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乱清 > 第五十七章 复出

第五十七章 复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笑声甫歇,关卓凡说道:“最紧要的是,左季高不晓得那两句话真正的出处。”

    他顿了一顿,朗声说道:“‘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郭嵩焘大愕,这确实是他对左宗棠最不能释怀的一个地方——问题是,关卓凡是怎么知道的?

    关卓凡说道:“这是潘伯寅跟我说的。此事萦绕伯寅心头多年,他可是掠人之美的人?筠仙,你也太为难伯寅了!”

    这件事说来话长。

    咸丰四年,即1854年,左宗棠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中。骆秉章倚俾极殷,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左宗棠愈发独断,自行其事,甚至拜折发炮之前,都不通知骆秉章。

    左师爷权过督抚,以致得了一个花名,叫“左都御史”。

    从二品的巡抚,一般会挂两个衔头。一个是兵部右侍郎,正二品;一个是右副都御使——这个品级倒不高,正三品。挂兵部右侍郎衔,乃为管辖军事将领方便,尤其是从一品的提督;同时,“右副都御使”意味着巡抚可以参劾官吏,不论级别。

    左宗棠叫“左都御史”,意思是他比骆秉章这个“右副都御使”牛多了。

    这么大包大揽,终于整出事情来了。

    咸丰八年,即1858年,当时的湖南总兵樊燮,不合得罪了左宗棠,左师爷乃以巡抚的名义。上折严劾樊燮,“贪纵不法”。“目不识丁”。

    这个折子,骆秉章事前也是不晓得的;事后索了稿子来看,见所劾事项都是事实,也就罢了。

    樊燮自然革职。他怀恨在心,先后向武昌的湖广总督衙门,北京的内阁、都察院提控,告左宗棠“骄纵不法”,湖南巡抚衙门“一官两印”。

    上面派员查办。樊燮上上下下使足了银子。形势对左宗棠相当不利,颇有人曰左某“可杀”的。

    当时郭嵩焘已离开曾国藩幕中,进京入直南书房,文宗和肃顺对他都甚为器重。郭嵩焘内外奔走,联络同官,全力替左宗棠疏通。

    可郭嵩焘和左宗棠是同乡,台面上如果由他来说话。分量大减。郭嵩焘乃说动江苏籍的潘祖荫,为左宗棠上了一个后来流传全国的折子,其中最著名的两句话,就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这两句话,文宗大为激赏。左宗棠就此过关。

    这个折子,其实是郭嵩焘和潘祖荫两人合拟,而且是以郭嵩焘为主。但既然由潘祖荫具衔,郭嵩焘就严守秘密,内中详情从未对第三人道过。左宗棠自然也就无从知晓。

    左宗棠驱郭出粤,是地地道道的“恩将仇报”。可是左宗棠自个却不知道。

    以潘祖荫对左宗棠有恩,郭嵩焘抵京之前,关卓凡就请潘祖荫设法,调和郭、左的矛盾。潘祖荫乃对关卓凡说了这段公案。潘祖荫的打算是,左宗棠进京陛见,自然要来拜访自己的,到时候将实情和盘托出,看看“左骡子”有什么反应?

    甚好,那咱们就等着吧。

    关卓凡含笑说道:“筠仙,我倒想看一看,目高于顶的左季高,磕头认错是一副什么样子?”

    郭嵩焘微微苦笑,既然“目高于顶”,怎么可能“磕头认错”?他感激关卓凡苦心孤诣,调和鼎鼐,但并不相信左宗棠会真的在自己面前屈膝。不过,有左宗棠“驱龙入海”那几句话,郭嵩焘内心芥蒂虽然还在,但胸口那股无以宣泄的积愤,却已经消了大半。

    当下郑重说道:“请贝子放心,不论左季高认不认错,我和他的恩怨,都是私人纠葛,绝不会带一丝一毫到公事里面。郭嵩焘身为朝廷大臣,当报贝子知遇之德,决不能这点子道理都不晓得。如果言不由衷,自无颜尸餐素位。”

    关卓凡眼睛一亮,说道:“筠仙,你言重了。来,为上下同心,早臻大治,咱们干了这一杯!”

    郭嵩焘自然不知道,左宗棠说“筠仙大才,非一省一地之格局。粤抚之位于筠仙,犹龙困浅滩。某驱郭去粤,乃驱龙入海也!”——这几句话,是关卓凡编出来的。

    第二天,关卓凡上折,以为恭王虽有过失,但已有悔意,“观其心性行径,尚为可录用之人”,当然,如何“录用”,“总须出自皇太后、皇上天恩独断,以诏黜陟之权,实非臣下所敢妄拟。”

    这个折子引发的轰动,不在奏请设立“奉恩基金”之下。

    大伙儿看不懂了,他们俩不是对头吗?

    有宗室甚至抱怨:“关三自个干得好好的,又把恭六扯回来干什么?就恭六那个德性,‘奉恩基金’啥的,不会出什么幺蛾子吧?”

    也有不少人松了一口大气,特别是为恭王提拔上位的那一拨。大家明面上都翘大拇指,说道:“关贝子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份气量,真正了不得!”

    心底暗暗欢喜:应该不会跟着恭王一起倒霉了。

    有少数真正为朝廷国家着想的,说道:“枢府首领,不计前嫌,同心一德,此乃国家祥瑞。我朝中兴大治,指日可待了!”

    没过两天,明发上谕下来了:

    “日前将恭亲王过失,严旨宣示,原翼其经此惩儆之后,自必痛自敛抑,不自再蹈愆尤。此正小惩大戒,曲为保全之义。

    “兹览军机处领班、毅勇忠诚贝子关卓凡所奏,以恭亲王咎虽自取,尚可录用。

    “此与朕意正相吻合,见既明白宣示,恭亲王着加恩仍在内廷行走,并仍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此后惟当益矢慎勤,力图报称,用副训诲成全至意。”

    这道上谕又是由内阁直接发出的,没有经过军机处。

    当天上午关卓凡去了丰台阅军,不在军机处。文祥、宝鋆、曹毓瑛、许庚身几个看了,各有心思。文祥、宝鋆两个的心里,是既喜且忧。

    喜的是,恭王这就算“复出”了!

    忧的是,上谕中的两个差使,“内廷行走”纯属“帽子”,没有实际意义;真正重要的就是一个“仍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

    而最重要的“军机处行走”,不在其中。

    文祥沉吟半响,说道:“星叔,你怎么看?”

    许庚身微微一笑,说道:“我怎么看不紧要。博川,这件事,我觉得不需要兜圈子,贝子回来了,晚一点过府拜访,直接请教就好了。”

    文、宝、曹几个互相对望,深深点头。

    下值后,打听得关卓凡已经进城回府,文祥赶忙来到了柳条胡同毅勇忠诚贝子府。

    关卓凡看了文祥带来的上谕的抄件,不说话,手指在桌子上轻轻地敲着。

    文祥心中着急,却不敢出声。

    关卓凡终于开口了:“博川,有一个事情,六爷似乎疏忽了。”

    文祥一惊,赶忙说道:“请贝子明示。”

    关卓凡说道:“圣母皇太后亲拟的那道上谕,你总记得?”

    文祥说道:“是,当然记得。”

    关卓凡缓缓说道:“对这道上谕,一直到今天,六爷可是都没有一个说法。”

    文祥恍然大悟。

    慈禧亲拟的那道上谕,由蔡寿祺劾恭王的“贪墨、骄盈、徇私、揽权”生发,对恭王诸多指责,什么“妄自尊大,诸多狂傲”,“目无君上”,“诸多挟制”,“暗使离间”,“胡谈乱道”,等等,最后“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

    之前恭王用曹毓瑛“避重就轻,以退为进”之计,上折自认“荒唐”,“开去一切职司”,“闭门读书思过”。

    恭王的折子在前,慈禧的诏书在后——确实,一直到今天,恭王都未对慈禧的亲拟的上谕做出任何反应。

    就是说,没有“谢罪”,没有“雷霆雨露,皆是天恩”的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