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塾师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转眼又是十余日过去,邓源一直闭门不出,读书很是刻苦。
这日子间或有些本地仕子登门拜访,邓源也只是客客气气地陪着聊几句,并不会敞开了高谈阔论;遇到请茶请酒的,则一概谢绝。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没多少时间可供挥霍,必须尽早出人头地,掌握真正可以改变命运的力量。
这一日是七月十四,林嫂早上外出买菜,捎回来一篮子元宝蜡烛。
邓源忽然发现,在这个年代,自己似乎没有烧纸的必要。他找不到一个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烧给谁?祖先吗?四百年前的远祖,早就没有踪迹可寻了。说不定某日擦肩而过的某个陌生人,便是自己的祖先。
林嫂自然不知他心中所想,依旧絮絮叨叨:“相公离家大半年了,祖先坟山都没得打理,可这也是没奈何的事。明日中元节,多烧点元宝给先人,求个原谅。”
邓源点点头,心中暗想,不如就烧给这个世界原本的那位邓源吧。自己借用了他的身份,还没有好好道谢···
忽然一个念头冒出来:会不会是因为自己要穿越到这个世界,才导致这个世界原本的邓源必须死去,好给自己腾地方?
他不知道这种猜测有没有科学依据。靠,我都穿越了,还在这里谈科学依据?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解释不通,穿越时空。也许世界上真的存在量子纠缠,相隔四百年的两个邓源由于某种神秘的力量,命运纠缠在一起。后世的邓源穿越来此,为那种神秘力量为了维护这个时空的平衡,不得不出手消灭掉一个这个时空的邓源。
想到这里,邓源心中的负罪感陡然而生。
早饭后,他强忍着烦躁看了小半个时辰书,最终决定出去走走。
天气依旧很热,太阳斜挂在在当空,释放着无穷的威能。
邓源走出宣化里,信马由缰一般在街市上闲逛。
不知不觉出了城,关厢外有一片村庄。走在树荫下,鸟语花香,邓源觉得烦闷之情消散了不少。
村口有一处私塾,邓源走累了,便远远地坐着看蒙童读书。
这私塾是一处废弃的茶馆改建的,四面窗户都敞开着,从外面向里面看,一览无余。
房舍内只有十几名小童,各擎着一本书在那里咿咿呀呀地读。有的还在读《三字经》,有的已经在读“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了。这是这个年代私塾的常态,一间教室内,孩子年龄差距很大,读书也各有不同的进度,塾师只能分别教学。
昆山文脉深厚,像叶守贤、叶守正那样的世家大族,以及原来的顾秉谦家里,孩子都是不需要在外面读私塾的,要么请先生在家一对一教学,要么家里长辈专门督促学习。就连归庄小时候都没有读过私塾,都是在家读书。而需要凑在一起读私塾的,多半是小户人家,无力单独请先生,只好凑份子请先生、租场地。而塾师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运气好又舍得花钱的,能请到正经有学问的秀才;运气不好或者大伙儿囊中都十分羞涩的,请来的塾师就不知什么成色了。有些人学问一塌糊涂,自己读书就白字连篇,妥妥的误人子弟;有些人则只是混日子,对蒙童学业一点也不上心。
邓源很快就发现这里的塾师似乎就不太尽责。
小童们读书的时候,塾师便坐在条案后打瞌睡。也不知昨夜做了什么,今日困成这样。
不多时,读书声渐小,众童子见先生睡得沉,胆子便大了,拿书本挡着脸,交头接耳起来。然后就是有人下座打闹吵嚷,终于将先生吵醒。
那先生一个惊厥,险些没有坐稳,瞪着眼站起来,顺手抄起戒尺:“都给我坐好!”
众小童瞬间老老实实坐下。
那先生又叫道:“谁第一个下座的?”
无人应声。
塾师又正色道:“我每常与你们说,你们父母都大不易。这世道钱是不易寻的,你们父母一年辛苦,能攒下几分银子?还要拿出来给你们读书,要你们上进。你们就得心中有数,不能亏负了家里花的银子。这读书啊,可是天底下第一等体面事,读好了,中了举人、进士,与皇帝做家人,显亲扬名,光宗耀祖,娶娇妻美妾,有花不完的金银,岂不美哉?”
忽然一小童叫道:“先生,既如此说,如何不见你家里的娇妻美妾?”
先生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微怒道:“为师志不在此!”
又一小童道:“那也未见先生有花不完的金银啊。”
塾师终于大怒:“胡闹,胡闹!一群愚顽之徒,我怎么教出你们这么一群货色!”气咻咻地走下讲台,对两名发言的小童道:“站起来,伸手!”
两名小童显然都皮实得很,嬉皮笑脸站起来伸出手,先生举起戒尺,每人手心里打了三下。虽然戒尺举得很高,但落下时不知觉地收了力气,免得真把孩子打坏了,回家告状,家里大人要来找麻烦。
打完了,塾师叫道:“在读一刻钟,然后对句,谁对不上来,还要打手心。”
众小童顿时咿哩哇啦又读了起来。
塾师许是觉得气闷,走到门前伸了个懒腰,一眼便望见了不远处的邓源。
邓源今日没有穿襕衫,但穿了薄绢道袍,头戴网巾,也是秀才常见的装扮。便走过来一拱手:“这位相公请了。”
邓源打量了这塾师一下,只见五十岁上下的年纪,满脸皱纹,胡子拉渣,显是许久未曾修剪。一件直裰已经洗得发白,脚下的布鞋也磨得毛了边。十分符合他过去对“穷酸书生”的刻板印象。心中暗暗感慨了一下,回礼道:“先生请了。”
塾师慌忙说:“相公客气了,晚生尚未进学。”
未进学的意思,就是还没考中秀才,只是个童生身份。无论年纪多大,在秀才面前都是要自称晚生的。
邓源早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礼仪,见怪不怪。但作为一名老童生,居然可以在昆山这样的地方寻到一个私塾教课,也是不容易。在邓源的印象中,就算是乡下地方,做父母的也得找个秀才做塾师吧?道理很简单,老师自己一辈子都没考上秀才,怎么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
转眼又是十余日过去,邓源一直闭门不出,读书很是刻苦。
这日子间或有些本地仕子登门拜访,邓源也只是客客气气地陪着聊几句,并不会敞开了高谈阔论;遇到请茶请酒的,则一概谢绝。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没多少时间可供挥霍,必须尽早出人头地,掌握真正可以改变命运的力量。
这一日是七月十四,林嫂早上外出买菜,捎回来一篮子元宝蜡烛。
邓源忽然发现,在这个年代,自己似乎没有烧纸的必要。他找不到一个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烧给谁?祖先吗?四百年前的远祖,早就没有踪迹可寻了。说不定某日擦肩而过的某个陌生人,便是自己的祖先。
林嫂自然不知他心中所想,依旧絮絮叨叨:“相公离家大半年了,祖先坟山都没得打理,可这也是没奈何的事。明日中元节,多烧点元宝给先人,求个原谅。”
邓源点点头,心中暗想,不如就烧给这个世界原本的那位邓源吧。自己借用了他的身份,还没有好好道谢···
忽然一个念头冒出来:会不会是因为自己要穿越到这个世界,才导致这个世界原本的邓源必须死去,好给自己腾地方?
他不知道这种猜测有没有科学依据。靠,我都穿越了,还在这里谈科学依据?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解释不通,穿越时空。也许世界上真的存在量子纠缠,相隔四百年的两个邓源由于某种神秘的力量,命运纠缠在一起。后世的邓源穿越来此,为那种神秘力量为了维护这个时空的平衡,不得不出手消灭掉一个这个时空的邓源。
想到这里,邓源心中的负罪感陡然而生。
早饭后,他强忍着烦躁看了小半个时辰书,最终决定出去走走。
天气依旧很热,太阳斜挂在在当空,释放着无穷的威能。
邓源走出宣化里,信马由缰一般在街市上闲逛。
不知不觉出了城,关厢外有一片村庄。走在树荫下,鸟语花香,邓源觉得烦闷之情消散了不少。
村口有一处私塾,邓源走累了,便远远地坐着看蒙童读书。
这私塾是一处废弃的茶馆改建的,四面窗户都敞开着,从外面向里面看,一览无余。
房舍内只有十几名小童,各擎着一本书在那里咿咿呀呀地读。有的还在读《三字经》,有的已经在读“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了。这是这个年代私塾的常态,一间教室内,孩子年龄差距很大,读书也各有不同的进度,塾师只能分别教学。
昆山文脉深厚,像叶守贤、叶守正那样的世家大族,以及原来的顾秉谦家里,孩子都是不需要在外面读私塾的,要么请先生在家一对一教学,要么家里长辈专门督促学习。就连归庄小时候都没有读过私塾,都是在家读书。而需要凑在一起读私塾的,多半是小户人家,无力单独请先生,只好凑份子请先生、租场地。而塾师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运气好又舍得花钱的,能请到正经有学问的秀才;运气不好或者大伙儿囊中都十分羞涩的,请来的塾师就不知什么成色了。有些人学问一塌糊涂,自己读书就白字连篇,妥妥的误人子弟;有些人则只是混日子,对蒙童学业一点也不上心。
邓源很快就发现这里的塾师似乎就不太尽责。
小童们读书的时候,塾师便坐在条案后打瞌睡。也不知昨夜做了什么,今日困成这样。
不多时,读书声渐小,众童子见先生睡得沉,胆子便大了,拿书本挡着脸,交头接耳起来。然后就是有人下座打闹吵嚷,终于将先生吵醒。
那先生一个惊厥,险些没有坐稳,瞪着眼站起来,顺手抄起戒尺:“都给我坐好!”
众小童瞬间老老实实坐下。
那先生又叫道:“谁第一个下座的?”
无人应声。
塾师又正色道:“我每常与你们说,你们父母都大不易。这世道钱是不易寻的,你们父母一年辛苦,能攒下几分银子?还要拿出来给你们读书,要你们上进。你们就得心中有数,不能亏负了家里花的银子。这读书啊,可是天底下第一等体面事,读好了,中了举人、进士,与皇帝做家人,显亲扬名,光宗耀祖,娶娇妻美妾,有花不完的金银,岂不美哉?”
忽然一小童叫道:“先生,既如此说,如何不见你家里的娇妻美妾?”
先生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微怒道:“为师志不在此!”
又一小童道:“那也未见先生有花不完的金银啊。”
塾师终于大怒:“胡闹,胡闹!一群愚顽之徒,我怎么教出你们这么一群货色!”气咻咻地走下讲台,对两名发言的小童道:“站起来,伸手!”
两名小童显然都皮实得很,嬉皮笑脸站起来伸出手,先生举起戒尺,每人手心里打了三下。虽然戒尺举得很高,但落下时不知觉地收了力气,免得真把孩子打坏了,回家告状,家里大人要来找麻烦。
打完了,塾师叫道:“在读一刻钟,然后对句,谁对不上来,还要打手心。”
众小童顿时咿哩哇啦又读了起来。
塾师许是觉得气闷,走到门前伸了个懒腰,一眼便望见了不远处的邓源。
邓源今日没有穿襕衫,但穿了薄绢道袍,头戴网巾,也是秀才常见的装扮。便走过来一拱手:“这位相公请了。”
邓源打量了这塾师一下,只见五十岁上下的年纪,满脸皱纹,胡子拉渣,显是许久未曾修剪。一件直裰已经洗得发白,脚下的布鞋也磨得毛了边。十分符合他过去对“穷酸书生”的刻板印象。心中暗暗感慨了一下,回礼道:“先生请了。”
塾师慌忙说:“相公客气了,晚生尚未进学。”
未进学的意思,就是还没考中秀才,只是个童生身份。无论年纪多大,在秀才面前都是要自称晚生的。
邓源早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礼仪,见怪不怪。但作为一名老童生,居然可以在昆山这样的地方寻到一个私塾教课,也是不容易。在邓源的印象中,就算是乡下地方,做父母的也得找个秀才做塾师吧?道理很简单,老师自己一辈子都没考上秀才,怎么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