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零零章 论功行赏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早知道徐光启在这个时代几乎就是一个完人,除了儒家学说以外,在天文、地理、算学、农学等方面都是大家,而且于军事也很精通。
但是他还是没有想到,对于西南土司的问题,徐光启能够看得这么远,想得这么深,而且屁股一点没有坐歪,立场都是站在大明朝廷这一边。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冲他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徐爱卿的这一番话,确是老成谋国之言!卿等有此见识,辅臣可谓得人,朕心甚慰!”
对于徐光启这样的人,崇祯皇帝一点也不担心他办事的能力,而最担心的,其实是他的立场,担心他会因为其皈依天主教的缘故,而心向那些耶稣会的传教士,从而在一系列的问题上站错了立场。
如今看来,徐光启对于那些被遣送到西北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士们虽然抱有同情之心,但是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屁股始终还是牢牢地坐在大明朝廷这一边的。
“既然卿等在论功行赏、永定西南的大略上,已无异议,那么朕就谈谈朕的看法!
“朱燮元的一应奏请,以及卿等方才的各个建言,朕看皆可行,内阁与军机处要尽快起草诏书,逐条拟定,送朕御览。
“至于封赏世爵一事,卿等所言亦有道理,皇明世爵贵重,诚然不宜过多,朕意以平定西南之功封世爵者,侯良柱、秦良玉,再加一个朱燮元,三人可也!”
崇祯皇帝这话说完,李国鐠、徐光启、张惟贤这几个在京的朝中重臣都是看向皇帝。
而崇祯皇帝也没给他们说话的机会,接着说道:“四川总兵侯良柱率所部收叙永,复蔺州,克镇-雄,攻毕节,一路攻占必克,鹅项岭上又是首功,其子侯天锡更亲斩贼酋安邦彦之头!如此大功不可不封!”
崇祯皇帝将侯良柱所部的功劳一一摆了出来,李国鐠、徐光启自然没话说,而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也张了张嘴,最后也没有说话。
侯良柱此人嚣张归嚣张,跋扈归跋扈,但是这一次在平定奢安之乱中的功劳,却是实打实的,虽然不是亲手杀了安邦彦,但是杀死安邦彦的却是他的部下,具体说就是他的儿子。
当初毛文龙因为一个含金量并不太高的东江镇之大捷,就能够一战封侯,而刘兴祚也因为反正归来而得封平壤伯,那么侯良柱所部离了这么多功劳,而且阵斩安邦彦,封个世爵并不为过。
看他们都没话说,显然都是认可了侯良柱的功劳,于是,崇祯皇帝接着说道:“侯良柱之功多从平定彝苗之乱而取得,此番连破水西彝人土司大军,更杀僭称彝人罗氏鬼国罗甸大王的安邦彦,堪为平定西南之柱石也,朕意封其定彝伯,既彰其平定彝人之功,又取其定彝柱石之意!”
李国鐠、徐光启、张惟贤三人相互看了看,心中都是放下心来。
崇祯皇帝前面说了那么多,铺垫了那么久,让这几个重臣都以为怕是要封侯,然而说出了结果,却是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给定的却是一个定彝伯。
张惟贤暗自松口气,紧接着就说道:“陛下英明!侯良柱若知陛下这番评语,若知陛下这番期许,想来必当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李国鐠、徐光启见皇帝直接就定了爵位的品级而且定下了爵位的名号,也知道皇帝对于此事怕是上心了很久,早就胸有成竹了。
此时听了张惟贤这个勋臣之首、军机大臣的说法,也都点头无话。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看了一圈,见其他人都没话说,接着说道:
“至于云贵总督兼贵州巡抚朱燮元,此番督率五省之兵,一举平定西南,先有运筹帷幄之功于后,后有临阵指挥之功于前,四面迭攻、渐次荡涤,居功至伟,不可不封!朕意封其为靖南侯,子孙世袭罔替,为大明永镇苗疆!”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说完,李国鐠、徐光启、张惟贤以及殿中随侍的中书舍人也好,侍从武官也好,亲军三卫指挥使也好,都不淡定了。
不过,乾清宫中御前会议,有发言权的,也只有李国鐠等三位皇帝招来的重臣而已,其他人虽然心中骚动,但是也只是骚动而已。
“陛下,前番中极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李邦华,奉诏督师山西,剿灭秦晋流贼,所部斩杀贼首王嘉胤以下贼头数十位,其功不可谓小,而朝议之下,也只是封给平阳伯世爵而已。
“如今朱燮元南京兵部尚书衔坐镇贵阳,同以文臣统兵,以平水西叛苗而得封靖南侯,且明旨其子孙世袭罔替永镇西南,臣恐诏令一出,朝野非议啊!”
李国鐠听了崇祯皇帝对于朱燮元的封赏之后,立刻开口这般说道。
李国鐠跟皇帝接触多,知道如今这位皇帝,对于朱燮元不是一般的欣赏器重,不仅委之以云贵平乱全权,而且对之言听计从,但凡是对朱燮元的攻讦弹劾,不管是来自京师朝堂之上的,还是来自云贵地方的,全都置之不理。
但是他还是没想到,一个文臣,动动嘴皮子谋划一番,又没有亲自上阵拼杀,只是无惊无险地跟着大军进了水西,在文臣封侯难于登天的大明,到最后竟然也能封侯。
李国鐠说完这话,徐光启接着说道:“朱燮元起复督师贵阳之后,南北两京及云贵地方,多有御史言官及地方官员,弹劾其放纵士卒、烧杀劫掠者,杀戮之重,骇人听闻,其中或有将领跋扈之因果,然其身为封疆却并非全然无过错!臣请陛下明鉴!”
徐光启话音刚落,张惟贤也说道:“文臣得封侯爵,太祖之后朝廷未尝有过,当年王阳明平定前宁王朱宸濠之乱,功在社稷,不可谓小,然也只封新建伯,直至死后,朝廷方赠一侯爵!国朝爵位之尊贵,封赏之慎重,由此可见一斑!老臣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若是原来的那个崇祯皇帝,听了他们这么说,恐怕就要打退堂鼓了,历史上奢安之乱平定之后,西南将帅论功行赏的事情久拖不决,固然有侯良柱与许成名二人争功的因素,但是与崇祯皇帝珍惜朝廷名爵,而朝议也是非议不断、争执不下,有着很大的关系。
不过,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却不同,听了这几重臣的话后,心想,你们这些人可是不知道,仅仅十年、八年之后,大明朝廷珍而重之的爵位,就开始大跳水、大减价了,跟不要钱一样地到处派赏了。
随便一个总兵官,只要能在与流贼或者建虏的作战之中取得一场胜利,就能得到一个伯爵之位。
而到了那时,得封世爵的那些总兵大将们,所立之功勋与如今朱燮元等人在西南平定奢安之乱的功勋比,简直不值一提。
当然,这些后事,李国鐠等人当然不可能知道。
可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却不会让那些为了大明,甚至可以说是为了华夏立下功勋的有功之臣寒心,留下有功不得封赏的遗憾。
所以,听了这几人的话后,崇祯皇帝脸上笑意全无,冷着脸说道:“朕在潜邸之时,即常闻朝野书生意气之言,皆谓西南蠢苗不足平!
“然自天启以来,奢安之乱已历九年而未定,西南督、抚、镇臣乃至于文官武将,陷于贼手而死者,不知凡几,更兼朝廷耗费钱粮以千万计!
“而朱燮元起复上任至今,不过一年而已,成效又是如何?如今逆首贼酋全部伏法,西南之地因之大定,自此之后,朝廷之上皆可安心平灭东虏,朕亦不复忧心西南矣!
“卿等若为此功不足以封侯,那么朕请问诸位,今后文臣武将何功可得封侯?!”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早知道徐光启在这个时代几乎就是一个完人,除了儒家学说以外,在天文、地理、算学、农学等方面都是大家,而且于军事也很精通。
但是他还是没有想到,对于西南土司的问题,徐光启能够看得这么远,想得这么深,而且屁股一点没有坐歪,立场都是站在大明朝廷这一边。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冲他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徐爱卿的这一番话,确是老成谋国之言!卿等有此见识,辅臣可谓得人,朕心甚慰!”
对于徐光启这样的人,崇祯皇帝一点也不担心他办事的能力,而最担心的,其实是他的立场,担心他会因为其皈依天主教的缘故,而心向那些耶稣会的传教士,从而在一系列的问题上站错了立场。
如今看来,徐光启对于那些被遣送到西北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士们虽然抱有同情之心,但是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屁股始终还是牢牢地坐在大明朝廷这一边的。
“既然卿等在论功行赏、永定西南的大略上,已无异议,那么朕就谈谈朕的看法!
“朱燮元的一应奏请,以及卿等方才的各个建言,朕看皆可行,内阁与军机处要尽快起草诏书,逐条拟定,送朕御览。
“至于封赏世爵一事,卿等所言亦有道理,皇明世爵贵重,诚然不宜过多,朕意以平定西南之功封世爵者,侯良柱、秦良玉,再加一个朱燮元,三人可也!”
崇祯皇帝这话说完,李国鐠、徐光启、张惟贤这几个在京的朝中重臣都是看向皇帝。
而崇祯皇帝也没给他们说话的机会,接着说道:“四川总兵侯良柱率所部收叙永,复蔺州,克镇-雄,攻毕节,一路攻占必克,鹅项岭上又是首功,其子侯天锡更亲斩贼酋安邦彦之头!如此大功不可不封!”
崇祯皇帝将侯良柱所部的功劳一一摆了出来,李国鐠、徐光启自然没话说,而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也张了张嘴,最后也没有说话。
侯良柱此人嚣张归嚣张,跋扈归跋扈,但是这一次在平定奢安之乱中的功劳,却是实打实的,虽然不是亲手杀了安邦彦,但是杀死安邦彦的却是他的部下,具体说就是他的儿子。
当初毛文龙因为一个含金量并不太高的东江镇之大捷,就能够一战封侯,而刘兴祚也因为反正归来而得封平壤伯,那么侯良柱所部离了这么多功劳,而且阵斩安邦彦,封个世爵并不为过。
看他们都没话说,显然都是认可了侯良柱的功劳,于是,崇祯皇帝接着说道:“侯良柱之功多从平定彝苗之乱而取得,此番连破水西彝人土司大军,更杀僭称彝人罗氏鬼国罗甸大王的安邦彦,堪为平定西南之柱石也,朕意封其定彝伯,既彰其平定彝人之功,又取其定彝柱石之意!”
李国鐠、徐光启、张惟贤三人相互看了看,心中都是放下心来。
崇祯皇帝前面说了那么多,铺垫了那么久,让这几个重臣都以为怕是要封侯,然而说出了结果,却是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给定的却是一个定彝伯。
张惟贤暗自松口气,紧接着就说道:“陛下英明!侯良柱若知陛下这番评语,若知陛下这番期许,想来必当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李国鐠、徐光启见皇帝直接就定了爵位的品级而且定下了爵位的名号,也知道皇帝对于此事怕是上心了很久,早就胸有成竹了。
此时听了张惟贤这个勋臣之首、军机大臣的说法,也都点头无话。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看了一圈,见其他人都没话说,接着说道:
“至于云贵总督兼贵州巡抚朱燮元,此番督率五省之兵,一举平定西南,先有运筹帷幄之功于后,后有临阵指挥之功于前,四面迭攻、渐次荡涤,居功至伟,不可不封!朕意封其为靖南侯,子孙世袭罔替,为大明永镇苗疆!”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说完,李国鐠、徐光启、张惟贤以及殿中随侍的中书舍人也好,侍从武官也好,亲军三卫指挥使也好,都不淡定了。
不过,乾清宫中御前会议,有发言权的,也只有李国鐠等三位皇帝招来的重臣而已,其他人虽然心中骚动,但是也只是骚动而已。
“陛下,前番中极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李邦华,奉诏督师山西,剿灭秦晋流贼,所部斩杀贼首王嘉胤以下贼头数十位,其功不可谓小,而朝议之下,也只是封给平阳伯世爵而已。
“如今朱燮元南京兵部尚书衔坐镇贵阳,同以文臣统兵,以平水西叛苗而得封靖南侯,且明旨其子孙世袭罔替永镇西南,臣恐诏令一出,朝野非议啊!”
李国鐠听了崇祯皇帝对于朱燮元的封赏之后,立刻开口这般说道。
李国鐠跟皇帝接触多,知道如今这位皇帝,对于朱燮元不是一般的欣赏器重,不仅委之以云贵平乱全权,而且对之言听计从,但凡是对朱燮元的攻讦弹劾,不管是来自京师朝堂之上的,还是来自云贵地方的,全都置之不理。
但是他还是没想到,一个文臣,动动嘴皮子谋划一番,又没有亲自上阵拼杀,只是无惊无险地跟着大军进了水西,在文臣封侯难于登天的大明,到最后竟然也能封侯。
李国鐠说完这话,徐光启接着说道:“朱燮元起复督师贵阳之后,南北两京及云贵地方,多有御史言官及地方官员,弹劾其放纵士卒、烧杀劫掠者,杀戮之重,骇人听闻,其中或有将领跋扈之因果,然其身为封疆却并非全然无过错!臣请陛下明鉴!”
徐光启话音刚落,张惟贤也说道:“文臣得封侯爵,太祖之后朝廷未尝有过,当年王阳明平定前宁王朱宸濠之乱,功在社稷,不可谓小,然也只封新建伯,直至死后,朝廷方赠一侯爵!国朝爵位之尊贵,封赏之慎重,由此可见一斑!老臣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若是原来的那个崇祯皇帝,听了他们这么说,恐怕就要打退堂鼓了,历史上奢安之乱平定之后,西南将帅论功行赏的事情久拖不决,固然有侯良柱与许成名二人争功的因素,但是与崇祯皇帝珍惜朝廷名爵,而朝议也是非议不断、争执不下,有着很大的关系。
不过,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却不同,听了这几重臣的话后,心想,你们这些人可是不知道,仅仅十年、八年之后,大明朝廷珍而重之的爵位,就开始大跳水、大减价了,跟不要钱一样地到处派赏了。
随便一个总兵官,只要能在与流贼或者建虏的作战之中取得一场胜利,就能得到一个伯爵之位。
而到了那时,得封世爵的那些总兵大将们,所立之功勋与如今朱燮元等人在西南平定奢安之乱的功勋比,简直不值一提。
当然,这些后事,李国鐠等人当然不可能知道。
可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却不会让那些为了大明,甚至可以说是为了华夏立下功勋的有功之臣寒心,留下有功不得封赏的遗憾。
所以,听了这几人的话后,崇祯皇帝脸上笑意全无,冷着脸说道:“朕在潜邸之时,即常闻朝野书生意气之言,皆谓西南蠢苗不足平!
“然自天启以来,奢安之乱已历九年而未定,西南督、抚、镇臣乃至于文官武将,陷于贼手而死者,不知凡几,更兼朝廷耗费钱粮以千万计!
“而朱燮元起复上任至今,不过一年而已,成效又是如何?如今逆首贼酋全部伏法,西南之地因之大定,自此之后,朝廷之上皆可安心平灭东虏,朕亦不复忧心西南矣!
“卿等若为此功不足以封侯,那么朕请问诸位,今后文臣武将何功可得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