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大宋有毒 > 204 实用为主

204 实用为主

作者:第十个名字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苗魁自然是输了,输得心服口服。不管是单人操作的一窝蜂还是双人发射的马蜂窝,在一百步到一百五十步的距离上除了命中率之外,其它数据全都远远超出禁军弓手的能力。再远的话,禁军弓手就更不是对手了,连命中率都会被超过。

    其实在第一波马蜂窝齐射之后苗魁就知道自己输了,根本不用看命中率。一对一射箭比赛可以凭借准确获胜,但在大规模作战时啥准确率都不用考虑,只要能把箭矢发射到预定射程就是合格,重要是射速和箭矢的重量。

    马蜂窝的射速就不用聊了,呼吸之间三十二支短枪一般的重箭全都争先恐后的窜了出去,想停都停不下来,再训练有素的弓手也只能望烟兴叹。

    威力也没法比,禁军一石五斗硬弓所用轻箭重二两三钱,重箭不过三两,可一窝蜂光箭头就有二两多重,整支箭重超过了八两,也就是半斤多。

    两种不同重量的箭矢,如果发射距离相同,威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要是换成马蜂窝重达两斤多的巨型重箭,即使箭头都被做成钝角,也以上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按照驸马的理论,这种重量的箭矢已经没必要用锋利的箭头来破甲,它靠的是加速度获得的自身能量,只要材质够硬,不要箭头换成钢棍,照样会把甲胄戳个洞,伤害一点不比锋利的箭头小。

    事实上确实如此,凡是被马蜂窝重箭射中的目标基本就没啥救治的必要了,除了箭头创伤之外,碎裂的竹片、甲片、皮甲、衣物全会成为箭头的帮凶,人体组织加上骨头,在它们面前如同豆腐一般柔软。

    当然了,一窝蜂和马蜂窝也有劣势,那就是造价高。这玩意射出去的箭矢百分百都是一次性,顶多能把钢箭头、铁箭羽回收,其余部分很难找到囫囵个的。就算完整也无法再次装药,依旧算废品。

    这样的话就等于射出去一支少一支,要是再加上吓人的射速和坑爹的命中率,一场仗下来都不敢去算消耗量,那会让各军主将和远在京城的枢密使哭瞎眼的。

    “非也、非也,苗指挥此言差矣……钱并不是最贵的,人才是。你来看看这些工匠,他们每人值多少钱?用十具马蜂窝和你交换可愿否?”

    对于苗魁提出的这个缺陷,洪涛咧着嘴又开始拍胸脯了。在别人看来这个缺点很大,光厉害用不起也是枉然。可是在他自己眼中就不算什么大缺点了,除了对后勤压力有点大之外,其它的全都不算事儿。

    成本?有花膏、香水、白蜡和宝绘堂、蜂窝炭、铸铁炉这么多吸金怪兽,还算啥成本啊。在性命攸关的问题上,洪涛从来不把成本放在第一位。用他的话讲,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其实就算没有那些吸金怪兽补贴,这种原始火箭的成本也不会太高,因为它们不是用传统人工方式锻打出来的。

    啥百炼钢啊,只是为了听上去高大上,现在都改成从平炉里直接出钢水了,再经过工匠们凭经验判断,不同硬度的钢材分类保存,真正用来送入锻锤下制造箭头的远远算不上好钢。

    啥叫好钢呢,驸马说了几种,名字很怪。比如碳素工具钢、碳素弹簧钢、马氏体钢。但驸马也说了,由于缺少一些原材料,目前还无法大量生产这些特殊钢材,需过一段时间再说。

    这可让工匠们急红了眼、愁白了头。干嘛还过一段时间啊,先教教大家呗,缺啥吱声,只要大宋有的,卖媳妇卖孩子也得弄来。

    鉴于广大工匠们对知识的渴望,洪涛从善如流,还真给大家露了一小手。效果嘛,看看进献给皇帝的两幅甲胄就清楚了,它们还真不是普通的钢甲,而是经过表面渗碳硬化处理的准复合钢甲。

    为啥叫准复合钢甲呢,因为实质上甲片还是钢质,只是外层含碳量比较高,硬度大而韧性差;内层含碳量比较低,硬度低韧性强。两层含碳量不同的材质形成互补,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甲片的防御力。

    具体做法就是用生铁浇铸、拼接出来一个一米见方的渗碳箱,底部用耐火砖垒砌炉灶,由焦炭加温至六百度左右,再把需要热处理的工件和掺入了纯碱的木炭粒一层一层码放好,继续加温到九百度左右,保温三小时或者一个半时辰取出淬火即可。

    这时候又需要用到金属热处理专业里的另一项工艺了,盐浴!如果没有盐浴,只用空气冷却或者水淬,这么薄的工件两面都会产生氧化层,影响平均厚度,保不齐还会出现细微裂缝和气眼。

    最好用被高温融化的盐溶液进行淬火,由氯化钠冷却形成的结晶层保护工件表面不被氧化,同时按照一定时间降温,才能得到完美的表面渗碳硬化工件。

    说起来容易,其实表面渗碳硬化工艺对技术要求还是挺高的,想弄明白其中的原理,必须经过专业学习。

    仅仅靠实际经验积累很难理解奥氏体、共析温度、过共析组织、共析组织、亚共析组织、盐浴淬火之类的术语。所以看上去要比高炉炼铁、平炉炼钢、焦炭炉烧焦更神奇,被工匠们一致归结为驸马的压箱底绝技,凡人纵使努力也不可得。

    因为他们没一个能玩好这套工序的,就连驸马亲手操作也是经历了几十次失败才找到大致差不多的温度和时间。交由工匠们操作之后,依旧是搞不明白,信息量太大,他们还需慢慢熟悉适应。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套热处理工艺,才使得钢甲片的厚度进一步降低为一毫米,再加上甲胄的特殊造型以及表面那些加强筋设计,不仅没降低防御力,还有所加强了。

    洪涛对这套工艺还是挺满意的,但对这种甲胄还有诸多不满。其一就是没人会欧洲全身甲的活动关节工艺,并不说那玩意有多精密,只是宋代工匠从来没琢磨过,现想肯定来不及。

    所以本来应该是全身防护的板甲套装,弄成了半板甲半锁甲的混血种,外形有点不伦不类。

    其二就是表面渗碳硬化工艺目前还不能大批量生产,没人会,就算自己一天啥也不干只盯着渗碳箱,顶多也就加工出来十多片钢甲。

    注意啊,是十多片不是十多套,攒吧攒吧顶多凑出来四五套甲胄,还没头盔。就这产量还是每箱都成功才能达到,实际上洪涛也达不到百分百成功,运气好的话能有百分之七十,运气差了百分之五十都够呛。

    造成这种局面的并不是技术问题,全拜此时的木炭颗粒和纯碱浓度参差不齐,在没有化学试剂可以准确界定原料成分的前提下,能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率已经算合格了。

    随着工匠们慢慢熟悉这门手艺,成功率还会逐渐增高,可远水解不了近渴,慢慢是多久呢?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也没准儿。

    这种事儿无法强求,也没有捷径,洪涛又不能钻进他们脑子里刻字,学手艺凭的是悟性和刻苦,掌握新技术必须得经过时间的磨练,急不得。

    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新式盔甲岂不是没用了!这倒不尽然,轻便、漂亮、防御力强的盔甲是为皇帝准备的样品,实际上制作工艺这么复杂的成品,别说每个士兵一件,指挥使以上的军官人手一件也是很难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