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新乡约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四十四章新乡约
对于韩邦奇来说,乡约是他政治理念的一次实践,所以所有的乡约都强调了教化百姓。这是几乎所有士大夫的集体意志,而万事决于众议,这一句话,也算是大明的政治正确了。
当然了,大明士大夫可不是想被下面人左右了,他们是要让皇帝一切都听他们的,所以才有这一句话,为什么万事决于众议?因为,他们是众啊?
不过,这一句话,也很有迷惑性。很多大儒却将这一句话当真了。
韩邦奇就是其中之一。
他对周梦臣以这个概念塑造乡约,并不反感。只是不知道该如此操作。
周梦臣说道:“我意如此,乡约应该是每一个成年男丁都有投票权,想当乡约长,可以给大家宣讲他们要做什么。然后让成年男丁投票,投票的方法很多,可以用两个罐子,每一个人分一颗黄豆,一颗绿豆。分配投入不同的罐子之中,以此分别。”
“选出乡约长之后,各种职位也依此选出来。”
“一般的事情,让他们乡约会自己决策。但是有争议大事,还有关于全乡约的福祉。就要大家一起投票了。”
“韩师叔,觉得如何?”
“比如,其中掌管钱财也好,一起交赋税也好,甚至对接贷款也好。都可以让他们自己决定。”
韩邦奇沉吟片刻,说道:“这不是票拟?贤侄以为,这些百姓能用好吗?”
的确,大明的票拟制度,就与这个相似。不过,周梦臣却不是这个想法。他其实不知道,大明基层该如此塑造才好。他其实对所谓的民主,也是心存疑虑的。
只是有些事情是有惯性的,大明朝野惯性是什么?就是越来越民主。
纵然,东林党给大明棺材板钉了最后一个钉子。但是大明没有亡国之前,就是这样的风气,在朝廷上,官员弄得皇帝没有办法。在城市里,市民结社。士大夫结社,读书人结社,搞得风风火火的。在乡村,各种乡约组织,层次不群,甚至泰州学派一些狂人,甚至搞出了乌托邦实验。
很多事情,顺着趋势去做,事半功倍。逆着趋势去做,却是事半功倍。
比如,加强对乡村的官职,如果逆着趋势就做。那就大变法,违背祖制,增加大量吏员,将每一个村落都管起来,增加行政成本不说,还遇见很多政治阻力。不将天下弄得沸沸扬扬是不可能结束的。
既然天下有这样的趋势,何不试试,乡村民主自治制度。如果真能做成了。虽然比不上朝廷管理一切效率低下一点。但是减去了很多负担,很难说,那一个方案更好。
只是能不能做成?周梦臣也不知道。
毕竟趋势在这里,纵然周梦臣不做什么?将来大明地方官的权力,也会被极大的压缩,成为地方官与士绅共治天下的局面,而今他如果能建设做好这一层的建设。那么虽然士大夫权力会加大,但问题一来,周梦臣自己就是士大夫。地位不一样,看法就不一样。
二来,这其实也能制衡士大夫权力无序扩张。毕竟,在没有规矩的时候,强者就是规矩。而有了规矩之后,乡约会在很多事情上都要受到县衙制约的,也是可以用来制约士大夫家族,同时也是士大夫家族这约束官员的利器。
到底什么样子,看下面的博弈了。
最最重要的一点。在周梦臣看来,这就是一个社会实验。
毕竟,这些年大明这么多大儒推广乡约,也不是没有失败过。周梦臣不怕失败,他想知道这一条路到底能不能行得通。如果有行得通的可能性,周梦臣就会将这一方法,作为自己未来新法的一部分。
甚至如果真的有用的话,未来的海外殖民地,未必不能以这个框架搭建。
如果没有机会的话,周梦臣也将这个想法存在心里,毕竟而今正式要紧,只是看韩邦奇想要弄新乡约,周梦臣自然也想插上一手。
周梦臣说道:“不是有师叔,关中有这么多横渠弟子,这也是造福乡里之道。”
韩邦奇有些意动。
因为周梦臣说的是一个事实,百姓向来尊重读书人,这是一个现实,不管这乡约怎么搞,到了最后,乡约会之中定然是有读书人的一分子。否则这个架子都搭不起来。
而关中读书人都是什么人?是关学一脉,是韩邦奇的徒子徒孙,即便不是韩邦奇的徒子徒孙,见了韩邦奇也要叫一声师叔,或者师伯的。
而且真要细究,人家才是亲的。周梦臣这个只能说是客气啊。
北方读书人总体上来说,入仕的人远远少与南方人。原因很残酷,那就是考不过啊。经济基础决定了双方了成绩。读书是费钱的。
很多关中读书人都是贫寒出身。韩邦奇最清楚不过了,因为韩邦奇看见好苗子的时候,也会扶持一二。奈何韩邦奇也不是富裕的人。
能帮得太少。
韩邦奇一力推行乡约,未必不是出于这个考虑。乡约会的差事,几乎全都是不脱产的,但是总归要管上几顿饭,对于贫苦的读书人,能多吃几顿饭也是好的。
虽然周梦臣觉得那些读书人在读书的时候靠父母妻子养着,实在行为可鄙。但是周梦臣自己也忽略了一件事情,他是拿后世,或者大明比较富裕的地方来衡量的。
对于,这些地方读书识字的人想要找一个差事还是很容易的。
但是对于西北这些贫困的地方,读书人很难找到什么活计,甚至扛活的事情都少。一来,经济不发达,这种事情就少,二来,即便有这样的话,也是扛活的人抱团,怎么能让一个外人加入。
所以算起来,读书中秀才才是他们最好出路。
而这种帮乡里管事,却也是穷苦读书人的另外一个出路了。
所以,在韩邦奇看来,乡约会里面的事情多一点还是好的。他或许没有看见乡约会对未来大明体制的影响。但是却看到了,乡约会如果真能变成周梦臣说得那样,乡约长,已经乡约会之中七八个人的班子,很可能有几个全职的,或者脱产的。
说不定,是穷苦读书人的一个出路。而且如果读书人在当官之前,在参与地方事务,也算是一种锻炼了。
韩邦奇说道:“如此不是不可以的。”
周梦臣见说动了韩邦奇,说道:“师叔,小侄才疏学浅,有很多地方都想不周全,但是有一点却是看到了,大明皇权不下乡,固然是太祖爱民之策,但是大明才一千多个县,却有不知道多少个乡村。乡村安,则大明安,乡村不安,则大明不安。朝廷对乡村一丝不管,全部依靠士绅,万一有一二不肖之徒,败坏朝廷之名,以至于百姓不安,却也是大明的祸事。历代大儒推行乡约,未必不是如此做想。只是小侄觉得,历代大儒都想则安堵地方,却不想让百姓自己有所作为,分担朝廷一些事务,也算是治平天下的大事。”
韩邦奇说道:“你都说到这份上了,我还能说什么?不过,你之前说的,依然有些一些不合情理,根本办不到,只是不是眉头替代之法的。”
韩邦奇如此这般说了起来。
周梦臣一个思路新奇,有后世不知道多少模本可以抄,而韩邦奇身为大儒,在乡里多年,别的不说,本乡本土是再了解不过了。两人智慧碰撞,一部崭新的乡约就要跃然而出。
第四十四章新乡约
对于韩邦奇来说,乡约是他政治理念的一次实践,所以所有的乡约都强调了教化百姓。这是几乎所有士大夫的集体意志,而万事决于众议,这一句话,也算是大明的政治正确了。
当然了,大明士大夫可不是想被下面人左右了,他们是要让皇帝一切都听他们的,所以才有这一句话,为什么万事决于众议?因为,他们是众啊?
不过,这一句话,也很有迷惑性。很多大儒却将这一句话当真了。
韩邦奇就是其中之一。
他对周梦臣以这个概念塑造乡约,并不反感。只是不知道该如此操作。
周梦臣说道:“我意如此,乡约应该是每一个成年男丁都有投票权,想当乡约长,可以给大家宣讲他们要做什么。然后让成年男丁投票,投票的方法很多,可以用两个罐子,每一个人分一颗黄豆,一颗绿豆。分配投入不同的罐子之中,以此分别。”
“选出乡约长之后,各种职位也依此选出来。”
“一般的事情,让他们乡约会自己决策。但是有争议大事,还有关于全乡约的福祉。就要大家一起投票了。”
“韩师叔,觉得如何?”
“比如,其中掌管钱财也好,一起交赋税也好,甚至对接贷款也好。都可以让他们自己决定。”
韩邦奇沉吟片刻,说道:“这不是票拟?贤侄以为,这些百姓能用好吗?”
的确,大明的票拟制度,就与这个相似。不过,周梦臣却不是这个想法。他其实不知道,大明基层该如此塑造才好。他其实对所谓的民主,也是心存疑虑的。
只是有些事情是有惯性的,大明朝野惯性是什么?就是越来越民主。
纵然,东林党给大明棺材板钉了最后一个钉子。但是大明没有亡国之前,就是这样的风气,在朝廷上,官员弄得皇帝没有办法。在城市里,市民结社。士大夫结社,读书人结社,搞得风风火火的。在乡村,各种乡约组织,层次不群,甚至泰州学派一些狂人,甚至搞出了乌托邦实验。
很多事情,顺着趋势去做,事半功倍。逆着趋势去做,却是事半功倍。
比如,加强对乡村的官职,如果逆着趋势就做。那就大变法,违背祖制,增加大量吏员,将每一个村落都管起来,增加行政成本不说,还遇见很多政治阻力。不将天下弄得沸沸扬扬是不可能结束的。
既然天下有这样的趋势,何不试试,乡村民主自治制度。如果真能做成了。虽然比不上朝廷管理一切效率低下一点。但是减去了很多负担,很难说,那一个方案更好。
只是能不能做成?周梦臣也不知道。
毕竟趋势在这里,纵然周梦臣不做什么?将来大明地方官的权力,也会被极大的压缩,成为地方官与士绅共治天下的局面,而今他如果能建设做好这一层的建设。那么虽然士大夫权力会加大,但问题一来,周梦臣自己就是士大夫。地位不一样,看法就不一样。
二来,这其实也能制衡士大夫权力无序扩张。毕竟,在没有规矩的时候,强者就是规矩。而有了规矩之后,乡约会在很多事情上都要受到县衙制约的,也是可以用来制约士大夫家族,同时也是士大夫家族这约束官员的利器。
到底什么样子,看下面的博弈了。
最最重要的一点。在周梦臣看来,这就是一个社会实验。
毕竟,这些年大明这么多大儒推广乡约,也不是没有失败过。周梦臣不怕失败,他想知道这一条路到底能不能行得通。如果有行得通的可能性,周梦臣就会将这一方法,作为自己未来新法的一部分。
甚至如果真的有用的话,未来的海外殖民地,未必不能以这个框架搭建。
如果没有机会的话,周梦臣也将这个想法存在心里,毕竟而今正式要紧,只是看韩邦奇想要弄新乡约,周梦臣自然也想插上一手。
周梦臣说道:“不是有师叔,关中有这么多横渠弟子,这也是造福乡里之道。”
韩邦奇有些意动。
因为周梦臣说的是一个事实,百姓向来尊重读书人,这是一个现实,不管这乡约怎么搞,到了最后,乡约会之中定然是有读书人的一分子。否则这个架子都搭不起来。
而关中读书人都是什么人?是关学一脉,是韩邦奇的徒子徒孙,即便不是韩邦奇的徒子徒孙,见了韩邦奇也要叫一声师叔,或者师伯的。
而且真要细究,人家才是亲的。周梦臣这个只能说是客气啊。
北方读书人总体上来说,入仕的人远远少与南方人。原因很残酷,那就是考不过啊。经济基础决定了双方了成绩。读书是费钱的。
很多关中读书人都是贫寒出身。韩邦奇最清楚不过了,因为韩邦奇看见好苗子的时候,也会扶持一二。奈何韩邦奇也不是富裕的人。
能帮得太少。
韩邦奇一力推行乡约,未必不是出于这个考虑。乡约会的差事,几乎全都是不脱产的,但是总归要管上几顿饭,对于贫苦的读书人,能多吃几顿饭也是好的。
虽然周梦臣觉得那些读书人在读书的时候靠父母妻子养着,实在行为可鄙。但是周梦臣自己也忽略了一件事情,他是拿后世,或者大明比较富裕的地方来衡量的。
对于,这些地方读书识字的人想要找一个差事还是很容易的。
但是对于西北这些贫困的地方,读书人很难找到什么活计,甚至扛活的事情都少。一来,经济不发达,这种事情就少,二来,即便有这样的话,也是扛活的人抱团,怎么能让一个外人加入。
所以算起来,读书中秀才才是他们最好出路。
而这种帮乡里管事,却也是穷苦读书人的另外一个出路了。
所以,在韩邦奇看来,乡约会里面的事情多一点还是好的。他或许没有看见乡约会对未来大明体制的影响。但是却看到了,乡约会如果真能变成周梦臣说得那样,乡约长,已经乡约会之中七八个人的班子,很可能有几个全职的,或者脱产的。
说不定,是穷苦读书人的一个出路。而且如果读书人在当官之前,在参与地方事务,也算是一种锻炼了。
韩邦奇说道:“如此不是不可以的。”
周梦臣见说动了韩邦奇,说道:“师叔,小侄才疏学浅,有很多地方都想不周全,但是有一点却是看到了,大明皇权不下乡,固然是太祖爱民之策,但是大明才一千多个县,却有不知道多少个乡村。乡村安,则大明安,乡村不安,则大明不安。朝廷对乡村一丝不管,全部依靠士绅,万一有一二不肖之徒,败坏朝廷之名,以至于百姓不安,却也是大明的祸事。历代大儒推行乡约,未必不是如此做想。只是小侄觉得,历代大儒都想则安堵地方,却不想让百姓自己有所作为,分担朝廷一些事务,也算是治平天下的大事。”
韩邦奇说道:“你都说到这份上了,我还能说什么?不过,你之前说的,依然有些一些不合情理,根本办不到,只是不是眉头替代之法的。”
韩邦奇如此这般说了起来。
周梦臣一个思路新奇,有后世不知道多少模本可以抄,而韩邦奇身为大儒,在乡里多年,别的不说,本乡本土是再了解不过了。两人智慧碰撞,一部崭新的乡约就要跃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