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 幽州豪士叹英雄(五)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荀贞问的不是很直接,但他的意思,鲜於银、阎志、尾敦却是都能听得出来,问的便是,既然公孙瓒的覆败已是不远之事,那么鲜於银等人可以看到这一点,袁绍肯定也能看到这一点,则袁绍对此,恐怕是不会无有打算,他会不会已在做再接再厉、以彻底歼灭公孙瓒的准备?
尽管荀贞对袁绍那边的动静相当关切,但说到底,荀贞与袁绍目前是互相提防,袁绍对荀贞这边的戒备也会相当的强,因是荀贞想要确切地了解到袁绍那边的动静,不是很容易,而反观幽州与冀州,一来,幽州和冀州接壤;二者,袁绍又有部队驻扎在与幽州接壤的地带,他们两边现下还可算是“盟友”,则鲜於银等人对袁绍所部动静的了解,因也就可能会比荀贞更加清楚,又且鲜於银等是刚刚穿过了整个冀州来到的许县,那么於途中,他们也可能会了解到一些袁绍所部近期的情况。
所以,荀贞乃会对鲜於银等有此一问。
鲜於银了然荀贞之意,回答说道:“回明公的话,先前我幽州与袁本初的联军大胜公孙瓒后,袁本初曾有把他的主力从前线调回,——麹义之所后为公孙瓒击败,其中的一个缘由,亦正就是因为主力被袁本初调走后,他兵马不足,但在麹义被袁本初无辜杀掉以后,这两个月间,袁本初陆陆续续的,又调还了几支兵马回驻冀北。在下等从幽州出发,往来朝中时,袁本初所部在冀北、幽州南的部队共计已充实至约万数步骑,分别是颜良、牵招等各将所率之汉、胡诸营。在下等於来许县途中,路经邺县之际,尝有谒见袁本初,在邺县停留了几天;停留期间,在下等闻之,因郭图之议,袁本初似有意等到明年春后,再遣部队北上到易县南”
荀贞问道:“再遣部队北上到易县南?”
“正是。”
荀贞关心地说道:“可有闻知他打算遣何将、何部?”
“在下等闻知,这再遣之部队,袁本初采纳了郭图的建议,其主将拟以淳於琼任之,其余别将,应是高览、蒋奇、吕旷、吕翔等诸人,兵马合计大约两万左右。”
荀贞说道:“已有万人在冀北,再增兵两万往赴,袁本初是要?”
“回明公的话,如是在下等所闻无误,袁本初这显是准备对公孙瓒发起总攻,进行决战。”
刘备再是当着荀贞、鲜於银等的面说公孙瓒“昏暴”,也尽管他的确是早就看出公孙瓒非可以成事者,可是究竟与公孙瓒早年有同在卢植门下求学同窗的这段经历,那个时候公孙瓒待他又很好,他以兄事之,听了鲜於银此话,出於对公孙瓒难舍的昔日感情,还是下意识握紧住了手,情不自禁,插嘴说道:“袁本初将要对公孙伯圭发起总攻?”
鲜於银转目看刘备,说道:“在下等在邺县之所闻,即是如此,但具体到明年春后,袁本初会不会果然遣淳於琼督诸军北上,与公孙瓒决战,那就不是我等现在所能知矣。”
荀贞笑道:“怎么,玄德?你是在为公孙伯圭担心么?”
刘备喟叹说道:“公孙伯圭恃兵骄横,其在幽州固是犯下了很多过错,做下了不少恶事,尤其他擅杀刘幽州,更是罪极!可是明公,他与备昔年同在卢公门下求学之时,对备实是百般照顾,备直到现在,还是深感其情。如鲜於君适才的分析,伯圭於今已是日暮途穷,其众人心离散,袁本初明年春后若果大举攻之,伯圭之败亡,已是眼可见之!旧日友爱之情,仿佛还在眼前,备非草木,又孰能无感!”
话语声里,满是“公则其人罪大,私则旧情感怀”的真情吐露,令人感动。
重情重义的人,人人喜欢,鲜於银等因其此话,而皆佩叹。
荀贞说道:“卿乃重义之士,因有所感,我自是可以理解。然观公孙伯圭之过往行事,其所以有今日者,亦是因他自误所致!玄德,你可知他的自误都在何处?”
以荀贞现今的身份,他是很少对某个人做出评价的,而一旦他做出评价,那么这个评价就会非常的具有影响力。闻他此话,刘备、鲜於银等人俱是打起精神。
刘备肃容问道:“敢问明公,公孙伯圭都错在何处?”
“公孙伯圭其势最强之时,莫说刘幽州,就是袁本初也得退让三分。初平二年,青州黄巾三十万众入渤海界,欲西南下,与黑山合,公孙伯圭以步骑两万,逆击於东光南,先后两次大胜,斩首数万级,收生口七万余,获辎重数万辆,甲械财物不可胜算。我那会儿尚在徐州,此讯传到之际,我亦是为之惊叹。挟此大胜,公孙伯圭如能谨慎行事,好生经营,就不说雄踞幽、冀,至少不失一方之诸侯也。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初平二年至今,才短短三四年,他现在却就落到了被困易县,行将覆亡的境地。究其原委,其自误在二。”
刘备等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见荀贞话到此处,略顿了下,荀彧适时问道:“敢问阿兄,此二自误为何?”
荀贞端起茶碗,喝了口汤水,接着说道:“刘虞乃汉家宗室,曾任宗正,既为宗室之肺腑,又德名重於海内,因得朝廷委授重任,出为幽州牧,掌幽州军、政之二权,公孙伯圭受其节制。当此之际,公孙伯圭若欲成事业,於情於理,首先都应该与刘虞和睦。他两人若能齐心同德,以刘虞宗室之身和刘虞之德望,配以公孙伯圭之武勇,何愁事业不立?先抚北胡,继安州内,复值袁本初篡夺冀州,而卷幽州甲士、劲骑南下,袁本初凭何与争?幽、冀可定矣!然公孙伯圭却与刘虞不能相合,这不就不仅使幽州百姓因受其害,且白白给了袁本初机会?”
刘备抚摸光滑的下巴,思考说道:“明公所言固是,但公孙伯圭之所以与刘幽州不能相合,备闻知,主要是因为他两人对北胡的态度不同所导致。刘幽州欲安抚北胡,公孙瓒则必欲以兵临之,他两人在这一点上意见不同,这般针锋相对,又如何能够相合?”
荀贞说道:“这正是公孙伯圭的自误之二。”
刘备说道:“明公此话何意,备敢闻其详。”
荀贞说道:“公孙伯圭早年虽是以守边剿胡之军功而得以起家,但彼一时,此一时也,黄巾乱后,海内板荡,边地胡人对幽州的侵扰,较之天下已经出现的大变局,已然是疥癣之疾,不足一提。明智之士应当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和调整相应对的策略,此即‘识时务者为俊杰’之意也。却公孙伯圭在天下局面已变的情况下,还是视胡人如仇雠,不肯略加改态,反因此而与刘虞失和,岂不因小失大?是不识大体也哉!设如他能随时而变,改变对北胡的既往态度,则君等请试想之,会出现什么结果?不但他不会与刘虞失和,并且还能就此得到鲜卑、乌桓诸部骑为用,岂不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用后世矛盾论的论点来说的话,荀贞这通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早年公孙瓒戍边的时候,胡人对幽州的侵扰算是幽州的一个主要矛盾,但是在黄巾起事以后,海内动荡,群雄俱起,这个时候,边地胡人对幽州百姓的侵扰,就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而变成了次要矛盾。
真正的明智之士应该改变自己的策略,不再对胡人穷追猛打,反而当是如刘虞一样,对胡人采取安抚的策略,以尽快地稳住幽州的局面,同时还可能借此得到胡骑的相助,然后再南下冀州也好,或者观天下之变,等待有利时机,再做打算也好,才是最为上策。
然而却因为对胡人的痛恨,公孙瓒坚决不肯作出改变,因此与刘虞产生激烈的矛盾,最后导致两人火拼,也导致他沦落到了如今之境界。
——当然,公孙瓒和刘虞的矛盾,不能只用对胡人态度的不同来做总结,另外还是有其它方面缘故的,比如刘虞可能是想通过胡人来制衡公孙瓒,但不管怎么说,公孙瓒没有能很好的解决这个和刘虞的矛盾,抑或往高一层说,没有能很好地处理好与刘虞的关系,亦确如荀贞之所评,是因小失大,或言之,就是不识大体。
对於荀贞指出的公孙瓒的这两个“自误”,鲜於银等都很是赞同。
鲜於银钦佩地说道:“明公远在千里外,而观幽州之事,如观掌纹。公孙瓒确是有勇无谋,他若能有明公的三分见识,昔肯与刘幽州同心协力,则幽州又焉会有日后之乱,而冀州”
说到这里,鲜於银收住了口,没有再往下说。
他虽没再说,荀贞、荀彧、刘备、简雍又怎会听不出他想要说的东西是什么?无非就是“而冀州也不会现为袁本初所据”。
先有附和荀贞、荀彧,说麹义是“无辜被杀”,现又有这半句没有说出来的话,尽管从见到鲜於银三人开始,直到现在,荀贞压根没有问他们,对於袁绍这个他们幽州“讨伐公孙瓒的盟友”,他们是何真实的看法,然而对鲜於银等对於袁绍的态度,至此却已然是清楚知晓。
乃就着对公孙瓒的评价,复与鲜於银等说了几句后,荀贞道出了可谓是“今日与鲜於银三人这场会见叙谈”里边最为要紧的一句话出来。
他说道:“刘和不辞道远艰险,奉旨出始幽州,忠心可见,又其父刘虞爱民,而惨遭公孙瓒弑杀,朝中已有议论,欲拜刘和幽州刺史;刘虞不幸为公孙瓒害后,鲜於辅、阎柔与君等兴义兵,讨瓒逆,忠心可鉴,我久有意,表请圣上,拜鲜於辅左度辽将军、阎柔护乌丸校尉。君等从幽州来,知幽州之士心民意,却未知朝廷与我的此数意,可合幽州士民之望乎?”
鲜於银、阎志、尾敦对视一眼。
他们这次来朝中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为刘和、阎柔、鲜於辅讨得一个朝中的正式诏任,即是两个目的之一。却不等他们试探荀贞之意,荀贞就主动表示,会给刘和等正式的任命,这真是喜出望外。三人齐齐起身,下拜堂中,说道:“朝廷与明公之意,鄙州士民焉敢不奉!”
分别以幽州刺史、左度辽将军、护乌丸校尉三职授给刘和、鲜於辅、阎柔三人,不但是给他三人如今在幽州的地位的一个承认,而且也是给他们三人划分了一下他们各自权力的范围。
幽州刺史不必多说,有监诸郡长吏之权,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地位和权力。
护乌丸校尉,是负责边地防卫和乌桓、鲜卑等胡各部事务的一个职务,此职是军职,同时也是政务官,只要是与乌桓、鲜卑等胡有关的事务,都归之掌管。鲜於辅等拥阎柔起兵时,给朝中上过表,表阎柔为护乌丸司马,现下若阎柔任为护乌丸校尉,也算是对他们此前那表的一个追加的承认。
度辽将军与护乌丸校尉合称二营,亦是负责边疆防务和胡人事务的一个官职。度辽将军的驻地原是常在在并州五原郡,本也没有左、右之分,现下任鲜於辅为左度辽将军,一个来说,效仿的是灵帝时,曾把车骑将军分为左、右,分授给皇甫嵩、朱俊的这件故事;再一个,时下地图与后世不同,不是左西右东,而是左东右西,幽州在并州东边,加个“左”在前,也是为与五原郡的度辽将军本营做个区别。
护乌丸校尉、左度辽将军,这两个任职,较以幽州刺史,则就是把幽州军事上的权力,平分给了阎柔、鲜於辅。两人再相比的话,鲜於辅比阎柔的地位好像高点,校尉是比二千石,将军是二千石,——但又是个“左度辽将军”,相当是一半的度辽将军,从这点看,又好像是和阎柔差不多。单单一个官职名称的选择,却内里就颇有微妙。却也无需多言。
荀贞接着又说道:“另外,如果君等在邺县听闻到的消息确凿无疑,袁本初果真将会在明年春后大举用兵,而今观形势,公孙瓒又必败无疑,那么於此战后,幽、冀恐会震动。天下连年战乱,百姓十不存一,圣上为此极是怜痛,为免幽、冀,尤其是幽州士民会因此而再受兵灾涂炭”荀贞稍作停顿,目注鲜於银、阎志、尾敦,抚短髭,往下说道,“我意提前檄令赵云、田楷诸部入驻平原郡,以遥呼应贵州,助君等安定州内,君等以为可否?”
这话说的还是婉转,可是话中之意,阎柔等人依然能够听得明白。
什么刘协怜痛百姓,什么为免幽州士民再遭兵灾涂炭,这些都不是实言。荀贞调赵云、田楷等部入驻平原郡的真正目的,明显是为了防止公孙瓒兵败覆灭之后,袁绍会顺势进取幽州。
鲜於银等人对此实亦有忧,打公孙瓒时,袁绍是盟友,可打完公孙瓒,袁绍就是强敌了,虽说现在和袁绍还是盟友,可他们又怎么会甘愿将来舍弃自己的利益,由袁绍来占幽州?本就不愿,况乎现又得到了荀贞“幽州刺史”等官的授给,那自然而然的更是不会情愿。
事实上,他们这次来朝中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荀贞能够帮助他们对抗袁绍。
——他们的这两个目的,都和荀贞有密切的关系,也所以,他们昨天才到许县,今天便来求见荀贞。
头一个愿望,荀贞刚刚满足他们,紧随着,这第二个愿望,又是不须他们提出,荀贞又给以了满足,听到荀贞此话,三人更是大喜,又再下拜。
鲜於银说道:“圣上怜悯鄙州百姓,是鄙州百姓之福也!我等唯公之令是从。”
鲜於银三人心满意足,已经确定幽州可为己用,荀贞也很满意。
他笑吟吟说道:“君等请起。”
叙话到这里,要问的、该说的正事儿基本上都已说完。
再下边,转入闲聊,说及到幽州的风土人情,刘备、简雍不再多是听,也纷纷开口。
他两人皆是多年未有还乡,说到记忆中的乡土,时有回忆感喟。
鲜於银等偶言及些本地的奇人趣事,荀贞、荀彧或赞或笑。
其乐融融,欢叙良久。
将近午时,鲜於银、阎志、尾敦提出请辞。
荀贞知他们接下来要为进宫陛见刘协做预备,遂也不多留,如迎他们时相同,亲送他们出堂。
出得堂外,过了院子,由宅门而出,到至外头的里中路上,阎志稍作顿足,回首而望。
鲜於银与尾敦见他脸上显出若有所思的神态。
尾敦问他,说道:“君在想什么?”
阎志由衷叹道:“今日拜谒荀公,初见公时,如坐春风,而不觉间气为之夺矣!荀公度量,深不可测,才略若云间之龙,不见首尾,诚不世之英雄也。”
鲜於银与尾敦均有同感。
尾敦感慨说道:“今得荀公执政朝中,汉室中兴有望矣!”
三人各自登车,回驿舍去也。
却堂中,简雍也已辞去,而刘备未走,意颇踌躇,似乎是有什么话想要与荀贞说。
——
两章九千多字,也算三更了。求月票!求推荐!
荀贞问的不是很直接,但他的意思,鲜於银、阎志、尾敦却是都能听得出来,问的便是,既然公孙瓒的覆败已是不远之事,那么鲜於银等人可以看到这一点,袁绍肯定也能看到这一点,则袁绍对此,恐怕是不会无有打算,他会不会已在做再接再厉、以彻底歼灭公孙瓒的准备?
尽管荀贞对袁绍那边的动静相当关切,但说到底,荀贞与袁绍目前是互相提防,袁绍对荀贞这边的戒备也会相当的强,因是荀贞想要确切地了解到袁绍那边的动静,不是很容易,而反观幽州与冀州,一来,幽州和冀州接壤;二者,袁绍又有部队驻扎在与幽州接壤的地带,他们两边现下还可算是“盟友”,则鲜於银等人对袁绍所部动静的了解,因也就可能会比荀贞更加清楚,又且鲜於银等是刚刚穿过了整个冀州来到的许县,那么於途中,他们也可能会了解到一些袁绍所部近期的情况。
所以,荀贞乃会对鲜於银等有此一问。
鲜於银了然荀贞之意,回答说道:“回明公的话,先前我幽州与袁本初的联军大胜公孙瓒后,袁本初曾有把他的主力从前线调回,——麹义之所后为公孙瓒击败,其中的一个缘由,亦正就是因为主力被袁本初调走后,他兵马不足,但在麹义被袁本初无辜杀掉以后,这两个月间,袁本初陆陆续续的,又调还了几支兵马回驻冀北。在下等从幽州出发,往来朝中时,袁本初所部在冀北、幽州南的部队共计已充实至约万数步骑,分别是颜良、牵招等各将所率之汉、胡诸营。在下等於来许县途中,路经邺县之际,尝有谒见袁本初,在邺县停留了几天;停留期间,在下等闻之,因郭图之议,袁本初似有意等到明年春后,再遣部队北上到易县南”
荀贞问道:“再遣部队北上到易县南?”
“正是。”
荀贞关心地说道:“可有闻知他打算遣何将、何部?”
“在下等闻知,这再遣之部队,袁本初采纳了郭图的建议,其主将拟以淳於琼任之,其余别将,应是高览、蒋奇、吕旷、吕翔等诸人,兵马合计大约两万左右。”
荀贞说道:“已有万人在冀北,再增兵两万往赴,袁本初是要?”
“回明公的话,如是在下等所闻无误,袁本初这显是准备对公孙瓒发起总攻,进行决战。”
刘备再是当着荀贞、鲜於银等的面说公孙瓒“昏暴”,也尽管他的确是早就看出公孙瓒非可以成事者,可是究竟与公孙瓒早年有同在卢植门下求学同窗的这段经历,那个时候公孙瓒待他又很好,他以兄事之,听了鲜於银此话,出於对公孙瓒难舍的昔日感情,还是下意识握紧住了手,情不自禁,插嘴说道:“袁本初将要对公孙伯圭发起总攻?”
鲜於银转目看刘备,说道:“在下等在邺县之所闻,即是如此,但具体到明年春后,袁本初会不会果然遣淳於琼督诸军北上,与公孙瓒决战,那就不是我等现在所能知矣。”
荀贞笑道:“怎么,玄德?你是在为公孙伯圭担心么?”
刘备喟叹说道:“公孙伯圭恃兵骄横,其在幽州固是犯下了很多过错,做下了不少恶事,尤其他擅杀刘幽州,更是罪极!可是明公,他与备昔年同在卢公门下求学之时,对备实是百般照顾,备直到现在,还是深感其情。如鲜於君适才的分析,伯圭於今已是日暮途穷,其众人心离散,袁本初明年春后若果大举攻之,伯圭之败亡,已是眼可见之!旧日友爱之情,仿佛还在眼前,备非草木,又孰能无感!”
话语声里,满是“公则其人罪大,私则旧情感怀”的真情吐露,令人感动。
重情重义的人,人人喜欢,鲜於银等因其此话,而皆佩叹。
荀贞说道:“卿乃重义之士,因有所感,我自是可以理解。然观公孙伯圭之过往行事,其所以有今日者,亦是因他自误所致!玄德,你可知他的自误都在何处?”
以荀贞现今的身份,他是很少对某个人做出评价的,而一旦他做出评价,那么这个评价就会非常的具有影响力。闻他此话,刘备、鲜於银等人俱是打起精神。
刘备肃容问道:“敢问明公,公孙伯圭都错在何处?”
“公孙伯圭其势最强之时,莫说刘幽州,就是袁本初也得退让三分。初平二年,青州黄巾三十万众入渤海界,欲西南下,与黑山合,公孙伯圭以步骑两万,逆击於东光南,先后两次大胜,斩首数万级,收生口七万余,获辎重数万辆,甲械财物不可胜算。我那会儿尚在徐州,此讯传到之际,我亦是为之惊叹。挟此大胜,公孙伯圭如能谨慎行事,好生经营,就不说雄踞幽、冀,至少不失一方之诸侯也。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初平二年至今,才短短三四年,他现在却就落到了被困易县,行将覆亡的境地。究其原委,其自误在二。”
刘备等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见荀贞话到此处,略顿了下,荀彧适时问道:“敢问阿兄,此二自误为何?”
荀贞端起茶碗,喝了口汤水,接着说道:“刘虞乃汉家宗室,曾任宗正,既为宗室之肺腑,又德名重於海内,因得朝廷委授重任,出为幽州牧,掌幽州军、政之二权,公孙伯圭受其节制。当此之际,公孙伯圭若欲成事业,於情於理,首先都应该与刘虞和睦。他两人若能齐心同德,以刘虞宗室之身和刘虞之德望,配以公孙伯圭之武勇,何愁事业不立?先抚北胡,继安州内,复值袁本初篡夺冀州,而卷幽州甲士、劲骑南下,袁本初凭何与争?幽、冀可定矣!然公孙伯圭却与刘虞不能相合,这不就不仅使幽州百姓因受其害,且白白给了袁本初机会?”
刘备抚摸光滑的下巴,思考说道:“明公所言固是,但公孙伯圭之所以与刘幽州不能相合,备闻知,主要是因为他两人对北胡的态度不同所导致。刘幽州欲安抚北胡,公孙瓒则必欲以兵临之,他两人在这一点上意见不同,这般针锋相对,又如何能够相合?”
荀贞说道:“这正是公孙伯圭的自误之二。”
刘备说道:“明公此话何意,备敢闻其详。”
荀贞说道:“公孙伯圭早年虽是以守边剿胡之军功而得以起家,但彼一时,此一时也,黄巾乱后,海内板荡,边地胡人对幽州的侵扰,较之天下已经出现的大变局,已然是疥癣之疾,不足一提。明智之士应当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和调整相应对的策略,此即‘识时务者为俊杰’之意也。却公孙伯圭在天下局面已变的情况下,还是视胡人如仇雠,不肯略加改态,反因此而与刘虞失和,岂不因小失大?是不识大体也哉!设如他能随时而变,改变对北胡的既往态度,则君等请试想之,会出现什么结果?不但他不会与刘虞失和,并且还能就此得到鲜卑、乌桓诸部骑为用,岂不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用后世矛盾论的论点来说的话,荀贞这通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早年公孙瓒戍边的时候,胡人对幽州的侵扰算是幽州的一个主要矛盾,但是在黄巾起事以后,海内动荡,群雄俱起,这个时候,边地胡人对幽州百姓的侵扰,就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而变成了次要矛盾。
真正的明智之士应该改变自己的策略,不再对胡人穷追猛打,反而当是如刘虞一样,对胡人采取安抚的策略,以尽快地稳住幽州的局面,同时还可能借此得到胡骑的相助,然后再南下冀州也好,或者观天下之变,等待有利时机,再做打算也好,才是最为上策。
然而却因为对胡人的痛恨,公孙瓒坚决不肯作出改变,因此与刘虞产生激烈的矛盾,最后导致两人火拼,也导致他沦落到了如今之境界。
——当然,公孙瓒和刘虞的矛盾,不能只用对胡人态度的不同来做总结,另外还是有其它方面缘故的,比如刘虞可能是想通过胡人来制衡公孙瓒,但不管怎么说,公孙瓒没有能很好的解决这个和刘虞的矛盾,抑或往高一层说,没有能很好地处理好与刘虞的关系,亦确如荀贞之所评,是因小失大,或言之,就是不识大体。
对於荀贞指出的公孙瓒的这两个“自误”,鲜於银等都很是赞同。
鲜於银钦佩地说道:“明公远在千里外,而观幽州之事,如观掌纹。公孙瓒确是有勇无谋,他若能有明公的三分见识,昔肯与刘幽州同心协力,则幽州又焉会有日后之乱,而冀州”
说到这里,鲜於银收住了口,没有再往下说。
他虽没再说,荀贞、荀彧、刘备、简雍又怎会听不出他想要说的东西是什么?无非就是“而冀州也不会现为袁本初所据”。
先有附和荀贞、荀彧,说麹义是“无辜被杀”,现又有这半句没有说出来的话,尽管从见到鲜於银三人开始,直到现在,荀贞压根没有问他们,对於袁绍这个他们幽州“讨伐公孙瓒的盟友”,他们是何真实的看法,然而对鲜於银等对於袁绍的态度,至此却已然是清楚知晓。
乃就着对公孙瓒的评价,复与鲜於银等说了几句后,荀贞道出了可谓是“今日与鲜於银三人这场会见叙谈”里边最为要紧的一句话出来。
他说道:“刘和不辞道远艰险,奉旨出始幽州,忠心可见,又其父刘虞爱民,而惨遭公孙瓒弑杀,朝中已有议论,欲拜刘和幽州刺史;刘虞不幸为公孙瓒害后,鲜於辅、阎柔与君等兴义兵,讨瓒逆,忠心可鉴,我久有意,表请圣上,拜鲜於辅左度辽将军、阎柔护乌丸校尉。君等从幽州来,知幽州之士心民意,却未知朝廷与我的此数意,可合幽州士民之望乎?”
鲜於银、阎志、尾敦对视一眼。
他们这次来朝中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为刘和、阎柔、鲜於辅讨得一个朝中的正式诏任,即是两个目的之一。却不等他们试探荀贞之意,荀贞就主动表示,会给刘和等正式的任命,这真是喜出望外。三人齐齐起身,下拜堂中,说道:“朝廷与明公之意,鄙州士民焉敢不奉!”
分别以幽州刺史、左度辽将军、护乌丸校尉三职授给刘和、鲜於辅、阎柔三人,不但是给他三人如今在幽州的地位的一个承认,而且也是给他们三人划分了一下他们各自权力的范围。
幽州刺史不必多说,有监诸郡长吏之权,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地位和权力。
护乌丸校尉,是负责边地防卫和乌桓、鲜卑等胡各部事务的一个职务,此职是军职,同时也是政务官,只要是与乌桓、鲜卑等胡有关的事务,都归之掌管。鲜於辅等拥阎柔起兵时,给朝中上过表,表阎柔为护乌丸司马,现下若阎柔任为护乌丸校尉,也算是对他们此前那表的一个追加的承认。
度辽将军与护乌丸校尉合称二营,亦是负责边疆防务和胡人事务的一个官职。度辽将军的驻地原是常在在并州五原郡,本也没有左、右之分,现下任鲜於辅为左度辽将军,一个来说,效仿的是灵帝时,曾把车骑将军分为左、右,分授给皇甫嵩、朱俊的这件故事;再一个,时下地图与后世不同,不是左西右东,而是左东右西,幽州在并州东边,加个“左”在前,也是为与五原郡的度辽将军本营做个区别。
护乌丸校尉、左度辽将军,这两个任职,较以幽州刺史,则就是把幽州军事上的权力,平分给了阎柔、鲜於辅。两人再相比的话,鲜於辅比阎柔的地位好像高点,校尉是比二千石,将军是二千石,——但又是个“左度辽将军”,相当是一半的度辽将军,从这点看,又好像是和阎柔差不多。单单一个官职名称的选择,却内里就颇有微妙。却也无需多言。
荀贞接着又说道:“另外,如果君等在邺县听闻到的消息确凿无疑,袁本初果真将会在明年春后大举用兵,而今观形势,公孙瓒又必败无疑,那么於此战后,幽、冀恐会震动。天下连年战乱,百姓十不存一,圣上为此极是怜痛,为免幽、冀,尤其是幽州士民会因此而再受兵灾涂炭”荀贞稍作停顿,目注鲜於银、阎志、尾敦,抚短髭,往下说道,“我意提前檄令赵云、田楷诸部入驻平原郡,以遥呼应贵州,助君等安定州内,君等以为可否?”
这话说的还是婉转,可是话中之意,阎柔等人依然能够听得明白。
什么刘协怜痛百姓,什么为免幽州士民再遭兵灾涂炭,这些都不是实言。荀贞调赵云、田楷等部入驻平原郡的真正目的,明显是为了防止公孙瓒兵败覆灭之后,袁绍会顺势进取幽州。
鲜於银等人对此实亦有忧,打公孙瓒时,袁绍是盟友,可打完公孙瓒,袁绍就是强敌了,虽说现在和袁绍还是盟友,可他们又怎么会甘愿将来舍弃自己的利益,由袁绍来占幽州?本就不愿,况乎现又得到了荀贞“幽州刺史”等官的授给,那自然而然的更是不会情愿。
事实上,他们这次来朝中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荀贞能够帮助他们对抗袁绍。
——他们的这两个目的,都和荀贞有密切的关系,也所以,他们昨天才到许县,今天便来求见荀贞。
头一个愿望,荀贞刚刚满足他们,紧随着,这第二个愿望,又是不须他们提出,荀贞又给以了满足,听到荀贞此话,三人更是大喜,又再下拜。
鲜於银说道:“圣上怜悯鄙州百姓,是鄙州百姓之福也!我等唯公之令是从。”
鲜於银三人心满意足,已经确定幽州可为己用,荀贞也很满意。
他笑吟吟说道:“君等请起。”
叙话到这里,要问的、该说的正事儿基本上都已说完。
再下边,转入闲聊,说及到幽州的风土人情,刘备、简雍不再多是听,也纷纷开口。
他两人皆是多年未有还乡,说到记忆中的乡土,时有回忆感喟。
鲜於银等偶言及些本地的奇人趣事,荀贞、荀彧或赞或笑。
其乐融融,欢叙良久。
将近午时,鲜於银、阎志、尾敦提出请辞。
荀贞知他们接下来要为进宫陛见刘协做预备,遂也不多留,如迎他们时相同,亲送他们出堂。
出得堂外,过了院子,由宅门而出,到至外头的里中路上,阎志稍作顿足,回首而望。
鲜於银与尾敦见他脸上显出若有所思的神态。
尾敦问他,说道:“君在想什么?”
阎志由衷叹道:“今日拜谒荀公,初见公时,如坐春风,而不觉间气为之夺矣!荀公度量,深不可测,才略若云间之龙,不见首尾,诚不世之英雄也。”
鲜於银与尾敦均有同感。
尾敦感慨说道:“今得荀公执政朝中,汉室中兴有望矣!”
三人各自登车,回驿舍去也。
却堂中,简雍也已辞去,而刘备未走,意颇踌躇,似乎是有什么话想要与荀贞说。
——
两章九千多字,也算三更了。求月票!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