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九章 尴尬尤可,心疾最重!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个九婶……愈说愈不像了!
虽然大致晓得,你对我的赞不绝口,所为何来?可是,咱们两个,既是嫡嫡亲的婶、侄,你本人又是郡王福晋——且你老公还不是出于“疏宗”,而是宣宗亲子,正正经经的帝胤!不论所求为何,以汝之尊,这般拍小辈儿的马屁,总是太过了些吧?
事实上,之前,敦柔公主同孚王福晋的来往,本是很少的。
首先,恭王和孚王的来往就少。一个六哥、一个九弟,年纪相差既大,脾性也不相投,而孚王又不豫政事,因此,多年以来,除了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恭王、孚王两兄弟,几乎没有什么私下底的来往。
老爸和老叔没啥来往,敦柔公主同孚王福晋这位老婶的来往,自然也就很有限了。
其次,莫看此时婶侄二人言笑晏晏,但事实上,敦柔公主并不喜欢孚王福晋这个人,甚至可以说——厌恶。
敦柔公主对这位九婶本无成见,喜恶的变化,完全是因为那个刺眼的“朝天髻”。
目下,这个“朝天髻”,在包括宗眷在内的旗下贵妇们中,经已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发型了,之前,大伙儿还只是在自个儿的家里梳着玩儿,并不以之示外人,现在,拜客也好,进香也罢,堂而皇之的顶着一个“朝天髻”出门儿的,愈来愈多了,甚至,还有人以此发型进宫请安的——譬如,孚王福晋就是如此。
传统的旗头“大拉翅”步步后退,目下,“朝天髻”与之相较,就不说凌而架之,但也足以分庭抗礼了。
虽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但“朝天髻”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成为“主流发型”,第一个“从龙”的孚王福晋,型范于后来者,实在“功不可没”,而这,也正是敦柔公主厌恶她这位九婶的原因所在。
敦柔公主每一见“朝天髻”,刺眼之余,更觉刺心,原因何在,《乱清》的读者,可以默喻;不过,这份隐秘,敦荣公主深藏心底,从未形诸言色,即便其贴身侍者,也少有知者,唯一能够隐约体会的,只马嬷嬷一人。
有一回,小熙梳了个“朝天髻”,对着镜子,扭来扭去,自赏的够了,刚刚一走出房门,就叫马嬷嬷瞅见了,赶紧将她推了回去,逼着她将头发解了开来,重新梳过;小熙又委屈,又不解,马嬷嬷则如是说,“这个花样儿,主子自个儿还没有试呢!——你这么着,可不是僭越了吗?赶紧的!”
敦柔公主和孚王福晋的来往的突然增多,伊始于今年年头,而且,既是孚王福晋的主动,亦几乎完全是孚王福晋单方面的行为——总是孚王福晋到小苏州胡同来“串门儿”,敦柔公主从未过孚郡王府回拜,一次都没有。
礼尚往来是必须的,但是,对于敦柔公主来说,这个“礼”,只局限于“礼物”,而负责送礼的人,也总是马嬷嬷、小熙等“下边儿的人”。
这个情形,当然是不正常的,再不喜欢孚王福晋,敦柔公主也有回拜的义务,而一向以来,她的待人接物,不论本心何如,面儿上的正经规矩,是一样也不缺的,问题是,对于敦柔公主来说,孚郡王府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真要回拜,另有尴尬,无法区处。
制度上,公主和额驸分府而居,公主住公主府,额驸住额驸府,相聚乃至敦伦啥的,都是额驸去公主那儿,不能公主去额驸那儿,关某人虽然已经混到了辅政王,“位在诸王之上”,独秉国政,可是,相关的规矩,并没有改变,因此,除了“釐降”那天,敦柔公主在朝内北小街打了个转儿,之后,就再也没有到过辅政王府了。
而孚郡王府和辅政王府都在朝内北小街,且挨的很近,敦柔公主若回拜孚王福晋,那么,人既已到了朝内北小街,则如辅政王府何?
过“家”门而不入吗?
太别扭了吧?
这个尴尬,如何化解,《大清会典》里头,可未着一字啊。
事实上,每一次,马嬷嬷、小熙等给孚王福晋送过了礼,一定是要再回一趟“家”的——辅政王十有八九不在“家”,马嬷嬷、小熙请安的对象,是辅政王府的另一位女主人——明太太。
请过了安,女人们坐下来唠一会子家常,有时候明太太还可能“赏饭”,如此这般,尽了“一家人”的情分后,才好回小苏州胡同的。
可是,马嬷嬷、小熙只是“下边儿的”,好办;相同的情形下,“上边儿的”那位该咋办,就没有人晓得了。
所以,敦柔公主只好向孚王福晋“告罪”,而孚王福晋立即表示充分的理解:
“你不用去我那儿——只我来你这儿,就好了!”
于是,就形成了这小半年来敦柔公主、孚王福晋虽热络来往却总是孚王福晋单方面串敦柔公主的门儿的古怪局面。
在敦柔公主看来,孚王福晋的上杆子,第一个要讨好的,并不是自己这个侄女,而是那位其口口声声呼之为“三哥”的侄女婿;而其所谋者,则是孚王的“正经差使”。
目下,孚王的差使,一个是“内廷行走”,一个是“管理乐部”,前者只是一个虚衔——这一层,任谁都晓得的;后者虽不是虚衔,但在孚王夫妻眼中,似乎也算不上什么“正经差使”。
有一回,孚王福晋用抱怨的口吻对敦柔公主说,“你九叔的那个差使,真正没有意思!照我看,就是到轩军中去做个千总——甚至把总,也比什么‘管理乐部’得劲儿些!”
孚王福晋似乎并不晓得,轩军里头,其实并无“千总”、“把总”之设?
敦柔公主只笑一笑,并不接口;彼时又刚好有人进来回事儿,孚王福晋下边儿的话,就说不出来了。
敦柔公主晓得,孚王夫妻是想通过自己去撞关卓凡的木钟——孚王福晋第一个“追蹑圣踪”,梳起“朝天髻”,大约也是想以此讨好皇夫吧?
但她心里很清楚,这个木钟,一定是撞不响的。
倒不是说她在关卓凡面前说不上话,事实上,她从未对关卓凡有过任何请托,但正因如此,若她开口,关卓凡必定不能轻易拒绝。
问题是,敦柔公主认为,关卓凡是不可能重用爱新觉罗氏的。
爱新觉罗氏者,若为闲散疏宗,如宝廷之流,尚有被起用的可能;但距帝胤愈近,被起用的可能性愈低;身在帝胤者,从关某人处得到的,就只有“贬抑”二字了。
孚王宣宗亲子,帝胤中的帝胤,怎么可能予以重用呢?
你也不看看你前头那几个哥哥,都什么样子了!
不说你五哥、六哥、七哥了,就说你八哥吧!
那是个公认的同关某人走的近的,“普鲁士访华代表团”到埠之时,还奉旨赴津参与迎迓,并名列曾涤生、文博川等元老重臣之前,彼时,颇有人以为,“八爷要大用了!”
可是,后来呢?原先做什么,现在,不还是做什么?有任何“大用”的意思吗?
所以,就算我不讨厌你,这个忙,也是帮不上的。
何况,你还顶了一个介么刺眼的“朝天髻”?
哼哼。
*
*
宾主坐定,侍女奉上茶来。
孚王福晋抿了口茶,眉头皱了起来——并不是因为茶水的味道不佳。
“唉!”她长长的叹了口气,“你九叔,同治三年就分府了——”
敦柔公主以为,孚王福晋又要扯“好几年了,还没办过啥‘正经差使’”一类的话,孰知,不是。
顿一顿,孚王福晋继续说了下去,“我嫁给他,三年有多了,可我这个肚子——”
再一顿,“还是没啥动静!这样子下去,可怎么好呢?”
敦柔公主不料伊做如是说,大大一怔,一时之间,不晓得该怎样接口?
“你呢,”孚王福晋看了敦柔公主一眼,“啥都好,就这上头,同我差不离儿——哎,也不是个事儿啊!”
敦柔公主的脸色,立即变过了!
*
这个九婶……愈说愈不像了!
虽然大致晓得,你对我的赞不绝口,所为何来?可是,咱们两个,既是嫡嫡亲的婶、侄,你本人又是郡王福晋——且你老公还不是出于“疏宗”,而是宣宗亲子,正正经经的帝胤!不论所求为何,以汝之尊,这般拍小辈儿的马屁,总是太过了些吧?
事实上,之前,敦柔公主同孚王福晋的来往,本是很少的。
首先,恭王和孚王的来往就少。一个六哥、一个九弟,年纪相差既大,脾性也不相投,而孚王又不豫政事,因此,多年以来,除了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恭王、孚王两兄弟,几乎没有什么私下底的来往。
老爸和老叔没啥来往,敦柔公主同孚王福晋这位老婶的来往,自然也就很有限了。
其次,莫看此时婶侄二人言笑晏晏,但事实上,敦柔公主并不喜欢孚王福晋这个人,甚至可以说——厌恶。
敦柔公主对这位九婶本无成见,喜恶的变化,完全是因为那个刺眼的“朝天髻”。
目下,这个“朝天髻”,在包括宗眷在内的旗下贵妇们中,经已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发型了,之前,大伙儿还只是在自个儿的家里梳着玩儿,并不以之示外人,现在,拜客也好,进香也罢,堂而皇之的顶着一个“朝天髻”出门儿的,愈来愈多了,甚至,还有人以此发型进宫请安的——譬如,孚王福晋就是如此。
传统的旗头“大拉翅”步步后退,目下,“朝天髻”与之相较,就不说凌而架之,但也足以分庭抗礼了。
虽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但“朝天髻”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成为“主流发型”,第一个“从龙”的孚王福晋,型范于后来者,实在“功不可没”,而这,也正是敦柔公主厌恶她这位九婶的原因所在。
敦柔公主每一见“朝天髻”,刺眼之余,更觉刺心,原因何在,《乱清》的读者,可以默喻;不过,这份隐秘,敦荣公主深藏心底,从未形诸言色,即便其贴身侍者,也少有知者,唯一能够隐约体会的,只马嬷嬷一人。
有一回,小熙梳了个“朝天髻”,对着镜子,扭来扭去,自赏的够了,刚刚一走出房门,就叫马嬷嬷瞅见了,赶紧将她推了回去,逼着她将头发解了开来,重新梳过;小熙又委屈,又不解,马嬷嬷则如是说,“这个花样儿,主子自个儿还没有试呢!——你这么着,可不是僭越了吗?赶紧的!”
敦柔公主和孚王福晋的来往的突然增多,伊始于今年年头,而且,既是孚王福晋的主动,亦几乎完全是孚王福晋单方面的行为——总是孚王福晋到小苏州胡同来“串门儿”,敦柔公主从未过孚郡王府回拜,一次都没有。
礼尚往来是必须的,但是,对于敦柔公主来说,这个“礼”,只局限于“礼物”,而负责送礼的人,也总是马嬷嬷、小熙等“下边儿的人”。
这个情形,当然是不正常的,再不喜欢孚王福晋,敦柔公主也有回拜的义务,而一向以来,她的待人接物,不论本心何如,面儿上的正经规矩,是一样也不缺的,问题是,对于敦柔公主来说,孚郡王府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真要回拜,另有尴尬,无法区处。
制度上,公主和额驸分府而居,公主住公主府,额驸住额驸府,相聚乃至敦伦啥的,都是额驸去公主那儿,不能公主去额驸那儿,关某人虽然已经混到了辅政王,“位在诸王之上”,独秉国政,可是,相关的规矩,并没有改变,因此,除了“釐降”那天,敦柔公主在朝内北小街打了个转儿,之后,就再也没有到过辅政王府了。
而孚郡王府和辅政王府都在朝内北小街,且挨的很近,敦柔公主若回拜孚王福晋,那么,人既已到了朝内北小街,则如辅政王府何?
过“家”门而不入吗?
太别扭了吧?
这个尴尬,如何化解,《大清会典》里头,可未着一字啊。
事实上,每一次,马嬷嬷、小熙等给孚王福晋送过了礼,一定是要再回一趟“家”的——辅政王十有八九不在“家”,马嬷嬷、小熙请安的对象,是辅政王府的另一位女主人——明太太。
请过了安,女人们坐下来唠一会子家常,有时候明太太还可能“赏饭”,如此这般,尽了“一家人”的情分后,才好回小苏州胡同的。
可是,马嬷嬷、小熙只是“下边儿的”,好办;相同的情形下,“上边儿的”那位该咋办,就没有人晓得了。
所以,敦柔公主只好向孚王福晋“告罪”,而孚王福晋立即表示充分的理解:
“你不用去我那儿——只我来你这儿,就好了!”
于是,就形成了这小半年来敦柔公主、孚王福晋虽热络来往却总是孚王福晋单方面串敦柔公主的门儿的古怪局面。
在敦柔公主看来,孚王福晋的上杆子,第一个要讨好的,并不是自己这个侄女,而是那位其口口声声呼之为“三哥”的侄女婿;而其所谋者,则是孚王的“正经差使”。
目下,孚王的差使,一个是“内廷行走”,一个是“管理乐部”,前者只是一个虚衔——这一层,任谁都晓得的;后者虽不是虚衔,但在孚王夫妻眼中,似乎也算不上什么“正经差使”。
有一回,孚王福晋用抱怨的口吻对敦柔公主说,“你九叔的那个差使,真正没有意思!照我看,就是到轩军中去做个千总——甚至把总,也比什么‘管理乐部’得劲儿些!”
孚王福晋似乎并不晓得,轩军里头,其实并无“千总”、“把总”之设?
敦柔公主只笑一笑,并不接口;彼时又刚好有人进来回事儿,孚王福晋下边儿的话,就说不出来了。
敦柔公主晓得,孚王夫妻是想通过自己去撞关卓凡的木钟——孚王福晋第一个“追蹑圣踪”,梳起“朝天髻”,大约也是想以此讨好皇夫吧?
但她心里很清楚,这个木钟,一定是撞不响的。
倒不是说她在关卓凡面前说不上话,事实上,她从未对关卓凡有过任何请托,但正因如此,若她开口,关卓凡必定不能轻易拒绝。
问题是,敦柔公主认为,关卓凡是不可能重用爱新觉罗氏的。
爱新觉罗氏者,若为闲散疏宗,如宝廷之流,尚有被起用的可能;但距帝胤愈近,被起用的可能性愈低;身在帝胤者,从关某人处得到的,就只有“贬抑”二字了。
孚王宣宗亲子,帝胤中的帝胤,怎么可能予以重用呢?
你也不看看你前头那几个哥哥,都什么样子了!
不说你五哥、六哥、七哥了,就说你八哥吧!
那是个公认的同关某人走的近的,“普鲁士访华代表团”到埠之时,还奉旨赴津参与迎迓,并名列曾涤生、文博川等元老重臣之前,彼时,颇有人以为,“八爷要大用了!”
可是,后来呢?原先做什么,现在,不还是做什么?有任何“大用”的意思吗?
所以,就算我不讨厌你,这个忙,也是帮不上的。
何况,你还顶了一个介么刺眼的“朝天髻”?
哼哼。
*
*
宾主坐定,侍女奉上茶来。
孚王福晋抿了口茶,眉头皱了起来——并不是因为茶水的味道不佳。
“唉!”她长长的叹了口气,“你九叔,同治三年就分府了——”
敦柔公主以为,孚王福晋又要扯“好几年了,还没办过啥‘正经差使’”一类的话,孰知,不是。
顿一顿,孚王福晋继续说了下去,“我嫁给他,三年有多了,可我这个肚子——”
再一顿,“还是没啥动静!这样子下去,可怎么好呢?”
敦柔公主不料伊做如是说,大大一怔,一时之间,不晓得该怎样接口?
“你呢,”孚王福晋看了敦柔公主一眼,“啥都好,就这上头,同我差不离儿——哎,也不是个事儿啊!”
敦柔公主的脸色,立即变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