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胜负难说王泾江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一百二十五章胜负难说王江泾
嘉靖这一句话是怎么理解都对,怎么理解都不对。
周梦臣最万无一失的做法,就是老老实实什么也不做。但是嘉靖到底还是有一些不甘心。嘉靖二十九年鞑子兵临城下。是嘉靖一辈子的耻辱。越是达官贵人,越是在乎面子。皇帝岂能不在乎?
嘉靖最好面子。这也是为什么历史海瑞骂得嘉靖那么厉害,嘉靖最后居然没有杀海瑞的原因。
嘉靖岂能对当日之事不耿耿于怀。但是嘉靖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今南方有事,内部不安。不是用兵的时候。但是如果明明白白下令让周梦臣不要乱动。嘉靖又说不出口。所谓密旨就有了所谓含含糊糊的要周全,有分寸。
周梦臣心中有几分欢喜,如果嘉靖一口说死了。说不准周梦臣出一兵一卒,他嘉靖皇帝面子还要不要了。所以只能让周梦臣领会。这其实已经不错了。。如果嘉靖给周梦臣一首诗,来个云在青天水在瓶。更不知所谓了。
而这样的事情,嘉靖是有前科的。
这样反而好,这含含糊糊的话语,反而给了周梦臣的操作空间。
周梦臣将自己这一点点小心思藏在心底,对藤祥说道:“江南那边又出了什么事情?”
藤祥说道:“而今也说不清楚。到了江南督军的赵文华。说张经败阵,损兵折将。又讳败为胜。报什么王江泾大捷。其实是一场大败。而张经这边力陈王江泾是一场大胜。总之,双方各持一词。让朝廷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不过,以我看,还是赵文华占上风。他背后有严阁老。张经后面,徐阁老似乎不有些不在赞同他。”
周梦臣听了,他下意识偏向张经。他虽然没有见过张经。但是看过张经的履历。这位老臣,当过两广总督。平定过广西叛乱,在广西广有人脉。否则也不能将广西狼兵给调过来。
周梦臣不会觉得这样的老臣真不会打仗。
其实周梦臣打仗多了,发现在古代打仗说复杂也复杂,说不复杂也不复杂。一般来说,一个文官只需掌握好后勤,保证后勤供应得上,物资供应得上,手中再有几个可以信任,可以打的将领,然后在大战略上不出问题。一般来说,都能打胜仗。
当然了,这也是大明对应的战争,更多是平叛或者治安战。大规模战略决战,早就不打了。因为这样的大战,除却蒙古人没有人能奉陪。
优势在我的情况下,不犯错就是胜利。不胡乱指挥,就是最好的指挥。
一般文臣或许没有这个认知,但是真正打过仗的文臣都或多或少都有这种认知。
而且周梦臣这几年虽然在大同。但是有一半心思都放在朝廷。另外一丝丝心思都放在江南倭乱上,对倭乱越来越了解,就越来越不将所谓的倭乱当回事了。因为第一,倭寇有多少人?
周梦臣从各种情报之中,抽丝剥茧得出一个让他不敢相信,却不得不相信的事情,那就是倭寇往多了说,也没有五万人。甚至一些情报看来,倭寇各部加起来,不过二万多人。或许在海上有更多人,但是上岸的就这些。
所以,倭乱闹得这么大,从来不是倭寇有多大本事,而是大明江南军事行政体系几乎全面瘫痪了。是大明自己弱,而不是倭寇强。从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
戚继光的鸳鸯阵大名鼎鼎,但是为什么一到北方,戚继光就没有再强调鸳鸯阵?是鸳鸯阵没有用吗?不是,甚至武警一些战术动作,还能看出鸳鸯阵一些战术原则。
是因为南北战场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在对倭寇的时候,大多是散兵对敌。之所以如此。一来是江南水乡的原因,难以排兵布阵。二来就是倭寇人少。面对大明大队人马总是逃窜,在追击之中,很难保证队形。所以要散兵对敌。在散兵肉搏的时候,江南士卒不如倭寇武士,这个时候才鸳鸯阵的用武之地。
这也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倭寇人少。
原因很简单,军队行动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江南水乡道路通行能力,河道通行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倭寇有十万大军,不,一支倭寇有一二万大军。单单在同向行军。或者忽然撤退。或者高速机动,就能让他们原地崩溃。
数万大军聚集没有严明的军纪是不可想象的,有严明军纪情况下,对阵的时候,还以混战,散兵对敌更是不可想象的。
而分析倭寇战事,周梦臣得出结论,那就是倭寇少而精锐,在小队作战。周梦臣说的小队,不是十几个人的小队,而是几百人上下的小部队作战。毕竟对与周梦臣手下动则数千上万大队人马,数百人马的确称得上小队了。
在小队作战上非常擅长。特别是在复杂地形上,快速机动迅速脱离的能力,特别棘手。也有所谓日本武士战斗力相当不错。至于更多,更多就没有了。这也是周梦臣明知道江南倭乱的情况下,毅然也要打复套之战的原因。因为在他看来,双方的战斗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复套一战,而今不打将来就不好打了。而倭乱,其实最难应对的不是倭寇本身。倭寇就是强盗而已,没有脱离强盗本性,根本不难对付。
难对付的是江南地方势力,各种纠结在一起的利益纠葛,海上与陆地庞大的利益链条。倭寇反而是次之又次的问题。
张经亲自出手,反而打了一个大败仗,有些不可思议。
周梦臣说道:“有关于这一件事情奏疏的副本吗?”
藤祥说道:“自然是有的。”随即藤祥将几本奏疏递给了周梦臣,说道:“我就知道大人会问,这是特别托人从京中抄录的。是几封各持一词的奏疏。”
周梦臣谢过,拿来一看。果然几方说法完全不同,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赵文华奏疏之中,写出了他为民请命铁骨铮铮的模样。他说,他到了江南之后,就看见倭寇出没,张经按兵不动,视若无睹,坐视百姓被杀杀戮。他是实在看不过去了,就多次督战。但是张经置之不理。直到倭寇坐大,才慌忙应战,与王泾江与倭寇大队人马相遇,为其所败,为了掩饰败仗,杀戮百姓,取百姓头颅报功。云云。
后面还附了很多江南士绅哭诉,说张经见死不救。倭寇劫掠地方,向他求救,张经从来不动。
周梦臣一一翻看,时间地点事情经过伤亡,乃至于死伤名单。一应俱全,看上去并不是假冒的。
周梦臣看了张经奏疏,发现张经说法与赵文华说法有一样的地方,又不一样的地方。张经说,他一直按兵不动是在等待时机。因为倭寇劫掠地方,如鸟兽觅食,没有规律。
他尝试过几次伏击,或者救援。都没有成功。救援地方,都是兵已到,而贼已远,张经手中可战之兵,不过数部,加起来不过一两万人。如果如此追逐不定,不等与倭寇交战,就已经成为疲兵。容易为敌所乘。
随即他发现王江泾之地,乃是倭寇巢穴所在,大胜之后的倭寇总是在这里汇合,然后坐船出海。
于是,他算好时间,等鞑子饱掠而归。立即发动,兵分数路,以卢镗,俞大猷,汤克宽。瓦氏夫人各领一路,合围王江泾大战一场,杀敌不可尽数,斩首一千九百级,焚烧船只无数。云云。
周梦臣将所有奏疏看完之后,就要下判断了,谁在说谎。
第一百二十五章胜负难说王江泾
嘉靖这一句话是怎么理解都对,怎么理解都不对。
周梦臣最万无一失的做法,就是老老实实什么也不做。但是嘉靖到底还是有一些不甘心。嘉靖二十九年鞑子兵临城下。是嘉靖一辈子的耻辱。越是达官贵人,越是在乎面子。皇帝岂能不在乎?
嘉靖最好面子。这也是为什么历史海瑞骂得嘉靖那么厉害,嘉靖最后居然没有杀海瑞的原因。
嘉靖岂能对当日之事不耿耿于怀。但是嘉靖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今南方有事,内部不安。不是用兵的时候。但是如果明明白白下令让周梦臣不要乱动。嘉靖又说不出口。所谓密旨就有了所谓含含糊糊的要周全,有分寸。
周梦臣心中有几分欢喜,如果嘉靖一口说死了。说不准周梦臣出一兵一卒,他嘉靖皇帝面子还要不要了。所以只能让周梦臣领会。这其实已经不错了。。如果嘉靖给周梦臣一首诗,来个云在青天水在瓶。更不知所谓了。
而这样的事情,嘉靖是有前科的。
这样反而好,这含含糊糊的话语,反而给了周梦臣的操作空间。
周梦臣将自己这一点点小心思藏在心底,对藤祥说道:“江南那边又出了什么事情?”
藤祥说道:“而今也说不清楚。到了江南督军的赵文华。说张经败阵,损兵折将。又讳败为胜。报什么王江泾大捷。其实是一场大败。而张经这边力陈王江泾是一场大胜。总之,双方各持一词。让朝廷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不过,以我看,还是赵文华占上风。他背后有严阁老。张经后面,徐阁老似乎不有些不在赞同他。”
周梦臣听了,他下意识偏向张经。他虽然没有见过张经。但是看过张经的履历。这位老臣,当过两广总督。平定过广西叛乱,在广西广有人脉。否则也不能将广西狼兵给调过来。
周梦臣不会觉得这样的老臣真不会打仗。
其实周梦臣打仗多了,发现在古代打仗说复杂也复杂,说不复杂也不复杂。一般来说,一个文官只需掌握好后勤,保证后勤供应得上,物资供应得上,手中再有几个可以信任,可以打的将领,然后在大战略上不出问题。一般来说,都能打胜仗。
当然了,这也是大明对应的战争,更多是平叛或者治安战。大规模战略决战,早就不打了。因为这样的大战,除却蒙古人没有人能奉陪。
优势在我的情况下,不犯错就是胜利。不胡乱指挥,就是最好的指挥。
一般文臣或许没有这个认知,但是真正打过仗的文臣都或多或少都有这种认知。
而且周梦臣这几年虽然在大同。但是有一半心思都放在朝廷。另外一丝丝心思都放在江南倭乱上,对倭乱越来越了解,就越来越不将所谓的倭乱当回事了。因为第一,倭寇有多少人?
周梦臣从各种情报之中,抽丝剥茧得出一个让他不敢相信,却不得不相信的事情,那就是倭寇往多了说,也没有五万人。甚至一些情报看来,倭寇各部加起来,不过二万多人。或许在海上有更多人,但是上岸的就这些。
所以,倭乱闹得这么大,从来不是倭寇有多大本事,而是大明江南军事行政体系几乎全面瘫痪了。是大明自己弱,而不是倭寇强。从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
戚继光的鸳鸯阵大名鼎鼎,但是为什么一到北方,戚继光就没有再强调鸳鸯阵?是鸳鸯阵没有用吗?不是,甚至武警一些战术动作,还能看出鸳鸯阵一些战术原则。
是因为南北战场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在对倭寇的时候,大多是散兵对敌。之所以如此。一来是江南水乡的原因,难以排兵布阵。二来就是倭寇人少。面对大明大队人马总是逃窜,在追击之中,很难保证队形。所以要散兵对敌。在散兵肉搏的时候,江南士卒不如倭寇武士,这个时候才鸳鸯阵的用武之地。
这也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倭寇人少。
原因很简单,军队行动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江南水乡道路通行能力,河道通行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倭寇有十万大军,不,一支倭寇有一二万大军。单单在同向行军。或者忽然撤退。或者高速机动,就能让他们原地崩溃。
数万大军聚集没有严明的军纪是不可想象的,有严明军纪情况下,对阵的时候,还以混战,散兵对敌更是不可想象的。
而分析倭寇战事,周梦臣得出结论,那就是倭寇少而精锐,在小队作战。周梦臣说的小队,不是十几个人的小队,而是几百人上下的小部队作战。毕竟对与周梦臣手下动则数千上万大队人马,数百人马的确称得上小队了。
在小队作战上非常擅长。特别是在复杂地形上,快速机动迅速脱离的能力,特别棘手。也有所谓日本武士战斗力相当不错。至于更多,更多就没有了。这也是周梦臣明知道江南倭乱的情况下,毅然也要打复套之战的原因。因为在他看来,双方的战斗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复套一战,而今不打将来就不好打了。而倭乱,其实最难应对的不是倭寇本身。倭寇就是强盗而已,没有脱离强盗本性,根本不难对付。
难对付的是江南地方势力,各种纠结在一起的利益纠葛,海上与陆地庞大的利益链条。倭寇反而是次之又次的问题。
张经亲自出手,反而打了一个大败仗,有些不可思议。
周梦臣说道:“有关于这一件事情奏疏的副本吗?”
藤祥说道:“自然是有的。”随即藤祥将几本奏疏递给了周梦臣,说道:“我就知道大人会问,这是特别托人从京中抄录的。是几封各持一词的奏疏。”
周梦臣谢过,拿来一看。果然几方说法完全不同,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赵文华奏疏之中,写出了他为民请命铁骨铮铮的模样。他说,他到了江南之后,就看见倭寇出没,张经按兵不动,视若无睹,坐视百姓被杀杀戮。他是实在看不过去了,就多次督战。但是张经置之不理。直到倭寇坐大,才慌忙应战,与王泾江与倭寇大队人马相遇,为其所败,为了掩饰败仗,杀戮百姓,取百姓头颅报功。云云。
后面还附了很多江南士绅哭诉,说张经见死不救。倭寇劫掠地方,向他求救,张经从来不动。
周梦臣一一翻看,时间地点事情经过伤亡,乃至于死伤名单。一应俱全,看上去并不是假冒的。
周梦臣看了张经奏疏,发现张经说法与赵文华说法有一样的地方,又不一样的地方。张经说,他一直按兵不动是在等待时机。因为倭寇劫掠地方,如鸟兽觅食,没有规律。
他尝试过几次伏击,或者救援。都没有成功。救援地方,都是兵已到,而贼已远,张经手中可战之兵,不过数部,加起来不过一两万人。如果如此追逐不定,不等与倭寇交战,就已经成为疲兵。容易为敌所乘。
随即他发现王江泾之地,乃是倭寇巢穴所在,大胜之后的倭寇总是在这里汇合,然后坐船出海。
于是,他算好时间,等鞑子饱掠而归。立即发动,兵分数路,以卢镗,俞大猷,汤克宽。瓦氏夫人各领一路,合围王江泾大战一场,杀敌不可尽数,斩首一千九百级,焚烧船只无数。云云。
周梦臣将所有奏疏看完之后,就要下判断了,谁在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