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宋世 > 第十六章 樊楼

第十六章 樊楼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陛下灭了西蜀之后,从十四万后蜀军队中,挑出了二百四十个武功高强的人,编入了宿卫禁军。

    目前宿卫禁军也只有三千人,而这三千人中又只有六个成为了带御器械。这六个人每一个都是万中无一的高手,无一不可以以一当百。

    我的武功在殿前司宿卫禁军中,也许能拿得出手,碰上带御器械绝对有死无生。”

    自从上次相国寺一役之后,夏尽忠与赵德昭又亲近了许多。闲来无事二人便围着火炉说些闲话。

    赵德昭瞪大了眼睛,啧啧称奇,你要说这个我可就不困了,“带御器械都能飞檐走壁。”

    “殿下说笑了,这世上哪有人可以飞檐走壁。”

    “陛下也不行吗?不是说陛下一杆铁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吗?”

    夏尽忠一脸黑线,“殿下从哪里听来的这些俏皮话?上阵杀敌哪有用棍的?陛下用的是铁槊和铁枪。”

    赵德昭有些失望,有一种偶像幻灭的感觉。

    智勇和尚静静地侍立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听到“一杆铁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时,眼睛里满是亮光。

    此刻听到夏尽忠否定,他的表情与赵德昭如出一辙。

    他来到赵德昭的府邸已经两天了,赵德昭也没有给他安排具体的差事。

    “你想做带御器械?赵德昭饶有兴致地看着智勇。

    智勇有些茫然,对于未来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这条命是赵德昭救的,现在做不成和尚了,赵德昭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你的度牒已经收缴,也做不成和尚了。以后就做我的随行侍卫。智勇是法号,以后也别叫了,干脆恢复本家名姓,还是叫回马安义。”

    “贫僧……马安义听殿下的。”

    “嗯。”赵德昭轻轻点点头,“你是相国寺出身,我现在正好和圆通大师在施粥救济灾民,你暂时就负责居中联络。

    平时多去粥棚看顾一二,一是要确保钱用到了实处,二是维护一下秩序,碰到有人捣乱,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怕给我惹事。”

    赵德昭饮了口茶,停顿片刻,又道:“对了,你可识字?”

    “认得一些。”

    “那就好,读书写字就不用从头学了。明日起上午随我与老夏练刀,下午就去粥棚那边。以后僧袍也不要穿了,等下去账房领十贯钱,去买两件换洗的衣裳。”

    马安义见赵德昭安排得十分妥帖,当下深施一礼,“多谢殿下。”

    ……

    如果你问汴梁哪一处的食物好吃,那十个当中有九个会向你推荐九门桥。九门桥一带酒楼林立,秀旗招展,叫得出名字的大酒楼竟是有七十二座之多。

    而这众多酒楼中的佼佼者,首推樊楼。樊楼是建在两层砖石台基上,再在台基上立永定柱做平坐,平坐以上还有三层楼。皇宫高大,樊楼比皇宫还要高。

    樊楼于蜀主孟昶入汴那一年开始建造,东家姓胡,没人知道叫什么名字,约莫五六十岁。旁人猜测胡东家定是哪位相公家的管事,不然这生意怎会做得这般大?

    凡入樊楼饮酒,不问何人,只要两人对坐饮酒,就会摆上果子菜碟各五盘,水菜碗三五只。若一人独饮,也有果子菜蔬,所用器皿多用银盂或碧碗,很是讲究。最主要的这些全是免费。

    今日的樊楼比往日更热闹些,才子词人扎堆而至。一是因为前几日东京大索,闹得人心惶惶,就是樊楼也关停了好几日;二来听闻江南国主李煜新写了几首好词,樊楼特意邀请了流金阁的行首潘巧巧前来演绎。

    自从赵匡胤诏令开封府三鼓之后夜市不禁,每逢有新词出世,樊楼生意好到三更方才能够打烊。

    卢照与李超乃是应试的举子,二人对潘巧巧十分追捧,只有她演唱新词,他们二人就没有不捧场的。

    “那李煜诗词当真一绝,“最是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几句若是由潘行首演唱出来,不知要引得多少人泪目了。”

    李超轻叹道:“最可叹的就是,我大宋武功鼎盛,可是论及诗词,江南却总是胜我们一筹。”

    卢照道:“诗词比不过别人也就罢了,最近总有那么一起子阿谀奉承之徒,大肆吹捧那两首浅显直白之作,听了只让人犯呕。”

    “难道我大宋真的做不出好词?”

    “诶,李兄此言差矣,我大宋以雄文见长,诗词终究是小道,要不然那李煜何以亡国?再说了我们是来捧潘行首的,这些丧气话多说无意。”

    “卢兄说得极是,饮酒,饮酒……”

    与二人相邻的小阁子里,赵德昭、杨砺、夏尽忠、马安义(智勇),四人围桌而坐。

    夏尽忠、马安以二人原是不肯坐的,实在是拗不过赵德昭,终是勉强坐下。

    桌子上面,满满登登摆满了各色吃食,赵德昭吃得满嘴流油。

    杨砺听到隔壁交谈,颇为愤懑,放下筷子,就想去理论一二,赵德昭一把将其拖住,“诶,我朝又不因言获罪,况且他们二人也没有说什么大逆不道之言,杨大人何必生气?且坐下看戏便是。”

    赵德昭对于什么行首提不起什么兴致,要不是赵光义告诉他,樊楼的东家可能和刺客有些关联。要他配合开封府来一招引蛇出洞,他来都不会来。正经人谁会来听曲啊。

    此时楼内又来了不少人,整个樊楼几乎坐无虚席。在万众期待当中,潘大家终于抱着琵琶,出现在了三楼。

    潘大家“铮”的一拨琴弦,一楼二楼的阁子纷纷掀开门帘,数百只眼睛齐刷刷地望向三楼。

    潘巧巧没等别人回过神来,就是一番娴熟的弹拨,边上的侍女也在古筝上按商引宫,二人配合十分默契,立时嘈嘈切切的琵琶声和浑厚高亢的古筝声汇成了一块,立即引起楼下发出阵阵惊叹声。

    “潘大家身边的侍女是谁?虽然覆着轻纱,也看得出她身姿窈窕,假以时日又是一个潘大家。”

    “王兄好眼光,我倒是觉得她现在就与潘大家,春兰秋菊,各擅胜场。这古筝与琵琶配合起来,当真绝妙。”

    一片赞叹声中,有人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聆听;有人目光灼灼地看着潘巧巧和她的侍女,那模样恨不得将她们吞到肚子里去。

    乐声渐渐舒缓,只听潘巧巧轻启檀口,如泣如诉的声音,传遍了整座樊楼。

    “樽俎风流有几人。

    当年未遇已心亲。

    金陵种柳欢娱地,

    庾岭逢梅寂寞滨。

    樽似海,笔如神。

    故人南北一般春。

    玉人好把新妆样,

    淡画眉儿浅注唇。”

    ……

    赵德昭放下鹅腿,呵呵一笑,“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