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缅军之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个时辰的探监很快结束,秦良玉尽管心中不舍,但也只能含泪跟儿子告别,并叮嘱他切莫意气用事,争取早日攒够工分.母子二人也好团聚。
马祥麟拜别母亲大人后,又继续回归正轨行挖煤.烧砖之事,而今天亦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隶属于军部的政工司会为保乡军.卫戍军乃至战俘们唱大戏,正好轮到了这个镇安府的战俘营。
劳动改造的日子是很枯燥的,当然军伍生活也是如此,对这些荷尔蒙爆膨的糙汉来说,唱大戏这个为数不多的娱乐节目自是深受每个人欢迎。
政工司的文艺兵大多为模样俊俏.身段婀娜的少女,亦有少量男性,这些人大多是娼优出身,或者干脆就是由民间的戏班子选拔出来的。
戏子在此时代是下九流中的下九流,处于社会鄙视链的底端,连佃户都看不起的存在。
如今竟能进“编制”,吃“官粮”,这已经让此些人欣喜若狂了,毕竟在军队内没有人会歧视她们,憨厚的将士们也是将其视为同袍看待。
文艺兵的业务水平没得说,深承大将军恩惠的她们.唱起戏来非常卖力,其主观性也得以发挥出来,政工司根据最早“白毛女”已经改编出了七八个样板戏,塑造出了十余位脍炙人口的角色。
其内容无一例外都是政治倾向极其明显,核心思想极其明确,主题就是弘扬大将军的圣明.睿智,以及明廷的黑暗.腐朽。
诚然,这些样板戏虽然有愚民之嫌,但却并非凭空捏造,毕竟这年头一砖头砸下去都能拍死七八个“黄世仁”。
因此,广大的底层观众们非但不反感,往往还会看的十分投入。
云南,曲靖城外。
从广东来增援征夷大将军罗延康的那一万保乡军,于今日正式与前来围剿的四万缅军进行决战,而其余两万缅军则是与剩余的六万沐军一同猛攻曲靖城。
这场大战的关键点,就在于这一万保乡军能否击败缅军,一旦将其击溃,便可与城内的二万同袍首尾相击。
否则,罗延康将遭遇十余万敌军的围攻,场面将会极其被动。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大将军徐晋已经得知了孙传庭赴川之事,为了防患于未然,他已在贵州驻守了一万兵力。
而保乡军的扩招的新兵还在操练之中,目前的可战之兵只有八万,去掉水师之后,步军只有六万出头。
其中广东驻有一万,目的是为了防备福建的郑芝龙,安南.贵州各驻有一万,能投入云南战场的便只有这三万人了。
曲靖城外凹凸不平的草场上,保乡军的阵营之中,一名剑眉星目.鼻梁挺拔的俊俏汉子手持佩刀,站在人群中目视前方,那里皆是密密麻麻的敌军。
此人装束乍一看其它士兵无异,身着蓝白相间的制式军装,头戴皂色双角帽,但脚上却踩着一双黑色的军靴,显然是军官身份。
观其眉眼竟与那赵氏运司的总务赵元基极其神似,是的,这正是其膝下长子赵炳刚。
当初“从贼”之后,赵元基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两个儿子也投往保乡军中效力,这也是为何之后的日子里他能得到大将军信任.并全权负责海贸事宜的重要原因。
赵炳刚和赵炳强这两兄弟刚入伍的时候主要从事文职方面的工作,也就是军吏,不参与作战通常也没有什么危险性,但与生性软弱的幼弟不同,赵炳刚自小就是个爱惹祸的二世祖,军吏的工作对于他来说太过枯燥。
于是,这家伙不顾老爹的好言相劝,多次向上级请示,欲从事一线作战任务,得到批准之后他成了一名普通的火枪兵,如今已靠着一枪一刀杀出来的功勋升任至司统一职,掌管上百号人。
在此过程中,赵炳刚并未受到特殊对待,其父赵元基固然地位不俗,但也没能力影响军队内的事务。
战场上,缅军在集结完毕后开始列阵朝前方进发,其速度很慢,往往走十几二十步便要原地停下调整队形,这也是封建时期大军团作战常见的景象。
反观保乡军这边,士兵们列着熟悉的线列队形一字排开,尽管地面不是很平整,但在富有节奏的鼓点下,大伙的步伐还是比较整齐的,大约每秒一步的速度。
行进时军官是要带头的,跟士兵们站在一起不分前后,此举能够大大提升士气。
毕竟“跟我上!”和“给我上!”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完全不同。
当然,这也会导致保乡军军官的伤亡率相当之高,不过若是主官倒下.副官会立刻接任,以此类推,保证组织度不散。
今日天空昏暗无光,战场上的氛围也极其肃杀。
两军的火炮率先展开了对决,“轰隆隆!”的声音震耳欲聋.响个不停,这时,双方军队的差距就逐渐呈现出来了。
这四万缅军的火器装备率极高,乃是国内的精锐所在,其火炮的数量也不逞下风,但其兵员素质根本无法与保乡军相比,遭到猛烈炮击之后,缅军的阵型立刻出现了不小的骚乱。
反而保乡军这边,士兵们行进间的步伐却丝毫没有停滞,“咚!咚!”的整齐脚步声已经将鼓声淹没,地面甚至都能感受到微微颤动,这给对手带来的压迫感是巨大的。
在面对火炮之时,纵深极短的线列阵型要比缅军密集的军阵抵御能力强许多,一发炮子也许能杀死三两名保乡军士兵,但若是砸进密集人群,立马就会犁出一条血胡同,两者要承受的伤亡差距极大。
此时,缅军的统帅莽白便发现了这一现象,但临时换阵型却不太现实,对方那种一字排开的阵型看似简单,实际上操作起来相当之难。
如何让士兵行进间保持统一,维持这种阵型不散?这绝对是要下大功夫操练的,缅军若是强行变换队型只会自乱阵脚。
当然,散兵战术亦可有效抵御传统的实心滑膛炮,但以封建时代的组织力和指挥效率,大兵团是很难玩这一套操作的。
你只要敢让士兵分散.各自为战,这些人就真成了乌合之众,稍遇伤亡便会逃跑。
一个时辰的探监很快结束,秦良玉尽管心中不舍,但也只能含泪跟儿子告别,并叮嘱他切莫意气用事,争取早日攒够工分.母子二人也好团聚。
马祥麟拜别母亲大人后,又继续回归正轨行挖煤.烧砖之事,而今天亦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隶属于军部的政工司会为保乡军.卫戍军乃至战俘们唱大戏,正好轮到了这个镇安府的战俘营。
劳动改造的日子是很枯燥的,当然军伍生活也是如此,对这些荷尔蒙爆膨的糙汉来说,唱大戏这个为数不多的娱乐节目自是深受每个人欢迎。
政工司的文艺兵大多为模样俊俏.身段婀娜的少女,亦有少量男性,这些人大多是娼优出身,或者干脆就是由民间的戏班子选拔出来的。
戏子在此时代是下九流中的下九流,处于社会鄙视链的底端,连佃户都看不起的存在。
如今竟能进“编制”,吃“官粮”,这已经让此些人欣喜若狂了,毕竟在军队内没有人会歧视她们,憨厚的将士们也是将其视为同袍看待。
文艺兵的业务水平没得说,深承大将军恩惠的她们.唱起戏来非常卖力,其主观性也得以发挥出来,政工司根据最早“白毛女”已经改编出了七八个样板戏,塑造出了十余位脍炙人口的角色。
其内容无一例外都是政治倾向极其明显,核心思想极其明确,主题就是弘扬大将军的圣明.睿智,以及明廷的黑暗.腐朽。
诚然,这些样板戏虽然有愚民之嫌,但却并非凭空捏造,毕竟这年头一砖头砸下去都能拍死七八个“黄世仁”。
因此,广大的底层观众们非但不反感,往往还会看的十分投入。
云南,曲靖城外。
从广东来增援征夷大将军罗延康的那一万保乡军,于今日正式与前来围剿的四万缅军进行决战,而其余两万缅军则是与剩余的六万沐军一同猛攻曲靖城。
这场大战的关键点,就在于这一万保乡军能否击败缅军,一旦将其击溃,便可与城内的二万同袍首尾相击。
否则,罗延康将遭遇十余万敌军的围攻,场面将会极其被动。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大将军徐晋已经得知了孙传庭赴川之事,为了防患于未然,他已在贵州驻守了一万兵力。
而保乡军的扩招的新兵还在操练之中,目前的可战之兵只有八万,去掉水师之后,步军只有六万出头。
其中广东驻有一万,目的是为了防备福建的郑芝龙,安南.贵州各驻有一万,能投入云南战场的便只有这三万人了。
曲靖城外凹凸不平的草场上,保乡军的阵营之中,一名剑眉星目.鼻梁挺拔的俊俏汉子手持佩刀,站在人群中目视前方,那里皆是密密麻麻的敌军。
此人装束乍一看其它士兵无异,身着蓝白相间的制式军装,头戴皂色双角帽,但脚上却踩着一双黑色的军靴,显然是军官身份。
观其眉眼竟与那赵氏运司的总务赵元基极其神似,是的,这正是其膝下长子赵炳刚。
当初“从贼”之后,赵元基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两个儿子也投往保乡军中效力,这也是为何之后的日子里他能得到大将军信任.并全权负责海贸事宜的重要原因。
赵炳刚和赵炳强这两兄弟刚入伍的时候主要从事文职方面的工作,也就是军吏,不参与作战通常也没有什么危险性,但与生性软弱的幼弟不同,赵炳刚自小就是个爱惹祸的二世祖,军吏的工作对于他来说太过枯燥。
于是,这家伙不顾老爹的好言相劝,多次向上级请示,欲从事一线作战任务,得到批准之后他成了一名普通的火枪兵,如今已靠着一枪一刀杀出来的功勋升任至司统一职,掌管上百号人。
在此过程中,赵炳刚并未受到特殊对待,其父赵元基固然地位不俗,但也没能力影响军队内的事务。
战场上,缅军在集结完毕后开始列阵朝前方进发,其速度很慢,往往走十几二十步便要原地停下调整队形,这也是封建时期大军团作战常见的景象。
反观保乡军这边,士兵们列着熟悉的线列队形一字排开,尽管地面不是很平整,但在富有节奏的鼓点下,大伙的步伐还是比较整齐的,大约每秒一步的速度。
行进时军官是要带头的,跟士兵们站在一起不分前后,此举能够大大提升士气。
毕竟“跟我上!”和“给我上!”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完全不同。
当然,这也会导致保乡军军官的伤亡率相当之高,不过若是主官倒下.副官会立刻接任,以此类推,保证组织度不散。
今日天空昏暗无光,战场上的氛围也极其肃杀。
两军的火炮率先展开了对决,“轰隆隆!”的声音震耳欲聋.响个不停,这时,双方军队的差距就逐渐呈现出来了。
这四万缅军的火器装备率极高,乃是国内的精锐所在,其火炮的数量也不逞下风,但其兵员素质根本无法与保乡军相比,遭到猛烈炮击之后,缅军的阵型立刻出现了不小的骚乱。
反而保乡军这边,士兵们行进间的步伐却丝毫没有停滞,“咚!咚!”的整齐脚步声已经将鼓声淹没,地面甚至都能感受到微微颤动,这给对手带来的压迫感是巨大的。
在面对火炮之时,纵深极短的线列阵型要比缅军密集的军阵抵御能力强许多,一发炮子也许能杀死三两名保乡军士兵,但若是砸进密集人群,立马就会犁出一条血胡同,两者要承受的伤亡差距极大。
此时,缅军的统帅莽白便发现了这一现象,但临时换阵型却不太现实,对方那种一字排开的阵型看似简单,实际上操作起来相当之难。
如何让士兵行进间保持统一,维持这种阵型不散?这绝对是要下大功夫操练的,缅军若是强行变换队型只会自乱阵脚。
当然,散兵战术亦可有效抵御传统的实心滑膛炮,但以封建时代的组织力和指挥效率,大兵团是很难玩这一套操作的。
你只要敢让士兵分散.各自为战,这些人就真成了乌合之众,稍遇伤亡便会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