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学宫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倏忽又是二十余日,眼看着县考的日子越来越近,归庄闭门读书,也不再来找邓源闲谈。邓源眼见别人用功,自己更多了几分紧迫感,不光白天读书练字,晚上也挑灯夜读直到三更。
八月初十这一日,满县考生齐聚县学。邓源人生中并无“考童生”这一节的记忆,便也跟着去看热闹,美其名曰为归庄送考壮行。
归昌世本是要亲自送归庄的,但邓源一大早就等在了门口,老头笑道:“长兄如父,他大哥不在家中,贤侄你陪同前往也是一样的。”
邓源问归雨宁:“你去不去?”
归雨宁道:“自古没有女子进学宫的,我不去。”
“又不用你进去,咱们在外面等着便是。”
“那也不去。”归雨宁似乎有些怨念。
邓源便讪讪地陪归庄外出。
走出巷子,归庄笑道:“既然阿姐不去,兄长你也不必陪我了吧。”
邓源做义薄云天状:“我是陪你考试,关你阿姐甚事?”
归庄翻了个白眼:“我谢谢你啊。”
邓源又要雇车,归庄道:“从这里到县学,多说一炷香的路,坐什么车?”
好吧,你体力好。
自从家里藏了八千两黄金,邓源和陈伯便不敢同时外出,所以邓源近来觉出诸多不便。若在以往,都是陈伯备好车等他外出的。
凡事啊,有利必有弊。
到了学宫,邓源吓了一跳。前来考试的,固然有归庄这样的少年,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不在少数,更有几位头发胡子都花白了,拄着拐棍来应考的。
邓源悄悄问:“你确定那些老大爷不是来送孙子考试的?”
归庄也压低声音道:“那都不算老的,听说前年有位老翁六十九了,也来应考。”
邓源好奇:“这么大岁数,后来考中没有?”
归庄叹口气:“初试复试都过了,本拟一鼓作气拿下府试,正正经经弄个秀才功名,谁知乐极生悲,复试放榜那一日,多喝了几杯酒,犯了急病,一命呜呼了。”
邓源也叹息一回,又道:“那你可得把持住,不要乐极生悲。”
归庄斜了他一眼;“多谢提醒。”夹着小包袱溜溜达达进了学宫。
邓源见他如此轻松,料想是肚子里有货,并不紧张,便十分羡慕。说起来,邓源还是缺少真刀真枪的科考经验。虽说过去也是从小学一路考到大学,但那种考试气氛都相对温和,而对于这种公差拄着水火棍来回巡逻的考试,还是有些不适应。
陆陆续续又来了许多人,邓源还看到了有一饭之缘的老儒邵远光。这老家伙神采奕奕,目不斜视地大步进了学宫,想必也是胸有成竹。
之后居然看到了叶方恒。他不知道这小童具体多大岁数,看模样儿也就是十一二岁,放在四百年后,小学都还没毕业。但人家家里似乎着急得很,一定要让孩子上考场历练一下。叶守贤并未亲自来送考,派了一名家丁赶车来送,又有一名健硕的老妈子提包袱,这也算是考场外少有的排场了。
时辰到了,曾在魁星楼见过一回的何教官亲自闭了门,便有四五个衙役在场外驱散人群,禁止喧闹。
邓源躲得远远的,在路边茶摊坐下,一边喝茶一边等候。
这个年代没有什么消遣,除了干等,便是与人闲谈。同桌的两人也是陪考的,彼此交谈。
“你家公子今年多大了?”
“十三,头一次应考,昨夜还哭了一鼻子,害怕啊。”
“十三就应考了?年少有为啊,我家那小子都十八了,这是第二次考了,也不知怎样。上回便是给我放了个空炮,考前信心满满,说一定取中。谁知放榜一看,是个末等!气的我回去一顿好打!”
···
其中一人问邓源:“这位相公是陪令弟应考的?”
邓源道:“陪我家邻居。”
“哦,高邻多大年纪?”
“十六,也是第一次考。”
“第一次考,不要紧张,总会有个适应的过程。”被儿子放过空炮的男子自来熟地拍了拍邓源的肩膀:“回头高邻出来,好好宽慰宽慰。”
邓源神色古怪地看着他:“为何要宽慰?”
那男子理所当然地说:“哪有一次就考过的?少年人,总要有些跌蹉。”
邓源露出一丝骄傲:“我这高邻,就算考不出案首,怎么着也得是个一等。”
同桌两人同时“嘎”了一声,微笑摇头。
另一人试探着问:“敢问高邻是谁家公子?”这人老成些,知道有些书香门第的少爷学问不错,没有七八分把握是不会轻易下场的,免得堕了祖上的名头。
邓源想起初见归庄时,这小子说起归有光便是他曾祖时脸上抑制不住的自豪与故作的矜持,便学了一把,说:“宣化里,归氏。”
两人又同时“哦”了一声,先前那人便说:“今年高手多啊,先前看到叶家少爷来考,现在归家少爷也来了。”皱起眉头:“如此,我家那小子岂不是又没机会了?”
另一人笑骂:“偏你有这许多担心,又不是只取两人。”
邓源也说:“只要令郎功夫下到了,自然会有好结果。”
那人依旧忧心忡忡:“我早说,南直隶读书人太多,不好考。前年到贵州走亲戚,我表哥家的二小子,学问比我家孩子差远了,早早地就挣下一顶秀才头巾。我那时便开玩笑,要把我家小子过继给表哥,到那边应考。”
邓源笑着问:“后来怎地没有过继过去?”
那人一拍桌子:“还不是我那傻婆娘,舍不得孩子去山里受苦!”
邓源笑笑:“南直隶物阜民丰,若有一线指望,还是不要往外走。”在大明,迁户籍是一件大事,高考移民的难度可比后世大得多。在落籍地若是没有保人,那是无路如何都无法入籍的。而在动不动就保甲连坐的时代,谁会轻易给你作保?而且像南直隶这样繁华富庶之地,迁出去了想再迁回来,怕是更难。
另外两人远远望着学宫,又不约而同地叹了一口气。
倏忽又是二十余日,眼看着县考的日子越来越近,归庄闭门读书,也不再来找邓源闲谈。邓源眼见别人用功,自己更多了几分紧迫感,不光白天读书练字,晚上也挑灯夜读直到三更。
八月初十这一日,满县考生齐聚县学。邓源人生中并无“考童生”这一节的记忆,便也跟着去看热闹,美其名曰为归庄送考壮行。
归昌世本是要亲自送归庄的,但邓源一大早就等在了门口,老头笑道:“长兄如父,他大哥不在家中,贤侄你陪同前往也是一样的。”
邓源问归雨宁:“你去不去?”
归雨宁道:“自古没有女子进学宫的,我不去。”
“又不用你进去,咱们在外面等着便是。”
“那也不去。”归雨宁似乎有些怨念。
邓源便讪讪地陪归庄外出。
走出巷子,归庄笑道:“既然阿姐不去,兄长你也不必陪我了吧。”
邓源做义薄云天状:“我是陪你考试,关你阿姐甚事?”
归庄翻了个白眼:“我谢谢你啊。”
邓源又要雇车,归庄道:“从这里到县学,多说一炷香的路,坐什么车?”
好吧,你体力好。
自从家里藏了八千两黄金,邓源和陈伯便不敢同时外出,所以邓源近来觉出诸多不便。若在以往,都是陈伯备好车等他外出的。
凡事啊,有利必有弊。
到了学宫,邓源吓了一跳。前来考试的,固然有归庄这样的少年,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不在少数,更有几位头发胡子都花白了,拄着拐棍来应考的。
邓源悄悄问:“你确定那些老大爷不是来送孙子考试的?”
归庄也压低声音道:“那都不算老的,听说前年有位老翁六十九了,也来应考。”
邓源好奇:“这么大岁数,后来考中没有?”
归庄叹口气:“初试复试都过了,本拟一鼓作气拿下府试,正正经经弄个秀才功名,谁知乐极生悲,复试放榜那一日,多喝了几杯酒,犯了急病,一命呜呼了。”
邓源也叹息一回,又道:“那你可得把持住,不要乐极生悲。”
归庄斜了他一眼;“多谢提醒。”夹着小包袱溜溜达达进了学宫。
邓源见他如此轻松,料想是肚子里有货,并不紧张,便十分羡慕。说起来,邓源还是缺少真刀真枪的科考经验。虽说过去也是从小学一路考到大学,但那种考试气氛都相对温和,而对于这种公差拄着水火棍来回巡逻的考试,还是有些不适应。
陆陆续续又来了许多人,邓源还看到了有一饭之缘的老儒邵远光。这老家伙神采奕奕,目不斜视地大步进了学宫,想必也是胸有成竹。
之后居然看到了叶方恒。他不知道这小童具体多大岁数,看模样儿也就是十一二岁,放在四百年后,小学都还没毕业。但人家家里似乎着急得很,一定要让孩子上考场历练一下。叶守贤并未亲自来送考,派了一名家丁赶车来送,又有一名健硕的老妈子提包袱,这也算是考场外少有的排场了。
时辰到了,曾在魁星楼见过一回的何教官亲自闭了门,便有四五个衙役在场外驱散人群,禁止喧闹。
邓源躲得远远的,在路边茶摊坐下,一边喝茶一边等候。
这个年代没有什么消遣,除了干等,便是与人闲谈。同桌的两人也是陪考的,彼此交谈。
“你家公子今年多大了?”
“十三,头一次应考,昨夜还哭了一鼻子,害怕啊。”
“十三就应考了?年少有为啊,我家那小子都十八了,这是第二次考了,也不知怎样。上回便是给我放了个空炮,考前信心满满,说一定取中。谁知放榜一看,是个末等!气的我回去一顿好打!”
···
其中一人问邓源:“这位相公是陪令弟应考的?”
邓源道:“陪我家邻居。”
“哦,高邻多大年纪?”
“十六,也是第一次考。”
“第一次考,不要紧张,总会有个适应的过程。”被儿子放过空炮的男子自来熟地拍了拍邓源的肩膀:“回头高邻出来,好好宽慰宽慰。”
邓源神色古怪地看着他:“为何要宽慰?”
那男子理所当然地说:“哪有一次就考过的?少年人,总要有些跌蹉。”
邓源露出一丝骄傲:“我这高邻,就算考不出案首,怎么着也得是个一等。”
同桌两人同时“嘎”了一声,微笑摇头。
另一人试探着问:“敢问高邻是谁家公子?”这人老成些,知道有些书香门第的少爷学问不错,没有七八分把握是不会轻易下场的,免得堕了祖上的名头。
邓源想起初见归庄时,这小子说起归有光便是他曾祖时脸上抑制不住的自豪与故作的矜持,便学了一把,说:“宣化里,归氏。”
两人又同时“哦”了一声,先前那人便说:“今年高手多啊,先前看到叶家少爷来考,现在归家少爷也来了。”皱起眉头:“如此,我家那小子岂不是又没机会了?”
另一人笑骂:“偏你有这许多担心,又不是只取两人。”
邓源也说:“只要令郎功夫下到了,自然会有好结果。”
那人依旧忧心忡忡:“我早说,南直隶读书人太多,不好考。前年到贵州走亲戚,我表哥家的二小子,学问比我家孩子差远了,早早地就挣下一顶秀才头巾。我那时便开玩笑,要把我家小子过继给表哥,到那边应考。”
邓源笑着问:“后来怎地没有过继过去?”
那人一拍桌子:“还不是我那傻婆娘,舍不得孩子去山里受苦!”
邓源笑笑:“南直隶物阜民丰,若有一线指望,还是不要往外走。”在大明,迁户籍是一件大事,高考移民的难度可比后世大得多。在落籍地若是没有保人,那是无路如何都无法入籍的。而在动不动就保甲连坐的时代,谁会轻易给你作保?而且像南直隶这样繁华富庶之地,迁出去了想再迁回来,怕是更难。
另外两人远远望着学宫,又不约而同地叹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