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章 郁闷的万历(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一回万历是完全错判了形势,更高估了自己的威信。虽然他身为天子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在大明朝这些早习惯了当家作主的臣子们面前,他这个年轻的皇帝依然没能达到叫人畏惧的程度。
为什么太祖、成祖和世宗能让群臣俯首?这不光是因为他们的权力,更因为他们深谙制衡之道,能用朝中官员间的矛盾来做牵制,最终让自己彻底凌驾于群臣之上。而显然,他万历还没有祖宗们的如此手段。
另外就是在此事上,万历其实并不占理。为何早先的商税一事群臣会无力反抗?正因为那时的皇帝占了理,理直则气壮,使得群臣找不出任何正当的反对理由来,只能俯首从命。
但现在却不一样了,这不过是天子的一意孤行,不但与理不合,更是颠倒朝纲的事情,群臣反对起来自然没有任何的负担。而且,因为之前在天子面前吃了这么大亏,群臣还憋了一肚子的气撒不出去呢,现在逮到了机会,自然是要发泄一番的。
于是乎,万历就悲剧了。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而且这些人还能拿出无数大道理来压他,从天道到国法,没一件是他能正面辩驳得了的。
在一开始的惊慌和愤怒之后,天子还想强自推行自己的意图,可是结果却惹来了臣子们更加强烈的反对声浪,之后不久,更有人以辞官相要挟,让他打消立朱常洵为太子的念头!
开始时只是几名无足轻重的小官这么做,但渐渐地,一些重要衙门里的官员也纷纷效仿,以自己的官职来威胁天子,这让万历彻底没了办法。
因为他很清楚,倘若真准了这些人的请辞,这朝廷只怕在短时间内就会停止运作了。虽然万历很想赌这一口气,顺势就准了他们的奏请,但最终还是没敢下这么大的决心,毕竟关系到大明的江山稳固哪……
可这一口气,却堵在了万历的心头,让他很是难受,久久的都无法发泄出来。
事实上,历史上的万历正是因为这次的事情而闹得和朝臣失和,最终性格内向的他做出了把大明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决定——从此避居深宫,除了几个要紧的官员外,再不见其他外人。
事实上,这时候的万历也转过了相似的念头。但好在,如今的他至少还有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请教——杨震!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自己之前的判断有多么失误,而杨震所说的才是正确的。
这也让他在见到杨震后显得颇有些惭愧,甚至还委婉地自承了错误。
看着皇帝那副模样,杨震也是一阵叹息。他看得出来,这次天子是真的受挫不小,甚至都有些自我怀疑在里头了:“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导致万历最终再不见外臣的吧……”他不觉在心里作着判断,但脸上却看不出半点心思来。
“陛下,其实就臣看来,这立储之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根本与我大明国运没有太大的关系,谁来做这个太子其实并无太大区别。”在这个时候,杨震知道万历他需要的是什么,正是自己的支持和劝慰。
果然,在听他这么一说后,万历终于稍微振作了一些。事实上之前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误的了,毕竟满朝官员都直斥自己是错的,让他对自身都产生了强烈的怀疑。愣了一愣后,他才道:“杨卿这话是怎么说的?”
在来宫里时杨震就已有所准备,闻言便取出了两粒种子来,在皇帝面前一亮:“陛下觉着这两粒种子哪一颗种出的树木能更高大茁壮一些?”
“这……朕又不懂栽培之事,如何能知?何况现在它们都只是种子罢了,就是在高明的智者也看不出其中的区别吧?”万历虽然有些疑惑,却还是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陛下英明,此事确实没人可以预先知道。”杨震肃然点头:“但是有一点臣却是可以给出答案的,只要臣在回去后让家中园丁仔细照顾这一颗种子,时时为其浇水施肥,有了虫害了则及时打理一番……而另一颗则随手种下,再不理会……如此,前者就必然会茁壮过后者,陛下以为然否?”
万历毫不犹豫地一点头,这个道理就是三岁孩子都能明白,他当然不会有什么疑问。但随即,他便是一怔,明白了杨震这话的意思,对方是在拿种子作比喻,来说两名皇子哪。
是啊,选谁做太子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自己悉心栽培,就像当初的张师傅教导自己一样,那这个儿子将来就一定能成为一代明君。反之,若自己对被立为太子的人不理不顾,情况便截然相反了。
原来一切都是自己过虑了,自己选谁做太子,肯栽培谁都不是错。
杨震见他已醒过神来,便又是一笑:“其实早在之前臣劝说陛下时就是打的如此想法,只要陛下肯悉心教导常洵皇子,将他当成太子栽培,那等到他成年之后,朝中官员自然会选择对大明更有利的那人为太子了。这正是臣以为此事不可操之过急,而当缓缓图之的原因所在了。”
倘若杨震是在一个月前如此解释,当时正自信满满的万历是完全不会听进去的。但现在,已经受了挫折的皇帝却很容易就接受了这番说话,还频频点头。随后,心里也是一阵自责,这么看来,完全是自己的失误,才导致了常洵可能将永远失去竞争太子之位的机会了。
这个认识,让万历更觉心灰,神色也显得比之前更加灰暗起来,并不由自主地长长地叹了口气:“是朕一意孤行,致使事情变成如此模样,悔不当初没有采纳杨卿你的进言哪。”
“陛下不必如此灰心丧气,事情倒也不是完全没有转机。”见皇帝已知错,杨震也不再继续打击对方,反倒安慰了起来。
“怎么?还能有办法改变群臣的意思么?”万历的精神陡然一振,只要有万一的机会,他还是希望能让朱常洵当这个太子的。这一点,从历史上的他苦撑数十年就可看出来了,哪怕之后都立朱常洛为太子了,他都还在找机会,足可见万历不是个肯随意放弃的人。
“倘若能说服朝中一些要紧大员支持常洵皇子,情况或许会有所改善吧。”杨震暂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提出了一个不是太成熟的建议:“比如申阁老,比如六部的那几位尚书大人。若能让他们中几个为常洵皇子说话,朝中风向必然会大变。到时,陛下再出面说一下,此事便大有可为了。”
想来也是可怜,堂堂天子在这种事情上居然需要去拉拢手下的臣子,让他们为自己说话,这放在后面的那个朝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但这就是大明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阁成员和六部尚书可比皇帝的影响力要大得多了。
万历倒没有因此而感到悲哀,他只是有些不确定地道:“这事可不好办哪!这些人也很清楚帮着常洵说话会得罪多少人,想让他们……难呐!”
杨震当然明白这一点,但还是道:“这却要看陛下您的本事了,毕竟他们只是臣子,也得为自家子孙着想不是?”
这一句话,却是提醒了万历,让他精神一振:“是啊,朕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呢,这么看来,事情还是有可为的。”
“不过,在此之前陛下要做的还是先消弭这一场太子之事所起的风潮,不然那些大人纵然再是心动,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哪。”杨震又提醒了一句。
万历深以为然地一点头:“朕明白了。”虽然有些不舒服,觉着自己这是在过河拆桥,但他还是做出了要把那名上疏请立朱常洵的官员罢官以平息众怒的决定了。这位算是成了弃卒保车里的那枚弃子了,但这就是游戏规则,谁也无法逃脱。
“杨卿你果然是朕之股肱,与你一席话总算是解开了朕多日以来的郁结。”万历的神色很快就开朗了些,冲杨震一笑道。
“臣不过是略尽绵力罢了,倒是陛下,在此事上该当吸取一些教训,以免今后再出现相似的错误。”
若是换了别人这么说,万历即便表面接受,心里也一定有些不满。但在杨震面前,他却是欣然点头:“你说的不错,朕还是太操切,太性急了,今后再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了。”
“陛下圣明。”杨震又拍了一记马屁,随后又和天子说了会儿话后,便拜辞离宫。
而万历也果然照着杨震的意思办了起来。不过两日时间,他就把那名官员革职遣返家乡,并以自己一时糊涂为借口,把这次的太子之事给停了下来。
对此,朝中官员里自然有不理解的,但更多的,却是欣喜,毕竟能在皇帝跟前扳回一局总是叫人欢喜的。
感谢书友18672397、52528209和 Rachel226的月票支持。。。。。。。
这一回万历是完全错判了形势,更高估了自己的威信。虽然他身为天子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在大明朝这些早习惯了当家作主的臣子们面前,他这个年轻的皇帝依然没能达到叫人畏惧的程度。
为什么太祖、成祖和世宗能让群臣俯首?这不光是因为他们的权力,更因为他们深谙制衡之道,能用朝中官员间的矛盾来做牵制,最终让自己彻底凌驾于群臣之上。而显然,他万历还没有祖宗们的如此手段。
另外就是在此事上,万历其实并不占理。为何早先的商税一事群臣会无力反抗?正因为那时的皇帝占了理,理直则气壮,使得群臣找不出任何正当的反对理由来,只能俯首从命。
但现在却不一样了,这不过是天子的一意孤行,不但与理不合,更是颠倒朝纲的事情,群臣反对起来自然没有任何的负担。而且,因为之前在天子面前吃了这么大亏,群臣还憋了一肚子的气撒不出去呢,现在逮到了机会,自然是要发泄一番的。
于是乎,万历就悲剧了。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而且这些人还能拿出无数大道理来压他,从天道到国法,没一件是他能正面辩驳得了的。
在一开始的惊慌和愤怒之后,天子还想强自推行自己的意图,可是结果却惹来了臣子们更加强烈的反对声浪,之后不久,更有人以辞官相要挟,让他打消立朱常洵为太子的念头!
开始时只是几名无足轻重的小官这么做,但渐渐地,一些重要衙门里的官员也纷纷效仿,以自己的官职来威胁天子,这让万历彻底没了办法。
因为他很清楚,倘若真准了这些人的请辞,这朝廷只怕在短时间内就会停止运作了。虽然万历很想赌这一口气,顺势就准了他们的奏请,但最终还是没敢下这么大的决心,毕竟关系到大明的江山稳固哪……
可这一口气,却堵在了万历的心头,让他很是难受,久久的都无法发泄出来。
事实上,历史上的万历正是因为这次的事情而闹得和朝臣失和,最终性格内向的他做出了把大明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决定——从此避居深宫,除了几个要紧的官员外,再不见其他外人。
事实上,这时候的万历也转过了相似的念头。但好在,如今的他至少还有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请教——杨震!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自己之前的判断有多么失误,而杨震所说的才是正确的。
这也让他在见到杨震后显得颇有些惭愧,甚至还委婉地自承了错误。
看着皇帝那副模样,杨震也是一阵叹息。他看得出来,这次天子是真的受挫不小,甚至都有些自我怀疑在里头了:“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导致万历最终再不见外臣的吧……”他不觉在心里作着判断,但脸上却看不出半点心思来。
“陛下,其实就臣看来,这立储之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根本与我大明国运没有太大的关系,谁来做这个太子其实并无太大区别。”在这个时候,杨震知道万历他需要的是什么,正是自己的支持和劝慰。
果然,在听他这么一说后,万历终于稍微振作了一些。事实上之前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误的了,毕竟满朝官员都直斥自己是错的,让他对自身都产生了强烈的怀疑。愣了一愣后,他才道:“杨卿这话是怎么说的?”
在来宫里时杨震就已有所准备,闻言便取出了两粒种子来,在皇帝面前一亮:“陛下觉着这两粒种子哪一颗种出的树木能更高大茁壮一些?”
“这……朕又不懂栽培之事,如何能知?何况现在它们都只是种子罢了,就是在高明的智者也看不出其中的区别吧?”万历虽然有些疑惑,却还是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陛下英明,此事确实没人可以预先知道。”杨震肃然点头:“但是有一点臣却是可以给出答案的,只要臣在回去后让家中园丁仔细照顾这一颗种子,时时为其浇水施肥,有了虫害了则及时打理一番……而另一颗则随手种下,再不理会……如此,前者就必然会茁壮过后者,陛下以为然否?”
万历毫不犹豫地一点头,这个道理就是三岁孩子都能明白,他当然不会有什么疑问。但随即,他便是一怔,明白了杨震这话的意思,对方是在拿种子作比喻,来说两名皇子哪。
是啊,选谁做太子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自己悉心栽培,就像当初的张师傅教导自己一样,那这个儿子将来就一定能成为一代明君。反之,若自己对被立为太子的人不理不顾,情况便截然相反了。
原来一切都是自己过虑了,自己选谁做太子,肯栽培谁都不是错。
杨震见他已醒过神来,便又是一笑:“其实早在之前臣劝说陛下时就是打的如此想法,只要陛下肯悉心教导常洵皇子,将他当成太子栽培,那等到他成年之后,朝中官员自然会选择对大明更有利的那人为太子了。这正是臣以为此事不可操之过急,而当缓缓图之的原因所在了。”
倘若杨震是在一个月前如此解释,当时正自信满满的万历是完全不会听进去的。但现在,已经受了挫折的皇帝却很容易就接受了这番说话,还频频点头。随后,心里也是一阵自责,这么看来,完全是自己的失误,才导致了常洵可能将永远失去竞争太子之位的机会了。
这个认识,让万历更觉心灰,神色也显得比之前更加灰暗起来,并不由自主地长长地叹了口气:“是朕一意孤行,致使事情变成如此模样,悔不当初没有采纳杨卿你的进言哪。”
“陛下不必如此灰心丧气,事情倒也不是完全没有转机。”见皇帝已知错,杨震也不再继续打击对方,反倒安慰了起来。
“怎么?还能有办法改变群臣的意思么?”万历的精神陡然一振,只要有万一的机会,他还是希望能让朱常洵当这个太子的。这一点,从历史上的他苦撑数十年就可看出来了,哪怕之后都立朱常洛为太子了,他都还在找机会,足可见万历不是个肯随意放弃的人。
“倘若能说服朝中一些要紧大员支持常洵皇子,情况或许会有所改善吧。”杨震暂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提出了一个不是太成熟的建议:“比如申阁老,比如六部的那几位尚书大人。若能让他们中几个为常洵皇子说话,朝中风向必然会大变。到时,陛下再出面说一下,此事便大有可为了。”
想来也是可怜,堂堂天子在这种事情上居然需要去拉拢手下的臣子,让他们为自己说话,这放在后面的那个朝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但这就是大明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阁成员和六部尚书可比皇帝的影响力要大得多了。
万历倒没有因此而感到悲哀,他只是有些不确定地道:“这事可不好办哪!这些人也很清楚帮着常洵说话会得罪多少人,想让他们……难呐!”
杨震当然明白这一点,但还是道:“这却要看陛下您的本事了,毕竟他们只是臣子,也得为自家子孙着想不是?”
这一句话,却是提醒了万历,让他精神一振:“是啊,朕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呢,这么看来,事情还是有可为的。”
“不过,在此之前陛下要做的还是先消弭这一场太子之事所起的风潮,不然那些大人纵然再是心动,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哪。”杨震又提醒了一句。
万历深以为然地一点头:“朕明白了。”虽然有些不舒服,觉着自己这是在过河拆桥,但他还是做出了要把那名上疏请立朱常洵的官员罢官以平息众怒的决定了。这位算是成了弃卒保车里的那枚弃子了,但这就是游戏规则,谁也无法逃脱。
“杨卿你果然是朕之股肱,与你一席话总算是解开了朕多日以来的郁结。”万历的神色很快就开朗了些,冲杨震一笑道。
“臣不过是略尽绵力罢了,倒是陛下,在此事上该当吸取一些教训,以免今后再出现相似的错误。”
若是换了别人这么说,万历即便表面接受,心里也一定有些不满。但在杨震面前,他却是欣然点头:“你说的不错,朕还是太操切,太性急了,今后再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了。”
“陛下圣明。”杨震又拍了一记马屁,随后又和天子说了会儿话后,便拜辞离宫。
而万历也果然照着杨震的意思办了起来。不过两日时间,他就把那名官员革职遣返家乡,并以自己一时糊涂为借口,把这次的太子之事给停了下来。
对此,朝中官员里自然有不理解的,但更多的,却是欣喜,毕竟能在皇帝跟前扳回一局总是叫人欢喜的。
感谢书友18672397、52528209和 Rachel226的月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