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磨剑十年今出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就在孙策撤兵到合肥的时候,刘备和诸葛亮合兵一处,将柴桑县围得水泄不通,唯一对程普有利的就是,柴桑作为水军的后勤基地,粮食倒不缺。
但是,粮食不缺指的是供应军队,柴桑城中还有十余万军民呢,百姓也是要吃东西的。
另外,刘备手中有九万大军,柴桑城中才有三万军队,其中还有两万战斗力底下的水军。指望这三万人能驻守一座县城,是不现实的,疑问就是程普到底能不能挺到孙策回援。
这里说一下,三万人守城,九万人攻城,输赢并不是绝对的。
在双方的兵卒实力,士气,装备,指挥都大致相相当情况下,最主要的要看城池的大小和防御力。如果说城池太过狭小,城墙不够高、不够厚,那么三万守军绝对不是九万攻城军队的对手。
反过来说如果城池的大小正好适合三万军队调动,那么九万攻城部队确实少了点。当然,如果城池太大也不是不行了,不过在古代还没有那么大的城池,这个情况就不考虑了。
很不幸的是,柴桑不是一个大城,虽然它也属于南方重镇,但想要驻守三万军队,却太过狭隘了,城墙的高度也不够。唯一的办法就是出城作战,也就是说,分出一部分兵力依靠城墙扎营,抵挡刘备的大军。
这种方法正确,但却是一种危险的举动,想想看,在没有城墙的保护下,面对五倍的敌人,而且敌军还兵强马壮,谁不害怕?
比如说曹操围困下邳的时候,陈宫就建议吕布出城另建营寨。
但是吕布敢于出城安营,并不代表着所有的将领都敢这么干,出城驻扎一般都是吕布、赵云、张飞、徐晃这类猛将的专属能力。
程普稳重有余,勇猛不足,还担不起这个重任。可以这么说,在整个江东,被李重挖角之后,除了孙策自己,换谁来都不行。
先不看江东战场,把视线转回到泗水战场。
曹操的三万生力军潮水一般拍打着李重的营寨,另外四万疲惫之师作为预备队,驻扎在战场的最后放。
李重营寨之中的只剩下三万大军,虽说李重一直用炮灰作战,剩余的这三万大军还没到不能再战的地步,但抵挡徐晃和张颌的攻势也有些勉强,三个大营都显得岌岌可危,朝不保夕。
而李重也做好了撤军的准备,人不卸甲,马不卸鞍,孙尚香更是一刻不离李重左右,背弓提枪,显得英姿飒爽。
孙尚香也知道孙策处境危急,但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现在孙尚香唯一担心的是自己别守活寡。李重却不像孙尚香那么急躁,他早就安排好了一切,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一切尽掌握之中。
实际上,李重早就做好了撤军的准备。
在曹操一波又一波的攻打之下,李重的左右两座营寨渐渐抵挡不住了,于是李重将三座大营合在一起。见到李重的颓势,曹操攻势愈甚,羽箭、石块、火球不要钱一样泼洒下来,打得李重大营之中浓烟滚滚,人喊马嘶。
看到战事进展顺利,曹操的兵卒愈发勇猛起来,就连当作预备兵的四万兵卒也都精神亢奋,身上的气力都增长了几分。而夏侯惇等人更是频频请战,曹操大喜,立即命令夏侯惇带领两万兵卒前去帮助徐晃。
建安七年五月初三下午,夏侯惇于徐晃聚集五万大军,狂攻李重的大营,战况及其惨烈,战死的兵卒高达万余人,伤者无数,李重的大营前半部分尽数化为焦土,后半部分也破败不堪,势不可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才能看出来谁是英雄?谁是狗熊?
李重这个大英雄虽然成色稍显不足,但也叫人眼前一亮,最起码孙尚香是这么认为的。
十余年的征战熏陶下来,李重彻底由一个朦胧少年转变成天下英雄。
虽占战事危急,但李重依旧面色沉稳,丝毫不减慌乱之色,反而嘴角笑意盎然,李重这种极度自信的表情、确实让不少不明2真相的兵将安下心来。
但是必须要承认,如果不是早有准备,李重也做不到这一点。
到了亥时,徐晃和夏侯惇开始撤兵,毕竟兵卒不可能无休止的征战,士气能当得了一时,当不了一世。
趁着曹操收兵之际,李重开始调兵遣将,安排撤退事宜。
军帐之中,李重端坐在帅位,开始分派军力,第一道军令是给高览的。李重的命令是高览带领伤兵以及一众谋士先行撤退,他们没有作战任务,唯一的任务就是尽快撤离战场,赶到巨平县以北。
第二道军令是给赵云和裴元绍的,两个人带领五百骑兵断后。既然逃跑,就要做个逃跑的样子出来,断后是必不可少的。
不要小看了这五百兵卒,这五百兵卒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人人可以在吗上开弓放箭,可以这么说,单单这五百骑兵的战斗力,就相当于两千河北精骑,而且这五百兵卒一直没有参与攻防战,体力有保证。
赵云的任务很重,不光要抵挡曹操的追兵,还要尽可能的拖延曹操进军的速度,给主力部队休息的时间,给全军反扑打好基础。
第三道军令是给太史慈和高顺等人的,两个人各自带领三千兵卒跟随李重的大部队撤退,经过巨平县之后,太史慈和高顺要引兵埋伏起来,截杀曹操的军队,配合李重的反攻。
建安七年五月初三子时,李重开始带领大军徐徐而退,赵云则在营寨之中虚设旗帜,用来迷惑曹军。
当然,撤军这么大的举动想要瞒过长春那是不可能,无外乎就是能骗过曹操多长时间而已。赵云还有最后一招,就是烧了大营,用大火抵挡曹操的追兵,为了能让火势大点,李重的大营内已经预备好了大量的枯草。
赵云不怕曹操看出破绽来,这样一来,会让曹操以为烧掉的都是李重来不及带走的粮草。
这里必须要说明一下,曹操中计,并不是曹操的智力不如李重,而是曹操不知道自己的底牌已经被李重知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卷尾了,蜘蛛求各种支持!谢谢!
就在孙策撤兵到合肥的时候,刘备和诸葛亮合兵一处,将柴桑县围得水泄不通,唯一对程普有利的就是,柴桑作为水军的后勤基地,粮食倒不缺。
但是,粮食不缺指的是供应军队,柴桑城中还有十余万军民呢,百姓也是要吃东西的。
另外,刘备手中有九万大军,柴桑城中才有三万军队,其中还有两万战斗力底下的水军。指望这三万人能驻守一座县城,是不现实的,疑问就是程普到底能不能挺到孙策回援。
这里说一下,三万人守城,九万人攻城,输赢并不是绝对的。
在双方的兵卒实力,士气,装备,指挥都大致相相当情况下,最主要的要看城池的大小和防御力。如果说城池太过狭小,城墙不够高、不够厚,那么三万守军绝对不是九万攻城军队的对手。
反过来说如果城池的大小正好适合三万军队调动,那么九万攻城部队确实少了点。当然,如果城池太大也不是不行了,不过在古代还没有那么大的城池,这个情况就不考虑了。
很不幸的是,柴桑不是一个大城,虽然它也属于南方重镇,但想要驻守三万军队,却太过狭隘了,城墙的高度也不够。唯一的办法就是出城作战,也就是说,分出一部分兵力依靠城墙扎营,抵挡刘备的大军。
这种方法正确,但却是一种危险的举动,想想看,在没有城墙的保护下,面对五倍的敌人,而且敌军还兵强马壮,谁不害怕?
比如说曹操围困下邳的时候,陈宫就建议吕布出城另建营寨。
但是吕布敢于出城安营,并不代表着所有的将领都敢这么干,出城驻扎一般都是吕布、赵云、张飞、徐晃这类猛将的专属能力。
程普稳重有余,勇猛不足,还担不起这个重任。可以这么说,在整个江东,被李重挖角之后,除了孙策自己,换谁来都不行。
先不看江东战场,把视线转回到泗水战场。
曹操的三万生力军潮水一般拍打着李重的营寨,另外四万疲惫之师作为预备队,驻扎在战场的最后放。
李重营寨之中的只剩下三万大军,虽说李重一直用炮灰作战,剩余的这三万大军还没到不能再战的地步,但抵挡徐晃和张颌的攻势也有些勉强,三个大营都显得岌岌可危,朝不保夕。
而李重也做好了撤军的准备,人不卸甲,马不卸鞍,孙尚香更是一刻不离李重左右,背弓提枪,显得英姿飒爽。
孙尚香也知道孙策处境危急,但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现在孙尚香唯一担心的是自己别守活寡。李重却不像孙尚香那么急躁,他早就安排好了一切,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一切尽掌握之中。
实际上,李重早就做好了撤军的准备。
在曹操一波又一波的攻打之下,李重的左右两座营寨渐渐抵挡不住了,于是李重将三座大营合在一起。见到李重的颓势,曹操攻势愈甚,羽箭、石块、火球不要钱一样泼洒下来,打得李重大营之中浓烟滚滚,人喊马嘶。
看到战事进展顺利,曹操的兵卒愈发勇猛起来,就连当作预备兵的四万兵卒也都精神亢奋,身上的气力都增长了几分。而夏侯惇等人更是频频请战,曹操大喜,立即命令夏侯惇带领两万兵卒前去帮助徐晃。
建安七年五月初三下午,夏侯惇于徐晃聚集五万大军,狂攻李重的大营,战况及其惨烈,战死的兵卒高达万余人,伤者无数,李重的大营前半部分尽数化为焦土,后半部分也破败不堪,势不可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才能看出来谁是英雄?谁是狗熊?
李重这个大英雄虽然成色稍显不足,但也叫人眼前一亮,最起码孙尚香是这么认为的。
十余年的征战熏陶下来,李重彻底由一个朦胧少年转变成天下英雄。
虽占战事危急,但李重依旧面色沉稳,丝毫不减慌乱之色,反而嘴角笑意盎然,李重这种极度自信的表情、确实让不少不明2真相的兵将安下心来。
但是必须要承认,如果不是早有准备,李重也做不到这一点。
到了亥时,徐晃和夏侯惇开始撤兵,毕竟兵卒不可能无休止的征战,士气能当得了一时,当不了一世。
趁着曹操收兵之际,李重开始调兵遣将,安排撤退事宜。
军帐之中,李重端坐在帅位,开始分派军力,第一道军令是给高览的。李重的命令是高览带领伤兵以及一众谋士先行撤退,他们没有作战任务,唯一的任务就是尽快撤离战场,赶到巨平县以北。
第二道军令是给赵云和裴元绍的,两个人带领五百骑兵断后。既然逃跑,就要做个逃跑的样子出来,断后是必不可少的。
不要小看了这五百兵卒,这五百兵卒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人人可以在吗上开弓放箭,可以这么说,单单这五百骑兵的战斗力,就相当于两千河北精骑,而且这五百兵卒一直没有参与攻防战,体力有保证。
赵云的任务很重,不光要抵挡曹操的追兵,还要尽可能的拖延曹操进军的速度,给主力部队休息的时间,给全军反扑打好基础。
第三道军令是给太史慈和高顺等人的,两个人各自带领三千兵卒跟随李重的大部队撤退,经过巨平县之后,太史慈和高顺要引兵埋伏起来,截杀曹操的军队,配合李重的反攻。
建安七年五月初三子时,李重开始带领大军徐徐而退,赵云则在营寨之中虚设旗帜,用来迷惑曹军。
当然,撤军这么大的举动想要瞒过长春那是不可能,无外乎就是能骗过曹操多长时间而已。赵云还有最后一招,就是烧了大营,用大火抵挡曹操的追兵,为了能让火势大点,李重的大营内已经预备好了大量的枯草。
赵云不怕曹操看出破绽来,这样一来,会让曹操以为烧掉的都是李重来不及带走的粮草。
这里必须要说明一下,曹操中计,并不是曹操的智力不如李重,而是曹操不知道自己的底牌已经被李重知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卷尾了,蜘蛛求各种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