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十国帝王 > 章七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7)

章七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7)

作者:我是蓬蒿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今日第二更。)

    “都是一帮龟孙子,干他娘的!”山石、林木如同浮光掠影,不断往身后退去,浑身难受的赵象爻骂骂咧咧个不停,好似唯有如此,才能消减他心头的痛苦一般,此时此刻,所有人的心头都不是滋味。

    伤员自行留下断后,这样的战斗方式未免太惨烈了些,这样的逃跑方法也未免太窝囊了些,然则,随着伤员一批批留下,身旁的同伴愈来愈少,仍在奔进途中的军情处锐士们,内心反倒是渐渐平静下来。

    平静,不是对壮烈战死同袍的漠然,而是对自己生命的漠然,这种漠然意味着,他们俱都做好了在一刻,便由自己留下来断后的准备。

    两百里余里剑阁,一日夜奔驰,赵象爻身旁的同伴,到最后已只剩下三人。

    到了此时,众人无不精疲力竭,脚底的疼痛感已经消失,身体麻木的仿佛没了知觉,赶路已成为一种本能,向前,成为一种机械的移动。不时有人摔倒,而后被身旁的同伴扶起,继续一跌一撞往前奔走。

    可以,此时几人还在赶路,完全是凭借一股意志支撑着。

    若非领路者对此道路早已十分熟悉,以众人这个状态,怕是连迷路都有可能。

    黎民降临,光明驱散黑暗,大地上的黑幕潮水一样消退、云海一般消散,按此时是一日中最凉的时候,然则对于赵象爻等人来,身体早已没了那么多感知。

    蓦地,赵象爻停下脚步。

    “赵统领......”

    赵象爻身后的人猝不及防,将他撞得一晃,身前的人听到声音,俱都回过头来。

    赵象爻看向面前这些狼狈的部属,三人无不大汗淋漓,衣衫都能拧出水来,长时间的奔跑,使得众人脱水得厉害,每人都嘴唇发白,身体早已不堪重负。然而,赵象爻的眼中没有哀伤,没有愤怒,相反,双眸里反而透出一股欣慰、骄傲的神色。

    触及到赵象爻这个显得怪异的眼神,三人忽然明白了什么,那撞上他的锐∝↓∝↓∝↓∝↓,<div style="margin:p 0 p 0">士,最快反应过来,抢先一步转过身,迈着山一般沉重的步伐就往回跑,“赵统领,你们先走,我留下......”

    他走出没两步,被赵象爻一把抓住后颈的衣领,提了回来,这个寻常的动作,却让赵象爻分外费力,他面带微笑,语气却不容置疑,用干的仿佛要冒火的嗓子,发出公鸭般嘶哑难听的声音,“老子气力不多,听我把话完。”

    原本争着要留下的众人,闻听此言,俱都停下了挣扎,望向赵象爻的眼神,有着浓稠到化不开的伤痛。

    赵象爻勉强笑了一下,指着身前的山峦道:“翻过这座山岭,就能走出剑阁,出了山,会有我们的人接应。临门一脚了,万不能前功尽弃,我是统领,赵胜云得对,我身手最好的,只有我能争取到你们出山的时间。”

    着话,费力想解开腰间的竹筒,牛皮绳却是系的死结,拉扯了半天也没能弄开,赵象爻面色涨红,喘气更粗重了几分,他索性拔出长刀,将牛皮绳割断。

    将长刀随手丢在一边,如待珍宝般捧起竹筒,郑重交给身前的同伴,神色肃穆如临深渊、如朝君王,赵象爻沙哑的声音再度响起,“此物,军情处千百锐士,三载心血所系,务必交之疾火先锋李绍城,不容有失!”

    一名锐士庄重接过竹筒,如感泰山压,看到赵象爻的神色,再也经受不住,泪涌如泉,声音哽咽,道:“统领放心,如负重托,生生世世,永不为人!”

    待对方接过竹筒,听了对方的保证,赵象爻露出一个发自内心的衷心笑容,顿感浑身一松,如同卸下万千重担。

    “走罢,无需送我最后一程。我大唐男儿,生不负君王家国,死不负七尺之躯,天立地,浩气长存,勿用悲歌!”赵象爻弯腰捡起长刀,面西背东,伫立道中。

    死不旋踵,此之谓也。

    三人相视一眼,皆知前路或还有艰难,向赵象爻单薄而悲壮的背影深深一礼,不复多言,转身就走。

    晨光普照,山风拂面,赵象爻自衣衫上撕下一块布条,将长刀绑在手上,迎风而立。

    “天佑大唐!若帝国能得重新强盛,我赵象爻死得其所......今日,我赵象爻,终也成就了一件大事!”

    ......

    一阵清脆的鼓掌声响起,接着,一句淡淡的嘲讽声传来,“壮哉,壮哉!赵统领,你这是准备以死报国?”

    听到这个声音,赵象爻一愣,随即回身抬头,望山腰上望去。

    山梁上,一袭红衣背光而立,正笑嘻嘻的看着他,犹在摇头而叹,“可惜,赵统领,今日你注定成不了烈士了。”

    熟悉的声音、身影,看清对方那张仿佛永远稚嫩如少女的脸,赵象爻眼珠转了转,正想回击一句“你个丫头片子,安敢嘲笑你二爷”,身子却没了力气,晃了两晃,心安理得的倒在路上。

    昏睡过去之前,没有人听到,赵象爻嘀咕了一句:“赵胜云、二虎子......你们没有白死......”

    这一日,李绍城率军抵达剑门。

    翌日,天成四年八月初七,白露。伐蜀北路军疾火先锋五千将士,始攻剑门关。

    ......

    李绍城率军抵达剑门的同一日,京都洛阳,朝廷举行盛大誓师仪式,皇帝李嗣源祭祀天地,授旗于大唐秦王、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从璟,命其总领三军,入蜀攻伐逆臣。

    次日,李从璟率领五万禁军,自洛阳开拔。

    ......

    依旧是白露当日,遂州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阆州保宁军节度使李仁矩,相继接到朝廷诏令,命其联兵进讨剑南东川节度副使李绍斌。

    阆州保宁军节度使李仁矩,也是军中宿将,只不过与李从璟等人骁勇善战,逢敌不避矢石,亲身陷阵,而后百战成名不同,李仁矩并不以个人武勇见长,早年在李嗣源麾下,也是客将一流。

    所谓客将,节度使帐下,职司接待使节、宾客、出使外交等事的武官,有武将之名,而无武将之实,不领兵、不上阵、不与敌厮杀。

    李嗣源继位大统之后,李仁矩为客省使,加封左卫大将军。所谓客省使,实际职能与客将并无本质区别,职司礼仪、邦交、少数民族管理之事。左卫大将军,自府兵制崩溃以来,无兵可领,到而今,不过是虚衔罢了,封之以示尊荣、地位,李从珂、石敬瑭,亦皆为左卫大将军。

    由此可知,李仁矩并不长于军事。

    保宁军,设镇于蜀中,堪称在蜀地心腹,所选节度使,缘何用了不长于军事的李仁矩?这却是有缘由的。

    首先,李嗣源继位以来,朝廷与两川之间的联系,向来-经由李仁矩之手,朝廷遣使两川,亦多用李仁矩。前些时候,李嗣源于洛阳南郊祭祀天地,两川依制要贡献礼钱,朝廷便是派李仁矩去取。如是,李仁矩对两川了解较深。

    其次,李仁矩深得安重诲信任。在蜀中设立武信军、保宁军之策,既然是由安重诲所提议,他在人选上便有天然优先举荐权。

    再次,李仁矩跟随李嗣源多年,忠心可鉴,而朝廷在蜀中腹地设镇,节度使必要忠心不二之人,另外,许多年来,李仁矩在李嗣源身旁鞍前马后,不可谓没有功劳,从李嗣源加封其为左卫大将军便能看出,李嗣源亦是对其颇为看重。

    第四,李仁矩为官为将多年,经验丰富,阅历深厚,也是成为节度使不可或缺的资本。

    正因这种种原因,李仁矩得以出任保宁军节度使。

    是以,在接到朝廷令武信军、保宁军联合进讨李绍斌的诏令后,李仁矩没有犹豫,当即遣了使者,却跟夏鲁奇商议用兵之法,准备大干一场。

    熟不知,派往遂州的使者还未归来,李仁矩即接到了一份紧急军报。

    这份军报,使得李仁矩与夏鲁奇合军进讨李绍斌的愿望,化为泡影。

    ......

    却七月中的某日,西川进奏官苏愿,从洛阳火急火燎赶回了成都,快马加鞭,未归自家府邸,径直来府衙求见孟知祥。

    孟知祥得知苏愿归来,惊愕之余,心跳加快。所谓进奏官,藩镇派驻京城的官吏,乃是联系藩镇与朝廷、交流两地信息的重要官职,类似于后世的驻京办公室。苏愿未得令而擅归,必有大事,而当此之际,何谓最紧要的大事?

    苏愿见了孟知祥,当头便拜,语出惊人:“朝廷意欲于今秋用兵两川,请大帅速速应对!”

    朝廷意欲向两川用兵,虽孟知祥早先就有预料,但预料与确信,中间相隔了十万八千里——更别时间就在今秋,闻听苏愿此言,孟知祥顿时脸色大变,连忙扶起苏愿,详问其故。

    孟知祥素有自立之心,又是有大智慧之辈,自然会对朝廷动向严密关注,他给予苏愿丰厚资财,令其在洛阳结交朝廷权贵、往各处安插眼线、四方探听消息之事,自然不用多提,李从璟用军情处作为细作,打探两川种种情报,这苏愿在洛阳,便也是孟知祥的“军情处”。

    故而,朝廷对两川用兵的打算,虽未在朝堂上明言,而只是与几位宰辅谋划,却也让这苏愿在最后关头得知了去。

    听罢苏愿的叙述,孟知祥便知此事不会有假了,当即召集幕僚商议对策,又是这苏愿,谏言道:“西川既已与东川结盟,当此生死存亡之际,自当携手同进。依卑职之见,武信军、保宁军扎根蜀中腹地,随时有可能扰乱两川,与攻蜀唐军内外呼应,实为眼前大患。故而,当先集中军力,剪除武信军与保宁军,再向剑门增派重兵,同时占据涪州,守住入蜀通道,如此即便唐军大举攻来,两川亦可高枕无忧。”

    苏愿这番话,与“攘外必先安内”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是眼下不容争辩的上佳之策。孟知祥晓得厉害,无不头赞同,但这只是大局之策,具体用兵之法,苏愿不知底细,得由孟知祥亲自操刀。

    随即,孟知祥派苏愿出使东川,约李绍斌起兵,同时给李绍斌送去了用兵策略:请东川先攻武信军、保宁军,而后西川出兵相助,戍守剑门。

    对孟知祥的用兵之法,李绍斌还了个价,表示东川可攻保宁军,请西川去攻武信军。

    得到李绍斌的回复,孟知祥冷笑不迭,连道李绍斌狡猾。

    “阆州、遂州二镇,以遂州为强,而阆州为弱,李绍斌自取其弱,而予我于强,委实人之态!难道李绍斌便不知,阆州、果州、遂州俱在他东川,围的是他梓州么?我西川出兵,乃是相助他东川,当此紧要之际,李绍斌竟然讨价还价,分不清主次,作此人之态,让人愤恨!”有幕僚看透李绍斌的用意,不由得大骂,完还请孟知祥不要助涨李绍斌的人气焰,就这么让他占了大便宜。

    出人意料,孟知祥并未如这位幕僚所想的那样,跟李绍斌要什么筹码,亦或还价,而是冷静道:“以强弱论,西川强而东川弱,西川击遂州,而东川击阆州,并无不妥;以形势论,眼下朝廷虽是进逼东川,实则与进逼西川无异,东川若亡,西川焉能独存?你方才得对,眼下为紧要之际。既为紧要之际,分清主次并不重要,联合拒敌、保住两川才是根本。如是,能者多劳,西川多出些力,又有何妨?若是如那妇人一般,斤斤计较于蝇头利,而丢失了大局,落得身死道陨的下场,岂不让人耻笑?”

    “局势危急,分毫必争,回复李绍斌,便按他之所言,我西川攻遂州,他东川攻阆州。”罢,犹觉火候未到,补充道:“阆州虽较之遂州弱,却也不可觑,我西川需得分兵一部,以助李绍斌早日攻克阆州,如此,才能叫东川尽快分出兵力来,稳守剑门!”

    众人闻言,无不叹服于孟知祥的胸襟、远见,皆大拜而赞,称其为“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这四字落入苏愿耳中,他不由得暗自哂笑。

    孟知祥出兵攻打遂州不,还相助李绍斌攻打阆州,果真是大公无私、以德报怨?

    非也。

    试想,若是最后阆、果、遂三州平定,遂州自入孟知祥囊中不必,那东川军民,会不会对孟知祥的出兵相助感恩戴德?

    若是两川击败王师,一山难容二虎,日后两雄争霸,有此军心民心在,谁又占据了天然优势?

    以德报怨?这世上没有以德报怨这回事。

    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故而,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圣人尚且如此,何况常人?

    当他人对你以德报怨时,若非他人委实太过弱、的确软弱可欺、没有反击之力,这往往就意味着,他在对你用心了,必有后图。

    朝廷往先对两川多番容忍,可谓以德报怨乎?然则如何,现今,趁两川松懈,大举来攻!

    若非苏愿带回消息及时,两川之局会如何,委实不堪设想!

    是日,孟知祥传出帅令:

    命上-将李仁罕为行营都部署,汉州刺史赵廷隐为副,简州刺史张业为先锋,领军三万,攻打遂州。

    命牙内指挥使侯宏实、孟思恭领兵四千,援助李绍斌,攻打阆州。

    另遣三路兵马,分攻泸州、黔州、涪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