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五年规划(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收到了法国的通告之后,俄国**也意识到,自己的盟友的忍耐己经到了极限。但没有法国的援助,现在的俄国是根本没有能力再发动新的战争。虽然也有人赌气提出,干脆终止俄法同盟,重新回到三皇同盟的框架下去,以德国给俄国提供经济援助为条件,这样就可以彻底摆脱法国的干扰,免得法国总是阻碍俄国在远东扩张。
不过这个建议很快就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虽然德国确实有这个经济实力,可以取代法国给俄国继续输血续命,但前提是德国必须要和法国进行一个无缝对接,因为现在俄国的经济基本崩溃,完全是靠法国输血才能生存,一刻都不能断,而法国资金己经完全渗透进俄国的社会经济,如果在其中有一个环节没有对接好,俄国就会立刻休克,但如果俄国要终止俄法同盟,法国会和德国进行一个友好的交接吗?这是用大腿想,也能够出结果的。
而且终止俄法同盟,固然是可以摆脱法国的干扰俄国在远东地区的发展,但德国也不是白莲花,俄国和德国虽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但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争夺中有尖锐的矛盾,而德国在其中是明显遍向奥匈帝国,这也是俄国退出三皇同盟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俄国重回到三皇同盟的框架下,那么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就会受到德国的阻止,对俄国来说,这是得不偿失的,毕竞俄国的重心还是在西方。
其实俄国大多数人都明白,现在俄国没有什么本钱和华东**讨价还价,赔款割地基本是不可避免,连英法两国都免不了向华东**赔款割地,何况是俄国。只是在面子上实在是过不去,这次如果换成是对一个欧洲国家,那怕是奥匈帝国、意大利这样的二流国家,俄国也许早就服软了。
但现在正好是一个妥协的好机会,大可以顺着这个梯子下来,将服软的责任推到法国身上去,不是俄国不愿战斗到底,而是盟友实在不给力,自己向华东**服软不说,还要拉上俄国一起屈服,并且禁止俄国将法国的援助用于战争,因此俄国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接受华东**的条件,进行谈判。
于是俄国最终还是回复德国,表示愿意接受华东**提出的条件,同意向华东**支付赔款,并出让部份土地,以求恢复两国的和平。
见俄国终于选择了屈服,威廉二世也十分高兴,由其是得知俄国是在法国的逼迫下屈服,威廉二世就更是认为拆散俄法同盟的成功在即,只等俄国与华东**的谈判一结束,自已就可以着手拆散俄法同盟,将俄国重新拉回到三皇同盟中来。
而华东**和俄国又以德国为中间人,进行了几轮协商,最终确定将谈判的地点定在哈尔滨,俄国的谈判代表是维特;而华东**的谈判代表是秦铮。
不过双方虽然确定了谈判的地点和谈判代表的人选,但从圣彼得堡到哈尔滨,大约需要2周的时间,再加上俄国准备的时间,估计会在20-25天,甚致是一个月,而从青岛到哈尔滨最多一周,因此秦铮也没有立刻返回东北,而是仍然留在青岛,主持元老议院的工作。
新年之后,华东**进入第二个执政周期,有一系列有关于华东**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规划、计划等都需要在元老议院里进行投票表决,只有通过了表决之后才能形成法案,由行政院执行。
秦铮作为元老议院的议长,在这个时候当然要在议院里坐镇,主持各项议案的咨询、答辩和投票,当然秦铮不能左右元老议员的投票,但议长可以在咨询、答辩时,引导议题的方向,增加或减少议题的通过机率。
其实就在俄国还没有确定是否与华东**谈判的时候,元老议院里就己经开始就各项议题进行表决了,首先进行的议题就是在年前的行政会议上决定的,在这个五年周期内正式建国。
当然这个议题在元老议院里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以超过九成的赞同票通过,毕竟对绝大多数的穿越者来说,也希望早些正式建国,这样才好名正言顺,而且在华东**取得了远东战争的胜利之后,也给穿越者们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因此推翻清廷,正式建国的言论,在穿越者也中有极大的市场,行政会议的这个决策也算是顺应了民意。
这一条顺利通过之后,接下来就是在这个五年周期里的发展目标,现在这个时代,还没有GDP的概念,而且各国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标准也不同,因此华东**暂时以**的财政收入直接目标。
在华东**成立以后,财政收入一直都不错,在1904年更是达到最高的1.2亿银元,而1905年、1906年这两年由于参加了远东战争,因此财政收入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1亿以上,因为战争也促进了军工产业以及与军工相关的产业的增长,使华东**的财政收入并没有大幅的下降。
而且这只是统计山东、天津、上海新区的财政收入,并未计算河南,以及东北地区,如果将河南省的财政收入也加上,那么华东**在1906年的财政收入将达到大约1.4亿银元,约合1亿多白银,而清廷在这一年的收入还不到1.2亿白银。
在旧时空里,清廷在庚子国变之后,对财政、税收进行了改革,收入到是在逐年上升,到了1906年时,财政收入己达到接近2亿白银,但由于这个时代华东**占据了山东、河南,上海等地,因此清廷的收入也大幅的缩水。
不过1906年的财政收入己不能算华东**的正常值,因为现在华东**的地域己包括山东、河南、东北、婆罗洲、上海等地,据财政委初步估算,华东**的正常年财政收入应在2.5-3亿银元之间,因此行政院最终决定,以1907年的**财政收入为基数,在第2个五年周期结束时,财政收入要在此基础上増加一倍。这也就意味着财政收入每年的增涨在20%左右,在不増加税率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增加投资来实现这个目标。
其实在取得了台湾海峡之战结束之后,华东**己确保获得远东战争的胜利,行政院就开始考虑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将进行投资建设的大型项目,而且随着华东**和英法日荷4国的谈判结束,己获得了巨额的赔款,也有足够的建设资金,因此在1906年年底时,最终确定在第2个五年计划内,将上马141个大型项目,其中大型工业项目86个,基础建设项目32个,公共项目15个,其他项目8个。而具体的分布是,山东58个,东北37个,河南23个,婆罗洲12个,上海7个,天津4个。这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奠定了中国工业基础的“141工程”。
而且考虑到华东**和俄国还没有进行谈判,而且基本可以肯定,华东**将会从俄国那里再获得一笔数额巨大的赔款,因此行政院决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地方筹资和银行贷款相结合的方式,优先建立水泥厂、火力发电厂、钢铁厂、机械厂、自来水厂这样五类工厂。这5种工厂基本可以覆盖在工业化初期所最需要的基本产品。虽然这些项目在一五、二五的上马项目中都有,但大型项目的建设周期长,而且在建成投产初期的产能有限,但产品是面对华东**的全面地域,因此摊到每个地方,其实并不多。
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这样五类工厂,银行贷款最高可以达到建设费用的一半,同时青岛方面还可以提供技术指导,联络国外供货商等服务,力求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地区对这些最基本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在旧时空里的建国初期,在全国各地方,几乎只要是大型的城市,都会建有水泥厂、火力发电厂、钢铁厂、机械厂、化工厂这五种工厂,虽然从后来总结的经验来看,由于这些工厂的规模不大,技术水平也不高,而且大量类似的工厂重叠建设,造成了对资源的浪废较大;同时甴于这些工厂的产品竞争力很差,销售的范围也不广,大部份只能保障本地区的使用,只有少数能向周边扩散,因此这些工厂的营业收入有限,有的工厂甚致长期靠国家补贴才能生存,不仅成为国家的负担,也缺乏升级换代资金,并且由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在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之后,除了其中极少数一部份自行完成了升级,或是通过注资、兼并等方式存活下来,但绝大多数都只能破产或被关停。
但也不能否认,这些小工厂在旧时空的中国工业化发展之初,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地方提供了足够的基本必需工业产品,也促进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并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因此总体来,还是利大于弊的。而且如果在事先规划组织得当,还是可以大幅的减少损失。
收到了法国的通告之后,俄国**也意识到,自己的盟友的忍耐己经到了极限。但没有法国的援助,现在的俄国是根本没有能力再发动新的战争。虽然也有人赌气提出,干脆终止俄法同盟,重新回到三皇同盟的框架下去,以德国给俄国提供经济援助为条件,这样就可以彻底摆脱法国的干扰,免得法国总是阻碍俄国在远东扩张。
不过这个建议很快就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虽然德国确实有这个经济实力,可以取代法国给俄国继续输血续命,但前提是德国必须要和法国进行一个无缝对接,因为现在俄国的经济基本崩溃,完全是靠法国输血才能生存,一刻都不能断,而法国资金己经完全渗透进俄国的社会经济,如果在其中有一个环节没有对接好,俄国就会立刻休克,但如果俄国要终止俄法同盟,法国会和德国进行一个友好的交接吗?这是用大腿想,也能够出结果的。
而且终止俄法同盟,固然是可以摆脱法国的干扰俄国在远东地区的发展,但德国也不是白莲花,俄国和德国虽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但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争夺中有尖锐的矛盾,而德国在其中是明显遍向奥匈帝国,这也是俄国退出三皇同盟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俄国重回到三皇同盟的框架下,那么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就会受到德国的阻止,对俄国来说,这是得不偿失的,毕竞俄国的重心还是在西方。
其实俄国大多数人都明白,现在俄国没有什么本钱和华东**讨价还价,赔款割地基本是不可避免,连英法两国都免不了向华东**赔款割地,何况是俄国。只是在面子上实在是过不去,这次如果换成是对一个欧洲国家,那怕是奥匈帝国、意大利这样的二流国家,俄国也许早就服软了。
但现在正好是一个妥协的好机会,大可以顺着这个梯子下来,将服软的责任推到法国身上去,不是俄国不愿战斗到底,而是盟友实在不给力,自己向华东**服软不说,还要拉上俄国一起屈服,并且禁止俄国将法国的援助用于战争,因此俄国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接受华东**的条件,进行谈判。
于是俄国最终还是回复德国,表示愿意接受华东**提出的条件,同意向华东**支付赔款,并出让部份土地,以求恢复两国的和平。
见俄国终于选择了屈服,威廉二世也十分高兴,由其是得知俄国是在法国的逼迫下屈服,威廉二世就更是认为拆散俄法同盟的成功在即,只等俄国与华东**的谈判一结束,自已就可以着手拆散俄法同盟,将俄国重新拉回到三皇同盟中来。
而华东**和俄国又以德国为中间人,进行了几轮协商,最终确定将谈判的地点定在哈尔滨,俄国的谈判代表是维特;而华东**的谈判代表是秦铮。
不过双方虽然确定了谈判的地点和谈判代表的人选,但从圣彼得堡到哈尔滨,大约需要2周的时间,再加上俄国准备的时间,估计会在20-25天,甚致是一个月,而从青岛到哈尔滨最多一周,因此秦铮也没有立刻返回东北,而是仍然留在青岛,主持元老议院的工作。
新年之后,华东**进入第二个执政周期,有一系列有关于华东**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规划、计划等都需要在元老议院里进行投票表决,只有通过了表决之后才能形成法案,由行政院执行。
秦铮作为元老议院的议长,在这个时候当然要在议院里坐镇,主持各项议案的咨询、答辩和投票,当然秦铮不能左右元老议员的投票,但议长可以在咨询、答辩时,引导议题的方向,增加或减少议题的通过机率。
其实就在俄国还没有确定是否与华东**谈判的时候,元老议院里就己经开始就各项议题进行表决了,首先进行的议题就是在年前的行政会议上决定的,在这个五年周期内正式建国。
当然这个议题在元老议院里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以超过九成的赞同票通过,毕竟对绝大多数的穿越者来说,也希望早些正式建国,这样才好名正言顺,而且在华东**取得了远东战争的胜利之后,也给穿越者们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因此推翻清廷,正式建国的言论,在穿越者也中有极大的市场,行政会议的这个决策也算是顺应了民意。
这一条顺利通过之后,接下来就是在这个五年周期里的发展目标,现在这个时代,还没有GDP的概念,而且各国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标准也不同,因此华东**暂时以**的财政收入直接目标。
在华东**成立以后,财政收入一直都不错,在1904年更是达到最高的1.2亿银元,而1905年、1906年这两年由于参加了远东战争,因此财政收入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1亿以上,因为战争也促进了军工产业以及与军工相关的产业的增长,使华东**的财政收入并没有大幅的下降。
而且这只是统计山东、天津、上海新区的财政收入,并未计算河南,以及东北地区,如果将河南省的财政收入也加上,那么华东**在1906年的财政收入将达到大约1.4亿银元,约合1亿多白银,而清廷在这一年的收入还不到1.2亿白银。
在旧时空里,清廷在庚子国变之后,对财政、税收进行了改革,收入到是在逐年上升,到了1906年时,财政收入己达到接近2亿白银,但由于这个时代华东**占据了山东、河南,上海等地,因此清廷的收入也大幅的缩水。
不过1906年的财政收入己不能算华东**的正常值,因为现在华东**的地域己包括山东、河南、东北、婆罗洲、上海等地,据财政委初步估算,华东**的正常年财政收入应在2.5-3亿银元之间,因此行政院最终决定,以1907年的**财政收入为基数,在第2个五年周期结束时,财政收入要在此基础上増加一倍。这也就意味着财政收入每年的增涨在20%左右,在不増加税率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增加投资来实现这个目标。
其实在取得了台湾海峡之战结束之后,华东**己确保获得远东战争的胜利,行政院就开始考虑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将进行投资建设的大型项目,而且随着华东**和英法日荷4国的谈判结束,己获得了巨额的赔款,也有足够的建设资金,因此在1906年年底时,最终确定在第2个五年计划内,将上马141个大型项目,其中大型工业项目86个,基础建设项目32个,公共项目15个,其他项目8个。而具体的分布是,山东58个,东北37个,河南23个,婆罗洲12个,上海7个,天津4个。这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奠定了中国工业基础的“141工程”。
而且考虑到华东**和俄国还没有进行谈判,而且基本可以肯定,华东**将会从俄国那里再获得一笔数额巨大的赔款,因此行政院决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地方筹资和银行贷款相结合的方式,优先建立水泥厂、火力发电厂、钢铁厂、机械厂、自来水厂这样五类工厂。这5种工厂基本可以覆盖在工业化初期所最需要的基本产品。虽然这些项目在一五、二五的上马项目中都有,但大型项目的建设周期长,而且在建成投产初期的产能有限,但产品是面对华东**的全面地域,因此摊到每个地方,其实并不多。
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这样五类工厂,银行贷款最高可以达到建设费用的一半,同时青岛方面还可以提供技术指导,联络国外供货商等服务,力求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地区对这些最基本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在旧时空里的建国初期,在全国各地方,几乎只要是大型的城市,都会建有水泥厂、火力发电厂、钢铁厂、机械厂、化工厂这五种工厂,虽然从后来总结的经验来看,由于这些工厂的规模不大,技术水平也不高,而且大量类似的工厂重叠建设,造成了对资源的浪废较大;同时甴于这些工厂的产品竞争力很差,销售的范围也不广,大部份只能保障本地区的使用,只有少数能向周边扩散,因此这些工厂的营业收入有限,有的工厂甚致长期靠国家补贴才能生存,不仅成为国家的负担,也缺乏升级换代资金,并且由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在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之后,除了其中极少数一部份自行完成了升级,或是通过注资、兼并等方式存活下来,但绝大多数都只能破产或被关停。
但也不能否认,这些小工厂在旧时空的中国工业化发展之初,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地方提供了足够的基本必需工业产品,也促进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并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因此总体来,还是利大于弊的。而且如果在事先规划组织得当,还是可以大幅的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