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高薪高位是设计出来的(2)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古语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求的就是高质量的人才。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钱学森当年从美国回归时,遇到百般阻挠,原因何在?一位美军高级将领给出了形象的答案,他说,宁愿枪毙钱学森,也不愿意他回到中国,因为他“一个人可以顶5个师”。所以钱学森在美国被扣5年才得以返回,而他一回国,便对“两弹一星”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人才的重要性,其释放出的能量与一般人的无法相提并论。
我们举出这个例子,是为了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像钱学森这样的人才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资本。这种资本也就是现代经济学中所谓的人力资本。
虽然最早的人力资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著作。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由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首先创立的。按照他们的理论,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简而言之,就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
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这一理论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二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特别是在当今后工业时期和知识经济初期,人力资本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因为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GDP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因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加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增加重要得多。美国在1990年人均社会总财富大约为42.1万美元,其中24.8万美元为人力资本的形式,占人均社会总财富的59%。其他发达国家如加拿大、德国、日本的人均人力资本分别为15.5万美元、31.5万美元、45.8万美元。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我们常说的充电其实就是让自己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的一种方式,当然,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积累工作经验来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必须以提高自我的能力为前提,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积累自己工作的经验。
只要拥有了雄厚的人力资本,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才,能够为公司创造效益,就不怕公司不给你加薪了。
经济学家提醒你
既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那就必然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要想把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关键在于提高人力素质,其重要途径在于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把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个人,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收新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择业中的“热门”、“冷门”说
苏苏的哥哥刚刚毕业于南京某名牌大学,所学专业正是时下热门的计算机技术。在人山人海的招聘会上,他信心满满地去求职。然而,先后递了几十份简历却没有任何结果。不仅如此,和他同专业的学友似乎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这一切让很快就面临着高考填志愿的苏苏疑惑不解:计算机不是热门专业吗,为什么会出现求职难的问题?
确实,虽然这几年IT行业看上去十分热门,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的计算机本科毕业生都难以找到满意的饭碗。这是因为人才市场上并不缺乏一般的计算机人才,缺少的是顶尖的、高级的专业精英。另外,因为前些年的计算机人才走俏,造成人们一窝蜂地选择这个专业,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使得整个就业形势受到影响。计算机,作为曾经公认的热门专业,已经出现了“热门不热”的现象。
与之相比,某西部高校哲学专业的大学生,所谓冷门专业并没有限制他们的出路。毕业时,有人在电视台找到工作,有人当记者、教师,还有企业策划——甚至有几个大三时就和用人单位签了合同。一位毕业生表示:“当初找工作时,用人单位并没有特别在意我的专业出身,他们更看重的是我的沟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除此以外,经过调查,近两年曾被认为供需较小的传统冷门——地质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几乎都找到了工作。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近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农学专业的就业水平最高,达到78.38%;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就业率分别达到40.35%和51.85%。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上述就业情况让我们感觉到了冷门专业已经不再像昔日那样被人们冷眼相视;相反,它正以自身的优势在逐渐升温。
另据调查,我国现在已经有很多考生第一志愿就报考了冷门专业。人们传统观念上认为的社会需求相对较小的专业,如哲学、历史、地质、海洋、气象、农业、林业、勘探等,近几年的报考人数都呈现出增加趋势,这正是“冷门不冷”。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形势的变化呢?
在我国,有一种传统的说法叫做“一技傍身”,指的就是专业选择。在现代人看来,专业选择早已经不再仅仅是选择未来从事的行业,更是选择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事关发展前景、就业方向、兴趣爱好的选择。它已经成为人生规划的第一步,特别在近年来,我国越发严重的就业形势之下。
我们应该明确,从长远看人才对于市场,永远是紧缺资源。但是,在市场上,人才同样也面对着供求规律的支配。供大于求时,某行业的人才求职就会受到影响;反之,供小于求时,该行业的人才就会成为抢手货。一些曾经热门的专业,如新闻专业,由于招生太多,导致几年后该专业就业不佳,已经成为就业“困难户”。而与此同时,有些冷门专业却出现了升温的现象,这也是供求规律在起作用。一些冷门学科的社会需求比较稳定,学生人数却相对比较少,竞争相对较小,所以出现了稳中有升的现象。
具体到个人,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呢?
古语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求的就是高质量的人才。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钱学森当年从美国回归时,遇到百般阻挠,原因何在?一位美军高级将领给出了形象的答案,他说,宁愿枪毙钱学森,也不愿意他回到中国,因为他“一个人可以顶5个师”。所以钱学森在美国被扣5年才得以返回,而他一回国,便对“两弹一星”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人才的重要性,其释放出的能量与一般人的无法相提并论。
我们举出这个例子,是为了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像钱学森这样的人才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资本。这种资本也就是现代经济学中所谓的人力资本。
虽然最早的人力资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著作。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由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首先创立的。按照他们的理论,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简而言之,就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
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这一理论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二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特别是在当今后工业时期和知识经济初期,人力资本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因为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GDP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因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加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增加重要得多。美国在1990年人均社会总财富大约为42.1万美元,其中24.8万美元为人力资本的形式,占人均社会总财富的59%。其他发达国家如加拿大、德国、日本的人均人力资本分别为15.5万美元、31.5万美元、45.8万美元。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我们常说的充电其实就是让自己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的一种方式,当然,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积累工作经验来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必须以提高自我的能力为前提,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积累自己工作的经验。
只要拥有了雄厚的人力资本,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才,能够为公司创造效益,就不怕公司不给你加薪了。
经济学家提醒你
既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那就必然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要想把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关键在于提高人力素质,其重要途径在于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把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个人,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收新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择业中的“热门”、“冷门”说
苏苏的哥哥刚刚毕业于南京某名牌大学,所学专业正是时下热门的计算机技术。在人山人海的招聘会上,他信心满满地去求职。然而,先后递了几十份简历却没有任何结果。不仅如此,和他同专业的学友似乎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这一切让很快就面临着高考填志愿的苏苏疑惑不解:计算机不是热门专业吗,为什么会出现求职难的问题?
确实,虽然这几年IT行业看上去十分热门,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的计算机本科毕业生都难以找到满意的饭碗。这是因为人才市场上并不缺乏一般的计算机人才,缺少的是顶尖的、高级的专业精英。另外,因为前些年的计算机人才走俏,造成人们一窝蜂地选择这个专业,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使得整个就业形势受到影响。计算机,作为曾经公认的热门专业,已经出现了“热门不热”的现象。
与之相比,某西部高校哲学专业的大学生,所谓冷门专业并没有限制他们的出路。毕业时,有人在电视台找到工作,有人当记者、教师,还有企业策划——甚至有几个大三时就和用人单位签了合同。一位毕业生表示:“当初找工作时,用人单位并没有特别在意我的专业出身,他们更看重的是我的沟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除此以外,经过调查,近两年曾被认为供需较小的传统冷门——地质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几乎都找到了工作。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近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农学专业的就业水平最高,达到78.38%;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就业率分别达到40.35%和51.85%。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上述就业情况让我们感觉到了冷门专业已经不再像昔日那样被人们冷眼相视;相反,它正以自身的优势在逐渐升温。
另据调查,我国现在已经有很多考生第一志愿就报考了冷门专业。人们传统观念上认为的社会需求相对较小的专业,如哲学、历史、地质、海洋、气象、农业、林业、勘探等,近几年的报考人数都呈现出增加趋势,这正是“冷门不冷”。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形势的变化呢?
在我国,有一种传统的说法叫做“一技傍身”,指的就是专业选择。在现代人看来,专业选择早已经不再仅仅是选择未来从事的行业,更是选择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事关发展前景、就业方向、兴趣爱好的选择。它已经成为人生规划的第一步,特别在近年来,我国越发严重的就业形势之下。
我们应该明确,从长远看人才对于市场,永远是紧缺资源。但是,在市场上,人才同样也面对着供求规律的支配。供大于求时,某行业的人才求职就会受到影响;反之,供小于求时,该行业的人才就会成为抢手货。一些曾经热门的专业,如新闻专业,由于招生太多,导致几年后该专业就业不佳,已经成为就业“困难户”。而与此同时,有些冷门专业却出现了升温的现象,这也是供求规律在起作用。一些冷门学科的社会需求比较稳定,学生人数却相对比较少,竞争相对较小,所以出现了稳中有升的现象。
具体到个人,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