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倒戈的文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建远纺织厂开工了,没放鞭炮,也没请人来观礼,就悄悄的开工了,除了胡思远带着金大成等几个老师傅来之外,就没有外人了。
金大成等几个老师傅,在厂房里看着织布女工们忙碌,然后不断的看着机器的状态,一旦出现情况,马上就上去检查,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
吴元建看着运转正常的机器,开口道“现在是一天工作八个小时,等工人们熟练了,再训练一批新工人之后,就分成三个班组,二十四小时开工!”
“打算什么时候上市?”胡思远问道。
“两万匹吧,两万匹以后再说,我现在已经在实验室里用焦油分离出两种颜料了,不过离大规模的生产还有一定的时间,半年之内我能拿出四到五种染料,该建个化工厂了啊!”吴元建小声道。
胡思远想了想道“这方面你比我专业,需要我帮忙的时候就开口,我帮你,你还是先把染料弄出来,咱们直接上染色布!”
吴元建看着胡思远道“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贪心了,你这个染色布一旦上市,那些手工纺织业者怎么办!”
“你觉得现在我们的规模,能满足帝国百姓对这些棉布的需求么?”
吴元建摇了摇头道“还百姓呢,你知道不,父皇说了,让我把棉布染色之后卖给军部,然后做军装!要是接了这个订单,一年之内咱们都别想闲着,百姓们一时半会儿都用不上棉布。”
“农业部已经今年在产棉区鼓励棉农增加种植面积,今年的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倍,秦元德部长的家族,已经把家里所有的土地都种植上了棉花,还有几个家族也都是这么干的,这么一算,棉花的种植面积增加了两倍,原料上没问题。”胡思远说道。
“那你还等什么,只要这些织布机连续工作几天没问题,就按照这个设计继续造吧,咱们抓紧扩大规模啊!”
目前建远纺织厂有四十台织布机,每台织布机每小时大概能织布八米,八小时就是六十四米。帝国的布匹是三十米长一匹,这八个小时就是两匹有余,四十台织布机,同时开工,每天就是八十多匹,如果二十四小时开工,那就是两百四十匹。
这个效率可比手工织布机一天织两米不到的成绩高出太多了,但是吴元建并不满足,他在那条人工河上,早就搭建好了墩子,现在还在施工,十间厂房过不了多久就会建好,到时候只要胡思远的织布机能够跟上厂房的建设速度,棉布的产量就会越来越高。
吴元建又提出,让胡思远抓紧时间改进机器,下一步就要上毛纺织,用羊毛来织呢绒,毕竟呢绒的保暖效果更好,并且也更加高档,利润更高。
胡思远同意了,回去就带着金大成等老师傅研究这个。
寒来暑往,又是一年过去,胡思远和吴元建的个头也长高了不少,时间来到了帝国历过去的一年,两人的收获都不小。
玻璃工厂的规模扩大了一些,陆珂等三人,把水晶宫开到了几个其他的大城市,大衣镜等物没降价,这都是饥饿营销的功劳。
一些尺寸比较小的镜子,被商人们带到了周边的国家,让当地人的钱包又被洗劫了一番,尤其是邱军,陆珂想办法把一批镜子运到他手上,邱军就带着这些镜子,一路跋涉到萨里思丹,彻底让叶斯哈死心塌地的跟着邱军干了。
胡思远已经把坩埚炼钢的技术又升级了两次,新建了一座新的高炉,铁炉谷那边除了发生了一次冷炉事故之外,其他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发展着,铁产量稳定在了一天十八到十九吨,钢的产量也达到了八吨。
纺织厂发展的不错,织布机已经达到了四百台,其中有一百台的羊毛织机,织出了质量上乘的呢绒。
吴元建新建了一座染料工厂,从焦油中提取出苯胺紫、品红、苯胺黑、苯胺黄等几种染料,然后又试制除了几种合成燃料。由于化学染料的着色效果好,并且有不褪色的好处,建远织布厂出产的棉布,是现在市场上的宠儿,即便是最普通的白棉布,也是供不应求。
手工纺织业并没有被建远纺织厂冲击垮,而是也爆发出了一些产能,很多大商人虽然不能织出建远纺织厂那样细密的棉布,但是用彩线织出的布匹,依然有着很大的市场。
化工厂的纯碱和烧碱已经开始量产,硝酸和硫酸也开始小规模生产,让吴元建离弄出炸药又进了一步。
不过现在问题依旧很多,化工厂的产量一直是个问题,经常停产,每个月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停产状态,好在染料方面的生产还能保证。
秦元德的家族非常知趣,在收到秦元德的书信之后,立即停止了兴建纺织厂的计划,转而一心一意的去发展棉花种植业,不仅是在自己家族拥有的土地上,还利用在当地的影响力,鼓励自耕农种植棉花。
吴元建领这个情,在棉布销售这个事儿上,利用了秦家的渠道,虽然棉布的价格被限制了,但是贵在量大,秦家依然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利润。
王来友这一年来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他是京城一带有名的棉纱商人,百姓们和棉花铺生产的棉纱基本上都被王来友吃进了,这些棉纱成了建远纺织厂的原材料,只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些棉纱都用来做什么了。直到机织布上市,人们才恍然大悟。
王来友现在除了棉纱生意,也从北方收购羊毛,哈斯巴人和北方的那些游牧民族,现在找到了一个新的生财之路,将羊毛减下来卖给夏国人,换取生活物资。他的马车行发展迅速,在自己和吴元建二人的不断注资下,马车行现在有一百多辆马车,雇佣了一批退伍的辎重兵,还在产棉区建立了专门的仓库。
建远纺织厂仍然在扩建,因为生产出的呢绒质量极高,被军部看中,军部本来打算采购这些呢绒,用来制造高级军官的制服,结果皇帝提出了不同意见,用这些呢绒来制造军士们的冬季大衣。新式的大衣获得了军士们的一致好评,既保暖又帅气。
柴邵武如愿的在千山山脉赎买了一些土地,用来放牧牛羊,当颜色鲜艳的染色布出现的时候,柴邵武立即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他希望能加工出染色皮具。在历经波折联系到吴元建的化工厂之后,吴元建也就同意了这门生意,新调配出来的褐色染料,被供应给了柴邵武在东北福山城外兴建的皮具厂。
同时吴元建还提供给了柴邵武一些设计图,柴邵武按照设计图生产出来的各类皮具,一经上市,就受到了欢迎,军部也发出订单,采购了一批皮具。
这一年来,胡思远的机械研究所和吴元建的化学实验室也获得了一些发展,帝国境内的能工巧匠和擅长炼丹的道士被二人搜罗了一批,这些人现在成了两个机构的主力。
工业部也在加深和二人的合作,自从秦元德去找胡思远聊过之后,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现在是紧跟太子殿下以及伴读大人的脚步,一门心思的发展工业部。
胡思远和吴元建投桃报李,把水泥的生产技术交给了工业部,秦元德立即组织人手,开始建立水泥工厂,在第一座水泥工厂成功生产出水泥之后,秦元德本着大干快上的原则,准备组织工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水泥工厂,不过吴元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吴元建认为,现在帝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十分完备,水泥除了建设工厂之外,民间的需求并不大,如果用来铺路的话,北方地区还不适合,就建议秦元德先建设两座水泥工厂,用来培训工人和改进技术。
秦元德从善如流的同意了,一年多以来,工业部仅在梦雪纺纱机一项上的收入,就要比过去两三年还要多,尤其是吴元建答应秦元德将来会授权工业部成立新的纺织工厂后,秦元德更加的信心十足。
本来秦元德还想着,工业部部长这个职位没什么油水,向要挪动挪动,现在前景一片大好,秦元德觉得在工业部这个部门上再坐几年,自己的声望将会更高,在皇帝陛下那里的感官也会更好。
不过有喜就有悲,秦元德明显感到了自己在被文官系统渐渐的疏远,原因就是自己现在跟太子走得太近,遭到了文官们的嫉妒,尤其是那些顶着大学士头衔的老学究,他们到现在依然认为工业不过是奇技淫巧,治国理政还是应该遵循天道,应该遵循圣人之言。
不过秦元德现在毫不在乎,自己家族的族长亲自赶到京城,在京城外的一处棉花铺落脚,秦元德与族长深谈一次之后,秦家彻底改变了策略,倒向了太子。倒向太子就等于倒向皇帝和帝党,这对文官系统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建远纺织厂开工了,没放鞭炮,也没请人来观礼,就悄悄的开工了,除了胡思远带着金大成等几个老师傅来之外,就没有外人了。
金大成等几个老师傅,在厂房里看着织布女工们忙碌,然后不断的看着机器的状态,一旦出现情况,马上就上去检查,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
吴元建看着运转正常的机器,开口道“现在是一天工作八个小时,等工人们熟练了,再训练一批新工人之后,就分成三个班组,二十四小时开工!”
“打算什么时候上市?”胡思远问道。
“两万匹吧,两万匹以后再说,我现在已经在实验室里用焦油分离出两种颜料了,不过离大规模的生产还有一定的时间,半年之内我能拿出四到五种染料,该建个化工厂了啊!”吴元建小声道。
胡思远想了想道“这方面你比我专业,需要我帮忙的时候就开口,我帮你,你还是先把染料弄出来,咱们直接上染色布!”
吴元建看着胡思远道“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贪心了,你这个染色布一旦上市,那些手工纺织业者怎么办!”
“你觉得现在我们的规模,能满足帝国百姓对这些棉布的需求么?”
吴元建摇了摇头道“还百姓呢,你知道不,父皇说了,让我把棉布染色之后卖给军部,然后做军装!要是接了这个订单,一年之内咱们都别想闲着,百姓们一时半会儿都用不上棉布。”
“农业部已经今年在产棉区鼓励棉农增加种植面积,今年的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倍,秦元德部长的家族,已经把家里所有的土地都种植上了棉花,还有几个家族也都是这么干的,这么一算,棉花的种植面积增加了两倍,原料上没问题。”胡思远说道。
“那你还等什么,只要这些织布机连续工作几天没问题,就按照这个设计继续造吧,咱们抓紧扩大规模啊!”
目前建远纺织厂有四十台织布机,每台织布机每小时大概能织布八米,八小时就是六十四米。帝国的布匹是三十米长一匹,这八个小时就是两匹有余,四十台织布机,同时开工,每天就是八十多匹,如果二十四小时开工,那就是两百四十匹。
这个效率可比手工织布机一天织两米不到的成绩高出太多了,但是吴元建并不满足,他在那条人工河上,早就搭建好了墩子,现在还在施工,十间厂房过不了多久就会建好,到时候只要胡思远的织布机能够跟上厂房的建设速度,棉布的产量就会越来越高。
吴元建又提出,让胡思远抓紧时间改进机器,下一步就要上毛纺织,用羊毛来织呢绒,毕竟呢绒的保暖效果更好,并且也更加高档,利润更高。
胡思远同意了,回去就带着金大成等老师傅研究这个。
寒来暑往,又是一年过去,胡思远和吴元建的个头也长高了不少,时间来到了帝国历过去的一年,两人的收获都不小。
玻璃工厂的规模扩大了一些,陆珂等三人,把水晶宫开到了几个其他的大城市,大衣镜等物没降价,这都是饥饿营销的功劳。
一些尺寸比较小的镜子,被商人们带到了周边的国家,让当地人的钱包又被洗劫了一番,尤其是邱军,陆珂想办法把一批镜子运到他手上,邱军就带着这些镜子,一路跋涉到萨里思丹,彻底让叶斯哈死心塌地的跟着邱军干了。
胡思远已经把坩埚炼钢的技术又升级了两次,新建了一座新的高炉,铁炉谷那边除了发生了一次冷炉事故之外,其他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发展着,铁产量稳定在了一天十八到十九吨,钢的产量也达到了八吨。
纺织厂发展的不错,织布机已经达到了四百台,其中有一百台的羊毛织机,织出了质量上乘的呢绒。
吴元建新建了一座染料工厂,从焦油中提取出苯胺紫、品红、苯胺黑、苯胺黄等几种染料,然后又试制除了几种合成燃料。由于化学染料的着色效果好,并且有不褪色的好处,建远织布厂出产的棉布,是现在市场上的宠儿,即便是最普通的白棉布,也是供不应求。
手工纺织业并没有被建远纺织厂冲击垮,而是也爆发出了一些产能,很多大商人虽然不能织出建远纺织厂那样细密的棉布,但是用彩线织出的布匹,依然有着很大的市场。
化工厂的纯碱和烧碱已经开始量产,硝酸和硫酸也开始小规模生产,让吴元建离弄出炸药又进了一步。
不过现在问题依旧很多,化工厂的产量一直是个问题,经常停产,每个月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停产状态,好在染料方面的生产还能保证。
秦元德的家族非常知趣,在收到秦元德的书信之后,立即停止了兴建纺织厂的计划,转而一心一意的去发展棉花种植业,不仅是在自己家族拥有的土地上,还利用在当地的影响力,鼓励自耕农种植棉花。
吴元建领这个情,在棉布销售这个事儿上,利用了秦家的渠道,虽然棉布的价格被限制了,但是贵在量大,秦家依然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利润。
王来友这一年来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他是京城一带有名的棉纱商人,百姓们和棉花铺生产的棉纱基本上都被王来友吃进了,这些棉纱成了建远纺织厂的原材料,只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些棉纱都用来做什么了。直到机织布上市,人们才恍然大悟。
王来友现在除了棉纱生意,也从北方收购羊毛,哈斯巴人和北方的那些游牧民族,现在找到了一个新的生财之路,将羊毛减下来卖给夏国人,换取生活物资。他的马车行发展迅速,在自己和吴元建二人的不断注资下,马车行现在有一百多辆马车,雇佣了一批退伍的辎重兵,还在产棉区建立了专门的仓库。
建远纺织厂仍然在扩建,因为生产出的呢绒质量极高,被军部看中,军部本来打算采购这些呢绒,用来制造高级军官的制服,结果皇帝提出了不同意见,用这些呢绒来制造军士们的冬季大衣。新式的大衣获得了军士们的一致好评,既保暖又帅气。
柴邵武如愿的在千山山脉赎买了一些土地,用来放牧牛羊,当颜色鲜艳的染色布出现的时候,柴邵武立即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他希望能加工出染色皮具。在历经波折联系到吴元建的化工厂之后,吴元建也就同意了这门生意,新调配出来的褐色染料,被供应给了柴邵武在东北福山城外兴建的皮具厂。
同时吴元建还提供给了柴邵武一些设计图,柴邵武按照设计图生产出来的各类皮具,一经上市,就受到了欢迎,军部也发出订单,采购了一批皮具。
这一年来,胡思远的机械研究所和吴元建的化学实验室也获得了一些发展,帝国境内的能工巧匠和擅长炼丹的道士被二人搜罗了一批,这些人现在成了两个机构的主力。
工业部也在加深和二人的合作,自从秦元德去找胡思远聊过之后,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现在是紧跟太子殿下以及伴读大人的脚步,一门心思的发展工业部。
胡思远和吴元建投桃报李,把水泥的生产技术交给了工业部,秦元德立即组织人手,开始建立水泥工厂,在第一座水泥工厂成功生产出水泥之后,秦元德本着大干快上的原则,准备组织工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水泥工厂,不过吴元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吴元建认为,现在帝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十分完备,水泥除了建设工厂之外,民间的需求并不大,如果用来铺路的话,北方地区还不适合,就建议秦元德先建设两座水泥工厂,用来培训工人和改进技术。
秦元德从善如流的同意了,一年多以来,工业部仅在梦雪纺纱机一项上的收入,就要比过去两三年还要多,尤其是吴元建答应秦元德将来会授权工业部成立新的纺织工厂后,秦元德更加的信心十足。
本来秦元德还想着,工业部部长这个职位没什么油水,向要挪动挪动,现在前景一片大好,秦元德觉得在工业部这个部门上再坐几年,自己的声望将会更高,在皇帝陛下那里的感官也会更好。
不过有喜就有悲,秦元德明显感到了自己在被文官系统渐渐的疏远,原因就是自己现在跟太子走得太近,遭到了文官们的嫉妒,尤其是那些顶着大学士头衔的老学究,他们到现在依然认为工业不过是奇技淫巧,治国理政还是应该遵循天道,应该遵循圣人之言。
不过秦元德现在毫不在乎,自己家族的族长亲自赶到京城,在京城外的一处棉花铺落脚,秦元德与族长深谈一次之后,秦家彻底改变了策略,倒向了太子。倒向太子就等于倒向皇帝和帝党,这对文官系统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