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马案又起迷雾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马新贻一案牵涉到丁日昌的儿子,此事可参见时任太常寺少卿王家璧的奏折。王在奏折中说:"窃臣在陕西所得之传闻者,江苏巡抚丁日昌之予被案,应归马新贻查办,请托不行,致有此变。其子未知曾否到案,仍时往来该抚任所。臣所闻之言止此。闻此言者非臣一人,臣所闻者亦非一人之言。其言时皆相顾叹息,及向根询,则皆畏累不敢尽言。""丁日昌本系矫饰倾险小人,江南大小官员甚多,此事不疑他人,而独指该抚之子,难保尽出无因。""臣愚拟请谕旨,将丁日昌之子原犯案件统交会审大臣,破除情面,秉公查办。"这一天,总督衙门接到一封无头禀帖。禀帖上说,前两江总督马新贻,为江苏巡抚丁日昌的儿子候补道丁蕙蘅派人所杀。事情是这样的--
丁日昌的独生子丁蕙蘅是个花花公子,读书不长进,成天吃喝嫖赌,二十岁了,还没考中秀才。丁日昌急了,给他捐了个生员,指望他能考中举人。考了三次,文章做得狗屁不通,他自己也不想考了。丁日昌九十岁的老母亲疼爱孙子,便对儿子说:"你当了巡抚,荣华富贵,就不替儿子着想?我丁家做官就做到你这一代为止了?"丁日昌是个孝子,又是个慈父,也是个敛财有方的贪官,他有的是贪污来的大量银子,于是又给儿子捐了个监生。因为当时的规定,捐纳者必须具有监生的资格。接着,他又兑上二万两银子,给儿子买了一个候补道。一般人要通过十年寒窗苦读,中举中进士点翰林,当了几年翰苑编修,遇到格外天恩,放出到地方任个知府,再要小心翼翼,加上不断向上司讨好献殷勤,才能指望升个道员。这丁蕙蘅诗书不通,世事不懂,凭着老子来路不清白的银子,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一个候补道的官职,只待哪处道员出缺,他便走马上任,戴起正四品青金石顶戴,穿起八蟒五爪雪雁补子袍服来,升堂理事,颐指气使了。
丁蕙蘅虽然随时都有可能当个正式中级官员,却仍不知修性养德,他嫌住苏州在父亲管束下不方便,便带着妻妾和几个家人在江宁城南秦淮河边金谷塘买了一栋宽敞的带花园的楼房住下来,每天除在家里与妻妾调笑、打牌赌博外,便在酒楼歌场听曲饮酒,在花街柳巷寻欢作乐。
这一天,他来到秦淮河边,踱进了重建不久的媚香楼。这媚香楼是晚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住所,清兵打金陵时毁于兵火,后又恢复。咸丰二年底,太平军进入小天堂,媚香楼再次被烧。同治三年,赵烈文奉曾国藩命整修秦淮河,媚香楼便又应运重建。眼下的媚香楼,比咸丰二年前的旧楼还要华丽数倍,几乎赶上了李香君时代的水平--艳领群芳之首。
丁公子一登楼,鸨母便安排他平日最喜欢的姑娘香玉来陪伴。香玉弹着曲子,陪着丁蕙蘅吃着花酒。正在惬意之时,丁蕙蘅一眼看见一个十七八岁的丽人依偎着一个翩翩少年,从他身边走过去,一股浓烈的香味直呛他的鼻子。丁蕙蘅魂销魄散,忙喊鸨母过来,指着背影问:"那姑娘是谁?""新来的香碧。"鸨母谄笑道,"丁公子喜欢她?""嗯。"丁蕙蘅还在贪婪地呼吸香碧留下的余香,痴痴地望着衣裙摆动的倩影。"你去叫她过来,陪陪我丁大爷吧!""丁公子。"鸨母亲自给丁蕙蘅斟了一杯酒,满脸堆笑地说,"你喜欢她,那还不好说吗!以后叫她来陪你,只是这几天不行。""为什么?"丁公子恼怒起来。
"丁公子。"鸨母紧挨着丁蕙蘅的身边坐下来,媚态十足地说,"你莫生气,这五天里香碧被一个扬州来的富商公子包了,五天后他一走,香碧就是你的人。""不行,你要大爷等五天,大爷会要等死的。"丁蕙蘅心急火燎,恨不得马上就将香碧搂入怀中。"什么富商公子,叫他识相点,早点让出来,否则丁大爷不客气!"鸨母奈不何丁蕙蘅,只得跟那巨商之子商量。那年轻人也是财大气粗、血气方刚,正跟香碧热乎得一刻都不能离,准备以巨资赎身长期相聚,岂肯让出!便气呼呼地出房门,指着丁蕙蘅的脸骂他无理取闹。这下可惹怒了这个衙内。他一挥手,几个恶奴一拥而上,乱拳打了起来。那富商之子酒色过度淘虚了身体,受不了几下便一命呜呼了。丁蕙蘅知道闯下祸了,塞给鸨母二百两银子,要她收殓送回扬州,自己拍拍屁股,偷偷地溜出了江宁。
那扬州富商也只这一个宝贝儿子,虽知死于巡抚公子之手,仗着有钱,他也不肯罢休,一面状告两江总督衙门,一面又暗中送给马新贻五千两银子。马新贻拿着此事为难了:不理嘛,人命关天,富商交接又甚广,江宁不受,他可以上告都察院、大理寺,最后还得追查自己的责任,且五千两银子也得不到;受理嘛,事关丁日昌,这情面如何打得开呢?思来想去,还是受理了。
马新贻叫丁日昌到江宁来,与他商量此事如何办。丁日昌对儿子的作为十分恼恨,他到底要顾及巡抚的体面,不能不做些姿态。最后两人商定:那天打死人的几个家丁各打一百板,选一个充军,赔偿银子一万两,革去丁蕙蘅的候补道之职。扬州富商勉强同意,一场人命案就这样了结了。事平之后,丁蕙蘅回到苏州,丁日昌气得将他狠狠地打了一顿,锁在府里,不准外出。丁日昌奉旨到天津办案后,丁老太太见孙子可怜,便放他出来。丁蕙蘅把一腔仇恨都集中到马新贻身上,于是用重金蓄死士杀马报仇,张文祥就是用三千两银子买下的刺客。
这是马案中又生发出的一团迷雾。曾国藩拿着这张无名禀帖,心头再添一层烦恼。说所告毫无根据吗?丁蕙蘅的家丁在妓院闹事打死人,丁蕙蘅也因此丢了候补道,这是事实。丁日昌也并不隐瞒此事,还专折上奏太后、皇上,承认自己教子不严,请求处分。说张文祥是丁蕙蘅买通的刺客,证据何在?且张文祥的招供中无丝毫涉及此事。丁日昌深受太后器重,在天津办案时对自己支持甚力,这样一桩谋刺总督的大案,没有铁证,怎能轻易牵连到他的头上!
曾国藩不置可否,将无头禀帖依旧封好,派人送到栖霞山,请郑敦谨处理。第二天,禀帖又回到曾国藩手中,郑敦谨批道:"此事须慎而又慎,请老中堂定夺。""这个滑头!"曾国藩苦笑着在心里说。尽管郑敦谨将担子又推了回来,但他的意思还是清楚的,不希望此案涉及到丁日昌头上。这点与曾国藩的想法一致。
如何结束?曾国藩为此苦苦地思索着。特地从山东赶来的马新贻的弟弟马四,天天来督署纠缠,哭着要曾国藩查出主谋。大概是马四在背后又进行了一些活动,这段时期来《京报》接连刊出几封御史的奏折,声言要将此案查个水落石出。山东籍京官联名上疏,振振有词地说,既然刺客说过"养兵千日,用在一朝"的话,显然背后有主使,不查出主谋,无以告慰亡督在天之灵。更令朝廷担忧的是,洋人也在议论此事了。恭王奕䜣来了密函,说洋人嘲笑中国政府无能,案子发生五个多月了,凶手也当场抓获,却迟迟定不了案,令人遗憾。奕䜣敦促曾国藩早日了结马案,免得中外议论纷纷。
曾国藩很为难。有时他想,既然太后放了郑敦谨专程来宁处理此事,不如把千斤担子都推到他身上去。回过头一想又不妥。倘若郑敦谨认真过问此案,他也可能诱出张文祥的招供来,张文祥仍会说自己是湘军的哨长、哥老会的二大爷。湘军中有哥老会,哥老会情形复杂,这些内幕外人并不十分清楚。如果张文祥把这些内幕都掀出来,甚或再添油加醋,捏造些莫须有情节来讨好钦差大臣,保得自身的性命,那就坏了大事。湘军过去攻城略地、消灭长毛的功绩将会蒙上一层浓黑的阴影不说,连湘军唯一留下的人马--长江水师也可能会被解散,自己也可能会遭到意料不到的祸灾。不能把此案的终审推给郑敦谨,要在自己手里尽快结案。
"大人,彭大人、黄军门来访。"傍晚,当曾国藩兀自对着蜡烛枯坐时,亲兵进来禀告。
"请。"话音刚落,彭玉麟、黄翼升一先一后地迈进了门坎。
"涤丈,还在办理公务?"彭玉麟笑着问。
"没有,这一年多来,我夜晚是一点都不能治事了,只能呆坐着,真的是尸位素餐,问心有愧。"曾国藩边说边招呼他们坐下,亲兵献茶毕,退出。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一日,曾氏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上说:"丁雨帅以空青为治目神药,用重价在苏州购得一具,专丁取来,特以见治,厚意可感。视之黑石,大如鸡卵,摇之作水响。据云一石可医七八盲人,只要瞳人尚在眼未封闭者均可复明,但须有良医曾经阅历者乃能取出点注。应否另配他药,渠拟再到苏州请医来治。"据医书所载,空青石中的水确有明目之药效。如明代滕弘著《神农本经会通》对"空青"有这样的注释:"生于铜外,铜精熏,则有空青。其腹中空……破之有浆,绝难得,大者如鸡子,小者如豆子。""《本经》云主青盲耳聋,明目,利七窍。"听说丁中丞送给你老一个水晶墨石,用里面的水点眼睛可使瞎眼复明,真有此事吗?"黄翼升问。
"若真有此事,我的右目不早就复明了?"曾国藩淡淡地笑着,说:"不过丁中丞倒是一片好心,那石头里的水虽不能使瞎眼复明,但一滴到眼中便觉清凉舒服。说不定还是靠了这种水,不然左目现在可能也失明了。""我去请两个洋医生来看看如何?"彭玉麟说。
"算了。我的眼睛就是华佗再世也治不好了,让它去。瞎了也好,瞎了什么都看不到了,眼不见心不烦。"曾国藩苦笑着说。彭、黄二人也苦笑着摇摇头。过一会,他问:"水师近来操练如何?当兵的不打仗,麻烦事更多,只有每日把操练安排紧凑,才可勉强把他们的心拴住。"彭玉麟说:"长江水师违纪犯法的事,近两年来屡禁不绝,吸食鸦片成风,打架斗殴还算是小事一桩,炮船挟带私盐、鸦片时有发生,有的营十天半月难得操练一次。""那个强抢民女,打死发妻的副将抓起来了吗?"曾国藩插话。
"早已抓起来了。"彭玉麟答,"这种事,若不是百姓拦舆告状,他长年驻黄石矶,一手遮天,我们哪里知道!""对这种人决不能手软讲情。雪琴嫉恶如仇,果断强硬,我很赞同。有人说你是彭打铁,其实带兵的人要的就是这种打铁的性格。昌歧,你在这方面软了点。"曾国藩望着黄翼升说,"欧阳平抢民女,这不是第一次了,有人向你告发过,你没有认真过问。""老中堂指教的是。"黄翼升诚恳地说,"我看欧阳打仗也还行,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他也没当一回事。若是上次说重点,他或许也不至于下毒手打死多年共患难的妻子。""是的呀,先是宽容,结果反而害了他。我们带兵的将领,就好比管子弟的父兄,只宜严,不能宽,这就是爱之以其道。"曾国藩说,又问:"欧阳平如何处置?""看来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彭玉麟坚决地说。
"我也同意,但他是副将,非比寻常武职人员,各项证据都要充分,还要他自己签字画押。"曾国藩说。稍停一会,他以沉重的心情感叹,"历史上任何一种军队,不怕他组建之初是如何的纪律森严,以后又是如何的战功辉煌,时间一久,必定滋生暮气,直到腐烂败坏。前代不说,本朝的八旗兵、绿营,当初都是英勇善战的军队,入关统一全国以及平定三藩叛乱,都是靠的他们,后来不行了,但他们的威风至少还维持过几十年。我在衡州练勇之初,曾希望湘军不蹈八旗兵和绿营的覆辙,谁知打下江宁后就不能再用了,不得已十成裁去八成,留下水师这支军队,我寄予很大希望,愿他们成为抵御外侮的柱石长城,不想它也不争气。"彭玉麟、黄翼升一齐说:"是我们辜负厚望,没有把水师整顿好。""这是气数使然,不能怪你们。"曾国藩轻轻地缓慢地说着,心中似有满腹苦恼要倒出来,但终于没有吐出。"二位今夜来有何事?""涤丈,长江水师发现了哥老会。""水师也有哥老会!"曾国藩惊讶地打断彭玉麟的话,他最担心的就是此事,最怕的也是此事。申名标当年哗变,险成大祸,就是有哥老会在暗中串通唆使。审讯中还得知哥老会组织严密,更令他又怒又惧,所以霆军查出来的一百多个哥老会成员全被处以斩首。总以为如此严厉的镇压,能收到斩草除根的效果,岂料它竟在水师中复出。
"黄军门,你把详细情况对涤丈谈谈。""前些日子瓜州总兵孙昌国在仪征巡视。一天傍晚,他微服到附近村镇散步,见一家小酒店坐着三个水师官兵,边喝酒边交头接耳,行为鬼祟。他于是也要了一杯酒,坐在一旁装着喝酒的样子仔细听。说的什么大半没听清楚,只听到说申名标被杀,张文祥眼看要剐,我们袍哥又要倒霉了。还说我们袍哥杀不尽斩不绝,到时我们劫法场。孙昌国一听,肯定他们是哥老会的,大怒,当时就派人将这三人抓了起来。一问,都是军官,一个千总,一个把总,一个外委把总。""他们要劫法场?"曾国藩惊问,"是要劫杀张文祥的法场?""审讯他们时,他们先不承认,后熬不过棍棒承认了,是劫张文祥的法场。不过,他们又说喝醉了酒,胡说八道的。"黄翼升答。
彭玉麟说:"这是一件很大的事,它比欧阳平杀妻要严重得多,故特来禀报,请示如何处理。""这三个人呢?现关在哪里?""关在瓜州总兵衙门。"黄翼升答。
"明天全部押到我这里来,我要亲自审讯!"真是山火未熄,宅火又起,而这把火烧的又是他一生心血经营的宅院。
****************
这不是一般的案子,决不能张扬出去,曾国藩决定采取单个隔离的方式审讯。
先押进来的是一个把总,他的双手被绑在背后,进门后低头站着,面孔冷漠,一声不吭。
"跪下!"一旁的戈什哈喝道,说着便是一脚扫去,那把总面朝地倒了下去,额头磕在砖地上,发出沉重的响声。戈什哈跨前一步,将他衣后领猛地一提,那人被抓了起来,木头似的立着,面孔依旧漠然。戈什哈又猛地将他肩膀一压,他身不由己地跪了下来。刚才戈什哈这一扫一抓一压的三个连贯动作,便是清末衙门通行的给犯人的见面礼。
"你叫什么名字?"曾国藩板起脸,声音喑哑,跟昔日声震屋瓦的宏亮嗓音相比,已判若两人。
"文兼武。"文把总瓮声瓮气地回答,像是不服气。
"你是哥老会的?"曾国藩单刀直入。
"不是。"回答很干脆。
"既不是哥老会的,为何自称袍哥?"曾国藩抓住要害逼问。
文兼武愣了一下,说"弟兄们都是这么互相称呼的,大家都以为这样亲切。" "你认识申名标?"
"不认识。"
"认识张文祥?"
"也不认识。"
"那你为何要劫法场?"曾国藩心想:莫非孙昌国真的抓错了人?
"卑职喝多了酒,说话失了分寸。弟兄们都对张文祥佩服,说他是条好汉。既然是好汉,就会有别的好汉劫法场。《水浒传》里讲蔡九知府冤杀宋公明,便有梁山好汉来劫法场。""胡说八道!"曾国藩拍了一下案桌,"这张文祥是个死有余辜的罪犯,你们为何佩服他?"文兼武并没有被这一声拍吓倒,他稍停一会,居然回答说:"弟兄们一佩服他的胆量。想那马制军乃一品大员,八面威风,张文祥敢在校场之中,万目之下公然行刺,这要多大的胆量才行!二佩服他一人做事一人当,既不逃命,又不牵连别人。这样的好汉,当兵的谁不佩服?"曾国藩为官三十年,为湘勇统帅十余年,一个小小的犯罪把总,竟然敢在他的面前面不改色,从容辩解,这还是第一次遇到。他也不由得暗中佩服文兼武的胆量。"怪不得他口口声声称赞张文祥,这小子看来也是一个不要命的。"他心里想。
"带下去!"曾国藩对着门口高喊。一个戈什哈进来,将文兼武押了下去。
第二个押上来的是千总任高升。他刚一迈进门坎,便双膝跪地,痛哭流涕地高喊:"老中堂,你饶了我吧!我什么都说出来,只求你不杀头。""我不杀你,你说吧!"曾国藩鄙夷地望了他一眼,冷冷地说。
"老中堂说话算数?"任高升抹去眼泪问。
"你这是什么意思!本督一生从不说假话。"曾国藩扬起头,摆起大学士、总督大人的款式来。
"老中堂能给我写个字据吗?"任高升仰起脸,试探着问。
"这是一个老练油滑的兵痞!"曾国藩心想。他突然作色道:"你好大的狗胆,竟然敢要本督给你立字据。你不招供,本督不勉强,给我拉出去!"立刻就有一个戈什哈横眉冷眼地过来,抓起跪在地上的任高升就要往外拖。
"老中堂大人,卑职该死,卑职狗胆包天,求老中堂大人饶恕,卑职全都招供。"任高升死劲将头向砖块上磕去,磕得鲜血直流,高低不肯起身。
"好吧,你从实招来。"曾国藩挥手。戈什哈出去了,门被重新关上。
任高升用前袖抹去满脸的血,带着哭腔说:"我们三人都参加了哥老会,我们那天喝多了酒,说的话都是放狗屁。说什么劫法场之类,都是让两杯酒给灌晕了头,互相吹牛皮逞好汉,其实都是假的。老中堂杀刺客,我们哪里敢去劫法场。" "你这个千总管多少人?"
"管二百五十人。"
"有多少人参加了哥老会,你知道吗?"任高升想了想,说:"有五六十个人。"曾国藩吃了一惊,二百五十人中就有五六十个,四成占一成,这还了得!如果每个营都这样,二万水师中不就有五千哥老会!
"你们与申名标有什么联系?""我和申名标从前都是鲍提督手下庆字营的人,申名标当营官,我当哨官。霆军中有一部分人是从四川来的,哥老会在四川很盛行。这些四川人有的早加入了哥老会,后来申名标也参加了。他有本事,大家推他为大哥,他把我也拉进去了。后来闹饷,很多弟兄被杀,我和申名标等十几个弟兄逃了出来。我无处谋生,就改了个名字投了水师。申名标后来上了天目山,在法华寺削了发,以和尚的身份继续哥老会的活动。一年之中,也要打发人与我们联系两三次,还要我们动员弟兄们参加。前不久有个小兄弟偷偷对我说,申名标被人杀了,怀疑法华寺的哥老会破获了,但为何又只杀他一人,其它人都未动,弟兄们都很奇怪。""你认识张文祥吗?"曾国藩问。
"不认识。"任高升摇摇头。曾国藩疑惑了:这张文祥到底是不是哥老会的?若是,为何任高升不认识他;若不是,他说的申名标在庆字营发展哥老会众一事,又与任说相同。曾国藩摇摇头,这里面的事情真太难思议了。
第三个押上来的是外委把总焦开积。曾国藩见此人长得有几分清秀斯文,像是读过书的样子。焦开积进门后,在曾国藩的面前跪下来,头低着,只是不说话。
"来人!"曾国藩喊。戈什哈应声而进。
"给他松绑。"
焦开积惊奇地抬起头来。戈什哈拿刀将他手上的粗麻绳割断。
"起来。"曾国藩语气和缓地命令,指了指面前的条凳,"坐到那里去。"焦开积愈加惊奇,忙说:"卑职有罪,卑职不敢。""坐下!"曾国藩的语气生硬起来,"坐下好好招供。" 焦开积只得遵命坐下。
"焦开积!"曾国藩以左目一线余光,再一次将这个外委把总细细打量一番。焦开积挺拔瘦劲的身材使他满意:是一个武官的料子!
"卑职在!"焦开积又站起。
"坐下吧!今年多大年纪了?娶妻了吗?"曾国藩问,犹如一个和气的长者在关怀着晚辈。
"回老中堂的话,卑职今年二十八岁,未曾娶妻。"焦开积坐在条凳上,音色洪亮地回答,他十分感激总督大人对他破格的以礼相待。进门之前,他知今番必死无疑,横竖都是一死,不如死得英雄,决不牵连别人。现在,他见曾国藩的态度完全不是他所设想的,他又改变了主意,不如干脆把心中的话,趁此机会,向这位前湘军统帅一吐为快,倘若能得到他的谅解,也是为弟兄们造一大福。
"听你的口音,像是湖南人。"曾国藩问,脸上有一丝浅浅的笑容。
"卑职是道州人。"
"你读过书吗?"
"小时候读过两年私塾。"
"你既读过私塾,当知你们道州出了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曾国藩说,犹如塾师在考问学生。
"大人说的是濂溪先生吗?"焦开积对自己的回答没有十分把握。
"正是。"曾国藩高兴地说,"他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爱莲说》,你读过吗?""读过。"焦开积轻松地回答。
"《爱莲说》称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你理解这两句话吗?"曾国藩盯着这个年轻的外委把总,右手又习惯地梳理起白多黑少的长须。
"我记得小时听先生讲过,这是莲花的可贵品格,它生在淤泥之中而身骨清白,不受污染。濂溪先生要世人都向莲花这种品格学习,卑职自小起也知自爱。""好,知道就好。"曾国藩放下抚须的手,头微微向前倾斜,问:"莲花出淤泥而不受污染,你身为堂堂长江水师的军官,身处清白之地,为何不自爱而要参加哥老会?本督见你略知诗书,是个人才,不忍心看着你自己毁了自己。你现在不要把本督看成上司,看成是在审判你的两江总督,你把本督看作是你的叔伯,你的发蒙塾师,把你为何要加入哥老会的想法都说出来,说得好,本督不治你的罪,还可免去你那些加入哥老会的袍哥们的罪,如何?"焦开积听了这番话,心中感到温暖,对于坐在对面的这个大人物,焦开积只在同治元年刚投水师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船上远远地见过。那时曾国藩驻节安庆,水师奉命东下打江宁,他亲自到南门码头为彭玉麟、杨岳斌送行。十八岁的焦开积当时不仅把曾国藩当成神灵,也把湘军水师看成是了不得的英雄军队。焦开积认真操练,奋勇打仗,头脑灵活,又识得字,很快便由普通勇丁升为什长、哨长,到了打下江宁时,他已是参将衔花翎即补游击,奉旨以游击不论推题、缺出先行补授。不久,湘军大批裁减,陆师裁去十之八九,多少记名提督、记名总兵以及提督衔、总兵衔、副将衔的人都裁撤回家当老百姓,湘军一片混乱。水师还算好,只裁去十之二三,大部分都留了下来,后来又被朝廷列为经制之师。水师定制一万二千人,实际人数近二万。官员有限,彭玉麟大衔借补小缺的主意恩准后,焦开积便以参将衔即补游击,授了个外委把总,虽然降了五级,还算是个幸运者,许多人都眼红他。
在水师日久,焦开积逐渐看出,随着战功的扩大,水师内部日渐腐败起来,军营里一切坏的习气,水师不仅全兼足备,而且大有发展。当官的欺压当兵的,强者凌辱弱者,比比皆是。当兵的最怕打仗输了同伴不救援,绿营此风甚烈。曾国藩建湘军之初,鉴于绿营这种恶习,曾以斩金松龄之首来力矫弊病。湘军初建的那几年,的确败不相救的情形较少。尤其是水师,在彭、杨率领下,更注意互相帮助。到了咸丰末年,湘军中这种好风气已所存不多了,见死不救,临阵各顾各则成为普遍现象。这时,哥老会在湘军中应运发展。刚开始时都是一些处于低下地位的勇丁参加,他们在营哨中拜把结兄弟,提出"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的口号,并以此作为严格的会规。这种团结起来的力量维护了弱者的利益。尤其是在打仗时,凡是哥老会的人都结成一伙,胜则挽手向前,败则抵死相救。
在一次战斗中,焦开积驾着一条小舢板冲进太平军船队,结果被团团包围,眼看就要面临灭顶之灾。正在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赶紧驾了一条舢板冲了进来,紧接着有十几条舢板也冲了进来,拚死拚命地把焦开积抢出。死里逃生,焦开积分外感激那个朋友。朋友告诉他,是哥老会的袍哥们帮的忙。从那以后,焦开积参加了哥老会。在以后的战斗中,他靠着袍哥们的帮助,几次逢凶化吉。哥老会的力量逐渐强大,当官的也必须依靠哥老会才能站得住脚,不少将领也入了会。后来湘军陆师裁撤,不少袍哥在外流浪惯了,不愿回原籍,便以哥老会为组织,成团成伙地流落各地。在这种形势下,水师里的哥老会很快发展起来。大家说:"在江湖上混,朝廷靠不住,要靠我们自己捏合起来。"曾国藩听了焦开积这段陈述,心中甚是不快。哥老会在他亲手创建的湘军中活动如此猖獗,这是他所没有料到的。
"焦开积,你刚才说也有不少军官加入了哥老会,你听说过最大的官职是多大?""老中堂,我也只是道听途说,不一定准确,说出来你老莫见怪。""你说吧,不管是谁都不要紧。""我听说哥老会后来在吉字营中人数最多,萧孚泗、李臣典、朱南桂、熊登武等人都入过,只是瞒着九帅一人。"曾国藩大吃一惊。萧孚泗等人都参加过哥老会,这怎么可能呢?见曾国藩满脸惊愕怀疑,焦开积索性把这个秘密全部揭露:"老中堂,你可能还不知道,萧军门现在虽家居湘乡,他手里仍控制着几千哥老会。袍哥们都说:国家多事,洋人强梁,皇上又年幼,老中堂又体弱,说不定不久天下又要大乱,那时还要我们哥老会出来收拾危局。""一派胡言乱语!"曾国藩骂道,不过声音微弱,显得有气无力。
焦开积被戈什哈带走了。曾国藩心里有一种大不祥的预感:这些星散各地的湘军旧部,很有可能会在某一天重新聚集在一起,昔日保护朝廷渡过难关的功臣,将翻脸成为反抗朝廷的叛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当然,曾国藩想,在他活着的时候,这种事情决不会发生,只能在他的死后出现,但即使是死后,他也决不能容忍。真的发生那种事,他的子孙都会被斩尽杀绝,他和他的父、祖的坟墓都会被挖掘,尸体将会被鞭挞焚毁,一切称颂他的文字都得改写,他将永远遭后世唾骂,遗臭万年。而现在其人已众多,其势已蔓延,既无法劝告他们改邪归正,更不能公开镇压。"哎,这或许是气数使然!"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重复这一句他近来常想起的话。
他草草结束这场对哥老会劫法场大案的审讯,并吩咐彭玉麟、黄翼升不要给他们任何处置,今后在水师中也不要再提起哥老会的事。
**********************
通过这次审讯,曾国藩愈加看出张文祥这个神秘人物的背景非比一般,必须从速判决,否则随时都有不测之变发生。
钦差大臣郑敦谨也从栖霞山回到江宁城内。这个以精于岐黄著称的刑部尚书,历官三十余年,对世事人情的洞明毫不逊于他的医术。他从慈禧太后并不急着催他出京,窥视出朝廷对此事的微妙态度,又从沿途以及到江宁后所听到的各种传闻中,隐约察觉到此案的复杂棘手。提审张文祥后,他一眼就看出刺客是个少见的顽梗之徒,此种人极不易对付。因此,他借口病未痊愈,每天只在江宁藩司衙门读书写字,修身养性。关于马案的一切,他都以曾国藩的意见为意见,用极为恳切谦虚的态度,将处理这桩奇案的担子完全压在曾国藩一人的肩上,为应付日后的麻烦,狡猾地留下一条退路。
曾国藩对郑敦谨的用心洞若观火,但这对他有利。他开始构思结案的奏报。张文祥的供词无疑不能上奏,涉及到马新贻的言辞也须小心,至于勾通回部的传闻,更是牵涉到朝廷大计,丁蕙蘅谋杀一说,又与丁日昌搅在一起。所有这些,都不能触及一字,否则将贻患无穷。如何措词呢?他亲拟的奏章成百上千,惟独这篇难以下手。
"大人,我和叔耘商量,决定把马制军这个案子查个水落石出。"吴汝纶推门进来,后面跟着薛福成。
"你们有新发现?"曾国藩问,并招呼他们坐下。
"没有。"吴汝纶答。
"你们有什么法子可以查个水落石出?""我们两人想好了,决定微服私访。"薛福成说。案子的重大,案情的迷蒙,牵涉面的深广,吸引着这两个涉世不深又正直有事业心的热血青年。他们极为敬佩铁面无私的包公,想学习他的品格,摹仿他的方式来侦破马案,不管此案涉及到何人的头上,哪怕真的是醇郡王主谋也不在乎!
"微服私访?"曾国藩的嘴角边露出微微一笑。"你们打算从哪里访起?""大人,这个案子目前暴露的疑点很多,只要认真查,自有下手之处。"心直口快的吴汝纶立即接话,"张文祥的'养兵千日,用在一朝'的话已说得很明白,他是受人指使的,而且此话已由魁将军上奏太后、皇上,又公之于《京报》,普天下都知道。倘若这背后的指使者不查出,如何向世人作交代?"曾国藩沉吟不语。这几句话的确打中了要害,没有查出幕后指派人,能叫结案吗?
"卑职想,从现在所得到的线索来看,幕后的人不外乎这几个。"吴汝纶扳起指头数着,"浙江海盗龙启云,法华寺的和尚圆灯,丁中丞的公子丁蕙蘅。""还有,"薛福成补充,"京师的醇郡王!"曾国藩微微一怔,随即在心里作出决定:必须制止他们的荒唐之举!
"不必你们再去微服私访,马制军这个案子我已经查清楚了。"曾国藩严肃地指出。
"查清楚了?"吴汝纶惊奇地睁大眼睛。
"幕后指使者是谁?"薛福成忙问。
"指派张文祥谋刺马榖山的人,就是十恶不赦的江洋大盗龙启云!""真的是他!证据呢?"吴汝纶觉得奇怪,他以为张文祥多半是丁蕙蘅重金买通的死士。
"还要什么别的证据呢?证据就是张文祥自己的招供。"曾国藩显然被这个问题问得不悦,他以斩钉截铁的口气公布,"张文祥乃漏网长毛,与马榖山既有前仇,又有新怨,复受海盗龙启云收买,遂以死行刺。案情就是这样清清楚楚的,你们不必再节外生枝了。"吴、薛二人扫兴退出。屋子里,曾国藩倒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刚才还迟疑不能落笔的奏报,被他们这么一逼,不就逼出来了吗?他很快草拟了一份奏稿,派人送给郑敦谨过目。郑敦谨看完后没有改动一个字,当夜便送回来。第二天,这份奏章便以刑部尚书和两江总督会衔的名义拜发。
半个月后上谕下达,张文祥凌迟处死。临刑前,马新贻的弟弟马四买通刽子手,要他们在张文祥的身上割三百六十刀,才让他断气。杀张文祥的那一天,围观的百姓达数万之多,两个刽子手像剔鱼鳞似的从张文祥的全身取下一块块血淋淋的肉来,张文祥至死没有哼过一声。这真是个天底下独一无二的硬汉子!围观的百姓无一不在心里为之惋惜,发出赞叹。郐子手行刑后,马四又操起一把牛耳尖刀,划开张文祥的胸膛,取出心脏来,在马新贻的灵前祭奠。
马四的这个举动引起曾国藩的深思:马家对张文祥有着深仇大恨,这幕后操纵者实际上并没有查出来,倘若今后遇到什么机会,马家对此案提出疑问,那又多出一些麻烦。再说,马新贻的先世也很可能是回民,目前陕甘新疆回民正在闹事,如果让他们抓住马案做借口要挟朝廷,于国家安定亦大不利,必须给马新贻身后以破格之荣,方可堵住西北回民之口。曾国藩想到这里,又给朝廷拟一奏稿,请赠马新贻太子太保,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并请在原籍菏泽及江宁、安庆、杭州、海塘等立功之地建专祠。郑敦谨照例同意,于是又会衔上报,朝廷一概照准。
有清一代空前绝后的谋刺总督案,就这样宣告了结。
马新贻一案牵涉到丁日昌的儿子,此事可参见时任太常寺少卿王家璧的奏折。王在奏折中说:"窃臣在陕西所得之传闻者,江苏巡抚丁日昌之予被案,应归马新贻查办,请托不行,致有此变。其子未知曾否到案,仍时往来该抚任所。臣所闻之言止此。闻此言者非臣一人,臣所闻者亦非一人之言。其言时皆相顾叹息,及向根询,则皆畏累不敢尽言。""丁日昌本系矫饰倾险小人,江南大小官员甚多,此事不疑他人,而独指该抚之子,难保尽出无因。""臣愚拟请谕旨,将丁日昌之子原犯案件统交会审大臣,破除情面,秉公查办。"这一天,总督衙门接到一封无头禀帖。禀帖上说,前两江总督马新贻,为江苏巡抚丁日昌的儿子候补道丁蕙蘅派人所杀。事情是这样的--
丁日昌的独生子丁蕙蘅是个花花公子,读书不长进,成天吃喝嫖赌,二十岁了,还没考中秀才。丁日昌急了,给他捐了个生员,指望他能考中举人。考了三次,文章做得狗屁不通,他自己也不想考了。丁日昌九十岁的老母亲疼爱孙子,便对儿子说:"你当了巡抚,荣华富贵,就不替儿子着想?我丁家做官就做到你这一代为止了?"丁日昌是个孝子,又是个慈父,也是个敛财有方的贪官,他有的是贪污来的大量银子,于是又给儿子捐了个监生。因为当时的规定,捐纳者必须具有监生的资格。接着,他又兑上二万两银子,给儿子买了一个候补道。一般人要通过十年寒窗苦读,中举中进士点翰林,当了几年翰苑编修,遇到格外天恩,放出到地方任个知府,再要小心翼翼,加上不断向上司讨好献殷勤,才能指望升个道员。这丁蕙蘅诗书不通,世事不懂,凭着老子来路不清白的银子,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一个候补道的官职,只待哪处道员出缺,他便走马上任,戴起正四品青金石顶戴,穿起八蟒五爪雪雁补子袍服来,升堂理事,颐指气使了。
丁蕙蘅虽然随时都有可能当个正式中级官员,却仍不知修性养德,他嫌住苏州在父亲管束下不方便,便带着妻妾和几个家人在江宁城南秦淮河边金谷塘买了一栋宽敞的带花园的楼房住下来,每天除在家里与妻妾调笑、打牌赌博外,便在酒楼歌场听曲饮酒,在花街柳巷寻欢作乐。
这一天,他来到秦淮河边,踱进了重建不久的媚香楼。这媚香楼是晚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住所,清兵打金陵时毁于兵火,后又恢复。咸丰二年底,太平军进入小天堂,媚香楼再次被烧。同治三年,赵烈文奉曾国藩命整修秦淮河,媚香楼便又应运重建。眼下的媚香楼,比咸丰二年前的旧楼还要华丽数倍,几乎赶上了李香君时代的水平--艳领群芳之首。
丁公子一登楼,鸨母便安排他平日最喜欢的姑娘香玉来陪伴。香玉弹着曲子,陪着丁蕙蘅吃着花酒。正在惬意之时,丁蕙蘅一眼看见一个十七八岁的丽人依偎着一个翩翩少年,从他身边走过去,一股浓烈的香味直呛他的鼻子。丁蕙蘅魂销魄散,忙喊鸨母过来,指着背影问:"那姑娘是谁?""新来的香碧。"鸨母谄笑道,"丁公子喜欢她?""嗯。"丁蕙蘅还在贪婪地呼吸香碧留下的余香,痴痴地望着衣裙摆动的倩影。"你去叫她过来,陪陪我丁大爷吧!""丁公子。"鸨母亲自给丁蕙蘅斟了一杯酒,满脸堆笑地说,"你喜欢她,那还不好说吗!以后叫她来陪你,只是这几天不行。""为什么?"丁公子恼怒起来。
"丁公子。"鸨母紧挨着丁蕙蘅的身边坐下来,媚态十足地说,"你莫生气,这五天里香碧被一个扬州来的富商公子包了,五天后他一走,香碧就是你的人。""不行,你要大爷等五天,大爷会要等死的。"丁蕙蘅心急火燎,恨不得马上就将香碧搂入怀中。"什么富商公子,叫他识相点,早点让出来,否则丁大爷不客气!"鸨母奈不何丁蕙蘅,只得跟那巨商之子商量。那年轻人也是财大气粗、血气方刚,正跟香碧热乎得一刻都不能离,准备以巨资赎身长期相聚,岂肯让出!便气呼呼地出房门,指着丁蕙蘅的脸骂他无理取闹。这下可惹怒了这个衙内。他一挥手,几个恶奴一拥而上,乱拳打了起来。那富商之子酒色过度淘虚了身体,受不了几下便一命呜呼了。丁蕙蘅知道闯下祸了,塞给鸨母二百两银子,要她收殓送回扬州,自己拍拍屁股,偷偷地溜出了江宁。
那扬州富商也只这一个宝贝儿子,虽知死于巡抚公子之手,仗着有钱,他也不肯罢休,一面状告两江总督衙门,一面又暗中送给马新贻五千两银子。马新贻拿着此事为难了:不理嘛,人命关天,富商交接又甚广,江宁不受,他可以上告都察院、大理寺,最后还得追查自己的责任,且五千两银子也得不到;受理嘛,事关丁日昌,这情面如何打得开呢?思来想去,还是受理了。
马新贻叫丁日昌到江宁来,与他商量此事如何办。丁日昌对儿子的作为十分恼恨,他到底要顾及巡抚的体面,不能不做些姿态。最后两人商定:那天打死人的几个家丁各打一百板,选一个充军,赔偿银子一万两,革去丁蕙蘅的候补道之职。扬州富商勉强同意,一场人命案就这样了结了。事平之后,丁蕙蘅回到苏州,丁日昌气得将他狠狠地打了一顿,锁在府里,不准外出。丁日昌奉旨到天津办案后,丁老太太见孙子可怜,便放他出来。丁蕙蘅把一腔仇恨都集中到马新贻身上,于是用重金蓄死士杀马报仇,张文祥就是用三千两银子买下的刺客。
这是马案中又生发出的一团迷雾。曾国藩拿着这张无名禀帖,心头再添一层烦恼。说所告毫无根据吗?丁蕙蘅的家丁在妓院闹事打死人,丁蕙蘅也因此丢了候补道,这是事实。丁日昌也并不隐瞒此事,还专折上奏太后、皇上,承认自己教子不严,请求处分。说张文祥是丁蕙蘅买通的刺客,证据何在?且张文祥的招供中无丝毫涉及此事。丁日昌深受太后器重,在天津办案时对自己支持甚力,这样一桩谋刺总督的大案,没有铁证,怎能轻易牵连到他的头上!
曾国藩不置可否,将无头禀帖依旧封好,派人送到栖霞山,请郑敦谨处理。第二天,禀帖又回到曾国藩手中,郑敦谨批道:"此事须慎而又慎,请老中堂定夺。""这个滑头!"曾国藩苦笑着在心里说。尽管郑敦谨将担子又推了回来,但他的意思还是清楚的,不希望此案涉及到丁日昌头上。这点与曾国藩的想法一致。
如何结束?曾国藩为此苦苦地思索着。特地从山东赶来的马新贻的弟弟马四,天天来督署纠缠,哭着要曾国藩查出主谋。大概是马四在背后又进行了一些活动,这段时期来《京报》接连刊出几封御史的奏折,声言要将此案查个水落石出。山东籍京官联名上疏,振振有词地说,既然刺客说过"养兵千日,用在一朝"的话,显然背后有主使,不查出主谋,无以告慰亡督在天之灵。更令朝廷担忧的是,洋人也在议论此事了。恭王奕䜣来了密函,说洋人嘲笑中国政府无能,案子发生五个多月了,凶手也当场抓获,却迟迟定不了案,令人遗憾。奕䜣敦促曾国藩早日了结马案,免得中外议论纷纷。
曾国藩很为难。有时他想,既然太后放了郑敦谨专程来宁处理此事,不如把千斤担子都推到他身上去。回过头一想又不妥。倘若郑敦谨认真过问此案,他也可能诱出张文祥的招供来,张文祥仍会说自己是湘军的哨长、哥老会的二大爷。湘军中有哥老会,哥老会情形复杂,这些内幕外人并不十分清楚。如果张文祥把这些内幕都掀出来,甚或再添油加醋,捏造些莫须有情节来讨好钦差大臣,保得自身的性命,那就坏了大事。湘军过去攻城略地、消灭长毛的功绩将会蒙上一层浓黑的阴影不说,连湘军唯一留下的人马--长江水师也可能会被解散,自己也可能会遭到意料不到的祸灾。不能把此案的终审推给郑敦谨,要在自己手里尽快结案。
"大人,彭大人、黄军门来访。"傍晚,当曾国藩兀自对着蜡烛枯坐时,亲兵进来禀告。
"请。"话音刚落,彭玉麟、黄翼升一先一后地迈进了门坎。
"涤丈,还在办理公务?"彭玉麟笑着问。
"没有,这一年多来,我夜晚是一点都不能治事了,只能呆坐着,真的是尸位素餐,问心有愧。"曾国藩边说边招呼他们坐下,亲兵献茶毕,退出。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一日,曾氏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上说:"丁雨帅以空青为治目神药,用重价在苏州购得一具,专丁取来,特以见治,厚意可感。视之黑石,大如鸡卵,摇之作水响。据云一石可医七八盲人,只要瞳人尚在眼未封闭者均可复明,但须有良医曾经阅历者乃能取出点注。应否另配他药,渠拟再到苏州请医来治。"据医书所载,空青石中的水确有明目之药效。如明代滕弘著《神农本经会通》对"空青"有这样的注释:"生于铜外,铜精熏,则有空青。其腹中空……破之有浆,绝难得,大者如鸡子,小者如豆子。""《本经》云主青盲耳聋,明目,利七窍。"听说丁中丞送给你老一个水晶墨石,用里面的水点眼睛可使瞎眼复明,真有此事吗?"黄翼升问。
"若真有此事,我的右目不早就复明了?"曾国藩淡淡地笑着,说:"不过丁中丞倒是一片好心,那石头里的水虽不能使瞎眼复明,但一滴到眼中便觉清凉舒服。说不定还是靠了这种水,不然左目现在可能也失明了。""我去请两个洋医生来看看如何?"彭玉麟说。
"算了。我的眼睛就是华佗再世也治不好了,让它去。瞎了也好,瞎了什么都看不到了,眼不见心不烦。"曾国藩苦笑着说。彭、黄二人也苦笑着摇摇头。过一会,他问:"水师近来操练如何?当兵的不打仗,麻烦事更多,只有每日把操练安排紧凑,才可勉强把他们的心拴住。"彭玉麟说:"长江水师违纪犯法的事,近两年来屡禁不绝,吸食鸦片成风,打架斗殴还算是小事一桩,炮船挟带私盐、鸦片时有发生,有的营十天半月难得操练一次。""那个强抢民女,打死发妻的副将抓起来了吗?"曾国藩插话。
"早已抓起来了。"彭玉麟答,"这种事,若不是百姓拦舆告状,他长年驻黄石矶,一手遮天,我们哪里知道!""对这种人决不能手软讲情。雪琴嫉恶如仇,果断强硬,我很赞同。有人说你是彭打铁,其实带兵的人要的就是这种打铁的性格。昌歧,你在这方面软了点。"曾国藩望着黄翼升说,"欧阳平抢民女,这不是第一次了,有人向你告发过,你没有认真过问。""老中堂指教的是。"黄翼升诚恳地说,"我看欧阳打仗也还行,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他也没当一回事。若是上次说重点,他或许也不至于下毒手打死多年共患难的妻子。""是的呀,先是宽容,结果反而害了他。我们带兵的将领,就好比管子弟的父兄,只宜严,不能宽,这就是爱之以其道。"曾国藩说,又问:"欧阳平如何处置?""看来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彭玉麟坚决地说。
"我也同意,但他是副将,非比寻常武职人员,各项证据都要充分,还要他自己签字画押。"曾国藩说。稍停一会,他以沉重的心情感叹,"历史上任何一种军队,不怕他组建之初是如何的纪律森严,以后又是如何的战功辉煌,时间一久,必定滋生暮气,直到腐烂败坏。前代不说,本朝的八旗兵、绿营,当初都是英勇善战的军队,入关统一全国以及平定三藩叛乱,都是靠的他们,后来不行了,但他们的威风至少还维持过几十年。我在衡州练勇之初,曾希望湘军不蹈八旗兵和绿营的覆辙,谁知打下江宁后就不能再用了,不得已十成裁去八成,留下水师这支军队,我寄予很大希望,愿他们成为抵御外侮的柱石长城,不想它也不争气。"彭玉麟、黄翼升一齐说:"是我们辜负厚望,没有把水师整顿好。""这是气数使然,不能怪你们。"曾国藩轻轻地缓慢地说着,心中似有满腹苦恼要倒出来,但终于没有吐出。"二位今夜来有何事?""涤丈,长江水师发现了哥老会。""水师也有哥老会!"曾国藩惊讶地打断彭玉麟的话,他最担心的就是此事,最怕的也是此事。申名标当年哗变,险成大祸,就是有哥老会在暗中串通唆使。审讯中还得知哥老会组织严密,更令他又怒又惧,所以霆军查出来的一百多个哥老会成员全被处以斩首。总以为如此严厉的镇压,能收到斩草除根的效果,岂料它竟在水师中复出。
"黄军门,你把详细情况对涤丈谈谈。""前些日子瓜州总兵孙昌国在仪征巡视。一天傍晚,他微服到附近村镇散步,见一家小酒店坐着三个水师官兵,边喝酒边交头接耳,行为鬼祟。他于是也要了一杯酒,坐在一旁装着喝酒的样子仔细听。说的什么大半没听清楚,只听到说申名标被杀,张文祥眼看要剐,我们袍哥又要倒霉了。还说我们袍哥杀不尽斩不绝,到时我们劫法场。孙昌国一听,肯定他们是哥老会的,大怒,当时就派人将这三人抓了起来。一问,都是军官,一个千总,一个把总,一个外委把总。""他们要劫法场?"曾国藩惊问,"是要劫杀张文祥的法场?""审讯他们时,他们先不承认,后熬不过棍棒承认了,是劫张文祥的法场。不过,他们又说喝醉了酒,胡说八道的。"黄翼升答。
彭玉麟说:"这是一件很大的事,它比欧阳平杀妻要严重得多,故特来禀报,请示如何处理。""这三个人呢?现关在哪里?""关在瓜州总兵衙门。"黄翼升答。
"明天全部押到我这里来,我要亲自审讯!"真是山火未熄,宅火又起,而这把火烧的又是他一生心血经营的宅院。
****************
这不是一般的案子,决不能张扬出去,曾国藩决定采取单个隔离的方式审讯。
先押进来的是一个把总,他的双手被绑在背后,进门后低头站着,面孔冷漠,一声不吭。
"跪下!"一旁的戈什哈喝道,说着便是一脚扫去,那把总面朝地倒了下去,额头磕在砖地上,发出沉重的响声。戈什哈跨前一步,将他衣后领猛地一提,那人被抓了起来,木头似的立着,面孔依旧漠然。戈什哈又猛地将他肩膀一压,他身不由己地跪了下来。刚才戈什哈这一扫一抓一压的三个连贯动作,便是清末衙门通行的给犯人的见面礼。
"你叫什么名字?"曾国藩板起脸,声音喑哑,跟昔日声震屋瓦的宏亮嗓音相比,已判若两人。
"文兼武。"文把总瓮声瓮气地回答,像是不服气。
"你是哥老会的?"曾国藩单刀直入。
"不是。"回答很干脆。
"既不是哥老会的,为何自称袍哥?"曾国藩抓住要害逼问。
文兼武愣了一下,说"弟兄们都是这么互相称呼的,大家都以为这样亲切。" "你认识申名标?"
"不认识。"
"认识张文祥?"
"也不认识。"
"那你为何要劫法场?"曾国藩心想:莫非孙昌国真的抓错了人?
"卑职喝多了酒,说话失了分寸。弟兄们都对张文祥佩服,说他是条好汉。既然是好汉,就会有别的好汉劫法场。《水浒传》里讲蔡九知府冤杀宋公明,便有梁山好汉来劫法场。""胡说八道!"曾国藩拍了一下案桌,"这张文祥是个死有余辜的罪犯,你们为何佩服他?"文兼武并没有被这一声拍吓倒,他稍停一会,居然回答说:"弟兄们一佩服他的胆量。想那马制军乃一品大员,八面威风,张文祥敢在校场之中,万目之下公然行刺,这要多大的胆量才行!二佩服他一人做事一人当,既不逃命,又不牵连别人。这样的好汉,当兵的谁不佩服?"曾国藩为官三十年,为湘勇统帅十余年,一个小小的犯罪把总,竟然敢在他的面前面不改色,从容辩解,这还是第一次遇到。他也不由得暗中佩服文兼武的胆量。"怪不得他口口声声称赞张文祥,这小子看来也是一个不要命的。"他心里想。
"带下去!"曾国藩对着门口高喊。一个戈什哈进来,将文兼武押了下去。
第二个押上来的是千总任高升。他刚一迈进门坎,便双膝跪地,痛哭流涕地高喊:"老中堂,你饶了我吧!我什么都说出来,只求你不杀头。""我不杀你,你说吧!"曾国藩鄙夷地望了他一眼,冷冷地说。
"老中堂说话算数?"任高升抹去眼泪问。
"你这是什么意思!本督一生从不说假话。"曾国藩扬起头,摆起大学士、总督大人的款式来。
"老中堂能给我写个字据吗?"任高升仰起脸,试探着问。
"这是一个老练油滑的兵痞!"曾国藩心想。他突然作色道:"你好大的狗胆,竟然敢要本督给你立字据。你不招供,本督不勉强,给我拉出去!"立刻就有一个戈什哈横眉冷眼地过来,抓起跪在地上的任高升就要往外拖。
"老中堂大人,卑职该死,卑职狗胆包天,求老中堂大人饶恕,卑职全都招供。"任高升死劲将头向砖块上磕去,磕得鲜血直流,高低不肯起身。
"好吧,你从实招来。"曾国藩挥手。戈什哈出去了,门被重新关上。
任高升用前袖抹去满脸的血,带着哭腔说:"我们三人都参加了哥老会,我们那天喝多了酒,说的话都是放狗屁。说什么劫法场之类,都是让两杯酒给灌晕了头,互相吹牛皮逞好汉,其实都是假的。老中堂杀刺客,我们哪里敢去劫法场。" "你这个千总管多少人?"
"管二百五十人。"
"有多少人参加了哥老会,你知道吗?"任高升想了想,说:"有五六十个人。"曾国藩吃了一惊,二百五十人中就有五六十个,四成占一成,这还了得!如果每个营都这样,二万水师中不就有五千哥老会!
"你们与申名标有什么联系?""我和申名标从前都是鲍提督手下庆字营的人,申名标当营官,我当哨官。霆军中有一部分人是从四川来的,哥老会在四川很盛行。这些四川人有的早加入了哥老会,后来申名标也参加了。他有本事,大家推他为大哥,他把我也拉进去了。后来闹饷,很多弟兄被杀,我和申名标等十几个弟兄逃了出来。我无处谋生,就改了个名字投了水师。申名标后来上了天目山,在法华寺削了发,以和尚的身份继续哥老会的活动。一年之中,也要打发人与我们联系两三次,还要我们动员弟兄们参加。前不久有个小兄弟偷偷对我说,申名标被人杀了,怀疑法华寺的哥老会破获了,但为何又只杀他一人,其它人都未动,弟兄们都很奇怪。""你认识张文祥吗?"曾国藩问。
"不认识。"任高升摇摇头。曾国藩疑惑了:这张文祥到底是不是哥老会的?若是,为何任高升不认识他;若不是,他说的申名标在庆字营发展哥老会众一事,又与任说相同。曾国藩摇摇头,这里面的事情真太难思议了。
第三个押上来的是外委把总焦开积。曾国藩见此人长得有几分清秀斯文,像是读过书的样子。焦开积进门后,在曾国藩的面前跪下来,头低着,只是不说话。
"来人!"曾国藩喊。戈什哈应声而进。
"给他松绑。"
焦开积惊奇地抬起头来。戈什哈拿刀将他手上的粗麻绳割断。
"起来。"曾国藩语气和缓地命令,指了指面前的条凳,"坐到那里去。"焦开积愈加惊奇,忙说:"卑职有罪,卑职不敢。""坐下!"曾国藩的语气生硬起来,"坐下好好招供。" 焦开积只得遵命坐下。
"焦开积!"曾国藩以左目一线余光,再一次将这个外委把总细细打量一番。焦开积挺拔瘦劲的身材使他满意:是一个武官的料子!
"卑职在!"焦开积又站起。
"坐下吧!今年多大年纪了?娶妻了吗?"曾国藩问,犹如一个和气的长者在关怀着晚辈。
"回老中堂的话,卑职今年二十八岁,未曾娶妻。"焦开积坐在条凳上,音色洪亮地回答,他十分感激总督大人对他破格的以礼相待。进门之前,他知今番必死无疑,横竖都是一死,不如死得英雄,决不牵连别人。现在,他见曾国藩的态度完全不是他所设想的,他又改变了主意,不如干脆把心中的话,趁此机会,向这位前湘军统帅一吐为快,倘若能得到他的谅解,也是为弟兄们造一大福。
"听你的口音,像是湖南人。"曾国藩问,脸上有一丝浅浅的笑容。
"卑职是道州人。"
"你读过书吗?"
"小时候读过两年私塾。"
"你既读过私塾,当知你们道州出了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曾国藩说,犹如塾师在考问学生。
"大人说的是濂溪先生吗?"焦开积对自己的回答没有十分把握。
"正是。"曾国藩高兴地说,"他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爱莲说》,你读过吗?""读过。"焦开积轻松地回答。
"《爱莲说》称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你理解这两句话吗?"曾国藩盯着这个年轻的外委把总,右手又习惯地梳理起白多黑少的长须。
"我记得小时听先生讲过,这是莲花的可贵品格,它生在淤泥之中而身骨清白,不受污染。濂溪先生要世人都向莲花这种品格学习,卑职自小起也知自爱。""好,知道就好。"曾国藩放下抚须的手,头微微向前倾斜,问:"莲花出淤泥而不受污染,你身为堂堂长江水师的军官,身处清白之地,为何不自爱而要参加哥老会?本督见你略知诗书,是个人才,不忍心看着你自己毁了自己。你现在不要把本督看成上司,看成是在审判你的两江总督,你把本督看作是你的叔伯,你的发蒙塾师,把你为何要加入哥老会的想法都说出来,说得好,本督不治你的罪,还可免去你那些加入哥老会的袍哥们的罪,如何?"焦开积听了这番话,心中感到温暖,对于坐在对面的这个大人物,焦开积只在同治元年刚投水师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船上远远地见过。那时曾国藩驻节安庆,水师奉命东下打江宁,他亲自到南门码头为彭玉麟、杨岳斌送行。十八岁的焦开积当时不仅把曾国藩当成神灵,也把湘军水师看成是了不得的英雄军队。焦开积认真操练,奋勇打仗,头脑灵活,又识得字,很快便由普通勇丁升为什长、哨长,到了打下江宁时,他已是参将衔花翎即补游击,奉旨以游击不论推题、缺出先行补授。不久,湘军大批裁减,陆师裁去十之八九,多少记名提督、记名总兵以及提督衔、总兵衔、副将衔的人都裁撤回家当老百姓,湘军一片混乱。水师还算好,只裁去十之二三,大部分都留了下来,后来又被朝廷列为经制之师。水师定制一万二千人,实际人数近二万。官员有限,彭玉麟大衔借补小缺的主意恩准后,焦开积便以参将衔即补游击,授了个外委把总,虽然降了五级,还算是个幸运者,许多人都眼红他。
在水师日久,焦开积逐渐看出,随着战功的扩大,水师内部日渐腐败起来,军营里一切坏的习气,水师不仅全兼足备,而且大有发展。当官的欺压当兵的,强者凌辱弱者,比比皆是。当兵的最怕打仗输了同伴不救援,绿营此风甚烈。曾国藩建湘军之初,鉴于绿营这种恶习,曾以斩金松龄之首来力矫弊病。湘军初建的那几年,的确败不相救的情形较少。尤其是水师,在彭、杨率领下,更注意互相帮助。到了咸丰末年,湘军中这种好风气已所存不多了,见死不救,临阵各顾各则成为普遍现象。这时,哥老会在湘军中应运发展。刚开始时都是一些处于低下地位的勇丁参加,他们在营哨中拜把结兄弟,提出"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的口号,并以此作为严格的会规。这种团结起来的力量维护了弱者的利益。尤其是在打仗时,凡是哥老会的人都结成一伙,胜则挽手向前,败则抵死相救。
在一次战斗中,焦开积驾着一条小舢板冲进太平军船队,结果被团团包围,眼看就要面临灭顶之灾。正在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赶紧驾了一条舢板冲了进来,紧接着有十几条舢板也冲了进来,拚死拚命地把焦开积抢出。死里逃生,焦开积分外感激那个朋友。朋友告诉他,是哥老会的袍哥们帮的忙。从那以后,焦开积参加了哥老会。在以后的战斗中,他靠着袍哥们的帮助,几次逢凶化吉。哥老会的力量逐渐强大,当官的也必须依靠哥老会才能站得住脚,不少将领也入了会。后来湘军陆师裁撤,不少袍哥在外流浪惯了,不愿回原籍,便以哥老会为组织,成团成伙地流落各地。在这种形势下,水师里的哥老会很快发展起来。大家说:"在江湖上混,朝廷靠不住,要靠我们自己捏合起来。"曾国藩听了焦开积这段陈述,心中甚是不快。哥老会在他亲手创建的湘军中活动如此猖獗,这是他所没有料到的。
"焦开积,你刚才说也有不少军官加入了哥老会,你听说过最大的官职是多大?""老中堂,我也只是道听途说,不一定准确,说出来你老莫见怪。""你说吧,不管是谁都不要紧。""我听说哥老会后来在吉字营中人数最多,萧孚泗、李臣典、朱南桂、熊登武等人都入过,只是瞒着九帅一人。"曾国藩大吃一惊。萧孚泗等人都参加过哥老会,这怎么可能呢?见曾国藩满脸惊愕怀疑,焦开积索性把这个秘密全部揭露:"老中堂,你可能还不知道,萧军门现在虽家居湘乡,他手里仍控制着几千哥老会。袍哥们都说:国家多事,洋人强梁,皇上又年幼,老中堂又体弱,说不定不久天下又要大乱,那时还要我们哥老会出来收拾危局。""一派胡言乱语!"曾国藩骂道,不过声音微弱,显得有气无力。
焦开积被戈什哈带走了。曾国藩心里有一种大不祥的预感:这些星散各地的湘军旧部,很有可能会在某一天重新聚集在一起,昔日保护朝廷渡过难关的功臣,将翻脸成为反抗朝廷的叛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当然,曾国藩想,在他活着的时候,这种事情决不会发生,只能在他的死后出现,但即使是死后,他也决不能容忍。真的发生那种事,他的子孙都会被斩尽杀绝,他和他的父、祖的坟墓都会被挖掘,尸体将会被鞭挞焚毁,一切称颂他的文字都得改写,他将永远遭后世唾骂,遗臭万年。而现在其人已众多,其势已蔓延,既无法劝告他们改邪归正,更不能公开镇压。"哎,这或许是气数使然!"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重复这一句他近来常想起的话。
他草草结束这场对哥老会劫法场大案的审讯,并吩咐彭玉麟、黄翼升不要给他们任何处置,今后在水师中也不要再提起哥老会的事。
**********************
通过这次审讯,曾国藩愈加看出张文祥这个神秘人物的背景非比一般,必须从速判决,否则随时都有不测之变发生。
钦差大臣郑敦谨也从栖霞山回到江宁城内。这个以精于岐黄著称的刑部尚书,历官三十余年,对世事人情的洞明毫不逊于他的医术。他从慈禧太后并不急着催他出京,窥视出朝廷对此事的微妙态度,又从沿途以及到江宁后所听到的各种传闻中,隐约察觉到此案的复杂棘手。提审张文祥后,他一眼就看出刺客是个少见的顽梗之徒,此种人极不易对付。因此,他借口病未痊愈,每天只在江宁藩司衙门读书写字,修身养性。关于马案的一切,他都以曾国藩的意见为意见,用极为恳切谦虚的态度,将处理这桩奇案的担子完全压在曾国藩一人的肩上,为应付日后的麻烦,狡猾地留下一条退路。
曾国藩对郑敦谨的用心洞若观火,但这对他有利。他开始构思结案的奏报。张文祥的供词无疑不能上奏,涉及到马新贻的言辞也须小心,至于勾通回部的传闻,更是牵涉到朝廷大计,丁蕙蘅谋杀一说,又与丁日昌搅在一起。所有这些,都不能触及一字,否则将贻患无穷。如何措词呢?他亲拟的奏章成百上千,惟独这篇难以下手。
"大人,我和叔耘商量,决定把马制军这个案子查个水落石出。"吴汝纶推门进来,后面跟着薛福成。
"你们有新发现?"曾国藩问,并招呼他们坐下。
"没有。"吴汝纶答。
"你们有什么法子可以查个水落石出?""我们两人想好了,决定微服私访。"薛福成说。案子的重大,案情的迷蒙,牵涉面的深广,吸引着这两个涉世不深又正直有事业心的热血青年。他们极为敬佩铁面无私的包公,想学习他的品格,摹仿他的方式来侦破马案,不管此案涉及到何人的头上,哪怕真的是醇郡王主谋也不在乎!
"微服私访?"曾国藩的嘴角边露出微微一笑。"你们打算从哪里访起?""大人,这个案子目前暴露的疑点很多,只要认真查,自有下手之处。"心直口快的吴汝纶立即接话,"张文祥的'养兵千日,用在一朝'的话已说得很明白,他是受人指使的,而且此话已由魁将军上奏太后、皇上,又公之于《京报》,普天下都知道。倘若这背后的指使者不查出,如何向世人作交代?"曾国藩沉吟不语。这几句话的确打中了要害,没有查出幕后指派人,能叫结案吗?
"卑职想,从现在所得到的线索来看,幕后的人不外乎这几个。"吴汝纶扳起指头数着,"浙江海盗龙启云,法华寺的和尚圆灯,丁中丞的公子丁蕙蘅。""还有,"薛福成补充,"京师的醇郡王!"曾国藩微微一怔,随即在心里作出决定:必须制止他们的荒唐之举!
"不必你们再去微服私访,马制军这个案子我已经查清楚了。"曾国藩严肃地指出。
"查清楚了?"吴汝纶惊奇地睁大眼睛。
"幕后指使者是谁?"薛福成忙问。
"指派张文祥谋刺马榖山的人,就是十恶不赦的江洋大盗龙启云!""真的是他!证据呢?"吴汝纶觉得奇怪,他以为张文祥多半是丁蕙蘅重金买通的死士。
"还要什么别的证据呢?证据就是张文祥自己的招供。"曾国藩显然被这个问题问得不悦,他以斩钉截铁的口气公布,"张文祥乃漏网长毛,与马榖山既有前仇,又有新怨,复受海盗龙启云收买,遂以死行刺。案情就是这样清清楚楚的,你们不必再节外生枝了。"吴、薛二人扫兴退出。屋子里,曾国藩倒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刚才还迟疑不能落笔的奏报,被他们这么一逼,不就逼出来了吗?他很快草拟了一份奏稿,派人送给郑敦谨过目。郑敦谨看完后没有改动一个字,当夜便送回来。第二天,这份奏章便以刑部尚书和两江总督会衔的名义拜发。
半个月后上谕下达,张文祥凌迟处死。临刑前,马新贻的弟弟马四买通刽子手,要他们在张文祥的身上割三百六十刀,才让他断气。杀张文祥的那一天,围观的百姓达数万之多,两个刽子手像剔鱼鳞似的从张文祥的全身取下一块块血淋淋的肉来,张文祥至死没有哼过一声。这真是个天底下独一无二的硬汉子!围观的百姓无一不在心里为之惋惜,发出赞叹。郐子手行刑后,马四又操起一把牛耳尖刀,划开张文祥的胸膛,取出心脏来,在马新贻的灵前祭奠。
马四的这个举动引起曾国藩的深思:马家对张文祥有着深仇大恨,这幕后操纵者实际上并没有查出来,倘若今后遇到什么机会,马家对此案提出疑问,那又多出一些麻烦。再说,马新贻的先世也很可能是回民,目前陕甘新疆回民正在闹事,如果让他们抓住马案做借口要挟朝廷,于国家安定亦大不利,必须给马新贻身后以破格之荣,方可堵住西北回民之口。曾国藩想到这里,又给朝廷拟一奏稿,请赠马新贻太子太保,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并请在原籍菏泽及江宁、安庆、杭州、海塘等立功之地建专祠。郑敦谨照例同意,于是又会衔上报,朝廷一概照准。
有清一代空前绝后的谋刺总督案,就这样宣告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