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守墓异兽第六篇(长)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主神崛起、全职高手、大道有贼、暗影神座、创世棍王、丑橘、传奇大英雄、暗黑破坏神之毁灭、王者游侠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本篇主要介绍了犀渠,山膏,独角兽,夫诸,凿齿,九婴,乘黄,猰貐,巴蛇,鲮鱼,雷神,屏蓬,火光兽,鱼妇,九凤十五头异兽。
1、犀渠:
犀渠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怪兽。出于黧山,样子象牛,皮毛黑色,叫声象婴儿一般,以人为食,极为凶恶。《山海经·中山经》道:“(厘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
注解中说,“犀渠盖犀牛之属也。”郭璞《图赞》曰:“犀渠如牛,亦是啖人。”啖人就是吃人的意思。
2、山膏:
山膏(huān,音欢),汉族神话传说中怪兽名。其状如猪,好骂人。其说始见于先秦。《山海经·山中经》:“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骂。”郭沫若《沸羹集·赵高与黑辛》引章炳麟《为柳亚子题扇》诗:“江湖满地呜呼派,只遂山膏善骂人。”
上古时,帝喾出游,在山林中曾遇上一只,岂料这异兽出口即骂,被帝喾的狗盘瓠咬死。
3、独角兽:
独角兽为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
现行西方神话的独角兽则形如白马,额前有一个螺旋角,代表高贵、高傲和纯洁。有的还长着一双翅膀。甚至,有的独角兽还是黑色的。而西方独角兽的原型已被公认为印度犀牛。
独角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头顶正中长有一支单角的动物。在传说里,独角兽的角有解毒功能,很多人乘机去卖“独角兽”的角的粉末。在中国古代传说里,神兽白泽就是东方独角兽的一种。
独角兽生性喜爱洁净,对纯洁的人或物有特殊的好感,捕捉独角兽的唯一办法是让一位年轻的处女走到独角兽身边,此时独角兽会温顺地躺在她脚下,将头部枕在她的膝盖上入睡。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马是一种吉祥之物。它只有在履行重要使命时才出现。它的出现被人们视为美好时代的象征。
传说大约五千年前第一只龙马出现,并将文字传授于伏羲帝。在大约47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697年,另一只龙马出现在黄帝的花园。这一吉兆被视为黄帝之统治将千秋万代,和平繁荣。尧帝统治时期也出现过两只龙马,因此,尧帝便成为四千年前五帝之一。
Unicorns即是独角兽,是传说中一种神秘的生物。通常被形容为是修长的白马,额前有一螺旋角(这也是独角兽的特征)。关于unicorns的形态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它像一匹大马,头上有一只角,是难以驯服的生物。有些人则认为它是山羊般的生物,独角,神圣的生物,有些民族甚至信奉unicorns。
古罗马博物学家普利斯形容unicorns为四肢似大象,狮子尾,上半身像山羊,头上有一黑螺旋纹的角,是极凶猛的怪兽。到了380BC,有一希腊哲学家Ctessias对unicorns作出一种普遍形态。他说unicorns是印度一种野生生物,有白色的身体,紫色的头,蓝眼,一只又直又硬的角,底白,中黑,顶部是红色。这有可能是把独角犀(又名印度犀,学名Rhinocerosunicornis)神化后所形成。
但是东方的麒麟不是独角兽。
独角兽只有欧洲的传说中出现过。
尽管独角兽从历史的早期就存在于欧洲,实际上它们在《旧约全书)。作为一种希伯来传说中的动物,大多数关于它的早期描述看来都来源于阿拉伯王的karkadann(一种动物的名字)。
查看图片[印度卡齐兰加国家公园印度犀]
在Persia,阿拉伯,印度和北非,凶残的karkadann,与温和的麒麟不同的是,它是一种人畜都惧怕的动物。然而,人们为了获得它的角,偶尔会试图去捕捉karkadann.它的角可以用来制成长笛或者被用来制作解毒药剂。
Cnidus有个名叫Ctesias的药剂师为Darius二世教廷制作药剂,那以后,他也曾效命于Persia.公元前416年,在他离开Cnidus到公元前398年他回到Cnidus,他学习养生之道,也努力保存大量关于生命和历史的学问。他的其中一件功绩,Indica(这是啥不懂),曾经被作为残破的摘要碎片而被保存下来,后来的副本流传了5个世纪之久。
Induce的第25章中,Ketosis描述了独角兽:在印度的森林中,(独角兽)的体型和体型较大的马一样,或者比马大一些。他们的身体是白色的,头是深红色,眼睛是深蓝色。它们的角从额头正中伸出,大约一英尺半长。
独角兽的角磨制成的粉末可以作为抵御致死麻醉药的解毒剂。角的根部,眉上两手宽的额头是纯白色。角上端很尖锐,是鲜红色,中间呈黑色。用独角兽的角制成容器喝酒的人说,这能够治愈疾病(癫痫)。实际上,饮用独角兽角杯而免于中毒的人,是因为他们还饮用葡萄酒,水,或其他液体稀释了毒药而免于死亡。
不论是驯化的还是野生的独角兽,实际上,所有的硬蹄动物都没有踝骨,它们的肝脏也不分泌胆汁。独角兽却有踝骨和胆汁。如同一头普通的公牛,但却是遍体朱红。
这种动物动作敏捷有力,以至于没有哪种动物,甚至是马,能够追上它。在印度,Rishi时期,只有一个农家孩子第一次获得了一些关于独角兽的第一手资料。Vibhandaka,这个农家男孩,帮家里照管田地。一天,在一个宗教仪式上,他遇到了来访的一位贤者。这个人给了改变他一生的机会。一年后,当贤者再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Vibhandaka的生活改变了。他告诉父母他的决定,接着和贤者一起永远的离开了家。很多年,他的生活一成不变,他作为贤者的随从深入ashram森林直到贤者死亡。Vibhandaka埋葬了他,离开ashram.他流浪了很长的距离,最后找到了一个被废弃的洞穴。尽管这个洞穴被废弃了,一些野生动物为了避雨常来这个洞穴。他和一头独角兽成了朋友,独角兽总是陪在他的身边。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的父亲菲力普(Philip),曾经捕获到一只长了一只角的动物。但不论是菲力普还是其他贵族,没有人能够骑上它,独角兽总是很快把他们甩下来。亚历山大饲养它,并且给它起名Bucephalus.他驯服它并骑它去战斗,以此证明他的勇敢。如何活着捉到一头如此危险的野兽是一个有趣的问题。Aelian(公元三世纪一个罗马作家)的观点是,只有最年轻的cartazon(来自梵文kartayan,意为Lordofthedesert)才能够捕捉它,因为最强壮的成年人也很难使它屈服。karkadann的传说影响了作家们对独角兽的描写。
因此,Seville的Isidore在公元600年写道:独角兽是残忍的野兽,经常与大象争斗。他还注意到,用少女能够诱使独角兽上当而被捕捉。独角兽会把它的脑袋靠在少女的裙摆上入睡,因此很容易被猎人捕捉到。
有一只角的野兽出没于喜马拉雅(Himalayas)的雪山,从而形成了一些古老的传统。因此,很多人认为XC是独角兽传说的源头,尽管在历史上曾经有一度被称作月亮山,Abyssinia的最高点,荣耀之地。传统继续的延续下来。所以,有4尊黄铜的独角兽雕塑仍存在于Abyssinian王的宫殿中就不是什么令人惊奇的事了。
人通常把一处女放到野外,独角兽会走近那少女,然后把角探进少女的腹中,这时少女便可乘机切掉它的角。
陕北绥德地区是汉画像石分布的集中地区之一。这里是炎黄文化的发源地,崇拜龟蛇鱼蛙图腾,文化艺术有古老深邃韵味,许多艺术画面都带有浓重的符号意味,是考察中华本源文化的理想处所。这里出土的独角兽画像石,是一幅画像石的局部。其上雕有衔环铺首及展翅朱雀纹样,底部绘有一只怪兽,头长独角,口中有利齿,身躯有似虎豹细长,而足部又似牛蹄,另外还有挥扬的长尾。怪兽张口低头作嘶吼状,四肢伸展似在前行。这只怪兽造型酷似汉代墓中的传说兽避邪。
4、夫诸:
夫诸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夫诸一种长着四只角的鹿,它的情状似温柔洁净,喜欢四处角戏,它一出现,其地必定是大水时期。
古代人民视夫诸为水灾的兆星。
夫诸的形状像白鹿而且有四个角,最开始出现于先秦时期。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三经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赭、黄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状如蒨如举。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5、凿齿:
《山海经》中多次提到“凿齿”。其中《山海经·海内南经》就有记载“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墟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山海经·大荒南经》又有记载“有人曰凿齿,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凿齿长有像凿子一样的牙齿,这对长牙穿透它的下巴穿出。它手中持有盾和矛。据说凿齿掠食人类,帝尧命令后羿前去讨伐,在经过激烈的搏斗后,后羿在昆仑山追上了凿齿并将其射杀。凿齿应该是在神话传说中被妖魔化的南方部落的象征。
6、九婴:
九婴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凶兽之一。出自《淮南子·本经训》。它是水火之怪,能喷水吐火,其叫声如婴儿啼哭,有九头,故称九婴。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
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其说始见于汉。传说中的水火怪。亦用以喻邪恶凶残的人。《淮南子·本径训》高诱注:“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之地有凶水。”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提到北方有一条大河,水深千丈,波浪汹涌,人称凶水。凶水中有一只九头怪物,名叫九婴,既能喷水,又能喷火。十日并出时,凶水也沸腾了,九婴嫌水中太热,就跳上岸来,见人就吃,吃的时候,必须有9样食品同时供它吃,因此成为羿第3个斩杀目标。
当初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现在GSQA县自幼即思创造一种符号为天下利用,就是现在所传的八卦。后来仓颉氏因了他的方法,方才制造文字出来,所以伏羲八卦实在是中国文字的根源。但是伏羲氏画八卦的地方不止一个(HN淮N县北一里,又SC县东三十里,都有伏羲八卦台),而最早的地方终究要算降生地方的成纪,所以成纪那边伏羲所画的八卦尤为文字根源的根源。那边画八卦的地方后人给他起了一座台,作为纪念。每逢下雪之后,那台下隐隐约约还有所画八卦的痕迹。精诚所结,日久通灵,遇到盛世,就成祥瑞,遇到乱世,就为灾患。所以那九婴就是坎、离二卦的精气所幻成的。坎卦四短画,一长画;离卦二短画,二长画,共总九画,所以是九个。
因为伏羲氏幼时所画的,而且卦痕多不长,所以都是婴孩的样子。坎为中男,所以五个是男形;离为中女,所以四个是女形。坎为水而色玄,所以五个男婴都善用水,而衣黑衣;离为火而色赤,所以四个女婴都善用火,而衣红。大抵这一种精怪所恃者,人不知其来历出身,所以敢于为患。九婴后来被后羿杀死了。
九婴是九头怪兽、怪蛇之属,能喷水吐火造成灾害。
高诱注解说:“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
《中华成语典故大辞典》认为:“可能是长着九个脑袋的水火之怪”。
袁珂编着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认为:“当是九头怪兽、怪蛇之属,能喷水吐火以为灾。”按高诱所说,九婴是“水火之怪”,这个怪,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是有实体的怪物,又可以理解成没有实体的虚无缥缈的东西,诸如迷信思想中的鬼神之类。袁珂明确指出这是一种兽或蛇,这是说明九婴是属于一种有实体的客观怪物,称这种怪物既可以喷出水来害人,又可以吐出火来害人,如此,这种怪物,与武侠小说中那些擅长施毒解毒的武林高手相比,就显得厉害且高明多了。武林高手所掌握的毒,是用来害人的,而解药则用来解除毒性,是用来救人的。而水火之怪所掌握着的水和火,不管哪一样,都可以用来害人,不管哪一样,又都可以解除另一方的危害。
九婴生于天地初分之时,当时天地灵气厚若实质,不知产出多少强横的灵兽怪物。这只九命老妖于深山大泽之中,阴阳之元气氤氲交错,化生而出,乃是九头蛇身,自号九婴。每一头即为一命。因是天地直接产出,无魂无魄,身体强横异常,已为不死之身,又加有九命,只要有一命尚在,只需于天地间采集灵气就能恢复。
九头怪九婴自恃有九个脑袋,九条命,丝毫不畏惧北伐的羿,它九口齐张,喷吐出一道道毒焰、一股股浊流,交织成一张凶险的水火网,企图将羿困住。羿知道它有九条命,射中一个头后,非但不会死,而且会很快痊愈,故再使连环箭法,九支箭几乎同时插到九婴的九个头上,九婴的九条命一条也没留下。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7、乘黄:
简介:乘黄,又名飞黄。传说中的神马名。
出处:《管子·小匡》:“地出乘黄。”尹知章注:“乘黄,神马也。”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发披身,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两千岁。
8、猰貐:
猰貐又称窫窳,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吃人怪兽,像貙,虎爪,奔跑迅速,传说猰貐曾是天神。
传说猰貐本是天神,黄帝时代,蛇身人脸的天神“二负”,受了手下天神“危”的挑唆,去谋杀了也长着蛇身人脸的猰貐。黄帝知道了,十分震怒,就处死了挑拨二负去杀猰貐的危,重罚了二负。命手下天神把猰貐抬到昆仑山,让几位巫师用不死药救活了它,谁知猰貐活了之后,竟神智迷乱,掉进了昆仑山下的弱水里,变成了形状像牛,红身,人脸,马足,叫声如同婴儿啼哭的猛兽。在十日并出时跳上岸危害百姓,被后羿的神箭射死。
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小和狸一样,也有的说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说龙头虎身的巨兽。
《山海经·海内北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
《山海经·海内西经》: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鱼.食之杀人.
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
9、修蛇:
修蛇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蛇,也叫做巴蛇,出自《山海经》,据说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
修蛇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蛇,也叫做巴蛇,出自《山海经》,据说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
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吞吃过往的动物,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由于修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称为巴陵。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对巴蛇的颜色,曾看到过巴蛇的先民,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黑蛇,青首”,其二是“青黄赤黑”。
《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即巴蛇也。”《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修蛇为“黑蛇,青首”,蛇身是黑色的,头部则显得比黑淡一点,是一种属于青的颜色;而青色,用现代通俗流行的词语来表达,就是“暗褐色”。
至于黄色和红色,食象蛇身上有黄色,是指这种蛇的腹部是黄色的。而红色,如果食象蛇是一种毒蛇,当它发怒时,头部的某些部位,通常都会有红色产生。毒蛇在正常情况下与受到骚扰发怒的情况下,其头部的颜色,一般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剧毒的蛇,头部都会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出赤红的颜色或金黄的颜色。或者就是,食象蛇的腹部,是呈黄赤色的,而黄赤色,就是那种介于红黄之间的“橙黄色”。
故而,食象蛇,如果仅从除腹部以外的背部与头部着眼,便是“黑蛇,青首”了;说巴蛇“青、黄、赤、黑”,不仅观察了它的背部,还考察了它的腹部。这两种说法都正确,都没有脱离“巴蛇”的实际,没有一种是显得“离谱”的。
《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昭宗》:“号令不出于国门,以与封豕长蛇争生死,一败而歼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皓传》:“专为封豕长蛇,肆其贪叨。”
汉·刘向《新序·节士》:“吴为无通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也作“长蛇封豕”。
明·张煌言《复郎廷佐书》:“乃拒虎进狼,既收渔人之利于HB而长蛇封豕,复肆蜂虿之毒于江南。”
柳亚子《咏史四首》:“长蛇封豕唐藩镇,社鼠城狐汉宦官。”
修蛇是神话传说中的巨蛇。《淮南子·本经训》中说,帝尧在位的时候,十个太阳并出,晒焦了庄稼和草木,修蛇等六种怪兽凶禽也出来危害人民。尧派神箭手羿除掉了这六种祸害,把十个太阳射掉了九个。修蛇是在洞庭被羿斩断的。
尧(尧时代在公元前24一前23世纪)曾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断修蛇于洞庭。“凿齿”就是有拔牙习俗的民族。据常州圩墩遗址墓葬出土的完整头骨看,上颌骨常有牙齿被拔,拔除的齿列也有规律,基本都为拔掉正切、侧切两齿。由此可见,当地先民有拔牙的习俗。“洞庭”就是太湖中的洞庭山,“修蛇”是以长蛇为图腾的部族。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常州故土上。
洞庭是苗蛮集团活动的重要区域。东夷族的首领和传说中的神人后羿在这里杀死修蛇,可能暗示了上古时期东夷集团与苗蛮集团的一次冲突,苗蛮集团中可能有一个以大蛇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被东夷打败了。但苗蛮集团的人们崇拜大蛇的风习未改,并且长期怀念修蛇氏族、部落的死难者,留下了有关巴蛇的传说:巴蛇的骨头堆成了一座山,这就是巴陵。
后来的楚国正位于苗蛮故地,楚人继承了苗蛮的许多文化内容。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天问》中问道:“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这个蛇就是巴蛇。后来,在当地仍保持崇蛇风俗的情况下,还为巴蛇修了墓、建了庙。有趣的是,《淮南子》中的修蛇,是危害人民的怪蛇。而巴蛇的传说中没有讲它的罪孽,这是因为,《淮南子》是在东夷故地淮南写成的,这个地区长期流传着修蛇作恶的故事,认为它被斩罪有应得。
而苗蛮地区产生的巴蛇传说,由于当地人的情感而没有多讲它的过错(吞象不是大错,讲吞象主要是表现巴蛇的巨大)。所以,修蛇故事和巴蛇故事讲的虽然都是羿斩蛇于洞庭,是一回事,但两个故事流传的地区不同,表现的感情也不相同。东夷和苗蛮两大集团斗争的痕迹,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岁月,在西汉时的《淮南子》和后来的巴蛇冢、巴蛇庙等方面还要显露出来。从修蛇和巴蛇的故事中,我们推测苗蛮集团的图腾中应该有大蛇,可能是蟒蛇一类。
10、鲮鱼:
海中有鲮鱼,人面鱼身,有首有足,啼声如小儿。
11、雷神:
《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
译文:雷神是一种半人半兽,龙身人首的神兽,生活在雷泽之中,它在雷泽之中游戏玩耍,常拍打肚子,它一拍肚子,就发出隆隆的雷声。
12、屏蓬:
屏蓬,头犹如猪头般,生两个头,各在一端,意志处处相对,一个脑袋只能控制一对足。
遇到惊慌之时,总是一个头想走那边,一个头想走这边,扯来扯去,移不动尺寸之地。
13、火光兽:
火光兽又称火鼠,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夜间能发光的异兽。据说住在南海尽头的火山(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里的一种奇鼠。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烧不毁的“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这就让很多人千方百计地寻找火鼠的毛皮。其说多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著作中。
《神异经》YN方有火山,长四十里,生不尽之木,昼夜火然。......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长二尺余,......取其毛,织以作布,用之如垢污,以火烧之,即清洁也。此鼠又名火光兽,其毛为布又曰火烷布......”
《海内十洲记·炎洲》:“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兽,大如鼠,毛长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许,晦夜即见此山林,乃是此兽光照,状如火光相似。取其兽毛,时人号为火浣布,此是也。”
RB的古代小说《竹取物语》中还记载了一则和火鼠有关的故事,阿部右大臣就费劲心力从中国搞来一张火鼠皮,向辉夜姬求婚,结果辉夜姬把毛皮放到火里一烧就成灰了,阿部的婚事也就此告吹。
14、鱼妇:
有-种鱼,半身偏枯,一半是人形,一半是鱼体,名叫鱼妇。据说是颛顼死而复苏变化成的。颛顼是昌意之子,在他死去的时候,刚巧大风从北面吹来,海水被风吹得奔流而出鱼妇,蛇变成了鱼。已经死去的颛顼便趁着蛇即将变成鱼而未定型的时候,托体到鱼的躯体中,为此死而复生。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和颛顼结合在一起的鱼叫作鱼妇。
《山海经》中《大荒西经》曾经记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在永城汉梁王墓室壁画中曾经出现过鱼妇的壁画。
《中华异想集·鱼妇》中出现的怪物,是已经死去的人和水里的鱼和蛇结合的鱼妇。虽然它原来不是凶猛的东西,不过没有饵食太久,也是会吃人的,若是遭人操纵的鱼妇,攻击力和危害性则更大。不拆散人和鱼的话,鱼妇是活着的生物,但若是拆散了,则两者都会回归死亡的状态。
鱼妇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动物,有使生命转化、灵魂复苏的作用。
就貌似一种身体中的寄生虫,虽然以人的面目存在,但是实际人已经死了,只是被寄生,以另一个形态生存于世。而且不易留在家中,一般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在河里淹死后,这种寄生虫的生物是河内的生物。
15、九凤:
九凤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神鸟,它以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
“九凤“所居的“大荒之中“,虽不知其确切范围,却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内,因为楚人之先帝颛顼,与他的九个嫔妃皆葬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开篇就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该书《海内东经》则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附禺即鲋鱼,古字通用。楚人血统的屈原,在《离骚》中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这高阳即帝颛顼。颛顼葬于汉水,九凤与颛顼同在一地,可见九凤是楚人所崇拜的九头神鸟。
“九凤“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证明。凤是中国古代最为崇拜的两大图腾之一,与龙并称。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经》中说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尔雅·释鸟》郭璞注:“凤,瑞应鸟。“《说文》:“凤,神鸟也……见则天下大安宁。“由于凤凰是吉祥之鸟,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时,据说都曾有凤凰飞来庆贺。
楚人有崇凤的传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神游天国部分时,第一句就是:“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据肖兵同志考证,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凤凰涅盘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问》。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将凤比作杰出人物的记载,如《论语·微子》中,楚狂人接舆就对孔子作歌云:“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庄子·人间世》中,也有类似的记录。
九,在中国古代是个神秘的数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广曰九域,数量大曰九钧,时间长曰九天九夜,危险大曰九死一生……就连唐僧取经也是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是九八七十二变。为什么“九“字成为这种神秘的极数呢?据有的学者研究,这乃是因为“九“的本意是“九头龙“(或九头蛇)之故。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九头龙崇拜的神话。如《山海经》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的神话,“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于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话形象。九头龙既为人们所崇拜,九头鸟当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传统也很明显。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九歌“。这是屈原被放逐时,“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故而“更定其词“,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屈原还有一个作品叫“九章“,他的学生宋玉则有“九辩“。《选游》一诗中,屈原曾写道:“朝濯发于阳谷兮,夕晞余身于九阳。“《楚辞》中许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则、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关、九千、九侯等等;连帝颛顼的后宫,也是“九嫔“。可见“九“在楚地信仰中影响之大。
综上所述,人面鸟身而九首的九凤,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个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它是我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原型。
本篇主要介绍了犀渠,山膏,独角兽,夫诸,凿齿,九婴,乘黄,猰貐,巴蛇,鲮鱼,雷神,屏蓬,火光兽,鱼妇,九凤十五头异兽。
1、犀渠:
犀渠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怪兽。出于黧山,样子象牛,皮毛黑色,叫声象婴儿一般,以人为食,极为凶恶。《山海经·中山经》道:“(厘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
注解中说,“犀渠盖犀牛之属也。”郭璞《图赞》曰:“犀渠如牛,亦是啖人。”啖人就是吃人的意思。
2、山膏:
山膏(huān,音欢),汉族神话传说中怪兽名。其状如猪,好骂人。其说始见于先秦。《山海经·山中经》:“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骂。”郭沫若《沸羹集·赵高与黑辛》引章炳麟《为柳亚子题扇》诗:“江湖满地呜呼派,只遂山膏善骂人。”
上古时,帝喾出游,在山林中曾遇上一只,岂料这异兽出口即骂,被帝喾的狗盘瓠咬死。
3、独角兽:
独角兽为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
现行西方神话的独角兽则形如白马,额前有一个螺旋角,代表高贵、高傲和纯洁。有的还长着一双翅膀。甚至,有的独角兽还是黑色的。而西方独角兽的原型已被公认为印度犀牛。
独角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头顶正中长有一支单角的动物。在传说里,独角兽的角有解毒功能,很多人乘机去卖“独角兽”的角的粉末。在中国古代传说里,神兽白泽就是东方独角兽的一种。
独角兽生性喜爱洁净,对纯洁的人或物有特殊的好感,捕捉独角兽的唯一办法是让一位年轻的处女走到独角兽身边,此时独角兽会温顺地躺在她脚下,将头部枕在她的膝盖上入睡。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马是一种吉祥之物。它只有在履行重要使命时才出现。它的出现被人们视为美好时代的象征。
传说大约五千年前第一只龙马出现,并将文字传授于伏羲帝。在大约47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697年,另一只龙马出现在黄帝的花园。这一吉兆被视为黄帝之统治将千秋万代,和平繁荣。尧帝统治时期也出现过两只龙马,因此,尧帝便成为四千年前五帝之一。
Unicorns即是独角兽,是传说中一种神秘的生物。通常被形容为是修长的白马,额前有一螺旋角(这也是独角兽的特征)。关于unicorns的形态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它像一匹大马,头上有一只角,是难以驯服的生物。有些人则认为它是山羊般的生物,独角,神圣的生物,有些民族甚至信奉unicorns。
古罗马博物学家普利斯形容unicorns为四肢似大象,狮子尾,上半身像山羊,头上有一黑螺旋纹的角,是极凶猛的怪兽。到了380BC,有一希腊哲学家Ctessias对unicorns作出一种普遍形态。他说unicorns是印度一种野生生物,有白色的身体,紫色的头,蓝眼,一只又直又硬的角,底白,中黑,顶部是红色。这有可能是把独角犀(又名印度犀,学名Rhinocerosunicornis)神化后所形成。
但是东方的麒麟不是独角兽。
独角兽只有欧洲的传说中出现过。
尽管独角兽从历史的早期就存在于欧洲,实际上它们在《旧约全书)。作为一种希伯来传说中的动物,大多数关于它的早期描述看来都来源于阿拉伯王的karkadann(一种动物的名字)。
查看图片[印度卡齐兰加国家公园印度犀]
在Persia,阿拉伯,印度和北非,凶残的karkadann,与温和的麒麟不同的是,它是一种人畜都惧怕的动物。然而,人们为了获得它的角,偶尔会试图去捕捉karkadann.它的角可以用来制成长笛或者被用来制作解毒药剂。
Cnidus有个名叫Ctesias的药剂师为Darius二世教廷制作药剂,那以后,他也曾效命于Persia.公元前416年,在他离开Cnidus到公元前398年他回到Cnidus,他学习养生之道,也努力保存大量关于生命和历史的学问。他的其中一件功绩,Indica(这是啥不懂),曾经被作为残破的摘要碎片而被保存下来,后来的副本流传了5个世纪之久。
Induce的第25章中,Ketosis描述了独角兽:在印度的森林中,(独角兽)的体型和体型较大的马一样,或者比马大一些。他们的身体是白色的,头是深红色,眼睛是深蓝色。它们的角从额头正中伸出,大约一英尺半长。
独角兽的角磨制成的粉末可以作为抵御致死麻醉药的解毒剂。角的根部,眉上两手宽的额头是纯白色。角上端很尖锐,是鲜红色,中间呈黑色。用独角兽的角制成容器喝酒的人说,这能够治愈疾病(癫痫)。实际上,饮用独角兽角杯而免于中毒的人,是因为他们还饮用葡萄酒,水,或其他液体稀释了毒药而免于死亡。
不论是驯化的还是野生的独角兽,实际上,所有的硬蹄动物都没有踝骨,它们的肝脏也不分泌胆汁。独角兽却有踝骨和胆汁。如同一头普通的公牛,但却是遍体朱红。
这种动物动作敏捷有力,以至于没有哪种动物,甚至是马,能够追上它。在印度,Rishi时期,只有一个农家孩子第一次获得了一些关于独角兽的第一手资料。Vibhandaka,这个农家男孩,帮家里照管田地。一天,在一个宗教仪式上,他遇到了来访的一位贤者。这个人给了改变他一生的机会。一年后,当贤者再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Vibhandaka的生活改变了。他告诉父母他的决定,接着和贤者一起永远的离开了家。很多年,他的生活一成不变,他作为贤者的随从深入ashram森林直到贤者死亡。Vibhandaka埋葬了他,离开ashram.他流浪了很长的距离,最后找到了一个被废弃的洞穴。尽管这个洞穴被废弃了,一些野生动物为了避雨常来这个洞穴。他和一头独角兽成了朋友,独角兽总是陪在他的身边。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的父亲菲力普(Philip),曾经捕获到一只长了一只角的动物。但不论是菲力普还是其他贵族,没有人能够骑上它,独角兽总是很快把他们甩下来。亚历山大饲养它,并且给它起名Bucephalus.他驯服它并骑它去战斗,以此证明他的勇敢。如何活着捉到一头如此危险的野兽是一个有趣的问题。Aelian(公元三世纪一个罗马作家)的观点是,只有最年轻的cartazon(来自梵文kartayan,意为Lordofthedesert)才能够捕捉它,因为最强壮的成年人也很难使它屈服。karkadann的传说影响了作家们对独角兽的描写。
因此,Seville的Isidore在公元600年写道:独角兽是残忍的野兽,经常与大象争斗。他还注意到,用少女能够诱使独角兽上当而被捕捉。独角兽会把它的脑袋靠在少女的裙摆上入睡,因此很容易被猎人捕捉到。
有一只角的野兽出没于喜马拉雅(Himalayas)的雪山,从而形成了一些古老的传统。因此,很多人认为XC是独角兽传说的源头,尽管在历史上曾经有一度被称作月亮山,Abyssinia的最高点,荣耀之地。传统继续的延续下来。所以,有4尊黄铜的独角兽雕塑仍存在于Abyssinian王的宫殿中就不是什么令人惊奇的事了。
人通常把一处女放到野外,独角兽会走近那少女,然后把角探进少女的腹中,这时少女便可乘机切掉它的角。
陕北绥德地区是汉画像石分布的集中地区之一。这里是炎黄文化的发源地,崇拜龟蛇鱼蛙图腾,文化艺术有古老深邃韵味,许多艺术画面都带有浓重的符号意味,是考察中华本源文化的理想处所。这里出土的独角兽画像石,是一幅画像石的局部。其上雕有衔环铺首及展翅朱雀纹样,底部绘有一只怪兽,头长独角,口中有利齿,身躯有似虎豹细长,而足部又似牛蹄,另外还有挥扬的长尾。怪兽张口低头作嘶吼状,四肢伸展似在前行。这只怪兽造型酷似汉代墓中的传说兽避邪。
4、夫诸:
夫诸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夫诸一种长着四只角的鹿,它的情状似温柔洁净,喜欢四处角戏,它一出现,其地必定是大水时期。
古代人民视夫诸为水灾的兆星。
夫诸的形状像白鹿而且有四个角,最开始出现于先秦时期。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三经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赭、黄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状如蒨如举。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5、凿齿:
《山海经》中多次提到“凿齿”。其中《山海经·海内南经》就有记载“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墟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山海经·大荒南经》又有记载“有人曰凿齿,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凿齿长有像凿子一样的牙齿,这对长牙穿透它的下巴穿出。它手中持有盾和矛。据说凿齿掠食人类,帝尧命令后羿前去讨伐,在经过激烈的搏斗后,后羿在昆仑山追上了凿齿并将其射杀。凿齿应该是在神话传说中被妖魔化的南方部落的象征。
6、九婴:
九婴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凶兽之一。出自《淮南子·本经训》。它是水火之怪,能喷水吐火,其叫声如婴儿啼哭,有九头,故称九婴。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
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其说始见于汉。传说中的水火怪。亦用以喻邪恶凶残的人。《淮南子·本径训》高诱注:“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之地有凶水。”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提到北方有一条大河,水深千丈,波浪汹涌,人称凶水。凶水中有一只九头怪物,名叫九婴,既能喷水,又能喷火。十日并出时,凶水也沸腾了,九婴嫌水中太热,就跳上岸来,见人就吃,吃的时候,必须有9样食品同时供它吃,因此成为羿第3个斩杀目标。
当初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现在GSQA县自幼即思创造一种符号为天下利用,就是现在所传的八卦。后来仓颉氏因了他的方法,方才制造文字出来,所以伏羲八卦实在是中国文字的根源。但是伏羲氏画八卦的地方不止一个(HN淮N县北一里,又SC县东三十里,都有伏羲八卦台),而最早的地方终究要算降生地方的成纪,所以成纪那边伏羲所画的八卦尤为文字根源的根源。那边画八卦的地方后人给他起了一座台,作为纪念。每逢下雪之后,那台下隐隐约约还有所画八卦的痕迹。精诚所结,日久通灵,遇到盛世,就成祥瑞,遇到乱世,就为灾患。所以那九婴就是坎、离二卦的精气所幻成的。坎卦四短画,一长画;离卦二短画,二长画,共总九画,所以是九个。
因为伏羲氏幼时所画的,而且卦痕多不长,所以都是婴孩的样子。坎为中男,所以五个是男形;离为中女,所以四个是女形。坎为水而色玄,所以五个男婴都善用水,而衣黑衣;离为火而色赤,所以四个女婴都善用火,而衣红。大抵这一种精怪所恃者,人不知其来历出身,所以敢于为患。九婴后来被后羿杀死了。
九婴是九头怪兽、怪蛇之属,能喷水吐火造成灾害。
高诱注解说:“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
《中华成语典故大辞典》认为:“可能是长着九个脑袋的水火之怪”。
袁珂编着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认为:“当是九头怪兽、怪蛇之属,能喷水吐火以为灾。”按高诱所说,九婴是“水火之怪”,这个怪,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是有实体的怪物,又可以理解成没有实体的虚无缥缈的东西,诸如迷信思想中的鬼神之类。袁珂明确指出这是一种兽或蛇,这是说明九婴是属于一种有实体的客观怪物,称这种怪物既可以喷出水来害人,又可以吐出火来害人,如此,这种怪物,与武侠小说中那些擅长施毒解毒的武林高手相比,就显得厉害且高明多了。武林高手所掌握的毒,是用来害人的,而解药则用来解除毒性,是用来救人的。而水火之怪所掌握着的水和火,不管哪一样,都可以用来害人,不管哪一样,又都可以解除另一方的危害。
九婴生于天地初分之时,当时天地灵气厚若实质,不知产出多少强横的灵兽怪物。这只九命老妖于深山大泽之中,阴阳之元气氤氲交错,化生而出,乃是九头蛇身,自号九婴。每一头即为一命。因是天地直接产出,无魂无魄,身体强横异常,已为不死之身,又加有九命,只要有一命尚在,只需于天地间采集灵气就能恢复。
九头怪九婴自恃有九个脑袋,九条命,丝毫不畏惧北伐的羿,它九口齐张,喷吐出一道道毒焰、一股股浊流,交织成一张凶险的水火网,企图将羿困住。羿知道它有九条命,射中一个头后,非但不会死,而且会很快痊愈,故再使连环箭法,九支箭几乎同时插到九婴的九个头上,九婴的九条命一条也没留下。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7、乘黄:
简介:乘黄,又名飞黄。传说中的神马名。
出处:《管子·小匡》:“地出乘黄。”尹知章注:“乘黄,神马也。”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发披身,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两千岁。
8、猰貐:
猰貐又称窫窳,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吃人怪兽,像貙,虎爪,奔跑迅速,传说猰貐曾是天神。
传说猰貐本是天神,黄帝时代,蛇身人脸的天神“二负”,受了手下天神“危”的挑唆,去谋杀了也长着蛇身人脸的猰貐。黄帝知道了,十分震怒,就处死了挑拨二负去杀猰貐的危,重罚了二负。命手下天神把猰貐抬到昆仑山,让几位巫师用不死药救活了它,谁知猰貐活了之后,竟神智迷乱,掉进了昆仑山下的弱水里,变成了形状像牛,红身,人脸,马足,叫声如同婴儿啼哭的猛兽。在十日并出时跳上岸危害百姓,被后羿的神箭射死。
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小和狸一样,也有的说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说龙头虎身的巨兽。
《山海经·海内北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
《山海经·海内西经》: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鱼.食之杀人.
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
9、修蛇:
修蛇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蛇,也叫做巴蛇,出自《山海经》,据说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
修蛇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蛇,也叫做巴蛇,出自《山海经》,据说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
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吞吃过往的动物,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由于修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称为巴陵。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对巴蛇的颜色,曾看到过巴蛇的先民,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黑蛇,青首”,其二是“青黄赤黑”。
《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即巴蛇也。”《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修蛇为“黑蛇,青首”,蛇身是黑色的,头部则显得比黑淡一点,是一种属于青的颜色;而青色,用现代通俗流行的词语来表达,就是“暗褐色”。
至于黄色和红色,食象蛇身上有黄色,是指这种蛇的腹部是黄色的。而红色,如果食象蛇是一种毒蛇,当它发怒时,头部的某些部位,通常都会有红色产生。毒蛇在正常情况下与受到骚扰发怒的情况下,其头部的颜色,一般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剧毒的蛇,头部都会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出赤红的颜色或金黄的颜色。或者就是,食象蛇的腹部,是呈黄赤色的,而黄赤色,就是那种介于红黄之间的“橙黄色”。
故而,食象蛇,如果仅从除腹部以外的背部与头部着眼,便是“黑蛇,青首”了;说巴蛇“青、黄、赤、黑”,不仅观察了它的背部,还考察了它的腹部。这两种说法都正确,都没有脱离“巴蛇”的实际,没有一种是显得“离谱”的。
《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昭宗》:“号令不出于国门,以与封豕长蛇争生死,一败而歼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皓传》:“专为封豕长蛇,肆其贪叨。”
汉·刘向《新序·节士》:“吴为无通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也作“长蛇封豕”。
明·张煌言《复郎廷佐书》:“乃拒虎进狼,既收渔人之利于HB而长蛇封豕,复肆蜂虿之毒于江南。”
柳亚子《咏史四首》:“长蛇封豕唐藩镇,社鼠城狐汉宦官。”
修蛇是神话传说中的巨蛇。《淮南子·本经训》中说,帝尧在位的时候,十个太阳并出,晒焦了庄稼和草木,修蛇等六种怪兽凶禽也出来危害人民。尧派神箭手羿除掉了这六种祸害,把十个太阳射掉了九个。修蛇是在洞庭被羿斩断的。
尧(尧时代在公元前24一前23世纪)曾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断修蛇于洞庭。“凿齿”就是有拔牙习俗的民族。据常州圩墩遗址墓葬出土的完整头骨看,上颌骨常有牙齿被拔,拔除的齿列也有规律,基本都为拔掉正切、侧切两齿。由此可见,当地先民有拔牙的习俗。“洞庭”就是太湖中的洞庭山,“修蛇”是以长蛇为图腾的部族。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常州故土上。
洞庭是苗蛮集团活动的重要区域。东夷族的首领和传说中的神人后羿在这里杀死修蛇,可能暗示了上古时期东夷集团与苗蛮集团的一次冲突,苗蛮集团中可能有一个以大蛇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被东夷打败了。但苗蛮集团的人们崇拜大蛇的风习未改,并且长期怀念修蛇氏族、部落的死难者,留下了有关巴蛇的传说:巴蛇的骨头堆成了一座山,这就是巴陵。
后来的楚国正位于苗蛮故地,楚人继承了苗蛮的许多文化内容。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天问》中问道:“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这个蛇就是巴蛇。后来,在当地仍保持崇蛇风俗的情况下,还为巴蛇修了墓、建了庙。有趣的是,《淮南子》中的修蛇,是危害人民的怪蛇。而巴蛇的传说中没有讲它的罪孽,这是因为,《淮南子》是在东夷故地淮南写成的,这个地区长期流传着修蛇作恶的故事,认为它被斩罪有应得。
而苗蛮地区产生的巴蛇传说,由于当地人的情感而没有多讲它的过错(吞象不是大错,讲吞象主要是表现巴蛇的巨大)。所以,修蛇故事和巴蛇故事讲的虽然都是羿斩蛇于洞庭,是一回事,但两个故事流传的地区不同,表现的感情也不相同。东夷和苗蛮两大集团斗争的痕迹,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岁月,在西汉时的《淮南子》和后来的巴蛇冢、巴蛇庙等方面还要显露出来。从修蛇和巴蛇的故事中,我们推测苗蛮集团的图腾中应该有大蛇,可能是蟒蛇一类。
10、鲮鱼:
海中有鲮鱼,人面鱼身,有首有足,啼声如小儿。
11、雷神:
《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
译文:雷神是一种半人半兽,龙身人首的神兽,生活在雷泽之中,它在雷泽之中游戏玩耍,常拍打肚子,它一拍肚子,就发出隆隆的雷声。
12、屏蓬:
屏蓬,头犹如猪头般,生两个头,各在一端,意志处处相对,一个脑袋只能控制一对足。
遇到惊慌之时,总是一个头想走那边,一个头想走这边,扯来扯去,移不动尺寸之地。
13、火光兽:
火光兽又称火鼠,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夜间能发光的异兽。据说住在南海尽头的火山(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里的一种奇鼠。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烧不毁的“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这就让很多人千方百计地寻找火鼠的毛皮。其说多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著作中。
《神异经》YN方有火山,长四十里,生不尽之木,昼夜火然。......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长二尺余,......取其毛,织以作布,用之如垢污,以火烧之,即清洁也。此鼠又名火光兽,其毛为布又曰火烷布......”
《海内十洲记·炎洲》:“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兽,大如鼠,毛长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许,晦夜即见此山林,乃是此兽光照,状如火光相似。取其兽毛,时人号为火浣布,此是也。”
RB的古代小说《竹取物语》中还记载了一则和火鼠有关的故事,阿部右大臣就费劲心力从中国搞来一张火鼠皮,向辉夜姬求婚,结果辉夜姬把毛皮放到火里一烧就成灰了,阿部的婚事也就此告吹。
14、鱼妇:
有-种鱼,半身偏枯,一半是人形,一半是鱼体,名叫鱼妇。据说是颛顼死而复苏变化成的。颛顼是昌意之子,在他死去的时候,刚巧大风从北面吹来,海水被风吹得奔流而出鱼妇,蛇变成了鱼。已经死去的颛顼便趁着蛇即将变成鱼而未定型的时候,托体到鱼的躯体中,为此死而复生。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和颛顼结合在一起的鱼叫作鱼妇。
《山海经》中《大荒西经》曾经记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在永城汉梁王墓室壁画中曾经出现过鱼妇的壁画。
《中华异想集·鱼妇》中出现的怪物,是已经死去的人和水里的鱼和蛇结合的鱼妇。虽然它原来不是凶猛的东西,不过没有饵食太久,也是会吃人的,若是遭人操纵的鱼妇,攻击力和危害性则更大。不拆散人和鱼的话,鱼妇是活着的生物,但若是拆散了,则两者都会回归死亡的状态。
鱼妇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动物,有使生命转化、灵魂复苏的作用。
就貌似一种身体中的寄生虫,虽然以人的面目存在,但是实际人已经死了,只是被寄生,以另一个形态生存于世。而且不易留在家中,一般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在河里淹死后,这种寄生虫的生物是河内的生物。
15、九凤:
九凤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神鸟,它以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
“九凤“所居的“大荒之中“,虽不知其确切范围,却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内,因为楚人之先帝颛顼,与他的九个嫔妃皆葬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开篇就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该书《海内东经》则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附禺即鲋鱼,古字通用。楚人血统的屈原,在《离骚》中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这高阳即帝颛顼。颛顼葬于汉水,九凤与颛顼同在一地,可见九凤是楚人所崇拜的九头神鸟。
“九凤“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证明。凤是中国古代最为崇拜的两大图腾之一,与龙并称。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经》中说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尔雅·释鸟》郭璞注:“凤,瑞应鸟。“《说文》:“凤,神鸟也……见则天下大安宁。“由于凤凰是吉祥之鸟,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时,据说都曾有凤凰飞来庆贺。
楚人有崇凤的传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神游天国部分时,第一句就是:“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据肖兵同志考证,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凤凰涅盘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问》。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将凤比作杰出人物的记载,如《论语·微子》中,楚狂人接舆就对孔子作歌云:“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庄子·人间世》中,也有类似的记录。
九,在中国古代是个神秘的数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广曰九域,数量大曰九钧,时间长曰九天九夜,危险大曰九死一生……就连唐僧取经也是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是九八七十二变。为什么“九“字成为这种神秘的极数呢?据有的学者研究,这乃是因为“九“的本意是“九头龙“(或九头蛇)之故。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九头龙崇拜的神话。如《山海经》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的神话,“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于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话形象。九头龙既为人们所崇拜,九头鸟当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传统也很明显。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九歌“。这是屈原被放逐时,“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故而“更定其词“,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屈原还有一个作品叫“九章“,他的学生宋玉则有“九辩“。《选游》一诗中,屈原曾写道:“朝濯发于阳谷兮,夕晞余身于九阳。“《楚辞》中许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则、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关、九千、九侯等等;连帝颛顼的后宫,也是“九嫔“。可见“九“在楚地信仰中影响之大。
综上所述,人面鸟身而九首的九凤,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个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它是我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