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皇帝的决心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长孙皇后点头,“张阳确实有不少古怪的脾性,就像是玥儿之前说过张阳要将茅厕建在家里。”
“呵,他的新家建设得如何了?”
“上一次听玥儿说起居室已经建设了大半,还要准备一些家具。”
李世民嘴里凶狠地嚼着干果,“等他新家落成之时,朕一定亲自去看。”
颜师古就这么被押入了刑部,不日便要被发往岭南。
张阳走出承天门,见到有不少文吏也站在这里。
“诸位也都看见了,是颜师古自己的行为导致这般下场,希望诸位为官清廉,格尽职守,切莫被人抓到把柄。”
一脸人畜无害的笑容,再加上挺拔的身高,面对一众文臣有种虽千万人吾往矣之气势。
“张阳!你何故如此添油加醋!”一文吏站出来大声喝道。
“尔等是来为颜师古求情的?颜师古的行为有人证,说不定物证已经在路上了,你们与那颜师古同气连枝?都是一丘之貉?”
众文官目光盯着张阳,以往以为只是一个幸晋驸马,眼下确实一块难啃的骨头。
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张狂的小子了。
这小子的羽翼已有,更有势力。
无论是皇子还是宗室,都有他交好之人。
他是张公瑾的弟子,李孝恭待他如义子,更有魏王是他的莫逆之交。
不知不觉三两年过去,这小子早已不是当年可以随意拿捏。
“我等当然唾弃颜师古所为,更不是一丘之貉。”
“那你们这样堵着我做什么?”
唐观正跟随父亲一路走出皇城。
见儿子回头还去看张阳,唐俭一手扭回他的脑袋,“伱还打算与张阳胡闹到几时。”
“孩儿只是担忧他会……”
“我们家落得这般境地,你还担忧他?”
唐观小声道:“父亲莫非对他已有仇怨?”
唐俭摇头道:“没有仇怨,以后张阳的处境会比我们家更难,没仇怨,这样的年轻子弟早晚会有人对付他,老夫不急于一时。”
唐观稍稍点头,“其实……”
“什么都别说了。”唐俭打断道:“以后我们家不参与朝中任何事宜,好好按照陛下的旨意禁足。”
其实唐观很想说这件事其实是自己这个做儿子和张阳早有预谋。
看父亲满不在乎的样子,唐观也加快脚步,“希望张尚书能够平安。”
张阳对众人道:“这一切都是陛下的旨意,我只是谏言而已,诸位若有不服去找陛下即可。”
说完这番话,便在这些人的目光中一步步走远。
在这个世道有人恨之入骨,有人想要置你于死地。
善良也从来不是能够在朝堂上立足的根本,张阳抬头看着湛蓝的天空,因为这大唐没好人。
李世民的动作很快,当天下午消息便传遍了长安城。
张阳和媳妇坐在院中听着婶婶的讲述。
正听着李玥皱眉道:“如此看来颜师古是难逃此劫了?”
王婶点头,“想来是如此,在其府中搜出了不少钱财,还有数名秘书监文吏被因此罢免。”
张阳的双脚搁在小熊的背上,“卢承庆呢?”
“据卢承庆交代,当初他接受唐观也是受了颜师古所骗,陛下只是斥责了几句,倒也没有处罚他。”
本以为这一次可以借力打力,顺势给卢承庆一个警告,没想到他直接翻脸不认人,说是自己受了唐俭的蒙骗。
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又有几人能够说清楚。
骊山,李泰听着自己的侍卫的讲述,让人将这上百册的杂志送入长安城。
这些杂志上写着的都是一些琐事,有很小的一个篇幅写真的是颜师古排斥寒门子弟的事情。
只不过是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可在眼前这个墙倒众人推的形势下,也没有人会替颜师古辩驳。
这人终究也会成为士族子弟们的前车之鉴。
李泰拿着一份杂志交给了皇爷爷。
李渊和张公瑾正下着棋。
李泰还将今日在朝堂上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
黄昏的阳光洒在这片天地,让宁静的村子多了几分祥和之气。
李渊看完杂志,“不愧是你张公瑾的弟子。”
张公瑾正看着晚霞,“这与张阳有何关系,弹劾颜师古的人是徐孝德,这小子不过是趁机进谏而已。”
“借力打力不就暗合太极拳要理,若无提前准备便不会在这份杂志上写颜师古的事情,朕说得没错吧。”
看穿了张公瑾的心思,李渊朗声道:“看来不用我们这些老家伙的庇护,这样的孩子将来也可以在朝堂上与人周旋生存。”
张公瑾喝了一口汤药,“时机倒是不错。”
李渊抚须点头,“有弟子如此,你也可以死而瞑目了。”
“人生在世不过短短数十年,以前觉得这个世上没什么好留恋的,孩子们也都长大成人了,家中该交代的都已经交代了,回想当年再看如今,此刻想多看看人间的风景。”
与颜师古相关的一干人等都被拿下了,罚钱的罚钱,入狱的入狱。
等清算结束,秘书监的官吏所剩无几。
李君羡带着人查抄颜师古的府邸,一直到了夜里才将一应的财物放在陛下面前。
三大箱的铜钱四千贯左右,还有些银饼,甚至有明珠。
李世民冷眼看着,“朝政几经因为银钱无以为继,却有官吏藏富近万贯。”
这只是朝堂上腐败的一角而已。
仅仅只是揭开了一角,就让这位皇帝心寒。
做皇帝的为了朝政省吃俭用,还要给他们发放俸禄,可有人谋私敛财近万贯,如何不让皇帝愤慨。
李世民手里攒着一把铜钱,“朕若不是看在颜之推之名,他这样的人杀了不足惜。”
李君羡躬身道:“陛下,明日刑部便会将他押走。”
先前听张阳讲话,心里一万个不痛快,细细想来这些话也对,颜师古的价值确实利用完了。
宁静的长安城内,万籁俱静,各家各户吹灭灯火。
长孙无忌坐在家中,屋中昏暗的灯火中站着一个人影。
“赵国公,陛下这般处置颜师古太过不妥,士林众人议论,再怎么说也是文学大家之后。”
长孙无忌神情厌烦,“你们为此说情已经有一天了,朝堂要整顿吏治,科举这才刚开多久,这是必须要做的,颜师古行事放肆却落人以柄,是他自找的。”
“可是……”
“不用再说了。”长孙无忌搁下手中的笔,“颜师古既然是颜之推的后人,更当严于律己,丢了自家家祖的颜面,若你们心中还有对颜之推有敬意,应当一起劝诫他,可长久以来你们对他越来越放肆的行为,熟视无睹。”
长孙无忌叹道:“不用为他求情,老夫以后不想再听到这些话语了。”
来人躬身告退。
长孙冲从房间后的暗中走出,“父亲,这些士林中人是否要安抚。”
长孙无忌低声道:“不用安抚,若他们和颜师古是一丘之貉,我长孙家更应该与之划清界限,当今陛下心中雄心壮志,为了社稷自当要整顿朝堂,是做给科举入仕的人看,也是给天下人看,陛下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朝堂。”
“可士林中毕竟有不少门生都在这些士族门下。”
“你到现在还不明白陛下要处置颜师古的原因,平时里叫你多读书,多向人请教,现在却来问老夫为何要如此做?”
“孩儿愚钝。”长孙冲躬身行礼。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冲儿,天下大势你能否看得清?这世道的对错是非,你心里一定要清楚,一失足便是千古恨,长孙家更要谨小慎微。”
“孩儿明白了。”
长孙无忌站起身,“多想想。”
长安城以东的辽东地界,跋涉了一月,李义府日夜兼程终于在这天深夜到了辽东。
迎接自己的正是幽州长史张大安。
“此次前来老师特意让人送来消息,这便来迎接。”
李义府向张大安行礼,“来幽州驻足几日,便要远赴高句丽,不会久留。”
张大安带着他走入城中,“这辽东地界夜里很冷,你该多带一些衣服的。”
“下官还是第一次来辽东地界。”
“我再给你准备一些御寒衣物,习惯就好。”
幽州城很破败,月光下可以看到城墙上斑驳的岁月痕迹。
城内的房屋很多都是老房子。
“听说张尚书待长史如手足兄弟,自在东宫任职以来便多有照顾,怎么就来这苦寒辽东地界了。”
城内很安静,张大安带着李义府一路走着,身边有三两侍卫护送。
听着城内的风声,张大安低声道:“在以前辽东也是富裕之地,只要好好治理,这里也会是一片富饶景象,此番前来兄长也劝过,只是平生所学总要经过检验,若能治理好也不负十多年苦读。”
听着大安的话语,李义府发现这个和自己当初一起在考场上参加科举的年轻人,谈吐言语的境界比自己都要高。
李义府拱手道:“但凡入仕,有人为了官位为了社稷都希望在长安城或者在朝中谋求一官半职,倒是少见主动要去偏远之地。”
张大安抬首道:“偏远不安,关内便不宁,边城重镇一样重要,兄长常说要我多读书,也不能死读书,换了一种读书方法便如醍醐灌顶,书中文字更易理解了。”
“张尚书是家父的弟子,也是我的半个老师,当初要来辽东家中兄长几经劝说,只有张尚书鼓励。”
带着他来到一处房屋前,张大安讲着:“外交院的事宜我不好参与,你也不用与我多说,在这里休息三两日,我安排一些行装干粮,你整顿好再去高句丽不迟。”
李义府躬身谢过。
等张大安带着人离开了,李义府心里还计较,这幽州都苦寒成什么样子了。
这个季节关中也才入秋,这里却如寒冬一般。
再一想又觉得没什么,以大安在长安的依仗又是邹国公的孩子,就算是他治理不好辽东地界,也能够安然回长安。
再不济还有张阳,外交院能够帮扶他。
再看自己一无依仗,又没有才学与经验。
比起张大安,李义府更觉得自己要把握住这次机会。
唯有抓住这个机会,才能比那些人更快地晋升,在朝堂上有了立足之地,将来也可光耀门楣。
一夜过去,这才睡了三两个时辰的李义府便被门外的动静吵醒。
推开门就看到张大安正带着人修建城墙。
张大安眼下有个很棘手的情况,他看着手中的账目。
身边是从长安跟随而来保护自己的几个壮士。
“想要修建好幽州至少还需两千贯钱。”张大安皱眉自言自语,“麻烦你们帮忙传个信给骊山的张尚书,就说建设辽东需要银钱,所需两千贯。”
“这便去安排。”
李义府听到这些话语心中感慨,大安在朝中有靠山,而且这个靠山还很有银钱,这是自己所不能与之相比的。
在幽州城休息了两日,李义府带着人再次上路。
张大安还是一路相送。
两日的相处,李义府算是摸清了大安的性情,此人话很少,但凡有言语都是必要的话语,平时要处理这里的事务,也不会其他作为。
这人做事专注的程度令人发指,除了每天必须要做好的事宜,他根本不会分心去做其他的事情。
走出幽州,一路朝着辽东方向而去。
张大安目光看着这片土地,“以前这里便是燕地,后燕失中原后东保辽西,复置幽州,当年北燕南燕被封为两地,好好的辽东郡因为中原战乱,几经无人治理,其实这片土地可以屯田养民,也能圈养战马,南临大海更可出海,兄长予以重任,更要尽全力治理。”
陪着李义府来到一处江边住马,张大安看着远处道:“之后的路就只能是义府自己走了。”
李义府下马走上一条小船,“外交院有交代,高句丽北临辽东,以后你我还望多多照拂。”
张大安点头道:“义府唤我大安便可,你也放心只要一封书信我亦可带着辽东兵马来驰援你。”
李义府再是行礼。
张大安看着船只朝着江的另一面而去,拉起缰绳对身边的侍卫道:“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也回去吧。”
“喏!”众人应声行礼,跟上张大安的脚步。
(本章完)
长孙皇后点头,“张阳确实有不少古怪的脾性,就像是玥儿之前说过张阳要将茅厕建在家里。”
“呵,他的新家建设得如何了?”
“上一次听玥儿说起居室已经建设了大半,还要准备一些家具。”
李世民嘴里凶狠地嚼着干果,“等他新家落成之时,朕一定亲自去看。”
颜师古就这么被押入了刑部,不日便要被发往岭南。
张阳走出承天门,见到有不少文吏也站在这里。
“诸位也都看见了,是颜师古自己的行为导致这般下场,希望诸位为官清廉,格尽职守,切莫被人抓到把柄。”
一脸人畜无害的笑容,再加上挺拔的身高,面对一众文臣有种虽千万人吾往矣之气势。
“张阳!你何故如此添油加醋!”一文吏站出来大声喝道。
“尔等是来为颜师古求情的?颜师古的行为有人证,说不定物证已经在路上了,你们与那颜师古同气连枝?都是一丘之貉?”
众文官目光盯着张阳,以往以为只是一个幸晋驸马,眼下确实一块难啃的骨头。
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张狂的小子了。
这小子的羽翼已有,更有势力。
无论是皇子还是宗室,都有他交好之人。
他是张公瑾的弟子,李孝恭待他如义子,更有魏王是他的莫逆之交。
不知不觉三两年过去,这小子早已不是当年可以随意拿捏。
“我等当然唾弃颜师古所为,更不是一丘之貉。”
“那你们这样堵着我做什么?”
唐观正跟随父亲一路走出皇城。
见儿子回头还去看张阳,唐俭一手扭回他的脑袋,“伱还打算与张阳胡闹到几时。”
“孩儿只是担忧他会……”
“我们家落得这般境地,你还担忧他?”
唐观小声道:“父亲莫非对他已有仇怨?”
唐俭摇头道:“没有仇怨,以后张阳的处境会比我们家更难,没仇怨,这样的年轻子弟早晚会有人对付他,老夫不急于一时。”
唐观稍稍点头,“其实……”
“什么都别说了。”唐俭打断道:“以后我们家不参与朝中任何事宜,好好按照陛下的旨意禁足。”
其实唐观很想说这件事其实是自己这个做儿子和张阳早有预谋。
看父亲满不在乎的样子,唐观也加快脚步,“希望张尚书能够平安。”
张阳对众人道:“这一切都是陛下的旨意,我只是谏言而已,诸位若有不服去找陛下即可。”
说完这番话,便在这些人的目光中一步步走远。
在这个世道有人恨之入骨,有人想要置你于死地。
善良也从来不是能够在朝堂上立足的根本,张阳抬头看着湛蓝的天空,因为这大唐没好人。
李世民的动作很快,当天下午消息便传遍了长安城。
张阳和媳妇坐在院中听着婶婶的讲述。
正听着李玥皱眉道:“如此看来颜师古是难逃此劫了?”
王婶点头,“想来是如此,在其府中搜出了不少钱财,还有数名秘书监文吏被因此罢免。”
张阳的双脚搁在小熊的背上,“卢承庆呢?”
“据卢承庆交代,当初他接受唐观也是受了颜师古所骗,陛下只是斥责了几句,倒也没有处罚他。”
本以为这一次可以借力打力,顺势给卢承庆一个警告,没想到他直接翻脸不认人,说是自己受了唐俭的蒙骗。
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又有几人能够说清楚。
骊山,李泰听着自己的侍卫的讲述,让人将这上百册的杂志送入长安城。
这些杂志上写着的都是一些琐事,有很小的一个篇幅写真的是颜师古排斥寒门子弟的事情。
只不过是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可在眼前这个墙倒众人推的形势下,也没有人会替颜师古辩驳。
这人终究也会成为士族子弟们的前车之鉴。
李泰拿着一份杂志交给了皇爷爷。
李渊和张公瑾正下着棋。
李泰还将今日在朝堂上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
黄昏的阳光洒在这片天地,让宁静的村子多了几分祥和之气。
李渊看完杂志,“不愧是你张公瑾的弟子。”
张公瑾正看着晚霞,“这与张阳有何关系,弹劾颜师古的人是徐孝德,这小子不过是趁机进谏而已。”
“借力打力不就暗合太极拳要理,若无提前准备便不会在这份杂志上写颜师古的事情,朕说得没错吧。”
看穿了张公瑾的心思,李渊朗声道:“看来不用我们这些老家伙的庇护,这样的孩子将来也可以在朝堂上与人周旋生存。”
张公瑾喝了一口汤药,“时机倒是不错。”
李渊抚须点头,“有弟子如此,你也可以死而瞑目了。”
“人生在世不过短短数十年,以前觉得这个世上没什么好留恋的,孩子们也都长大成人了,家中该交代的都已经交代了,回想当年再看如今,此刻想多看看人间的风景。”
与颜师古相关的一干人等都被拿下了,罚钱的罚钱,入狱的入狱。
等清算结束,秘书监的官吏所剩无几。
李君羡带着人查抄颜师古的府邸,一直到了夜里才将一应的财物放在陛下面前。
三大箱的铜钱四千贯左右,还有些银饼,甚至有明珠。
李世民冷眼看着,“朝政几经因为银钱无以为继,却有官吏藏富近万贯。”
这只是朝堂上腐败的一角而已。
仅仅只是揭开了一角,就让这位皇帝心寒。
做皇帝的为了朝政省吃俭用,还要给他们发放俸禄,可有人谋私敛财近万贯,如何不让皇帝愤慨。
李世民手里攒着一把铜钱,“朕若不是看在颜之推之名,他这样的人杀了不足惜。”
李君羡躬身道:“陛下,明日刑部便会将他押走。”
先前听张阳讲话,心里一万个不痛快,细细想来这些话也对,颜师古的价值确实利用完了。
宁静的长安城内,万籁俱静,各家各户吹灭灯火。
长孙无忌坐在家中,屋中昏暗的灯火中站着一个人影。
“赵国公,陛下这般处置颜师古太过不妥,士林众人议论,再怎么说也是文学大家之后。”
长孙无忌神情厌烦,“你们为此说情已经有一天了,朝堂要整顿吏治,科举这才刚开多久,这是必须要做的,颜师古行事放肆却落人以柄,是他自找的。”
“可是……”
“不用再说了。”长孙无忌搁下手中的笔,“颜师古既然是颜之推的后人,更当严于律己,丢了自家家祖的颜面,若你们心中还有对颜之推有敬意,应当一起劝诫他,可长久以来你们对他越来越放肆的行为,熟视无睹。”
长孙无忌叹道:“不用为他求情,老夫以后不想再听到这些话语了。”
来人躬身告退。
长孙冲从房间后的暗中走出,“父亲,这些士林中人是否要安抚。”
长孙无忌低声道:“不用安抚,若他们和颜师古是一丘之貉,我长孙家更应该与之划清界限,当今陛下心中雄心壮志,为了社稷自当要整顿朝堂,是做给科举入仕的人看,也是给天下人看,陛下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朝堂。”
“可士林中毕竟有不少门生都在这些士族门下。”
“你到现在还不明白陛下要处置颜师古的原因,平时里叫你多读书,多向人请教,现在却来问老夫为何要如此做?”
“孩儿愚钝。”长孙冲躬身行礼。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冲儿,天下大势你能否看得清?这世道的对错是非,你心里一定要清楚,一失足便是千古恨,长孙家更要谨小慎微。”
“孩儿明白了。”
长孙无忌站起身,“多想想。”
长安城以东的辽东地界,跋涉了一月,李义府日夜兼程终于在这天深夜到了辽东。
迎接自己的正是幽州长史张大安。
“此次前来老师特意让人送来消息,这便来迎接。”
李义府向张大安行礼,“来幽州驻足几日,便要远赴高句丽,不会久留。”
张大安带着他走入城中,“这辽东地界夜里很冷,你该多带一些衣服的。”
“下官还是第一次来辽东地界。”
“我再给你准备一些御寒衣物,习惯就好。”
幽州城很破败,月光下可以看到城墙上斑驳的岁月痕迹。
城内的房屋很多都是老房子。
“听说张尚书待长史如手足兄弟,自在东宫任职以来便多有照顾,怎么就来这苦寒辽东地界了。”
城内很安静,张大安带着李义府一路走着,身边有三两侍卫护送。
听着城内的风声,张大安低声道:“在以前辽东也是富裕之地,只要好好治理,这里也会是一片富饶景象,此番前来兄长也劝过,只是平生所学总要经过检验,若能治理好也不负十多年苦读。”
听着大安的话语,李义府发现这个和自己当初一起在考场上参加科举的年轻人,谈吐言语的境界比自己都要高。
李义府拱手道:“但凡入仕,有人为了官位为了社稷都希望在长安城或者在朝中谋求一官半职,倒是少见主动要去偏远之地。”
张大安抬首道:“偏远不安,关内便不宁,边城重镇一样重要,兄长常说要我多读书,也不能死读书,换了一种读书方法便如醍醐灌顶,书中文字更易理解了。”
“张尚书是家父的弟子,也是我的半个老师,当初要来辽东家中兄长几经劝说,只有张尚书鼓励。”
带着他来到一处房屋前,张大安讲着:“外交院的事宜我不好参与,你也不用与我多说,在这里休息三两日,我安排一些行装干粮,你整顿好再去高句丽不迟。”
李义府躬身谢过。
等张大安带着人离开了,李义府心里还计较,这幽州都苦寒成什么样子了。
这个季节关中也才入秋,这里却如寒冬一般。
再一想又觉得没什么,以大安在长安的依仗又是邹国公的孩子,就算是他治理不好辽东地界,也能够安然回长安。
再不济还有张阳,外交院能够帮扶他。
再看自己一无依仗,又没有才学与经验。
比起张大安,李义府更觉得自己要把握住这次机会。
唯有抓住这个机会,才能比那些人更快地晋升,在朝堂上有了立足之地,将来也可光耀门楣。
一夜过去,这才睡了三两个时辰的李义府便被门外的动静吵醒。
推开门就看到张大安正带着人修建城墙。
张大安眼下有个很棘手的情况,他看着手中的账目。
身边是从长安跟随而来保护自己的几个壮士。
“想要修建好幽州至少还需两千贯钱。”张大安皱眉自言自语,“麻烦你们帮忙传个信给骊山的张尚书,就说建设辽东需要银钱,所需两千贯。”
“这便去安排。”
李义府听到这些话语心中感慨,大安在朝中有靠山,而且这个靠山还很有银钱,这是自己所不能与之相比的。
在幽州城休息了两日,李义府带着人再次上路。
张大安还是一路相送。
两日的相处,李义府算是摸清了大安的性情,此人话很少,但凡有言语都是必要的话语,平时要处理这里的事务,也不会其他作为。
这人做事专注的程度令人发指,除了每天必须要做好的事宜,他根本不会分心去做其他的事情。
走出幽州,一路朝着辽东方向而去。
张大安目光看着这片土地,“以前这里便是燕地,后燕失中原后东保辽西,复置幽州,当年北燕南燕被封为两地,好好的辽东郡因为中原战乱,几经无人治理,其实这片土地可以屯田养民,也能圈养战马,南临大海更可出海,兄长予以重任,更要尽全力治理。”
陪着李义府来到一处江边住马,张大安看着远处道:“之后的路就只能是义府自己走了。”
李义府下马走上一条小船,“外交院有交代,高句丽北临辽东,以后你我还望多多照拂。”
张大安点头道:“义府唤我大安便可,你也放心只要一封书信我亦可带着辽东兵马来驰援你。”
李义府再是行礼。
张大安看着船只朝着江的另一面而去,拉起缰绳对身边的侍卫道:“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也回去吧。”
“喏!”众人应声行礼,跟上张大安的脚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