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大宋:武侯穿越宋哲宗 > 第六十五章 自请岭南

第六十五章 自请岭南

作者:这一纸浅墨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153章 自请岭南

    一系列任命由天子亲自下诏,首相附带中枢任命文书送达熙河路。

    这时的种建中正在筹备扫荡湟州、廓州境内的青唐吐蕃,听闻官家调走了兰州知州王文郁和兰州推官钟傅,只得先暂停计划,让王厚进驻兰州暂时主政。

    政事堂内范纯仁和苏辙也很快接到赵煦的文书,让他们拟定兰州知州、兰州推官的继任人选。

    “官家这独断专行的作风越来越明显了,这可不是好事情啊!”苏辙心情有些沉重,自从赵煦从京兆府回来,他明显感觉到官家对诸多大臣的不满。

    范纯仁这会倒是平静了许多,他早不是第一次拜相,之前多次努力希望能挽回一些他们元佑旧党的颓势,结果都是徒劳,现在他已经晓得这恐怕是变更宰执的前兆。

    所以,他反而不如之前反应那么激烈。

    “苏右丞,我们这是到了要出镇地方的时候了。”他一边从百官目录中筛选合适的兰州知州人选,一边平静的说道。

    苏辙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官家兴许不是要独断专行,而是在表达对他们的强烈不满。

    这反倒让他舒了一口气,只要不是往独君的路子上走,这执政官的地位和身份又算的了什么?何况他其实也早有出镇地方的打算。

    “我看就让杨惟忠出任兰州知州如何?此人多年来都是番兵将领,对吐蕃、羌人都十分熟悉,熙河路要扫荡境内散乱的吐蕃人,他正好可以出力。”范纯仁看向苏辙。

    苏辙心思不在这些上面,随口道:“范相公做主就是了。”

    范纯仁闻言只是颔首也没说什么,然后他自个又敲定了兰州推官的人选,并亲自书写任命文书。

    傍晚,政事堂散值时首相章惇才从福宁殿折回,他前去和赵煦商议宰执替换人选结果仍旧没有太大进展,曾布本身是较为适合的,他也一力推荐,但是被赵煦否决了。

    其他如韩忠彦、范百禄、苏颂均未通过。

    范纯仁、苏辙两人与章惇礼节性拱手行礼后,散值回家。

    在出皇城的路上,两人各有心思一路基本沉默不语,将出皇城时,范纯仁突然冷不丁地说道:“我准备辞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职位,举荐李清臣担任。”

    苏辙闻言略有些吃惊,他吃惊的不是范纯仁要辞相,而是要举荐李清臣。

    范纯仁在熙宁年间极力反对新法的施行,是铁杆旧党,但在神宗皇帝驾崩,太皇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司马光执政要尽废新法时,又是他极力反对,力主保留现状。

    为此他还被当时报复心切的守旧大臣给赶出了朝堂。

    然而,他的执政理念终究是所谓的维稳,恪守祖宗法制,此番居然要推举新党李清臣。

    李清臣早年间担任过尚书左丞,也是王安石荆公新学的追随者,旧党执政后同章惇、吕惠卿一样均是被一贬再贬,此刻正挂名闲职,在大名府老家。

    “为什么会是李清臣?”苏辙问道。

    范纯仁叹了口气,“李清臣性格宽洪大度,不是拘泥于党争,报复旧怨的人,举荐他总比曾布、韩忠彦要强吧!再说,看章相公每日向官家进言的架势,怕是要重推新法,或者打击我等政见不和之人,李清臣返朝总能约束一二。”

    苏辙闻言不由连连颔首,他们兄弟俩早年在京城结识的第一批好友中就有李清臣,他和李清臣昔日关系之要好就好比当初苏轼和章惇。

    他十分清楚李清臣的为人确实如范纯仁所说。

    只是如今,因政见不同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已是物是人非。

    两人出皇城后,范纯仁自回家去,苏辙却转向开封府衙,去寻他的哥哥苏轼。

    苏轼就任开封府知府后十分忙碌,他一边结合赵煦提的一些的建议,一边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在尽力修改完善宋刑统。

    同时,对一些积案、旧案也组织下属重新梳理。

    开封府这片京畿地区光汴梁城至少都有人口百万,再加上周边的县乡,人口之多,事情之繁杂可以说是天下之最。

    苏轼几乎要从鸡鸣忙到三更。

    不过他本人却甘之如饴,这是他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的状态,为天下为社稷也为实现自我之价值竭尽全力。

    苏辙来时,他还在掌灯总结这两日在律法施行中所发现的不合理之处。

    “兄长,”苏辙远远喊了一声,见根本没动静,就走上去,说道:“兄长这般忙碌也不知该为你高兴还是担忧。”

    苏轼这才抬起头来,“你先坐,等我一刻钟,我马上好。”

    他说完却是没来由愣了下,往常这句话官家对他时常说,不知不觉间他也变得如此了。

    苏辙看着奋笔疾书的兄长又是欣慰又是叹气。

    其实说起来他们兄弟俩关系亲密无间,早年也都是反对熙宁变法的先锋人物,但政见方面其实也是大不相同的。

    苏轼本人对党争一事是极力反对的,尤其是元佑旧党对新党人士的大肆排挤、贬斥。但苏辙却是旧党中掀起党争的大员之一,他早年上书将新党等一众人几乎都弹劾了一遍,包括至交好友李清臣。

    当然,苏辙并不是认为他们有什么过错,而是执政理念与“今日圣政不和”不宜在朝。

    而这也拉开了新党开始陆续被贬出朝堂的序幕,很多没有罪名的官员就是罗织罪名也要将他们贬斥出朝堂,更有很多人基本上是在挟私报复,一时间吕惠卿、章惇、蔡卞、李清臣、曾布等变法派核心全被清理了出去。

    吕惠卿、章惇等数人更是被一贬再贬,甚至到了不许他们做事的程度。

    当然,这并非苏辙本意,他本人也没有这么大能量,究其根本还是旧党被压制太久,当太皇太后要“以母改子”的时候,他们疯狂报复罢了。

    不到一刻钟,苏轼忙完工作,伸了个懒腰,正要问弟弟有何事。

    苏辙却是出口惊人,“兄长,我准备自请出镇地方。”

    苏轼闻言吃了一惊,但很快他就晓得官家亲政之后,这事恐怕迟早还是要来的。

    “官家前两日与章首相拟定擢升章楶为枢密使遥领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另外又越过中枢,任命王文郁、钟傅为秦凤路经略安抚副使、泾原路经略安抚副使,我自感与官家理念不和,在任上也难有什么作为。”

    苏辙不免还是心情有些低落。

    苏轼沉吟了下,说道:“子由,这事其实是有缘由的,如今因西夏一战主力几乎尽墨很多事情的进程都被加快了,官家是希望提升中枢的办事效率。如果说擢升章楶为枢密使,让政事堂来商议后续继任者,你觉得三五天能有个结果吗?”

    如今的政事堂,王岩叟病重,仅章惇、范纯仁和苏辙三人就分属三派,章惇是新党激进派,苏辙是旧党蜀党,范纯仁某种程度上算是洛党。

    如果不是赵煦不一言决之,就是章楶擢升枢密使这种板上钉钉的事可能都要经历争执,毕竟他也是新党。而钟傅因资历问题大概率无法就任,武将王文郁也必然要经历反复拉扯,能否顺利就任不好说,搞到最后真的是徒劳耗费人力和时间。

    苏辙当然是清楚这些的,所以,他既感无奈又觉得释然。

    “兄长这番话确实也是实情,我也不是说官家要做独君,只是很多事情的对错我觉得有些茫然了。之前一直觉得官家行事激进,很多事又过于强硬,可是亲政之初,立刻就大败西夏,不仅解决了边患,他日收复河套、河西也大有可能。我这些日子常常在想,元佑更化是不是不但没有成果,反而对国家对社稷起了反作用?”

    元佑更化这段时间,是苏辙仕途的黄金阶段,他也正是在此期间进入大宋权力核心,两度成为宰执,在此之前他一度以为这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苏轼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一开始就不认为司马光尽废新法是什么好事,也并不觉得元佑更化这段充满党争的历史阶段有多大的历史意义,何况现在他追随官家日久,更加觉得元佑更化整体来说是失败的。

    只是一场充斥着情绪化、报复性的政治清算运动。

    “你想要去何处?两浙还是蜀中?总不会是岭南吧?”苏轼这时岔开了话题。

    苏辙哑然失笑,“这我如何能决定?看官家如何安排吧!”

    “这事你其实可以决定一部分,官家没有你们想的那般冷酷,你只要提出来,官家会认真考量的。”苏轼规劝道。

    苏辙沉默了一会,“我考虑去岭南如何?官家早先不是一直有经略南方的打算吗?便是卸任了宰执,倒也想为官家排忧解难。”

    “只是你这身体抗的住吗?”苏轼其实想让苏辙去东南两浙路,而不是岭南。

    “岭南有我大宋臣民数以万计,他们能在那里繁衍生息,我为何就不能呢?兄长不必担心我。”苏辙顿了一顿,“只是官家会同意吗?”

    他知道经略南方是官家设定的重要战略之一,这一般都是要托付给心腹的,他显然不算心腹。

    “会的,官家眼里官员没有新旧之分,只要在任上兢兢业业,一心为民,那就是官家眼里的忠臣良将、能臣干吏。”

    苏轼最终没有再劝胞弟,并且决定去面圣为其讨来经略南方的机会。

    另一边,就在他们兄弟推心置腹相谈的时候,种师中从日谷得处得来的紧急军情被火速送到京城。

    同时,陈瓘则举荐了许将担任枢密副使,或者尚书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