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一切起源(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内,崇政殿。
镶金的红毯直从殿外延伸至玉阶之下,玉阶之上是一张东海沉香木为原料,经工部的能工巧匠花费长达一年时间制作而出的御案方桌,御案后是一座靠背雕刻九龙治水的华丽宝座,在从殿顶琉璃瓦中投映的阳光照耀下闪动着粼粼金光。
一身金色龙袍,头戴金丝翼善冠,腰细象牙玉带,看上去约莫五旬左右的乌发老者端坐其上,淡淡的龙眉下一双深邃的眼眸俯视着下方的诸人,正是已经御极三十年的大华嘉历皇帝赵厚宗。
殿下,两位身着紫袍头戴一品乌纱的老者分左右战列,正是尚书左丞相高嵩与右丞相徐嘉,二人身后跪伏着的三位同样身着紫袍,头戴二品乌纱的大臣赫然是李淳咏、霍冯山与王涟三位参知政事。政事堂的五位执政大臣,全部齐聚在往日皇帝召见大臣的崇政殿内,除每月的大朝会休会后皇帝召询之外,这样的阵势在日常气氛并不紧张的朝局中是很难见到的。
两位丞相和三位参知政事在之前的政事堂会议中因王涟、李淳咏、霍冯山、徐嘉反对议和,而首相高嵩坚决反对在此时与蒙古开战,导致最终未能达成决议,在派人通报东厂提督杨徽之后,皇帝还是选择了召开御前会议,一个突如其来并且一旦下定就无可扭转的重要政治决策被摆上了皇帝的御案,让那双龙眉微微下压,一双虎目在御前的几位执政大臣身上游动,最终停留在了他唯以重任多年的首相,左丞相高嵩的身上。
赵厚宗的声音很平静,像一个虔诚的信徒那样平静,声音里像没有掺杂任何感情一样道:“高卿,朕已让高东楼去政事堂宣旨了,辽东之事全权交由政事堂决断,定案后将折子送到内务司便是。为何又扰朕的清修,非要到朕这里来吵架?”
被皇上点名的高嵩先是伸出双手合拢两袖,很是费力地向身前的玉阶拱了一礼,缓声道:“臣回皇上话,政事堂三位参知政事与徐相赞同授权兵部下令给辽东总督府,即刻出兵将鞑靼军驱出关外,再定其余事宜。臣以为多年来朝廷的减税使百姓民生,目前国库尚未充盈,辽东禁军的战备尚未完成,如果此时便与早有准备的鞑靼大军展开激战,恐会减少胜算、加大损失。因此,臣主张先行避其锋芒,暂时放弃鞑靼军占领的外围城堡,往松原、通辽、吉林、哈尔滨四堡之间集中兵力构筑防御底线,即刻动员辽南禁军驰援辽北,屯兵辽阳沈阳两城,抵消鞑靼军的兵力优势,使其领军统帅的挑衅气焰无战而消,再授权辽东总督府与鞑靼军统帅议和,待到来年国库充盈禁军战备完成之后,再遣精兵杀入草原,血洗前耻,以扬天朝国威。”
御座上的赵厚宗听完他这一番有理有据的慷慨陈词,神色没有明显变化,只是轻点点头表示认可回话,目光从徐嘉等人身上扫过,最后停留在了霍冯山的身上,开口问道:“霍卿家平身吧,朕想听听你的看法。”在场的诸位宰执中,除王涟一人早年曾任过兵部右侍郎外,只有霍冯山在边镇做过监军御史,了解实际军务,加之霍冯山是诸位宰执大臣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想来会把握好机会在御前好好表现一番,因此第二个点他回话。
“臣,谢圣上。”
霍冯山先是伏在原地向御座方向叩了一首,然后缓缓站起身,抖抖衣袍拱袖弯身道:
“启禀圣上,此次蒙古左翼调动大军突入辽地,据辽东总督府发回的报告分析,兵力约有七万之众。以臣曾在军中的经验推断,臣以为这个数字断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边军的情报系统会在来往草原、边市的商人中安插眼线,探听消息,至少可以根据粮价的变动推算局势的变化,此次鞑靼军突然袭击辽北以西诸座城堡,各大禁军驻地与辽东总督府都未能提前做好准备,说明在鞑靼军调动集结的时候整个辽镇根本没有听到一点风吹草动,不然绝不可能被鞑靼军突袭连下诸城。”
说到这里,他语气顿了顿,见皇帝点头示意,又接着道:“然而,北方蒙古的情报拦截能力远远不足以掩盖调动如此大规模的军对产生的巨大动静,七万鞑军啊,就算是七万匹马在平原上奔跑,辽镇的细作与探子也不可能得不到一点风声啊。臣奏请陛下,即刻派出厂卫专员前往辽镇彻查此事,查明究竟是辽东的情报系统薄弱至此,还是有人为了推脱责任而故意危言耸听扰乱大局。”
他这一番话,没有直接回答皇帝对其赞同战还是赞同和的询问,却巧妙地将站队的压力转嫁到了辽东总督府的失职与涉嫌渎职上,直接把皇帝提问的前提移花接木地抽走,既避免了赞同开战得罪高嵩、使皇上不悦,又避免了得罪政事堂中被其他三位支持开战的宰执大臣,一手太极打得娴熟无比。
果然,听完回话,赵厚明的眉间稍有不悦,有些不满自己的执政大臣在自己面前不坦诚回话。但他思索片刻后也释然了,的确,东厂和内行厂的密探从辽东发回的密报也显示,辽东总督府的消息确实有夸大敌军推诿责任的嫌疑,蒙古军队的实际兵力绝不可能有七万,恐怕最多两三万不超过总督府呈报的一半,不然正如霍冯山所言,那么大的动静不可能瞒天过海,将七万鞑军凭空变到辽地而不被探查发现。
御座上的皇帝向他点头示意,霍冯山又是合袖一揖,低垂着头站在原地,两眼目视自己靴尖,再不发言了。
回话完毕,高高在上的皇帝却没有再点其他宰执大臣的名字,目光甚至略过了与高嵩齐平的徐嘉,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大殿里:
“十年,朕花了几百万两银子,向北边的鞑靼买了十年的安宁,但朕不是宋真宗,这江山社稷是太祖高皇帝在马上从元朝的手中光复的,朕知道那些化外野人没有仁义信用可言…”
听到皇帝的话,跪在地上的李淳咏心中已经叹了一声长气,知道这一次皇上依然要和曾经许多次一样为高嵩撑腰,否掉政事堂多数主战的提议了。和他一同跪伏在地的王涟早已料到会是这个结果,高嵩和高党尚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皇上不会轻易动他们,至少这一次,皇上不想与蒙古汗国在军事上强硬对碰。
果然,皇帝的话语出现了转折。
“但如高卿所言,朕减免天下赋税十载,以修养当年的西北大战对民生带去的困苦,现今国库的储备无法在此时支持辽镇打一场大仗,因此朕决定采纳高卿之言,先避其锋芒,磨砺锋刃,到来年朝廷实力充盈之后再以还报。”
哎。
徐嘉在心中长叹口气,皇上在宫中玄修十年,除各地督抚大员、边镇高级将官的任命之外,全国政务执行基本都交由政事堂处理,而高嵩俨然是继上一个政事堂首相之后的新白手套,作为皇上独操大治的一张面具去做那些皇上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对付那些想动而不便动的人,时间一久,高嵩及其党羽俨然成势。
这次辽东局势遭逢剧变,皇上依然和以往一样站在高嵩这边,显然是议和更符圣心所想,而且目的恐怕不止是不想与蒙古汗国交战,更可能是为了恢复征收全额的天下赋税——哪怕是那所谓的减免三成,在地方官府的实际操作中也不可能真的减免,一旦恢复征收乃至加上辽饷等额外税款,恐怕四海之内又要像十年前一样升起大乱了。
皇帝的话还没有结束:“不过,朕当年下旨减免二十年三成的天下赋税,朕不可食言,此事详交政事堂处理,但不能恢复减免的赋税。如何让国库充盈,边镇储备无虞,便须诸位爱卿认真思量,为朕分忧了。”
说罢,他从金灿灿的御座上站起身来,在侍立一旁的两名宦官的跟随下消失在了殿后,唯余殿中众臣齐呼的三声万岁回荡,恭送着皇帝的离开。
谁也没有注意到,伏在地上的王涟轻轻摇了摇头,像在否定皇帝的态度,更像在否定皇帝的决定。寒门出身,为官四十载,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官场的核心潜规则。这一次皇上强调不得恢复全税,难道高党就没有办法了么?
……
半个月后,江苏,金陵府。
城南,一座独占四条街道的庞大建筑群坐落于十里秦淮之旁,正门上方悬挂着的一块黑色方匾上,三个大大的烫金楷体字宣示着其超然的地位——齐王府。
黎明时分,曾有一匹风尘仆仆的快马停到王府的门前,传递消息的骑者没有资格踏入其中,只将挂在马鞍后的几只贴着六心居红纸标志的酱菜坛子交给守门的仆人,等在门外,领了赏钱后又风尘仆仆地离开,出了城门一路北行而去了。
此时红日已出,天方大亮,齐王府西南角的一座亭台楼阁上,一位身着丝绸白袍的年轻公子与一位头戴插翎范阳帽、腰别一把镶着金线的东瀛武士刀,看不清面容的中年男人对坐一张制作精美打磨圆滑的石桌,交谈着什么。
白袍公子的手中是一封质地上好的安徽宣纸,信纸上写着一列列整齐苍劲的蝇头小楷,信中竟是当初政事堂会议有关辽东战事的争议与御前对奏的内容,还有所谓的“改稻为桑”之策,意在江浙地区推行,意将数以十万亩的稻田改为桑田,种植桑苗,增加两省织造局的丝绸产量,再与西洋的客商交易,换取金银等贵重金属作为充实国库的开源之法。而政事堂最终在通过了只在浙江一省执行这一政策的决议,并即刻发文浙江布政司予以施行,从京师派出的信马恐怕还未到达杭州。
信纸最后的落款,是一个大红色的方形印信——高世藩。赫然是大华朝尚书左丞相高嵩之子,兵部左侍郎的字。
那戴着一顶范阳帽的中年男人一直在静听白袍公子的叙述,将信中的内容记在心里,当最后的落款被读出时,饶是他在海上多年,经历大风大浪早已磨砺得强韧无比的心境也被惊了一惊,没想到这次的事情能牵涉到那种高度。
那白袍公子读完了信,对着面前人肃声道:“这次将你召来,是父王让我与你交代一下相关事宜,须得配合朝廷的改稻为桑之策,此事事关重大,你回到东瀛后悉心准备一下,后年六月中旬前即领人登陆台州,其间会有专人和你保持联系,届时务必一口气将浙江的水搅浑,不可拖泥带水。到时候会有内应配合你的行动,决不能有任何闪失!”
“是,小人遵命。”那中年男人起身抱拳,转身便走下了楼阁,却没有出现在楼阁的出口,像是凭空消失了一般。
那白袍公子听闻脚步声袅,知道汪直已经入了地道离去了,吩咐一声侍立在楼阁四角的下人将张先生请来。不一会儿,一个身着蓝色道袍,头戴方巾,手握一杆拂尘的年轻道士被府中的下人领上了楼阁,见到白袍公子,先是两袖合拢躬身一揖,然后开口问道:
“世子大人派人将贫道召来,可有何事要吩咐贫道?”
白袍公子抱拳还了一礼,很客气地道:“张先生莫要如此见外,在下是有件事想请先生帮忙,请先生与我去到一个僻静处,方好详细道来。”
道士自然点头答应,二人下了楼阁,在偌大的王府建筑群中左转右走,最终到了一间琴房。进了门去,白袍公子将随行之人打发去了,独留二人在屋内饮酒谈话,直到一个时辰后,道士才被白袍公子送出了琴房,婉言谢绝了白袍公子送其回到厢房的提议。
没人注意到,在二人谈话的一个时辰里,原本金光四射的天空此时已经没了先前的光彩,渐渐笼罩了一层厚厚的乌云,仿佛天色从清晨一下转到了傍晚,还伴随着隐隐的闷雷声作响。
更没人知道,这位半个月前被世子大人带回府中的怪客,此时心中只有一个冷漠的声音在不断回荡着,那是一个自从他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后曾数次救过他性命的直觉之声:
“速离王府,速离王府,速离王府…”
大内,崇政殿。
镶金的红毯直从殿外延伸至玉阶之下,玉阶之上是一张东海沉香木为原料,经工部的能工巧匠花费长达一年时间制作而出的御案方桌,御案后是一座靠背雕刻九龙治水的华丽宝座,在从殿顶琉璃瓦中投映的阳光照耀下闪动着粼粼金光。
一身金色龙袍,头戴金丝翼善冠,腰细象牙玉带,看上去约莫五旬左右的乌发老者端坐其上,淡淡的龙眉下一双深邃的眼眸俯视着下方的诸人,正是已经御极三十年的大华嘉历皇帝赵厚宗。
殿下,两位身着紫袍头戴一品乌纱的老者分左右战列,正是尚书左丞相高嵩与右丞相徐嘉,二人身后跪伏着的三位同样身着紫袍,头戴二品乌纱的大臣赫然是李淳咏、霍冯山与王涟三位参知政事。政事堂的五位执政大臣,全部齐聚在往日皇帝召见大臣的崇政殿内,除每月的大朝会休会后皇帝召询之外,这样的阵势在日常气氛并不紧张的朝局中是很难见到的。
两位丞相和三位参知政事在之前的政事堂会议中因王涟、李淳咏、霍冯山、徐嘉反对议和,而首相高嵩坚决反对在此时与蒙古开战,导致最终未能达成决议,在派人通报东厂提督杨徽之后,皇帝还是选择了召开御前会议,一个突如其来并且一旦下定就无可扭转的重要政治决策被摆上了皇帝的御案,让那双龙眉微微下压,一双虎目在御前的几位执政大臣身上游动,最终停留在了他唯以重任多年的首相,左丞相高嵩的身上。
赵厚宗的声音很平静,像一个虔诚的信徒那样平静,声音里像没有掺杂任何感情一样道:“高卿,朕已让高东楼去政事堂宣旨了,辽东之事全权交由政事堂决断,定案后将折子送到内务司便是。为何又扰朕的清修,非要到朕这里来吵架?”
被皇上点名的高嵩先是伸出双手合拢两袖,很是费力地向身前的玉阶拱了一礼,缓声道:“臣回皇上话,政事堂三位参知政事与徐相赞同授权兵部下令给辽东总督府,即刻出兵将鞑靼军驱出关外,再定其余事宜。臣以为多年来朝廷的减税使百姓民生,目前国库尚未充盈,辽东禁军的战备尚未完成,如果此时便与早有准备的鞑靼大军展开激战,恐会减少胜算、加大损失。因此,臣主张先行避其锋芒,暂时放弃鞑靼军占领的外围城堡,往松原、通辽、吉林、哈尔滨四堡之间集中兵力构筑防御底线,即刻动员辽南禁军驰援辽北,屯兵辽阳沈阳两城,抵消鞑靼军的兵力优势,使其领军统帅的挑衅气焰无战而消,再授权辽东总督府与鞑靼军统帅议和,待到来年国库充盈禁军战备完成之后,再遣精兵杀入草原,血洗前耻,以扬天朝国威。”
御座上的赵厚宗听完他这一番有理有据的慷慨陈词,神色没有明显变化,只是轻点点头表示认可回话,目光从徐嘉等人身上扫过,最后停留在了霍冯山的身上,开口问道:“霍卿家平身吧,朕想听听你的看法。”在场的诸位宰执中,除王涟一人早年曾任过兵部右侍郎外,只有霍冯山在边镇做过监军御史,了解实际军务,加之霍冯山是诸位宰执大臣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想来会把握好机会在御前好好表现一番,因此第二个点他回话。
“臣,谢圣上。”
霍冯山先是伏在原地向御座方向叩了一首,然后缓缓站起身,抖抖衣袍拱袖弯身道:
“启禀圣上,此次蒙古左翼调动大军突入辽地,据辽东总督府发回的报告分析,兵力约有七万之众。以臣曾在军中的经验推断,臣以为这个数字断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边军的情报系统会在来往草原、边市的商人中安插眼线,探听消息,至少可以根据粮价的变动推算局势的变化,此次鞑靼军突然袭击辽北以西诸座城堡,各大禁军驻地与辽东总督府都未能提前做好准备,说明在鞑靼军调动集结的时候整个辽镇根本没有听到一点风吹草动,不然绝不可能被鞑靼军突袭连下诸城。”
说到这里,他语气顿了顿,见皇帝点头示意,又接着道:“然而,北方蒙古的情报拦截能力远远不足以掩盖调动如此大规模的军对产生的巨大动静,七万鞑军啊,就算是七万匹马在平原上奔跑,辽镇的细作与探子也不可能得不到一点风声啊。臣奏请陛下,即刻派出厂卫专员前往辽镇彻查此事,查明究竟是辽东的情报系统薄弱至此,还是有人为了推脱责任而故意危言耸听扰乱大局。”
他这一番话,没有直接回答皇帝对其赞同战还是赞同和的询问,却巧妙地将站队的压力转嫁到了辽东总督府的失职与涉嫌渎职上,直接把皇帝提问的前提移花接木地抽走,既避免了赞同开战得罪高嵩、使皇上不悦,又避免了得罪政事堂中被其他三位支持开战的宰执大臣,一手太极打得娴熟无比。
果然,听完回话,赵厚明的眉间稍有不悦,有些不满自己的执政大臣在自己面前不坦诚回话。但他思索片刻后也释然了,的确,东厂和内行厂的密探从辽东发回的密报也显示,辽东总督府的消息确实有夸大敌军推诿责任的嫌疑,蒙古军队的实际兵力绝不可能有七万,恐怕最多两三万不超过总督府呈报的一半,不然正如霍冯山所言,那么大的动静不可能瞒天过海,将七万鞑军凭空变到辽地而不被探查发现。
御座上的皇帝向他点头示意,霍冯山又是合袖一揖,低垂着头站在原地,两眼目视自己靴尖,再不发言了。
回话完毕,高高在上的皇帝却没有再点其他宰执大臣的名字,目光甚至略过了与高嵩齐平的徐嘉,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大殿里:
“十年,朕花了几百万两银子,向北边的鞑靼买了十年的安宁,但朕不是宋真宗,这江山社稷是太祖高皇帝在马上从元朝的手中光复的,朕知道那些化外野人没有仁义信用可言…”
听到皇帝的话,跪在地上的李淳咏心中已经叹了一声长气,知道这一次皇上依然要和曾经许多次一样为高嵩撑腰,否掉政事堂多数主战的提议了。和他一同跪伏在地的王涟早已料到会是这个结果,高嵩和高党尚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皇上不会轻易动他们,至少这一次,皇上不想与蒙古汗国在军事上强硬对碰。
果然,皇帝的话语出现了转折。
“但如高卿所言,朕减免天下赋税十载,以修养当年的西北大战对民生带去的困苦,现今国库的储备无法在此时支持辽镇打一场大仗,因此朕决定采纳高卿之言,先避其锋芒,磨砺锋刃,到来年朝廷实力充盈之后再以还报。”
哎。
徐嘉在心中长叹口气,皇上在宫中玄修十年,除各地督抚大员、边镇高级将官的任命之外,全国政务执行基本都交由政事堂处理,而高嵩俨然是继上一个政事堂首相之后的新白手套,作为皇上独操大治的一张面具去做那些皇上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对付那些想动而不便动的人,时间一久,高嵩及其党羽俨然成势。
这次辽东局势遭逢剧变,皇上依然和以往一样站在高嵩这边,显然是议和更符圣心所想,而且目的恐怕不止是不想与蒙古汗国交战,更可能是为了恢复征收全额的天下赋税——哪怕是那所谓的减免三成,在地方官府的实际操作中也不可能真的减免,一旦恢复征收乃至加上辽饷等额外税款,恐怕四海之内又要像十年前一样升起大乱了。
皇帝的话还没有结束:“不过,朕当年下旨减免二十年三成的天下赋税,朕不可食言,此事详交政事堂处理,但不能恢复减免的赋税。如何让国库充盈,边镇储备无虞,便须诸位爱卿认真思量,为朕分忧了。”
说罢,他从金灿灿的御座上站起身来,在侍立一旁的两名宦官的跟随下消失在了殿后,唯余殿中众臣齐呼的三声万岁回荡,恭送着皇帝的离开。
谁也没有注意到,伏在地上的王涟轻轻摇了摇头,像在否定皇帝的态度,更像在否定皇帝的决定。寒门出身,为官四十载,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官场的核心潜规则。这一次皇上强调不得恢复全税,难道高党就没有办法了么?
……
半个月后,江苏,金陵府。
城南,一座独占四条街道的庞大建筑群坐落于十里秦淮之旁,正门上方悬挂着的一块黑色方匾上,三个大大的烫金楷体字宣示着其超然的地位——齐王府。
黎明时分,曾有一匹风尘仆仆的快马停到王府的门前,传递消息的骑者没有资格踏入其中,只将挂在马鞍后的几只贴着六心居红纸标志的酱菜坛子交给守门的仆人,等在门外,领了赏钱后又风尘仆仆地离开,出了城门一路北行而去了。
此时红日已出,天方大亮,齐王府西南角的一座亭台楼阁上,一位身着丝绸白袍的年轻公子与一位头戴插翎范阳帽、腰别一把镶着金线的东瀛武士刀,看不清面容的中年男人对坐一张制作精美打磨圆滑的石桌,交谈着什么。
白袍公子的手中是一封质地上好的安徽宣纸,信纸上写着一列列整齐苍劲的蝇头小楷,信中竟是当初政事堂会议有关辽东战事的争议与御前对奏的内容,还有所谓的“改稻为桑”之策,意在江浙地区推行,意将数以十万亩的稻田改为桑田,种植桑苗,增加两省织造局的丝绸产量,再与西洋的客商交易,换取金银等贵重金属作为充实国库的开源之法。而政事堂最终在通过了只在浙江一省执行这一政策的决议,并即刻发文浙江布政司予以施行,从京师派出的信马恐怕还未到达杭州。
信纸最后的落款,是一个大红色的方形印信——高世藩。赫然是大华朝尚书左丞相高嵩之子,兵部左侍郎的字。
那戴着一顶范阳帽的中年男人一直在静听白袍公子的叙述,将信中的内容记在心里,当最后的落款被读出时,饶是他在海上多年,经历大风大浪早已磨砺得强韧无比的心境也被惊了一惊,没想到这次的事情能牵涉到那种高度。
那白袍公子读完了信,对着面前人肃声道:“这次将你召来,是父王让我与你交代一下相关事宜,须得配合朝廷的改稻为桑之策,此事事关重大,你回到东瀛后悉心准备一下,后年六月中旬前即领人登陆台州,其间会有专人和你保持联系,届时务必一口气将浙江的水搅浑,不可拖泥带水。到时候会有内应配合你的行动,决不能有任何闪失!”
“是,小人遵命。”那中年男人起身抱拳,转身便走下了楼阁,却没有出现在楼阁的出口,像是凭空消失了一般。
那白袍公子听闻脚步声袅,知道汪直已经入了地道离去了,吩咐一声侍立在楼阁四角的下人将张先生请来。不一会儿,一个身着蓝色道袍,头戴方巾,手握一杆拂尘的年轻道士被府中的下人领上了楼阁,见到白袍公子,先是两袖合拢躬身一揖,然后开口问道:
“世子大人派人将贫道召来,可有何事要吩咐贫道?”
白袍公子抱拳还了一礼,很客气地道:“张先生莫要如此见外,在下是有件事想请先生帮忙,请先生与我去到一个僻静处,方好详细道来。”
道士自然点头答应,二人下了楼阁,在偌大的王府建筑群中左转右走,最终到了一间琴房。进了门去,白袍公子将随行之人打发去了,独留二人在屋内饮酒谈话,直到一个时辰后,道士才被白袍公子送出了琴房,婉言谢绝了白袍公子送其回到厢房的提议。
没人注意到,在二人谈话的一个时辰里,原本金光四射的天空此时已经没了先前的光彩,渐渐笼罩了一层厚厚的乌云,仿佛天色从清晨一下转到了傍晚,还伴随着隐隐的闷雷声作响。
更没人知道,这位半个月前被世子大人带回府中的怪客,此时心中只有一个冷漠的声音在不断回荡着,那是一个自从他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后曾数次救过他性命的直觉之声:
“速离王府,速离王府,速离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