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猎猎驾长风 上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高煦想起当时,蹇义和杨士奇二人在做了自我检讨后被释放,官复原职,而杨士奇将迎驾迟缓之罪都揽到自己身上,方才使得朱高炽在此事中顺利过关。杨溥、黄淮等人却在狱中一关就是十年,直到朱高炽做了皇帝才被释放,似有所悟。
但他决不肯承认自己不如朱高炽,想到朱瞻基在他受降之后,给他用的软筋散,朱高煦愤然道:“那个死胖子就是会假模假式的收揽人心,你们父子都是这样,表面仁义宽和,背地里的阴谋手段一点也不比人少,要是在沙场上真刀实枪的拼杀,你们父子,加起来也不是我的对手。”
正是因为朱高炽仁义宽厚,朝中才会越来越多的官员愿意为他卖命,助他安然无恙地成就九五之尊:解缙为了他在冰天雪地里活活冻死,家被抄,妻子、宗族被流放辽东;大理寺右丞耿通为他仗义执言惨遭凌迟;杨溥、黄淮等人因为保他的缘故在狱中关了十年;甚至永乐帝的心腹之臣,奉命调查太子德行的礼部侍郎胡潆也以“皇太子诚敬孝谨七事”密奏朱棣,使得朱高炽的境况转危为安。
可落在朱高煦的眼里,他却觉得这都是朱高炽收敛人心的手段罢了。
朱瞻基看到他执迷不悟,露出讥讽之色,“当父皇为皇朝操心劳力的时候,朕的好皇叔,你在做什么?靖难之时,建文帝用离间计,向固守北平城的父皇写信,以燕王之位做诱饵,劝其暗渡陈仓。你得知此事后,马上落井下石,对皇爷爷说父皇与朝廷暗地相通,肯定要反。父皇连信都没拆,立刻派人星夜快马飞报皇爷爷,听凭皇爷爷处理此信,事后对你没有任何怨忿之语。”
“永乐十四年。你趁皇爷爷去北京视察新都建设之机,在南京私自招兵三千,精选自己的护卫队,甚至私自使用皇帝的乘舆器物,操练水战,放纵护卫队在京城大肆抢劫,试图阴谋叛乱。皇爷爷为此大怒,当面夺去你的衣冠,将你关在西华门内,准备废为庶人。这时,是父皇再次站出来,苦苦哀求皇爷爷保留你的亲王名分,以观后效,还亲自给你写信,劝你悬崖勒马,从善如流。可你回报父皇的是什么?”
“甚至在父皇登基,你败局已定之后,还派你的儿子朱瞻圻及心腹潜到北京,伺机作乱。父皇知道后,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增加他的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封朱瞻坦为世子,其余儿子均为郡王。待朕登基,也是优抚你和三皇叔,加俸禄,赏金银,赐美人,这样的以德报怨,可谓亘古未有了。你却不知好歹,屡屡作乱,数次想要朕父子的性命不说,在假意诈降之后,对朕下手不成,就对朕的后宫下手,谋害皇后,对太子下毒。皇叔,朕父子对你以德报怨,你就这么回报我们吗?”
“父皇当太子监国二十年,面对皇爷爷的猜忌和你们的暗算,每一天都如履薄冰,随时面临生死抉择。但是,他毕竟熬过来了,成功的坐上龙椅。这其中靠的是什么?当然不仅仅是东宫官属的回护,也不仅仅是朝中官员审时度势后的庇护,他靠的其实还是自己,是他的智慧,一个真正具备王者之风的高瞻远瞩。”
“他虽然不擅领兵打战,却有攻城掠地、建国安邦的治国策,正因如此,他才能韬光养晦,先示人以弱,再以弱胜强笑到了最后。皇叔,换成是你,你能够做的比父皇更好吗?只怕皇叔你永远都不会明白,你输的不是嫡长之名分,而是自己的本事不济,是你只一味的阴毒、乖戾,却没有放眼天下的胸襟。”
朱高煦确实没有领悟,他只是后悔自己下手还不够狠辣,没有买通关节处死那些个关在诏狱中的东宫属臣,以至于他们后来为朱高炽所用;恼恨死士们不够尽心;自个的部众不够忠心;惋惜自己没有朱瞻基这样一个得帝心的好儿子……听朱瞻基对自己的数落,他吼叫道:“成王败寇,你别说了,是我不及你父子隐忍,棋差一着,这是天要亡我,并非你们真比我强。”
听了朱高煦的话,朱瞻基知道,这位皇叔永远都不会明白,他输给父皇的是仁德,是人心,是格局。
他看着朱高煦,眼底露出一抹冷意,“你不仅比不上父皇,也比不上三皇叔,他虽然能力稍逊于你,也和你一样妄想夺嫡,屡次和你合谋,诬陷父皇,却终究被父皇的仁义打动,败得心服口服,甘愿为其驱使,皇爷爷去世后,父皇在正式登基称帝前,你负隅顽抗,试图一较高低,当初和你一同联合起来打击陷害父皇的三皇叔,到了北京之后,却第一个上疏请求父皇即位称帝,甚至在后来册立母后为皇后,朕为皇太子时,他也是第一个提议。正是因为三皇叔审时度势,所以,他如今仍是高高在上,锦衣玉食的亲王,而你,却成了阶下囚。”
朱高煦一听朱瞻基说赵王朱高燧都比他强时,简直气得要吐血,他哇哇大叫,“朱高燧那个没胆量的,只会苟且偷生,却不知举大事者,不拘小节,像他这样被点小恩小惠就打动的人,注定只能为人臣子,受些嗟来之食事……你竟然拿他和我做比,气死我了……”他胸中突然翻腾起压抑已久的恶气,想都没想,就伸腿给朱瞻基使了个老绊。
朱瞻基四岁就开始练桩,马步扎得极稳,怎么可能会让他绊倒?但见他伸腿,朱瞻基却顺势摔了下去,摔了个大马趴,灰头土脸,好不尴尬。
看到朱瞻基狼狈地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朱高煦笑了,笑得很灿烂、很开心,他的笑声在花园里久久回荡,令跟在其后的文武百官,宫人、侍卫们见之惊心,闻之色变。
皇上对汉庶人朱高煦相当宽容,远的不说,洪熙帝崩逝之后,皇上从南京赶往北京的登基途中,汉庶人就曾图谋伏击,皇上不予计较;后来,朱高煦鼓动诸王造反,在乐安起兵,皇上仍然没有杀他,只是御驾亲征,兵临城下对其劝降;即使在软禁汉庶人之后,皇上还时常前来看望,今日更是对众朝臣说,顾念着骨肉亲情,想着三年过去,皇叔可能有了悔改之心,有心开释于他,复其汉王之位,他却以怨报德,对皇上下腿使绊,令其当众出丑。
九五之尊,怎可受此折辱?这简直就是扫大明朝的颜面,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一下,连一些偏向朱高煦,一直觉得礼不上大夫,汉庶人罪不应诛的朝臣都觉得说不过去了,在和善的宣德帝“龙颜大怒”时,没有一个人劝诫,毕竟,这一回朱高煦他伤到是一个皇帝的尊严,他今个还是阶下囚的时候,就敢当众给皇上使绊,恐怕放出去之后,也是贼心不死,终成大患。
朱瞻基虽然恼怒,却仍然只是命人拿了个三百斤的铜缸来,将朱高煦罩住,免得他再使坏。
他可是知道自己的这个皇叔,为人有勇无谋,脾气暴躁,性子烈,如何能够忍下这样的羞辱?
果然,朱高煦大怒,在缸内哇哇大叫,运力举起铜缸欲砸向朱瞻基。
这还得了?汉庶人竟然到了这个时候,还意图谋害皇上,朝臣里就有人劝皇上诛杀了朱高煦,以儆效尤。
朱瞻基长叹一口气,他叫人搬来木炭,在铜缸周围堆积如山,点燃之后,将朱高煦活活烧死,以解心头之恨。
在场众人,虽然有人露出不忍之色,却没有一人为朱高煦求情。
没过多久,除早年假死隐匿在外的朱瞻壑外,朱高煦的另外九个儿子全部都被诛连处死,朝中无人对此有异议。
解决了内忧之后,宫里头暂时恢复了一片清平之势,过完了中秋,朱瞻基开始准备率军北巡开平,以御外患。
虽然经过之前永乐帝的数次北征,瓦刺的兀良哈三卫已经全然投靠了大明朝,好些个蒙古勇士不但在京城的侍卫亲军中服役,甚至还有好些将领成了武学讲师,而蒙古的阿鲁台太师终于看清大势,倒向了大明朝,还将麾下的百姓悉数移往了内地,只留壮健的骑兵分布在兴和以及开平一线……
但仍有一些鞑靼骑兵,伙同大宁会州兀良哈的精锐以及新加入的女真人、瓦剌的脱欢,每每趁秋高马肥之际,就沿长城北上到大明朝抢掠。所以朱瞻基打算趁田猎的时机亲自巡视各个关隘,看一看边境的守备情况。
一方面,他通过文治推行大明的诸多政策,实行每岁的贸易限额,用来自中原的精美金银器和瓷器、锦衣、茶叶等,那些草原最为缺乏的奢侈品,换取草原上的马匹牛羊,令其成为草原王公贵族最重视的贸易,也使得令其所在的部落为了争夺多一些的配给比例,相互拆台,互使绊子,互相拖后腿,给大明朝休养生息的喘息之机。
另一方面,他也想通过登基后打上一两胜仗奠定地位,让那些觊觎大明的蒙元诸部胆战心寒。
朱高煦想起当时,蹇义和杨士奇二人在做了自我检讨后被释放,官复原职,而杨士奇将迎驾迟缓之罪都揽到自己身上,方才使得朱高炽在此事中顺利过关。杨溥、黄淮等人却在狱中一关就是十年,直到朱高炽做了皇帝才被释放,似有所悟。
但他决不肯承认自己不如朱高炽,想到朱瞻基在他受降之后,给他用的软筋散,朱高煦愤然道:“那个死胖子就是会假模假式的收揽人心,你们父子都是这样,表面仁义宽和,背地里的阴谋手段一点也不比人少,要是在沙场上真刀实枪的拼杀,你们父子,加起来也不是我的对手。”
正是因为朱高炽仁义宽厚,朝中才会越来越多的官员愿意为他卖命,助他安然无恙地成就九五之尊:解缙为了他在冰天雪地里活活冻死,家被抄,妻子、宗族被流放辽东;大理寺右丞耿通为他仗义执言惨遭凌迟;杨溥、黄淮等人因为保他的缘故在狱中关了十年;甚至永乐帝的心腹之臣,奉命调查太子德行的礼部侍郎胡潆也以“皇太子诚敬孝谨七事”密奏朱棣,使得朱高炽的境况转危为安。
可落在朱高煦的眼里,他却觉得这都是朱高炽收敛人心的手段罢了。
朱瞻基看到他执迷不悟,露出讥讽之色,“当父皇为皇朝操心劳力的时候,朕的好皇叔,你在做什么?靖难之时,建文帝用离间计,向固守北平城的父皇写信,以燕王之位做诱饵,劝其暗渡陈仓。你得知此事后,马上落井下石,对皇爷爷说父皇与朝廷暗地相通,肯定要反。父皇连信都没拆,立刻派人星夜快马飞报皇爷爷,听凭皇爷爷处理此信,事后对你没有任何怨忿之语。”
“永乐十四年。你趁皇爷爷去北京视察新都建设之机,在南京私自招兵三千,精选自己的护卫队,甚至私自使用皇帝的乘舆器物,操练水战,放纵护卫队在京城大肆抢劫,试图阴谋叛乱。皇爷爷为此大怒,当面夺去你的衣冠,将你关在西华门内,准备废为庶人。这时,是父皇再次站出来,苦苦哀求皇爷爷保留你的亲王名分,以观后效,还亲自给你写信,劝你悬崖勒马,从善如流。可你回报父皇的是什么?”
“甚至在父皇登基,你败局已定之后,还派你的儿子朱瞻圻及心腹潜到北京,伺机作乱。父皇知道后,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增加他的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封朱瞻坦为世子,其余儿子均为郡王。待朕登基,也是优抚你和三皇叔,加俸禄,赏金银,赐美人,这样的以德报怨,可谓亘古未有了。你却不知好歹,屡屡作乱,数次想要朕父子的性命不说,在假意诈降之后,对朕下手不成,就对朕的后宫下手,谋害皇后,对太子下毒。皇叔,朕父子对你以德报怨,你就这么回报我们吗?”
“父皇当太子监国二十年,面对皇爷爷的猜忌和你们的暗算,每一天都如履薄冰,随时面临生死抉择。但是,他毕竟熬过来了,成功的坐上龙椅。这其中靠的是什么?当然不仅仅是东宫官属的回护,也不仅仅是朝中官员审时度势后的庇护,他靠的其实还是自己,是他的智慧,一个真正具备王者之风的高瞻远瞩。”
“他虽然不擅领兵打战,却有攻城掠地、建国安邦的治国策,正因如此,他才能韬光养晦,先示人以弱,再以弱胜强笑到了最后。皇叔,换成是你,你能够做的比父皇更好吗?只怕皇叔你永远都不会明白,你输的不是嫡长之名分,而是自己的本事不济,是你只一味的阴毒、乖戾,却没有放眼天下的胸襟。”
朱高煦确实没有领悟,他只是后悔自己下手还不够狠辣,没有买通关节处死那些个关在诏狱中的东宫属臣,以至于他们后来为朱高炽所用;恼恨死士们不够尽心;自个的部众不够忠心;惋惜自己没有朱瞻基这样一个得帝心的好儿子……听朱瞻基对自己的数落,他吼叫道:“成王败寇,你别说了,是我不及你父子隐忍,棋差一着,这是天要亡我,并非你们真比我强。”
听了朱高煦的话,朱瞻基知道,这位皇叔永远都不会明白,他输给父皇的是仁德,是人心,是格局。
他看着朱高煦,眼底露出一抹冷意,“你不仅比不上父皇,也比不上三皇叔,他虽然能力稍逊于你,也和你一样妄想夺嫡,屡次和你合谋,诬陷父皇,却终究被父皇的仁义打动,败得心服口服,甘愿为其驱使,皇爷爷去世后,父皇在正式登基称帝前,你负隅顽抗,试图一较高低,当初和你一同联合起来打击陷害父皇的三皇叔,到了北京之后,却第一个上疏请求父皇即位称帝,甚至在后来册立母后为皇后,朕为皇太子时,他也是第一个提议。正是因为三皇叔审时度势,所以,他如今仍是高高在上,锦衣玉食的亲王,而你,却成了阶下囚。”
朱高煦一听朱瞻基说赵王朱高燧都比他强时,简直气得要吐血,他哇哇大叫,“朱高燧那个没胆量的,只会苟且偷生,却不知举大事者,不拘小节,像他这样被点小恩小惠就打动的人,注定只能为人臣子,受些嗟来之食事……你竟然拿他和我做比,气死我了……”他胸中突然翻腾起压抑已久的恶气,想都没想,就伸腿给朱瞻基使了个老绊。
朱瞻基四岁就开始练桩,马步扎得极稳,怎么可能会让他绊倒?但见他伸腿,朱瞻基却顺势摔了下去,摔了个大马趴,灰头土脸,好不尴尬。
看到朱瞻基狼狈地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朱高煦笑了,笑得很灿烂、很开心,他的笑声在花园里久久回荡,令跟在其后的文武百官,宫人、侍卫们见之惊心,闻之色变。
皇上对汉庶人朱高煦相当宽容,远的不说,洪熙帝崩逝之后,皇上从南京赶往北京的登基途中,汉庶人就曾图谋伏击,皇上不予计较;后来,朱高煦鼓动诸王造反,在乐安起兵,皇上仍然没有杀他,只是御驾亲征,兵临城下对其劝降;即使在软禁汉庶人之后,皇上还时常前来看望,今日更是对众朝臣说,顾念着骨肉亲情,想着三年过去,皇叔可能有了悔改之心,有心开释于他,复其汉王之位,他却以怨报德,对皇上下腿使绊,令其当众出丑。
九五之尊,怎可受此折辱?这简直就是扫大明朝的颜面,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一下,连一些偏向朱高煦,一直觉得礼不上大夫,汉庶人罪不应诛的朝臣都觉得说不过去了,在和善的宣德帝“龙颜大怒”时,没有一个人劝诫,毕竟,这一回朱高煦他伤到是一个皇帝的尊严,他今个还是阶下囚的时候,就敢当众给皇上使绊,恐怕放出去之后,也是贼心不死,终成大患。
朱瞻基虽然恼怒,却仍然只是命人拿了个三百斤的铜缸来,将朱高煦罩住,免得他再使坏。
他可是知道自己的这个皇叔,为人有勇无谋,脾气暴躁,性子烈,如何能够忍下这样的羞辱?
果然,朱高煦大怒,在缸内哇哇大叫,运力举起铜缸欲砸向朱瞻基。
这还得了?汉庶人竟然到了这个时候,还意图谋害皇上,朝臣里就有人劝皇上诛杀了朱高煦,以儆效尤。
朱瞻基长叹一口气,他叫人搬来木炭,在铜缸周围堆积如山,点燃之后,将朱高煦活活烧死,以解心头之恨。
在场众人,虽然有人露出不忍之色,却没有一人为朱高煦求情。
没过多久,除早年假死隐匿在外的朱瞻壑外,朱高煦的另外九个儿子全部都被诛连处死,朝中无人对此有异议。
解决了内忧之后,宫里头暂时恢复了一片清平之势,过完了中秋,朱瞻基开始准备率军北巡开平,以御外患。
虽然经过之前永乐帝的数次北征,瓦刺的兀良哈三卫已经全然投靠了大明朝,好些个蒙古勇士不但在京城的侍卫亲军中服役,甚至还有好些将领成了武学讲师,而蒙古的阿鲁台太师终于看清大势,倒向了大明朝,还将麾下的百姓悉数移往了内地,只留壮健的骑兵分布在兴和以及开平一线……
但仍有一些鞑靼骑兵,伙同大宁会州兀良哈的精锐以及新加入的女真人、瓦剌的脱欢,每每趁秋高马肥之际,就沿长城北上到大明朝抢掠。所以朱瞻基打算趁田猎的时机亲自巡视各个关隘,看一看边境的守备情况。
一方面,他通过文治推行大明的诸多政策,实行每岁的贸易限额,用来自中原的精美金银器和瓷器、锦衣、茶叶等,那些草原最为缺乏的奢侈品,换取草原上的马匹牛羊,令其成为草原王公贵族最重视的贸易,也使得令其所在的部落为了争夺多一些的配给比例,相互拆台,互使绊子,互相拖后腿,给大明朝休养生息的喘息之机。
另一方面,他也想通过登基后打上一两胜仗奠定地位,让那些觊觎大明的蒙元诸部胆战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