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熟悉的陌生人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噫,运气不好,天上有乌云,把星星都遮住了。”
“没事,那咱就吹吹风,感受一下江船渔火。瞧,那边的小船,要不是有一点亮光,你是不是都看不到它。”
如花指着前面,喜娃看过去,果然,一晃一晃的一个小亮点,要仔细地看,才能看出个小船的轮廓来。
志勤抬头望望天,再看看甲板上三三两两端着海碗或蹲或站着吃着晚饭的水手,轻声地低吟着日前才读过的一首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如花从志勤手里拿过竹笛,看志勤一脸悲悯,便轻声地劝解道:“大哥,自古至今,最低层的劳苦之人付出的辛苦是最多的,但也是最贫穷的,这不是他们的错,这是和一个国家的体制有关。因为,它没有公平,没有保障。它只想榨取,只想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不平等的各个等级。”
“国家的体制?可人不就是得讲个尊卑吗?”
“不,人都是平等的,人可以有男女老幼之别,可以有高低胖矮之分,但人出生时,都是赤条条的来,死时亦是什么都带不走的走。人都会生老病死,人也都有七情六欲,所以,人都是一样的,人应该都是平等的。”
“那要怎样改变一个国家的体制,才能让所有人都一样,平等。让大家都能吃饱饭,让大家都有衣穿、有屋住、有活干、有钱花。”
如花向四下里看看,小声地对志勤说:“大哥,在这里不要谈论这样的话题,以后,咱们找个没人的地方再好好聊聊。”
志勤这才惊觉,他曾听爹说过,私议朝庭的事,那可是杀头的罪,一下子惊了一身的汗,忙不迭的点着头说:“是大哥失言了,二妹,咱们去那边,你给我说说这笛子应该怎么吹奏。”
“嗯,走。”
喜娃已跑到船栏边上,正扒着船栏努力地向江面上望去,看如花和志勤过来了,就喊:“姐,志勤哥,你们瞧瞧,那边的船上是不是有五个人?”
如花和志勤望过去,小船离他们的大船还很远,小船上只有一盏气死风灯挂在舱棚顶上,灯光一晃一晃的就像个小小的萤火虫。
“这么远,你怎么看到是五个人的?”
喜娃摸了摸自己的脸颊,不好意思地“嘿嘿”一笑,说道:“我瞎猜的。”
“哈哈哈,你这小家伙,我还真以为你是千里眼能看到呢,原来是在忽悠我们。”
如花好笑地拍了拍喜娃的小脑袋,让喜娃更是不好意思了。
三个人笑闹了一阵子,如花给志勤说了笛子要怎么拿,手指要怎样按着笛洞,怎样练气才能有足够的气息吹笛子。
“姐,你给我们吹一个呗,就吹那首你给我和志学歌哼过的曲子,那个好听。”
“好,姐就给咱们喜娃和我的好大哥吹一首《春江花月夜》。”如花说完,用帕子把笛子擦了擦,稍稍地调整了一下气息,手持笛子,吹奏起来。
船上的灯光柔柔地照在小姑娘的身上,躲在云朵里的月亮也探出头来,优美动听的曲音回响在江面上,偶有几声人们的说话声和江水翻浪的声音与笛声相和。
渐渐地,只余低拍击浪的江水声伴着优美的曲音一直到一曲终了。
“啪啪啪,好曲。”
“好听啊。”
“嗯,啥曲子啊,这么好听,都没听过。”
三三两两的声音响起,只第一个出声的人引起了如花的注意,她放眼望向江面,出声的人在那条小船上,小船离大船几十米的样子,正在努力地向这边的浅滩划过来。
隐约的月光下,借着微弱的一点灯火,如花瞧着那人满脸的胡须,只依稀看得见他的一双眼睛亮若星辰。
“多谢。”
如花简短地回给对方两个字,为他鼓掌向她示意而表示感谢。
“此曲何名?”那人大声地问。
如花用双手作喇叭状于嘴巴上,说道:“春江花月夜。”
那人闻言,先是征愣了片刻,继而从胸腔内暴发出雷鸣般的狂笑声,笑了好一会儿后,才说:“小姑娘,曲好,名字更好,再来一曲。”
“大叔,不花钱的曲子你还听上瘾了?”如花心想,笑什么笑,有什么好笑的。
那人还未回话,甲板上的水手们可就都嚷嚷起来了。
“就是,再吹一个呗。”
“来一个,来一个。”
“吹吧,吹吧,好听着呢。”
“小姑娘吹一个,咱没钱去听曲,你就给咱们再吹一个。”
这下子好了,这么多人都附和着那个胡子大叔说话,如花不过是随口回击那人的话,这些个水手一起哄,她倒有些不好意思不再吹了。
只稍稍地尴尬了一下,如花大方地向前一步,冲那些个水手们甜甜的一笑,说道:“多谢各位大叔、大哥们夸赞,离家在外,最是思念家乡想念亲人,那我就献丑了,给大家送上一曲《思乡》。”
不见如花几个回来,伍立文寻了出来,找到如花三个时,有两个水手拿了酒还要给他敬一碗,伍立文莫明其妙地被灌了一碗,直到回到舱房里时,人还晕乎乎的。
第七日的下午,大船停靠在了通州河的码头,喜娃从昨天起就能吃的下睡的着了,所以,一早跟着如花他们读书学习,又学着编了一会儿的中国结。
听到船上水手们吆喝着靠了岸,要做些补给,船上的人都可以下船去逛逛,一个半时辰后才会继续开船。
喜娃跃跃欲试地就想着去码头上看看,就一个劲地朝志学望去,小小的他知道,这里和他一样坐不住的,就是同样好动的志学哥了。
志学接受到喜娃递过来的眼神,却没有像平日里一样大大咧咧地就说话,而是小声地对喜娃说:“你去说。”
喜娃看了看柳氏夫妻和如花,见他们和志勤、如梅还在分类点算着编好的各种绳结,不好意思地没有开口,只冲着志学撇着嘴巴,要志学去说。
柳氏和伍立文早就看到了志学和喜娃的小动作,两夫妻相视一笑,装做没看到似的,低头把数好的绳结都装到了包袱里放在腾出来的空筐内。
“好啦,爹娘,你们要不要下去逛逛?”如花伸了个懒腰,问柳氏和伍立文。
“行啊,我和你爹下船去看看,娘还没逛过码头呢。你们几个都乖乖的待在船上,别乱跑,知道了没?”
听如花提议让爹娘去逛时,志学和喜娃穿好了鞋,随时准备着开舱门冲出去,没想到柳氏的话给他们淋了一脑门的冷水,两个人一下子傻愣在那儿,哭丧着脸。
如花这才注意到志学和喜娃,看到他们的样子,一想就明白过来,再瞧柳氏和伍立文相视挤眉弄眼的,明白柳氏在捉弄他们,不由地笑出了声。
“姐。”
“二妹,你瞧娘她……”。
喜娃和志学委屈地同时出声表示不满。
柳氏瞪了眼志学,说道:“咋地啦?还怪起娘来了?”
志学一垂脑袋,嗡声嗡气地说道:“那咋能怪娘呢,娘,你和爹去逛吧,我们看东西,不乱跑。爹,你带娘好好逛逛,娘都没好好逛过。”
柳氏听志学这么一说,眼一红,又用手戳了下志学的小脑袋,嗔怪着说道:“傻孩子,娘逗你们玩呢,娘多少岁的人了,还能想着玩不管你们。去吧,你们先跟着你爹去逛,给娘留半个时辰,你们回来了,娘再让你爹陪着下船去看看。”
志学一听,那小脸又笑开了,嘴巴都不记得合拢,真是一团孩子气,如花瞧着,心想,这才是孩子,自己这三十岁的人装是装不来的。
“好啦,爹和娘下船去逛,大姐留着先看东西,大哥和二哥、喜娃,你们和我去卖苹果和芦柑。”
如梅不解地问:“啥?卖苹果和芦柑。”
如花挑了一些个大的红些的苹果放在两个小背篓里,说道:“是啊,我买这些苹果和芦柑就是为了卖的,你以为我买来是为了吃啊?吃也用不了这么多,这两小筐就够了嘛。来,大哥,二哥,你们一人背一筐芦柑。嗯,爹、娘,要不你们帮忙也一人背一筐苹果和芦柑吧。”
说着,如花指着堆在那边的几筐子苹果和芦柑,叫伍立文背了一筐苹果,柳氏和志勤、志学,一人背了一筐芦柑,她和喜娃把装好的两小筐苹果背上,让如梅在船舱里待着,一行六人就都下了船。
下了船向四处看了看,如花指着那边停着的几艘大船,对众人说道:“走,去那边,卖给那些船上的人。”
柳氏第一次和如花一起去卖东西,心里有几分忧疑,见伍立文和志勤几个已走了,忙也快走了两步,跟上去。
快到岸边的那些大船前时,如花轻脆如黄鹂鸟的叫卖声响了起来,就听她吆喝着:“卖芦柑了,新鲜可口的美味水果,一筐三两银子,买一筐送十个苹果,保您一路顺风、十分平安哟。”
喜娃人小,看如花这样吆喝,也跟着吆喝起来,“卖芦柑了,一筐三两银子,买一筐送十个苹果,保您一路顺风、十分平安哟。”
志学憋了一会儿,终是鼓足了勇气张开口,大声地吆喝着:“买芦柑送苹果,保您一路顺风,十分平安。买芦柑送苹果,保您一路顺风,十分平安。”
“哟,听这吆喝的,买了他的芦柑,咱这一路顺风顺水,还十分平安呢。来来来,小姑娘到这边来,我们买一筐。”
一艘略比如花他们坐的船要小一些的船上的两个人向如花招了招手,如花忙喊了大家一起往那条船走去。
那两人问了价钱,如花就说:“一筐芦柑有二十四斤呢,一筐是三两银子,我们还送您十个苹果。”
其中一人穿着学士的棉布长衫,头戴着方巾,瞧着应该是个读书之人,看如花巴巴地看着他们,拿过如花捧着的一个苹果,眉角一挑,逗着如花问道:“小姑娘,你这芦柑可卖的贵啊,贵就贵吧,说说你这一路顺风,十分平安的彩头是何出处啊?”
如花轻轻一笑,脆声声地就说:“芦同路音,二十四里二加四为六,六同顺,苹同平,一连起来,那不就是一筐芦柑‘一路顺风’,十个苹果‘十分平安’嘛。”
这人一听,不由地掩唇轻咳了几声后,这才笑着说:“嗯,不错,不错,能说的通,那我们就花三两银子买你送的这份平安吧。”
“娘,把你的这筐芦柑放这儿,这两位客人买了,给,这是送给两位的平安,您拿好。”
柳氏慌忙应着,“哎”,跑了两步,把背上的筐子放了下来,那两人一人拿了银子付账一人用衣襟兜住十个苹果,志学接了银子过来,冲如花点了点头。
接下来,剩下的两筐芦柑也以同样的方式卖了出去,如花又叫志勤、志学去背了一筐芦柑,装了一小筐的苹果过来,这样子,五大筐的芦柑,如花只剩了一筐在舱房,其余的四筐都卖了。
如花和喜娃背着的两小筐苹果也都送了出去,现在就剩伍立文还背着一筐三十斤的和志学又背来的一小筐苹果。
“卖苹果啦,买苹果得平安啦。”
志学正要问这苹果要怎么卖时,如花又吆喝起来。
这一次,方才没有买到芦柑的人,都追问着苹果怎么卖。
“两个苹果十八文,六个苹果六十六文,八个苹果八十八文,十个苹果一百文。”
有听到过如花方才说给那名读书人的话的人,就问:“噫,这又有个什么说法。”
“好事成双,所以买双不买单。两个苹果‘平安,就是发’,六个苹果‘平安,顺顺顺’,八个苹果‘平安,发发发’,十个苹果‘百分之百平安’。”
“就是发,这就字?”
“十八一分为二,一个为九,九同就。各位,走过路过,别错过啊,快点带平安回家,来来来,您要几个?”
处理掉筐子里的苹果后,志学还跃跃欲试的想着把舱房里的都拿来卖掉。
“二妹,我再去拿。”
“哎,别呀,都卖了,咱吃啥,再说了,要是顺利的话,找到咱爷爷、奶奶,你这做孙子的不给两老送个新鲜的水果,叫他们尝尝?”
“哦哦,是啊,那不卖了,不卖了,我也不吃了,留给爷爷、奶奶他们。”
伍立文心里一阵难过,想起爹娘,他们也许连饭都没吃饱过呢,看着一旁和喜娃嘻嘻嘻哈哈说笑着的小女儿,伍立文的眼一红,紧抿着嘴巴,直到一只手轻轻握住他的手。
看向眼神里透着丝丝柔情的妻子柳氏,伍立文轻轻一笑,心头的感动盖过了对爹娘的担忧,转而对如花说道:“还是爹的如花最懂事,你们都是孝顺的好孩子,走,爹带着你娘和你们先四处逛逛,一会儿你们派个人回去把如梅换过来,爹也带着我的大闺女好好逛逛,如梅也是个好孩子。”
当船再次出发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把下午卖了芦柑和苹果的钱点了点,卖了十三两五百六十六文。
如梅惊叹着,猛地一拍如花,把如花吓了一跳,“二妹,你只花了二两八十四文,可你们瞧瞧,咱一路上吃掉些,现在还剩这么些,那些你居然卖了这么多钱,翻了六倍呢。二妹,你不会是财神爷转世吧,太能赚钱了。”
“嘻嘻,好说,好说。大姐,别这么吃惊,以后赚的钱还多呢。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众人疑惑地都摇着头,齐声说道:“不知道。”
如花神秘兮兮地勾了勾指头,众人都探着头向她靠过去,俯耳认真地听如花说:“我的愿望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当然了,这钱是指属于自己的钱,不是替别人数钱,噢,对啦,这钱还是指大分量的银子、银票,可不是数铜板噢,一文一文的没多少,数到手抽筋可划不来。”
众人片刻之后,才发出一阵哄笑,志学和如梅更是夸张地笑的肚子疼,捂着肚子在一边直喊如花害他们,逗他们乐,自己还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
如花不禁汗颜,她确实没有讲笑话,是很认真的在谈理想,怎么让他们听了,就笑成那样啊。
如花一家嘻嘻哈哈其乐融融的时候,远在永州夏府的蒋丽娴和蒋智昭两姐弟却冷着一张脸,在屋里说着悄悄话。
“姐姐,她不过是个姨娘扶成正室的主,居然敢扣了咱们给伍家兄妹的谢礼,太可恨了。”
蒋丽娴听闻到此事时,也是极为恼怒,可这事姨婆和表舅舅不会不知道的,他们却一声不吭,这让她百思不得其解时,不得不按下心中的怒火,试着冷静下来要想一想,做什么样的补救让伍家兄妹不要以为这是他们在污辱他们、看不起他们。
“好啦,别气了,娘过几日就到了,咱们和娘说说,回去时给伍家兄妹再补送一份谢礼,到时候,如果娘允许的话,咱们亲自上门去道谢。我想他们不会怪我们的,毕竟咱们现在在这里只是府上的亲戚,什么事都做不了主。”
蒋智昭小脸气的红红的,瞥见床上放着的如花亲手编了送给他的小兔子和小老虎、小马,一伸手,把桌子上的茶盅给扫到了地上。
“昭儿,发什么脾气,站着别动,仔细瓷片割了脚。”
不用吩咐,屋外守着的丫环问了一声,听蒋丽娴说她不小心没端好茶盅摔了,那丫环就进来立刻收拾干净了。
蒋智昭黑着一张小脸,转过身去,待到那丫环出去了,关好了门,蒋智昭又转回身子对蒋丽娴说:“姐姐,姨婆明明知道那个女人把咱们给的谢礼换了,姨婆为何不骂那个女人。”
“哼”了一声,蒋智昭接着说:“她当了二夫人胆子也跟着大了不成,你瞧瞧她小家子气的干的蠹事。咱们的五百两银子,她像打发叫化子似的给扣成五两,咱们的云锦料子,她给换成缎子和棉布,咱们的人参、燕窝,她给换成了点心。”
“哎呀呀,这女人真是,我都要气死了。”蒋智昭小大人似地一拍桌子,气的又蹦了起来。
拉住弟弟,用帕子擦着他的小手,蒋丽娴问:“手拍着不疼吗?给你说了多少遍了,遇事莫慌莫急,别把心思都露在面上。这次的教训还不让你记着?对那只是个亲戚的人你都气成这样,若回到家,咱们查到害我们的人,你难道还要亲手杀了不成?”
又是一番细言软语的规劝了一阵,蒋智昭才慢慢地不再发脾气了,小脸虽紧紧地绷着,但蒋丽娴清楚他的脾性,知道他已把自己的话听了进去。
看到如花裁裁剪剪地把那两匹缎子都裁了,喜娃这才知道,为什么如花会在出发前叫他买了那么多的针线了。
在刚穿越到这里时,西北的天气还是很冷,那个时候,如花就发现没有一个人戴手套,于是,她才知道,这个时候还没有做出手套这种东西。
“这样先裁好,再这样缝一缝,把棉花均匀地地装进去,再缝住,把这截灰鼠皮毛缝在边上,娘,你戴上试试。”
如花把做好的一双手套递给柳氏,柳氏拿在手里,看如花示意着,伸出手先戴了一只。
“怎样?大小合适吗?这毛边一弄,是不是手腕也不冷了?”
柳氏又把另一只戴上,惊喜地伸了双手在眼前上下手掌翻来覆去地看了好久,对如花的问题只是频频地点着头。
“娘,你取下来我试试。”
如梅看柳氏只是点头,着急地拉住柳氏的手,拽下来一只手套,拿了就往自己的左手上戴。
如花在一旁喊:“姐,错了,那是右手的,别戴反了。”
“哦,哦,嘻嘻,我换过来,呀,真舒服啊,好暖和,这毛边护着手腕呢,二妹,软软的,很暖和呢。”
“如花,这双能给娘吗?”
“啊?噢,当然可以啊,不过这双没有绣花。”
“没事,没事,我就喜欢这一双。如梅,快脱下给娘,等空了,娘给你做一双,这双你戴着大。”
眼见柳氏和如梅对这双手套都喜欢的舍不得脱的样子,如花拿起一块裁的缎料,用小绣花绷子绷好了,直接就在上面绣了起来。
“这是梅花。嗯,红红的,很好看。”
伍立文满眼宠溺地看了好一会儿妻子和大女儿为一双手套在那儿你争我夺的,回头看到如花绣的花,便说道,“不会太小了吧。”
如花摇摇头,说道:“不小,我都是按最完美的比例绣的,爹,你看,手背就这么大,这枝梅花在这里,对,你看看,是不是刚合适。”
“嗯,你这在手背上一比划,确实是刚合适。”
父女俩正低着头说着话,如梅跑了过来,拉住如花,“二妹,你快教我怎么做这个,我要给自己做一双。”
“行啊,本来就是要教你和娘做的,咱做棉衣剩下的棉花和这些缎子都用上了。这样,你们做的第一双都给自己戴,第二双呢都做给爹和大哥他们,后面做的熟练了的,咱就当卖品去卖钱。”
“行啊,行啊,我第一双就要做的好看些。”
“嗯,姐,你说女子戴的绣上些花样子,那男子戴的,咱们要不要绣东西呢?”
如梅用手摸着下巴,想了想,说道:“我觉得还是不绣吧,这蓝色的缎面上能绣些啥呢?”
“哦,我再想想。”
拿了那匹蓝色的缎子出来,如花想着到底要不要给男子戴的手套上绣些东西,瞥见志勤皱着眉头看着如梅喜滋滋地拿着如花刚绣的梅花在看。如花微一思索,明白过来,志勤这是还在为夏家人这种打脸的施恩行为在生气。
依着前世对蒋丽娴的了解,用五两银子和这几匹棉布、缎子、几盒点心来答谢的,绝不会是蒋丽娴能做出来的。只要稍稍地一回忆,如花就猜出了这一出是谁的手笔,定是夏府那个小妾上位的二夫人钱氏干的。
前世,蒋丽娴虽很少谈及这位二表舅妈,可如花从别人嘴里还是知道些此人做过的惹人笑话的事。
记得有一年京城里流行一款首饰,宁伯侯家的大夫人和刘尚书家的夫人都一早买了戴着去各府赴宴。
这个钱氏看了也极是喜爱那款首饰,可她没舍得花大价钱去买,居然叫人仿了一套。还戴着到处参加宴会,时时显摆。
不想一时没留神,让一个丫环给坏了事,当场叫人看到她摔在地上的金簪居然是银鎏金,簪子上镶的红宝石还是个只薄薄贴了一层的边角料给弄的。
名家大师亲手制作的首饰,不仅仅是价钱的高低,那更是贵族圈子里身份的一种象征。
钱氏这样做,不只她丢人,更是让贵族们鄙夷气恼,如此的这样一个女人,平白地连累了她们,让她们也被人怀疑戴着的首饰有可能也是仿品。
因此,钱氏的小气是出了名的。所以,如花对于她换了蒋家姐弟答谢给他们的谢礼这一件事,并没有太大的意外和不满。
这些她并不能说给志勤,所以,如花从志勤身上收回她看过去的眼神,心道:钱氏这样的做法,未必对志勤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希望他能见微知著。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如花一家偶尔到舱外,到甲板上去透透气,活动一下,其余时间,都待在舱房里不出来,忙着读书,忙着编中国结,忙着做手套。
对如花来说,这一趟为期十八天的远行,还是很顺利的,尤其是自己一家人,居然没一个晕船的,这就是很让人舒心的一件事。
可怜的喜娃虽在前几天晕船吐的吃不成饭,但行程过了三分之一时,也慢慢地适应了,身体也慢慢地恢复了,不过,就是前段日子养的肉肉又掉了,整个人又瘦回去了。
九月初七这天,天气晴好,当一家人从船上下来时,好一会儿都适应不了踩在地上的感觉,就如踩在棉花上一样,虚虚地,走起路来还有些晃悠的感觉。
“到了,这就是颖州府的码头。”
一家人把东西都摆在地上,回过头去再看看来时坐的船,俱是都松了口气,终于不用在一天晃晃悠悠的了。
如花错估了古代这个时候水果的保鲜期,留下的一筐苹果和一筐芦柑,在发现有烂了的时候,不得不每天叫大家消灭一个,还把好的和有烂伤的都分开来放。
现在摆在地上的两个小背篓里,只就留下不到七斤的苹果和四斤左右的芦柑了。那两个小筐子里现在装的是泉州买来的那些种子,两个大筐子里则装着四匹棉布和做好的手套。
从泉州买来的皮毛,编好的中国结,他们的衣服薄被这些,则都用布包袱包好了。还有一些零散的东西,都装在两个大背篓里。
“爹,那边有个茶馆,咱先把东西都搬那里去,叫壶茶先喝着,跟小二打听一下这里哪里有买驴车的。”
伍立文顺着如花指的方向,看到远处迎风飘扬着一块旗子,是块茶馆的招牌旗子。
“好,这大包小包的,孩子他娘,你先和如花、喜娃在这里看着,我和志勤他们先把这几样背到茶馆里去。”
“嗯,去吧,一会儿叫志勤在那儿看着,志学和如梅辛苦一下,再回来帮着把这些背过去。”柳氏最倚重最相信的还是志勤这个稳重的大儿子。
在等着伍立文他们的时候,喜娃不停地问着如花他所看到的,又是他不知道的一些东西,如花一一给他说了。
“姐,那边的人好多啊,是干什么的?”
“应该是修筑码头堤岸的工匠吧。”
“那怎么还有女的呀?”
“嗯,这个姐也不清楚,一会儿咱问问茶馆的伙计。”
“嗯,好,啊,姐,你看,那个人掉下去了。”
如花也看到了,一个人从堤岸边上滚了下去,周围的几个人立即去救。
柳氏拍着心口,“呀,不知道摔伤了没?这样成天泡在水里,这天都凉了,日后怕是腿脚到冷天里都会疼的。”
如花听了,知道柳氏说的并非危言耸听,寒邪湿气入体,会落下病根。
等伍立文和志学、如梅回来,六个人又背又抱的,终于把东西全部拿到了茶馆里。
正好他们的这一桌在窗户边上,所有的东西正好都堆在桌后的墙角里,没有碍着走来走去给各桌子上茶的伙计。
此时的茶馆可不像现代的茶屋,有喝有吃,这间茶馆纯粹就是个喝茶的地方,伍立文他们要了两壶茶,每人倒了一杯先喝着。
“姐,你看,那个人救上来了。”
茶馆离这边修筑堤岸的地方颇近,那个人被救上来后,就被一个汉子背到了不远处的一堆石头边上,一个妇人正给那个被救的人擦着脸。
“娘,早上咱在船上熬的红糖姜水你放在哪儿了?”
“在那个背篓里。”
如花听了,忙到墙角边上,到柳氏说的那个背篓里翻了一下,找出两个竹筒来。
“爹,我去给那个人喝几口,去去寒。”
“嗯,去吧,把那个包袱里的牛肉干拿上些,我看他是饿晕的。”
“哎,我已经拿了。”
“我陪你去。”志勤起身也往外走,这边喜娃和志学、如梅也要跟着。
柳氏一把拉住了如梅,说道:“我瞧着那是个少年娃儿,如梅你就别去了,他爹,你跟着去看看。”
伍立文已起了身,不用柳氏说,他都得去看看。
“大婶,这是红糖姜水,去寒气的,你给他喝一些。”
那个妇人听到如花的声音,抬头一瞧,是个漂亮的小姑娘,看着她递过来的竹筒,想也不想地就接了过来。
“青子,快喝。”
如花近前这么一看,才看清楚这个被救上来的人,居然还是个岁数不大的少年,估计也就十四、五的样子,身子瘦弱的像是一阵风就能把他给吹走,一双脚上还穿的是草鞋,身上的衣服更是补丁落补丁的。一双干瘦的手又红又肿,指尖都破了口子,指甲盖似乎都要掉了。
在如花打量这个少年的时候,少年已睁开了眼睛,喝了那个妇人递到嘴边的水,鼻间是淡淡的生姜味道,入口却有糖的甜、姜的辣,大口大口地喝下去后,整个腹腔都觉得暖和了。
再转眸看向方才听到的那个脆生生的声音的主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眼睛大大的,皮肤白皙,小嘴红艳的漂亮小姑娘。此时,正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他,见他看向自己,小姑娘微微一笑。
“这个给你,撕着吃几口,再喝点红糖姜水。大婶,他这么小,也是修筑堤岸的工匠吗?”
如花把油纸包的一块牛肉干塞到少年的手上,回过头就去问一直帮着那个少年的妇人。
“不是,我们都是官府征召服徭役的,青子他都十六了,自然得来服徭役。小姑娘,谢谢你啊,你真是个好人。青子,快吃点,你身子本来就不好,这还把饭省给你哥吃,你这是饿的。”
妇人说话直来直去的,似毫没注意少年的哥哥听说了,已赶过来,正向救他弟弟上来的村人道着谢。
“婶子,我没事,我力气小自然就吃的少,我哥干的活重,他是要多吃些的。”
少年的哥哥愧疚地蹲下来,抱过弟弟靠在他身上,对那个妇人说:“婶子说的对,都怪我,我身体好,就该少吃些的,都是大哥不好,二弟,你打我吧,我没好好照顾你,还分了你的那份吃的。”
如花这才知道,这个妇人不是这个少年的母亲,他们都是服徭役的役工。看了眼少年的手,如花给喜娃说了几句话,喜娃快步跑回了茶馆。
不一会儿,喜娃拿着几包东西过来了,如花拿出一包来给那个少年的哥哥,对他说道:“这包是治伤口红肿的药,你拿回去给他的手涂沫上,早晚各涂一次。”
然后又从喜娃手里把其他几个纸包拿过来,递给那名妇人,“大婶,这几包里面都是治伤风的药,你们没病的可以喝着预防,伤了风的可以喝来治病,他这身体,说不定晚上会发烧,你一会儿给他熬一包叫他喝了吧。”
“这两个竹筒里都是红糖姜水,你也收着,那边的大叔下了水,你给他也喝上一些,去去寒气,还是带他们早点回去把这湿衣服换了,要不真的会伤风感冒的。如果你们工地上有生姜的话,你可以煮了水,叫大家都喝上些,生姜水能去身体里的寒气,还能暖胃。”
那个妇人抱着几包药,听如花说完了,连忙答应:“哎哎,知道了,我到灶上去给青子熬药,姑娘,真是谢谢你们啊,这是你爹吧?这位兄弟,你这闺女可真是菩萨心肠。大兄弟啊,谢谢你啦。”
伍立文和志勤几个一直在一旁,没有说话,也没有打扰如花对这几人的帮助,待到这名肤色黝黑的妇人向伍立文道谢时,伍立文马上摆着手,说道:“这位大嫂别客气,只是伸手帮一把的事,没啥谢的。”
到工棚的几个人,立刻被听到消息赶来的其他村人围住了。
“青子没事吧?”
那名妇人摇了摇头,对一个年约六十多的老汉说道:“爹,青子没事,你瞧,刚才有个好心的大兄弟,他的闺女给了这些药,都是治风寒的,我这就去灶上给青子熬了喝。”
老汉点点头,催着妇人快点去。
“三叔爷,我那儿的活还没干完呢,你看,你能帮我在这边照看一下青子不?立德叔他们那边的活计也还差着些呢。”
被叫做三叔爷的老汉背着手,点着头说道:“行哩,我替你看着,你快去把活干完了,要不工头又得扣了你这一天的工钱。”
回到茶馆的伍立文此时却不知道,他方才见过的那位妇人,就是他的亲人,而且,就在那近在咫尺的工棚里,他一直牵挂着的父亲,此刻正弯着腰低着头,照看着地上那个叫青子的少年。
“噫,运气不好,天上有乌云,把星星都遮住了。”
“没事,那咱就吹吹风,感受一下江船渔火。瞧,那边的小船,要不是有一点亮光,你是不是都看不到它。”
如花指着前面,喜娃看过去,果然,一晃一晃的一个小亮点,要仔细地看,才能看出个小船的轮廓来。
志勤抬头望望天,再看看甲板上三三两两端着海碗或蹲或站着吃着晚饭的水手,轻声地低吟着日前才读过的一首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如花从志勤手里拿过竹笛,看志勤一脸悲悯,便轻声地劝解道:“大哥,自古至今,最低层的劳苦之人付出的辛苦是最多的,但也是最贫穷的,这不是他们的错,这是和一个国家的体制有关。因为,它没有公平,没有保障。它只想榨取,只想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不平等的各个等级。”
“国家的体制?可人不就是得讲个尊卑吗?”
“不,人都是平等的,人可以有男女老幼之别,可以有高低胖矮之分,但人出生时,都是赤条条的来,死时亦是什么都带不走的走。人都会生老病死,人也都有七情六欲,所以,人都是一样的,人应该都是平等的。”
“那要怎样改变一个国家的体制,才能让所有人都一样,平等。让大家都能吃饱饭,让大家都有衣穿、有屋住、有活干、有钱花。”
如花向四下里看看,小声地对志勤说:“大哥,在这里不要谈论这样的话题,以后,咱们找个没人的地方再好好聊聊。”
志勤这才惊觉,他曾听爹说过,私议朝庭的事,那可是杀头的罪,一下子惊了一身的汗,忙不迭的点着头说:“是大哥失言了,二妹,咱们去那边,你给我说说这笛子应该怎么吹奏。”
“嗯,走。”
喜娃已跑到船栏边上,正扒着船栏努力地向江面上望去,看如花和志勤过来了,就喊:“姐,志勤哥,你们瞧瞧,那边的船上是不是有五个人?”
如花和志勤望过去,小船离他们的大船还很远,小船上只有一盏气死风灯挂在舱棚顶上,灯光一晃一晃的就像个小小的萤火虫。
“这么远,你怎么看到是五个人的?”
喜娃摸了摸自己的脸颊,不好意思地“嘿嘿”一笑,说道:“我瞎猜的。”
“哈哈哈,你这小家伙,我还真以为你是千里眼能看到呢,原来是在忽悠我们。”
如花好笑地拍了拍喜娃的小脑袋,让喜娃更是不好意思了。
三个人笑闹了一阵子,如花给志勤说了笛子要怎么拿,手指要怎样按着笛洞,怎样练气才能有足够的气息吹笛子。
“姐,你给我们吹一个呗,就吹那首你给我和志学歌哼过的曲子,那个好听。”
“好,姐就给咱们喜娃和我的好大哥吹一首《春江花月夜》。”如花说完,用帕子把笛子擦了擦,稍稍地调整了一下气息,手持笛子,吹奏起来。
船上的灯光柔柔地照在小姑娘的身上,躲在云朵里的月亮也探出头来,优美动听的曲音回响在江面上,偶有几声人们的说话声和江水翻浪的声音与笛声相和。
渐渐地,只余低拍击浪的江水声伴着优美的曲音一直到一曲终了。
“啪啪啪,好曲。”
“好听啊。”
“嗯,啥曲子啊,这么好听,都没听过。”
三三两两的声音响起,只第一个出声的人引起了如花的注意,她放眼望向江面,出声的人在那条小船上,小船离大船几十米的样子,正在努力地向这边的浅滩划过来。
隐约的月光下,借着微弱的一点灯火,如花瞧着那人满脸的胡须,只依稀看得见他的一双眼睛亮若星辰。
“多谢。”
如花简短地回给对方两个字,为他鼓掌向她示意而表示感谢。
“此曲何名?”那人大声地问。
如花用双手作喇叭状于嘴巴上,说道:“春江花月夜。”
那人闻言,先是征愣了片刻,继而从胸腔内暴发出雷鸣般的狂笑声,笑了好一会儿后,才说:“小姑娘,曲好,名字更好,再来一曲。”
“大叔,不花钱的曲子你还听上瘾了?”如花心想,笑什么笑,有什么好笑的。
那人还未回话,甲板上的水手们可就都嚷嚷起来了。
“就是,再吹一个呗。”
“来一个,来一个。”
“吹吧,吹吧,好听着呢。”
“小姑娘吹一个,咱没钱去听曲,你就给咱们再吹一个。”
这下子好了,这么多人都附和着那个胡子大叔说话,如花不过是随口回击那人的话,这些个水手一起哄,她倒有些不好意思不再吹了。
只稍稍地尴尬了一下,如花大方地向前一步,冲那些个水手们甜甜的一笑,说道:“多谢各位大叔、大哥们夸赞,离家在外,最是思念家乡想念亲人,那我就献丑了,给大家送上一曲《思乡》。”
不见如花几个回来,伍立文寻了出来,找到如花三个时,有两个水手拿了酒还要给他敬一碗,伍立文莫明其妙地被灌了一碗,直到回到舱房里时,人还晕乎乎的。
第七日的下午,大船停靠在了通州河的码头,喜娃从昨天起就能吃的下睡的着了,所以,一早跟着如花他们读书学习,又学着编了一会儿的中国结。
听到船上水手们吆喝着靠了岸,要做些补给,船上的人都可以下船去逛逛,一个半时辰后才会继续开船。
喜娃跃跃欲试地就想着去码头上看看,就一个劲地朝志学望去,小小的他知道,这里和他一样坐不住的,就是同样好动的志学哥了。
志学接受到喜娃递过来的眼神,却没有像平日里一样大大咧咧地就说话,而是小声地对喜娃说:“你去说。”
喜娃看了看柳氏夫妻和如花,见他们和志勤、如梅还在分类点算着编好的各种绳结,不好意思地没有开口,只冲着志学撇着嘴巴,要志学去说。
柳氏和伍立文早就看到了志学和喜娃的小动作,两夫妻相视一笑,装做没看到似的,低头把数好的绳结都装到了包袱里放在腾出来的空筐内。
“好啦,爹娘,你们要不要下去逛逛?”如花伸了个懒腰,问柳氏和伍立文。
“行啊,我和你爹下船去看看,娘还没逛过码头呢。你们几个都乖乖的待在船上,别乱跑,知道了没?”
听如花提议让爹娘去逛时,志学和喜娃穿好了鞋,随时准备着开舱门冲出去,没想到柳氏的话给他们淋了一脑门的冷水,两个人一下子傻愣在那儿,哭丧着脸。
如花这才注意到志学和喜娃,看到他们的样子,一想就明白过来,再瞧柳氏和伍立文相视挤眉弄眼的,明白柳氏在捉弄他们,不由地笑出了声。
“姐。”
“二妹,你瞧娘她……”。
喜娃和志学委屈地同时出声表示不满。
柳氏瞪了眼志学,说道:“咋地啦?还怪起娘来了?”
志学一垂脑袋,嗡声嗡气地说道:“那咋能怪娘呢,娘,你和爹去逛吧,我们看东西,不乱跑。爹,你带娘好好逛逛,娘都没好好逛过。”
柳氏听志学这么一说,眼一红,又用手戳了下志学的小脑袋,嗔怪着说道:“傻孩子,娘逗你们玩呢,娘多少岁的人了,还能想着玩不管你们。去吧,你们先跟着你爹去逛,给娘留半个时辰,你们回来了,娘再让你爹陪着下船去看看。”
志学一听,那小脸又笑开了,嘴巴都不记得合拢,真是一团孩子气,如花瞧着,心想,这才是孩子,自己这三十岁的人装是装不来的。
“好啦,爹和娘下船去逛,大姐留着先看东西,大哥和二哥、喜娃,你们和我去卖苹果和芦柑。”
如梅不解地问:“啥?卖苹果和芦柑。”
如花挑了一些个大的红些的苹果放在两个小背篓里,说道:“是啊,我买这些苹果和芦柑就是为了卖的,你以为我买来是为了吃啊?吃也用不了这么多,这两小筐就够了嘛。来,大哥,二哥,你们一人背一筐芦柑。嗯,爹、娘,要不你们帮忙也一人背一筐苹果和芦柑吧。”
说着,如花指着堆在那边的几筐子苹果和芦柑,叫伍立文背了一筐苹果,柳氏和志勤、志学,一人背了一筐芦柑,她和喜娃把装好的两小筐苹果背上,让如梅在船舱里待着,一行六人就都下了船。
下了船向四处看了看,如花指着那边停着的几艘大船,对众人说道:“走,去那边,卖给那些船上的人。”
柳氏第一次和如花一起去卖东西,心里有几分忧疑,见伍立文和志勤几个已走了,忙也快走了两步,跟上去。
快到岸边的那些大船前时,如花轻脆如黄鹂鸟的叫卖声响了起来,就听她吆喝着:“卖芦柑了,新鲜可口的美味水果,一筐三两银子,买一筐送十个苹果,保您一路顺风、十分平安哟。”
喜娃人小,看如花这样吆喝,也跟着吆喝起来,“卖芦柑了,一筐三两银子,买一筐送十个苹果,保您一路顺风、十分平安哟。”
志学憋了一会儿,终是鼓足了勇气张开口,大声地吆喝着:“买芦柑送苹果,保您一路顺风,十分平安。买芦柑送苹果,保您一路顺风,十分平安。”
“哟,听这吆喝的,买了他的芦柑,咱这一路顺风顺水,还十分平安呢。来来来,小姑娘到这边来,我们买一筐。”
一艘略比如花他们坐的船要小一些的船上的两个人向如花招了招手,如花忙喊了大家一起往那条船走去。
那两人问了价钱,如花就说:“一筐芦柑有二十四斤呢,一筐是三两银子,我们还送您十个苹果。”
其中一人穿着学士的棉布长衫,头戴着方巾,瞧着应该是个读书之人,看如花巴巴地看着他们,拿过如花捧着的一个苹果,眉角一挑,逗着如花问道:“小姑娘,你这芦柑可卖的贵啊,贵就贵吧,说说你这一路顺风,十分平安的彩头是何出处啊?”
如花轻轻一笑,脆声声地就说:“芦同路音,二十四里二加四为六,六同顺,苹同平,一连起来,那不就是一筐芦柑‘一路顺风’,十个苹果‘十分平安’嘛。”
这人一听,不由地掩唇轻咳了几声后,这才笑着说:“嗯,不错,不错,能说的通,那我们就花三两银子买你送的这份平安吧。”
“娘,把你的这筐芦柑放这儿,这两位客人买了,给,这是送给两位的平安,您拿好。”
柳氏慌忙应着,“哎”,跑了两步,把背上的筐子放了下来,那两人一人拿了银子付账一人用衣襟兜住十个苹果,志学接了银子过来,冲如花点了点头。
接下来,剩下的两筐芦柑也以同样的方式卖了出去,如花又叫志勤、志学去背了一筐芦柑,装了一小筐的苹果过来,这样子,五大筐的芦柑,如花只剩了一筐在舱房,其余的四筐都卖了。
如花和喜娃背着的两小筐苹果也都送了出去,现在就剩伍立文还背着一筐三十斤的和志学又背来的一小筐苹果。
“卖苹果啦,买苹果得平安啦。”
志学正要问这苹果要怎么卖时,如花又吆喝起来。
这一次,方才没有买到芦柑的人,都追问着苹果怎么卖。
“两个苹果十八文,六个苹果六十六文,八个苹果八十八文,十个苹果一百文。”
有听到过如花方才说给那名读书人的话的人,就问:“噫,这又有个什么说法。”
“好事成双,所以买双不买单。两个苹果‘平安,就是发’,六个苹果‘平安,顺顺顺’,八个苹果‘平安,发发发’,十个苹果‘百分之百平安’。”
“就是发,这就字?”
“十八一分为二,一个为九,九同就。各位,走过路过,别错过啊,快点带平安回家,来来来,您要几个?”
处理掉筐子里的苹果后,志学还跃跃欲试的想着把舱房里的都拿来卖掉。
“二妹,我再去拿。”
“哎,别呀,都卖了,咱吃啥,再说了,要是顺利的话,找到咱爷爷、奶奶,你这做孙子的不给两老送个新鲜的水果,叫他们尝尝?”
“哦哦,是啊,那不卖了,不卖了,我也不吃了,留给爷爷、奶奶他们。”
伍立文心里一阵难过,想起爹娘,他们也许连饭都没吃饱过呢,看着一旁和喜娃嘻嘻嘻哈哈说笑着的小女儿,伍立文的眼一红,紧抿着嘴巴,直到一只手轻轻握住他的手。
看向眼神里透着丝丝柔情的妻子柳氏,伍立文轻轻一笑,心头的感动盖过了对爹娘的担忧,转而对如花说道:“还是爹的如花最懂事,你们都是孝顺的好孩子,走,爹带着你娘和你们先四处逛逛,一会儿你们派个人回去把如梅换过来,爹也带着我的大闺女好好逛逛,如梅也是个好孩子。”
当船再次出发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把下午卖了芦柑和苹果的钱点了点,卖了十三两五百六十六文。
如梅惊叹着,猛地一拍如花,把如花吓了一跳,“二妹,你只花了二两八十四文,可你们瞧瞧,咱一路上吃掉些,现在还剩这么些,那些你居然卖了这么多钱,翻了六倍呢。二妹,你不会是财神爷转世吧,太能赚钱了。”
“嘻嘻,好说,好说。大姐,别这么吃惊,以后赚的钱还多呢。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众人疑惑地都摇着头,齐声说道:“不知道。”
如花神秘兮兮地勾了勾指头,众人都探着头向她靠过去,俯耳认真地听如花说:“我的愿望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当然了,这钱是指属于自己的钱,不是替别人数钱,噢,对啦,这钱还是指大分量的银子、银票,可不是数铜板噢,一文一文的没多少,数到手抽筋可划不来。”
众人片刻之后,才发出一阵哄笑,志学和如梅更是夸张地笑的肚子疼,捂着肚子在一边直喊如花害他们,逗他们乐,自己还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
如花不禁汗颜,她确实没有讲笑话,是很认真的在谈理想,怎么让他们听了,就笑成那样啊。
如花一家嘻嘻哈哈其乐融融的时候,远在永州夏府的蒋丽娴和蒋智昭两姐弟却冷着一张脸,在屋里说着悄悄话。
“姐姐,她不过是个姨娘扶成正室的主,居然敢扣了咱们给伍家兄妹的谢礼,太可恨了。”
蒋丽娴听闻到此事时,也是极为恼怒,可这事姨婆和表舅舅不会不知道的,他们却一声不吭,这让她百思不得其解时,不得不按下心中的怒火,试着冷静下来要想一想,做什么样的补救让伍家兄妹不要以为这是他们在污辱他们、看不起他们。
“好啦,别气了,娘过几日就到了,咱们和娘说说,回去时给伍家兄妹再补送一份谢礼,到时候,如果娘允许的话,咱们亲自上门去道谢。我想他们不会怪我们的,毕竟咱们现在在这里只是府上的亲戚,什么事都做不了主。”
蒋智昭小脸气的红红的,瞥见床上放着的如花亲手编了送给他的小兔子和小老虎、小马,一伸手,把桌子上的茶盅给扫到了地上。
“昭儿,发什么脾气,站着别动,仔细瓷片割了脚。”
不用吩咐,屋外守着的丫环问了一声,听蒋丽娴说她不小心没端好茶盅摔了,那丫环就进来立刻收拾干净了。
蒋智昭黑着一张小脸,转过身去,待到那丫环出去了,关好了门,蒋智昭又转回身子对蒋丽娴说:“姐姐,姨婆明明知道那个女人把咱们给的谢礼换了,姨婆为何不骂那个女人。”
“哼”了一声,蒋智昭接着说:“她当了二夫人胆子也跟着大了不成,你瞧瞧她小家子气的干的蠹事。咱们的五百两银子,她像打发叫化子似的给扣成五两,咱们的云锦料子,她给换成缎子和棉布,咱们的人参、燕窝,她给换成了点心。”
“哎呀呀,这女人真是,我都要气死了。”蒋智昭小大人似地一拍桌子,气的又蹦了起来。
拉住弟弟,用帕子擦着他的小手,蒋丽娴问:“手拍着不疼吗?给你说了多少遍了,遇事莫慌莫急,别把心思都露在面上。这次的教训还不让你记着?对那只是个亲戚的人你都气成这样,若回到家,咱们查到害我们的人,你难道还要亲手杀了不成?”
又是一番细言软语的规劝了一阵,蒋智昭才慢慢地不再发脾气了,小脸虽紧紧地绷着,但蒋丽娴清楚他的脾性,知道他已把自己的话听了进去。
看到如花裁裁剪剪地把那两匹缎子都裁了,喜娃这才知道,为什么如花会在出发前叫他买了那么多的针线了。
在刚穿越到这里时,西北的天气还是很冷,那个时候,如花就发现没有一个人戴手套,于是,她才知道,这个时候还没有做出手套这种东西。
“这样先裁好,再这样缝一缝,把棉花均匀地地装进去,再缝住,把这截灰鼠皮毛缝在边上,娘,你戴上试试。”
如花把做好的一双手套递给柳氏,柳氏拿在手里,看如花示意着,伸出手先戴了一只。
“怎样?大小合适吗?这毛边一弄,是不是手腕也不冷了?”
柳氏又把另一只戴上,惊喜地伸了双手在眼前上下手掌翻来覆去地看了好久,对如花的问题只是频频地点着头。
“娘,你取下来我试试。”
如梅看柳氏只是点头,着急地拉住柳氏的手,拽下来一只手套,拿了就往自己的左手上戴。
如花在一旁喊:“姐,错了,那是右手的,别戴反了。”
“哦,哦,嘻嘻,我换过来,呀,真舒服啊,好暖和,这毛边护着手腕呢,二妹,软软的,很暖和呢。”
“如花,这双能给娘吗?”
“啊?噢,当然可以啊,不过这双没有绣花。”
“没事,没事,我就喜欢这一双。如梅,快脱下给娘,等空了,娘给你做一双,这双你戴着大。”
眼见柳氏和如梅对这双手套都喜欢的舍不得脱的样子,如花拿起一块裁的缎料,用小绣花绷子绷好了,直接就在上面绣了起来。
“这是梅花。嗯,红红的,很好看。”
伍立文满眼宠溺地看了好一会儿妻子和大女儿为一双手套在那儿你争我夺的,回头看到如花绣的花,便说道,“不会太小了吧。”
如花摇摇头,说道:“不小,我都是按最完美的比例绣的,爹,你看,手背就这么大,这枝梅花在这里,对,你看看,是不是刚合适。”
“嗯,你这在手背上一比划,确实是刚合适。”
父女俩正低着头说着话,如梅跑了过来,拉住如花,“二妹,你快教我怎么做这个,我要给自己做一双。”
“行啊,本来就是要教你和娘做的,咱做棉衣剩下的棉花和这些缎子都用上了。这样,你们做的第一双都给自己戴,第二双呢都做给爹和大哥他们,后面做的熟练了的,咱就当卖品去卖钱。”
“行啊,行啊,我第一双就要做的好看些。”
“嗯,姐,你说女子戴的绣上些花样子,那男子戴的,咱们要不要绣东西呢?”
如梅用手摸着下巴,想了想,说道:“我觉得还是不绣吧,这蓝色的缎面上能绣些啥呢?”
“哦,我再想想。”
拿了那匹蓝色的缎子出来,如花想着到底要不要给男子戴的手套上绣些东西,瞥见志勤皱着眉头看着如梅喜滋滋地拿着如花刚绣的梅花在看。如花微一思索,明白过来,志勤这是还在为夏家人这种打脸的施恩行为在生气。
依着前世对蒋丽娴的了解,用五两银子和这几匹棉布、缎子、几盒点心来答谢的,绝不会是蒋丽娴能做出来的。只要稍稍地一回忆,如花就猜出了这一出是谁的手笔,定是夏府那个小妾上位的二夫人钱氏干的。
前世,蒋丽娴虽很少谈及这位二表舅妈,可如花从别人嘴里还是知道些此人做过的惹人笑话的事。
记得有一年京城里流行一款首饰,宁伯侯家的大夫人和刘尚书家的夫人都一早买了戴着去各府赴宴。
这个钱氏看了也极是喜爱那款首饰,可她没舍得花大价钱去买,居然叫人仿了一套。还戴着到处参加宴会,时时显摆。
不想一时没留神,让一个丫环给坏了事,当场叫人看到她摔在地上的金簪居然是银鎏金,簪子上镶的红宝石还是个只薄薄贴了一层的边角料给弄的。
名家大师亲手制作的首饰,不仅仅是价钱的高低,那更是贵族圈子里身份的一种象征。
钱氏这样做,不只她丢人,更是让贵族们鄙夷气恼,如此的这样一个女人,平白地连累了她们,让她们也被人怀疑戴着的首饰有可能也是仿品。
因此,钱氏的小气是出了名的。所以,如花对于她换了蒋家姐弟答谢给他们的谢礼这一件事,并没有太大的意外和不满。
这些她并不能说给志勤,所以,如花从志勤身上收回她看过去的眼神,心道:钱氏这样的做法,未必对志勤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希望他能见微知著。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如花一家偶尔到舱外,到甲板上去透透气,活动一下,其余时间,都待在舱房里不出来,忙着读书,忙着编中国结,忙着做手套。
对如花来说,这一趟为期十八天的远行,还是很顺利的,尤其是自己一家人,居然没一个晕船的,这就是很让人舒心的一件事。
可怜的喜娃虽在前几天晕船吐的吃不成饭,但行程过了三分之一时,也慢慢地适应了,身体也慢慢地恢复了,不过,就是前段日子养的肉肉又掉了,整个人又瘦回去了。
九月初七这天,天气晴好,当一家人从船上下来时,好一会儿都适应不了踩在地上的感觉,就如踩在棉花上一样,虚虚地,走起路来还有些晃悠的感觉。
“到了,这就是颖州府的码头。”
一家人把东西都摆在地上,回过头去再看看来时坐的船,俱是都松了口气,终于不用在一天晃晃悠悠的了。
如花错估了古代这个时候水果的保鲜期,留下的一筐苹果和一筐芦柑,在发现有烂了的时候,不得不每天叫大家消灭一个,还把好的和有烂伤的都分开来放。
现在摆在地上的两个小背篓里,只就留下不到七斤的苹果和四斤左右的芦柑了。那两个小筐子里现在装的是泉州买来的那些种子,两个大筐子里则装着四匹棉布和做好的手套。
从泉州买来的皮毛,编好的中国结,他们的衣服薄被这些,则都用布包袱包好了。还有一些零散的东西,都装在两个大背篓里。
“爹,那边有个茶馆,咱先把东西都搬那里去,叫壶茶先喝着,跟小二打听一下这里哪里有买驴车的。”
伍立文顺着如花指的方向,看到远处迎风飘扬着一块旗子,是块茶馆的招牌旗子。
“好,这大包小包的,孩子他娘,你先和如花、喜娃在这里看着,我和志勤他们先把这几样背到茶馆里去。”
“嗯,去吧,一会儿叫志勤在那儿看着,志学和如梅辛苦一下,再回来帮着把这些背过去。”柳氏最倚重最相信的还是志勤这个稳重的大儿子。
在等着伍立文他们的时候,喜娃不停地问着如花他所看到的,又是他不知道的一些东西,如花一一给他说了。
“姐,那边的人好多啊,是干什么的?”
“应该是修筑码头堤岸的工匠吧。”
“那怎么还有女的呀?”
“嗯,这个姐也不清楚,一会儿咱问问茶馆的伙计。”
“嗯,好,啊,姐,你看,那个人掉下去了。”
如花也看到了,一个人从堤岸边上滚了下去,周围的几个人立即去救。
柳氏拍着心口,“呀,不知道摔伤了没?这样成天泡在水里,这天都凉了,日后怕是腿脚到冷天里都会疼的。”
如花听了,知道柳氏说的并非危言耸听,寒邪湿气入体,会落下病根。
等伍立文和志学、如梅回来,六个人又背又抱的,终于把东西全部拿到了茶馆里。
正好他们的这一桌在窗户边上,所有的东西正好都堆在桌后的墙角里,没有碍着走来走去给各桌子上茶的伙计。
此时的茶馆可不像现代的茶屋,有喝有吃,这间茶馆纯粹就是个喝茶的地方,伍立文他们要了两壶茶,每人倒了一杯先喝着。
“姐,你看,那个人救上来了。”
茶馆离这边修筑堤岸的地方颇近,那个人被救上来后,就被一个汉子背到了不远处的一堆石头边上,一个妇人正给那个被救的人擦着脸。
“娘,早上咱在船上熬的红糖姜水你放在哪儿了?”
“在那个背篓里。”
如花听了,忙到墙角边上,到柳氏说的那个背篓里翻了一下,找出两个竹筒来。
“爹,我去给那个人喝几口,去去寒。”
“嗯,去吧,把那个包袱里的牛肉干拿上些,我看他是饿晕的。”
“哎,我已经拿了。”
“我陪你去。”志勤起身也往外走,这边喜娃和志学、如梅也要跟着。
柳氏一把拉住了如梅,说道:“我瞧着那是个少年娃儿,如梅你就别去了,他爹,你跟着去看看。”
伍立文已起了身,不用柳氏说,他都得去看看。
“大婶,这是红糖姜水,去寒气的,你给他喝一些。”
那个妇人听到如花的声音,抬头一瞧,是个漂亮的小姑娘,看着她递过来的竹筒,想也不想地就接了过来。
“青子,快喝。”
如花近前这么一看,才看清楚这个被救上来的人,居然还是个岁数不大的少年,估计也就十四、五的样子,身子瘦弱的像是一阵风就能把他给吹走,一双脚上还穿的是草鞋,身上的衣服更是补丁落补丁的。一双干瘦的手又红又肿,指尖都破了口子,指甲盖似乎都要掉了。
在如花打量这个少年的时候,少年已睁开了眼睛,喝了那个妇人递到嘴边的水,鼻间是淡淡的生姜味道,入口却有糖的甜、姜的辣,大口大口地喝下去后,整个腹腔都觉得暖和了。
再转眸看向方才听到的那个脆生生的声音的主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眼睛大大的,皮肤白皙,小嘴红艳的漂亮小姑娘。此时,正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他,见他看向自己,小姑娘微微一笑。
“这个给你,撕着吃几口,再喝点红糖姜水。大婶,他这么小,也是修筑堤岸的工匠吗?”
如花把油纸包的一块牛肉干塞到少年的手上,回过头就去问一直帮着那个少年的妇人。
“不是,我们都是官府征召服徭役的,青子他都十六了,自然得来服徭役。小姑娘,谢谢你啊,你真是个好人。青子,快吃点,你身子本来就不好,这还把饭省给你哥吃,你这是饿的。”
妇人说话直来直去的,似毫没注意少年的哥哥听说了,已赶过来,正向救他弟弟上来的村人道着谢。
“婶子,我没事,我力气小自然就吃的少,我哥干的活重,他是要多吃些的。”
少年的哥哥愧疚地蹲下来,抱过弟弟靠在他身上,对那个妇人说:“婶子说的对,都怪我,我身体好,就该少吃些的,都是大哥不好,二弟,你打我吧,我没好好照顾你,还分了你的那份吃的。”
如花这才知道,这个妇人不是这个少年的母亲,他们都是服徭役的役工。看了眼少年的手,如花给喜娃说了几句话,喜娃快步跑回了茶馆。
不一会儿,喜娃拿着几包东西过来了,如花拿出一包来给那个少年的哥哥,对他说道:“这包是治伤口红肿的药,你拿回去给他的手涂沫上,早晚各涂一次。”
然后又从喜娃手里把其他几个纸包拿过来,递给那名妇人,“大婶,这几包里面都是治伤风的药,你们没病的可以喝着预防,伤了风的可以喝来治病,他这身体,说不定晚上会发烧,你一会儿给他熬一包叫他喝了吧。”
“这两个竹筒里都是红糖姜水,你也收着,那边的大叔下了水,你给他也喝上一些,去去寒气,还是带他们早点回去把这湿衣服换了,要不真的会伤风感冒的。如果你们工地上有生姜的话,你可以煮了水,叫大家都喝上些,生姜水能去身体里的寒气,还能暖胃。”
那个妇人抱着几包药,听如花说完了,连忙答应:“哎哎,知道了,我到灶上去给青子熬药,姑娘,真是谢谢你们啊,这是你爹吧?这位兄弟,你这闺女可真是菩萨心肠。大兄弟啊,谢谢你啦。”
伍立文和志勤几个一直在一旁,没有说话,也没有打扰如花对这几人的帮助,待到这名肤色黝黑的妇人向伍立文道谢时,伍立文马上摆着手,说道:“这位大嫂别客气,只是伸手帮一把的事,没啥谢的。”
到工棚的几个人,立刻被听到消息赶来的其他村人围住了。
“青子没事吧?”
那名妇人摇了摇头,对一个年约六十多的老汉说道:“爹,青子没事,你瞧,刚才有个好心的大兄弟,他的闺女给了这些药,都是治风寒的,我这就去灶上给青子熬了喝。”
老汉点点头,催着妇人快点去。
“三叔爷,我那儿的活还没干完呢,你看,你能帮我在这边照看一下青子不?立德叔他们那边的活计也还差着些呢。”
被叫做三叔爷的老汉背着手,点着头说道:“行哩,我替你看着,你快去把活干完了,要不工头又得扣了你这一天的工钱。”
回到茶馆的伍立文此时却不知道,他方才见过的那位妇人,就是他的亲人,而且,就在那近在咫尺的工棚里,他一直牵挂着的父亲,此刻正弯着腰低着头,照看着地上那个叫青子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