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大宋:武侯穿越宋哲宗 > 第六十九章 整军

第六十九章 整军

作者:这一纸浅墨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157章 整军

    章楶到京之后,与政事堂并称两府的枢密院正式开府,自此军国大事将由枢密院一言决之,即便是首相章惇也只是对枢密院有建议权而无法否决枢密院的决意。

    许将这位枢密院贰官也不再是签书院事,而是正经的枢密院副使。

    至于枢密院下属官员,如都承旨、副都承旨赵煦特许章楶和许将自行挑选组建。

    西府也就是枢密院在赵煦亲政后第一次登场朝会,整个朝堂就有了剧烈震荡,先是苏辙请辞尚书右丞,自请出镇广南西路。

    赵煦这时已看过苏辙洋洋洒洒写就的万字施政纲领,只能说能做到宰执的都是人才,其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加上有苏轼从旁指点,苏辙轻易就理清了经略开发岭南的要旨,其施政纲领明显是过关了。

    在百官极其不理解的氛围下,赵煦同意了苏辙的请辞,并任命他为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朝廷在岭南设置了第一个安抚使司。

    官场的剧烈震荡当然不止是苏辙请辞,右相范纯仁主动辞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职务,自请出镇临安府。

    这显然是在赵煦的意料之外的,事实上章惇、张商英等已经找好了由头弹劾范纯仁,然而不等他们发难范纯仁却主动请辞。

    “那范相公就以观文殿大学士权知临安府吧!”赵煦没有理由不同意。

    “官家,关于继任老臣职务者,老臣有一合适人选推荐。”范纯仁在一众旧党成员目瞪口呆的情况下,从容说道:“老臣以为李清臣高风亮节,才干出众最适合接替老臣。”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哗然,非但是旧党,就是章惇、章楶、张商英等新党也个个瞠目结舌,他们实在想不通范纯仁这是什么招数。

    但是俗话说的好,送到嘴边的肉有不吃的道理吗?他们在惊愕片刻之后,立马就附议范纯仁。

    新党官员一个个附议旧党宰相,这奇景数十年未有了。

    大势所趋下,赵煦也没坚持先了解外任命的原则,同意以李清臣代替范纯仁。

    不过他也并没有放任政事堂宰执全部由新党担任,任命苏颂为尚书右丞,接替了苏辙。

    苏颂时年已经七十三岁,有心要致仕,不愿再位列宰执,他本人一再推迟,奈何旧党官员们不愿意新党独掌政事堂,要知道西府执政官已经是章楶这个新党,若是政事堂再由新党一言决之,朝堂就再无他们旧党的立足之地了。

    赵煦也有意让苏颂位列宰执,安抚一众旧党官员,便一再挽留。

    苏颂无奈只好应下。

    至此,朝堂新格局生成,东西二府分班上奏,众宰执也多由新党官员担任,旧党只有尚书右丞苏颂、御史中丞郑雍能稍微掣肘一二。

    同时,大宋对辽国促和一事的洽谈也在章惇、韩宗道的主持下达成协议,西夏国主李乾顺不得擅称帝位,上表称臣,并只能以藩王自居,宋军主力从边境撤离,约定维持现状。

    辽国则全面禁止部族秋冬入宋境劫掠,但是大宋朝廷要在边关多设商榷,加强两国经贸往来,而且规定商榷内出售的商品多是辽国百姓的必需品,大宋通常又不愿外流的铁制农具、丝绸香料等,价格上比市价也稍有优惠。

    当然,辽国私底下和梁太后母子达成的协议肯定是不会放到明面上的。

    不过赵煦已经收到仁多保忠愿意归附的军情,对辽国将要据有天德军、兀次海城一线纵深三百里的区域只当做不知。

    接下来的两三个月,新成立的朝廷中枢没有闲着,枢密院在拟定将来灭夏之战的战略。东府政事堂则一直在主张全面恢复新法,要进一步完善熙宁变法的律令和成果。

    但赵煦没有同意政事堂的申请,他让章惇和苏轼负责在开封府范围内先行尝试,他想看一下如果官员们全部执行到位,新法效果究竟如何。

    另外,他令李清臣继续主持荆公新学的推行,并着令边疆地带要尤其重视办学事宜。

    同时期河东路的经略安抚使吕惠卿在辽国大军撤离之后,正式兼任提点刑狱司主官也就是提刑官开始全面整顿禁军,澄清吏治。

    赵煦担心吕惠卿过于激进,派陈瓘为监察御史协助吕惠卿。

    到了七月,吕惠卿历时两月的整顿初步有了成果,禁军贪腐吃空饷的现象普遍达到了三成以上,而不合格者又占了两成,不合格的士卒多是“贼配军”。

    所谓贼配军也就是朝廷招安的贼人或者为缓解地方治安的压力将地痞流氓收拢为军。

    他们在地方上本就是祸害,在军中也多拉帮结派形成山头主义。

    当然山头主义不仅这些贼配军,还有乡党、宗族等聚拢而成的团体,不过贼配军和乡党、宗族报团不同,他们中很多要么心术不正,要么好逸恶劳,属实是军中蛀虫。

    剥离掉这些之后,河东路驻军近十万人居然只剩下五万多人,这显然是很难承担起主防辽国的重担的。

    同时,清理掉不合格的禁军容易,如何安置他们却是老大的难题。

    毕竟招募他们的原因也是不为军恐为贼。

    吕惠卿主张将他们调到大宋新开辟的疆域内,让他们垦荒戍边,充实边防的同时,也可以解决他们的生计。

    但陈瓘不认可,他认为这些人出身就不正,若到了边疆脱离主官约束一旦尾大不掉,恐怕会成地方祸患,若是再与党项人勾结,就是心腹大患了。

    他认为应当降级为厢军,厢军本身人数就不足,战时需要征召大批量的民夫和乡兵来保障后勤运输,降为厢军是一举两得。

    两人发生争执,最终连名上书让赵煦做仲裁。

    赵煦不认可垦荒戍边,毕竟这些人若是安心做垦荒戍边的苦差事,也就不会是军中蛀虫了,但是他也不认可直接降为厢军。

    因为降级就意味着收入减少,这些人不会乐意的,到了厢军体系一样是祸害。

    他回信给章惇,让他整训一遍这些不合格的禁军,事前先说清楚在整训之后仍不合格者则降为厢军,最差的那一批就到岭南去开荒。

    岭南这个词在这个时代是非常有威慑力的,朝中很多官员都以为一旦被贬岭南大概率要客死他乡了。

    有见识的士大夫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普通士卒。

    他们开始拿出十成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