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北京的部队大院 > 给老兵安个家 第三十四章 交流

给老兵安个家 第三十四章 交流

作者:长弓射天狼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时值阳历八月,夏天在向秋天献媚,收敛起自己的炎热,挥洒着他人的凉爽。

    下午两点半钟以后,综合部机关生活区的广场上一片静谧,上班的人走了,上学的人也走了,那些带孩子的年轻保姆和上了岁数的奶奶、姥姥们,并不愿意领受太阳的热情,依然在家里随心所欲地享受着悠闲。

    谭森这一段时间下班回到家里,除了洗衣服、搞卫生,还要做饭、陪殷玲聊天,时间紧,任务重,工作虽不能说是很光荣,但是很艰巨,每天都是累得腰酸腿疼。

    他和小虹的悉心照料和好言劝慰,并不能充实殷玲空虚的内心。殷玲在病重的日子里,向往的是平静安逸的生活,而能够平静安逸生活的时候,她又开始留恋那些风风火火的日子了。想到将要永远告别自己倾心的事业,做一个需要别人关心和照顾的家庭妇女,她感到失落、惆怅,更有一种落难凤凰不如鸡的感觉。

    殷玲很不习惯一个人整天在家里待着,不管是上午或是下午,只要天气尚好,她都要下楼去,在院子里随便走一走、坐一坐,或者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独自排遣心中的郁闷。

    生活区中心广场的四周栽种着参天的杨树,高大的树冠把灿烂的阳光切割成大大小小的金色碎块,抛撒在人行道的座椅上和地砖上。殷玲在一个浓荫下的座椅上坐下来,摊开手中的书,漫不经心地翻了几页,却全然不知书中所云,与其说是她在看书,还不如说是书在看她。

    一阵微风从树干的间隙中穿行过来,抚摸着殷玲苍白的脸颊,也抚慰着她疲倦的心灵。微风带有温度,似乎是小时候感觉到的妈妈嘴里呼出来的气息,她有些陶醉,昏昏欲睡,好像又回到了自己出生和长大的那条窄小胡同里的大杂院里。

    “同志,你的东西掉了!”

    殷玲打了一个激灵,惊醒过来,一个老人指着地上的书签在与自己讲话,老人已经近距离地站在自己面前,她竟没有听到他的脚步声。殷玲说了声“谢谢”,从地上捡起书签,这才开始打量老人。

    老人有七八十岁的样子,个头不高,身体瘦弱,脸上几条深深的皱纹在脸上钢丝一样地伸展着,黝黑的面孔应该是老天爷奖赏给长期从事野外体力劳动者的徽章。

    “老大爷,天气还有些热,您怎么不睡中午觉?”

    看到老人慈善的面目,殷玲产生了想与他聊聊天的冲动,她指了指旁边的一个条椅,示意他也坐下来。

    “我没有中午睡晌觉这个习惯。”老人在椅子上坐下来,回答殷玲的问话,“正是焦麦炸豆的季节,晌午头躺在家里睡大觉,在农村那是二流子。”

    殷玲合上书本,乐得笑起来,她问老人:“您是从农村来到城里找活干的吧?”

    “到了这个年岁谁还会用你干活,我是来住儿子家的。”

    “在城里住着不习惯?”

    “住不习惯,也看不习惯。”

    “城里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您怎么会在城里住不习惯?农村的很多人都进城打工,向往城里的生活方式,您怎么又会对城里看不习惯?”殷玲觉得奇怪。

    “芥末拌凉菜,各人有心爱。城里人觉得城里好,可是在城里夏天空调吹多了关节疼痛,冬天暖气烘久了嗓子发干。农村人有农村人的活法,也有农村人的乐趣。人吃五谷杂粮,时有春夏秋冬,夏天刮风乘凉,冬天跺脚取暖,该热的时候就要热,该冷的时候就要冷,那才叫痛快。

    殷玲听了老人的话,乐得笑起来。“您讲话真有意思!”

    她高兴地对老人说。

    “再说说城里边有些让人看不惯的事。”老人接着讲,“城里人也说粮食重要,可是,好好的土地都种上草,还经常用小孩撒尿一样的龙头浇水,比伺候庄稼都经心;城里人有钱烧得慌,有人花钱把白头发染成黑头发,还有人花钱把黑头发染成红头发、黄头发,像秋天田里边的玉米穗缨子,难看得要死;城里人住的高楼怎么看都像是个鸟笼子,住在楼里边的人互不来往,比如在我儿子家里,电视里只要出来一个唱歌的人,我孙子就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可是,他和邻居对门住了好几年,人家姓啥名谁他都说不清楚;还有,城里的小孩出生后不让吃人奶,只喂给牛奶,但是电视里做的净是‘人奶’广告。”

    “什么是人奶广告?”殷玲不解地问老人。

    “就是,就是------”老人不知道怎么解释,两只手在自己胸前胡乱比划。

    殷玲突然想到电视里经常看到的丰胸广告,明白了老人的意思,用书本掩着嘴,禁不住笑了起来。

    老人被殷玲笑得有点难为情,红着脸说:“你别笑,我讲的是实话。农村人到城里来,大多数是想赚几个钱,回去改善改善生活条件,想长久与城里人一样过日子的也有,但是不多,而且主要是年轻人。啥事都要两面说,外出打工的人有赚钱的,在家干活的人也有发财的;外出的人有混得不怎么样的,在家里的人也有过得挺滋润的。俺庄老梗家的顺子去深圳打工,不想再回农村干活,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找了一个四十多岁的有钱女人当老婆,老梗打电话对他儿子讲,人家的儿子都是娶个媳妇,你却是找了一个干妈,以后不准你和那个老娘们进我的家门。还有俺庄大头的媳妇菊花,到上海给人家干了一年的活,后来竟然跟着另外一个男人跑了,大头爱面子,还不肯承认,说他媳妇没有跟着别人跑,只不过是在与别的男人过日子去了。我觉得,人有什么本事就干什么活,想干什么活你得先学会干这种活的本事,长了一副驴脸就不要去混吃马料,有骆驼的身材也不要在羊群里受委屈。三百六十行,种地能称王。哪个人哪一天不吃饭?农民的本职就是把农活干好,现在农村耕地少,劳动力多,又喜欢使唤这机器那机器,有活不愁干。有些年轻人出来见见世面,找些活干,按说也应该,多数人还是应当把土地种好,把猪羊养好。农村要想拴住心、留住人,关键是上边的政策要对头,如果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几十年,还没有几年打工赚的钱多,人们当然都要往外跑了。”

    殷玲觉得老人的有些话讲得非常有道理,用眼神鼓励他继续往下讲。

    老人接着说:“人在生活上要知足,什么叫钱多,什么叫钱少?有的人总是说自己的钱不够用,不是他赚得少,而是他花得多;有的人觉得自己的钱够用了,不是他赚得多,而是他花得少。相比较来说,农村的生活条件差一些,这是实事,但是农村有农村的优越性,农民起码不用担心下岗,不用害怕退休;不涨工资不用送礼打点,不调职务不用托人活动;抬起头走路,弯着腰干活,日图三餐,夜欲一倒,不用看谁的眼色行事。只要你满足粗茶淡饭,不梦想升官发财,你在你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上,就是一个臣民不多的国王。”

    “您讲得真好!”殷玲对老人说。她重新审视眼前这位老人,见他花白的头发如同冰河中的芦苇,蓬乱的胡须好似冷霜下的茅草,形象虽然让人感到凄凉悲壮,却给人留下了沧桑厚实的印象。

    老人很高兴今天有了倾诉的对象,他接着对殷玲讲:“现在共产党的政策好了,农民的日子正在逐渐好过起来,俺庄的汪有财把承包的土地由种庄稼改成种水果和大棚蔬菜以后,一年赚了七八万块钱,他带着他的老婆和小孙子外出旅游,对别人吹嘘说,他们往南去过小浪底,往北去过‘假’木斯。我心里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明年我让在老家的大儿子也种大棚蔬菜,赚了钱也出去好好逛逛,往南咱去‘大浪底’,往北咱去‘真’木斯,跟汪有财比试比试。”

    老人家的话把殷玲逗得又笑了起来。

    老人家不知道殷玲为什么发笑,迟疑了一下,接着往下讲:

    “我知道不少城里人现在的日子过得也不容易,用什么东西都要花钱买,办什么事都要找人办。比如我儿子,他当了一辈子的兵,五十多岁向六十岁奔的人了,住的房子还是公家的,现在要自己买房子,买房子的钱又凑不够,心里边还着急。我总是劝他说,房宽不如心宽,一家人没灾没病,不愁吃穿,草舍茅屋就是宫殿;为了买房子而借钱负债,心里天天不痛快,住在宫殿里也不比坐在牢房里舒服多少。”

    “您的想法与现在的年轻人想法不一样,用将来的钱改善眼前的生活条件是一种时尚。对了,老人家,您刚才说什么,您儿子也要买综合部的经济适用住房?”

    “他不但以后买房子,现在还管着建房子。”

    “是吗!你儿子叫什么名字?”

    “汪泉。”

    “原来您是汪泉汪干事的父亲!”

    “汪泉干事不干事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他爹。”

    殷玲高兴地说:“我爱人与汪干事是好朋友,而且现在又在一起管着建房子的事,老人家以后天气好没有事了就出来转转,我陪您聊天。”

    “不,过几天我就要回农村老家去了,我儿子送我回去。”老人说,“我对我儿子讲,反正你也退休了,带着媳妇还是回农村去住着算了,古时候宰相丞相那么大的官,最后还要告老还乡,何况我们这些凡人呢!城里买一套一般的房子要好几百万块钱,农村花个十万二十万块的就可以建一所很好的砖瓦房,冬暖夏凉,比楼房住着还舒坦。城里买一台汽车听说也要十几万几十万,在农村买一台小‘手扶’,只要几千块钱,能犁地能拉人,比那些‘笨死’“笨活”,‘饱马’、饿马’,几十万块钱一辆、几百万块钱一辆的高级汽车好用多了。”

    殷玲听老人家说过几天就要回老家去,心里觉得有点遗憾,依然笑着问他:“汪干事和嫂子同意跟着您回老家住吗?”。

    “不同意,他们主要是放心不下孩子,我对他们讲,子孙自有子孙福,还用得着你们一辈子为他操心吗!”

    老人又坐着与殷玲聊了一会天,就起身走了。

    殷玲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