陆承启面前软磨硬泡,说这七个士子虽文思不捷,可胜在稳重,是个人才。陆承启犹豫再三,总算觉得他们的文章文理还算过得去,也网开了一面。
于是,此次恩科历时一个多月,总算殿试排名也出来了。
随着一声锣响,皇榜张贴,又是一年金榜题名时。
不出意料的是,此次殿试头名状元,为张载。其实大家都知道,张载是小皇帝点名的“圣人”,如果不是第一,怎么服众?小皇帝这是要造出一个“圣贤”来,而张载的所作所为,也确实称得上是圣贤,所以张载名列第一,贵为状元,没有人有什么异议。真正让人新奇的是,第二名苏辙,竟为上次恩科状元苏轼之弟。这一下,长安城百姓对苏家的兴趣也就更大了,甚至还有人挖掘出来,苏轼苏辙两兄弟的父亲苏洵,也是一个大文豪,至此三苏的名声鹊起,为世人所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