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章 访徳使团(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袁世凯和清廷的撕逼,在李松晨看来,不过就是一场闹剧,当然袁世凯的厚脸皮,颠倒黑白的能力,则是这场闹剧中的一大亮点。正所谓人至贱则无敌,袁世凯敢豁出脸面不要,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清廷当然就不是对手,因此在这场撕逼中,败得也不冤。
不过现在李松晨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因此袁世凯和清廷的撕逼结果他并不关心,而且接收江北土地的事情由罗岳负责,处理完了和袁世凯的事情之后,李松晨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是访德使团的准备工作。
这次访问德国,华东**派出了强大的出访阵容,仅是出动的元老就多达27人,其中军方的元老有12人,包括海军7人、陆军5人,因为这次访问德国,双方的军事合作是访问的重头戏之一。而访问使团的总人数为65人。
另外还有120名赴德留学的学生。按照上一次德国访问华东**时,双方达成的协议,华东**每年都将会派遣一批学生到德国留学,而德国也保证会对华东**的留学生进行妥当的安排。这120名学生是第一批赴德留学的人员,也带有一定的试验性质,毕竟尽管华东**的教育非常注重国际视野,但这次毕竟是在异国他乡,怎样才能让这些留学生更好的在德国学习,并且学到真材实料,都需要试验磨合。120名赴德留学的学生中,给了上海20个名额。
第一批留学德国的学生,全部都是男生,年龄在15-17岁,并且至少有5年系统学习的时间,在德国留学的时间初步确定为4-5年,本来华东**是提倡男女入学的,但由于这一批学生带有试验性质,但女生并不适合,而且考虑到15-17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理能力较强, 等赴德留学理顺之后,再选择年龄更小,包括女生去德国留学。
专门给上海20个留学名额,在华东**内部还是有一定争议,主要是因为其他100名赴德留学的学生基本都是接受的华东**的系统教育,其中有部份学生从当初的天津希望学校就开始学习,而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华东**也不断加强他们对华东**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包括这些学生的家庭,也基本都和华东**捆绑在一起,因此这批学生基本是可靠的。
但华东**控制上海的时间还不到3年,虽然原来上海就在不少近代学校,这其中既有清廷创办,也有各国在租界里创办的,因此相对于这个时代中国的其地方,上海的教育水平要远远超出,华东**统治上海之后,将这些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很快就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教育系统,但接受的华东**教育的时间较短,并未建立起牢固的对华东**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而且这些学生的家庭和清廷,甚致是各国都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上海挑选20名留德学生,是否合适,别到时候养出一批白眼狼来。
不过行政院最终还是批准了这个决议,因为上海的情况较特殊,是现在华东**除青岛之外,现代化水平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发展潜力还要超过青岛,再加上上海的教育水平也确实很高,因此给上海几个留德名额,也完全有必要。至于担心养出一批白眼狼来,到是不必,只要华东**自身保持发展势头、不断强大,就不必担心有人背叛,既使是出了几只白眼狼,也不会影响大局。
虽然行政院做出了最终的决定,但上海方面派出留德的具体人选却不能马虎,除了需要在适龄的学生中进行认真筛选之外,并且对这些学生的家庭出身进行详细调查,凡是和清廷或外国关系密切的学生,这一次基本都不会入选。虽然华东**不搞阶级成份出身这一类的东西,但政治合格是绝对有必要,由其是华东**在上海统治的时间还不算长久的时候,而选拨还不能公开进行。因此确定最终的20个留学名额,也确实花费了相当的精力。好在是这个时代出国留学可不是什么抢手的事,到也没有引起什么争议。
另外,这次访问德国的还有一个贸易代表团,是由一些从事经商创业的元老组成。其实在国事访问中,带一些商业人员一起出行,在旧时空里是很常有的事情,在这个时代,虽然不算普遍,但也不是很特别,而且华东**和德国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而且还在不断的发展,在年初徳国访问华东**时,也带了来了不少徳国的工商界人士,因此这次回访,华东**也派出一个贸易代表团随行,这不仅是礼尚住来,也是华东**自身的实际需要。
而现在华东**从事商业的元老已超过千人,基本上身家都做到了数十万银元以上,资产超过百万银元的元老也己达到百人以上,这一方面是甴于华东**的社会、经济均处于高速发展之中,在这种大环境中,从事商业也比较容易成功;另一方面华东**对从事商业的元老也有相当优越的政策扶植,因此只要是肯用心吃苦,做到数十万银元的身家,并不是太难的事。
由于华东**和德国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从事商业的元老们都是具有国际界野的人,知道只守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是不行的,必须要将目光投向中国以外更广阔的市场,因此这次出访徳国,从事商业的元老都非常积极,最终有21名元老参加了这次访问,从事商业的元老中,合伙创业的比例很大,这21名元老的背后,实际代表着7、80名元老。21名从事商业的元老,再加上代表**的27名元老,这一次访问德国,共计出动了48名元老,也可以表示华东**对这次访问的重视度。
而参加出访的徳国21名从事商业的元老中,有12人基本或长期定居在上海,而在上海有经营的,则达到18人,仅仅只有3人和上海没有什么瓜葛,由此也可以看出,上海在华东**中的经济地位之重要性。
其实这一次华东**也向本土的工商业者发出了参加出访,但本土的工商业者,无论是盛宣怀还是张謇等,对这次出访德国都不感兴趣,他们的目光始终都是盯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上,和外国的经济来往只限于购买机器设备或高技术生活日用品,对于开拓海外的市场一无雄心;二无动力;而张振勋到是想参加出访,不过一来是张振勋的年纪较大,都66岁了,难以经受长途拔涉的颠波,二来张振勋己被选为华东**第一届咨议局的咨议员,在这个时候当然不能离开青岛去德国访问,另外还有赵维忠,和张振勋的情况一样。
同时在这次赴德访问中,华东**还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就是文化交流,这是在德国访问华东**时没有的项目,不过这个建议提出之后,也得德国方面的积极响应,因为文化交流往往像征着双方的关系更进了一步,而且德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这个时代的欧洲对中国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中国是一个愚昧、落后、野蛮、原始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文化更是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毫无研究的价值,既使是研究,也应持完全批判的态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现在的中国确实落后且愚昧,但中国做为一个历史悠久,而且曾有过辉煌历史的国家,其历史、文化依然有许多可取之处,甚致有不少值得欧洲借鉴、学习的东西,值得认真研究。
这两种观点中,一直都是前一种占上风,由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前一种观点几乎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华东**成立之后,也大大的扭转了欧洲对中华文明的轻视态度,由其是在远东战争结束后,尽管欧洲的舆论对中华文明依然偏见蔑视,但在学术界却开始认真研究中华文化,毕竞这个世界还是胜者为王的世界,文化、文明也是依附于国家的实力,谁的拳头大,谁的枪杆子硬,谁的文化就有研究价值。
德国是较早和华东**建立良好关系的欧洲国家,因此对华东**的认知,也要比其他欧洲国家更强,同时对中华文化的态度转变也其他欧洲国家更快,在这个时候和华东**进行一次国家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德国文化界得到了许多支持的声音,德国**自然也是乐见其成。
反到是在华东**,这个建议刚一提出的时候,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远比给上海20个留学名额的争议要大得多。主要是因为既然是文化交流,自然是由学者来唱主角,政治家只能靠边站。但在元老中,工程师到是有不少,甚致有人在这个时代可以算得上是科学家,但能称得上是学者的人确实并不多,尽管有部份元老在旧时空里当过键盘侠,对网上和别人对喷时可是从来不认怂的,但这种网络对喷终究是上不了正席的,更何况是文化交流,要知到这次面对的都是德国文化界的大咖,上去如果撑不住场子,丢的可是华东**的脸面。
而在华东**中真正能以学者的身份,代表华东**去与德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大概只有秦铮一人免强够格,但华东**早就决定了,秦铮是不参加这次访问出行,那么没有学者,怎么和德国进行文化交流呢!这就是争议的核心所在。
袁世凯和清廷的撕逼,在李松晨看来,不过就是一场闹剧,当然袁世凯的厚脸皮,颠倒黑白的能力,则是这场闹剧中的一大亮点。正所谓人至贱则无敌,袁世凯敢豁出脸面不要,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清廷当然就不是对手,因此在这场撕逼中,败得也不冤。
不过现在李松晨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因此袁世凯和清廷的撕逼结果他并不关心,而且接收江北土地的事情由罗岳负责,处理完了和袁世凯的事情之后,李松晨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是访德使团的准备工作。
这次访问德国,华东**派出了强大的出访阵容,仅是出动的元老就多达27人,其中军方的元老有12人,包括海军7人、陆军5人,因为这次访问德国,双方的军事合作是访问的重头戏之一。而访问使团的总人数为65人。
另外还有120名赴德留学的学生。按照上一次德国访问华东**时,双方达成的协议,华东**每年都将会派遣一批学生到德国留学,而德国也保证会对华东**的留学生进行妥当的安排。这120名学生是第一批赴德留学的人员,也带有一定的试验性质,毕竟尽管华东**的教育非常注重国际视野,但这次毕竟是在异国他乡,怎样才能让这些留学生更好的在德国学习,并且学到真材实料,都需要试验磨合。120名赴德留学的学生中,给了上海20个名额。
第一批留学德国的学生,全部都是男生,年龄在15-17岁,并且至少有5年系统学习的时间,在德国留学的时间初步确定为4-5年,本来华东**是提倡男女入学的,但由于这一批学生带有试验性质,但女生并不适合,而且考虑到15-17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理能力较强, 等赴德留学理顺之后,再选择年龄更小,包括女生去德国留学。
专门给上海20个留学名额,在华东**内部还是有一定争议,主要是因为其他100名赴德留学的学生基本都是接受的华东**的系统教育,其中有部份学生从当初的天津希望学校就开始学习,而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华东**也不断加强他们对华东**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包括这些学生的家庭,也基本都和华东**捆绑在一起,因此这批学生基本是可靠的。
但华东**控制上海的时间还不到3年,虽然原来上海就在不少近代学校,这其中既有清廷创办,也有各国在租界里创办的,因此相对于这个时代中国的其地方,上海的教育水平要远远超出,华东**统治上海之后,将这些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很快就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教育系统,但接受的华东**教育的时间较短,并未建立起牢固的对华东**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而且这些学生的家庭和清廷,甚致是各国都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上海挑选20名留德学生,是否合适,别到时候养出一批白眼狼来。
不过行政院最终还是批准了这个决议,因为上海的情况较特殊,是现在华东**除青岛之外,现代化水平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发展潜力还要超过青岛,再加上上海的教育水平也确实很高,因此给上海几个留德名额,也完全有必要。至于担心养出一批白眼狼来,到是不必,只要华东**自身保持发展势头、不断强大,就不必担心有人背叛,既使是出了几只白眼狼,也不会影响大局。
虽然行政院做出了最终的决定,但上海方面派出留德的具体人选却不能马虎,除了需要在适龄的学生中进行认真筛选之外,并且对这些学生的家庭出身进行详细调查,凡是和清廷或外国关系密切的学生,这一次基本都不会入选。虽然华东**不搞阶级成份出身这一类的东西,但政治合格是绝对有必要,由其是华东**在上海统治的时间还不算长久的时候,而选拨还不能公开进行。因此确定最终的20个留学名额,也确实花费了相当的精力。好在是这个时代出国留学可不是什么抢手的事,到也没有引起什么争议。
另外,这次访问德国的还有一个贸易代表团,是由一些从事经商创业的元老组成。其实在国事访问中,带一些商业人员一起出行,在旧时空里是很常有的事情,在这个时代,虽然不算普遍,但也不是很特别,而且华东**和德国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而且还在不断的发展,在年初徳国访问华东**时,也带了来了不少徳国的工商界人士,因此这次回访,华东**也派出一个贸易代表团随行,这不仅是礼尚住来,也是华东**自身的实际需要。
而现在华东**从事商业的元老已超过千人,基本上身家都做到了数十万银元以上,资产超过百万银元的元老也己达到百人以上,这一方面是甴于华东**的社会、经济均处于高速发展之中,在这种大环境中,从事商业也比较容易成功;另一方面华东**对从事商业的元老也有相当优越的政策扶植,因此只要是肯用心吃苦,做到数十万银元的身家,并不是太难的事。
由于华东**和德国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从事商业的元老们都是具有国际界野的人,知道只守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是不行的,必须要将目光投向中国以外更广阔的市场,因此这次出访徳国,从事商业的元老都非常积极,最终有21名元老参加了这次访问,从事商业的元老中,合伙创业的比例很大,这21名元老的背后,实际代表着7、80名元老。21名从事商业的元老,再加上代表**的27名元老,这一次访问德国,共计出动了48名元老,也可以表示华东**对这次访问的重视度。
而参加出访的徳国21名从事商业的元老中,有12人基本或长期定居在上海,而在上海有经营的,则达到18人,仅仅只有3人和上海没有什么瓜葛,由此也可以看出,上海在华东**中的经济地位之重要性。
其实这一次华东**也向本土的工商业者发出了参加出访,但本土的工商业者,无论是盛宣怀还是张謇等,对这次出访德国都不感兴趣,他们的目光始终都是盯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上,和外国的经济来往只限于购买机器设备或高技术生活日用品,对于开拓海外的市场一无雄心;二无动力;而张振勋到是想参加出访,不过一来是张振勋的年纪较大,都66岁了,难以经受长途拔涉的颠波,二来张振勋己被选为华东**第一届咨议局的咨议员,在这个时候当然不能离开青岛去德国访问,另外还有赵维忠,和张振勋的情况一样。
同时在这次赴德访问中,华东**还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就是文化交流,这是在德国访问华东**时没有的项目,不过这个建议提出之后,也得德国方面的积极响应,因为文化交流往往像征着双方的关系更进了一步,而且德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这个时代的欧洲对中国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中国是一个愚昧、落后、野蛮、原始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文化更是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毫无研究的价值,既使是研究,也应持完全批判的态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现在的中国确实落后且愚昧,但中国做为一个历史悠久,而且曾有过辉煌历史的国家,其历史、文化依然有许多可取之处,甚致有不少值得欧洲借鉴、学习的东西,值得认真研究。
这两种观点中,一直都是前一种占上风,由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前一种观点几乎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华东**成立之后,也大大的扭转了欧洲对中华文明的轻视态度,由其是在远东战争结束后,尽管欧洲的舆论对中华文明依然偏见蔑视,但在学术界却开始认真研究中华文化,毕竞这个世界还是胜者为王的世界,文化、文明也是依附于国家的实力,谁的拳头大,谁的枪杆子硬,谁的文化就有研究价值。
德国是较早和华东**建立良好关系的欧洲国家,因此对华东**的认知,也要比其他欧洲国家更强,同时对中华文化的态度转变也其他欧洲国家更快,在这个时候和华东**进行一次国家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德国文化界得到了许多支持的声音,德国**自然也是乐见其成。
反到是在华东**,这个建议刚一提出的时候,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远比给上海20个留学名额的争议要大得多。主要是因为既然是文化交流,自然是由学者来唱主角,政治家只能靠边站。但在元老中,工程师到是有不少,甚致有人在这个时代可以算得上是科学家,但能称得上是学者的人确实并不多,尽管有部份元老在旧时空里当过键盘侠,对网上和别人对喷时可是从来不认怂的,但这种网络对喷终究是上不了正席的,更何况是文化交流,要知到这次面对的都是德国文化界的大咖,上去如果撑不住场子,丢的可是华东**的脸面。
而在华东**中真正能以学者的身份,代表华东**去与德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大概只有秦铮一人免强够格,但华东**早就决定了,秦铮是不参加这次访问出行,那么没有学者,怎么和德国进行文化交流呢!这就是争议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