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书院的经费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奋斗在大明
第四十八章书院的经费
吴廷翰看见一个个学子见到了周梦臣,都远远的行礼。随即轻轻地离开。一个个年轻学子,虽然不知道学问如何,但是看精气神却是不错的。他心中更是高兴,觉得看见了气学的未来。随即问道:“而今书院之中,有多少学生?”
周梦臣说道:“大概有一千五百人上下。不过我估计,大同书院将来有四个年级。每一个年级五百人上下,再加上一些留校的学子,一共有两千多人。这也是极限了。”
而今大同书院是预科,加三个年纪。周梦臣将来就准备去掉预科。反正每年要考的科目,在大同书院门外的书店里,就成本价卖,甚至还可以借。预科就不用在学校里读了。
虽然有些不公平。周梦臣依然觉得,这年头教育资源短缺,应该向给聪慧的人倾斜。而且随着需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三年时间,在周梦臣看来远远不够。
至于留校制度,其实在周梦臣看来,就是研究生制度。但是周梦臣很适应这个时代改为了亲传弟子制度。
比如王素与王朴而今已经是程大位的亲传弟子了。在学校做研究的同时,也为程大位分担一些课程。只是这种亲传弟子没有毕业的说法。而且招收不招收,也要看导师的心意。当然了,他们的前程导师也负责。
比如医科的老师,将自己的亲传弟子推荐了不知道多少去北京。
吴廷翰说道:“不错,但是两千人吃喝拉撒,你准备怎么处置?是官府拨款吗?”
吴廷翰心中已经有办书院的想法,但是奈何囊中羞涩。所以特别关注这个事情。
周梦臣说道:“不是官府拨款。一来大同财政紧张。二来我也担心我不在大同了,大同书院也要维系下去。这院子是代王捐赠的,是书院的。我每年捐三千两。另外李总兵等人一年捐赠数量不少。可以维持书院运行了。毕竟除却亲传弟子,每一个学子都要学费的。”
吴廷翰立即问道:“学费多少?”
周梦臣说道:“我没有记错的话,每一个一年一石谷子。其实学校管饭。这些谷子都是学生自己吃的。学校还补贴不少。”
一石粮食一年。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是如果管饭的话。也不为过。毕竟在家里也是要吃饭的。
吴廷翰说道:“这也不能只靠捐赠吧。如此一来,等你不在大同了怎么办?那
个李总兵,定然是看你的面才捐赠的。等你不在大同了,他还会捐赠的吗?”
周梦臣说道:“师兄多虑了,捐赠人中有一个人就是殷宗伊。”
吴廷翰缓缓地说道:“殷宗伊----,不是你的弟子吗?”
周梦臣说道:“正是。他而今在朔州建立一个生产蒸汽机的作坊。前一段时间,来拐了几个弟子去跟着他干,捐赠的不多,只有二百两。但是我希望将来捐赠大同书院的人,都是书院的子弟。我气学从来讲究经世济用,如果气学门人出来,不要说富贵逼人,但却穷困潦倒,定然是他没有学到位。”
这一句话之中,也包含了周梦臣极大的野心与信心。
的确如果历史按照周梦臣规划前进,工业革命如期来临,工程师,科学家,等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职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红利期。能在这里面学到真东西的人,未来混口饭吃自然是很容易的。
但是一切前提,就是周梦臣能推动历史改变原来的航道,否则大同书院很多学子学到的不过是屠龙术?
世间无龙,此术何用?
虽然气学的传播,对鞑子的胜利,周梦臣内心之中自信与日俱增。他虽然知道未来依旧是行路难,但是他坚信,一定有长风破浪的一天。
吴廷翰不理解周梦臣的野心与信心。他只是觉得这一件事情,似乎不靠谱。即便是将来弟子有出息了,就一定会捐赠了吗?他说道:“你没有想过,别的办法?比如置办一些学田?产业?”
作为书院这个集体,是可以有产业的。也就是学田。而且在大明律中,学田,祭田。族田,不收赋税,抄家也不征收。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中,秦可卿梦中见王熙凤,要王熙凤在金陵老家置办祭田的原因,这种田产的出息是都要用在子弟上,即便贾家出事之后,子弟也能有活路。
周梦臣说道:“学田就不用,书院是有产业的。”
土地是最敏感不过了。周梦臣在大同又是大刀阔斧动了土地问题。几乎是将大同周围的土地关系全部清盘重来一次。不知道多少看周梦臣不顺眼。这个东西而今敏感之极。周梦臣不想给别人留下把柄。
谁都知道大同书院是周梦臣力挺的,周梦臣如果将的大量土地归为书院名下,别人怎么想?如果少量土地,更是没有必要。吃不着肉,还惹得一身腥。这些事情,周梦臣无疑与吴廷翰多
讲。只是话锋一转,说道:“我记得书院在大同城外,有两座养鸡场,一座育种场,还有一个钟表作坊,在城中又有三家书店,对了最近又增加了一个药房。”
养鸡场的来源就不用说了,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鸡蛋地孵化技术。而育种场来源于人工授精技术,钟表作坊其实学子的实行单位,而今还赔钱的。毕竟大部分学子对动手事情,有些看不起,只有少数几个根本不能参加科举的人,愿意深入了解。至于三家书店,是周家印刷坊的书籍分销渠道。其实赚钱也不多。至于药房,与其说是药房不如说是大同书院附属医院。
这也是医学生的实习地。
因为大同书院的医学院老师大多都是李时珍的师兄弟,医术特别是外科医术,还是过得去的。有他们坐诊,还是能赚钱的。不过赚得钱更多给这些郎中,书院反而没有赚多少。
真正赚钱的还是养鸡。
吴廷翰听了说道:“这书店也就罢了?养鸡是怎么回事?”
周梦臣轻轻一笑,说道:“其实,这也是学子们学以致用的结果。”随即将养鸡这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了出来。最后说道:“而今我刚刚到大同的时候,为了给马唯精料。我连一口鸡蛋也舍不得吃。但是而今,每天给骑兵鸡蛋万枚,也不会多吃力了。甚至骑兵都囤了好些鸡蛋,一旦遇见打仗的时候,足够战马吃上好一阵子精料了。”
“师兄可能没有见过大同的乡村。而今大同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鸡多。”
“连我吃鸡肉时候都多了,看见此物虽小,但足以济民。我大同书院的学子研究这个。虽然早已将技术传播出去了。但是各地百姓总是不明白。好像搞不清楚怎么做的。于是,大同周围最喜欢在我们书院的两个鸡场买小鸡崽。大同各地官府也可以开路引,让百姓在养鸡场学习。”
“我其实还给过大同书院好几个课题,比如今日文莺湖工程,就有很多学子从一开始都参与一直到现在还在工地之上。”
吴廷翰沉默了好一阵子。
他不知道该怎么描述眼前的事情了。
他见过不知道多少读书人。聪慧的也好,愚笨的也好,贪婪的也好,无私的也好,为民请命的也好,黑白不分的也好。但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大同书院培养出来的学子。
该怎么形容才好?
好像与儒门格格不入。
,奋斗在大明
第四十八章书院的经费
吴廷翰看见一个个学子见到了周梦臣,都远远的行礼。随即轻轻地离开。一个个年轻学子,虽然不知道学问如何,但是看精气神却是不错的。他心中更是高兴,觉得看见了气学的未来。随即问道:“而今书院之中,有多少学生?”
周梦臣说道:“大概有一千五百人上下。不过我估计,大同书院将来有四个年级。每一个年级五百人上下,再加上一些留校的学子,一共有两千多人。这也是极限了。”
而今大同书院是预科,加三个年纪。周梦臣将来就准备去掉预科。反正每年要考的科目,在大同书院门外的书店里,就成本价卖,甚至还可以借。预科就不用在学校里读了。
虽然有些不公平。周梦臣依然觉得,这年头教育资源短缺,应该向给聪慧的人倾斜。而且随着需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三年时间,在周梦臣看来远远不够。
至于留校制度,其实在周梦臣看来,就是研究生制度。但是周梦臣很适应这个时代改为了亲传弟子制度。
比如王素与王朴而今已经是程大位的亲传弟子了。在学校做研究的同时,也为程大位分担一些课程。只是这种亲传弟子没有毕业的说法。而且招收不招收,也要看导师的心意。当然了,他们的前程导师也负责。
比如医科的老师,将自己的亲传弟子推荐了不知道多少去北京。
吴廷翰说道:“不错,但是两千人吃喝拉撒,你准备怎么处置?是官府拨款吗?”
吴廷翰心中已经有办书院的想法,但是奈何囊中羞涩。所以特别关注这个事情。
周梦臣说道:“不是官府拨款。一来大同财政紧张。二来我也担心我不在大同了,大同书院也要维系下去。这院子是代王捐赠的,是书院的。我每年捐三千两。另外李总兵等人一年捐赠数量不少。可以维持书院运行了。毕竟除却亲传弟子,每一个学子都要学费的。”
吴廷翰立即问道:“学费多少?”
周梦臣说道:“我没有记错的话,每一个一年一石谷子。其实学校管饭。这些谷子都是学生自己吃的。学校还补贴不少。”
一石粮食一年。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是如果管饭的话。也不为过。毕竟在家里也是要吃饭的。
吴廷翰说道:“这也不能只靠捐赠吧。如此一来,等你不在大同了怎么办?那
个李总兵,定然是看你的面才捐赠的。等你不在大同了,他还会捐赠的吗?”
周梦臣说道:“师兄多虑了,捐赠人中有一个人就是殷宗伊。”
吴廷翰缓缓地说道:“殷宗伊----,不是你的弟子吗?”
周梦臣说道:“正是。他而今在朔州建立一个生产蒸汽机的作坊。前一段时间,来拐了几个弟子去跟着他干,捐赠的不多,只有二百两。但是我希望将来捐赠大同书院的人,都是书院的子弟。我气学从来讲究经世济用,如果气学门人出来,不要说富贵逼人,但却穷困潦倒,定然是他没有学到位。”
这一句话之中,也包含了周梦臣极大的野心与信心。
的确如果历史按照周梦臣规划前进,工业革命如期来临,工程师,科学家,等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职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红利期。能在这里面学到真东西的人,未来混口饭吃自然是很容易的。
但是一切前提,就是周梦臣能推动历史改变原来的航道,否则大同书院很多学子学到的不过是屠龙术?
世间无龙,此术何用?
虽然气学的传播,对鞑子的胜利,周梦臣内心之中自信与日俱增。他虽然知道未来依旧是行路难,但是他坚信,一定有长风破浪的一天。
吴廷翰不理解周梦臣的野心与信心。他只是觉得这一件事情,似乎不靠谱。即便是将来弟子有出息了,就一定会捐赠了吗?他说道:“你没有想过,别的办法?比如置办一些学田?产业?”
作为书院这个集体,是可以有产业的。也就是学田。而且在大明律中,学田,祭田。族田,不收赋税,抄家也不征收。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中,秦可卿梦中见王熙凤,要王熙凤在金陵老家置办祭田的原因,这种田产的出息是都要用在子弟上,即便贾家出事之后,子弟也能有活路。
周梦臣说道:“学田就不用,书院是有产业的。”
土地是最敏感不过了。周梦臣在大同又是大刀阔斧动了土地问题。几乎是将大同周围的土地关系全部清盘重来一次。不知道多少看周梦臣不顺眼。这个东西而今敏感之极。周梦臣不想给别人留下把柄。
谁都知道大同书院是周梦臣力挺的,周梦臣如果将的大量土地归为书院名下,别人怎么想?如果少量土地,更是没有必要。吃不着肉,还惹得一身腥。这些事情,周梦臣无疑与吴廷翰多
讲。只是话锋一转,说道:“我记得书院在大同城外,有两座养鸡场,一座育种场,还有一个钟表作坊,在城中又有三家书店,对了最近又增加了一个药房。”
养鸡场的来源就不用说了,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鸡蛋地孵化技术。而育种场来源于人工授精技术,钟表作坊其实学子的实行单位,而今还赔钱的。毕竟大部分学子对动手事情,有些看不起,只有少数几个根本不能参加科举的人,愿意深入了解。至于三家书店,是周家印刷坊的书籍分销渠道。其实赚钱也不多。至于药房,与其说是药房不如说是大同书院附属医院。
这也是医学生的实习地。
因为大同书院的医学院老师大多都是李时珍的师兄弟,医术特别是外科医术,还是过得去的。有他们坐诊,还是能赚钱的。不过赚得钱更多给这些郎中,书院反而没有赚多少。
真正赚钱的还是养鸡。
吴廷翰听了说道:“这书店也就罢了?养鸡是怎么回事?”
周梦臣轻轻一笑,说道:“其实,这也是学子们学以致用的结果。”随即将养鸡这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了出来。最后说道:“而今我刚刚到大同的时候,为了给马唯精料。我连一口鸡蛋也舍不得吃。但是而今,每天给骑兵鸡蛋万枚,也不会多吃力了。甚至骑兵都囤了好些鸡蛋,一旦遇见打仗的时候,足够战马吃上好一阵子精料了。”
“师兄可能没有见过大同的乡村。而今大同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鸡多。”
“连我吃鸡肉时候都多了,看见此物虽小,但足以济民。我大同书院的学子研究这个。虽然早已将技术传播出去了。但是各地百姓总是不明白。好像搞不清楚怎么做的。于是,大同周围最喜欢在我们书院的两个鸡场买小鸡崽。大同各地官府也可以开路引,让百姓在养鸡场学习。”
“我其实还给过大同书院好几个课题,比如今日文莺湖工程,就有很多学子从一开始都参与一直到现在还在工地之上。”
吴廷翰沉默了好一阵子。
他不知道该怎么描述眼前的事情了。
他见过不知道多少读书人。聪慧的也好,愚笨的也好,贪婪的也好,无私的也好,为民请命的也好,黑白不分的也好。但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大同书院培养出来的学子。
该怎么形容才好?
好像与儒门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