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匮之盟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却说太宗自幼卓尔不群,与其他小孩游戏玩耍,大家都害怕地服从他。长大后,高高鼻梁有真龙之象,一看就知道是大人物,一副庄重威严的样子。天性喜欢学习,他父亲宣祖统兵淮南,攻破州县,财物全不取,只是搜求古书给太宗,并且经常告诫、勉励他,太宗因此学问精深,多才多艺。
后周时官至供奉官都知。太祖赵匡撤建立宋朝,任命太宗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太祖亲征泽州、潞州,太宗以大内点检的身份留守东京,不久领任泰宁军节度使。太祖亲征李重进,太宗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使开封尹的职权,又加官兼中书令。太祖亲征太原,太宗改为东都留守,另外赐给他府第,门前可列仪仗,封为晋王,位次排在宰相之上。
赵匡胤死后,留下皇后宋氏,宋氏的出身相当显赫,生母是后汉的永宁公主,父亲是左卫大将军宋偓,宋氏从小便知书达理,进退有度,因为无后;宋氏对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颇为照顾。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四月,宋皇后去世。按照国家礼制,前朝皇后去世,应该举行盛大葬礼。然而,当朝皇帝宋太宗不仅不为皇嫂“成服”,即穿戴丧服,还不许群臣“临丧”,到现场吊唁,没有即时安葬宋皇后,让其入土为安,而是将其灵柩寄存在开封普济寺的“佛舍”,甚至拒绝让宋皇后的神主“祔庙”,即将宋皇后的灵牌放入祖庙;有关部门为宋皇后上谥号“孝章皇后”,宋太宗却因为宋皇后在开宝元年入宫,改“赐”为“开宝皇后”,否定了“孝章”这样的“美谥”。
宋太宗的做法遭到了人们的非议,翰林学士王禹偁对客人说:“宋皇后曾经母仪天下,应该遵用旧礼。”宋太宗得知后,给王禹偁定了“谤讪”之罪,将他赶出朝堂,贬往地方,任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
公元981年3月,赵匡胤次子赵德芳又像他的父亲一样暴病而亡,时年二十三岁。赵光义显然脱不了干系。
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死去的种种存疑,所以在大宋臣民的眼中,赵光义的上台是颇不光彩的。为了证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赵光义必须寻求一个继统合法的法律依据,才能取得天下臣民的信任。
据宋史记载,公元961年,杜氏患病,宋太祖服侍杜氏用药不离左右。病情加重时,召丞相赵普来听取遗命。杜氏问宋太祖说:“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吗?”宋太祖呜咽着不能回答。杜氏再次问他,宋太祖说:“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积德所致!”杜氏说:“不是这样的,只是由于周世宗让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长的皇帝,天下还会成为你的吗?你去世后应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光义,光义再传给三弟廷美,最后由廷美传回给你的长子德昭。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能立长者为君,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宋太祖叩头悲泣说:”敢不从命。”杜氏对赵普说:“你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命赵普在床榻前写下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把它藏在金匣里,命令谨慎小心的宫人掌管。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赵匡胤就把皇位传给了赵光义。
听起来有理,事实上狗屁不通!为什么呢?
一是柴荣英年早逝,死时38岁,孩子7岁。杜太后说这话时宋太祖只有三十五岁,赵光义二十三岁,而太祖长子赵德昭已经十多岁了;当时太祖身体健康,杜太后凭什么认为赵匡胤早死,幼子继位会重蹈柴荣的覆辙呢?黄泉路上无老少,弟弟、儿子比哥哥、父亲先死都有可能,三十五岁时就写下誓书传位给弟弟岂不荒唐?
二是如果真有遗诏,杜太后选定了储君,赵匡胤生前为何不公布?及早立储不是更能让天下安定吗?即使是突然死亡,宋皇后也应该知道此事,掌管金匮的宫人同样也知道此事。如果他想违背杜太后的命令,最后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那么,他就应该特别照顾知道这个“秘密”的人赵普。要么特别重用,要么杀人灭口。他为何两者都不选择,而是因为赵普贪贿,只把他罢相呢?他不怕罢相后赵普随便乱说吗?
三是既然杜太后有这个“传约”,赵匡胤去世后,赵普当时为什么不把这个秘密说出来,让赵光义名正言顺地坐稳天下?为什么要在太平兴国六年,也就是赵光义当皇帝五年后才拿出来。而那时候,赵匡胤的儿子及弟弟先后去世,赵光义正遭遇天下人私议。如果当时就拿出来,这样的私议不就不存在了吗?
赵普拿出“金匮之盟”的时候,他在政治斗争中正被政敌卢多逊死死压制,几乎看不到翻身的希望。于是他找到赵光义,说:“其实当年你妈留下过遗嘱,就是要你哥把皇位传给你。我有件东西可以证明这一点。”
久旱逢甘霖啊!正苦于没有继承合法性的宋太宗欣喜不已。【太宗肯定知道是假的!如果真有,赵普五年后才说,岂不是找死?】
赵普拿出的正是由他自己记载、赵匡胤亲手放在金匮中的杜老太太的遗嘱。
当然这一切都是赵普自己说的。
按照赵普的说法,当时有三个人在场:杜老太太、宋太祖赵匡胤、赵普。赵普很有些象现在的遗嘱执行律师。可是前两个人都死了,还不是随便律师怎么说。
至于遗嘱,伪造一份很难吗?
因此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是赵光义在遭遇天下人对他的信任危机以后,由他与赵普合伙炮制的。此处有“金匮之盟”与“此地无银三百两”其实是一样的自欺欺人!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不知道赵普是傻子,还是赵光义是傻子?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相信有“金匮之盟”的人肯定是傻子。
那么,赵光义为什么要编造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呢?
因为有了“金匮之盟”,赵光义的皇位是因为杜太后的临终遗嘱才确定下来,所以他勉为其难地接了哥哥的班,他完全是身不由己,一如他哥哥在陈桥兵变时一样身不由己。不过别人给你什么你就要什么吗?如果给你一口棺材你也躺进去吗?
所以赵光义你就不要再装了,抢的就是抢的,何况抢皇位一点都不丢人。你哥哥也是抢的,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去偷去抢却不必愧疚的东西就是——皇位。
而且人类有史以来,欢呼声都送给了那些不择手段摄取皇位的人。唐太宗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杀了他的大哥和三弟,天可汗可以永享英明;那么赵光义抢了哥哥皇位,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退一万步说,杜太后真有什么临终遗嘱,赵氏兄弟当皇帝也不见得就合理合法。皇位是从柴氏孤儿那里抢的,不能让别人抢去你就有理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在民间是笑话,在皇帝那里就是金科玉律。皇帝可以做,但你不能做。他做是天经地义,你做就是天诛地灭!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偷了人家的东西,妈妈很高兴,小孩又去偷,后来成了大盗,被斩首。大家都认为妈妈很坏。赵匡胤抢了柴宗训的皇位,杜太后很高兴,吩咐他百年之后传位给弟弟,怎么就成了英明伟大的好妈妈呢?
当然,世事无绝对,数千年勾心斗角的皇位争夺战中,却出现了一大“异类“,此人就是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
身为皇长子,赵元佐自幼聪明机警,文武兼备,十三岁即练就一身百步穿杨的本领,某次打猎时露过一手,把一旁的契丹使者吓个半死。赵元佐不只出类拔萃,长相气质也与老爹十分契合,因此宋太宗喜爱有加,很早便将其视作大宋朝的接班人。
如果一直风平浪静下去,赵元佐基本就是未来的大宋皇帝了,但很不巧,所谓“金匮之盟”的兄终弟及继承方式,注定了不会太平。
所谓金匮之盟,其实是把双刃剑,按照杜太后与太祖拟定的接班顺位:赵匡胤传位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三弟赵廷美,最后由赵廷美传回给赵匡胤长子赵德昭。
如果赵光义认定金匮之盟合理合法,则他死后必须传位给三弟赵廷美;如果他认为不合法,那他自己就不该继承皇位。所以赵光义既希望它是合法的,又希望它是不合法的!
人定胜天,天命不可违,但人力可以改变它。
首先是太祖长子赵德昭,被叔叔赵光义骂了一顿后,很识相地自刎而死;其次是太祖次子赵德芳,在二十三岁的年纪里,很自觉地一病不起,直接挂了。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金明池水殿落成,太宗将泛舟。有人告发廷美“欲以此时窃发”作乱。罢廷美开封府尹调西京留守,一批文武臣僚因“交通秦王”而贬官流放。不久,接替卢多逊入相的赵普告发卢多逊与秦王勾结事。卢全家流贬崖州,廷美被勒令归私第,子女取消皇室待遇。五月,继廷美出知开封府的李符上奏,说廷美“衔恨怨望,乞徙远郡”,降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
太平兴国九年年初,廷美忧悸成疾,死于房州,年三十八岁。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诡异的现象,从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到九年年初,把廷美从准皇储一步步搞到最后贬死房州,太宗花了差不多三年时间。他采用的是钝刀子割肉的方法,慢条斯理,不慌不忙,一边又有足够的机会表演自己的假仁假义。这期间,廷美接连遭到告发,但告发者其实一点实实在在的证据都拿不出手,所依据的都是自己的想象和虚构。第一次柴禹锡告发的罪名是“将有”阴谋,第二次太宗游幸金明池前,告发的罪名是“欲以”窃发作乱,第三次李符告发的罪名是“衔恨怨望”。“将有”者,凭空捏造也;“欲以”者,信口开河也;“衔恨怨望”者,主观臆断也。三者相加,等于一句源于宋代而遗臭于青史的俗语——莫须有。莫须有在当时是什么意思?不需要有,或许有,一定有,说法各异,反正全是那种专横霸道而又挤眉弄眼的流氓腔调。官家有什么心事,那些整天揣摩圣意的臣子最清楚。因此,官家要做的事,很多时候其实用不着自己授意的,自会有人帮他搞定。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就是这样教导的,不能为人主排忧解难,那是做臣子的奇耻大辱,连死都来不及。
赵廷美突然去世,赵光义非常悲痛。有一天他突然对宰相说“廷美小时候就很刚愎,长大了更凶恶。我因是他哥哥,一直都容忍他。把他迁到房州,也只是想让他静下心来想想过错。刚想推恩起复,可他竟然死了。我悲伤啊!但无可奈何。”于是他追封赵廷美为涪陵王,亲自为他发丧。但不久后,赵光义就对宰相们说了另一番话“你们知道吗?其实廷美并不是我的同母弟弟,他妈妈是己故的陈国夫人耿氏、也就是我奶娘…后来陈氏离开我家,又嫁了家姓赵的,生了另一个儿子赵廷俊。因廷美之故,我对廷俊也非常好。可他们兄弟却里外勾结,要在金明池行刺我。这种事如果交有关衙门深究处理,廷美断然罪不容诛。可我只是让他去西京洛阳好好反醒。可廷美却变本加厉出言不逊,所以我才把他迁到房州。那也是为了保全他。至于廷俊,我也只是贬黜而已。朕对廷美,没有亏负啊。”
面对赵光义的如此做作,宰相李昉回答说“涪陵悖逆,天下共闻。而宫禁中事,若非陛下委曲宣示,臣等何由知之。”一切都是你自己说的,让我们怎么答?但不管话里有多少刺,赵光义目的都已达到——那不是我同母弟弟,出身卑贱,所以我怎样对他都无所谓。
种种这一切,赵元佐都看在眼里,虽然此时还十分天真。在赵廷美被陷害时,赵元佐据理力争为叔叔求情,不想被宋太宗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这才醒过味来,幕后黑手原来就是自己老爹。心灰意冷下,赵元佐自此闭门不出。
赵廷美死后,一向聪明机警的赵元佐竟然“疯“了,且不是一般的疯,动不动持刀伤人。不久后,更索性放了一把火,把自己的府邸烧个精光。宋太宗大怒,将赵元佐废为庶人,自此与皇位毫无瓜葛。
奇怪的是,成为庶人的赵元佐“疯病“立即就痊愈了,除了依旧深居简出不见人外,一切如常。
显而易见,赵元佐不过是在装疯,之所以出此下策,只是对老爹为权势刻薄残忍、六亲不认的一种反抗。你越想将皇位传给我,我越嗤之以鼻。一件沾满鲜血的黄袍,赵元佐实在鄙视。这一点宋太宗了如指掌,所以父子二人最终闹翻。没办法,一个心中满怀道义,另一个却是黑暗无比,可堪一叹。
赵元佐,你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当你父亲费尽心机,在血泊里把大宋皇冠捧到你面前,以为你会欣喜若狂时,却不料你冷冷地说不要。因为那上面沾满了你伯父、你叔父、你堂兄的血!
赵元佐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抱复自己的父亲——你是伟大的帝王,我是卑贱的疯子。这就是你希望的!
在充斥着厚黑精神的天朝权谋史上,赵光义无疑是胜利者,但看似愚蠢的赵元佐,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后人有诗叹曰:
生者为过客,
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
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
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
浮荣安足珍?
元佐被废,元佑的机会来了。不久,太宗让他领开封府尹兼侍中,这是准皇储的标志。太宗还为他改名元僖,这个“僖”的字形和字义都嵌合在同一点上:人逢喜事。看来,元僖可以放宽心思吟一阕《好事近》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一句俗语,但元僖的私生活并不很爽。不很爽的原因就在于他宠爱侍妾张氏,冷漠正室李夫人。对于男人来说,这似乎很常见,但元僖的偏爱却送了自己的命。张氏恃宠骄横,这并不奇怪。但这个愚蠢的女人居然想毒杀李夫人以上位,结果误毒第三者,元僖暴死。
到了这时候,属于三皇子的大剧才真正拉开帷幕。
运气这东西你不能不服。运气好的人,其实用不着上蹿下跳拳打脚踢,当别人蹿跳打踢时,他只需耐住性子慢慢等。等别人一个个都落荒而去,空下来的舞台便是属于他的。
元僖暴死是太宗淳化三年年底,两年后,一直在立储问题上首鼠两端的太宗正式下诏,立三皇子元侃为皇太子,并改名赵恒。
赵恒真是太幸运了。第二年太宗驾崩,三十岁的赵恒入承大统,是为真宗。
宋真宗是宋朝第三位皇帝。但是这位皇帝一辈子子嗣稀少,有且只有一个儿子,那就是赵祯,就是民间盛传“狸猫换太子”的那位!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同时,也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四十二年。
比他爹更狠,宋仁宗一辈子竟然一个儿子也没有!没有办法,只能将哥哥濮王的儿子赵宗实过继给自己为嗣,待宋仁宗死后,赵宗实继位,改名赵曙,即英宗。
宋英宗儿子倒是不少,长子赵顼。一生下来就被立为太子。宋英宗死后继位,即为宋神宗。
宋神宗死后传位给第六子赵煦,宋朝第七位宋哲宗皇帝。
到了宋哲宗这儿又没儿子了!没办法,只能再从宋神宗子嗣里挑选,最终挑中第十一子赵佶,就是北宋赫赫有名的昏君宋徽宗。后边的大家都知道了:靖康年间金兵南下,昏庸的宋徽宗只得禅位给儿子宋钦宗,但最终没能躲过金兵。汴梁城破,北宋皇族上百口人全部被金兵掳走,康王赵构继位皇帝!
但是,后来爆发苗刘兵变,哗变的士兵逼迫宋高宗禅位给儿子赵旉,做太上皇。熟料赵构这个仅有的亲生儿子赵旉却因惊吓而夭亡,时年3岁。而且因为苗刘兵变,赵构受惊吓,从此丧失生育能力!
三代无后(皇位从宋太宗开始往下传,正常父死子继最多不超过三代)+最终皇统无后(赵构没有把皇位传给赵光义子孙)。
这是为什么?老百姓回答:报应!
按理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美女佳人更是无数,皇子皇孙应该成千上万才对。可是纵观五代历史上当皇帝的,到头来都是家破人亡断子绝孙!当皇帝的本意除了自己纵情享乐之外,就是希望子子孙孙世代为王,永远凌驾于人民之上。可皇帝也不想想:自己到底有多大功劳,可以世世代代称王称霸?若真有苍天神灵,他凭什么要保护你的子孙后代呢?正是:
善恶终有报,
天道好轮回。
不信抬头看,
苍天饶过谁。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却说太宗自幼卓尔不群,与其他小孩游戏玩耍,大家都害怕地服从他。长大后,高高鼻梁有真龙之象,一看就知道是大人物,一副庄重威严的样子。天性喜欢学习,他父亲宣祖统兵淮南,攻破州县,财物全不取,只是搜求古书给太宗,并且经常告诫、勉励他,太宗因此学问精深,多才多艺。
后周时官至供奉官都知。太祖赵匡撤建立宋朝,任命太宗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太祖亲征泽州、潞州,太宗以大内点检的身份留守东京,不久领任泰宁军节度使。太祖亲征李重进,太宗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使开封尹的职权,又加官兼中书令。太祖亲征太原,太宗改为东都留守,另外赐给他府第,门前可列仪仗,封为晋王,位次排在宰相之上。
赵匡胤死后,留下皇后宋氏,宋氏的出身相当显赫,生母是后汉的永宁公主,父亲是左卫大将军宋偓,宋氏从小便知书达理,进退有度,因为无后;宋氏对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颇为照顾。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四月,宋皇后去世。按照国家礼制,前朝皇后去世,应该举行盛大葬礼。然而,当朝皇帝宋太宗不仅不为皇嫂“成服”,即穿戴丧服,还不许群臣“临丧”,到现场吊唁,没有即时安葬宋皇后,让其入土为安,而是将其灵柩寄存在开封普济寺的“佛舍”,甚至拒绝让宋皇后的神主“祔庙”,即将宋皇后的灵牌放入祖庙;有关部门为宋皇后上谥号“孝章皇后”,宋太宗却因为宋皇后在开宝元年入宫,改“赐”为“开宝皇后”,否定了“孝章”这样的“美谥”。
宋太宗的做法遭到了人们的非议,翰林学士王禹偁对客人说:“宋皇后曾经母仪天下,应该遵用旧礼。”宋太宗得知后,给王禹偁定了“谤讪”之罪,将他赶出朝堂,贬往地方,任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
公元981年3月,赵匡胤次子赵德芳又像他的父亲一样暴病而亡,时年二十三岁。赵光义显然脱不了干系。
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死去的种种存疑,所以在大宋臣民的眼中,赵光义的上台是颇不光彩的。为了证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赵光义必须寻求一个继统合法的法律依据,才能取得天下臣民的信任。
据宋史记载,公元961年,杜氏患病,宋太祖服侍杜氏用药不离左右。病情加重时,召丞相赵普来听取遗命。杜氏问宋太祖说:“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吗?”宋太祖呜咽着不能回答。杜氏再次问他,宋太祖说:“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积德所致!”杜氏说:“不是这样的,只是由于周世宗让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长的皇帝,天下还会成为你的吗?你去世后应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光义,光义再传给三弟廷美,最后由廷美传回给你的长子德昭。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能立长者为君,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宋太祖叩头悲泣说:”敢不从命。”杜氏对赵普说:“你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命赵普在床榻前写下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把它藏在金匣里,命令谨慎小心的宫人掌管。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赵匡胤就把皇位传给了赵光义。
听起来有理,事实上狗屁不通!为什么呢?
一是柴荣英年早逝,死时38岁,孩子7岁。杜太后说这话时宋太祖只有三十五岁,赵光义二十三岁,而太祖长子赵德昭已经十多岁了;当时太祖身体健康,杜太后凭什么认为赵匡胤早死,幼子继位会重蹈柴荣的覆辙呢?黄泉路上无老少,弟弟、儿子比哥哥、父亲先死都有可能,三十五岁时就写下誓书传位给弟弟岂不荒唐?
二是如果真有遗诏,杜太后选定了储君,赵匡胤生前为何不公布?及早立储不是更能让天下安定吗?即使是突然死亡,宋皇后也应该知道此事,掌管金匮的宫人同样也知道此事。如果他想违背杜太后的命令,最后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那么,他就应该特别照顾知道这个“秘密”的人赵普。要么特别重用,要么杀人灭口。他为何两者都不选择,而是因为赵普贪贿,只把他罢相呢?他不怕罢相后赵普随便乱说吗?
三是既然杜太后有这个“传约”,赵匡胤去世后,赵普当时为什么不把这个秘密说出来,让赵光义名正言顺地坐稳天下?为什么要在太平兴国六年,也就是赵光义当皇帝五年后才拿出来。而那时候,赵匡胤的儿子及弟弟先后去世,赵光义正遭遇天下人私议。如果当时就拿出来,这样的私议不就不存在了吗?
赵普拿出“金匮之盟”的时候,他在政治斗争中正被政敌卢多逊死死压制,几乎看不到翻身的希望。于是他找到赵光义,说:“其实当年你妈留下过遗嘱,就是要你哥把皇位传给你。我有件东西可以证明这一点。”
久旱逢甘霖啊!正苦于没有继承合法性的宋太宗欣喜不已。【太宗肯定知道是假的!如果真有,赵普五年后才说,岂不是找死?】
赵普拿出的正是由他自己记载、赵匡胤亲手放在金匮中的杜老太太的遗嘱。
当然这一切都是赵普自己说的。
按照赵普的说法,当时有三个人在场:杜老太太、宋太祖赵匡胤、赵普。赵普很有些象现在的遗嘱执行律师。可是前两个人都死了,还不是随便律师怎么说。
至于遗嘱,伪造一份很难吗?
因此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是赵光义在遭遇天下人对他的信任危机以后,由他与赵普合伙炮制的。此处有“金匮之盟”与“此地无银三百两”其实是一样的自欺欺人!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不知道赵普是傻子,还是赵光义是傻子?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相信有“金匮之盟”的人肯定是傻子。
那么,赵光义为什么要编造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呢?
因为有了“金匮之盟”,赵光义的皇位是因为杜太后的临终遗嘱才确定下来,所以他勉为其难地接了哥哥的班,他完全是身不由己,一如他哥哥在陈桥兵变时一样身不由己。不过别人给你什么你就要什么吗?如果给你一口棺材你也躺进去吗?
所以赵光义你就不要再装了,抢的就是抢的,何况抢皇位一点都不丢人。你哥哥也是抢的,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去偷去抢却不必愧疚的东西就是——皇位。
而且人类有史以来,欢呼声都送给了那些不择手段摄取皇位的人。唐太宗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杀了他的大哥和三弟,天可汗可以永享英明;那么赵光义抢了哥哥皇位,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退一万步说,杜太后真有什么临终遗嘱,赵氏兄弟当皇帝也不见得就合理合法。皇位是从柴氏孤儿那里抢的,不能让别人抢去你就有理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在民间是笑话,在皇帝那里就是金科玉律。皇帝可以做,但你不能做。他做是天经地义,你做就是天诛地灭!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偷了人家的东西,妈妈很高兴,小孩又去偷,后来成了大盗,被斩首。大家都认为妈妈很坏。赵匡胤抢了柴宗训的皇位,杜太后很高兴,吩咐他百年之后传位给弟弟,怎么就成了英明伟大的好妈妈呢?
当然,世事无绝对,数千年勾心斗角的皇位争夺战中,却出现了一大“异类“,此人就是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
身为皇长子,赵元佐自幼聪明机警,文武兼备,十三岁即练就一身百步穿杨的本领,某次打猎时露过一手,把一旁的契丹使者吓个半死。赵元佐不只出类拔萃,长相气质也与老爹十分契合,因此宋太宗喜爱有加,很早便将其视作大宋朝的接班人。
如果一直风平浪静下去,赵元佐基本就是未来的大宋皇帝了,但很不巧,所谓“金匮之盟”的兄终弟及继承方式,注定了不会太平。
所谓金匮之盟,其实是把双刃剑,按照杜太后与太祖拟定的接班顺位:赵匡胤传位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三弟赵廷美,最后由赵廷美传回给赵匡胤长子赵德昭。
如果赵光义认定金匮之盟合理合法,则他死后必须传位给三弟赵廷美;如果他认为不合法,那他自己就不该继承皇位。所以赵光义既希望它是合法的,又希望它是不合法的!
人定胜天,天命不可违,但人力可以改变它。
首先是太祖长子赵德昭,被叔叔赵光义骂了一顿后,很识相地自刎而死;其次是太祖次子赵德芳,在二十三岁的年纪里,很自觉地一病不起,直接挂了。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金明池水殿落成,太宗将泛舟。有人告发廷美“欲以此时窃发”作乱。罢廷美开封府尹调西京留守,一批文武臣僚因“交通秦王”而贬官流放。不久,接替卢多逊入相的赵普告发卢多逊与秦王勾结事。卢全家流贬崖州,廷美被勒令归私第,子女取消皇室待遇。五月,继廷美出知开封府的李符上奏,说廷美“衔恨怨望,乞徙远郡”,降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
太平兴国九年年初,廷美忧悸成疾,死于房州,年三十八岁。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诡异的现象,从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到九年年初,把廷美从准皇储一步步搞到最后贬死房州,太宗花了差不多三年时间。他采用的是钝刀子割肉的方法,慢条斯理,不慌不忙,一边又有足够的机会表演自己的假仁假义。这期间,廷美接连遭到告发,但告发者其实一点实实在在的证据都拿不出手,所依据的都是自己的想象和虚构。第一次柴禹锡告发的罪名是“将有”阴谋,第二次太宗游幸金明池前,告发的罪名是“欲以”窃发作乱,第三次李符告发的罪名是“衔恨怨望”。“将有”者,凭空捏造也;“欲以”者,信口开河也;“衔恨怨望”者,主观臆断也。三者相加,等于一句源于宋代而遗臭于青史的俗语——莫须有。莫须有在当时是什么意思?不需要有,或许有,一定有,说法各异,反正全是那种专横霸道而又挤眉弄眼的流氓腔调。官家有什么心事,那些整天揣摩圣意的臣子最清楚。因此,官家要做的事,很多时候其实用不着自己授意的,自会有人帮他搞定。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就是这样教导的,不能为人主排忧解难,那是做臣子的奇耻大辱,连死都来不及。
赵廷美突然去世,赵光义非常悲痛。有一天他突然对宰相说“廷美小时候就很刚愎,长大了更凶恶。我因是他哥哥,一直都容忍他。把他迁到房州,也只是想让他静下心来想想过错。刚想推恩起复,可他竟然死了。我悲伤啊!但无可奈何。”于是他追封赵廷美为涪陵王,亲自为他发丧。但不久后,赵光义就对宰相们说了另一番话“你们知道吗?其实廷美并不是我的同母弟弟,他妈妈是己故的陈国夫人耿氏、也就是我奶娘…后来陈氏离开我家,又嫁了家姓赵的,生了另一个儿子赵廷俊。因廷美之故,我对廷俊也非常好。可他们兄弟却里外勾结,要在金明池行刺我。这种事如果交有关衙门深究处理,廷美断然罪不容诛。可我只是让他去西京洛阳好好反醒。可廷美却变本加厉出言不逊,所以我才把他迁到房州。那也是为了保全他。至于廷俊,我也只是贬黜而已。朕对廷美,没有亏负啊。”
面对赵光义的如此做作,宰相李昉回答说“涪陵悖逆,天下共闻。而宫禁中事,若非陛下委曲宣示,臣等何由知之。”一切都是你自己说的,让我们怎么答?但不管话里有多少刺,赵光义目的都已达到——那不是我同母弟弟,出身卑贱,所以我怎样对他都无所谓。
种种这一切,赵元佐都看在眼里,虽然此时还十分天真。在赵廷美被陷害时,赵元佐据理力争为叔叔求情,不想被宋太宗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这才醒过味来,幕后黑手原来就是自己老爹。心灰意冷下,赵元佐自此闭门不出。
赵廷美死后,一向聪明机警的赵元佐竟然“疯“了,且不是一般的疯,动不动持刀伤人。不久后,更索性放了一把火,把自己的府邸烧个精光。宋太宗大怒,将赵元佐废为庶人,自此与皇位毫无瓜葛。
奇怪的是,成为庶人的赵元佐“疯病“立即就痊愈了,除了依旧深居简出不见人外,一切如常。
显而易见,赵元佐不过是在装疯,之所以出此下策,只是对老爹为权势刻薄残忍、六亲不认的一种反抗。你越想将皇位传给我,我越嗤之以鼻。一件沾满鲜血的黄袍,赵元佐实在鄙视。这一点宋太宗了如指掌,所以父子二人最终闹翻。没办法,一个心中满怀道义,另一个却是黑暗无比,可堪一叹。
赵元佐,你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当你父亲费尽心机,在血泊里把大宋皇冠捧到你面前,以为你会欣喜若狂时,却不料你冷冷地说不要。因为那上面沾满了你伯父、你叔父、你堂兄的血!
赵元佐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抱复自己的父亲——你是伟大的帝王,我是卑贱的疯子。这就是你希望的!
在充斥着厚黑精神的天朝权谋史上,赵光义无疑是胜利者,但看似愚蠢的赵元佐,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后人有诗叹曰:
生者为过客,
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
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
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
浮荣安足珍?
元佐被废,元佑的机会来了。不久,太宗让他领开封府尹兼侍中,这是准皇储的标志。太宗还为他改名元僖,这个“僖”的字形和字义都嵌合在同一点上:人逢喜事。看来,元僖可以放宽心思吟一阕《好事近》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一句俗语,但元僖的私生活并不很爽。不很爽的原因就在于他宠爱侍妾张氏,冷漠正室李夫人。对于男人来说,这似乎很常见,但元僖的偏爱却送了自己的命。张氏恃宠骄横,这并不奇怪。但这个愚蠢的女人居然想毒杀李夫人以上位,结果误毒第三者,元僖暴死。
到了这时候,属于三皇子的大剧才真正拉开帷幕。
运气这东西你不能不服。运气好的人,其实用不着上蹿下跳拳打脚踢,当别人蹿跳打踢时,他只需耐住性子慢慢等。等别人一个个都落荒而去,空下来的舞台便是属于他的。
元僖暴死是太宗淳化三年年底,两年后,一直在立储问题上首鼠两端的太宗正式下诏,立三皇子元侃为皇太子,并改名赵恒。
赵恒真是太幸运了。第二年太宗驾崩,三十岁的赵恒入承大统,是为真宗。
宋真宗是宋朝第三位皇帝。但是这位皇帝一辈子子嗣稀少,有且只有一个儿子,那就是赵祯,就是民间盛传“狸猫换太子”的那位!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同时,也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四十二年。
比他爹更狠,宋仁宗一辈子竟然一个儿子也没有!没有办法,只能将哥哥濮王的儿子赵宗实过继给自己为嗣,待宋仁宗死后,赵宗实继位,改名赵曙,即英宗。
宋英宗儿子倒是不少,长子赵顼。一生下来就被立为太子。宋英宗死后继位,即为宋神宗。
宋神宗死后传位给第六子赵煦,宋朝第七位宋哲宗皇帝。
到了宋哲宗这儿又没儿子了!没办法,只能再从宋神宗子嗣里挑选,最终挑中第十一子赵佶,就是北宋赫赫有名的昏君宋徽宗。后边的大家都知道了:靖康年间金兵南下,昏庸的宋徽宗只得禅位给儿子宋钦宗,但最终没能躲过金兵。汴梁城破,北宋皇族上百口人全部被金兵掳走,康王赵构继位皇帝!
但是,后来爆发苗刘兵变,哗变的士兵逼迫宋高宗禅位给儿子赵旉,做太上皇。熟料赵构这个仅有的亲生儿子赵旉却因惊吓而夭亡,时年3岁。而且因为苗刘兵变,赵构受惊吓,从此丧失生育能力!
三代无后(皇位从宋太宗开始往下传,正常父死子继最多不超过三代)+最终皇统无后(赵构没有把皇位传给赵光义子孙)。
这是为什么?老百姓回答:报应!
按理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美女佳人更是无数,皇子皇孙应该成千上万才对。可是纵观五代历史上当皇帝的,到头来都是家破人亡断子绝孙!当皇帝的本意除了自己纵情享乐之外,就是希望子子孙孙世代为王,永远凌驾于人民之上。可皇帝也不想想:自己到底有多大功劳,可以世世代代称王称霸?若真有苍天神灵,他凭什么要保护你的子孙后代呢?正是:
善恶终有报,
天道好轮回。
不信抬头看,
苍天饶过谁。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