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跪还是不跪,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很大、很大、很大的问题。
从文诰记载之上,并看不出来,世祖高皇帝在接受北朝册封的时候,下跪还是没有下跪?
北朝——是的,阮朝立国之初,内部非但不称中国为“天朝”,连“大清”都是不大叫的,一哪怕在正式的诏书中,都把中国称之为“北朝”。
中国既是“北朝”,“南朝”呢,自然就是他越南了——平起平坐啊。
阮朝第二代国王明命王在位之时,越南对待中国,大致还是这样的一种心态,且在某一个时段,还变本加厉了——变易国号,以“大南”取“越南”而代之,就是明命王手上的事情。
当然,直接面对中国的时候,“大南”还是称“越南”的。
直到第三代绍治王在位,这个心态,才慢慢儿的变了过来,“北朝”的说法,才从政府的文件中消失了。
大多数人都认为,世祖高皇帝在接受“北朝”册封的时候,是没有下跪的——证据是在认中国这个“宗主”的过程中,世祖高皇帝其实是非常“择善固执”的,譬如,世祖高皇帝一度声称,若中国的仁宗皇帝不批准“南越”的国号,就宁肯不接受册封。
虽然,最后还是把“南越”颠倒过来为“越南”,彼此达成了妥协,可是,对于“越南”这个国号,世祖高皇帝到底是不满意的,不然,也不能有圣祖仁皇帝“秉承遗命”,改“越南”为“大南”的事情啊!
呃,这个同名同姓的“圣祖仁皇帝”,是指前边儿提到的那个明命王。
本朝肇建之初,既对“北朝”不如何恭顺,又对“越南”的国号颇有所憾,以世祖高皇帝之谟烈——那是何其高远宏大!——怎么肯对“北使”下跪呢?
可是,“恭请圣安”,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现在的情形,同世祖高皇帝接受册封之时颇不相同:世祖高皇帝接受册封之前,本朝和中国,既没有确定“宗藩关系”,就谈不上“恭请圣安”;而册封礼结束,钦差的差使就算办结了,也用不着“恭请圣安”了。
现在,中、越两国,可是正经的“宗藩关系”,钦差到了,俺们这边儿,一定要有个“恭请圣安”的程序的。
咋办涅?
嗣德王、阮知方、张庭桂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曾经设想过一个折中的方案——由瑞国公“代表”嗣德王,“四柱大学士”陪着,行三跪九叩礼,“恭请圣安”。
目下,瑞国公是嗣德王唯一的养子,虽然没有明旨立为太子,不过,也大致可以算是“嗣君”了——至少,在宗室里头,瑞国公是不折不扣的第一人,由他来代乃父行礼,也说得过去吧?
现在看来,这个方案,只怕行不通了——人家已经指名道姓的把“国王”拎出来了!
如果钦使只是孤身一人,自然可以讨价还价,慢慢儿的磨,可是,人家是带了十五条船、好几千兵和一大堆大炮来的呀!
这——
好吧,这个先放一下,咱们来划第二个重点。
请看这一段——
“百官扈从,国王、钦差同入午门,至太和殿,诏书,就在太和殿宣读,香案呢,就摆在丹陛之前,国王率百官跪聆——如何?”
午门——又一个同名同姓的——皇城的南门和正门,其地位同被它“高仿”的北京的那一位,是一模一样的。
太和殿——再一个同名同姓的——皇城的正殿,其地位——好啦,俺就不说,各位看官也是晓得的啦。
这段话的重点,不在“同入午门”,这没有什么,钦差代表皇帝,国王陪着,是很正常的事情;也不在“国王率百官跪聆”——“跪”,本来是个大问题,可是,既跪了第一回,就不怕跪第二回——前头大旗台“恭请圣安”,已经跪了一回啦。
重点在于“太和殿”。
此太和殿同彼太和殿,功能、性质完全一样,都是举行最重大的典礼之时,皇帝——或国王——接受百官朝贺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拿来“跪聆”——本来坐在宝座上头的那一位,跪到了宝座下头,这个,真的合适吗?
若是表彰揄扬还好些,若真的像富浪沙人说的那样,“颟顸糊涂”、“查问一切”、“力惩前衍”……在国家最高殿堂之上,当着百官的面儿,被骂的狗血淋头,这叫俺家的“国主”,情何以堪?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不在太和殿,又能在哪儿呢?
越南国王接见使节,一般是在“紫禁城”里的勤政殿,可是,面前的这位使节,不是普通的使节,是“天使”,你提“勤政殿”,他十有八九不肯——这位“天使”,可是在越南呆过好几年,勤政殿是做什么的,他十有八九是晓得的。
最关键的是,阮知方明白,唐景崧宣读诏书,为的是“剀切宣谕”,除了太和殿,皇城的其他宫殿,都不够大,摆不下多少人,起不到足够的“剀切宣谕”的作用。
就是不晓得,他要“剀切宣谕”的,到底是些什么东东?
片刻之间,阮知方已转过了无数的念头。
唐景崧也不着急,慢悠悠的品着茶,好整以暇的等着他的回答。
终于,阮知方艰涩的开口了,“维公但有所命,无不乐从,只是——”
打住了。
“含翁若觉得有什么为难之处,”唐景崧说道,“可一定要说了出来,咱们一块儿商量、斟酌。”
不,你根本不是来同我“商量、斟酌”的。
阮知方微微吸了口气,下定了决心,“一切都照维公谕示的办理——如果,呃,如果下国朝中,有什么……阻滞,呃,都归我去疏通。”
唐景崧眼中,波光一闪,随即“呵呵”一笑,“好,那就拜托含翁了!”
“只是——”
“若有见教,尽请明言。”
“我是说,”阮知方试探着说道,“呃,维公大约也是晓得的,顺安河口,既十分逼仄,水位又很浅,大船……是无法溯香河而上的,这个——”
好,这才算到了“戏肉”呢。
跪不跪的,自然是个大问题,可是,更大的问题,是您带来的大船、大炮、大军。
*
跪还是不跪,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很大、很大、很大的问题。
从文诰记载之上,并看不出来,世祖高皇帝在接受北朝册封的时候,下跪还是没有下跪?
北朝——是的,阮朝立国之初,内部非但不称中国为“天朝”,连“大清”都是不大叫的,一哪怕在正式的诏书中,都把中国称之为“北朝”。
中国既是“北朝”,“南朝”呢,自然就是他越南了——平起平坐啊。
阮朝第二代国王明命王在位之时,越南对待中国,大致还是这样的一种心态,且在某一个时段,还变本加厉了——变易国号,以“大南”取“越南”而代之,就是明命王手上的事情。
当然,直接面对中国的时候,“大南”还是称“越南”的。
直到第三代绍治王在位,这个心态,才慢慢儿的变了过来,“北朝”的说法,才从政府的文件中消失了。
大多数人都认为,世祖高皇帝在接受“北朝”册封的时候,是没有下跪的——证据是在认中国这个“宗主”的过程中,世祖高皇帝其实是非常“择善固执”的,譬如,世祖高皇帝一度声称,若中国的仁宗皇帝不批准“南越”的国号,就宁肯不接受册封。
虽然,最后还是把“南越”颠倒过来为“越南”,彼此达成了妥协,可是,对于“越南”这个国号,世祖高皇帝到底是不满意的,不然,也不能有圣祖仁皇帝“秉承遗命”,改“越南”为“大南”的事情啊!
呃,这个同名同姓的“圣祖仁皇帝”,是指前边儿提到的那个明命王。
本朝肇建之初,既对“北朝”不如何恭顺,又对“越南”的国号颇有所憾,以世祖高皇帝之谟烈——那是何其高远宏大!——怎么肯对“北使”下跪呢?
可是,“恭请圣安”,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现在的情形,同世祖高皇帝接受册封之时颇不相同:世祖高皇帝接受册封之前,本朝和中国,既没有确定“宗藩关系”,就谈不上“恭请圣安”;而册封礼结束,钦差的差使就算办结了,也用不着“恭请圣安”了。
现在,中、越两国,可是正经的“宗藩关系”,钦差到了,俺们这边儿,一定要有个“恭请圣安”的程序的。
咋办涅?
嗣德王、阮知方、张庭桂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曾经设想过一个折中的方案——由瑞国公“代表”嗣德王,“四柱大学士”陪着,行三跪九叩礼,“恭请圣安”。
目下,瑞国公是嗣德王唯一的养子,虽然没有明旨立为太子,不过,也大致可以算是“嗣君”了——至少,在宗室里头,瑞国公是不折不扣的第一人,由他来代乃父行礼,也说得过去吧?
现在看来,这个方案,只怕行不通了——人家已经指名道姓的把“国王”拎出来了!
如果钦使只是孤身一人,自然可以讨价还价,慢慢儿的磨,可是,人家是带了十五条船、好几千兵和一大堆大炮来的呀!
这——
好吧,这个先放一下,咱们来划第二个重点。
请看这一段——
“百官扈从,国王、钦差同入午门,至太和殿,诏书,就在太和殿宣读,香案呢,就摆在丹陛之前,国王率百官跪聆——如何?”
午门——又一个同名同姓的——皇城的南门和正门,其地位同被它“高仿”的北京的那一位,是一模一样的。
太和殿——再一个同名同姓的——皇城的正殿,其地位——好啦,俺就不说,各位看官也是晓得的啦。
这段话的重点,不在“同入午门”,这没有什么,钦差代表皇帝,国王陪着,是很正常的事情;也不在“国王率百官跪聆”——“跪”,本来是个大问题,可是,既跪了第一回,就不怕跪第二回——前头大旗台“恭请圣安”,已经跪了一回啦。
重点在于“太和殿”。
此太和殿同彼太和殿,功能、性质完全一样,都是举行最重大的典礼之时,皇帝——或国王——接受百官朝贺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拿来“跪聆”——本来坐在宝座上头的那一位,跪到了宝座下头,这个,真的合适吗?
若是表彰揄扬还好些,若真的像富浪沙人说的那样,“颟顸糊涂”、“查问一切”、“力惩前衍”……在国家最高殿堂之上,当着百官的面儿,被骂的狗血淋头,这叫俺家的“国主”,情何以堪?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不在太和殿,又能在哪儿呢?
越南国王接见使节,一般是在“紫禁城”里的勤政殿,可是,面前的这位使节,不是普通的使节,是“天使”,你提“勤政殿”,他十有八九不肯——这位“天使”,可是在越南呆过好几年,勤政殿是做什么的,他十有八九是晓得的。
最关键的是,阮知方明白,唐景崧宣读诏书,为的是“剀切宣谕”,除了太和殿,皇城的其他宫殿,都不够大,摆不下多少人,起不到足够的“剀切宣谕”的作用。
就是不晓得,他要“剀切宣谕”的,到底是些什么东东?
片刻之间,阮知方已转过了无数的念头。
唐景崧也不着急,慢悠悠的品着茶,好整以暇的等着他的回答。
终于,阮知方艰涩的开口了,“维公但有所命,无不乐从,只是——”
打住了。
“含翁若觉得有什么为难之处,”唐景崧说道,“可一定要说了出来,咱们一块儿商量、斟酌。”
不,你根本不是来同我“商量、斟酌”的。
阮知方微微吸了口气,下定了决心,“一切都照维公谕示的办理——如果,呃,如果下国朝中,有什么……阻滞,呃,都归我去疏通。”
唐景崧眼中,波光一闪,随即“呵呵”一笑,“好,那就拜托含翁了!”
“只是——”
“若有见教,尽请明言。”
“我是说,”阮知方试探着说道,“呃,维公大约也是晓得的,顺安河口,既十分逼仄,水位又很浅,大船……是无法溯香河而上的,这个——”
好,这才算到了“戏肉”呢。
跪不跪的,自然是个大问题,可是,更大的问题,是您带来的大船、大炮、大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