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大事小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三月的北京,树木开始抽牙。室外的桌前,光绪正享用着早餐。
“皇上,该上早朝了。”
“不去。”光绪一扬头将碗中的豆浆一口气喝光:“让人传个话给太后,就说朕怕水。南海的水这么深,万一朕掉下去怎么办。”说完看了眼北面皱起了眉头,原本拆掉的瀛台通往外面的唯一桥梁正在修复。乒乒乓乓的施工声直让人心烦意乱。
“皇上怕水?”慈禧眉头一皱,脸色黑的吓人。台下的小太监吓的马上跪下,一再保证他传的就是瀛台总管寇公公的原话,一个字也没多说。
慈禧烦躁的挥了挥手让小太监退了下去。什么南海水深、什么怕水,要是真的怕,那去年夏天皇上在南海游水算怎么回事?借口,皇上这是在找借口。皇上到是大方,又是卖地卖矿,又是卖铁路的,莫名其妙的换了一堆黄金也不用就堆在仓库里,然后就是买军舰,买设备……皇上签了一大堆的协议,搞出一大堆麻烦,现在全部掉到哀家这里。皇上还是太年青了,用的这帮臣子也都是些个年青人,这洋人的事能是那么好答应的吗?自从过完年后,这些个洋人公使就开始不停的讯问朝廷何时开始履行协议。开始还好都是规规矩矩的问话,几个月过去了,没得到准确消息的这些个洋人公使的态度就变了。言语间的口气越来越强硬,大有一言不和就开打的架式。如今这些个洋人公使就守在外交部内。等着朝廷的回话。
“老佛爷,该上早朝了。”李莲英在一旁小的声的提醒了一句。
“上早朝?上什么早朝。上早朝就能把洋人的事给解决了?”慈禧冰冷的语调让李莲英都不竟打了个哆嗦。
气话说归说,但早朝还是要上的。自有清以来。清帝吸取了前明数十年不朝的弊病,因此立下了祖训,帝王不可一日不朝。虽说皇上跟自个儿赌气不上早朝,但这么大个国家总得有人来管。到了上朝的点,慈禧还是准时到了养心殿听政。
一番礼节过后,礼亲王世铎出班奏道:“启禀太后,英德美法意等五国公使上奏朝廷。去年他们各国与皇上签订的有关我大清货币改制等诸项决意,本是过完年就当执行的,如今已拖延三月之久。他们质问朝廷说。朝廷何时能够执行协议。若朝廷不能履行已签订之协议,他们要求朝廷对他们进行赔偿。这是洋人上的有关赔偿的折子。”说完,世铎呈上洋人的折子。
慈禧一看,那折子方方正正。虽说很厚。但也是大清的标准折子的样式。慈禧接过李莲英呈上的折子。没有立刻打开看,只是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洋人一向不守我大清的规矩,此次却能却能如此规矩的上折子,可见我大清惶惶,还是震住了这些个洋人呀。”
“恭喜太后,大清万岁万岁万万岁。”一个跪下大呼之后,就是群臣全部跪下山呼。李鸿章跪在地上口中喊着万岁心中却不断的摇头,太后等人皆以为洋人上折乃是臣服于大清之兆。却不是知这是皇上劝服洋人公使当以入乡随俗,要不然这朝廷上哪能看到这种折子。
慈禧高兴的打开了折子。她满以为洋人如此规矩的上折子那是他们有求于大清。可没想慈禧还没看到一半就勃然大怒:“洋人欺人太甚。”慈禧重重的将折子摔在案上,折子一个弹跳就散落在地上。
帘子后面突然传来的慈禧的怒骂起,帘子上也印出了太后猛的站起来的身影。不知所以的众臣们全部再将跪倒在地上:“太后息怒。”心却在想这洋人到底上了个什么折子。
“世铎,你是看过折子的。你跟大伙说说这洋人的折子,让大伙都瞧瞧,皇上到底跟洋人签了什么样的协议。”慈禧说完,依然怒不可遏的重重的拍了桌子。
待大臣们全部站起来,世铎才缓缓的说道:“洋人的折子除了重提与皇上所签之协议外,无非两件事。一件是说要求在一个月个开始执行协议,另一件就是朝廷若不能履行协议则要求进行赔偿。而重点就是这金本位的改制上。诸位大人都知晓皇上以溢价一两半的价格与洋人所签之兑换黄金之事,该协议共签了二次总计要兑换600吨。如今已兑换380余吨,自太后训政后就停了兑换,并提出以原价重新兑换回白银。洋人这哪能愿意……”
世铎将洋人所写的赔偿要求慢慢道来。可还没等世铎说完,众臣皆是大怒,纷纷指责洋人贪得无厌、背信弃义。
一年以前,光绪以1:16.5的价格兑换黄金之时,当时的国际金银兑换价还是1:15。一年过后,虽说白银价格跌了些,但变动也不大。可自太后训政后,要求按协议价格重新兑换回白银时,自然遭到拒绝。可国际市场风云突变,短短的三个月国际金银比价就已经下降到了快1:18的地步,到目前仍然还有下跌的趋势。这时的洋人同意了清政府兑换黄金,并要求尽快开始兑换。这下子清廷不愿意了,这换来换去都是洋人在赚钱,把大清朝廷当傻子那。结果是你不乐意还不行,不都说大清是天朝上国嘛,泱泱大国哪能无信义可言。让你们换黄金你们不换要换成白银,现在同意你换白银你们又不乐意。加上铁路的修筑、矿产的开发、工业区的建立等等事项,这些对外交涉的事项都是朝廷这些大臣们从未经过的事情,总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臣哪里知道国际贸易,更不用说吸引投资的事。所以,在他们眼里光绪就成了儿卖爷田不心疼的败家子形象。而摆在眼前的种种就成了光绪这个败家子引来的种种麻烦。
其实光绪也不懂,必竟国际贸易在将来可是一个单独的学科。一个学机械的哪里会懂经融。虽说只见过猪跑和吃过猪肉是两回事,但也架不住后世的信息轰炸,各种名词、事情见多了。这其中的道理也还是能知道一二的。这时光绪这个见多识广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对外交涉虽说不一定总有便宜可赚,但也能尽量少亏。而且光绪所任用的大多都是年青人,经验不足有光绪从旁提点,关键是都愿意下功夫去学。而最最重要的是,光绪是一国皇帝,他可以制定国际贸易的规则。
但是慈禧不明白。下面的大臣们也不明白,只知道一味谴责洋人,却是一点有用的办法都没有。
帘后的慈禧听着下面吵吵嚷嚷的声音。也是心烦意乱,再怎么谴责也解决不了问题。洋人的事,下面的大臣都是能躲就躲的主,这些个事总得有人管起来。所以慈禧沉默一会后说话了:“李鸿章。你是朝廷里的老人了。也是办惯交涉之事,此事你如何看法。”
站在群臣中的李鸿章听到点名,也只能站了出来:“启禀太后,以老臣之见,洋人索要赔偿无非是因为朝廷迟迟未履行所签之协议。然而时局已至此,再多谴责也于事无补。老臣斗胆向太后请下这桩差事,借着具体协议尚须完善再于洋人谈判,先缓缓局势。堵住洋人之口再说。”李鸿章也无奈,太后都说他是老人也办惯交涉之事。这就是明着要将这档子事撩在他肩上。既然最终于还是他来办,那主动接过来还能落个名声,这也是他所能想到办这差事唯一有好处的地方了。
“都瞧瞧,这才叫老成谋国。”慈禧很高兴:“都是些嘴巴上的本事,唯有你李鸿章才是真正办事的人。李卿真乃大清之栋梁。退朝吧。”
李鸿章长叹一口,跪安而去。他很想去趟瀛台问问皇上的意见,但他明白太后忌讳这个。所以他下朝后直奔电报房,一封电报就打到江宁的唐绍仪手中,把洋人这事详详细细的说了一遍。语气用的是给皇上上折的口吻,未了还加了一句:微臣请旨将唐绍仪与林启兆调回京城,共同处理洋人所提各项议定。
李鸿章相信唐绍仪接过电报一定会转发给皇上,虽说瀛台的电话电报线路全部拆了,李鸿章相信一定在一处不为人知的地方还有一条电报线路。不然每次由江宁转发皇上的电报就不会半天之内就有了回音。
这次也不例外,仅仅半天后。正当李鸿章也五国公使交谈之时,从江宁转发回的旨意就到了。可以适当让步,但黄金兑换和发行纸币必须尽快展开。光绪还预估白银汇率会继续下跌,最低可能达到1:22左右。如今两江、东北两地因为汇率的问题损失惨重,就连直隶总督张之洞都发来电文要求朝廷尽快改制币制。
滴滴答答的电报声音在京城和江宁之间往来传送,重新开始谈判的各国公使也沉下心来与李鸿章一字一句的较劲。虽说对于各国公使而言谁当清国皇帝并不是很重要,只要各国还有利益就好。虽说大家也都很尊重李鸿章,但都提到了希望能由光绪皇帝能来主持,因为光绪皇帝的开放政策明显要比太后当政要开放的多。
铁路的建设,设备军舰的采购这些都好办,按着原协议执行就好。唯有币制改革一项久谈不下,唯一的原因就是满朝大臣们不同意。不仅不同意继续溢价兑换黄金,还让李鸿章把以前的损失给补回来。
瀛台的桥终于修好了,皇上也开始上朝了。李鸿章在朝堂上奏请皇上旨意,可皇上翻来覆去就一句话:请圣母皇太后圣裁。然后自己看自己的书。
慈禧在帘子后面一面高兴皇上一权不揽的态度,也一面烦恼洋人不断的挑事。可东北和两江动不动就是唯皇上旨意和电文,却是慈禧真正不满的地方。如今看来,洋人那头算是平熄了。慈禧开始放出风去,欲废光绪而立溥儁为帝。
满朝大臣自然不会有意见,就连两江东北都没传出反对的意见这让慈禧感到意外。慈禧认为可以开始废帝重立一事之时,反对的意见来了。驻华各国公使突然联名递交一份私人信函,他们以个人身份明确的表明他们不希望出现清国现任光绪皇帝被废之事,同时也隐晦的表明各国政府虽然不会干涉但也不希望发生此事。
我大清国谁坐皇位是我大清国之事,洋人何来反对。慈禧虽然愤怒,但她也不得不考虑洋人们的态度,废帝之事只能按下不表,静待时机。
起床、洗漱、晨跑、早膳、上朝。这是光绪每天早上的生活。朝堂上翻来覆去就一句:请圣母皇太后圣裁。上朝的光绪总夹着一本书,早些年为了甲午,去年一年也忧心国内外局势,还真没好好静下心来看看书。如今太后训政,光绪也乐得少管琐事,在朝堂上两耳不闻只静心看书,同时也回想这几年来施政得失。开始光绪还能看看书,慢慢的也不看书了,睁着眼看着朝堂听着慈禧一件件的处理大小琐事,光绪也才明白过来。一个国家哪来天天都有大事发生,最多还其实还都是这些琐事。也只有把的有琐事处理好了,大事也就有精力对付。慢慢的光绪也发现,早几年他的施政确实操之过急了,听着大臣们拿光绪新政的弊端来攻击新政,也让光绪明白过来,这个朝廷需要的不只是心怀热血的年青人去开拓,也需要老成持重的老臣们来稳住阵脚。光绪慢慢开始反思调整自己施政的不足,也写下未来施政的纲要方针。慢慢的光绪上朝不再带书,而是带来一本本子。听着朝堂里的奏对,光绪也本子上写下自己对大臣们的评判。
原以为这种平静的生活会持续到明年的光绪不知道,一艘货轮停靠在日本的横须贺。在海上漂浮了一个多月的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来到日本,虽然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清国的东北三省,但现在依然走在一起。(未完待续。。)
三月的北京,树木开始抽牙。室外的桌前,光绪正享用着早餐。
“皇上,该上早朝了。”
“不去。”光绪一扬头将碗中的豆浆一口气喝光:“让人传个话给太后,就说朕怕水。南海的水这么深,万一朕掉下去怎么办。”说完看了眼北面皱起了眉头,原本拆掉的瀛台通往外面的唯一桥梁正在修复。乒乒乓乓的施工声直让人心烦意乱。
“皇上怕水?”慈禧眉头一皱,脸色黑的吓人。台下的小太监吓的马上跪下,一再保证他传的就是瀛台总管寇公公的原话,一个字也没多说。
慈禧烦躁的挥了挥手让小太监退了下去。什么南海水深、什么怕水,要是真的怕,那去年夏天皇上在南海游水算怎么回事?借口,皇上这是在找借口。皇上到是大方,又是卖地卖矿,又是卖铁路的,莫名其妙的换了一堆黄金也不用就堆在仓库里,然后就是买军舰,买设备……皇上签了一大堆的协议,搞出一大堆麻烦,现在全部掉到哀家这里。皇上还是太年青了,用的这帮臣子也都是些个年青人,这洋人的事能是那么好答应的吗?自从过完年后,这些个洋人公使就开始不停的讯问朝廷何时开始履行协议。开始还好都是规规矩矩的问话,几个月过去了,没得到准确消息的这些个洋人公使的态度就变了。言语间的口气越来越强硬,大有一言不和就开打的架式。如今这些个洋人公使就守在外交部内。等着朝廷的回话。
“老佛爷,该上早朝了。”李莲英在一旁小的声的提醒了一句。
“上早朝?上什么早朝。上早朝就能把洋人的事给解决了?”慈禧冰冷的语调让李莲英都不竟打了个哆嗦。
气话说归说,但早朝还是要上的。自有清以来。清帝吸取了前明数十年不朝的弊病,因此立下了祖训,帝王不可一日不朝。虽说皇上跟自个儿赌气不上早朝,但这么大个国家总得有人来管。到了上朝的点,慈禧还是准时到了养心殿听政。
一番礼节过后,礼亲王世铎出班奏道:“启禀太后,英德美法意等五国公使上奏朝廷。去年他们各国与皇上签订的有关我大清货币改制等诸项决意,本是过完年就当执行的,如今已拖延三月之久。他们质问朝廷说。朝廷何时能够执行协议。若朝廷不能履行已签订之协议,他们要求朝廷对他们进行赔偿。这是洋人上的有关赔偿的折子。”说完,世铎呈上洋人的折子。
慈禧一看,那折子方方正正。虽说很厚。但也是大清的标准折子的样式。慈禧接过李莲英呈上的折子。没有立刻打开看,只是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洋人一向不守我大清的规矩,此次却能却能如此规矩的上折子,可见我大清惶惶,还是震住了这些个洋人呀。”
“恭喜太后,大清万岁万岁万万岁。”一个跪下大呼之后,就是群臣全部跪下山呼。李鸿章跪在地上口中喊着万岁心中却不断的摇头,太后等人皆以为洋人上折乃是臣服于大清之兆。却不是知这是皇上劝服洋人公使当以入乡随俗,要不然这朝廷上哪能看到这种折子。
慈禧高兴的打开了折子。她满以为洋人如此规矩的上折子那是他们有求于大清。可没想慈禧还没看到一半就勃然大怒:“洋人欺人太甚。”慈禧重重的将折子摔在案上,折子一个弹跳就散落在地上。
帘子后面突然传来的慈禧的怒骂起,帘子上也印出了太后猛的站起来的身影。不知所以的众臣们全部再将跪倒在地上:“太后息怒。”心却在想这洋人到底上了个什么折子。
“世铎,你是看过折子的。你跟大伙说说这洋人的折子,让大伙都瞧瞧,皇上到底跟洋人签了什么样的协议。”慈禧说完,依然怒不可遏的重重的拍了桌子。
待大臣们全部站起来,世铎才缓缓的说道:“洋人的折子除了重提与皇上所签之协议外,无非两件事。一件是说要求在一个月个开始执行协议,另一件就是朝廷若不能履行协议则要求进行赔偿。而重点就是这金本位的改制上。诸位大人都知晓皇上以溢价一两半的价格与洋人所签之兑换黄金之事,该协议共签了二次总计要兑换600吨。如今已兑换380余吨,自太后训政后就停了兑换,并提出以原价重新兑换回白银。洋人这哪能愿意……”
世铎将洋人所写的赔偿要求慢慢道来。可还没等世铎说完,众臣皆是大怒,纷纷指责洋人贪得无厌、背信弃义。
一年以前,光绪以1:16.5的价格兑换黄金之时,当时的国际金银兑换价还是1:15。一年过后,虽说白银价格跌了些,但变动也不大。可自太后训政后,要求按协议价格重新兑换回白银时,自然遭到拒绝。可国际市场风云突变,短短的三个月国际金银比价就已经下降到了快1:18的地步,到目前仍然还有下跌的趋势。这时的洋人同意了清政府兑换黄金,并要求尽快开始兑换。这下子清廷不愿意了,这换来换去都是洋人在赚钱,把大清朝廷当傻子那。结果是你不乐意还不行,不都说大清是天朝上国嘛,泱泱大国哪能无信义可言。让你们换黄金你们不换要换成白银,现在同意你换白银你们又不乐意。加上铁路的修筑、矿产的开发、工业区的建立等等事项,这些对外交涉的事项都是朝廷这些大臣们从未经过的事情,总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臣哪里知道国际贸易,更不用说吸引投资的事。所以,在他们眼里光绪就成了儿卖爷田不心疼的败家子形象。而摆在眼前的种种就成了光绪这个败家子引来的种种麻烦。
其实光绪也不懂,必竟国际贸易在将来可是一个单独的学科。一个学机械的哪里会懂经融。虽说只见过猪跑和吃过猪肉是两回事,但也架不住后世的信息轰炸,各种名词、事情见多了。这其中的道理也还是能知道一二的。这时光绪这个见多识广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对外交涉虽说不一定总有便宜可赚,但也能尽量少亏。而且光绪所任用的大多都是年青人,经验不足有光绪从旁提点,关键是都愿意下功夫去学。而最最重要的是,光绪是一国皇帝,他可以制定国际贸易的规则。
但是慈禧不明白。下面的大臣们也不明白,只知道一味谴责洋人,却是一点有用的办法都没有。
帘后的慈禧听着下面吵吵嚷嚷的声音。也是心烦意乱,再怎么谴责也解决不了问题。洋人的事,下面的大臣都是能躲就躲的主,这些个事总得有人管起来。所以慈禧沉默一会后说话了:“李鸿章。你是朝廷里的老人了。也是办惯交涉之事,此事你如何看法。”
站在群臣中的李鸿章听到点名,也只能站了出来:“启禀太后,以老臣之见,洋人索要赔偿无非是因为朝廷迟迟未履行所签之协议。然而时局已至此,再多谴责也于事无补。老臣斗胆向太后请下这桩差事,借着具体协议尚须完善再于洋人谈判,先缓缓局势。堵住洋人之口再说。”李鸿章也无奈,太后都说他是老人也办惯交涉之事。这就是明着要将这档子事撩在他肩上。既然最终于还是他来办,那主动接过来还能落个名声,这也是他所能想到办这差事唯一有好处的地方了。
“都瞧瞧,这才叫老成谋国。”慈禧很高兴:“都是些嘴巴上的本事,唯有你李鸿章才是真正办事的人。李卿真乃大清之栋梁。退朝吧。”
李鸿章长叹一口,跪安而去。他很想去趟瀛台问问皇上的意见,但他明白太后忌讳这个。所以他下朝后直奔电报房,一封电报就打到江宁的唐绍仪手中,把洋人这事详详细细的说了一遍。语气用的是给皇上上折的口吻,未了还加了一句:微臣请旨将唐绍仪与林启兆调回京城,共同处理洋人所提各项议定。
李鸿章相信唐绍仪接过电报一定会转发给皇上,虽说瀛台的电话电报线路全部拆了,李鸿章相信一定在一处不为人知的地方还有一条电报线路。不然每次由江宁转发皇上的电报就不会半天之内就有了回音。
这次也不例外,仅仅半天后。正当李鸿章也五国公使交谈之时,从江宁转发回的旨意就到了。可以适当让步,但黄金兑换和发行纸币必须尽快展开。光绪还预估白银汇率会继续下跌,最低可能达到1:22左右。如今两江、东北两地因为汇率的问题损失惨重,就连直隶总督张之洞都发来电文要求朝廷尽快改制币制。
滴滴答答的电报声音在京城和江宁之间往来传送,重新开始谈判的各国公使也沉下心来与李鸿章一字一句的较劲。虽说对于各国公使而言谁当清国皇帝并不是很重要,只要各国还有利益就好。虽说大家也都很尊重李鸿章,但都提到了希望能由光绪皇帝能来主持,因为光绪皇帝的开放政策明显要比太后当政要开放的多。
铁路的建设,设备军舰的采购这些都好办,按着原协议执行就好。唯有币制改革一项久谈不下,唯一的原因就是满朝大臣们不同意。不仅不同意继续溢价兑换黄金,还让李鸿章把以前的损失给补回来。
瀛台的桥终于修好了,皇上也开始上朝了。李鸿章在朝堂上奏请皇上旨意,可皇上翻来覆去就一句话:请圣母皇太后圣裁。然后自己看自己的书。
慈禧在帘子后面一面高兴皇上一权不揽的态度,也一面烦恼洋人不断的挑事。可东北和两江动不动就是唯皇上旨意和电文,却是慈禧真正不满的地方。如今看来,洋人那头算是平熄了。慈禧开始放出风去,欲废光绪而立溥儁为帝。
满朝大臣自然不会有意见,就连两江东北都没传出反对的意见这让慈禧感到意外。慈禧认为可以开始废帝重立一事之时,反对的意见来了。驻华各国公使突然联名递交一份私人信函,他们以个人身份明确的表明他们不希望出现清国现任光绪皇帝被废之事,同时也隐晦的表明各国政府虽然不会干涉但也不希望发生此事。
我大清国谁坐皇位是我大清国之事,洋人何来反对。慈禧虽然愤怒,但她也不得不考虑洋人们的态度,废帝之事只能按下不表,静待时机。
起床、洗漱、晨跑、早膳、上朝。这是光绪每天早上的生活。朝堂上翻来覆去就一句:请圣母皇太后圣裁。上朝的光绪总夹着一本书,早些年为了甲午,去年一年也忧心国内外局势,还真没好好静下心来看看书。如今太后训政,光绪也乐得少管琐事,在朝堂上两耳不闻只静心看书,同时也回想这几年来施政得失。开始光绪还能看看书,慢慢的也不看书了,睁着眼看着朝堂听着慈禧一件件的处理大小琐事,光绪也才明白过来。一个国家哪来天天都有大事发生,最多还其实还都是这些琐事。也只有把的有琐事处理好了,大事也就有精力对付。慢慢的光绪也发现,早几年他的施政确实操之过急了,听着大臣们拿光绪新政的弊端来攻击新政,也让光绪明白过来,这个朝廷需要的不只是心怀热血的年青人去开拓,也需要老成持重的老臣们来稳住阵脚。光绪慢慢开始反思调整自己施政的不足,也写下未来施政的纲要方针。慢慢的光绪上朝不再带书,而是带来一本本子。听着朝堂里的奏对,光绪也本子上写下自己对大臣们的评判。
原以为这种平静的生活会持续到明年的光绪不知道,一艘货轮停靠在日本的横须贺。在海上漂浮了一个多月的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来到日本,虽然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清国的东北三省,但现在依然走在一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