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盛世慈光(重生) > 第267章 军制改革·人心

第267章 军制改革·人心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秋风送爽,今年是一个难得的暖秋,除北方几郡上报干旱,其他地区的粮食却是大丰收。这段时间户部忙得前脚打后脑勺,不仅要收取一整年的农税,还要敦促各地官仓屯粮,再把宫里的皇仓囤满。

    此时被楚王狠狠折腾过的卢定国就发现了好处——楚王要求他做事必须预先计划,数据精确,提高效率,落实责任人……种种规范,又更新了文书记账方法,整个户部运转速度加快的同时还减少了错误。

    往年总要让户部焦头烂额还爱出问题的“算秋帐”,今年出的问题极少——不管谁出问题都能立即追究到责任人,谁敢马虎?

    今年大丰收,官场又清理掉一大批贪官,新上任的各地主官都憋着劲儿想要在新帝和楚王面前表现一下,使得今年国库收入创了历史新高——超越天授帝在位的任何一年,直逼昌和盛世的数值。

    因德光帝建议修文庙,读书人和文臣非常拥戴他,只恨不能倾诉一腔情意,朝臣便抓住国库的超额收入狂拍德光帝龙屁,歌功颂德的奏折都堆成了山。

    虽说今年丰收其实是先帝和楚王的功劳——今年夏日一场大洪灾,本该致使粮食欠收,但天授帝德政“主官上堤,军事管制”力挽狂澜;又有楚王“义商救灾策”安抚灾民,又抢了一季秋种,老天爷赏脸迟迟不降温降雪,便有这场大丰收。

    可好话谁不爱听?

    德光帝虽明白丰收的根源,可心情还是极好,直到……昨天见了九弟提交的《侍卫六军军制改革预案》,又有卫终巧舌说九弟为国为公才想建军器私坊……

    军事方面,德光帝能抓手里的只有军器监一处,下意识不想答应,可因是九弟的意思,不论什么他都得点头的。更别提这种涉军涉武器的事儿,他是半点不能反对的。

    昨天他只能应下卫终,可夜里一直在思量其中利害,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天还没亮,谢贤妃就按谢太妃的意思,趁德光帝早朝前领着两个儿子问安。德光帝看着沉稳持重的长子,活泼机灵的二子,心情稍霁,连带看谢贤妃也脸色和缓,便招了三人一同用早膳。

    因为楚王不爱宫中御膳,德光帝下狠心整治御膳司。御膳司中不乏能人,清楚德光帝的心结,便托人向秦山求教,于是宫中膳食一直是大步朝着楚王府看齐的。

    德光帝的早膳只有一粥一肉饼一蛋一牛乳加几个果子与小菜碟。这样吃量少却营养均衡,让人精力充沛,粥饼小菜又常换花样不会腻,德光帝便一直这样吃。

    皇妃、皇子过来,按例不能越过皇帝,便减了一两样。

    谢贤妃看面前三盘两盏,颇觉寒酸,看德光帝也没有要加菜的意思……她如今盛宠不再,只好忍着腹诽,先夸德光帝节俭,立即又赞一定是皇帝的德行好,感召上苍才有暖秋,才有今年丰收。

    德光帝刚露出笑影,谢贤妃便心疼看着桌上简陋膳食叹道:“君家,既然今年国库丰盈,君家倒不必如此自苦,妾身见您为国为民如此委屈自己,心里啊……真不是滋味。”

    德光帝儿时吃足了被父皇忽略的苦,对妻儿可谓真心关爱,听到这里却直觉不妥当,微微皱眉。

    谢贤妃却以为德光帝也是不满,刚想加紧劝导,却被长子打断。

    大皇子沐褀起身,对德光帝一礼:“孩儿却不以父皇为苦,须知‘一饮一食,当念嫁穑之艰难’,父皇如此节俭,是念百姓辛苦,有仁君德皇之风,不仅是孩儿榜样,更是万民表率。”

    德光帝抚须赞许,他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成熟有威仪,便留了下巴的胡子。

    谢贤妃略尴尬,暗地里瞪了大儿子一眼,却被小儿子吐了舌头,再看两个儿子友爱,吃着膳食津津有味的样子,不想让难得一次“全家”用膳闹得不愉快,便只好按捺把“简陋”膳食吃下去。

    女人爱美要苗条,没有吃光,谢贤妃刚漱完口又被德光帝瞪了一眼。

    之前御膳种类太多,没吃光是正常的,吃光了反倒不正常。谢贤妃也不知道错哪儿了要被瞪。还是常和德光帝一块儿用膳的两个皇子赶紧说没吃饱,把谢贤妃剩下的食物都吃光了。

    弄得谢贤妃眼泪涟涟,幽怨看向德光帝,意思是亏待了孩子——这么点食物,孩子都没吃饱。

    她被德光帝冷落许久,完全不知道风向已经变了,自己被瞪是因为浪费。

    德光帝不想和这个给自己生养了儿子的女人计较,便忍着没说什么。谢贤妃刚想说话,李海就过来回话了,眼睛却看看谢贤妃,有些踌躇。

    谢贤妃知道是不想让她听见,心中不愿,却想着这段时间得识大体一点,便知趣告退,心里有些难过。丈夫只是洛阳王的时候,两人虽不说如胶似漆,却也琴瑟和鸣,如今两人却无端有了隔阂,渐行渐远。

    她是越来越看不懂德光帝了。

    女人啊,总想着丈夫上进,丈夫真上进了,又有点“悔教夫婿觅封侯”。

    ……

    因李海没看皇子,可见无碍,德光帝就没叫两个孩子回避——多听、多看、多想,对孩子将来有好处,特别是沐祺。毕竟是他寄以厚望的长子。

    李海行过礼,便把打听到的事儿说了:“楚王府昨日开了一上午的军事会议,已经找人打听确实了,真的只是楚王殿下具折上奏的这六个条陈及军器监事务,并无其他。殿下在会上也明确表态,十二万侍卫六军是朝廷的军队,非是私人所有,改革也好,建立军器私坊都是为君、为国、为民,并无异心。所以才具折上奏,须朝廷,需要陛下您首肯才能施行。据说殿下还当场立了誓言,说:忠君爱国,永不引发内乱,不会以私人理由调动一兵一卒。”

    德光帝面上喜色浮现,追问:“誓言?只说了这些?”

    李海笑眯眯道:“不止呢,殿下说自己是真正的军人,行着军礼,还领了几位大将军一起宣誓的。昨日里三千锦衣卫也跟着护国公做了军人宣誓。听说今日大将军们朝奏之后,便会入西山大营领八万禁军作此宣誓!”

    德光帝赶紧问:“快说快说!到底什么誓约?”

    李海略有些不好意思:“这话,小人一个阉人,怎么说都不对味儿,不如请了大统领来……”

    德光帝对他挥手:“去请!”

    很快现任御林军大统领易青过来,站姿笔挺,郑重行了军礼,复述誓约:“我易青是一名光荣的大幸军人,我用我的鲜血、生命、骄傲及荣誉起誓:永远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皇帝;服从命令,严守纪律,严守国家和军事机密,苦练本领,拼尽最后一滴鲜血,保卫我脚下这片神圣国土,寸土不让。保卫我的亲人,同胞,永不背叛。不为一己私利引燃内乱战火,刀剑永远朝向外敌。如违此誓,愿受国法和军纪的严厉制裁。”

    这个宣誓,是好话,是好事,不用怕人知道。牟渔清楚沐慈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沐慈的目标远比这一国一地更宏远博大……所以沐慈绝对违反不了这份誓约,并不怕被人知道。且他跟随沐慈,近朱者赤,也有点“做任何事都对得起天理正义,不怕闹大”的心态,懒得通过什么夜行卫渠道暗搓搓把话传出去,而是叫齐了三千锦衣卫——大家都是军人,一块儿跟着宣誓吧!

    声势浩大,三千人的声音很容易越过高高围墙,传入外面,被有心人听去学去。其他几个大将军一看,嗨!这做法极好,便也商量好了,回营就领着自己的部下作此宣誓。

    这誓约后来被写入大幸帝国军事总则,成为了帝国每个新入伍的军人必须遵守的“军人誓词”,此为后话。

    ……

    德光帝细细推敲这誓约的内容,喜不自胜。因九弟是个说到做到的人,言行从无失信处,且这誓言可算传遍了全天下——九弟是绝不可能失信于天下人的。

    若失信,九弟得了天下也坐不稳当。所以那誓言不真也是真的了,由不得人不相信。

    德光帝觉得从此夜里不再会有噩梦袭扰,自登基以来从未有如此安心。

    李海趁机道:“政事堂有消息过来,说是今天未收到楚王殿下的病假条陈,是以……殿下极可能会上朝听政。”

    若一刻钟前德光帝听闻这消息,只怕会心慌气短,有被逼到头上的滞闷。可现在他心中有了底气,也不怕答应九弟进行军制改革,建武器私坊,反而好奇惊才艳绝的九弟,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

    德光帝没有焦虑惧怕,心情很好,笑道:“来了才好,许多天没见九弟,不知他身体可好了些?且今日所议之事,事关重大,也要九弟亲自过来才能压得住场面。”

    李海不敢乱应,只笑着点头。

    德光帝看两个儿子乖乖多听,没插嘴说话,心中满是慈爱,抚摸沐裕的脑袋,按住沐祺的肩膀,道:“你们还小,许多事不懂没关系,以后会懂的,现在只要记住!你们的九叔是个品行高洁的贤王,磊落君子,可敬可信,绝不会有任何权谋阴私之心的。”

    沐祺像个小大人般持重点头,沐裕却是笑着拉德光帝的手,心疼道:“九叔是好人啊!那父皇可算夜里能休息好了……我看您眼底都青了。”

    德光帝:“……”难道他的猜忌与不安,连小孩都感觉到了?

    李海和易青脸上齐齐变色,小孩总是说真话的,可现在这位已经成了皇帝,没心没肺说真话……就不合时宜了。

    沐祺赶紧拉沐裕跪下:“父皇恕罪,二弟不懂事……”

    德光帝自嘲冷笑一声,拉起两个孩子:“你二弟没有不懂事,他才是看的最清楚明白的一个,倒是朕……实在是……愧为人兄,愧为人父。朕已经侥幸即了帝位,却人心不足,常有猜忌,才会夜不能寐……惭愧啊惭愧……”

    这话绝对是德光帝的心声,但能说出口来表示他已经没那么介意了。李海和易青都松了口气——说实话他们虽是德光帝的亲信,却也最清楚他和楚王实力差距,是最不愿意看到两兄弟反目的。

    ……

    果然,楚王在早朝开始前,第二次踏入了皇宫。

    朝会还没开始,皇帝没出来之前,文武官员会先“嗡嗡嗡”交头接耳商量事情。今天却一反常态,大家都肃着脸色,保持缄默。因为昨天大家都拿到了今天朝会的议程,主要议题就是楚王提交的《侍卫六军军制改革预案》。

    武将早在昨天就私下讨论过,文臣是不敢置喙的,只是有志一同,大家的脸色普遍有点小忧愁。

    而且宅了一个半月,称病从未上朝的楚王居然一大早坐追星车出门了……路上官员辨明他是赶往皇宫,便知这位祖宗要上朝了。

    大家心率齐齐漏跳了一拍,实在有些怕这货。

    楚王第一次上朝,在朝堂上抖着小绢布发大招,镇翻所有人的场面,实在让人至今记忆犹新。

    所有人心里都清楚,楚王对军制改革是志在必得,才会亲自上朝。无关者决定高高挂起,中立者决定继续保持中立,摇摆的两面派瞬间倒向楚王。反对者有些打退堂鼓,有些在心中默默审视、推敲自己反对的理由,只恨不能更充分。

    但大家都清楚,一点楚王亲自上阵,能反对成功的几率就非常小了。

    军制改革,看样子势在必行。

    很快谢太妃也知道楚王上朝的事了,等宫中后妃给她请安后,便单独留了谢贤妃说话。

    谢太妃问:“你看君家气色如何?”

    “君家面色憔悴,眼底乌青,昨夜并没有睡好,许是……”谢贤妃也不好猜。

    谢太妃冷笑数声:“他当然睡不好,只怕不久我们连睡都不敢睡了。”

    若叫那小野种改了军制得了军心,就算掌实了兵权,又能建军器私坊——唯一能拿捏他的一处软肋也没了,只怕谁都挡不住他了。

    贤妃秀眉微蹙:“母后为何这般说?”

    谢太妃只是随意摆摆手,道:“哀家如今这身份,不上不下的,好些事倒没办法管。昨天收到消息迟了,只怕……”她找的人都只有一张嘴,并不顶用。

    “什么事?臣妾能帮母后做什么吗?”

    谢太妃只是摆手:“罢了,你也劝君家不住,所以今早哀家就没让你多言,免得惹君家不高兴。”

    提到这个,谢贤妃一肚子委屈,挨到谢太妃身上哭:“姑母,君家是不是嫌小婉人老色衰了?为何……”

    谢太妃拍着侄女的手,叹道:“男人就是这样的,江山、天下在他们眼里才是重要的,有了这些,漂亮的女人想要多少有多少……你说,咱们女人又算什么呢?”

    谢贤妃只是哭。

    谢太妃拍她:“哭有什么用?”

    “要漂亮的女人,咱们家……咱们家……”谢贤妃实在说不出来,若真叫她那个漂亮到似瑶台仙子的四妹入宫,就真没她的立锥之地了。

    “别想了,你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地位稳稳的,让你四妹入宫也没多大用。不如让她嫁个更有用的……”谢太妃双眼微眯,锐芒闪过,“再说,君家的心思都在楚王身上,你啊……再这么不争气,迟早他眼里再没有你的存在。”

    谢贤妃半天没反应过来这话的意思,许久才瞪大了眼睛……

    不是吧……

    那可是同父的亲兄弟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