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章 有苦说不出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见过庆隆帝之后,众人便安安静静等待命令。
这么多人同处一室,竟然只听见深浅不一的呼吸声。没有什么不长眼的人,敢在这个地点这个时间发出一丝杂音。
皇上召他们来,一定和北地战事有关,勋贵们心中有数。
在和平时期,他们享受着旁人没有的尊荣。到了这个时候,就轮到他们出力之时。
不论是四大国公,还是那些后继无人日渐没落的侯府、伯府,他们都有着这样的认识。
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和高芒王朝是一体的。因卫家问鼎天下,他们一跃成为新兴勋贵。所以,他们的命运,和卫家紧紧绑在了一起。
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比谁都明白。
若是高芒覆灭,又有谁来将他们养起?与其谋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不如安享现在。
从这一点来看,他们不论能力大小,都比朝廷文臣要忠心。到了需要他们效力的时候,他们不会退缩。
哪怕再不堪的勋贵,都有了搏命的心思。
庆隆帝扫了他们一眼,对吴光启道:“念。”
吴光启展开八百里加急军情,他的嗓音回荡在殿中。将武正翔杜撰出来的北地兵败,一五一十的道来。
底下众人听得暗暗心惊,难道,局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想当初,太子领兵出征之时,是何等的胸有成竹。集结了四万大军出发,精兵强将如云,一路上又不断有府兵加入。
竟然,被巴家打散了大军,在北地溃败成几股?
既然太子伤重,没有主心骨,纵有良将也是枉然。勋贵们跟文臣不同,就算没有带过兵,多多少少也知道军事。
这样一盘散沙似的局势,想要再将大军收拢,击溃巴家军,谈何容易!别提打赢,就连自保都成问题。
如今大军失散,士卒变成逃窜的乱军,岂不是更便于巴家各个击破?
另外还有天气的原因。在京城集结的士兵,并不习惯北地寒冷的气候。随着一日冷过一日,战局就更加危险几分。
众人心头暗自思忖琢磨着,但庆隆帝没有发话,个个都保持着安静。
“诸位的先人,都是伴随先帝爷打下大好江山之人。”庆隆帝缓缓开口,先是缅怀先帝,紧接着道:“此时国难当头,朕想听听,诸位的想法。”
众人一阵静默,在庆隆帝面前,谁敢胡乱发言?
姚尚书也摸不清庆隆帝路数。按说,召集这些勋贵应是为了征兵。各勋贵府上按规制都养了私兵,这股力量集结起来,也不容小觑。
更何况,其中本来就是大将之材,比如定国公和忠国公。
但皇帝询问,不能无人回答。
定国公上前一步,双手抱拳道:“定国公府任由皇上差遣。末将愿附之尾翼,为皇上杀敌。”
他没有主张,唯一的主张便是听从庆隆帝的命令,指哪打哪。而且,定国公聪明之处在于,他表态不再挂帅,只做一个听从命令杀敌的将领。
他将这外戚身份,拿捏的恰到好处。
有他开头,其他三大国公也都站出来表态。其他勋贵也不甘于人后,纷纷上前表忠心。恨不得立刻抛头颅洒热血,以示忠贞。
庆隆帝欣慰的一笑,道:“好,好!朕有你们,何愁反贼不平!”
被他这一激,众人更是热血沸腾,激情高涨。
庆隆帝咳了几声,双手虚按,众人慢慢安静下来。他虽然病弱,却依然掌控着全场。
“迎敌,但怎么个迎法,昨日六部商议,给朕出了两个主意。”他又咳了几声,吴光启忙端上药茶让他喝下。
平缓了气息,庆隆帝道:“一个,退守函谷关。待冬天过去之后,再集结兵力挥军北上。”
他未做任何解释,但这个策略背后蕴含的含义,谁会不懂?这是以放弃了太子为代价,太子是生是死,就全靠他自己的本事。
“另一个,火速集结精兵北上,进入北地搅乱局势,伺机而动支援晋阳。同时,京中筹措粮草兵力,再行北上。”
待他说完,底下众人的表情可谓精彩纷呈。
当没有选择的时候,众人可以表忠心,皇上指哪打哪。一旦有了选择,谁不想待在安乐窝中?
定国公紧紧的咬着牙,冷厉的眼神看了姚尚书一眼。他接过老定国公的枪,军功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
就在前两年的吐蕃战事中,他率大军迎击,指挥有方勇猛无匹,直打得吐蕃丢盔卸甲。
他这样在千军万马中练出来的威势,姚尚书这种文臣如何承受得起?
姚尚书被他看得一个激灵,实在不明白庆隆帝的用意。这个殿中,除了他全是勋贵。难道,就是为了将自己架在火上烤吗?
庆隆帝说了是六部拟出的两条方略,定国公不敢对皇上说不,自然就将恨意对准了姚尚书。谁让他是兵部之首?
看着自己抛出的石子,惊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涟漪,庆隆帝目光冰冷。这些人在他眼中,已经被分门别类。
过了半晌,他才道:“两个法子,有得有失。愿意固守的站左边,同意孤军北上的站右边。”
这是不允许墙头草的出现,逼得他们必须抉择。此言一出,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惊疑不定。
对他们来说,大多数人都觉得退守函谷关更加稳妥。但这个时候,并不是哪个法子更好,而是皇上究竟怎么想的?
截然相反的两个答案,只有选中的皇上心中的答案,才是对的答案。可是,众人怎会想到,北地大败的消息是假,庆隆帝心中其实并没有答案?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要揣摩圣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凭借的,只有平日对皇上的了解。但圣心难测,这几乎跟赌博没有什么两样。
就在众人游移不定之时,庆隆帝顿了一顿,他又道:“姚尚书除外。”既然他没有看姚尚书的折子,也不打算马上逼他站队。
姚尚书只觉得在这一刻,汗湿透了里衣。
众勋贵齐齐看向他,凭什么他们都要立刻选择,独独这个在场唯一的文臣不用选择?
姚尚书是有苦说不出,他们哪里知道,他昨夜纠结的痛苦?
见过庆隆帝之后,众人便安安静静等待命令。
这么多人同处一室,竟然只听见深浅不一的呼吸声。没有什么不长眼的人,敢在这个地点这个时间发出一丝杂音。
皇上召他们来,一定和北地战事有关,勋贵们心中有数。
在和平时期,他们享受着旁人没有的尊荣。到了这个时候,就轮到他们出力之时。
不论是四大国公,还是那些后继无人日渐没落的侯府、伯府,他们都有着这样的认识。
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和高芒王朝是一体的。因卫家问鼎天下,他们一跃成为新兴勋贵。所以,他们的命运,和卫家紧紧绑在了一起。
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比谁都明白。
若是高芒覆灭,又有谁来将他们养起?与其谋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不如安享现在。
从这一点来看,他们不论能力大小,都比朝廷文臣要忠心。到了需要他们效力的时候,他们不会退缩。
哪怕再不堪的勋贵,都有了搏命的心思。
庆隆帝扫了他们一眼,对吴光启道:“念。”
吴光启展开八百里加急军情,他的嗓音回荡在殿中。将武正翔杜撰出来的北地兵败,一五一十的道来。
底下众人听得暗暗心惊,难道,局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想当初,太子领兵出征之时,是何等的胸有成竹。集结了四万大军出发,精兵强将如云,一路上又不断有府兵加入。
竟然,被巴家打散了大军,在北地溃败成几股?
既然太子伤重,没有主心骨,纵有良将也是枉然。勋贵们跟文臣不同,就算没有带过兵,多多少少也知道军事。
这样一盘散沙似的局势,想要再将大军收拢,击溃巴家军,谈何容易!别提打赢,就连自保都成问题。
如今大军失散,士卒变成逃窜的乱军,岂不是更便于巴家各个击破?
另外还有天气的原因。在京城集结的士兵,并不习惯北地寒冷的气候。随着一日冷过一日,战局就更加危险几分。
众人心头暗自思忖琢磨着,但庆隆帝没有发话,个个都保持着安静。
“诸位的先人,都是伴随先帝爷打下大好江山之人。”庆隆帝缓缓开口,先是缅怀先帝,紧接着道:“此时国难当头,朕想听听,诸位的想法。”
众人一阵静默,在庆隆帝面前,谁敢胡乱发言?
姚尚书也摸不清庆隆帝路数。按说,召集这些勋贵应是为了征兵。各勋贵府上按规制都养了私兵,这股力量集结起来,也不容小觑。
更何况,其中本来就是大将之材,比如定国公和忠国公。
但皇帝询问,不能无人回答。
定国公上前一步,双手抱拳道:“定国公府任由皇上差遣。末将愿附之尾翼,为皇上杀敌。”
他没有主张,唯一的主张便是听从庆隆帝的命令,指哪打哪。而且,定国公聪明之处在于,他表态不再挂帅,只做一个听从命令杀敌的将领。
他将这外戚身份,拿捏的恰到好处。
有他开头,其他三大国公也都站出来表态。其他勋贵也不甘于人后,纷纷上前表忠心。恨不得立刻抛头颅洒热血,以示忠贞。
庆隆帝欣慰的一笑,道:“好,好!朕有你们,何愁反贼不平!”
被他这一激,众人更是热血沸腾,激情高涨。
庆隆帝咳了几声,双手虚按,众人慢慢安静下来。他虽然病弱,却依然掌控着全场。
“迎敌,但怎么个迎法,昨日六部商议,给朕出了两个主意。”他又咳了几声,吴光启忙端上药茶让他喝下。
平缓了气息,庆隆帝道:“一个,退守函谷关。待冬天过去之后,再集结兵力挥军北上。”
他未做任何解释,但这个策略背后蕴含的含义,谁会不懂?这是以放弃了太子为代价,太子是生是死,就全靠他自己的本事。
“另一个,火速集结精兵北上,进入北地搅乱局势,伺机而动支援晋阳。同时,京中筹措粮草兵力,再行北上。”
待他说完,底下众人的表情可谓精彩纷呈。
当没有选择的时候,众人可以表忠心,皇上指哪打哪。一旦有了选择,谁不想待在安乐窝中?
定国公紧紧的咬着牙,冷厉的眼神看了姚尚书一眼。他接过老定国公的枪,军功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
就在前两年的吐蕃战事中,他率大军迎击,指挥有方勇猛无匹,直打得吐蕃丢盔卸甲。
他这样在千军万马中练出来的威势,姚尚书这种文臣如何承受得起?
姚尚书被他看得一个激灵,实在不明白庆隆帝的用意。这个殿中,除了他全是勋贵。难道,就是为了将自己架在火上烤吗?
庆隆帝说了是六部拟出的两条方略,定国公不敢对皇上说不,自然就将恨意对准了姚尚书。谁让他是兵部之首?
看着自己抛出的石子,惊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涟漪,庆隆帝目光冰冷。这些人在他眼中,已经被分门别类。
过了半晌,他才道:“两个法子,有得有失。愿意固守的站左边,同意孤军北上的站右边。”
这是不允许墙头草的出现,逼得他们必须抉择。此言一出,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惊疑不定。
对他们来说,大多数人都觉得退守函谷关更加稳妥。但这个时候,并不是哪个法子更好,而是皇上究竟怎么想的?
截然相反的两个答案,只有选中的皇上心中的答案,才是对的答案。可是,众人怎会想到,北地大败的消息是假,庆隆帝心中其实并没有答案?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要揣摩圣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凭借的,只有平日对皇上的了解。但圣心难测,这几乎跟赌博没有什么两样。
就在众人游移不定之时,庆隆帝顿了一顿,他又道:“姚尚书除外。”既然他没有看姚尚书的折子,也不打算马上逼他站队。
姚尚书只觉得在这一刻,汗湿透了里衣。
众勋贵齐齐看向他,凭什么他们都要立刻选择,独独这个在场唯一的文臣不用选择?
姚尚书是有苦说不出,他们哪里知道,他昨夜纠结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