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章 那条狰狞的火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渎叻码头至大兴门,地势大致平坦,不过,也有起伏,只是坡度平缓,无碍人车通行,拿波浪打个比方,目下,法国人之所在,算是一个“波峰”,前方三百五十米左右,是另一个“波峰”,地势较法国人脚下的“波峰”略高,两个“波峰”之间,地势相对低洼,算是“波谷”。
诡异的景象,就出在对面由“波谷”而“波峰”的这个缓坡上。
十来条长短不一的壕沟,纵横交错,铺满了整个坡面。
通向大兴门的道路,被这些壕沟截断了。
第一眼看过去的时候,安邺还以为是某种水利设施——越南多雨,这些壕沟是拿来雨季的时候排水入红河用的?
转念一想,不对!渎叻码头至大兴门的道路,被生生截成了三、四段,天底下哪儿有这种莫名其妙的水利设施?
再细看,愈发的不对劲儿。
壕沟有长有短,有横有纵,相互交错,最长的三条,都是横向的,即东西向的,彼此基本平行,第一条和第二条,相距大约七、八十米的样子,第二条和第三条嘛……也差不多是这个距离吧!
这三条壕沟的边沿——南边儿,即朝向法国人的这一边儿——都密密的码堆着沙袋,蜿蜒一线,几乎没留下什么空隙;码堆的方式,十分古怪:上下两只沙袋叠在一起,码的整整齐齐,不过,每隔三、四只沙袋,两只就会变成一只,留下一个缺口,非常之有规律。
还有,安邺留意到,这些壕沟——横向的也好,纵向的也好,并不是笔直的,而是锯齿状的,即是说,拐来拐去的。
这些壕沟,做什么用的呢?
某种障碍?用以迟滞敌人的骑兵和车辆?
如是,未免太窄些了吧?
壕沟内里的情形,不知究竟,可是,大致的宽度,还是看得出来,人都几可一跃可过,战马更加不在话下;还有,这么窄的壕沟,填平一小段,不过指顾间事,或者叫工兵随便竖根桩子,搭两块板子,车子也就过去了。
起不到多少“迟滞”的作用啊!
正在转着念头,旁边的图尼森一边调校着望远镜的焦距,一边皱着眉头嘟囔,“这些沙袋码的——一会儿两只一摞,一会儿一只一摞,这一个个的缺口,一眼看上去,倒有些像……城堞似的?”
城堞?
安邺心中一动:这些壕沟,莫不是越南人的某种……防御设施?
嗯——
士兵呆在壕沟里头,从“堞口”——即“缺口”处向外射击?
可是——
唉,可是什么呀!看到这儿,书友们大约都着急了:还“可是”?这些壕沟做什么用的,根本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呀!
堑壕啊!
这法国人,一个两个的,都什么眼神儿?
就这水平,还好意思自称职业军人?
哎,我说狮子,你这个逆向金手指,是不是开的太过了点儿?
呃……
其实,也不算太过。
因为,目下,是一八六八年。
冷兵器时代,只有壕沟,没有堑壕——因为根本用不着;壕沟的作用,不是拿来保护己方的士兵,而是为敌人的前进制造障碍——就像安邺一度猜测的那样。
进入热兵器时代,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堑壕依旧是用不着的。
滑膛枪时期,步枪的射程有限,射速感人,能否中的,也要靠刷人品,攻守双方,都必须排队枪毙,才能够获得足够的火力密度,不然,这个仗就打不起来,因此,也不需要堑壕来保护士兵。
火绳枪而燧发枪,滑膛枪而线膛枪,步枪的射程、射速、准绳都大大提升,产生了在敌人距离尚远的情况下、对士兵进行保护的需要,但是,堑壕依旧不是必需品,因为,弹药的装填方式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前装;作战方式也没有发生——还是排队枪毙。
这个时期,保护士兵的防御措施,不是往地下挖堑壕,而是在地上起胸墙。
两者的区别,稍稍一想就明白了:
前装枪装填弹药的操作,一要站立,二要有足够的空间——想一想那根通条有多长吧!胸墙可以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堑壕呢?
第一,堑壕的空间,必定是狭窄的;第二,如果挖的足够深,站立容或许之——可是,那得多大的工程量啊?而且,也会带来其他的一些列技术问题,这个时期,敌人的枪炮没那么大的杀伤力,士兵的性命,也没那么值钱,胸墙大致就够用了,因此,关于防御设施,不大会有人往“地下”动脑筋。
只有进入后装枪时期,射速大大提高,准绳、射程也进一步提升,步枪的杀伤力大幅增加,同时,装填方式的变化,也消除了使用堑壕的技术障碍,真正的近现代意义上的堑壕才应运而生。
本时空,后装枪之大规模应用,始于美国内战,其典型,便是关卓凡率领的“清国义勇军”了——他带到美国的轩军,一水儿的后装枪;大规模的堑壕战,亦始于美国内战,特别是彼得斯堡战役中,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纵横交错的堑壕,曾让关卓凡叹为观止。
堑壕战的始作俑者,是查塔努加战役中颇让轩军吃了苦头的南军悍将朗斯特里特,然后,罗伯特.李将之发扬光大。
另一位始作俑者,则是俺们的关爵帅。
南下亚特拉大途中,关卓凡就是靠挖战壕拿下了固若金汤的阿拉图纳——北军的战壕,一路前延,南军枪击、炮轰、夜袭,皆无奈其何,眼睁睁的看着敌人将战壕挖到了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当然啦,关爵帅的这一招,说到底也是盗版——盗版原时空TG惯用的土工作业。
不过,不计关卓凡这个开外挂的,美国内战的堑壕,还非常原始,主要的作用,是自我保护,而非“防守反击”——据壕对敌射击,其实质,是一种“交通壕”;其面世,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大规模的长期对峙,敌我双方的防线,犬牙交错,冷枪不断,为自保,大伙儿本能的做起了缩头乌龟。
回到法国人这儿。
欧洲第一次大规模的后装枪应用,是一八六六年普奥之争的“七星期战争”,迄今不过就是一年半多点儿的事儿,正因为眼见普鲁士的后装枪痛殴奥地利的前装枪,法国人才手忙脚乱的换装后装枪——“夏赛波步枪”。
可是,全员换装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事实上,直到目下,法国军队也没有百分百完成这个工作,安邺带的这六百二十名士兵,亦不过是刚刚拿到了“夏赛波步枪”。
咦,不对,只有五百二十名——那一百名安南“狙击手”,用的还是前装枪呢!
武器的换装,既手忙脚乱,很有些“赶鸭子上架”的味道,适应于新武器的新战术,就跟不上趟了,目下,法国军界对“战斗队形”该如何变化,依旧莫衷一是,印度支那驻军远离本土,什么事儿都慢半拍,安邺、图尼森等奉行的操典中,所谓“战斗队形”,依旧是排队枪毙的那一套。
因此,法国人认不出这纵横交错的壕沟是做什么用的,并不出奇。
安邺能够想到,这些壕沟可能是“某种防御设施”,已经算是悟性高了。
有书友可能会指出,轩军征日之时,高杉晋作、山县有朋领兵攻打轩军设在小仓城的后勤基地,可是认出了类似的壕沟是做什么用的呀?
呃,是的,不过,高杉晋作、山县有朋两个,都是人杰,高杉更是天才,安邺、图尼森之流,不过普通军人,悟性有所差异,也是正常的吧!
还有,安邺是这么想的:这些壕沟,就算是“某种防御设施”,应该也不关“降龙行动”的事儿吧?——目其工程量,绝非旦夕可成,什么时候竣工的不好说,不过,一定早在“降龙行动”之前,就开始施工了。
可惜,身边儿没有本地的越南人,不然,抓过来问一下就明白了。
娘的,那个河内巡抚叫阮林的,也没有提起过,渎叻码头至大兴门的路上,还有这么多的状况啊?
安邺还在犹豫,图尼森催他了,“还等什么?管它是做什么的?咱们只管走咱们的路!反正,那里头也没有人!”
没有人?
似乎是的——整面缓坡,异常安静,望远镜中反复搜索,也看不出任何生人活动的迹象。
安邺踌躇片刻,“好吧。”
队伍继续前进,依旧保持着“行军队形”,没有换成“战斗队形”。
距“波谷”不足五十米的时候,安邺再次止住了队伍。
此时,距第一条横向的壕沟,已不足一百米了。
还是不对劲!
这条壕沟的边沿,有三簇奇怪的灌木,中间的一簇,刚刚好生在被截断的道路边儿上,另两簇灌木,与之间距,都是大约四、五十米的样子。
因为挖掘壕沟,这面缓坡上的树木和灌木,几乎都被伐光了,怎么会单单留下这三簇?远看,尚不觉得什么,距离近了,便显得异常扎眼。
安邺从一个士兵手中,拎过一支步枪,瞄准中间的那簇灌木,扣动了扳机。
子弹射入灌木,只听清清脆脆,“当”的一声,传了出来。
距离虽远,可是,这儿是一个“波谷”的地形,回响非常清晰,大伙儿都听得明白,这粒子弹,一定是打在了某种金属物体之上。
确实不对路!
安邺下令,派出一队士兵,前出搜索,弄清楚壕沟里头的状况后,大部队再继续前进。
同时,为策万全,“展开战斗队形!”
命令刚刚传了下去,尚未及动作,“中弹”的那簇灌木,突然涌出了一团白烟,白烟之中,一条长长的火舌,喷薄而出。
*
渎叻码头至大兴门,地势大致平坦,不过,也有起伏,只是坡度平缓,无碍人车通行,拿波浪打个比方,目下,法国人之所在,算是一个“波峰”,前方三百五十米左右,是另一个“波峰”,地势较法国人脚下的“波峰”略高,两个“波峰”之间,地势相对低洼,算是“波谷”。
诡异的景象,就出在对面由“波谷”而“波峰”的这个缓坡上。
十来条长短不一的壕沟,纵横交错,铺满了整个坡面。
通向大兴门的道路,被这些壕沟截断了。
第一眼看过去的时候,安邺还以为是某种水利设施——越南多雨,这些壕沟是拿来雨季的时候排水入红河用的?
转念一想,不对!渎叻码头至大兴门的道路,被生生截成了三、四段,天底下哪儿有这种莫名其妙的水利设施?
再细看,愈发的不对劲儿。
壕沟有长有短,有横有纵,相互交错,最长的三条,都是横向的,即东西向的,彼此基本平行,第一条和第二条,相距大约七、八十米的样子,第二条和第三条嘛……也差不多是这个距离吧!
这三条壕沟的边沿——南边儿,即朝向法国人的这一边儿——都密密的码堆着沙袋,蜿蜒一线,几乎没留下什么空隙;码堆的方式,十分古怪:上下两只沙袋叠在一起,码的整整齐齐,不过,每隔三、四只沙袋,两只就会变成一只,留下一个缺口,非常之有规律。
还有,安邺留意到,这些壕沟——横向的也好,纵向的也好,并不是笔直的,而是锯齿状的,即是说,拐来拐去的。
这些壕沟,做什么用的呢?
某种障碍?用以迟滞敌人的骑兵和车辆?
如是,未免太窄些了吧?
壕沟内里的情形,不知究竟,可是,大致的宽度,还是看得出来,人都几可一跃可过,战马更加不在话下;还有,这么窄的壕沟,填平一小段,不过指顾间事,或者叫工兵随便竖根桩子,搭两块板子,车子也就过去了。
起不到多少“迟滞”的作用啊!
正在转着念头,旁边的图尼森一边调校着望远镜的焦距,一边皱着眉头嘟囔,“这些沙袋码的——一会儿两只一摞,一会儿一只一摞,这一个个的缺口,一眼看上去,倒有些像……城堞似的?”
城堞?
安邺心中一动:这些壕沟,莫不是越南人的某种……防御设施?
嗯——
士兵呆在壕沟里头,从“堞口”——即“缺口”处向外射击?
可是——
唉,可是什么呀!看到这儿,书友们大约都着急了:还“可是”?这些壕沟做什么用的,根本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呀!
堑壕啊!
这法国人,一个两个的,都什么眼神儿?
就这水平,还好意思自称职业军人?
哎,我说狮子,你这个逆向金手指,是不是开的太过了点儿?
呃……
其实,也不算太过。
因为,目下,是一八六八年。
冷兵器时代,只有壕沟,没有堑壕——因为根本用不着;壕沟的作用,不是拿来保护己方的士兵,而是为敌人的前进制造障碍——就像安邺一度猜测的那样。
进入热兵器时代,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堑壕依旧是用不着的。
滑膛枪时期,步枪的射程有限,射速感人,能否中的,也要靠刷人品,攻守双方,都必须排队枪毙,才能够获得足够的火力密度,不然,这个仗就打不起来,因此,也不需要堑壕来保护士兵。
火绳枪而燧发枪,滑膛枪而线膛枪,步枪的射程、射速、准绳都大大提升,产生了在敌人距离尚远的情况下、对士兵进行保护的需要,但是,堑壕依旧不是必需品,因为,弹药的装填方式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前装;作战方式也没有发生——还是排队枪毙。
这个时期,保护士兵的防御措施,不是往地下挖堑壕,而是在地上起胸墙。
两者的区别,稍稍一想就明白了:
前装枪装填弹药的操作,一要站立,二要有足够的空间——想一想那根通条有多长吧!胸墙可以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堑壕呢?
第一,堑壕的空间,必定是狭窄的;第二,如果挖的足够深,站立容或许之——可是,那得多大的工程量啊?而且,也会带来其他的一些列技术问题,这个时期,敌人的枪炮没那么大的杀伤力,士兵的性命,也没那么值钱,胸墙大致就够用了,因此,关于防御设施,不大会有人往“地下”动脑筋。
只有进入后装枪时期,射速大大提高,准绳、射程也进一步提升,步枪的杀伤力大幅增加,同时,装填方式的变化,也消除了使用堑壕的技术障碍,真正的近现代意义上的堑壕才应运而生。
本时空,后装枪之大规模应用,始于美国内战,其典型,便是关卓凡率领的“清国义勇军”了——他带到美国的轩军,一水儿的后装枪;大规模的堑壕战,亦始于美国内战,特别是彼得斯堡战役中,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纵横交错的堑壕,曾让关卓凡叹为观止。
堑壕战的始作俑者,是查塔努加战役中颇让轩军吃了苦头的南军悍将朗斯特里特,然后,罗伯特.李将之发扬光大。
另一位始作俑者,则是俺们的关爵帅。
南下亚特拉大途中,关卓凡就是靠挖战壕拿下了固若金汤的阿拉图纳——北军的战壕,一路前延,南军枪击、炮轰、夜袭,皆无奈其何,眼睁睁的看着敌人将战壕挖到了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当然啦,关爵帅的这一招,说到底也是盗版——盗版原时空TG惯用的土工作业。
不过,不计关卓凡这个开外挂的,美国内战的堑壕,还非常原始,主要的作用,是自我保护,而非“防守反击”——据壕对敌射击,其实质,是一种“交通壕”;其面世,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大规模的长期对峙,敌我双方的防线,犬牙交错,冷枪不断,为自保,大伙儿本能的做起了缩头乌龟。
回到法国人这儿。
欧洲第一次大规模的后装枪应用,是一八六六年普奥之争的“七星期战争”,迄今不过就是一年半多点儿的事儿,正因为眼见普鲁士的后装枪痛殴奥地利的前装枪,法国人才手忙脚乱的换装后装枪——“夏赛波步枪”。
可是,全员换装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事实上,直到目下,法国军队也没有百分百完成这个工作,安邺带的这六百二十名士兵,亦不过是刚刚拿到了“夏赛波步枪”。
咦,不对,只有五百二十名——那一百名安南“狙击手”,用的还是前装枪呢!
武器的换装,既手忙脚乱,很有些“赶鸭子上架”的味道,适应于新武器的新战术,就跟不上趟了,目下,法国军界对“战斗队形”该如何变化,依旧莫衷一是,印度支那驻军远离本土,什么事儿都慢半拍,安邺、图尼森等奉行的操典中,所谓“战斗队形”,依旧是排队枪毙的那一套。
因此,法国人认不出这纵横交错的壕沟是做什么用的,并不出奇。
安邺能够想到,这些壕沟可能是“某种防御设施”,已经算是悟性高了。
有书友可能会指出,轩军征日之时,高杉晋作、山县有朋领兵攻打轩军设在小仓城的后勤基地,可是认出了类似的壕沟是做什么用的呀?
呃,是的,不过,高杉晋作、山县有朋两个,都是人杰,高杉更是天才,安邺、图尼森之流,不过普通军人,悟性有所差异,也是正常的吧!
还有,安邺是这么想的:这些壕沟,就算是“某种防御设施”,应该也不关“降龙行动”的事儿吧?——目其工程量,绝非旦夕可成,什么时候竣工的不好说,不过,一定早在“降龙行动”之前,就开始施工了。
可惜,身边儿没有本地的越南人,不然,抓过来问一下就明白了。
娘的,那个河内巡抚叫阮林的,也没有提起过,渎叻码头至大兴门的路上,还有这么多的状况啊?
安邺还在犹豫,图尼森催他了,“还等什么?管它是做什么的?咱们只管走咱们的路!反正,那里头也没有人!”
没有人?
似乎是的——整面缓坡,异常安静,望远镜中反复搜索,也看不出任何生人活动的迹象。
安邺踌躇片刻,“好吧。”
队伍继续前进,依旧保持着“行军队形”,没有换成“战斗队形”。
距“波谷”不足五十米的时候,安邺再次止住了队伍。
此时,距第一条横向的壕沟,已不足一百米了。
还是不对劲!
这条壕沟的边沿,有三簇奇怪的灌木,中间的一簇,刚刚好生在被截断的道路边儿上,另两簇灌木,与之间距,都是大约四、五十米的样子。
因为挖掘壕沟,这面缓坡上的树木和灌木,几乎都被伐光了,怎么会单单留下这三簇?远看,尚不觉得什么,距离近了,便显得异常扎眼。
安邺从一个士兵手中,拎过一支步枪,瞄准中间的那簇灌木,扣动了扳机。
子弹射入灌木,只听清清脆脆,“当”的一声,传了出来。
距离虽远,可是,这儿是一个“波谷”的地形,回响非常清晰,大伙儿都听得明白,这粒子弹,一定是打在了某种金属物体之上。
确实不对路!
安邺下令,派出一队士兵,前出搜索,弄清楚壕沟里头的状况后,大部队再继续前进。
同时,为策万全,“展开战斗队形!”
命令刚刚传了下去,尚未及动作,“中弹”的那簇灌木,突然涌出了一团白烟,白烟之中,一条长长的火舌,喷薄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