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电灯实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另外电气研究所内已经造出蒸汽动力的直流发电机,可惜实用电动机还在研发阶段。
不过到底是有了电,刘峰的心思活了起来,电能除了能转化机械能外最大的用途就是照明了,他立刻想到了电灯。
实用电灯的发明者是爱迪生,不过此时爱迪生还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而且汤姆在美国寻访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所以刘峰决定利用手下的团队自己研发。
刘峰前世是个80后,对于白炽灯并不陌生,而且上学时也学过爱迪生发明电灯的经过,他将草图以及原理交给了研究所内两个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学生,让他们尝试实验。
白炽灯的构造并不复杂,它由一个玻璃泡、钢片灯头、焊锡触点、导丝、排气管、芯柱、灯丝支架、乌丝构成,刘峰将图纸交给两个年轻人后就离开了,他明白即使有了原理和图纸,但要攻克的问题还很多,并不奢求他们马上就能制作出来。
一个宽敞的实验室内,堆满了各种电气试验器材,其中最显眼的就是一个小型蒸汽发电机,一个大蓄电池组,两个年轻人正在试验台上做实验。
“薛哥,你说督军大人给咱们的图纸是真的吗?”一个戴眼镜的文弱年轻人问道。
“小国,我哪知道,不过督军大人乃是神一般的人物,他说能行就一定行,咱们与其质疑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做实验,如果真的能制作出电灯,奖金一定少不了!”说话的是个脸微黑的男子,他名叫薛里,旁边是和他在美国一起留学的同学于国。
于国听到奖金二字眼睛一亮,说道:“那好,咱们开始做实验吧!”
二人在试验台上鼓捣一阵,他们将一根细竹碳棒小心的放入玻璃管内,然后两端接入导线。导线的另一头连接着蓄电池,中间是一个简单的刀闸开关。
“好了,合闸!”薛里吩咐道。
于国有些紧张的合上刀闸,只见碳棒开始慢慢变红,然后颜色越来越深,最后竟然转为橘红色,将周围慢慢照亮。
“竟然真的会发光?”于国震惊道。
薛里为人冷静,他看着散发淡淡光芒的碳棒说道:“督军大人说的果然没错,小国,增加电流!”
于国激动的点点头,又接上四个蓄电池。电流加强,碳棒越来越热,也越来越亮。
“再加四个!”
于国再次给四个蓄电池接上导线,只见碳棒猛地一闪,然后发出一声轻响,熄灭了。
“电流大了,咱们再来……”
二人终于找到规律,开始用更细竹炭棒替代,最后将炭棒换成炭丝,亮度提高的十倍不止。
接下来的几天,于国和薛里二人废寝忘食,吃住全在实验室里,由于他们点燃了六个玻璃管,在里面已经不知道白天和黑夜。
第十天,他们终于找到炭丝最合适的电流与亮度,在这个亮度下炭丝可以维持20个小时。此时,科研所的其他部门送来了一批玻璃泡,他们开始在玻璃泡内做真空实验。炭丝在真空状态下可以避免氧化而被点亮的时间更长。虽然刘峰已经给他们了捷径,比如提供最好的竹炭丝,当世最好的真空器,但要攻克的难题还很多,如现在的真空器无法令灯泡做到完全真空状态,还要解决灯泡的焊封,架设灯丝架等问题。不过这已经让薛、于二人欣喜若狂了,因为其中一只灯泡已经点了26天还未熄灭。只要上述一些技术难题攻克,电灯即将面世。
刘峰接到电灯初步成功的消息激动无比,在自己的影响下,人类终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他可是要电灯的终极状态,也就是钨丝电灯泡,为此刘峰召集了中外相关的工程人员解决钨丝细化问题。
又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普鲁士船队终于抵达广州,他们带着第一批订单上的东西返回了普鲁士,俾斯麦也跟着船队离开,临走之前还亲自主持了普鲁士大使馆的落成仪式。
西门子被暂时留了下来,他已经了解到眼前这个国度比普鲁士不知大了多少倍,而且这里的督军亲自表示将一半的电报铺设业务交给西门子公司,并且还先付了50万马克的定金,让他惊喜万分。西门子决定就在广州开设分厂,而且要亲自监督。
当然,刘峰看中的一方面是西门子公司旗下的先进的电报业务,还有他手中的另外两项专利,一个是电镀技术和在不久的未来他们发明的的平炉炼钢技术。
电镀技术是一种利用电解的原理在导体镀上一层金属的方法,可以增强金属的耐腐蚀、耐磨损、耐热等性能。西门子发明电镀技术的初衷是用于镀金、镀银等装饰用,但刘峰知道电镀技术可以用在军事上,其中一项的最大的用途就是镀铬,在枪管、炮管内镀上一层铬金属,可以大大提高其寿命。平炉炼钢技术可以利用高温回热炉将铁砂直接冶炼成钢,生产效率将大大增强,是炼钢技术的革新。
由于刘峰的对西门子公司的照顾,西门子也投桃报李,将还未受到重视的电镀专利仅仅以1000马克的价格出售,而且亲自指导广州的工程师掌握这项技术。
刘峰当然不客气,没过多久就开始在用于炮管之上。此法果然神奇,炮管寿命直接提高了已被不止,为即将出现的铜带炮弹打下了基础。
时间很快进入1865年,整个江南地区已经基本稳定。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清廷也在江南地区煽动了几次叛乱,这些叛乱分子全是不满刘峰土地政策的地主阶级,还有对清廷死忠分子,不过他们没有了群众基础,很快就被扑灭。
由于北方的反清运动愈演愈烈,清廷已经感受到莫大的危急,他们再一次在满蒙二族征召了十万人,布置在直隶地区,巩固京城防御。
英法二国也没有闲着,他们从加拿大、澳大利亚抽调两个步兵师一万两千余人进驻天津,当然,这些人的军费全部由清廷承担。另外,二国还加强在日本的驻军,并驻扎了一支强大的舰队。目的很明显,就是帮助清廷与革命军死扛到底。
另外电气研究所内已经造出蒸汽动力的直流发电机,可惜实用电动机还在研发阶段。
不过到底是有了电,刘峰的心思活了起来,电能除了能转化机械能外最大的用途就是照明了,他立刻想到了电灯。
实用电灯的发明者是爱迪生,不过此时爱迪生还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而且汤姆在美国寻访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所以刘峰决定利用手下的团队自己研发。
刘峰前世是个80后,对于白炽灯并不陌生,而且上学时也学过爱迪生发明电灯的经过,他将草图以及原理交给了研究所内两个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学生,让他们尝试实验。
白炽灯的构造并不复杂,它由一个玻璃泡、钢片灯头、焊锡触点、导丝、排气管、芯柱、灯丝支架、乌丝构成,刘峰将图纸交给两个年轻人后就离开了,他明白即使有了原理和图纸,但要攻克的问题还很多,并不奢求他们马上就能制作出来。
一个宽敞的实验室内,堆满了各种电气试验器材,其中最显眼的就是一个小型蒸汽发电机,一个大蓄电池组,两个年轻人正在试验台上做实验。
“薛哥,你说督军大人给咱们的图纸是真的吗?”一个戴眼镜的文弱年轻人问道。
“小国,我哪知道,不过督军大人乃是神一般的人物,他说能行就一定行,咱们与其质疑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做实验,如果真的能制作出电灯,奖金一定少不了!”说话的是个脸微黑的男子,他名叫薛里,旁边是和他在美国一起留学的同学于国。
于国听到奖金二字眼睛一亮,说道:“那好,咱们开始做实验吧!”
二人在试验台上鼓捣一阵,他们将一根细竹碳棒小心的放入玻璃管内,然后两端接入导线。导线的另一头连接着蓄电池,中间是一个简单的刀闸开关。
“好了,合闸!”薛里吩咐道。
于国有些紧张的合上刀闸,只见碳棒开始慢慢变红,然后颜色越来越深,最后竟然转为橘红色,将周围慢慢照亮。
“竟然真的会发光?”于国震惊道。
薛里为人冷静,他看着散发淡淡光芒的碳棒说道:“督军大人说的果然没错,小国,增加电流!”
于国激动的点点头,又接上四个蓄电池。电流加强,碳棒越来越热,也越来越亮。
“再加四个!”
于国再次给四个蓄电池接上导线,只见碳棒猛地一闪,然后发出一声轻响,熄灭了。
“电流大了,咱们再来……”
二人终于找到规律,开始用更细竹炭棒替代,最后将炭棒换成炭丝,亮度提高的十倍不止。
接下来的几天,于国和薛里二人废寝忘食,吃住全在实验室里,由于他们点燃了六个玻璃管,在里面已经不知道白天和黑夜。
第十天,他们终于找到炭丝最合适的电流与亮度,在这个亮度下炭丝可以维持20个小时。此时,科研所的其他部门送来了一批玻璃泡,他们开始在玻璃泡内做真空实验。炭丝在真空状态下可以避免氧化而被点亮的时间更长。虽然刘峰已经给他们了捷径,比如提供最好的竹炭丝,当世最好的真空器,但要攻克的难题还很多,如现在的真空器无法令灯泡做到完全真空状态,还要解决灯泡的焊封,架设灯丝架等问题。不过这已经让薛、于二人欣喜若狂了,因为其中一只灯泡已经点了26天还未熄灭。只要上述一些技术难题攻克,电灯即将面世。
刘峰接到电灯初步成功的消息激动无比,在自己的影响下,人类终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他可是要电灯的终极状态,也就是钨丝电灯泡,为此刘峰召集了中外相关的工程人员解决钨丝细化问题。
又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普鲁士船队终于抵达广州,他们带着第一批订单上的东西返回了普鲁士,俾斯麦也跟着船队离开,临走之前还亲自主持了普鲁士大使馆的落成仪式。
西门子被暂时留了下来,他已经了解到眼前这个国度比普鲁士不知大了多少倍,而且这里的督军亲自表示将一半的电报铺设业务交给西门子公司,并且还先付了50万马克的定金,让他惊喜万分。西门子决定就在广州开设分厂,而且要亲自监督。
当然,刘峰看中的一方面是西门子公司旗下的先进的电报业务,还有他手中的另外两项专利,一个是电镀技术和在不久的未来他们发明的的平炉炼钢技术。
电镀技术是一种利用电解的原理在导体镀上一层金属的方法,可以增强金属的耐腐蚀、耐磨损、耐热等性能。西门子发明电镀技术的初衷是用于镀金、镀银等装饰用,但刘峰知道电镀技术可以用在军事上,其中一项的最大的用途就是镀铬,在枪管、炮管内镀上一层铬金属,可以大大提高其寿命。平炉炼钢技术可以利用高温回热炉将铁砂直接冶炼成钢,生产效率将大大增强,是炼钢技术的革新。
由于刘峰的对西门子公司的照顾,西门子也投桃报李,将还未受到重视的电镀专利仅仅以1000马克的价格出售,而且亲自指导广州的工程师掌握这项技术。
刘峰当然不客气,没过多久就开始在用于炮管之上。此法果然神奇,炮管寿命直接提高了已被不止,为即将出现的铜带炮弹打下了基础。
时间很快进入1865年,整个江南地区已经基本稳定。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清廷也在江南地区煽动了几次叛乱,这些叛乱分子全是不满刘峰土地政策的地主阶级,还有对清廷死忠分子,不过他们没有了群众基础,很快就被扑灭。
由于北方的反清运动愈演愈烈,清廷已经感受到莫大的危急,他们再一次在满蒙二族征召了十万人,布置在直隶地区,巩固京城防御。
英法二国也没有闲着,他们从加拿大、澳大利亚抽调两个步兵师一万两千余人进驻天津,当然,这些人的军费全部由清廷承担。另外,二国还加强在日本的驻军,并驻扎了一支强大的舰队。目的很明显,就是帮助清廷与革命军死扛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