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一六章 致敬英烈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不管高中会元的宋时烈如何欣喜若狂地庆祝,也不管排在五百名开外的黄宗羲如何郁郁寡欢地反省,崇祯四年的春闱,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迅速地落下了帷幕。
高中会试榜首的朝鲜贡士宋时烈,在接下来的礼部复试之中,并没有再次位居第一。
不过,贡院复试的内容只是由徐光启这个主考官临机出一题,让已经中式的贡士们写下一篇时文。
而其目的,也只是检验这些录取的贡士里面,有没有冒名顶替或者滥竽充数的人而已,并不计入会试的成绩,也跟殿试的结果无关。
礼部的复试之后,就是紫禁城里的殿试了。
这一回的殿试,还是安排在了三大殿中空间最大的皇极殿里。
紫禁城皇极殿,虽然宽畅阔大,但是五百多名的贡士入内,再加上礼部、都察院主持监考的官员们,以及锦衣卫殿前司维持秩序的持枪校尉们,依然显得有些拥挤。
不过这个时候,倒是没有人会去在意这些细节了。
就这样,崇祯四年的四月二十日,从早到晚,五百一十名新科贡士济济一堂,在崇祯皇帝的亲自到场监督之下,在紫禁城皇极殿里提笔挥毫,为崇祯四年的春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与崇祯元年恩科殿试一样,这一次殿试的策论,同样是崇祯皇帝到了皇极殿现场之后,亲自当众说出的一道题目。
不过与上一次侧重如何中兴大明不同,崇祯皇帝这一次直接抛出了华夷之辨这个问题。
崇祯四年四月二十日上午辰时正,崇祯皇帝坐在皇极殿高高的御座之上,面对着大殿之中济济一堂的五百一十名贡士,铿锵有力地说道: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皇明开国功臣诚意伯刘文成公亦言,夫华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国,几变於夷,圣经明义,千载或湮焉。
“朕乐读古圣先贤之书,尝思古圣先贤于华夷之辨最是看重,而其圣经明义,乃天下大道至理,虽千年万年,也绝不可任其湮没无闻!
“如今关外之建虏女真未平,西北木速蛮驱之亦未靖,而泰西诸夷又已远渡重洋而至!
“其中所谓尼德兰夷者、葡萄牙夷者、西班牙夷者,甚而至于什么英格兰夷者,皆狼子野心、来者不善!每念及此,即不能不令朕忧虑我大明朝与诸藩国之兴衰安危!
“卿等皆为今番天下贡士,乃是四海之内千千万万读书人中的佼佼者!未来数年十数年之后,佐朕治天下、兴中华、御外侮者,正是卿等中人也!
“朕以为,当此之际,卿等若欲佐朕治天下,于华夷之辨则不可不察,今日殿试即以此为题,卿等且为朕剖析之!”
从表面上看起来,崇祯皇帝出的这一道殿试策论题,完全是一个送分题。
自从崇祯皇帝一次又一次地在讲武堂、近卫军中,反复不断地讲起太祖讨元檄文以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
大明朝天底下的读书人,但凡是有志于科举仕途的,就是再愚鲁再迟钝,这个时候也都已经知道了皇帝的想法和志趣。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崇祯皇帝的想法与志趣已经如此明确,天底下的读书人们,又岂能不投其所好!
因此,这两三年来,京师与江南坊间,名师大儒们解读和注释太祖讨元檄文(即朱元璋《谕中原檄》)的文章,也是层出不穷。
时至今日,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士林子弟,也早就把被背诵这篇太祖讨元檄文当成了一项必修课。
这一回参加崇祯四年春闱的这些人,自是没有例外。
是以,崇祯皇帝亲自定下的殿试策论题目一说出来,凝神细听的五百一十名贡士,全都暗自松了一口气。
有几个新科贡士,在崇祯皇帝话音一落,即铺纸磨墨,开始谋篇布局打草稿了。
然而,这个题目看起来简单,却能考察出这一科的贡士们中间,哪一个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对于明末之时局拥有深刻的洞察与把握。
同时,这样一个策论题,也能够让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轻轻松松地,从五百一十名贡士之中找到那些真正符合自己要求的人。
崇祯皇帝布置了殿试策论题之后,皇极殿中很快就安静了下来,所有的贡士,全都跪坐于地,伏案疾书。
接下来,崇祯皇帝如同上一次殿试所做的那样,从龙椅上下来,在宽大明亮的皇极殿中来回走了两趟,并且还站在了黄宗羲的身边,认真地看了一会儿这个后世大名鼎鼎的思想家的策论答卷。
而一向恃才傲物、高冷倔强的黄宗羲,也发现自己与他人并没有多么不同。
当皇帝站在自己身边,注视着自己撰写策论的时候,一样紧张惶恐到发抖,而运笔的手臂更是不由自主地颤抖,以至于将点点墨迹洒在上好的宣纸之上而不自知。
直到身着明黄色龙袍的皇帝从自己的身边离去,黄宗羲才长长地喘了一口气。
这一场殿试,从当日上午辰时一刻开始,到了当日下午的未时三刻即已全部交卷完毕。
到了第二日上午巳时,崇祯四年新科进士的黄榜,即已准时地张贴到了崇文门内贡院前街的墙壁之上。
时隔半个月,大明朝的京师内外城里再一次因为新科进士名单的出炉而热闹非凡起来。
接连几天之中,京师城内大大小小的酒楼饭馆里,到处都是呼朋唤友大宴宾客的新科进士们的身影。
殿试的结果,自然与礼部会试的结果有所不同。
来自朝鲜的会元宋时烈,虽然仍在内阁几位大臣共同拟定的殿试前十名的名单之中,不过并没有保持住他的第一名。
与此同时,原本历史上那位崇祯四年春闱殿试的状元陈于泰,这一世,连前十名的名单都没有进去。
在原本的历史上,崇祯四年的春闱总裁官是历史上深受崇祯皇帝信任的周延儒。
而得中状元的人物陈于泰,则恰恰是周延儒的亲戚。
所以,当陈于泰中了状元之后,京师朝野舆论大哗,人人都认为这其中有舞弊。
不过当时周延儒正受到崇祯皇帝的宠信,所以对他的科场舞弊指控不了了之。
但是陈于泰这个状元,却受到了影响,照理他该是进翰林院当官,但是并没有获得吏部的任命。
事发之后,陈于泰状元的名头仍然保留了,不过最终落了个在家闲居的结果,并没有起到状元该起的作用。
这一世的崇祯四年春闱,陈于泰如同历史上一样,也考中了进士,只是周延儒早被皇帝给弄到了南京礼部尚书的任上,自是不可能帮他取得状元的荣誉。
这一回,最终被崇祯皇帝从五百一十名贡士之中,亲自选拔出来,钦点为第一,成为了状元的人物,则是历史上明亡之后不太为后人所知的另一位民族英雄山东贡士左懋第。
此时正好三十岁的左懋第,去年方才在济南举行的山东乡试之中,以山东乡试第二名的成绩中举,获得了参加今科春闱的资格。
原本的历史上,他也是崇祯四年得中进士,但是其名次远在三甲之上,根本没有引起崇祯皇帝的重视。
正是这个左懋第,在明亡之后代表南明正确出使北京,被当时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所扣留。
当其时也,那些崇祯朝的状元、榜眼、探花们不只一个投降了南下的满清异族。
而他这个三榜末流出身的进士,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威逼利诱面前,保持了自己的气节。
多尔衮派了洪承畴前来劝他投降,被左懋第一同大骂给骂走了。
后来多尔衮又派了左懋第的堂弟左懋泰前来劝降,也被左懋第一通大骂,而且左懋第还与他的这个堂弟割袍断义。
再后来,南京城破,弘光政权转瞬覆灭,多尔衮命人将左懋第带到面前,亲自劝降。
结果,左懋第听闻南京城破,江南离散,嚎啕痛哭一场之后,仍然坚决不降,并且大骂多尔衮,只求速死。
多尔衮见左懋第终究不肯投降,于是下令将他斩首示众。
正所谓,时穷节乃现,板荡识忠臣,而左懋第就是在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时穷板荡之际,经受住了考验的节烈忠臣。
对于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来说,类似左懋第这样的人物,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提拔重用,在他的生前就给他足够的荣誉。
就他的内心而言,这也算是他这个来自后世的灵魂,对于明末那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涌现出来的民族英烈人物的一种致敬了吧。
崇祯四年的春闱,熙熙攘攘、纷纷扰扰了一个多月之后,终于在四月下旬里结束了。
左懋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杨廷麟一甲第二名,为榜眼;宋时烈一甲第三名,为榜眼,三人皆赐进士及第。
除此而外,陈子龙、范志完、金益熙、杨绳武等一百五十七人位列二甲,皆赐进士出身;
张缙彦、杨鹗、金集、黄宗羲等三百五十人位列三甲,皆赐同进士出身。
不管高中会元的宋时烈如何欣喜若狂地庆祝,也不管排在五百名开外的黄宗羲如何郁郁寡欢地反省,崇祯四年的春闱,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迅速地落下了帷幕。
高中会试榜首的朝鲜贡士宋时烈,在接下来的礼部复试之中,并没有再次位居第一。
不过,贡院复试的内容只是由徐光启这个主考官临机出一题,让已经中式的贡士们写下一篇时文。
而其目的,也只是检验这些录取的贡士里面,有没有冒名顶替或者滥竽充数的人而已,并不计入会试的成绩,也跟殿试的结果无关。
礼部的复试之后,就是紫禁城里的殿试了。
这一回的殿试,还是安排在了三大殿中空间最大的皇极殿里。
紫禁城皇极殿,虽然宽畅阔大,但是五百多名的贡士入内,再加上礼部、都察院主持监考的官员们,以及锦衣卫殿前司维持秩序的持枪校尉们,依然显得有些拥挤。
不过这个时候,倒是没有人会去在意这些细节了。
就这样,崇祯四年的四月二十日,从早到晚,五百一十名新科贡士济济一堂,在崇祯皇帝的亲自到场监督之下,在紫禁城皇极殿里提笔挥毫,为崇祯四年的春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与崇祯元年恩科殿试一样,这一次殿试的策论,同样是崇祯皇帝到了皇极殿现场之后,亲自当众说出的一道题目。
不过与上一次侧重如何中兴大明不同,崇祯皇帝这一次直接抛出了华夷之辨这个问题。
崇祯四年四月二十日上午辰时正,崇祯皇帝坐在皇极殿高高的御座之上,面对着大殿之中济济一堂的五百一十名贡士,铿锵有力地说道: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皇明开国功臣诚意伯刘文成公亦言,夫华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国,几变於夷,圣经明义,千载或湮焉。
“朕乐读古圣先贤之书,尝思古圣先贤于华夷之辨最是看重,而其圣经明义,乃天下大道至理,虽千年万年,也绝不可任其湮没无闻!
“如今关外之建虏女真未平,西北木速蛮驱之亦未靖,而泰西诸夷又已远渡重洋而至!
“其中所谓尼德兰夷者、葡萄牙夷者、西班牙夷者,甚而至于什么英格兰夷者,皆狼子野心、来者不善!每念及此,即不能不令朕忧虑我大明朝与诸藩国之兴衰安危!
“卿等皆为今番天下贡士,乃是四海之内千千万万读书人中的佼佼者!未来数年十数年之后,佐朕治天下、兴中华、御外侮者,正是卿等中人也!
“朕以为,当此之际,卿等若欲佐朕治天下,于华夷之辨则不可不察,今日殿试即以此为题,卿等且为朕剖析之!”
从表面上看起来,崇祯皇帝出的这一道殿试策论题,完全是一个送分题。
自从崇祯皇帝一次又一次地在讲武堂、近卫军中,反复不断地讲起太祖讨元檄文以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
大明朝天底下的读书人,但凡是有志于科举仕途的,就是再愚鲁再迟钝,这个时候也都已经知道了皇帝的想法和志趣。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崇祯皇帝的想法与志趣已经如此明确,天底下的读书人们,又岂能不投其所好!
因此,这两三年来,京师与江南坊间,名师大儒们解读和注释太祖讨元檄文(即朱元璋《谕中原檄》)的文章,也是层出不穷。
时至今日,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士林子弟,也早就把被背诵这篇太祖讨元檄文当成了一项必修课。
这一回参加崇祯四年春闱的这些人,自是没有例外。
是以,崇祯皇帝亲自定下的殿试策论题目一说出来,凝神细听的五百一十名贡士,全都暗自松了一口气。
有几个新科贡士,在崇祯皇帝话音一落,即铺纸磨墨,开始谋篇布局打草稿了。
然而,这个题目看起来简单,却能考察出这一科的贡士们中间,哪一个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对于明末之时局拥有深刻的洞察与把握。
同时,这样一个策论题,也能够让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轻轻松松地,从五百一十名贡士之中找到那些真正符合自己要求的人。
崇祯皇帝布置了殿试策论题之后,皇极殿中很快就安静了下来,所有的贡士,全都跪坐于地,伏案疾书。
接下来,崇祯皇帝如同上一次殿试所做的那样,从龙椅上下来,在宽大明亮的皇极殿中来回走了两趟,并且还站在了黄宗羲的身边,认真地看了一会儿这个后世大名鼎鼎的思想家的策论答卷。
而一向恃才傲物、高冷倔强的黄宗羲,也发现自己与他人并没有多么不同。
当皇帝站在自己身边,注视着自己撰写策论的时候,一样紧张惶恐到发抖,而运笔的手臂更是不由自主地颤抖,以至于将点点墨迹洒在上好的宣纸之上而不自知。
直到身着明黄色龙袍的皇帝从自己的身边离去,黄宗羲才长长地喘了一口气。
这一场殿试,从当日上午辰时一刻开始,到了当日下午的未时三刻即已全部交卷完毕。
到了第二日上午巳时,崇祯四年新科进士的黄榜,即已准时地张贴到了崇文门内贡院前街的墙壁之上。
时隔半个月,大明朝的京师内外城里再一次因为新科进士名单的出炉而热闹非凡起来。
接连几天之中,京师城内大大小小的酒楼饭馆里,到处都是呼朋唤友大宴宾客的新科进士们的身影。
殿试的结果,自然与礼部会试的结果有所不同。
来自朝鲜的会元宋时烈,虽然仍在内阁几位大臣共同拟定的殿试前十名的名单之中,不过并没有保持住他的第一名。
与此同时,原本历史上那位崇祯四年春闱殿试的状元陈于泰,这一世,连前十名的名单都没有进去。
在原本的历史上,崇祯四年的春闱总裁官是历史上深受崇祯皇帝信任的周延儒。
而得中状元的人物陈于泰,则恰恰是周延儒的亲戚。
所以,当陈于泰中了状元之后,京师朝野舆论大哗,人人都认为这其中有舞弊。
不过当时周延儒正受到崇祯皇帝的宠信,所以对他的科场舞弊指控不了了之。
但是陈于泰这个状元,却受到了影响,照理他该是进翰林院当官,但是并没有获得吏部的任命。
事发之后,陈于泰状元的名头仍然保留了,不过最终落了个在家闲居的结果,并没有起到状元该起的作用。
这一世的崇祯四年春闱,陈于泰如同历史上一样,也考中了进士,只是周延儒早被皇帝给弄到了南京礼部尚书的任上,自是不可能帮他取得状元的荣誉。
这一回,最终被崇祯皇帝从五百一十名贡士之中,亲自选拔出来,钦点为第一,成为了状元的人物,则是历史上明亡之后不太为后人所知的另一位民族英雄山东贡士左懋第。
此时正好三十岁的左懋第,去年方才在济南举行的山东乡试之中,以山东乡试第二名的成绩中举,获得了参加今科春闱的资格。
原本的历史上,他也是崇祯四年得中进士,但是其名次远在三甲之上,根本没有引起崇祯皇帝的重视。
正是这个左懋第,在明亡之后代表南明正确出使北京,被当时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所扣留。
当其时也,那些崇祯朝的状元、榜眼、探花们不只一个投降了南下的满清异族。
而他这个三榜末流出身的进士,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威逼利诱面前,保持了自己的气节。
多尔衮派了洪承畴前来劝他投降,被左懋第一同大骂给骂走了。
后来多尔衮又派了左懋第的堂弟左懋泰前来劝降,也被左懋第一通大骂,而且左懋第还与他的这个堂弟割袍断义。
再后来,南京城破,弘光政权转瞬覆灭,多尔衮命人将左懋第带到面前,亲自劝降。
结果,左懋第听闻南京城破,江南离散,嚎啕痛哭一场之后,仍然坚决不降,并且大骂多尔衮,只求速死。
多尔衮见左懋第终究不肯投降,于是下令将他斩首示众。
正所谓,时穷节乃现,板荡识忠臣,而左懋第就是在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时穷板荡之际,经受住了考验的节烈忠臣。
对于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来说,类似左懋第这样的人物,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提拔重用,在他的生前就给他足够的荣誉。
就他的内心而言,这也算是他这个来自后世的灵魂,对于明末那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涌现出来的民族英烈人物的一种致敬了吧。
崇祯四年的春闱,熙熙攘攘、纷纷扰扰了一个多月之后,终于在四月下旬里结束了。
左懋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杨廷麟一甲第二名,为榜眼;宋时烈一甲第三名,为榜眼,三人皆赐进士及第。
除此而外,陈子龙、范志完、金益熙、杨绳武等一百五十七人位列二甲,皆赐进士出身;
张缙彦、杨鹗、金集、黄宗羲等三百五十人位列三甲,皆赐同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