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0章 意料之外(864)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书籍得来的如此容易,自然就不会让人发自内心的去珍惜。
更别提是像古人那样,因为对知识心存敬畏,所以就连承载知识的书籍都能视如生命了。
在现代很多城市里,书籍甚至是论斤来卖,好几本加在一起也才一两斤,根本值不了什么钱。这还是正版书籍,如果是盗版书籍的话,因为纸张质量差,价格还能更便宜一些。
而那些已经被人用过、或者买回来之后发现并不需要的书籍,大多都会被当成废纸一样卖掉,一斤废纸几角钱,廉价到了极点。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
任何一样东西,只要数量多了,自然就不那么珍贵了。
书籍在古代的地位崇高,被无数文人墨客视如生命,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古代的书籍稀少。
大量珍贵和有用的书籍基本都掌握在个人手里,轻易不会流通到市面上。
在印刷术被发明出来之前,所有的书籍记载都得靠人工来抄写,这个工程量可不是一般的大,再加上古代普通百姓的识字率非常之低,几乎有百分之七十的百姓都属于文盲,对书籍文字两眼一抹黑的那种。
剩下的百分之三十里,又有超过一半比例的人,堪堪只认识几个字,知道自己的名字怎么写,懂得用文字来计算,就已经算是普通百姓里的“高学历、文化人”了。
而这样的人,在古代大多都从事一些商业工作,比如在酒馆商铺里给人做账房先生之类的,工作收入和生活水平自然要比靠天吃饭的农民百姓优渥的多,也算是比较不错的小康水平了。
最后剩下的一小部分人,基本上就是古代的普通百姓之中,文化水平最高的那一批了。
他们大多都上过私塾或者学堂,甚至也尝试过科举考试,最后当然不可能成功,顶多过个乡试、考上一个童生的称号就很不错的,如果运气再好一点,考上了举人,在古代就可以被尊称一句举人老爷了,拥有见官不跪的特点,说不定还能进入官府衙门当一个出谋划策的师爷,或者是其他官员的门生,也算是吃上官饭了。
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古代学子中,这样的人才是数量最多的一批,他们寒窗苦读十几年,最后也没能耐考上科举状元,金榜题名什么的,只不过是凭借着科举这个渠道,稍稍往上爬个一两级,打下根基之后,基本也就到头了。
如果还想再进一步,他们唯一的办法就只有早早结婚,生个儿子,再利用自己打下的那一点点根基,从小培养儿子,让自己的儿子可以得到比他们当初更好的学习环境,然后在这个环境下,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发愤图强,按照自己原先走过的路,继续往上爬。
也不用爬得太高,一步登天本来就是美梦和幻想,只要他们的儿子比他们自己爬得再高一级,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收获了,然后就可以继续培养他们儿子的儿子……
同样的过程循环多次,一代一代的去努力。
书籍得来的如此容易,自然就不会让人发自内心的去珍惜。
更别提是像古人那样,因为对知识心存敬畏,所以就连承载知识的书籍都能视如生命了。
在现代很多城市里,书籍甚至是论斤来卖,好几本加在一起也才一两斤,根本值不了什么钱。这还是正版书籍,如果是盗版书籍的话,因为纸张质量差,价格还能更便宜一些。
而那些已经被人用过、或者买回来之后发现并不需要的书籍,大多都会被当成废纸一样卖掉,一斤废纸几角钱,廉价到了极点。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
任何一样东西,只要数量多了,自然就不那么珍贵了。
书籍在古代的地位崇高,被无数文人墨客视如生命,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古代的书籍稀少。
大量珍贵和有用的书籍基本都掌握在个人手里,轻易不会流通到市面上。
在印刷术被发明出来之前,所有的书籍记载都得靠人工来抄写,这个工程量可不是一般的大,再加上古代普通百姓的识字率非常之低,几乎有百分之七十的百姓都属于文盲,对书籍文字两眼一抹黑的那种。
剩下的百分之三十里,又有超过一半比例的人,堪堪只认识几个字,知道自己的名字怎么写,懂得用文字来计算,就已经算是普通百姓里的“高学历、文化人”了。
而这样的人,在古代大多都从事一些商业工作,比如在酒馆商铺里给人做账房先生之类的,工作收入和生活水平自然要比靠天吃饭的农民百姓优渥的多,也算是比较不错的小康水平了。
最后剩下的一小部分人,基本上就是古代的普通百姓之中,文化水平最高的那一批了。
他们大多都上过私塾或者学堂,甚至也尝试过科举考试,最后当然不可能成功,顶多过个乡试、考上一个童生的称号就很不错的,如果运气再好一点,考上了举人,在古代就可以被尊称一句举人老爷了,拥有见官不跪的特点,说不定还能进入官府衙门当一个出谋划策的师爷,或者是其他官员的门生,也算是吃上官饭了。
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古代学子中,这样的人才是数量最多的一批,他们寒窗苦读十几年,最后也没能耐考上科举状元,金榜题名什么的,只不过是凭借着科举这个渠道,稍稍往上爬个一两级,打下根基之后,基本也就到头了。
如果还想再进一步,他们唯一的办法就只有早早结婚,生个儿子,再利用自己打下的那一点点根基,从小培养儿子,让自己的儿子可以得到比他们当初更好的学习环境,然后在这个环境下,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发愤图强,按照自己原先走过的路,继续往上爬。
也不用爬得太高,一步登天本来就是美梦和幻想,只要他们的儿子比他们自己爬得再高一级,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收获了,然后就可以继续培养他们儿子的儿子……
同样的过程循环多次,一代一代的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